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 ▏用中國話語發展當代史學理論

所發文章不代表本號的意見,僅作陳列,便於大家批判閱讀

北京東博文化研究院歡迎社會各界朋友來稿!

投稿郵箱 :dongbowhyjy@126.com

東博書院網站網址:www.dongboshuyuan.com

東博書院網店小說《星隕全套1,2》榮獲2015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現《星隕3,4》也已全線出版,點擊頁面底部藍色字「閱讀原文」,訪問東博書院網店購買簽名版,作者將利潤全部捐獻本公益賬號

免責聲明:東博文化研究院所發部分文章轉自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作者儘快告知我們,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核心提示】史學理論的研究,涉及「話語」問題。不同的話語體系,會導致不同的理念。中國史學歷來之繁榮程度,足可佔世界史學文化遺產的半壁江山。史學理論中若沒有中國的「話語」,則第一必然片面,第二可能舛誤。西方的現代、後現代史學理論,其「話語」植根西方土壤,無須全面照搬。為克服外來主觀主義史學流派的負面影響,我們應當打破現代西方史學概念工具的套路,建設有中國話語特色的史學理論體系,這是歷史學界當前的要務。

史學理論的研究,涉及「話語」問題。所謂「話語」,實際是人們為申述思想、見解之概念和範疇所構成的體系,不同的話語體系,會導致不同的理念。中國史學歷來之繁榮程度,足可佔世界史學文化遺產的半壁江山。史學理論中若沒有中國的「話語」,則第一必然片面,第二可能舛誤。西方的現代、後現代史學理論,其「話語」植根西方土壤,無須全面照搬。為克服外來主觀主義史學流派的負面影響,我們應當打破現代西方史學概念工具的套路,建設有中國話語特色的史學理論體系,這是歷史學界當前的要務。

1史學理論建設的必要性

自20世紀以來,西方史學流派雜沓紛呈,例如文化形態史觀、新黑格爾主義史學、新文化主義史學、後現代主義史學等等。其中在理論上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變化,就是所謂「歷史哲學由思辨向分析的轉移」。「思辨的歷史哲學試圖在歷史中(在事件的過程中)發現一種超出一般歷史學家視野之外的模式和意義」,即探索歷史發展的動力及其規律性、歷史事物的評價和意義,這是對社會歷史作理論層次探討的歷史理論。「分析派的歷史哲學」乃是「從解釋歷史事實的性質轉移到解釋歷史知識的性質上來……是對歷史學的探討和解釋」,這是對歷史學做理論性總結的史學理論。因此,所謂「思辨的」與「分析的」歷史哲學,不過是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而已,一些學者之所以採用這樣蹩腳的表述方式,部分原因是語詞的貧乏——據說西方缺少區別「歷史」與「史學」的語詞概念,但這決非主要原因,因為語詞很容易根據需要而構建出來。如果明確劃分歷史與史學的概念、劃分歷史理論和史學理論的範疇,一開始就能清晰地展示客觀歷史與人們之歷史認識的區別和聯繫,這是西方「分析派」歷史家所不願意看到的。他們主張歷史依賴於史家的主觀精神、個人思想,從而以主觀主義或相對主義的方法消解了客觀歷史,此乃通過史學認識論的扭曲,來否定積極探索歷史規律的理論。

中國史學界毫無必要接納「思辨的、分析的歷史哲學」一類話語,中國自古就有史實與史學的不同概念,而且一向倡導撰史務從「實錄」的理念,反對用個人的思想和想像來「重演」歷史,這一點與現代西方史學理念格格不入,而與唯物史觀相通。

2史學理論建設的基礎和特徵

中國史學理論建設的知識基礎和學術依據是什麼?這是不能不提出的問題。眾所周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整體系。歷史唯物論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思想方法,其全部觀點和結論立足於對歷史事實的研討和考察。真實的歷史進程如何,真實的歷史狀況如何,才是歷史唯物論的基點和研究的起點。

正如歷史理論是對歷史事實和社會發展真實歷程的抽象性概括,史學理論的建設基礎也應當來自歷史學發展狀況和發展歷程的總結。這裡仍然需要唯物辯證法的指導,而不能簡單地套用某種歷史哲學的範疇和觀念。對史學發展狀況予以總結的學科,就是史學史。不言而喻,史學理論應當以史學史的研究為基點,從史學史研究的可信成果出發,抽象出理論化的論斷,建立自己的認識體系。中國史學史在世界文化史中佔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梁啟超說:「中國於各種學問中,惟史學為最發達;史學在世界各國中,惟中國為最發達。」作為史學理論建設的知識基礎,中國史學史不能缺位;而根據中國的史學發展史且參照西方史學史,這樣得出的史學理論,毫無疑問會帶有中國史學遺產中的概念、命題與思想因素,即具有明顯的中國話語特色,這應是史學理論建設的特點之一,也是其優點之一。

