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七佛經學記》22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作諸惡業,盜他財物,當墮惡趣,設得為人生貧窮家,乏少衣食,常受諸苦,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所有惡業悉皆消滅,衣服、飲食無所乏少,乃至菩提。

這是第二大願盜亦有道事在人。可以分為三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因地發第二大願說,願我未來世成佛時,如果有眾生作種種惡業,盜竊別人的財物,應當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之中,即使轉生到人道中來,余報也會讓他生在貧窮的人家,缺乏衣服飲食,經常受種種的苦難,如果能夠聽聞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名號,至心稱念,仗佛威神力加被,其人所有的惡業全部都能消滅,衣服飲食都很豐富,直到證得無上佛果。

第二個要點,從藥師法門的內層義來說,第一願是消除負面能量,活出完整的人生;第二願消除犯盜的惡業,就是指消除心靈的貧乏,這是人人都需要修的。所以你不要認為說我沒有犯殺生的業、偷盜的業,是不是?這個願跟我不相干,其實不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消除負面能量,都需要消除心靈的貧乏。一個只知道追逐物質享受和外在成功的人在心靈上都是乞丐他們認為現實物質世界的享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消費主義從美國等西方國家蔓延到正在經濟崛起的中國,而中國人過去幾千年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地崇尚金錢和外在的成功,當代社會就是一個不斷地變本加厲的競爭的環境。物質文明越發達,人如果內心迷失的話就會越擔心自己活得不如別人好,走出去沒有面子,內心缺乏安全感。每個人都希望活得像一個國王一樣,所以他不斷地向外去追逐,但是他的內心越來越像乞丐,每一天都活在生存的焦慮和深度的恐懼之中,沒有的時候拚命追求,想要得到更多,而一旦得到以後,又害怕失去,永遠都是在患得患失之中,沒有片刻的安寧,這都是因為心靈貧乏的緣故。

我們都知道貪婪和憤怒是不好的但是為什麼難以消除因為問題背後的問題正是我們心靈的貧乏心靈貧乏導致了深層的生存焦慮和恐懼內心的恐懼就使我們或者試圖抓住財產或者試圖抓住某一個人或者是執於某一種思想和觀念

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在第二大願之中就開示我們,要丟掉那些恐懼,真正地消除心靈貧乏,就要當下把我們內在的恐懼丟掉,因為我們本自具足,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真正能夠放下一切執著,沒有什麼可以得到的,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是我們的,也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因為我們本自具足。

真正的能夠丟掉那些恐懼的話,我們失去的是鎖鏈,而得到的是整個世界,為什麼?因為我們跟我們的本覺相應,就是與宇宙融為一體了,就是融入到本覺的智慧大海之中,就是法身智慧覺醒了,所以這個時候,內心深處不再恐懼和焦慮,充滿了安祥自在,我們就是真正地成為法王子了,快樂和自在向我們靠攏,物質財富、精神財富、靈性財富都會向我們聚集,有智慧和福德的人也會樂於與我們交往,這就是中國古人的理想——內聖外王。內在是聖人,外顯的事業也非常成功,這是真正懂得稱念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名號,正如經文中所說:「若聞我名,至心稱念,所有惡業,悉皆消滅。」

第三個要點,我們要知道,真正的幸福是取決於心靈的光明是否顯現,而不是外在的東西,外在的金錢雖然能夠帶給人慾望的暫時滿足,但絕對不能消除生存的焦慮和面對死亡的恐懼,不能夠使我們真正地獲得內在的內心的安祥,心靈的安祥需要智慧的滋養,心靈的明白需要智慧的頓悟,所以要修學藥師法門。

有一個公案是那洛巴有一次問他的上師諦洛巴尊者說:「我應該再求法嗎?」

諦洛巴說:「得法以後復求法者如飲海水求止渴,愈飲愈渴。」

那洛巴又再問:「那我應該怎麼辦呢?是否只是需要對已經學過的教法細細地去思惟就可以了?」

諦洛巴尊者就回答說:「於教法越細思考抉擇,越容易深陷於分別念的羅網之中。」

那洛巴再問:「那我是否應該注重於禪修呢?」

諦洛巴就回答說:「如果不舍貪執,禪修有何益處呢?」

那洛巴不知所措,不知道應該怎麼問了,只好又來請求諦洛巴尊者開示了:「我到底應該怎麼辦呢?」諦洛巴就用一首道歌來回答他。

當然這裡面有很多竅訣,但實際上,我們整體的把握就是一切不執著。道歌說:

