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存:《三國演義》極限片
《三國演義》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中國最有成就的歷史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小說描繪了東漢滅亡之後,魏、蜀、吳三國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而互相征戰的過程。有關三國的故事,在晚唐時期已經流行,羅貫中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依據《三國志》等歷史資料,創作了《三國演義》,其中塑造了一些人物形象如諸葛亮、關羽、曹操等、至今仍為中國民間所津津樂道。台灣發行了"中國古典小說郵票--《三國演義》"系列郵票,目前已發行四組.每組均為四枚郵票和一枚小全張。
2000年4月12日,第一組共有4枚,分別是「三英聚義」、「關公夜讀」、「三顧草廬」和「草船借箭」。
三英聚義: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黃巾軍起義爆發,政府招募兵勇。劉備、關羽、張飛在投軍時邂逅,三人胸懷大志,一見如故,便在張飛的桃園裡結義。三人發誓同生共死,榮辱與共。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三人打造兵器,招兵買馬,從此開始了艱險而漫長的創業生涯。
關公夜讀:劉備謀曹事泄敗走,關羽保護其家小被困,與曹軍"約三事",暫居曹營,受到曹操的厚待;袁紹、曹操交兵,關羽先後斬殺袁軍大將顏良、文丑,為曹操解圍。受封"漢壽亭侯";在得知劉備下落之後,毅然掛印封金,辭別曹操,千里尋兄。過五關斬六將途中,曾在館亭中夜讀。
三顧草廬:劉備求賢若渴,帶關、張二人冒著嚴寒去隆中(今湖北襄陽)請諸葛亮出山,三次前往,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勢,出山幫助劉備打天下。
草船借箭:周瑜欲害諸葛亮,諸葛亮立下軍令狀,答應三天之內造十萬支箭。諸葛亮請魯肅幫忙準備草船,第三天深夜在濃霧中接近曹營。曹操下令放箭,正中諸葛亮之計。
2002年4月4日,第二組共有4枚,分別是「三戰呂布」、「單騎救主」、「刮骨療毒」和「彈琴退敵」。
三戰呂布:董卓亂政,諸侯群起攻之。董卓義子呂布驍勇異常,數敗諸侯。劉關張三人合戰呂布,大戰數十回合,方將其擊敗。
單騎救主:劉備被曹軍擊敗,向南逃奔。在長坂坡(今湖北當陽),趙雲單騎在曹軍中七進七出,殺死曹軍名將數十人,救出劉備之子阿斗。
刮骨療毒:關羽右臂中毒箭,名醫華佗為其療傷,關羽拒用麻沸散,以血肉之軀忍著巨痛邊刮骨療毒邊與部下飲宴下棋。
彈琴退敵:街亭失守後,魏將司馬懿大軍直至西城,諸葛亮無禦敵之兵,卻命人打開城門,並派少量士兵扮作百姓打掃街道,自己登城焚香撫琴。司馬懿疑有伏兵,遂退兵而回.這就是"空城計"的故事。
2005年6月23日,第三組共有4枚,分別是「大鬧鳳儀亭」、「長坂退敵」、「義釋曹操」和「錦囊妙計」。
大鬧鳳儀亭:描寫司徒王允設下"連環計",將貂蟬先許嫁呂布,後又獻與董卓,利用董卓與呂布好色之心,離間他們情感,借呂布之手,翦除殘暴的董卓。"大鬧鳳儀亭"就是其中著名情節,鳳儀亭旁曲欄處,呂布與貂蟬偎依低語,荷花池畔假山旁,董卓怒目而視。
長坂退敵:趙雲單騎救主歸來人困馬乏,張飛倒豎虎鬚,圓睜環眼,挺矛立馬橋上,喝退敵軍。"一聲好似轟雷震,狠退曹家百萬兵".為三國故事添一佳話。
