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七王之亂你不知道的那點事

孝景皇帝,雖然是孝文皇帝的兒子,卻絲毫沒有孝文皇帝懂事。

因為,孝文皇帝不管是對匈奴、還是諸侯王,都選擇息事寧人,而孝景皇帝,卻喜歡舞刀弄槍。

當孝景皇帝還是太子的時候,他的性格就暴露無遺。

有一次,大漢的太子劉啟和吳國的太子劉賢下棋的時候,因為技不如人,就臉紅耳赤,劉賢取得勝利之後,在劉啟面前沾沾自喜,本來就很不高興的劉啟,居然一氣之下,拿起棋盤砸死了劉賢。

劉賢不僅僅是劉濞的兒子,還是吳國的太子。

吳國,是漢高祖劉邦平定英布叛亂之後,鑒於自己的兒子太過於年幼,不能制服遠離長安的東南之地,於是,就讓劉仲的兒子——劉濞去做了吳王,去震懾這個地方。

在劉濞前去就任之前,劉邦反覆交代,你以後千萬不要造反,年僅二十歲的劉濞連忙說道:不敢、不敢。

吳國,是一個擁有五十三座城市的封國。這樣的封國,不可謂不小。劉邦的長子——劉肥,也僅僅擁有七十二城。漢文帝時期,齊國被一分為六,當時的大國,只有趙、楚、吳、梁等幾個國家。

更重要的是,劉濞管理吳國時期,漢文帝允許地方封國私鑄銅錢,劉濞的吳國,不僅有銅礦,而且有取之不盡的食鹽,因為吳國臨近大海。

在漢文帝息事寧人的年代,吳國經濟、軍事實力不斷發展,儼然成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大國。最重要的是:吳國所鑄銅錢,在漢王朝之內皆可流通,一個掌握了國家經濟命脈的封國,可以想像到底有多富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可以得知,吳國的軍事實力,不可謂不強。

吳國的百姓,是沒有賦稅的,因為吳國有錢,所以,吳國的百姓官吏對這個吳王可是相當的支持,而劉濞,對下屬也很不錯,很有戰國四君子的風範,網路天下人才。

劉賢被劉啟砸死,本著息事寧人態度的漢文帝派人把劉賢的屍體送到了吳國,可是,劉濞不服,對當時的使臣說:天下都是劉家的,死在了長安就葬在長安,幹嘛還要送回來。於是,劉濞就派人又把劉賢的屍體送到了長安,漢文帝,主持了安葬。

但是,劉濞依然不服。

自從劉賢死後,劉濞就稱病不朝,也不盡藩臣之禮。漢文帝覺得,畢竟是自己的兒子打死了劉賢,於是,就默許了劉濞的行為。

漢文帝的默認,卻沒有得到朝廷的默許,大臣們前去調查,發現了劉濞是裝病。於是,吳國的使者全部被知罪,這件事的發生,讓劉濞感覺到了赤裸裸的威脅,就開始計劃謀反。但是,有些懂事的大臣就對漢文帝講:吳王可能是因為死了兒子,才閉門不出的,所以才裝病,如今朝廷逼的急,劉濞恐怕會造反,不如放了吳國的使者。給他們一個改過的機會。

