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族先民的部族發展時期

漢族先民的部族發展時期__漢族源流四(2008-10-13 17:31:31)

轉載▼標籤:部族漢族先民黃帝炎帝蚩尤文化漢族先民的部族發展時期漢族源流四因為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更是我們人類今惟一的、歷史文化綿延不斷的古老民族。所以關於漢族是怎樣形成和起源的問題?長久以來就是學者們孜孜不倦研討的一個「話題。」在漢民族形成和起源問題上,學者們首先便對漢族先民是從氏族、部落發展成部族?還是直接發展成民族的?有著紛紜不一的見解和詮注。筆者在這篇拙文中,試對這個漢民族形成起源上,碰到的「第一個」疑難問題,略作淺顯的闡述。一、氏族、部落時期的漢族先民漢族先民走出原始群居後,即進入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社會。傳說時代漢族先民的社會基本單位是氏族。所以,漢族先民是從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經過以地域來劃分人們的部族,發展為早期民族的。1、漢族先民的氏族、部落時期氏族是漢族先民脫離原群居進入原始社會,由按血緣為紐帶的親族組成的社會經濟單位,是漢族民族共同體的最初類型。自「天地初開,女媧摶黃土為人,」經歷了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燧取火」,到伏羲氏時的「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制嫁娶」「造書契」和「有龍瑞、以龍紀」的華夏文化肇啟,應是漢族先民的氏族繁榮發展階段。這在漢文古籍記載的反映上,就是被我們稱為女媧、伏羲和神農的「三皇」時期。漢族先民氏族社會的初始是母系氏族社會,婦女佔據經濟和社會的領導地位,財產隨母系繼承,人們的世系也依從母系,這就是《春秋公羊》所說:「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而《白虎通·號》則對之解釋道:「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人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後來,漢族先民有了發達的鋤耕農業,有的甚至過渡到犁耕農業,條件合適的地方由農畜飼養過渡到畜牧業的時候,他們便先後過渡為父系氏族社會。2、從氏族部落發展為三大部族的漢族先民按血緣為紐帶組成的氏族、部落,隨著漢族先民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活動範疇的不斷擴大,在炎帝神農氏時出現和形成了以地域來劃分人們的三大部族。傳說時代炎帝神農氏進入中原地區後,即與馳騁中原以蚩尤為首的遊獵者、以黃帝為首領從西北遷徙至中原的從游牧轉入農耕部族,形成了以地域劃分的、生產和生活文化不同的,傳說時代漢族先民三大部族。這三個彼此鼎峙相互競立的部族就是:(1)「人身牛首」拓展農耕時的炎帝神農氏。(2)遷徙往來、「淳化鳥獸」的黃帝軒轅氏。(3)「獸身人言」「四目六手」的蚩尤族。中原大地出現以炎帝神農氏為首、沿著江河拓展農耕者,並且與以黃帝軒轅氏為首、從游牧轉入農耕的漢族先民,以蚩尤為首的漢族先民遊獵者,反映傳說時代不同生產生活類型的漢族先民,在中原地區互相交往、彼此融合的歷史軌跡。二、漢族先民形成以黃帝為首的部族1、傳說時代漢族先民三大部族的融合《逸周書·嘗麥解》的記載,:「昔天之初,誕作上後,乃設建典,名赤帝。分政上卿,名蚩尤。於宇少昊,以臨四方。」不僅反映以炎帝為首的農耕者,與遊獵者之間互相補充的關係。而且也折射出漢族先民在「昔天之初」,炎帝「建典」之時,遊獵者首領蚩尤佔據著「分政上卿」的重要地位。炎帝的農耕者與黃帝的游牧者之間,則是以衝突相爭為交往的開始。據《列子·黃帝》所記:「黃帝與炎帝戰與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鵰、鶡、鳶、鷹為旗幟,此以力使禽獸者也。」這就揭示了黃帝軒轅氏率領的是一支「力使禽獸者。」他們驅使著禽獸「逐水草而居」,向水草豐盛、物阜民康的中原地區遷移。《史記·五帝本紀》對此的記載是:黃帝軒轅氏率「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所以,他們在中原與以炎帝為首農耕部族,是在劇烈碰撞和衝突基礎上實現交融的。「阪泉之戰」實際上反映黃帝軒轅氏率領的游牧部族,以勇猛強勁、充滿活力的之勢,融合了「安土重遷」的農耕部族。被記稱為「蚩尤乃逐帝,爭於逐鹿之野。」實質是反映狩獵部族對農耕部族不可避免的損害和破壞,這才導致農耕者與從游牧轉入農耕者的聯合:「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中冀。」於是「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炎帝聯合黃帝打敗並擒殺蚩尤的「逐鹿大戰」,標誌著傳說時代漢族先民農耕部族、從游牧轉入農耕部族與遊獵部族,通過劇烈爭鬥後在中原融合成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的以農耕為主的經濟生活、以黃帝為首領、奉炎帝和黃帝為始祖的炎黃部族。2、黃帝軒轅氏是繼炎帝神農氏而興的漢族先民首領《史記·五帝本紀》說:「軒轅之時,神農氏衰。」而「黃帝軒轅氏興、炎帝神農氏衰」還標誌著傳說時代漢族先民開啟了,歷史上中國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之間,互相交流、彼此汲取,輔車相存、長期交融的關係。