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格律詩28問答

學格律詩28問答

前言

日前,在遼寧省老幹部大學講授詩詞寫作指導課時,有位學員給我寫了封信,主要是就鑒賞、寫作格律詩方面,經常遇到的一些困惑提出了28個問題,要求我給予解答。考慮到他提出的這些問題也正是許多初學格律詩的朋友們常常為此困惑的問題,很具有代表性,因此,本人就這28個問題一一解答,可能不一定全正確,如不當,還望各方家指正為盼。

附原信:

王老師:

我有幾個問題,因在課堂上提出怕影響大家的學習;也因有的問題可能已講過了,我沒有聽好;還因為有的問題太一般,或許根本算不上什麼問題,故作書面請教,誠望指導。

學生:雷振民

2010年5月28日

1、與新詩相對應的古風、近體詩等,合起來是否可以叫「舊體詩」?

答:舊體詩也有簡稱舊詩的。這一概念主要是為與現代的新詩相區別,它包含兩方面;一是自詩出現以前《詩經》以來的辭賦、樂府、歌行等,我們稱為古體詩亦稱「古風」。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二是近體詩亦稱「今體詩」,「格律詩」。有律詩和絕句。包括五七言絕句、五七言律詩及排律等。所以也有人把古體詩與近體詩統稱為「舊體詩」。但「古體詩」與「舊體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一點必須分清。

2、寫近體詩在平仄上拿不準的,或不合聲律要求的,是否都可以「降格」稱之為古風?

答:所謂古體詩是指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也就是沒有一定的標準。但也不是隨心所欲寫的詩都是古體詩,它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但又要遵守古體的特殊約定。古體詩的具體表現形式是:「曲、樂府、辭、賦、歌、行」等。如劉邦的《大風歌》、曹丕的《燕歌行》、劉徹的《秋風辭》、無名氏的《西洲曲》,還有句句押韻的柏梁體、失粘的陽關體等。唐詩里的古體詩更多,所以,古風不能說是比格律詩降了格,好的古風比格律詩更難寫。如李白的《蜀道難》、杜甫的「三吏」、「三別」和白居易的《兵車行》等。自古以來許多大詩人膾炙人口的古體詩作品,可以說更別具一格。關於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如下:

一、 古體詩又稱「古風」,它是古代的自由體或半自由體詩歌,除了押韻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縛。自從唐代近體詩產生之後,詩人們仍舊不放棄古代的形式,模仿古人所寫的那種較少拘束的詩。於是近體詩與古風成為兩種不同的詩體,一直流傳至今。二、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即現在所說的「格律詩」。「近體詩」或「今體詩」,是唐人對這種詩體的稱呼。三、 古體詩每首句數可多可少;近體詩首有定句,規定絕句只有四句,律詩只有八句。排律十句以上,另作別論。四、 古體詩的字數不定,有四言的,五言的,六言的,七言的,也有雜言的;近體詩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和七言的兩種,不得任意增減。五、 古體詩用韻不嚴,它的韻腳可平可仄,中間可以換韻;近體詩有嚴格的韻律,一般要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不得換韻。六、 古體詩對字的平仄,要求極寬;近體詩對字的平仄,大多數有嚴格的要求。七、 古體詩不要求對仗;近體詩除絕句外,律詩則要求按規定的位置對仗。

3、常提到「犯孤平」,有無「犯孤仄」之說?

答:在近體詩中,五言的「平平仄仄平」 如果首字為仄,變為「平仄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為仄,變為「仄仄平仄仄平」,就叫做「犯孤平」。因為韻腳的平聲是固定的,除此之外,句中就單剩一個平聲字了,變為兩仄夾一平。「孤平」是詩家的大忌。如下例句就是犯孤平的句子:「不知落哪家。」、「擊缶對歌撼九霄。」關於孤仄一說在近體中未聞有此概念。如按有些人理解兩平夾一仄即「犯孤仄」,那麼如下句式「仄仄平平仄」如變為「平仄平平仄」也是合理的因為A式句這種句式首字是允許可平可仄的,故不存在「犯孤仄」之說。

4「三平調」是個什麼樣的毛病?有無「三仄調」之說?是否都屬不允許的?

