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佛札記(連載之四)

金剛經》與禪宗

六祖惠能的悟道揭: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壇經》提出禪門修行的三大綱領: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體為本。

無念是於諸境上不染著。並非什麼境界都不接觸,或者什麼都不想,而是在接觸處境的時候,心不染著境界,如同明鏡,境來則現,境去則無。

無相: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凈。

無住:心住於境,則是心為境所縛,倘不住於境,則解脫也。

《壇經》曰無往:「念念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於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無縛,此是以無住為本。」

《壇經》呵斥坐禪坐相: 住心觀靜,是病非禪,常坐拘身,於理何道。

偈曰: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起力過。禪者假如拘泥坐相上的修行,本身就是住相。

定即是慧,定慧一體。

梵語波羅密有兩個意思。一是過程義;二是究意圓滿。

世間布施總是住相的,而佛法則要我們「不往色布施,不往聲香味觸法布施。」世間布施有相則有限,佛法布施不住相,無相則無限。

般若分實智與權智。實智,是親證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是般若之體。權智又稱方便智或後得智,是了解現象差別,引導六度五行的智慧,是般若之用。諸佛都是以般若與方便二智為父母,由有般若,始能產生一切諸佛。

成佛是乃智慧的成就。

修行,行是指身、口、意三業之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為,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為修正錯誤的思想、語言、行為,使之符合道德規範,使之與道相應。

平常心是道。

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

從《金剛經》來看,佛法是解決心的問題。降伏其心,是《金剛經》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整個佛法要解決的。佛法也不防稱為心性之學。

世界的差別是由於人類心的差別,因為心的不同,這個世界才有文明與野蠻,道德與罪惡,痛苦與快樂,善良與醜陋,先進與落後,清凈與染污,光明與黑暗。

一切惟心造,人們擁有什麼心態,就會出現什麼樣世界。

心的健康與否,又關係到人生的苦與樂。

古云:風月無今古,情懷各相異。

擁有健康的心境,是建立快樂幸福的根本。

《金剛經》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們內心中不安定的因素。

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相為四相總稱,是一切煩惱生起的根源。

人相:我們的生命體以人的形式出現。

眾生相:生命的構成,是由五蘊的假合,依此眾緣聚成生命體,稱曰眾生。

壽者相:從生到死的有情隨著業力所招感的一期生命,稱曰壽者。

五蘊假合的身體,不外乎物質與精神的兩個方面。

從精神看,心是經驗的積集,由經驗的延續導致思維的延續。

無蘊無我,其實質是無我。

梵悟菩提薩,簡稱菩薩,漢譯覺有情,是指已經覺悟而又能讓人覺悟的有情。菩薩,是很現實中的人。

在現實社會中,能夠無私地奉獻到大眾事業中者都具菩薩精神。

菩薩在佛教中是大乘行者的稱呼。

慈悲:悲能拔苦,慈能與樂。以一切眾生作為救拔對象,拔苦與樂,是為大慈大悲。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眾生幫助無任何條件,將眾生與自己視為一體。

涅:即消除煩惱,解脫痛苦而得自在。

布施作為一種善因,又能引發廣大財富。有相布施與無相布施。

佛教寺廟中供奉佛象,主要是一種象徵,表達佛弟子對佛陀的崇敬。同時也籍此見賢思齊。透過佛象的莊嚴,想念佛陀的偉大,通過有相的偶象而證悟法身的無相。

佛教徒不崇拜偶象,不以偶象為真佛,如果我們只知道大殿中的有相佛,執著於偶象,心外求佛,勢必將永遠無法認識心中的無相佛。

不可以如來的莊嚴色身為如來,也不可以為見到如來色身,便是見到如來身。

禪師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見法如見佛。

不可以身相見如來。

佛陀有三身:曰法身,曰報身,曰應身。法身才是真佛,報應身皆幻化。

諸法如此,如來以諸法真實相為身。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如來法身則無來去生滅。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來要離相,要透過相去認識,不可以往著於身相。既不可以如來色身為如來,也不可離開色身,另外去尋求如來。

一切都是般若,一切都是法身,一切都是實現。

我們倘若不執相,不被世間的塵勞幻相所迷惑,遠離虛妄分別,不起愛惡取捨,以平常心去對待一切,那麼我們就能與三世諸佛在一起。

禪者曰: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儘是法身。

佛法以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整個佛法大綱不外乎信解行證四個部分。

學佛首先要積聚資糧,資糧有二、一曰福德資糧,一曰智慧資糧。

一切有根基,可現生培養,也可過去生長期積累,蘇東坡曾說過:「書到今生讀已遲」。《大般若經》曰:菩薩不住法,住般若波羅密。

又曰:一切法不信則信般若,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

經教如筏喻者,筏是竹裝,交通不便或水淺的地方,竹筏可用做交通工具。利用竹筏,就能由此岸渡到彼岸,到了彼岸,竹筏當然要捨去了,准還能把它帶著走呢?

當橫渡生死苦海時,需要種種法門,但渡到中流,必須不執法,非法相,才能出離生死,到達彼岸。

佛法僧三寶構成了佛教的全體。三寶中的法寶是指三藏十二部經教。

諸法真實相,不可言說。

一切諸法皆有二相,一者自相,現量所得,不可言說。二者共相,比量所得,即可言說。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是以真實法不可說。

諸法實性是不可言說的, 但不說眾生又焉知離言法性的存在。為令眾生通達離言法性,不得已於無言中而起言說。

一些人在菩薩面前供上香,擺上水果時,就向菩薩提出無窮無盡的要求,彷彿是在與菩薩做貿易似的。

在修學佛法中,不能以有所得的心,去取著任何一種相。

無智亦無得,是心空境寂,以無所得故,妄心妄境皆不顯現,能所雙亡,此時般若智始得現前。

我相不除,不能見道。道不可以以我們世間的見與所見而論。

禪者總是以本份事相見,在法性上,既不存在聖凡的區別,更沒有識與所識的區別。

般若經教的核心思想——緣起性空。佛法以為世間萬物都是緣起。

《阿含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

緣起:說明了萬物都是條件與關係的組合,萬物都是相互依賴的存在。

六祖惠能聽聞《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無住生心,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

無住是相對執著而言。世間人最大特點是執著。由於對六塵境界的執著,使六根在緣六塵境界時,六識蒙塵勞的染污,以至我們原本清凈的自心,失去清凈。

執著使人們內心失去獨立。執著於外境使我們迷失了自己。執著使我們產生內心的不安。

《金剛經》的受持功德:

一、增長福德。二、消除業障。三、開發智慧。四消除煩惱。五、成無上道。

成就第一希有三法,是乃成就智慧,通達實相,學佛是為了成佛,成為覺者、智者、智慧的成就,無住就是為了成就般若。


推薦閱讀:

學修『藥師法門』的靈感回憶錄--學佛網
凈空法師開示:學佛,不能聽信人言 中國佛教凈土網
索達吉堪布:帝王將相亦學佛
《佛說十善業道經》原文+譯文
【轉】索達吉堪布:不管學習凈土,禪宗還是密宗,首先要看破輪迴,生起厭離心--學佛網

TAG: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