標籤:

儒學是什麼樣的學問

儒學是什麼樣的學問牟鍾鑒 發布時間: 2007-01-25 05:50 來源:光明日報  儒學是不是宗教,爭論了幾十年。這是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對接的時代條件下在話語轉換中發生錯位而出現的問題,中國古代並沒有這個問題,或者說即使有也不尖銳。同樣,儒學是否是哲學,在古代也不存在問題。中國傳統國學的分類,流行的分法有「經、史、子、集」;還有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詞章之學,並沒一種稱為哲學的學問。在入世與出世的區別上,有人道與神道的提法。義理之學接近於哲學,但不等於哲學。神道接近於宗教,但不等於宗教。  儒學是一個思想的大系統,一個信仰的體系,其內容包括了現代學術意義上的哲學、倫理學、政治學、宗教,但不能將它簡單歸結為哲學或倫理學或政治學或宗教,因為它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學問,而以道德作為思想的太陽。在西方話語籠罩之下,當代的中國人起初只能通過西方的理念重新解釋自己的文化,於是把儒學納入中國哲學史的範疇加以說明,結果是削足適履。西方哲學一向有其深厚又相對獨立的傳統,其學派承接轉換創新皆有清晰脈絡可尋。中國歷史上並沒有西方那樣的獨立哲學傳統,只有整體性的思想傳統和各具特色的學派。「中國哲學史」其實是中國學者用西方哲學理論和方法人為構造出來的,目的是實現與西方學術的對接,而中國歷史上本沒有這樣一門代代相接的學問。西方哲學討論的基本問題即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以及他們特別關注的認識論問題,都不是中國理論探討的重點。但我們的中國哲學史教科書在很長的時間內把蘇聯模式下的兩條路線的鬥爭(唯物與唯心)和四大部分(宇宙觀、認識論、社會歷史觀、辯證法)的框架強加給中國的精神史,然後把中國的資料加以剪裁和拼接,填補到裡面去,中國思想的活體硬生生地被肢解了,使得寫出來的書沒有中國意味,儒不像儒,佛不像佛,道不像道,更像西方哲學的中國版。我向來認為,孔子、老子是思想家,儒、佛、道三家有哲學也有宗教,還有更多的東西。因此中國哲學史應還原為中國思想史,要按照歷史上固有的學派與傳承及其相互關係來寫中國思想史,完整地去再現孔、孟、老、庄、程、朱、陸、王以及禪宗的思想。當然,現代西方話語有一部分已成為普世性主流話語,我們應當接納和使用,變成漢語文化的組成部分,這是國學現代轉型所必需的。同時,我們在用西方文化詮釋中國文化的時候,不要抹殺中國文化的特色,要看到中國文化的優長和特殊價值,並且用中國文化的眼光去審視西方文化,形成雙向詮釋和中西互補。馮友蘭先生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在《新原道》中闡釋中國哲學精神是「極高明而道中庸」,在《新原人》里提出四境界說,把哲學的任務歸結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他用現代話語表現了中國精神,超越了西方哲學。  按照我的理解,哲學是窮根究底之學,宗教是安身立命之教;前者的任務是從宏觀上認識世界,後者的任務是確定人生信仰。在西方,這兩者分得很清楚,人們從哲學裡尋求把握世界的智慧,而把信仰和道德交給宗教。在中國,儒、佛、道三家都把窮根究底與安身立命結合起來了。儒學有天道天理觀、心性論、人格論、倫理觀、苦樂觀、生死觀、修身論、政治觀,既有信仰價值的層面,也有制度規範的層面,也有人倫日用的層面,還有民俗文化的層面。它的人道里包含天道,天道里融攝人道,體用一如、天人相依,而以人生哲學最具特色。就解釋天人關係、人人關係、心性本質而言,儒學有哲學,它是一種認知世界的智慧。就樹立人生方向、確立價值取向、追尋真理的超越性源頭而言,儒學也有宗教,它在中國對道德人心的維繫,相當於宗教在西方的地位和作用。中國人最普及的宗教並非佛教道教,其實就是天祖之教和道德宗教,它的基本教義就是敬天法祖和五常之德。  在今日世界範圍的宗教對話和文明對話的大潮流中,儒學既可以作為哲學與西方哲學對話,也可以作為宗教與其他宗教對話,事實上這兩種對話都早已在進行之中。中國在世界上被稱為「儒教的中國」,儒學成了中國身份的文化標誌。在香港地區有孔教,在韓國有儒教,在印尼、馬來西亞有孔教會,在一個宗教影響著廣大人口的國際環境里,在宗教信仰被明確表述為基本人權的氛圍中,在西方將宗教等同信仰的主流意識影響下,儒學有時候獲得一種宗教的身份是必要的。當然,即使儒學具有了宗教的形態,它仍然如康有為所說是「人道教」,而非「神道教」。  儒學有哲學有宗教,而又超越於二者。儒學既有哲學的深思,又有信仰的引導,它是為中華民族確立精神方向的學問,不是一般學術可比擬的。儒學的核心思想可稱之為「仁和之學」:以仁為體,以和為用;以生為本,以誠為魂;以道為歸,以通為路。它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寬容包納精神、理性通達精神,中和協調精神,梁漱溟概括為「清明安和」四個字。它培育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品格,絕少極端主義發生,也使得眾多的思想學派和宗教,包括外來的學術和宗教,得以在中國生存與和平發展,形成中國文化多元通和的生態,儒學確有它巨大的貢獻。假如儒學真是一種神道高於人道的宗教,而又長期居於意識形態主導地位,那中國便很難有如此多樣又如此和諧的信仰文化。同樣的道理,在未來儒學如果成為主流宗教,既非中國之福,亦非儒學之福,它會異化自己,也會異化別人。我的結論:儒學是什麼樣的學問?儒學是東方式的倫理型的人學。守住人學本位,發揚人學精神,是儒學未來的最佳選擇。
推薦閱讀:

曾國祥:儒學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仁
儒學:兩千年來替誰背了黑鍋
從孔子取名《春秋》說起
杜維明:文明對話與儒學創新

TAG:學問 | 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