答:「三平調」既指尾三平,就是句中最後三字均為平聲。犯「三平調」一般在「仄平腳」和「平平腳」中,即「B、D」兩種句式,「B:平平仄仄平」、「D:仄仄仄平平」。「三平調」在近體詩中是犯大忌的,是決不允許犯此錯的。在古代科舉考試時,或在歷代各種賽事中,凡是犯「三平調」的即統統拿下。關於尾「三仄」是允許的,如在「A:仄仄平平仄」句式中,甚至可以用五個仄,如:李商穩《樂游原》中的「向晚意不適」就是五個仄,但下句「驅車登古原」把上句救了,既用「孤平拗救」法。

5、您所著的《學格律詩簡明手冊》中之五講的是平仄兩讀的常用字,與第六、第七部分是什麼關係?除義不變、義不同外,是否還有第三種情況?

答:自唐以來,有一些字的讀音仍在發生著變化,這樣就產生了「一字兩讀」的情況,並導致了這些字由於平仄不同而產生「平仄兩讀」。

《手冊》中第五部分列出的是按平水韻部劃分的平仄兩讀字,沒區分是否意義相同否。而第六、七兩部分是指平仄兩讀意義不同及雖兩讀而意義不變的字。如果細分有如下三種情況:

1、讀音不同,意義不變。(《手冊》第七)

如:「看」(kān)可讀陰平;如鄭禧《贈吳氏女》「兩才相遇古來難, 重寫芳情仔細看。」這裡的「看」字當平聲。但也有當仄(去聲)用的,如杜牧的「卧看牽牛織女星」,「出門俱是看花人」等都是仄聲用。

2、讀音不同,字意有別。(《手冊》第六)

如:「為」字:李白《送友人》的「此地一為別」中「為」字讀陽平(行為的為),李商隱《為有》的「為有雲屏無限嬌」中「為」字讀去聲(因為的為)。

再如:「和」(hé)讀陽平(和平的和)讀去聲(hè) (唱和的和);「崗」(gāng)讀陰平(山崗的崗)讀上聲(gǎng) (崗位的崗):「觀」(guān)讀陰平(觀察的觀)讀去聲(guàn) (道觀的觀):「中」(zhōng)讀陰平(中國的中)讀去聲(zhòng) (射中的中);「重」(chóng)讀陽平(重複的重)、(zhòng)讀去聲(重擔的重);「從」(cóng)讀陽平(從軍的從)、(zòng)讀去聲(隨從的從)。

3、詞性有變,聲音意義有別。

如:「思」字,李白《靜夜思》中的「低頭思故鄉」的「思」字讀平聲,而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的「海天愁思正茫茫」中的「思」字卻讀仄聲(去聲);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的「更上一層樓」的「更」字讀仄聲(去聲),而劉方平《夜色》的「更深月色半人家」的「更」字讀平聲。

問6、關於韻腳,每句最後一個字稱為「腳」,但在句式中,為什麼卻稱兩個字作腳?如「平平腳」、「平仄腳」等。

答:在近體中,我們把每句押韻的最後一字稱為韻腳。不押韻的句中最後一字稱之為白腳。押韻的句子,除首句可押可不押外,其餘均押在偶數句最後一字,且為平聲字,而不押韻的白腳應是奇數句的最後一字,且為仄聲字。至於稱為「平平腳」或「平仄腳」那是因為在近體詩的基本句式中,無外乎四種形式,即每句最後三字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這四種,這是較細的分法,如果按「平」收「仄」收的話,僅兩種了。如:A式、C式為仄收,B式、D式為平收。

問7、撞韻是不好,還是不可以?