中國史學在長足的發展中,形成了豐富的概念組合,如表達史家必備資質的史才、史學、史識、史德等概念,反映史籍存在官修、私修以及不同級別的國史、野史、正史、雜史等概念,說明史學社會功能的鑒戒、資治、經世等概念,彰顯治史準則的直書、實錄、實事求是等概念,歸納史書編纂方式和內容範圍的體例、書法、通史、斷代史等概念,揭示史學內在結構和層次的「事」、「義」、「文」概念等等,不勝枚舉。這些概念經過整合與新的闡釋之後,大多能融會到當代史學理論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例如義大利史學家克羅齊認為:只有灌注了當代思想和精神的歷史才是「真歷史」,史家思想之外,「事實其實並不存在」。而中國傳統史學關於區分史學「事」、「義」、「文」層次的理念,即可破解克羅齊的觀點,北宋史家吳縝說:「夫為史之要有三,一曰事實,二曰褒貶,三曰文采……至於事得其實矣,而褒貶、文采則闕焉,雖未能成書,猶不失為史之意。若乃事實未明,而徒以褒貶、文採為事,則是既不成書,而又失為史之意矣。」作為歷史思想的「義」是附從於史事的,二者關係不能顛倒,也不可攪合一團,克羅齊的主觀主義是站不住腳的。

建設中國的史學理論,並非盲目排外、閉門造車。相反,史學理論的探索,應當觀照古今中外的史學發展狀況,外來史學理論的優秀成果,需要認真鑒別和汲取精華。但無論如何,總結和概括幾千年來中國史學以及史學思想的發展,必須得到格外關注,更多地用中國話語發展當代史學理論。

3史學理論建設的前景

在學術界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加以更新,史學理論的結構應當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即史學本體論、史學認識論、史學方法論。

史學本體論不限於敘述唯物史觀的原理。史學本體論還要進一步探討歷史學的本質是什麼,是科學還是藝術?客觀歷史與歷史學的關係如何?歷史學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史學存在和運行的社會機制是什麼?歷史學的發展有無規律?

史學認識論,是史學理論的核心內容,大量難點皆在此中,例如:歷史認識能否達到符合客觀歷史的原貌?歷史認識是否可以檢驗、如何檢驗?歷史學研究的宗旨是什麼?不妥善解決這些難點,馬克思主義的史學理論就不能說是完備的。對此,迴避不可以,隨便解說不可以,套用別的一種觀念也不可以,必須結合史學史的研究予以闡明,只要將史學理論建立在史學史研究的基礎上,那些認識論的難點就可以解決。例如歷史認識如何檢驗的問題,是主觀唯心論歷史觀否認歷史學科學性的主要說辭,而從史學史上考察,凡屬可靠的和正確的歷史論點,都是史學探討者群體在求真、求是準則下,經過研究與論辯得出的。因此,在求真、求是理念下,歷史學界共同進行的歷史學學術實踐,才是檢驗歷史認識的唯一標準。順理成章,求真與求是,乃是歷史學的根本宗旨。

史學方法論的主要內容,不應只是講述研究歷史的具體技能,那種如何搜集史料、如何判別文獻史料和其他資料等具體方法和事例,可以提到一些,但必須將治史方法概括、提高為理論化的總結,以高度抽象的綱領,納入具體實例。

源遠流長、連續不斷、特別興盛的中國史學,為史學理論的探研提供了豐富、清晰的素材與發展線索,運用唯物辯證法深入研究,完全可以揭示中國史學起源與繁榮的原因和機制,闡明中國史學的發展規律。解決了中國史學的這些理論問題,進而考察整個世界史學的發展機制與規律,總結其方法和理路,給完善社會歷史規律的探討以啟迪、以參照,都是可能達到的目標。當然,這些理論研究工作的每一進展,都是十分艱難的,需要史學界更多的學者鍥而不捨地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推薦閱讀:

歷史是什麼(二)社會和個人
歷史是什麼?(一)歷史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事實

TAG:中國 | 發展 | 理論 | 史學理論 | 話語 | 史學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