一切所知皆緣起,緣起即無生性空。

未達緣起空雙運,福慧資糧當勤修。

無執乃是扼要義,縱使執於極細事,

亦如蠅蟲為漆粘,隨汝所作一切事,

應當全然離貪著。

道歌的意思就是一切不執著了。

我們也可以引用《維摩詰經·弟子品第三》上面,維摩詰居士對須菩提說法:「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痴,亦不與俱,……不滅痴愛,起於解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

《維摩詰經》的要旨就是不二法門,不著、不舍一切法而具足一切法,不著一切法,不舍一切法,具足一切法。不執著世間法,不舍離世間法,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不執著出世間法,也不舍離出世間法,具足一切法,這其實就是金色寶光佛因地第二大願的主旨精神,所以說這四大願看起來經文很短,它就可以含攝全部的《維摩詰經》,這不是虛言。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更相凌慢,共為讎隙,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各起慈心,猶如父母,乃至菩提。

這一節是第三大願凌慢豪雄除業障。可以分為三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因地發第三大願說,願我未來世成佛時,如果有眾生互相欺侮、輕慢,產生仇恨,如果聽聞我金色寶光佛名號,誠心稱念,由於佛功德力加被,眾生都會生起慈悲心來,互相尊重,猶如對父母一樣,直到證得無上菩提。

第二個要點就是從藥師法門的內層義來說,第三大願消除傲慢的惡業,其實是什麼?其實是消除眾生內心深處的執著。眾生的傲慢往往是來自於執著自己在世間法上的成就,或者出世間法的成就,他以此為榮,以此為傲,甚至於成為他生命的重心和支柱。

有些人他執著於世間法的成就,他的重心是事業成功,或者有些人的重心是家庭幸福,他也會來學佛,但只是作為點綴而已,不是他的重心,就好像京劇迷的票友一樣,他有時候也會跑到台上去唱一下,去喊兩嗓子,但是他從來不會認真,從來沒有當真,這樣當然要解脫要成就是有困難的。而如果你查那個根源是什麼,是因為他內心深處的執著,他以世間的某一樣東西作為他生命的重心,他沒有以解脫作為生命的重心,所以不管他看多少佛經,他難以真正地契入。

有一些人,他不執著於世間,但他會執著於出世間法的境界,比如像《六祖壇經》裡面的法達法師一樣,他就執著於誦《法華經》三千部的功德,內心之中生起傲慢心來,見到六祖惠能大師的時候,雖然禮拜,但是頭不至地,六祖大師當然就看出來他內心有一種執著了,於是就呵斥他,然後就為他開示:「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真正徹悟的人一針見血,就能夠直指眾生的病根。

凡夫眾生不是著外在的相,就是著內在的空,要真正地能夠內外不迷,一念心開,就是真正的開佛知見。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就是被經所轉。法達法師聽開示以後恍然大悟,把內心深處的執著破掉了。

有一些人會執著於打坐的境界,他打坐之中出現種種種種的定境等等,或者執著於持咒的境界,世間的東西他就顧不了那麼多了,他還以為修行很相應,其實你執著於出世間法的境界照樣還是執著,照樣還是傲慢,一切的家庭責任,社會責任都不顧,就導致家庭矛盾,導致眷屬遠離,事業停滯,還自認為是在學習聖賢之道,其實,就是把自己變成了剩下來的閑人,被社會邊緣化了,成為無足輕重的人了,有你不多,無你不少的人,這都是學佛學偏掉了。

藥師法門就開示我們,應該不遺棄世間而出世,在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中兩方面都積極,並不因為學佛而變成孤家寡人,藥師法門像華嚴一樣是佛之富貴,是眷屬圓滿,應該世間成就,不離現實而成就甚深的自內證,成就出世間的解脫,不執著於現實而成就世間事業廣大,利眾功德圓滿。

第三個要點,有一些人他認為參加一些法會就是成就福德資糧,學習一些觀修儀軌、誦經就是智慧資糧,他每天抽兩個小時在那裡念吉祥怖畏,他認為這就是修智慧資糧了,你會相應嗎?