漢文帝就放了吳國的使者,並且對劉濞說,你以後不用來朝拜了。而且還賜給了劉濞椅幾和手杖。

就這樣,看似尖銳的矛盾被漢文帝用德化化解。

天子一號謀臣——晁錯

晁錯,可以說是西漢王朝即賈誼之後又一個名臣,之所以說是名臣,是因為,這個人有本事。

晁錯,從小學習的還是法家思想,寫的一手好文章,漢文帝的時候,朝廷要徵調研究尚書的人,晁錯在被派遣之列。

所以,晁錯,即是法家思想者,也是儒家思想者。

不僅如此,晁錯對漢文帝講:身為儲君的太子,需要學習的是治國方略。漢文帝覺得靠譜,就讓晁錯去當劉啟的老師,劉啟對晁錯,也是言聽計從。

漢文帝十一年,面對匈奴的不斷挑釁,晁錯堅決主戰,提出了四個意見,武器要精銳、兵士要勇猛、將領有謀略,君主擇良將。

漢文帝雖然讚賞,但是本著私事寧人、致力於發展生產,並未採納這一意見。

既然不打,那就得守,於是,晁錯又上書,建議守邊勸農,也就是要往和匈奴接壤的地方派遣更多的百姓,種地,建城。還提出了用粟換爵位的辦法。減輕刑罰,用糧食抵罪等等。

漢文帝對晁錯,非常欣賞,但卻不能重用,因為,漢文帝需要的是休養生息,晁錯需要的是功名利祿。

所以,晁錯也對漢文帝講過,諸侯國的勢力,必須削弱,但是,漢文帝,不願意干。

雖然,漢文帝不願意干,但是,劉啟願意干。

因為,漢文帝一生勤勤懇懇,小心翼翼,不願意惹是生非,但是,作為晁錯學生的漢景帝,需要的更多的是大一統,這也是法家思想的根本。

漢景帝即位之後,身為帝師的晁錯備受尊崇,可謂是言聽計從。

作為法家代表的晁錯,對於諸侯王問題,一直非常關心,並且,態度堅決——藩必須削!

關於削藩問題,晁錯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那就是:削也反,不削也反。削之,禍小,不削,反之禍大。

晁錯的認識是對的,現在削藩,諸侯國準備不充分,朝廷先下先手,諸侯國只能被束手就擒,就算是造反,也是倉促應對,如果,朝廷不削藩,等到諸侯王主動造反,後果就不堪想像。

劉啟,殺過劉賢,對於這個問題,漢景帝認為:吳王,早晚會反。

所以,漢景帝對晁錯的意見很贊同。

雖然皇帝贊同,但是群臣都反對。就連晁錯的父親都反對,削藩,往好的說,是為了大一統,忘壞的說,就是為了晁錯個人的理想而使得劉氏內訌。得罪人的事,都不願意干。更何況是得罪天下人,簡直就是惡人。

但,晁錯,為了心中的理想,依舊堅持削藩,更加上皇帝的支持,晁錯的父親,自殺了。

好在皇帝支持,削藩政策有條不紊的推進。

景帝三年,楚王劉戊來朝廷給薄太后服喪,卻被發現有淫亂之事,這個事情被晁錯發現之後,認為這是削藩的天賜良機,就建議皇帝殺掉劉戊,廢掉楚國。景帝雖然支持晁錯的意見,卻不願意殺劉戊,削減了劉戊的東海郡。膠西王因為賣爵位的時候舞弊,削減了六個縣。

處於漢邦國到漢帝國過渡之間的這段時間,名義上,封國擁有絕對的自治權,除了皇帝稱號,這也是中國分封制度的根本。這兩件事情的發生,標誌著:經過秦帝國之後的漢邦國,不願意繼續做一個邦國,和李斯一樣,作為法家思想代表的晁錯和漢景帝,很希望漢邦國成為和秦帝國一樣的國家。

所以,漢邦國要想成為漢帝國,必須改革。

當時,最大的封國,齊國已經被分為六個國家,剩下的吳、楚、梁、趙四個大國。

趙國被割出河間郡、楚國被割東海郡、梁國是自己的弟弟。所以,頭等大事,就是如何面對吳國。

吳王劉濞有一點不同,比如說楚王,可以借劉戊入京的時候強行削減,但是,漢文帝曾經允許吳王劉濞有生之年不用進京。

很顯然,吳國,必須用軍事手段解決。

但是,朝廷並不這樣以為,朝廷以為可以用解決趙王和楚王的辦法來解決。

景帝對劉濞下令,要削減吳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

吳王劉濞接到指令,認為,已經到了不得不翻臉的地步。所以,劉濞就非常乾脆的幹掉了中央派到吳國的所有官吏。

吳王劉濞這樣做,是有底氣的,因為,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這六個諸侯王也因為削藩的問題,對朝廷有仇恨,所以,能征善戰的劉濞振臂一呼,這六個諸侯王馬上同意。