義釋曹操:赤壁之戰中曹操敗走華容道,不意被關公截住去路,曹操昔日於關公有恩,於是索恩求報。關公恩怨分明,重視情義,放走了曹操。華容道義釋曹操這個故事,充分表現了關公重恩情、講義氣的一面。
錦囊妙計:諸葛亮足智多謀,預測死後,狂妄自大的魏延必然造反,因此垂死之際,對馬岱授以密計,又授與楊儀一錦囊,教他們按計行事。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造反。馬岱、楊儀按照"錦囊妙計"殺了魏延。諸葛亮料事如神,人稱神機妙算,真是當之無愧。
2010年4月29日,第四組共有4枚,分別是「轅門射戟」、「煮酒論英雄」、「三氣周瑜」和「七擒孟獲」。
轅門射戟:取自書中第16回。袁術派紀靈率兵攻打劉備,劉備求救於呂布,呂布引兵來援,約紀靈與劉備飲酒言和,議定呂布若能一箭射中立於轅門之畫戟小枝,紀劉二人即言和罷兵,只見呂布挽起袍袖,搭上箭,扯滿弓,一箭正中畫戟小枝,化解了劉備之危。
煮酒論英雄:取自書中第21回。曹操邀劉備過府賞梅煮酒,酒至半酣,曹操藉天氣風雲變化,縱論天下局勢,評斷英雄誰屬,言:「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足見其具識人之明,且胸懷雄才大略。席間曹操開懷暢論,劉備則心懷忐忑、敬謹應對,二人之性情、為人及當時天下局勢,由此可窺見一斑。
三氣周瑜:取自書中第56回。魯肅奉命向劉備索討荊州,劉備託辭不還,周瑜擬定假途滅虢之計,虛名代劉備收西川權當嫁資,實欲誘劉備出城勞軍,出其不意奪取荊州,卻被諸葛亮窺知其計,預作安排,最後落得鴻志未展,遺恨而終。
七擒孟獲:取自書中第87至90回。蜀漢建興三年,南蠻王孟獲犯境侵掠,邊疆戰火不斷,諸葛亮為長久計,率兵親征,並採納馬謖建議,平定蠻人以攻心為上,與孟獲交戰,剛柔互濟,威德並施,於七擒七縱後,終使孟獲真心投降,衷心臣服,不再擾攘邊境。澳門澳門特區2001年8月1日發行一套名為「文學與人物———三國演義」的郵票。這套郵票共4枚,分別以「桃園結義」、「計除董卓」、「三顧茅廬」和「三氣周瑜」為內容。還同時發行「赤壁之戰」小型張。
【桃園結義】選自第1回。黃巾起義軍進攻幽州,太守劉焉出榜招募「義兵」以抗拒。涿州人劉備,乃漢中山靖王后,當時以賣鞋織席為勝,他在看榜時與涿縣一位「頗有田莊,賣酒屠豬」的大漢張飛結識,兩人志趣相投,共入村店飲酒。後來又與前來投軍的河東解良人關羽相識。三人逐同張飛莊上議事。經張飛倡議,三人在庄後桃園中結為兄弟,「不問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事世人譽為「桃園三結義」。【計除董卓】選自第9回。董卓在長安自稱太師,要漢獻帝尊稱他是「尚父」。並把其弟弟、侄兒都封為將軍、校尉,連他剛生下的娃也封為侯。為尋歡作樂,他在離長安二百里遠的郿塢建起城堡,將從百姓那搜刮的金銀財寶和糧食貯藏在那。董卓手下有一心腹叫呂布,是位勇士,武藝高強。董卓收其為乾兒子,叫呂布隨身保護他。司徒王允一心要除掉董卓,就常請呂布到家裡喝酒聊天。並請他做內應,共除國賊董卓。192年,漢獻帝生了一場病剛痊癒。董卓從郿塢到長安去,為防暗算,它在朝服里穿上鐵甲。並叫呂布帶長矛在身後保衛。王允和呂布早已商量布置幾個心腹勇士扮作衛士混在隊伍里,專門在營口守著。董卓的座車一進宮門就有人拿起戟向董卓的胸口刺去。但戟扎在其胸前鐵甲上,刺不進去。董卓用胳膊一擋,被戟刺傷手臂,忍痛跳下車,叫著「呂布在哪?」呂布從車後站出來,高聲宣布:「奉皇上詔書,討伐賊臣董卓!」董卓見其乾兒子背叛了他,就罵著說:「狗奴才,你敢……」他話還沒說完,呂布已舉起長矛,戳穿了董卓喉頭。