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KTV唱的每一首歌,都是中國人的情感回憶錄

暢讀薦:出現在KTV里的歌曲,不僅代表了潮流,同時也成為中國人集體情感記憶的一部分。那些歌曲在人們的反覆演唱中,獲得了更多的意義。

本文來源:楊摩的書房

————————————————

很多時候,無論同學聚會還是朋友見面,很多人會把場合設在KTV里。

在我們這個南方小鎮,城區人口不到十萬,正規營業的KTV目測不低於一百家。

每到夜晚,除了在宵夜攤上吃吃喝喝,人們主要的娛樂休閑方式,便是到KTV里耍一下。

在我的印象中,十幾年前我們這兒的街上只有零星幾家可以唱歌的酒吧。那時候都還不叫KTV,叫做卡啦OK音樂酒吧。

這種酒吧通常有一個大廳,中央放置一台可以點播歌曲的設備。除了大廳之外,還有少數包廂,燈光幽暗,隔音效果相當糟糕。

人們在酒桌上推杯換盞稱兄道弟的同時,能聽到四面八方嘶啞的怒吼和歌聲,頗有一種鄉下殺年豬的氛圍。

十來年間,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卡拉OK不斷進化。除了形式的不同,其文化內涵也一直在變化。

據我長期觀察,發現KTV不僅僅是一個社交娛樂場所,它還成為了中國人情感表達的一部分。

早期的卡拉OK錄像帶

如果從技術層面來分析,KTV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歌曲伴奏和人聲歌唱分離的遊戲。

最早發明卡拉OK遊戲的是日本人。

早在20世紀六十年代,在日本的舞會上,會有傳統樂隊為人們伴奏。同一時期也出現了歌手以歌聲伴舞。這就出現了歌曲伴奏和人聲歌唱分離成了獨立的兩部分。

到了六十年代末期,盒式錄音機問世,左(L)右(R)立體聲磁帶可錄製兩個音源,一路是伴奏音樂,一路是人聲歌唱。

人們發現關掉人聲這路通道,通過話筒親自演唱歌曲,可以達到娛樂的效果。

日本人將此稱為KARAOKE娛樂遊戲,KARA是日本語「空」的意思,OKE是英文交響樂的縮寫。

發端於日本的KTV文化

這種KARAOKE遊戲在七十年代傳入台灣,被翻譯為「卡拉OK」。

最初日本的KARAOKE遊戲都是在開放空間里進行,但是台灣商人發現開放式空間的效果並不好。

於是改良為以包廂為主的形式,他們把設備裝進小房間里,用卡拉OK的K和MTV的TV拼成了KTV。

隨著錄像機和激光影碟機的出現,卡拉OK發展為由聽覺和視覺綜合的娛樂形式。

人們用影像來表達歌曲的意境,並出現了利用鑲邊和變色字體來提示字幕的技術。

由於影像製作普遍滯後於歌曲傳播,所以在某個階段,人們會用其他的影像來襯托歌曲。

這類影像通常由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圖像合成,在中國大陸,普遍表現為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火辣的美女比基尼照片。

卡拉OK傳入中國大陸,大概在八十年代末。

之後短短十來年間,在大陸遍地開花,呈現指數級擴張。古人「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現在凡有井水處,都有KTV。

為什麼KTV在華人圈子裡發展得如此迅猛?

在我看來,KTV是中國酒桌文化和休閑娛樂的結合體。

傳統上,酒場是中國人主要的社交方式之一。無論是家族大小事宜,又或者是商務辦公,宴請賓客,很多都是在酒桌上進行的。

性格內斂的中國人,好像不喝點酒,很多想法和情緒就沒有辦法表達出來。

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年輕一代已經不滿足於傳統酒場的社交形式了。

這時候,歌舞廳、卡拉OK此類娛樂休閑方式就與傳統的酒場社交結合,發展出了卡拉OK的娛樂社交形式。

所以KTV與酒分不開,而在KTV里的社交方式,也跟酒場上的社交方式非常相像。

KTV包廂的形式,非常適合中國人的熟人小圈子社交。它是封閉的,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雖然包廂是在一個小房間里,但它是一個公共營業場所。一個人把他的熟人朋友帶過來,朋友再帶另一撥朋友,圈子關係就是這樣往外拓展。