七個諸侯王全部叛亂,吳楚聯軍竟有三十餘萬眾。再加上趙國、膠西、膠東、淄川和濟南王的軍隊,全國可謂亂成一團。

朝廷聞訊,景帝駭然。

驚慌失措的漢景帝連忙召集晁錯討論出兵對策。

晁錯對漢景帝講:把全國軍隊交給某一個人指揮,是極其不安全的。建議皇帝御駕親征。而自己留守後方。

這時,竇嬰緊急求見漢景帝,說袁盎求見。

袁盎來見漢景帝,說,自己有良策平定吳楚七王之亂,但要求單獨會見。

漢景帝同意了。

袁盎說道:平定吳楚七王之亂,殺掉晁錯就夠了。

其實,雖然是袁盎對皇帝講的,但卻不是袁盎一個人的意思,而是天下人共同的意思。

這個天下人,就是除了晁錯之外的所有人,包括漢景帝。

其實,漢景帝並不想殺,就在漢景帝得知齊國叛亂之後,首先找晁錯商議對策,晁錯卻說:皇帝你御駕親征,我留守朝堂。

漢景帝默然。

這時候,朝廷大臣之中,丞相、中尉、廷尉聯合上奏,要求處死晁錯。

再加上,吳楚七王叛亂所打的旗號是:清君側、誅晁錯。

漢景帝,不得已,同意了袁盎的上書。

雖然,漢景帝同意了誅殺晁錯的建議,但,漢景帝卻不想親自殺他。

皇帝既然已經同意殺,但怎麼殺,皇帝卻沒有說明,總不能去晁錯的府上去抄家吧!於是,以袁盎為核心的中央朝臣讓當時的中尉陳嘉去請晁錯上堂議政,討論如何平叛。

對於這個消息,晁錯深信不疑。

因為,作為天字一號謀臣的晁錯,總會在朝廷有危機的時候出謀獻策。

於是,晁錯興高采烈的去見皇帝。

可是,載著晁錯的馬車到了街市上,卻停下了車,宣讀了皇帝的詔書,就這樣,穿著官服的晁錯在街上被腰斬。

這樣的結局,對於晁錯而言,不可謂不幸,自古文臣死諫,武臣死戰,晁錯的死是前者。

晁錯死後,漢景帝馬上派袁盎到吳國,向吳國通報晁錯已死、你可以退兵的意思。

可是,劉濞對袁盎非常器重,這個器重,不是言聽計從,而是,你得跟我干。

劉濞也很大方,讓袁盎當大將軍,統帥吳楚大軍。袁盎卻不肯,執意逃走。

這樣的袁盎十分狼狽的回到了朝廷,彙報了軍情。

晁錯死了,可是,吳楚大軍依舊繼續進攻梁國,沒有絲毫退兵的意思。

這件事,不僅僅是從袁盎的口中帶回來的,也是從鄧公從前線帶回來的。也叫鄧先。(出自《漢書》)

鄧公在當時,只是一個小小的僕射。專門管當時的戰地情報。

本來,滿心歡喜的漢景帝以為,誅殺了自己最心愛的大臣,算是堵住了天下悠悠之口,朝廷也不允許再次削藩,吳楚軍隊應該撤退了吧。

可是,吳楚軍隊,不僅不撤,反而進攻的越來越激烈。

鄧公對漢景帝講:吳王謀反,是準備了數十年的,因為被削減封地而要求誅殺晁錯,不過是個借口。現在,堅持削藩的晁錯被殺,恐怕天下沒人敢講真話了。

漢景帝再次默然。

漢景帝並不想殺晁錯,但是,滿朝文武皆曰可殺,所以,不得不殺。

漢景帝問:為什麼?

鄧公講到:晁錯擔心諸侯王國勢力不斷壯大,從而威脅中央。所以,才要求中央政府削減地方封國封地,目標自然是為了鞏固中央政府的地位,對後世都是有好處的。如今,削藩剛剛開始,就誅殺了晁錯全家,這使得諸侯王們十分高興,而使得忠臣們不敢講真話。

漢景帝面對吳楚軍隊進攻梁國的現實狀況,對誅殺晁錯的事情表示十分的後悔。

這時候,晁錯已死,國家已經沒有久經沙場的棟樑之才,劉濞認為:漢景帝懦弱不堪,於是,自稱皇帝,和漢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禮。

面對這一切,此時此刻,漢景帝下定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削藩。

這也算對已經死去的晁錯,做的最後一個交代。

漢景帝做的第一個決定,啟用周亞夫。

周亞夫,是周勃的小兒子,也是漢文帝臨終前的交代!