兵士們擁上去,把董卓的頭砍了下來。呂布從懷裡拿出詔書向大家宣布:「皇上有令,只殺董卓,別的人一概不追究。」董卓的將士們聽了,都高呼萬歲。長安的百姓受盡了董卓的殘酷壓迫,聽到除了奸賊都跑到大街上唱著、跳著。【三顧茅廬】選自第37回。劉備求「龍鳳」之心,日甚一日。他得知「伏龍」乃隱居卧龍崗的諸葛孔明後,便與關羽、張飛一股茅廬,請孔明出山,孰料孔明不在,只好返回。二顧茅廬時正之隆冬天氣嚴寒,劉備等人沒走多遠,便遇上風雪。等他們費盡氣力趕到卧龍時,孔明又不在家,只得快快而歸。三顧茅廬時,劉備讓人選擇吉期,然後齋戒三日,沐浴更衣。關羽、張飛牢騷滿腹劉備則說:昔日齊恆公見東郭野人,尚往返五次見一面,更何況孔明乃當今之大賢,你們不必多言。三人騎馬來到隆中,離草廬半里之外,劉備便下馬步行。他聞知孔明正寢,便讓關羽張飛門前等候。自己漫步而下。過了許久,孔明方醒,自此以後,孔明出山,助玄德大敗曹兵,三分天下。【三氣周瑜】選自第56回。周瑜上書孫權,要魯肅討還荊州,劉備依孔明之計放聲大哭,孔明從旁說還了荊州便無處安身。觸動劉備心中傷處,而大哭不止。孔明於是要魯肅轉告孫權,暫緩討回荊州。魯肅將實情告訴了周瑜,周瑜說:「你又中了諸葛亮的計了。」便要魯肅去見劉備,說東吳將取西川給劉備,但劉要把荊州交還東吳,並解釋說:「我不過以此為名,要劉備無所防備罷了。我軍以攻取西川為名借道荊州,便可乘勢殺了劉備奪取荊州」。魯肅再到荊州,說周瑜將率兵攻取西川以換荊州。劉備忙謝道:「我很感激,雄師到時,一定遠迎犒勞」。魯肅暗喜,辭別而去。周瑜引軍快到荊州時,見城上插兩面白旗,並無一人,周瑜到城下察看。忽聽一聲梆子響,城上一齊豎起刀槍。趙雲站在城樓上喊叫:「孔明軍師已知都督的計策,所以留我在守候」。探馬又來報,關羽、張飛、黃忠、魏延四路兵馬,從四面殺來。周瑜大叫一聲,舊瘡復裂,從馬上墜下來,眾將急忙將他救回。周瑜被救回船,軍士報告說劉備、孔明在前面山頂上飲酒取樂,周瑜更加憤怒,咬牙切齒說:「你逼我去不得西川,我偏要去取。」便令船隊上行,到巴丘時,探子報:「上流有劉封、關平兩人領軍截住水路。」周正要出戰,孔明忽見差人送信來。勸他不要去取西川,如曹軍乘虛而攻江南江南就不保了。周瑜讀完信。口吐鮮血,他知道自己活不長了,便上書孫權,推薦魯肅代替他的職位。死前嘆了口氣說:「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死時僅36歲。
小型張【赤壁之戰】是《三國演義》中規模最為宏大的一次戰役,也是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對這場戰役的描繪從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群儒」就拉開了序幕,一直發展延續到50回,詳細講述了東吳君臣抗曹決心的形成經過蔣干投書中計,孔明草船借箭,黃蓋甘受苦肉計,闞澤密獻詐降書,龐統巧施連環計,直到七星壇孔明疾風,萬事俱備。正所謂「水到渠成」最後三江水戰,赤壁鹿兵,一場大火,直燒得曹營樓船灰飛煙滅,曹軍著槍中箭,火焚水溺不計其數,曹操落荒而逃,敗走華容道。
2013年9月13日將發行「文學與人物———三國演義(二)」的郵票。共4枚,還同時發行小型張。
推薦閱讀:
※驚嘆!超乎想像的人體極限(圖)
※【建在魔都】超極限建築正式動工,上海開建世界首個五星級「深坑酒店」
※女性生育的最佳年齡,想不到這個年齡就已經是極限了
※危險的極限運動追求的是控制而不是瘋狂
※明星偏愛真空穿西裝 挑戰深V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