此外,因為增加了卡拉OK的娛樂,很多不善喝酒的群體也可以參與進來,比如說女性以及部分酒精耐受度低的男性。

由於可以接觸到異性,也使得KTV在青少年中格外風靡。

曾流行過一段時間的家庭卡拉OK

曾經在街頭出現的卡拉OK,吸引著路人的目光

KTV進入中國後,一直在跟本土文化結合。

它不僅是一種娛樂社交,漸漸的,它構成了我們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

中國人大抵是不太會表達情感的民族。尤其是一些憂傷、負面的情緒,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壓抑在心裡。

但是沒有被表達的情緒,它不會憑空消失,而是聚集起來尋找出口。

很多人在喝酒後會展現出另一面,話多,亢奮,熱情過度。

在KTV里,人們則會演唱一些過度情緒化的歌曲,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很少人會演唱歡快的歌曲(《小蘋果》真的是個例外),大部分歌曲都在表達負面的情緒。

這些情緒在平時通常是被隱藏起來的。我見過很多在平常生活中表現得堅強無謂的人,到了KTV里,都變成了痴男怨女,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憂傷情緒。

要問是誰給他們的勇氣?估計是梁靜茹。

KTV里的那些熱門點播歌曲,仔細想來,就是一部中國人的情感回憶錄。

類似《十年》、《可惜不是你》、《夜夜夜夜》之類傷感愛情歌曲,長期霸佔熱門歌曲排行榜前列。

這幾年開始流行的民謠(代表歌曲《董小姐》),也大多是傷感情歌。

外出打工階層則熱衷於演唱《流浪歌》、《離家的孩子》、《愛拼才會贏》,到現在流行的《我們不一樣》。

《精忠報國》,《霸王別姬》,《愛江山更愛美人》,展現了一種年少輕狂的家國情懷;

鳳凰傳奇的草原重金屬,刀郎的邊疆搖滾,則是普通民眾對於詩和遠方的嚮往。

等到80、90年代的年輕人年華老去,他們開始唱《老男孩》、《戀曲1990》、《我的好兄弟》。

那個在同學會上唱了三遍《同桌的你》的哥們,你喝多了,你到底想起了哪個女同學啊。

在KTV里流行男女情歌對唱的形式

出現在KTV里的歌曲,不僅代表了潮流,同時也成為中國人集體情感記憶的一部分。那些歌曲在人們的反覆演唱中,獲得了更多的意義。

導演賈樟柯在90年代,很敏銳地捕捉到了流行音樂里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方式。

在電影《小武》里,梁小武正是在卡拉OK歌舞廳認識了歌女梅梅,並陷入一段註定無疾而終的感情。

內心壓抑的小偷慣犯梁小武,很難在外人面前開口唱歌,表達自己的感情。

他一個人在澡堂里練習了很久,終於可以跟梅梅一起對唱《心雨》——只有一個人在澡堂里裸露身體的時候,他才能卸下防衛,真正敞開自己的內心。

《心雨》這首歌流傳甚廣,從側面印證了中國婚戀狀況的不合情理,因為它證明許多人並沒有跟自己當初相愛的人結婚。

唉,又是一首傷感的情歌。

唱完了這一曲,明天你將成為誰的新娘?

推薦閱讀:

「我養你」 是這世上最毒的情話
周迅的個人情感經歷?
當今社會男女青年的[剩]
女生為什麼需要一場有儀式感的婚禮?
職場上,愛斤斤計較的人人該怎樣相處?

TAG:情感 | 中國 | 回憶 | 中國人 | 回憶錄 | 一首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