漢景帝的部署如下:率先剿滅吳楚聯軍,牽制趙國和齊地的軍隊。首先,任命周亞夫為車騎將軍,率領三十六員將軍掃蕩吳楚軍隊。派遣酈寄進攻趙國;派遣欒布進攻齊地各個叛國。派遣大將軍竇嬰駐紮滎陽,監視齊、趙兩地的動向。

吳楚大軍的東進之路,在梁國遭受了致命的抵抗。梁王劉武一方面積極組織力量防禦,另一方面,急向車騎將軍周亞夫求援。

可是,周亞夫卻按兵不動。

因為,周亞夫和漢景帝有過承諾:吳楚聯軍勢大,不可正面交鋒,要依靠梁軍拖住吳楚軍隊,伺機切斷吳楚軍隊補給線,從而打敗吳楚軍隊。

求援不得的劉武,只好向自己的哥哥漢景帝求援,漢景帝要求周亞夫援助梁國,周亞夫依然不行動。

無奈,求援不得的劉武,只好任命自己的人拚死抵抗。

其實,周亞夫也沒閑著,急忙帶領軍隊繞過吳楚軍隊,從藍田繞道武關、直達雒陽,從滎陽再到昌邑,對吳楚軍隊造成了側面保衛之勢。

感到緊張的吳楚軍隊,劉濞馬上對周亞夫發動了進攻。

其實,這早在周亞夫的意料之中——如果劉濞不進攻,吳楚糧道被切斷,吳楚必敗無疑;如果劉濞進攻,吳楚軍隊必定作戰不力。

於是,周亞夫專門放鬆了軍營東南方向的守備任務。卻派人去防守西北。

得知消息的劉濞認為:周亞夫不過如此。

因為,劉濞揚言要進攻東南,實際上卻計划進攻西北。

欲擒故縱之計,就此形成。

劉濞親率大軍進攻周亞夫軍營的西北角,戰局和劉濞想的完全不一樣,吳楚的精銳部隊久攻不下,反而被周亞夫所擊潰。

劉濞只好逃亡,或許是逃回大本營。

上天沒有再次給劉濞機會,漢軍的窮追不捨,使得吳王劉濞不得不繼續往南逃竄,退守東越。

可是,越人卻將劉濞的腦袋獻給了皇帝。

就這樣,聲勢浩大的吳楚聯軍就這樣被迅速瓦解。

在齊國,膠西、膠東、淄川圍攻齊國臨淄三月不下,欒布率軍前往平叛,再加上吳楚聯軍的潰敗,三王都只好退回自己的封地。膠西王的兒子劉德認為,既然已經反了,那就乾脆襲擊漢軍,如果戰敗退居海上。膠西王不聽,到漢營請罪,漢軍將領斥責他叛亂,膠西王只好自殺。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全部被俘被誅。

在趙國,趙王本來計劃和匈奴聯合進攻中央政府,然而,聽聞吳楚兵敗的消息,匈奴按兵不動,酈寄又久攻不下,趙王劉遂只好死守邯鄲。

齊國被平定之後,欒布率領大軍和酈寄匯合,水淹邯鄲。

自此,西漢七國之亂終於畫上句號。

可是,本來守城有功的齊王劉閭,卻因為和膠西王有聯繫而被誅。

或許,這是漢景帝為了紀念晁錯,而繼續進行的削藩。

吳國、齊國、趙國、膠西國、膠東國、淄川國、濟南國全部被廢除。漢景帝根據西漢第一名臣——賈誼的建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分楚國為四個小國,分封十三個小諸侯國。取消諸侯王管理國政的權利,改由中央派遣。

換句話說,漢景帝此次的改革,完全是西漢的李斯版本。

不一樣的是,李斯的版本,他們連名義都沒有,西漢版本,他們有名而無實。

但有一個相同,只享有租稅權利。

版權聲明:本文系微信公號 讀史閱世 約作家 炎華氏 夢LOVE游 原創作品。作者禁止未經許可的轉載。感謝大家的分享。


推薦閱讀:

這麼多茶,你不一定全知道
不知道「呼叫轉移」詐騙手法 90%的人會上當
喝茶的暗語,你知道多少?
女人最需要男人的3個時刻,大部男人卻並不知道
「千里江山圖」僅展至10月29日,不知道這些你的隊就白排了

TAG: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