答:撞韻是指在近體詩中,如白腳與韻腳的韻母相同即為平仄韻母通押,稱為撞韻。關於「撞韻」不是大的原則的問題,盡量避之,但實在避不開,也可以的。如:

初春小雨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       ▲

最是一年好去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       ▲

其中白腳「處」與韻腳「酥、無、都」都是烏(u)韻,撞了韻。系平仄韻母通押。

問8、關於擠韻,僅僅是不好(有悖於詩美)還是不允許(不合聲律要求)?

答:在詩中不適當的地方用了與韻腳同韻母的字,不管其平仄如何,干擾了韻美效果,稱為擠韻。這些與韻腳同韻母的字也稱為暗韻。如: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中前三句有「遠,片,萬,怨」與韻腳韻母都相同,故擠韻。擠韻不是不允許的,避擠韻只不過是為使句式用韻更合諧些罷了。

問9、「在不適當的地方」使用同韻母字為「擠韻」,這裡「不適當的地方」指哪些?

答:「不適當地方」一般指多處重讀音節奏點上,如上例中的遠上的「遠」、一片的「片」、萬仞山的「萬」、怨陽柳的「怨」。

問10、是否「孤雁入群」是可以的,那麼「孤雁出群」呢?

答:首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首句不押韻的以五言為多,七言較少。首句押韻的以七言為多,五言較少。首句押韻的也可借鄰韻,首句借用鄰韻為「孤雁入群」。與「孤雁入群」相反的即尾句用鄰韻的稱之為「孤雁出群」。這是由清代的汪師韓提出來的,他在其所著《詩學纂聞》中說:「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韻字,蓋此韻原不在四韻之數,謂之『孤雁入群』。」如杜甫的:

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酒渴愛江清,余甘漱晚汀。 軟沙倚坐穩,冷石醉眠醒。 野膳隨行帳,華音發從伶。 數杯君不見,都已遣沈冥。

詩中的「汀」、「醒」、「伶」、「冥」四韻字,均屬下平聲「九青」韻部,而首句的「清」字,則是借用了下平聲「八庚」韻部。故為「孤雁入群」。「八庚」與「九青」屬鄰韻。

再如:

故宮行 元稹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莫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詩中的「宮」、「紅」兩韻字,屬上平聲「一東」韻部,而末句的「宗」 字,則屬上平聲「二冬」韻部。「一東」與「二冬」屬鄰韻。謂之「孤雁出群」。

柳絮 本作者

清曙尋春雅興濃,晴絲柳色舞東風。

行吟但見陌頭白,疑是冬深雪未融。

上詩中「濃」為「二冬」韻部,「風」、「融」為「一東」韻部,「二冬」與「一東」屬鄰韻。為鄰韻,是「孤雁入群」。再如:

糝徑飛毬送早春,長條分袂亂相親。

每逢三月風颭柳,愁殺匆匆行路君。

上詩中「春」、「親」為「十一真」韻部,「君」為「十二文」韻部,「十一真」與「十二文」為鄰韻,是「孤雁出群」。

以上示例均為首句可鄰韻通押。

問11、不可大量用同音字作韻腳,是否小量的還可以?一首絕句只有兩三個韻腳,怎麼看大量、少量?

答:看來你讀書很細,這裡用「大量」二字就不妥了,只能說不可在一首詩中連續使用同聲字(即同韻母字)做韻腳,例如:

將謝香荷百感生,柳塘向晚倦蛙聲。

吳霜攜手沐纖雨,抓把紅英當晚情。

這首詩中前兩句韻腳「生」與「聲」即同音字,如將第二句的「聲」改為「鳴」即可避。

客中行 李白

蘭陵美酒鬱金香, 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義能醉客, 不知何處是他鄉。

這首詩中韻腳為「香,光,鄉」其中「香」和「鄉」雖然同音字但間隔使用是可以的。

問12、如何理解鄰韻,誰與誰鄰韻?

