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結體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讓書法學的事半功倍

孟頫記事頓首。德輔教諭仁侄足下。近來吳門。曾附便寄占與德俊令弟。不見回報。不審前書得達否。昨令弟求書老子。今已書畢。

帶在此。可疾忙報令弟來 取.長興劉九舍亦在此。德輔可來嬉數日。前發至觀音。已專人納還宅上。至今不蒙

遣還。余錢千萬付下。以應用俟。顒俟。老婦附致意堂上安人。不宣。十 四日 孟頫記事頓首。

【論我見】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是元代大書法家趙子昂在《定武蘭亭跋》中寫下的一段話。

悠悠幾百多年隨逝,趙氏這段關於書法用筆與結字的典述成了後世人們常以引用的論書名言。

直至現今,對於「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的闡述,當代書壇也曾有一番激烈的辯論,各執己見,有人把「用筆」和「筆法」二者共論,當「用筆」之上或宜「筆法」之上;也不乏有人認為「用筆千古不易」的「易」是容易的意思。筆者之見也未必得當,故不以他人之見而述。

筆者對此句的理解是從三處考慮:

1、時代性,趙子昂身處元代,他的話更多的是對前人乃至自己所處時代的人在書法演變過程的總結,因為趙子昂肯定不知道後世是否會有王鐸、傅山和唐寅這類人的出現;即便趙子昂對後世有這方面的預知,筆者以為,這可能肯定小於前者(他對前人乃至自己所處時代的人在書法演變過程的總結)。前人是指偏向於二王派系的人,與同時代的人,固然包括他自己。自王羲之之後,有王獻之、智永、孫過庭,歐陽詢、褚遂良、楊凝式、蘇軾、米芾、蔡襄直到趙子昂,我們都不難發現,他們的行草書結體各成一家,可謂自晉後在不斷變化的;而用筆幾乎都是毛筆斜切入紙法,況子昂乎?故筆者以為,趙子昂此話是在強調結字因時而變,用筆而重得當,即筆法是可變且不定向的,而用筆法則是要講究正確性。

2、聯合上文「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用筆為上」就是正確用筆當為前提,「結字亦須用工」是指靈活運用筆法是習熟過程;雖先有前提,後再有習熟,但筆者之見是二者是承接聯繫,不是論二者孰重孰輕。

3、「不」字句式,筆者想,大家或多少知道文言文的講究,有各種的固定句子,其中就「否定詞+動詞」,即是說,「用筆千古不易」中的「易」是動詞,改變的意思。

從這三處出發,筆者對趙子昂所述的「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的總見是,用筆之正確,故不以變之;結字之時變,當以用工而使之,此為本也;而非論其二孰重孰輕哉。

感謝閱讀!

推薦閱讀:

書法研究 | 草書、詩文與酒的關係淺說
圍棋百科:圍棋九品制(書法版)
硬筆書法作品欣賞[3]
王羲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蘭亭序》嗎?
書法家閆安書法作品欣賞(六屆楹聯展獲獎作品)

TAG:法學 | 書法 | 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