按《帝王世紀》的敘述:「炎帝神農納奔水氏之女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厘,厘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由此可見,黃帝軒轅氏是繼炎帝神農氏為時五百三十年,在第八代炎帝榆罔之後興起的漢族先民始祖。蚩尤既是傳說時代中原漢族先民狩獵者首領,也是與炎帝、黃帝鼎足而峙的漢族先民始祖。蚩尤還因奮起對抗炎帝和黃帝,而在華夏歷史上被推為「犯上作亂」的鼻祖。這就是《尚書·呂刑》所說:「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所以,倍受漢族先民尊敬的蚩尤是與炎帝、黃帝並駕齊驅的華夏始祖。三、以炎帝、黃帝為始祖的漢族先民部族多元發展炎帝部族聯合黃帝部族打敗並擒殺蚩尤的「逐鹿大戰」,標誌著傳說時代中原地區的農耕部族、與從游牧轉入農耕的部族和遊獵部族,融合成具有共同地域、以農耕為主的共同經濟生活、以炎帝和黃帝為始祖的多元起源的漢族先民部族。1、步入文明門檻的黃帝軒轅氏《禮記·祭法疏》引《春秋命歷序》說:「炎帝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帝王世紀》也提出:「炎帝神農納奔水氏之女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厘,厘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由此我們可以認為,黃帝軒轅氏是在為時五百三十年的炎帝神農氏之後,繼第八代炎帝榆罔興起的漢族先民始祖。帝榆罔時炎帝部族的農耕者除了在中原與黃帝部族、蚩尤部族融合的之外,還有很大部分則沿著江河向黃河下游、長江中下游和江漢流域、江淮流域遷徙發展。「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除大部融於中原漢族先民,也有部分向南遷居,進入「群山」繼續遊獵的。成書較早的《國語·晉語》對這段傳說所反映的歷史,記敘為:「昔少典娶於有嬌氏,生黃帝、炎帝。」《說文》:「典,五帝之書也。」可見「典」是指典籍簿冊,「少典」當是指才步入文明、初具典籍的漢族先民。漢文古籍對「五帝」的說法有分歧,我們取《史記·五帝本紀》等多數典籍說法,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和虞舜為漢族先民傳說時代的五帝。因為黃帝時期的漢族先民業已步入文明殿堂,開始有記載的人文歷史。《史記·五帝本紀》還敘述,黃帝正妃嫘祖為西陵氏之女,生二子:一曰玄囂,降居江水;二曰昌意,降居若水。《索隱》說:「江水、若水皆在蜀。」這就反映黃帝時期漢族先民在西南川蜀地區的歷史肇端。2、顓頊之時炎黃子孫的傳承顓頊高陽是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之子窮蟬是虞舜之父瞽叟的高祖,顓頊另一個兒子鯀又是夏禹之父。據《越世家》《匈奴傳》的記載,古代越人和匈奴都追敘自己祖先是夏禹之後。《秦本紀》記稱秦人先祖是顓頊苗裔,而《楚世家》也稱楚人先祖出自帝顓頊。這樣,我們看到了從黃帝之孫顓頊,一脈流出了虞舜、夏禹、越人、匈奴、秦人和楚人等,漢族先民的多元發展世系。3、帝嚳之時炎黃子孫的脈承帝嚳高辛是黃帝的曾孫,其祖父玄囂為黃帝和正妃嫘祖所生,居於青陽。按《世本·帝系篇》所記,帝嚳的四位妃子之子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姜嫄,生后稷,是周人始祖;次妃有娀氏之女簡狄,生契,是商人始祖;次妃陳鋒氏之女慶都,生帝堯;下妃娵訾氏之女常儀,生摯。《後漢書·南蠻傳》還記載有高辛帝以女配盤瓠、入南山石室滋蔓號曰蠻夷的傳說。由此可見,黃帝曾孫帝嚳一脈流傳的是唐堯、虞舜、后稷等到漢族先民和南蠻的世系。4、唐堯之時炎黃子孫的多元發展唐堯是帝嚳高辛和陳鋒氏之女慶都所生。傳說堯長於母家伊侯國,後遷於祁,故以伊為姓稱伊祁氏;13歲時封於陶,15歲時改封唐,為唐侯,故稱陶唐氏。唐堯時中原漢族先民出現賢人治理天下的局面,既有羲仲、羲叔、和仲、和叔致力四方的繁榮,又「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反映唐堯時中原漢族先民與四裔蠻夷戎狄,彼此交往、互相溝通的多元一體發展。5、虞舜時的炎黃子孫黃帝之子昌意傳七世至虞舜。自顓頊之子窮蟬以下皆為庶人,所以出身平民的虞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也反映了當時漢族先民社會生產和文化的發達。虞舜時通過「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使漢族先民活動地域得到極大的擴展。「方五千里,至於荒服,南撫交趾、北發,西戎、析枝、渠瘦、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裊夷,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這樣,我們可以說虞舜之時的漢族先民,在自己經濟、文化和族體的發展基礎上,與周邊各族的交往基礎上,已經距離民族的形成,僅是一步之遙了。
推薦閱讀:

紅旗連鎖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木材成業之路——水池鋪鄉的「木材王」:我靠木材發了家
如何看待「意識流」文學的發展沿革?
愛的發展階段(1)
規範教學促進電子琴的發展

TAG:漢族 | 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