答:在平水韻中,把平聲韻分的很細,共30個韻部。其中有些韻部的字雖不在同一韻部,但按現代普通話發音卻鬼使神差地把相同一韻母的同韻字劃分到不同韻部。比如「東」與「冬」兩韻部里的「中」與「鍾」雖然同韻母卻分別在「一東」與「二冬」兩個韻部;「行」與「形」、「明」與「銘」也雖然韻母相同,卻分別在「八庚」與「九青」兩個部。這樣就產生了相同韻母而又不在同一韻部的字,我們把這類韻部稱之為鄰韻。近體詩規定,鄰韻不允許通押(即混押),但可以首尾句用鄰韻,稱之為「孤雁入群」或「孤雁出群」平水韻中鄰韻大至如下:

相鄰近的韻部:

(一) 「東、冬」二韻為一類

(二) 「支、微、齊」三韻為一類(支與微近,與齊較遠)

(三) 「魚、虞」二韻為一類

(四) 「佳、灰」二韻為一類

(五) 「真、文、元、寒、刪、先」六韻為一類(真與文近,元與文近,寒與刪近,刪與先近,先又與元近。真與元,寒與先,元與刪較遠。真與寒、寒與元、文與刪、先,先與真、文原則上不為鄰韻。)

(六) 「蕭、餚、豪」三韻為一類

(七) 「庚、青、蒸」三韻為一類(庚與青較近,與蒸較遠)

(八) 「覃、鹽、咸」三韻為一類

「歌、尤、侵」這三個韻部是沒有鄰韻的,也絕不可以與別的韻部通押。

問13、相近的韻不通押,是否僅限於平聲的「一東、二冬」、「八庚、九青、十蒸」這五種?

答:凡是鄰韻均不可通押,由上問中已例舉共八個部分。

問14、陰平、陽平盡量不通押,是否偶爾押了也「無傷大雅」?

答:在近體詩中,押韻只要是平聲即可,不分陰平、陽平。在詞、曲中有時押韻分陰平、陽平或上聲、去聲的。

問15、在拗救中,「一拗三救」或「三拗五救」是否可以反過來,即「三拗一救」或「五拗三救」,是否可以這麼用和這麼說?

答:首先弄明白什麼叫「一拗三救」或「三拗五救」。 「一拗三救」是指五言B式句中犯「孤平」的說法,即「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果第一字「拗」了,即第一字為仄,那麼第三字應用一平聲字救之,這就變為「仄平平仄平」。這就稱之為「一拗三救」。

那麼在七言詩中的B式中即「仄仄平平仄仄平」中,如第三字「拗」了,那麼把本句中第五字變平,既變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即第三字「拗」了,使第五字變平,這就叫「三拗五救」至於你提的「三拗一救」、「五拗三救」本身就是以一種正規格式而存在的。不能稱之為「拗」的。切記!

問16、在拗救中,是否仄拗平救的居多?有無什麼規律?

答:首先應清楚什麼叫拗救?凡是平仄不依常格而補救的句子,都叫拗救。前面一個字「拗」了,(應平而仄)後面必須用一個平聲字來救,有在本句中救,也有在對句中救的。所謂救,就是補嘗,仄用平補。所以不存在「居多」。關於規律就是:1、本句救(B式)即為救「孤平」,2、對句救(A式),3、特殊句式(C式)。如果說非要找個規律,那麼您就記住:把B式句中的倒數第三字當撲克牌中的「惠」即「萬能救」就行了,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倒數第三字由仄變平,不但能救本句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而且還能救上句A式句中倒數第二、三字。如陸遊的《夜泊水村 》詩中頸聯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中「無」字既救本句「向」字,還救了上句的「有」、「萬」字,可謂「一石三鳥」。

問17、是否所有的拗字都要救?有無不救的?

