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人民公園相親角最吃香?

每到年關之時,一群被稱為「剩男剩女」的年輕人,似乎總逃不過「逼婚」的新聞。大約也正因為如此,運轉了多年的人民公園相親角,已經成為了滬上一景。這個一到節假日就人頭攢動的地方,正上演著怎樣的人生故事?

每逢周末和節日,位於南京西路九江路口的人民公園北角總是人頭攢動。一群中老年人三三兩兩、或立或坐,以挑選商品的目光相互仔細打量,或是小聲議論。走近後才會發現,他們並非在挑選商品,而在替自己的子女尋找結婚對象。

這裡,就是在上海頗有名氣的人民公園相親角。作為復旦社會學系的一名研究生,人民廣場相親角持續多年的奇妙存在,也引起了我的研究興趣。而在為期一個多月的六次實地探訪中,我發現:相親角熱鬧的背後,其實有著許多微妙的運行規律。在這裡相親要「看對眼」,門道很深。

父母們的表現

我第一次來到相親角的時候,周圍是清一色的老人。他們毫不掩飾地以異樣的眼神打量著我,提醒著我與周圍環境的格格不入,大約是他們把我當成了親自來相親角徵婚的「結婚狂」。到後來,他們則對我這樣的「異類」也開始習以為常。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發現:階層分化這一點,雖然在相親角沒有公開的標識,但對局內人來說卻是公開的秘密。參與者必須遵循遊戲規則,否則就要招致其他人的白眼和閑話。

比如,白領和中產階級是這裡的主導人群,他們普遍有著較高的學歷,體面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他們的徵婚廣告也集中在比較中心的位置。而條件相對較差的低收入人群,是沒有資格將自己的徵婚廣告和主導人群擺在一起的,他們的廣告只能貼在很偏僻的角落,或者乾脆貼在樹上,沒有立足之地。

人們對階層的關注,同樣還體現在相親的過程中。而第一步,在很大程度上是雙方父母的博弈,很多家長習慣於先觀察對方父母在相親角的表現。

俗話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子女。作為子女的代理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很重要。因此,參加相親角的父母基本上都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儀容得體,以防被別人挑出毛病。

然而事情總有例外。有一次我在相親角閑逛的時候,親眼看到一位身著黃色大花毛衣和黑色牛仔褲的中年婦女,衣服上還有一些污漬。只見她叉開腿坐在台階上,將女兒的徵婚廣告擺在面前,順手拿出一袋瓜子開始嗑,瓜子皮就隨意扔在地上。

好幾個人默默經過了她的「攤點」,沒有一個正眼瞧過擺在她面前的徵婚廣告,還對她露出了鄙夷的神色。甚至還有人偷偷議論:「伊拉娘這麼沒教養,誰敢娶她家女兒呀!」

因此,除了徵婚廣告本身列舉的條件外,父母的行為素質也成了一個考察指標,甚至後者的第一印象分比重還要更大。

地域的分化

雖然只佔據了公園一角,運行了數年的相親角已經悄然分化出了海外角、再婚角、老年角等「支角」。這些角所在的位置一般比較固定,其中又以海外角規模最大、位置最佳。原因不言自明,在相親角里,海外人士是公認的最有實力的階層。

而海外角的布置,自然也「高端大氣上檔次」,徵婚廣告附近插滿了發達國家的國旗,格外醒目。徵婚廣告往往一式兩份,中文一份,英文一份,以吸引外國人。海外角有著明確的門檻,達不到要求的根本無法進入這個地帶張貼徵婚廣告。

來海外角徵婚的,通常是在發達國家定居並工作的精英人士。這類人一般要求另一半也跟自己出國,合適的人選較少。

不過海外角的家長們似乎並不著急,他們並不到處亂撞,而是三三兩兩地坐在公園的椅子上聊聊天,等待有緣人主動與自己聯繫。對他們來說,與條件相仿的家長散步聊天,交流信息是相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

同樣是在國內的徵婚者,相親角也有了地域上的分化。除了上海本地人,目前主要呈現新上海人和東北人扎堆的趨勢。看來,民間流傳的「東北人喜歡抱團」的說法也並非空穴來風。

有意思的是,如果徵婚者是上海人,那麼會精確到區,例如楊浦女、虹口女。很多徵婚廣告上還寫明:「要求對方為上海人,外地人勿擾」。如此看來,一部分上海人骨子裡的「上只角」和「下只角」、「城裡人」和「鄉下人」的二元觀念,依然頗有市場。

除此之外,「新上海人」的概念也廣泛出現在徵婚廣告中,指的是已經獲得上海戶口但籍貫是外地的人群。但在相親角,新上海人其實也是一個頗為尷尬的群體,因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不會寫自己是上海人,而是會細化到某個區。

新上海人的稱謂,反而暴露了自己在上海的「他者」身份,因而不被「正宗」的上海人認可和接受;另一方面,他們也不被自己的家鄉人所認同,而是處於一種模稜兩可的閾限狀態,其身份認同的問題一時難以釐清。

可要是徵婚者是完完全全的外地人,那麼籍貫只需精確到省,例如安徽男,山東男。一些江浙滬地區的男女,很多要求對方也要同是江浙滬人,外地人不考慮。

近觀之後,如果雙方父母都覺得合適,就會選擇一個地方展開詳談,開始了解各自家庭和子女的詳細情況。比如,父母的工作,有幾個孩子,住在哪裡,結婚後打算跟父母住還是自己單住,子女性格怎麼樣,有什麼愛好和不良嗜好等。

期間,家長們的談話策略相當「有學問」,看似簡單的對話實際上都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例如,一方問:「你這衣服蠻好的,是在哪裡買的?」其實發問的目的並不在衣服本身,而是根據對方消費的場所估計對方的消費層次和生活品味。而「你家住哪裡」這樣的問題,目的在於以居住的小區檔次和地段,進一步推測對方家庭的經濟條件。

男權的強勢

與「剩女」現象類似,在相親角的廣告中,女性的數量遠高於男性。於是,男性特別是年輕的優秀男性,絕對是相親角的「搶手貨」。相比之下,很多女性,尤其是大齡女性的徵婚廣告卻無人問津。

在相親角,隨處可見跟著父母一起來相親的女性。而男性,特別是條件好的男性則不會親自到相親角來相親,因為這很可能被視為一種「掉價」行為。很多情況下,男方都會提出很多具體的要求,比如要求女方一定要貼照片,而且要貼素顏生活照,而女性卻不會對男性提出同樣的要求。

除此之外,從徵婚廣告中可以看出,男性對女性的要求與女性對男性的要求有所差異。一般男性對女性的要求更注重外貌,比如皮膚白皙,身材纖細,不戴眼鏡等。而女性則更看重男性的工作、收入、有無房車等物質條件。

以外貌作為主要衡量標準的男性審美,源於男女身心二元的隱喻,以肉體作為女性的象徵,以心靈作為男性的象徵,是男權主義的重要表現。而在相親角上演的相親活動不斷以男性審美來規訓女性身體,無形中強化了女性對於這種隱喻和象徵的認同。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編輯:李寶花 圖片來源:網路編輯郵箱:shguancha@sina.com)


推薦閱讀:

以前我也蠻反感我媽去相親角的
彷徨相親角:家長互不認識只能拼條件,最怕子女不談、不婚
在相親角里讀懂中國

TAG:相親 | 人民 | 公園 | 相親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