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起源與演化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它們之中,有的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衰落以至於消亡,有的則一直延續到今天;有的只局限於本民族的信仰,有的則隨著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傳播到世界的其他地區,影響其他民族,並成為其他民族的信仰,成為了世界性的宗教。   道教是中國漢民族的主體信仰,由於漢族在中國人口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以及在文化上的強勢,因此,一些研究中國學的學者,將道教稱為中國的「民族宗教」, 就是發現它的形成與發展,確實能夠表現中國文化的特性,而且長期為中國人所接受。魯迅曾經在給友人許壽裳的信中如此評論到:「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以 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當然這句話猶如魯迅的性格,評論事物過於深刻,過於絕對,但是,至少可以看出,道教在中國文化的構成中是有相當重要地 位的。  中國的文化構成,簡單而言,是儒學(馬克斯·韋伯稱之為儒教)、佛教、道教,它們對中國文化的作用並不是互不相干地獨立展開 的,而是協同一體的,如果把文化分成上層文化與下層文化,即士大夫文化和民間草根文化的話,就可以完整地各自感知三位一體的格局,在中國的士大夫人生哲 學、生活情趣與審美觀念乃至於心理性格中,既有儒家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有佛教的「頓悟」與「禪語」,更有道教的寄情山水,飄逸成仙 的嚮往;而老百姓的行為觀念,既有儒家的倫理規範,也有佛教的因果觀念,還有道教的神怪懲戒。  因此,要全面了解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必須了解道教的來龍去脈。   道教的起源   關於道教的起源,無法從道教經典所描述的內容去尋找答案。早期的道教書籍說的是老子,如《太平經》卷八《老子傳授經戒儀注訣》中記載「為關令尹喜說五千 文」,於是有了道教。但是由於老子是史書上有所記載的人物,把他作為宗教的創建者,讓他帶有神話色彩,成為超越常人的角色,未免有勉為其難的困窘,因此, 當後來的道教經籍將老子說成軒轅、帝嚳、大禹的老師時,明顯與史書對不上號,令人懷疑。  俗話說「畫鬼容易畫人難」,為了解決這一問 題,道教書籍開始編造「子虛烏有」的人物作為道教的創始人,有的說由元始天尊開創的,在沒有日月星辰、沒有宇宙的時候,就有了這位元始天尊,後來又有了太 元玉女,又叫太元聖母,他們配成對生下扶桑大帝東王公、太真西王母,然後又生下天、地、人三皇,三皇傳下天文,便是道教經典;有的書還編製出譜系。發展到 後來,在與佛教的鬥爭過程中,道教起源更是混亂一片,佛教編排出一個神話,說老子是釋迦牟尼身邊弟子摩訶迦葉的化身,以示道教從佛教中來。  總的來說,這些都是道教書籍適應外在需要的創造,不能代表歷史發展的真相,宗教的這些創造目的無非是神化宗教,抬高自己的身份,迎合社會心理,以求人們更加虔誠地頂禮膜拜、信奉它。  道教的起源非常複雜,由於它是中國本土生長的宗教信仰,因此,考究它的源流,還是要回到中國上古時期的社會文化,即與當時的宇宙觀念、崇拜對象和儀式有關。  1.來源於古代的宇宙萬物觀念。   對於古代人而言,宇宙是一個很大的困惑:萬物從何而來?日月星辰為什麼會懸掛在頭頂上?江河為什麼東流?等等。正如屈原在《楚辭·天問》所表達的:「邃 古之初,誰能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這既是困惑,同時又是人類思維發展的推動力,處於蒙昧狀態的人類,從知識的掌握程度而 言,沒有我們豐富,但是他們可以憑藉主觀想像去理解世界,對於宇宙的起源,對於宇宙的解釋。  概括而言,中國古代有兩種模式。