答:所謂拗就是該平而仄,不依常格,應救之。在近體詩中的拗分為「大拗」與「小拗」,但「大拗」與「小拗」均是在A式句中「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出現。「大拗」是指該句式中倒數第二字由平變為仄,「小拗」是指該句式中倒數第三字由平變仄。「大拗」必須要救的,而「小拗」是可救可不救的。還有,在B式句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如因平而仄犯孤平,也是必須要救的。

問18、大拗、小拗的根本區別在哪裡?怎麼能看出來?拗就是拗了,怎麼界定小拗?小拗可以不救,是否救了更好?

答:這個問題在上面基本說過了,所謂「大拗」與「小拗」區別就是可救可不救,關於怎麼界定,那就是A式句中倒數第三字如拗,為「小拗」字,倒數第二字如拗,為「大拗」字。如果說根據詩意和鍊字而「小拗」也救,當然更好,因為詩句本身就追求一種音調合諧。如許渾《咸陽城東樓》詩中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上句「日」小拗,下句「欲」拗,故倒數第三字「風」既救「小拗」又救本句,避免了犯「孤平」。

問19、D式句不存在拗救的問題,是不可能出現拗字,還是不準救,為什麼?

答:在近體詩關於「拗救」的規定中,A式、B式、C式都給予了拗救的政策,而唯獨D式句不給,至於為什麼?無法考證,可能約定俗成吧!D式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只給第一、第三字可平可仄的優惠,沒有其它享受的政策。

問20、憑讀起來是否拗口的感覺來識別是否是拗字,可以不?拗救總是有限的,只記住救後的句式來把握是否可以?如寫近體詩允許「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樣的句式。能否拉出個單子來?

答:有時平仄合格律的也有「拗口」的句子,所以用是否「拗口」來斷定句中是否為拗字是不正確的。如下句子「溪西雞夕啼」雖然合格律,但讀起來就拗口。

在《教程》中已列出格律詩拗救公式:

可變句式 標準句式 拗救句式

(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仄) 仄 平 仄平 平 仄 平

(平)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平仄

(仄) 仄 仄 平 平

問21、關於入聲字,在寫詩時不去管它,只按新聲韻歸類於平仄是否可以?

答:現在中華詩詞學會主張新舊韻雙軌並行,但在投稿或參賽時,如用新韻必須註明,否則按舊韻審核。另在同一首詩中新舊韻不得混用,

新韻不存在入聲字。

問22、有的入聲字,如「福」、「國」等已是派入平聲中了,是否可以當仄用?

答:關於入聲字問題,由於發明入聲字的是浙江人,現代漢語中已無入聲字了。那麼入聲字就分別派入現代語言中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中去了。也叫「入派三聲」。派在上聲、去聲中,還可以分辯出仍是仄,如:「雪」、「日」、「月」、「百」、「北」等。但派在陰平,陽平中就不好區分了。既使派入平聲中的入聲字,在詩詞中依然當仄聲用,如你舉的例子「福」,「國」還有些如「竹」、「局」、「說」「直」等。

詞的韻要比詩韻寬,故寫詞參照的韻書《詞林正韻》才19部,而詩韻參照用的韻書《佩文韻府》106部。寫詞時,有部分入聲字可以作平,但僅限第三部支、微、齊,第四部魚、虞,第五部佳、灰,第八部蕭、豪,第九部歌,第十部麻、佳,第十二部尤。其餘平聲部的入聲字仍當仄用。

問23、對於讀或寫近體詩,在聲律的把握上,能否做到運用自如,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憑感覺一下子就能知道是否合乎聲律要求。這可以做為奮鬥目標嗎?

