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梁漱溟先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1、美國旅遊期間,斷斷續續終於看完了梁漱溟先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此書寫於1921年,九十年過去了,感覺此書之論證和見解在今天似乎仍可成立,現在很多大師的見識恐怕還不及90年前的梁先生。由東西文化這一宏大課題具體而微者,現代企業管理和商業哲學也。老李誓曰: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2、 梁先生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生活的種種,不外三方面:1、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學、藝術、科學、藝術等。2、社會生活方面,我們對於周圍的人之間,如社會組織、倫理習慣,政治制度以及經濟關係等。3、物質生活方面,如飲食起居等,人們對於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種。

3、 人生有三路向:(一)本來的路向:向前要求,奮力取得所要求的東西,設法滿足要求;也就是奮鬥的態度。(二)對自己的意思變換、調和、持中。遇到問題不去要求解決,改造局面,而是在這種境地上求自己的滿足。(三)轉身向後去要求。走這條路的人,遇到問題就想根本取消這種問題或要求。

4、 文化是生活的樣法,生活的根本在意欲,所以文化的不同是由於意欲方向的不同。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為根本精神的;中國文化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後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質而言之,西方人是走第一條路向;中國人是走第二條路向;印度人是走第三條路向。

5、 西方化優於中國者有三:物質生活方面的征服自然,學術思想方面的科學方法,社會生活方面的民主。假使中國完全閉關,不同西方化接觸,就是再走三百年也不會有輪船、火車、科學方法和民主精神產生出來。因為這不是在同一路線上的快慢,而是中國人原本同西方人走的不是同一路線。現實和事實均如此。

6、 印度人實在是極有勇氣的,他們的怕老病死和中國人的怕老病死很不同。從印度式的怕老病死產出了慈悲勇猛的佛教,從中國式的怕老病死產生了放浪淫樂的騷人達士和訪葯求仙的修鍊家。印度人之怕死,非怕死,而痛無常也;彼非怕死,實怕活也。求的是斷除輪迴,出世即求死,與中國之慮死戀生者適得其反。

7、 梁先生在此書的結論:「那麼我們中國人現在(1921年)應持的態度是怎樣才對呢?對於這三種態度(西方、佛家、儒家)何取何舍呢?我可以說:第一,要排斥印度的態度,絲毫不能容留;第二,對於西方文化是全盤承受,而根本改過,就是態度要改一改;第三,批評的把中國原來態度重新拿出來。」

8、 梁先生所謂的中國態度是什麼呢?「我要提出的態度便是孔子之所謂『剛』,剛之一義可以統括孔子全部哲學,它代表了孔子的陽剛乾動的態度。此動作要發於直接的情感,而非出自慾望的計慮。提倡一種奮往向前的風氣,同時排斥那向外逐物的頹流。可以彌補中國人夙來缺短,又避免了西洋的弊害。」

梁先生還有很多非常好的見解,實在來不及整理,簡單抄錄總結如下:

9、 因為我對於生活如此認真,所以我的生活與思想見解是成一整個的,思想見解到哪裡就做到哪裡。如我在當初見得佛家生活是對的,我即刻不吃肉不娶妻要做他那樣生活,八九年來如一日。而今所見不同,生活亦改。因此別的很隨便度他生活的人可以沒有思想見解;而我若是沒有確實心安的主見,就不能生活的!

10、 中國形而上學與西洋的根本不同,可分兩點去說:(一)問題不同。中國人不討論靜的問題,如宇宙本體等。他們只講變化的、抽樣的道理,不過問具體的問題。(二)方法不同。講變化時所用的名詞是抽象的、虛的。我們要認識這種抽樣的意味或傾向,完全要用直覺去體會玩味,才能得到所謂陰陽乾坤等。

11、 中國形而上學的大意是「調和」。認為宇宙間沒有絕對的、單的、極端的、一偏的、不調和的事物。凡是現出來的東西都是相對、雙、中庸、平衡、調和。所謂變化就是由調和到不調和,或由不調和到調和。陰陽表示相對待的意味。相對待既是相反又是相成,一切事物都成立於此相反相成之調和的關係之上。

12、 我心目中代表儒家道理的是「生」,代表佛教道理的是「無生」。「生」字是最重要的觀念,如宇宙之生、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等。知道這個就可以知道所有孔家的話。孔家就是要順著自然道理,頂活潑頂流暢的去生髮。他以為宇宙總是向前生髮的,不加造作必能與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滿了生意春氣。

13、 所謂宗教,可以說就是思想之具有一種特別態度的,即超越現實世界的信仰。所有宗教的一個共同點:都是以超絕於知識的事物,來謀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的。所以宗教有兩個條件:(一)宗教必以對於人的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為他的事務;(二)宗教必以對於人的知識之超外背反,立他的根據。

14、 宗教的兩個特質:(一)超絕。所以使他情志不寧的是現有的世界,在現有的世界沒有法子想,只有求之於現有世界之外了。從知識方面看是超絕,從情志方面看是出世。(二)神秘,超出理智之外的觀念或經驗。所以使他情志不寧的是理智清楚明了的觀察,所以只有調換一副非理性的心理,才能拯救他出於苦惱。

15、 人們之所以有時覺得人生空虛無意義,是因為一個錯誤:處處向外向前追求,事事要有意義,而且要求太強,計較太盛,結果將一個人生活的重心,全挪在外邊。一旦這誤以為實有的找不著了,便驟然失其重心,情志大動起來,一切生活都做不下去了。其實根本的人生問題是不應計算價值意義的,其本身就是目的。

16、 大家都有一個錯誤,以為人類文化差不多,在這邊看見一句話,在那邊看見一句話,覺得兩下很相像,就說他們道理可以相通了。其實思想是完整的東西,那一句話於其整的上面有其意思,離開整系統則失其意味;即使各個零碎觀點沒有不同的,如果不是合成整的,則各人面目從何而來?所以部分的相似是不算數的。

推薦閱讀:

故事的抽象
為什麼說魯迅他們「診對了病,開錯藥方」?
洛麗塔(lolita)在當代中國一定程度的流行,是否是受到日本的ACG文化的影響?
重經濟輕文化的苦果:蒙古反華
傳承傳統文化必須讀《四書》

TAG:文化 | 哲學 | 東西 | 先生 | 梁漱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