一是楚文 化圈的人們,他們尋找到一種超越感覺、超越經驗、超越具體事物的東西,這種東西既不是物質體,也不是精神體,但它是萬事萬物的本原——「惟恍惟惚。惚兮恍 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精」,但它不是「有」,而是「無」,即「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即「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 物」。  二是北方周文化圈的人們,由於他們的社會文化氛圍以現實為根基,即人們的性格心理不是以想像力和大膽的求知慾為主要特徵,因此 在產生儒家倫理之餘,在思考自然現象上,產生了「陰陽五行」說,陰陽五行說由兩部分組成。即人們在思考為什麼有白天,又有黑夜?為什麼有太陽又有月亮?為 什麼有男有女?於是形成了陰陽的理論;同時他們在思考具體萬物的時候,又從經驗出發,歸納了五行理論,五行觀念具體而言,就是萬物由金木水火土五大基本元 素構成,從植物可以生火,火後必有灰燼(土),土中埋有金屬,金屬冶煉時成液體(水),水可以使植物生長的特徵,歸納了「五行相生」的理論,木生火,火生 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同時從水來土掩,木耜掘土,刀斧鑿木,火能焙金,水能滅火的現象,得出「五行相剋」的理論。  南北文化的相融合,也導致了南方宇宙觀念與北方物質觀念的互相借鑒,於是形成了一種系統的宇宙萬物圖式:  這種包括了自然、社會、人類的基本問題,並行之有效的一套宇宙模式,自然成為了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理論核心。  2.來源於古代的鬼神崇拜。  對鬼神的幻想,是原始人類思維的結果,因為原始人普遍認為世界是一個有生命的存在物,自然的力量、一切看到的事物,對人友好的或不友好的,它們似乎都有人格、有生命、有靈魂。   道教的鬼神體系就來源自這種遠古的鬼神崇拜。道教出現之前,中國的各地就有不同的鬼神崇拜。據《史記·封禪記》記載:「其梁巫:祠天、地、天社、天水、 房中堂上之屬;晉巫:祠五帝、東君、雲中君、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之屬;泰巫:祠灶主、巫保、族累之屬;荊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屬;九天 巫:祠九天,皆以歲時祠宮中;其河巫:祠河於臨晉;而南山巫,祠南山秦中……」。在各地的鬼神崇拜中,以楚國為盛,他們有相當清楚的譜系,如《楚辭·九 歌》中,以天地為坐標,除至尊東皇太一外,八神分為天、地兩組:雲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東君為一組;河伯、湘君、湘夫人、山鬼為一組。  3.來源於古代的巫術。   巫術大概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化現象之一,如占卜、祈雨、圓夢、驅疫、祀神等活動都可視為巫術。巫術有一定的形式與儀式構成,也有一定的規則。道教中的齋 醮、祝咒、符就來自於巫術。齋就是古代巫師為了祈福祀神採取的儀式,因為祭祀鬼神,特別講究凈心誠意,只有如此,鬼神才會感到祈福,才來消災降福。醮的儀 式,更為明顯,在《楚辭·九歌》中記載,祭祀之時,巫師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會兒是代表天地星辰向人間宣讀旨意,一會兒代表人間芸芸眾生向神靈頂禮膜拜, 並致以禮讚。祝咒在中國的古代巫術中也是相當普遍的,如《詩經》、《左傳》、雲夢秦簡、馬王堆帛書、黃帝內經中國都有祝咒。   道教的草創時期

