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面對「我」的孤獨

不要,試圖去填滿生命的空白,      因為。孤獨就來自那空白深處!      —泰戈爾—      我讀過的書中,有一本英國醫生安東尼—斯托爾著的《孤獨》。      安東尼醫生在書中頌揚,孤獨是一種具有形而上的人生境遇和體驗,為哲學家、詩人們所樂於探究和描述。      看之前,還曾擔心一個醫生研究孤獨,會不會有職業偏見,把它僅僅視為一種病態?欣慰的是,作者是一位有著相當人文修養的精神醫生,善於把開闊的人文視野和精到的專業眼光結合起來。因此不僅沒有斧正,反而更有說服力地揭示了孤獨在人生中的價值,其中也包括它的心靈治療作用。      以我的心靈體悟,孤獨,是靈魂上找不到知己,寧可自己呆著;寂寞,是生活中沒人理,只好自己呆著。兩者相比,高下立判。靈魂尋找自己的來源和歸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沒有根據的偶然,這是絕對的、形而上的、哲學性質的孤獨。靈魂尋找另一顆靈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間的一個沒有旅伴的漂泊者,這是相對的、形而下的、社會性質的孤獨。      木訥如我,偶然也會覺得,冷清久了想熱鬧,熱鬧久了想冷清,這都是人之常情。只有熱鬧,容易流於膚淺;只有冷清,容易養成孤僻。而孤僻恰恰不是孤獨,正如熱鬧不是友誼。人的深刻需要孤獨,正如人的快樂需要友情。      人的交往和獨處,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兩種方式,對於每個人來說,這兩種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大不相同罷了。由於性格的差異,有的人更愛交往,有的人更喜獨處。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是一種能力,反過來說,不擅於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      但話得兩說,有一類思想的天才,不在以上遺憾之內。例如:牛頓、康德、維特根斯坦等,都或多或少自覺地選擇了孤獨,以便保護自己內在世界,可以不受他人干擾專註於意義和真理的尋求。再有,盧梭曾不止一次在自己的文字中表明:「唯獨在那些孤獨思考的時刻,我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和我的天性相符合的我,我才既無煩憂又無羈束。」更有,歌德從三十八時開始創作《浮士德》,直到臨死前夕八十二歲時才完成。他說:「我孤獨一生只為完成《浮士德》。」顯然,這份存在的孤獨,絕非偶然。      「我」的存在,是人類一個自明的事實,而需要加以探明的是「我」的形而上的孤獨,於是就有了泰戈爾的詩句:「不要,試圖去填滿生命的空白;因為,孤獨就來自那空白深處。」      同時,我又聽見佛陀教誨說:「諸法無我,一切眾生都只是隨緣而起的幻象。」連「我」都不存在,又何來「我」的孤獨?      正當我為「孤獨存在於我還是無我之間」苦思的時候,聽見母親在廚房裡問:「誰泡得茶忘啦?」      我不假思索地答道:是「我」!   
推薦閱讀:

遭遇「碰車」留心眼 面對索賠堅持報警
如何面對愛撒「大小姐脾氣」的女人
[轉載]沉思 | 當我們終將面對親人的離去 如何保存最後的尊嚴和平靜?
明明青春正盛,卻有50歲的卵巢?!面對早衰元兇,現在艾灸還來得及!

TAG:孤獨 | 面對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