答:無論是鑒賞別人的詩或是檢查自己寫的詩作,首先要進行聲律分析然後對詩的聲律應用情況進行鑒定,確定詩的種類。

聲律分析的步驟:

1.首先逐一檢查每句的第二、四、六個字,看是否符合句內平仄相間、聯內、聯間對與粘的要求。

2.以第二,四,五,六,七字為主,逐一檢查各句是不是律句。

如出現拗句,看是否進行「拗救」。

3.在檢查律句的同時,檢查句腳的情況,看是否有踩腳現象。

4.檢查用韻的情況。

5.檢查對仗的情況(是指律詩或排律中間聯)。

6.其它情況如;節律,句言,重字,撞韻,擠韻等。

以上這些分析看似複雜,其實很簡單,熟中生巧。

如果說要達到「爐火純青」程度,那只有作到「心中有句」了。如果把識格律當「奮鬥目標」那未兔太容易了。這些規則的東西記住就行,關鍵是詩在意境、在創新、在性靈,所以才有「功夫在詩外」之說。寫一首好詩,不僅要求合格律,最重要的奮鬥目標還是要有真感情、真性靈。

問24、和詩,在內容上有什麼特點、要求與限制?一般來說內容應相應或相近?是否不相干,不靠近原詩內容的可不可以?

答:在與詩友酬和中有如下幾種形式:

1、次韻:根據別人詩篇所用的韻,並且依原韻先後次序寫出的詩。(字同、順序也同)

2、步韻:步是步伐相隨之意,意思同次韻。或稱:奉和原玉。

3、用韻:用他人詩篇的原韻寫詩,但先後不必依照原韻的次序。(字同、順序不同)

4、依韻:根據他人詩所用的韻目寫詩,具體韻字不必與原詩相同。(只需同韻即可)

至於奉和詩的內容大都內容相近、意思一至,但也不一定如此嚴格要求。如有的原詩作者征和同題的內容,則必當遵之。

問25、和詩的步韻,唱和首句不入韻的詩作,可不可以改成首句入韻(當然字不同)?反之,即首句入韻的,和詩步韻時,改成首句不入韻可以不?

答:前面提到了,步韻、次韻必須遵原韻的韻字及順序。如首句不入韻的,那麼首句中的不入韻字,可隨意,與詩中其它奇數句一樣,白腳只要是仄聲字即可,不必與原詩一樣。那麼,原詩首句屬不入韻,步韻詩就不可寫成入韻。反之亦然。

問26、和詩,特別是步韻,在句式上有無要求?如A式句的詩,用B式句去和可以不?

答:可以變換句式,但A式句改B式句不可,因為A式句是仄收,不入韻,而B式句是平收,入韻。所以變換句式「和」之只能變「起」,而不能變「收」。即A式句只能與C式句互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而B式句只能與D式句互變。「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問27、和詩的標題常用的寫法有哪幾種?

答:一般寫「步韻加原作題名」或「奉和原玉加原作題名」還有「次韻加原作題名、「依韻加原作題名」等。 如:劉育新先生《古街》一書獲老舍文學獎後,他寫一首七律,題名為「簽名售書《古街》有感而作」,為此和者紛紛,故特為此出本《酬唱錄》,其中如「步育新兄《古街》」簽售有感原韻有贈」、「依韻奉和劉育新詩長《簽名售書有感》」等。

問28、平仄兩讀但意義不同的字,在平仄的使用上是否可以通用?如「扇」字,在詩中是做名詞出現的,為仄聲。如趕上平聲的位置當平聲用,可以不?

答:就「扇」字而言,如是動詞時為平聲,而為名詞是為仄聲。所以有些兩讀的字意義不同,不可牽強平仄。除非平仄兩讀字意相同可以,如:「聽、看、過、望、忘」等。否則有的平仄兩讀字即使趕上平聲位置,由於意不同,也不能當平用。

----------------------------------------------春露青芽雨始寒,隱居草舍伴茶煙。啃書食賦關山月,沐滿詩風鬢已斑。


推薦閱讀:

【索達吉堪布 問答】為什麼不能隨便供奉鬼神?
晨報問答:別妖魔化了鳳凰男
火腿腸,煎餅果子里到底應不應該有你?
本煥長老佛學問答系列
懺悔常識問答簡選

TAG:格律 | 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