  道教的來源是相當龐雜的,它來源自中國原始文化的方方面面,現在的問題是,這些本來零散龐雜的、名目繁多的元素是怎樣被逐漸利用於道教,並且形成一個有條理的整體的,應該說這其中有一個特定的時代文化氛圍,這一歷史過程與時代是漢末三國時期。   漢末三國是一個政局反覆、血雨腥風的時期,大多數士人都懷有一種悲涼失望的情感,所以他們在自然與社會的雙重壓力下,在戰爭頻繁和政治動亂的厭惡恐懼 下,希望有一種精神的寄託和神力的保護,因此促成了講求神仙,講求享樂,講求長命的道教的產生。道教的草創時期,也稱為原始道教時期,道教的草創時期有這 么一些具體體現:  1.《太平經》的成書及其宗教學說。  東漢順帝時期,有一位叫宮崇的人,跑到皇宮要獻一部「神仙 書」,書名叫《太平清領書》,《太平清領書》又名《太平經》,書中自稱是天師代天傳言,從書的內容看,是東漢年間原始道徒多人的著述,經過逐步積累而彙集 的,由於書中內容被認為荒謬而被沒收。漢桓帝的時候,又有人重新提出,與上次一樣,仍然被官方禁止。  但是這本書面世之後,就在民間有 了影響力,張角就讀了這本書。《太平經》著力宣揚「治國之道」,希望藉此挽救東漢末年危機四伏的社會實際,它反覆強調,一種神秘的「太平之氣」就要來到, 天下即將太平。《太平經》所反映的思想很龐雜,既有儒家的倫理道德說教,又有陰陽五行的儀式,帶有極其明顯的神學政治色彩。  2.張角與太平道。   漢末,中原爆發了一場農民大起義,史稱「黃巾大起義」,黃巾起義由太平道組織而來,太平道的創建者是河北巨鹿人張角,他和兩位弟弟——張寶、張梁一起, 自稱大良賢師,手下有八大弟子。他們利用《太平經》中所包含的宗教思想到處宣傳,十多年間,信徒總數達到了數十萬人之多,青、徐、幽、冀、荊、揚等地設立 組織。百姓信奉太平道,不僅僅是因為它所宣揚的天下太平的景象,而是太平道的許多儀式起了凝聚的作用,比如跪拜思過,符水祝咒治療疾病等等,太平道傳播的 速度很快,組織也相當嚴密,基本的單位是「方」,大小「方」共36個。  3.五斗米道與《老子想爾注》。  太平道出現於中原地區,與之相呼應的是漢中地區,當時出現了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又稱米道、鬼道,由張陵創建,五斗米道的創教地點為西蜀鶴鳴山,因入道者需交納五斗米,所以被稱為了「五斗米道」。五斗米道的傳播方式與太平道相似,有人生病,就讓他向神懺悔,求神寬恕。   五斗米道與太平道相比,較大的不同是組織更為嚴密,如新入道的信徒專門有一個名稱,叫「鬼卒」,成為骨幹後,就稱為祭酒,他要負責在道路口設立義舍,准 備米肉菜肴,供過往的行人使用,行人自由取用,但是不能過量,否則會招致災禍。除此之外,五斗米道還仿照當時官方的官吏制度設立二十四「治」,天師是最高 的領袖,各治設治官,祭酒統領基層信徒,帶領他們誦習《老子》,講解《老子》,《老子想爾注》就是講解的記錄,它的性質與《太平經》相似,但它反對成仙有 命的說法,強調努力修鍊即可成仙。  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孫張魯相繼嗣教,在張魯手中,五斗米道做了一些調整,自封為「師君」,規定初 入教者為「鬼卒」,經過考驗信仰堅定者為「緝祭酒」,部眾多的祭酒稱為「治頭大祭酒」,結果在漢中地區建立了割據政權,公元215年,後來曹操征討巴蜀, 張魯投降,五斗米道的信徒很多隨張魯遷如中原的長安、洛陽等地,使五斗米道在這些地區得以傳播。  4.《周易參同契》。   煉丹術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相當流行,東漢晚期,魏伯陽總結前人煉丹的經驗,寫出了《周易參同契》,全書分上、中、下三篇以及《周易參同契鼎器歌》一首, 約6000千字。書中以《周易》的原理解釋煉丹和煉養身體的方法,強調修丹與天地造化是同一道理,萬物的變化皆由陰陽而成,欲求長生不老,必須順從陰陽變 化,掌握乾坤六十四卦運行規律,從事修鍊。《參同契》既談了外丹的爐火,又講了內丹的修鍊,這樣,後來的主張外丹與主張內丹的人都可以從中找到理論根據, 後來的道家將此書推崇為「萬古丹經」,成為道教的重要書籍。  概括而言,道教草創時期有這麼一些特點:沒有統一的經典與教義;幾支勢力並存,各行其是,彼此之間沒有統屬關係。


推薦閱讀:

西方古典星圖的起源和發展
羽管鍵琴獨奏音樂會:感受巴洛克音樂的起源與傳承
「領帶」起源是日耳曼人的獸皮結
霍姓的起源,霍姓的來源及聲名大全
華夏國家起源新論——從「猴山結構」到中央集權國家

TAG:道教 | 起源 | 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