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對孩子發火了?別自責,這樣做就好了
前兩天,「靜觀育兒」微信發了一篇關於低聲教育的文章,不少爸媽給我留言,說低聲教養是很好,一般情況下也能這麼做,但有時候孩子太調皮,實在不能不讓人生氣發火,火總是憋著也不是辦法啊。於是發火不能,不發火也不能,內心糾結得很。
比如一位媽媽跟我說的:
羅老師,父母是不是一點兒火都不能對孩子發呢?我並不是一個脾氣暴躁的媽媽,他(3歲)調皮時,我也一直壓制著情緒,不對孩子發火,可我今天實在沒忍住,跟他發火了。以前就跟他說好,夏天天氣熱的時候,在家可以打赤腳,但是到了秋天就不可以了,地板太涼了,容易著涼生病。可他就是不聽,還故意跟我作對,我又怕他感冒,又急著去上班,一著急火一上來就沖他吼了幾句,把他吼哭了。後來因為快遲到了,也沒有及時安撫他的情緒。我一整天都在為這件事兒後悔,您能告訴我要怎麼去彌補嗎?
其實,像這位媽媽一樣,平時對孩子很溫柔,偶爾因為一些問題而對孩子發火,之後又自責的爸媽並不少。
我最想說的是,父母是人,不是神,所以會有喜怒哀樂各種情緒,讓我們永遠不發火,永遠溫和且堅定,永遠冷靜不失態?那做一場父母,是不是也太委屈了?!
其實,育兒方法永遠都是供我們自我提升作參考用的,而非絕對化的條條框框,用來攻擊父母和讓父母內疚的。如果父母為自己做錯的事過於內疚,反而會對親子關係帶去影響。
因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讓父母們怒不可遏的事情一定會存在,幾乎無法避免。同時,父母們也認為憤怒、生氣、讓自己情緒失控是不好的。於是,總在沖孩子發完脾氣後感到非常內疚,擔心自己的盛怒會否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於是痛哭,愧疚,妥協,反悔,甚至懲罰自己。若這一幕總是重複上演,孩子繼續任性,父母繼續崩潰。親子關係就容易陷入僵局。
父母是有權憤怒的。因為憤怒這樣的負面情緒對我們來說是有好處的。憤怒是人類基本情緒之一,是人類進化的產物,是適者生存的一項本領。研究表明,憤怒時流下的眼淚會在5秒鐘讓一隻小白鼠斃命。所以通過憤怒,我們排除體內的毒素身體得到健康;通過憤怒,讓我們了解自己的情緒和態度,心靈得到成長;通過控制憤怒,讓我們的智慧得以增加。正如我所尊敬的格桑澤仁老師所說,「憤怒與快樂對人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何況,教育本來就不可能是完美的,憤怒也必然是不可缺少的。
所以,如果你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如果你實在被孩子的行為激怒,請這樣做吧:
1、憤怒來了!首先,接受這個事實:我很生氣!我有權生氣,我接受我生氣的現實。不必內疚或者羞愧。要讓孩子知道你對他此時此刻的情緒反應是什麼。
2、其次,客觀地表達出自己的感覺,你對孩子的擔心。比如說:我生氣是因為我擔心你;而不是說:你這個孩子怎麼總是這麼讓人頭疼!不要翻舊賬、給孩子貼標籤,或是口無遮攔的指責。
3、最後,可以直接告訴孩子,我們的期待是什麼,孩子如何做會更好。這樣可以明確給孩子指出一條可以避免「闖禍」,或者能夠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4、若上述3步你發火當下沒有做到,請在意識到不妥、感到內疚的當下(最好在同一天內),去跟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包括告知孩子你發火的原因(你愛他,只是不喜歡他的錯誤行為);為你的情緒失控說對不起(只是為情緒失控說對不起,不能為此想要彌補孩子,而放棄之前自己在堅持的原則,否則功虧一潰),最後跟孩子再次討論引起你發火的事情本身,包括你對孩子的期待,並就某件事定個規則,做個約定等。
5、如果你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說對不起,或者仍然擔心孩子被你的負面情緒影響了,試試繪本吧。我很喜歡《發脾氣大叫的媽媽》這本以父母生氣為主題的繪本,適合父母想和孩子一起回顧、消化上一次情緒失控帶來的負面影響時讀一讀。
有一天早上,小企鵝寶寶淘氣,媽媽生氣地沖著小企鵝寶寶大聲吼叫。結果,小企鵝寶寶的身體被震得散開飛跑了——它的腦袋飛到了宇宙里,身體落入了大海里,翅膀掉到了樹林里了,嘴巴落到了山頂上,尾巴掉到大街上。
小企鵝寶寶只剩下了兩隻腳,跑啊跑,想叫,但是沒有嘴;想找,但是沒有眼睛;想飛,但是沒有翅膀。他跑累了,跑到大沙漠里……
太陽下山的時候,媽媽開著一搜大船,把小企鵝丟掉的部分全都揀回來了,並重新縫好連上。
最後,媽媽把小企鵝抱上船,並溫柔地跟他說:「對不起。」企鵝媽媽和寶寶一起回家了。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父母對孩子發脾氣大叫都會產生心理上的傷害,大企鵝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最後接企鵝回家,充滿愛意地跟他說了聲「對不起」。跟孩子說對不起不丟人,它是癒合孩子內心傷口的良藥。
當然,說對不起之後,等孩子情緒穩定了,還要記得冷靜客觀地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讓他知道下一次應該怎麼做。
6、最後,沖孩子發火的次數不能過於頻繁,沒完沒了。請至少只在孩子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時責罵,而不是永遠嘮叨、對孩子表現出不耐煩。
能夠控制情緒是人成熟的標誌,是人一生學習的課題。父母在幫助孩子控制情緒的過程中,自己也同樣成長了,這是多好的機會!所以,不要內疚,要成長!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