這些當然是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覺照自己的心,我們一直在強調,其實都是講什麼?都是講要樹立正確的見地。如果你不知道從當下的身心去覺察,沒有真正地體驗到,佛法是靠體驗,不是靠知識,你用大腦記下來,用筆記下來很多筆記,這沒有什麼益處。

你內在之中有沒有這種體驗?你內在有體驗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為什麼?你內在有體驗,你身體裡面的能量結打開了,你身體的記憶消除了,所以你不會再犯了,你如果只是大腦層面的吸收,你明白了,覺得當時好像我恍然大悟了,但是實際生活之中,面對逢緣對境你做不到,為什麼?因為這裡面你沒有體驗,沒有體驗這個裡面的脈結沒有開,所以身體的記憶的力量比你大腦的意識的力量要大多了,它會讓你一次一次地再起貪瞋痴,所以體驗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更重要的是要能夠一直不斷地覺照自己的心,不被物質和固定的思惟模式粘住。正如六祖大師所說的「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學習出世就是層層打破觀念的迷霧而見內外世界的真實相,這才是真正的智慧資糧。學習入世就是要能夠善觀緣起,以菩提心利眾而不起執著,這是真實的福德資糧。

因此在我們藥師法門也有很多善巧方便讓我們來善觀緣起。說一個最簡單的,比如說肝炎有五種,有一種甲肝,上海曾經流行甲肝,花了很大的代價,好不容易才平息下來。有一種方法很簡單,用萱草熬點水喝就能夠治療甲肝。什麼是萱草?就是黃花菜。「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這是白居易的一首詩。這個萱草不但能夠治甲肝,如果你失眠,用黃花菜熬點水喝,也會好睡。當然這類的緣起法的妙用很多。

再舉個例子作為榜樣好了,比如說印度的維摩詰居士和勝鬘夫人是修學藥師法門的成功典範,他們入世取得世間成就的同時還能夠修學佛法得大成就,在出世間解脫的同時又能夠利益國家和社會。所以在維摩詰居士示現生病的時候,王公大臣和各行各業的人士,數千人都去問疾,都去看望他,釋迦牟尼佛也派文殊師利菩薩作為代表去問疾,由此而引出一部精彩的《維摩詰經》。

在《菩薩品第四》裡面,維摩詰居士就為光嚴童子說法:「直心是道場。」禪宗的祖師會說「直心是道場」,這個根源就是《維摩詰經》,《維摩詰經》對禪宗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維摩詰居士也曾經為萬二千天女說法:「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我們這個傳燈法會,這個無盡燈法門都是從這裡開始的,一燈可以點燃百千萬盞燈,只要一點靈光不昧,隨處都是道場,只要我們一直保持內在的覺察力,到處都是道場。

有一部《勝鬘獅子吼經》,勝鬘夫人也是一面幫助丈夫治理國家,同時也向諸菩薩說甚深的如來藏法,這都是修行藥師法門成功的典範。

中國也有,宋朝時候有好幾個,一個宰相張商英,一個趙抃等。張商英是世間出世間都有大成就的典範,他在世間做了宰相,而同時他又是一個開悟的人,在宗門底下開悟,而且臨終的時候,預知時至的人。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貪慾、瞋恚、愚痴所纏,若出家、在家男女七眾,毀犯如來所制學處,造諸惡業,當墮地獄受諸苦報,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所有惡業悉皆消滅,斷諸煩惱,敬奉屍羅,於身語心善能防護,永不退轉乃至菩提。

這是第四大願金色寶光信滿成。可以分為三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是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因地發第四大願說,願我未來世成佛時,如果有眾生被貪婪、憤怒、愚痴所纏逼,不論出家比丘、比丘尼、式叉尼、沙彌、沙彌尼,還是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等七眾弟子,他們有毀犯如來制定的戒律,造種種惡業,應當墮於地獄之中,受種種苦難的果報,如果聽聞我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的名號,虔誠稱念,仗佛威神力加被,所有的惡業皆得消滅,斬斷煩惱之根,尊敬奉持清凈戒律,防護身語意業,身心清凈,永不退轉,直到成佛。

(責任編輯:管禮)
推薦閱讀:

藥師法門修學綱要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13 慈法法師
怎樣修持藥師法門_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藥師經釋義 凈琉璃世界分 第五卷
【黃金考點】執業藥師首次註冊、再次註冊、變更註冊及主要職責(3、4)

TAG:佛經 | 經學 | 藥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