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智慧靜心,才能發現天道循環往複規律

新國學智本講堂

加關注

摘要

保持純真自然、清靜無為的本性才是長生之道;懂得大道自身循環、往複運動規律並能順應自然、身體力行者才是聰明睿智的人。如果不認識大道的運行規律或者不按大道的運行規律而自行其是、輕舉妄動、恣性妄為,就會出現風險。因此,要時刻保持靜心,才能發現天道循環往複規律。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天道圓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意譯

修道者心境空明、精神達到虛空極點,心境至誠無息、安逸寧靜。萬物競相生長,我如風過大地(《易經》之《觀》卦)細心觀察:萬事萬物都離不開大道作用下的生生滅滅、循環往複的命運。

萬事萬物、芸芸眾生,不管如何輝煌騰達,遵守「大、逝、遠、反」周期循環,最終都回復到其根本與起點。根據大道周期循環,得道者排除外在物質屬性的污染,自覺回複本性(根本)才能稱做清靜,「清靜」是萬物運動發展、循環回復自身的本來面目,這是大道自我運行的天然本性或人生的宿命;因此保持純真自然、清靜無為的本性才是長生之道;懂得大道自身循環、往複運動規律並能順應自然、身體力行者才是聰明睿智的人。如果不認識大道的運行規律或者不按大道的運行規律而自行其是、輕舉妄動、恣性妄為,就會出現風險。

認知並掌握自然規律循環運動者,就會圓融萬物、明察秋毫,圓融萬物、明察秋毫者就會公正公平、至大中正處事;公正中正者,其力量就會達到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充塞天地、縱橫古今的境界,因此,只有公正公平才能周全不偏、天人合一、周全圓融才能進入得道境界,進入得道的境界者才能長生不老、終身不會遭遇危險也不會敗亡。

比較

在第十四章,老子主要描述了大道幻現後抽象化的外相,提出「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的歷史性命題,即客觀規律古往今來都存在,需要得道者去掌握並運用,解決當代歷史任務。

在第十五章,老子主要描述了能夠承擔這一歷史任務的得道者的德才素質及外在行為處事的方方面面的要求。

在第十六章,老子提出了得道的具體路徑,即「致虛極,守靜篤」。要得道,首先要將心靈安放虛極之處,如佛佗要求的將心安在心的家鄉。只有安心者,才能實現物我兩忘,實現天人合一,才能完成用道而不為道所用,以實現「彌倫天地之道」,進而造福人類。人類的福分可能表現為具體的物質需求滿足即物質文明建設,對於「道家」來講,就得超脫物質屬性的束縛,在精神領域開闢出至大中正、天人合一的境界。

引申

在十五章中,老子對於得道者的行為特別推崇,得道者內心安靜而不欲盈,神定氣閑地遵從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間的關係的行為準則,在國際資本、國家資本、機構資本和居民資本間從容不迫地處理好各種關係。

在第十六章中,老子提出了在靜心中,才能發現客觀規律中的因果律。人們做什麼事情,無論是思想、言語、還是行動,都會在自然界、在社會中、在宇宙間留下「印痕」,我們的生活或者事業,都會受我們的所言、所作、所為、所行、所思的結果反作用,這些結果形成「內在負能量」控制並左右了人們的思想、行為、言論,並讓人們周期性再做同樣的事或犯同樣的錯誤。要擺脫「內在負能量」的消極作用,投資者只有放棄對物質屬性的迷戀,才能處理好人身與自然、人身與心靈、人身與情感、人身與社會的關係,才能融合自然,才能融合社會,才能在反覆循環的自然規律中,利用周期拐點提供的機會得到理想的回報:

一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只有虛心才能靜心,才能發現循環往複的客觀規律。投資者放下一切,才能通達一切,發現以「靜」為背景,以虛為道場,在虛與靜的映照中,所有事物的運行是反覆循環的。靜,卻是人們在心靈「空虛」的狀態下,在放下了物役的前提下,才可能入靜。在十五章,老子提出,只有「不欲盈」,才能靜心,才能處理四面八方的關係;在十六章中,老子認為,靜心只有在剝離了功名利祿束縛後,才有可能出現的心靈境界,只有在靜心條件下,才能夠發現客觀規律。客觀規律循環往複,「天道圓圓」,所有的言語、行動和思想都會有因果關係,在因果鏈條中相互作用。當代學術界,不斷出現的「抄襲門」事件,就是將探索客觀規律的事業與功名利祿掛鉤後出現的負效應,就是人心受到物役的結果。只有物質屬性的控制下,只有在拜金主義統治社會心理時,學術界才會出現「抄襲門」這樣下作的有違道德的行為。當然,這也是老子反對在學術領域搞什麼榜樣與標竿的原因,如果國家政策樹立了標竿,就會出現利用標竿的假學術,因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二章)。守得住寂寞,本是科學發現的基本要求,但在現代社會,要想讓科學家們安心於事業,國家得設計出有關制度,讓真正學問好講課好的人才脫穎而出,否則「抄襲門」事件還會層出不窮;而這些本來可能是優秀的人才就會在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雙重的壓力下,如果出現抄襲事件,就會被法律、道德與輿論口水壓得粉身碎骨。

二是「不知常,妄作凶。」

如果不遵從客觀規律,就會承擔風險。在中國現代資本市場中,投資者具有三大行為特點即短線操作、從眾行為與處置效應。這三大特點,都是「不知常」即不知道資本市場運行規律的非理性行為表現。有時候非理性行為成為群體共識,上述三大特點會成為群體心理狀態下的人們認為是「規律」與事實,而真正「價值投資」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反效果,即價值與價格偏離一旦成為常態,理性的投資者的業績未必能夠比賽得過非理性者,特別是在牛市的中後期。因此,從某種意義講,在一個用形象的象形文字和習慣於關聯式思維的國民,非理性的群體和非理性的群體意識,也是影響行情與估值的客觀存在。客觀存在的東西,理性投資者就不能完全無視其存在,有時得利用其勢而實現投資目標。

當代最著名的科學家霍金先生認為,人們平常所說的「物體」以及令我們看到它們的光,都是由我們無法直接感知到的物體(如電子和光子)構成的。這些物體遵循的不是經典物理理論,而是量子理論。量子理論的「現實」與經典物理的「現實」截然不同。在量子理論體系中,粒子既沒有確定的位置,也沒有確定的速度,只有當一個觀測者去測量那些量時,位置或速度的值才會確定,這有點「人存宇宙」的味道。有些情況下,單獨的物體甚至無法獨立存在,只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才能出現。量子物理還極大地挑戰了我們對「過去」的認識。在經典物理中,所謂的「過去」就是一系列已成為歷史的明確事件;在量子物理中,「過去」是不確定的,僅僅是一系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跟「未來」沒什麼兩樣。作為一個整體的宇宙,都沒有一個明確的過去,或者說歷史。因此,量子物理認為,每一個物理理論或世界圖景都是一個模型(本質上是一個數學模型),是一套將模型中的要素與觀測聯繫起來的法則。如果兩個模型都與觀測相符,那就不能認為其中一個比另一個更加真實。誰都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取更方便的那個模型來用。這就是資本市場中,可以運用不同的方法、模型、理論對市場的前景進行預測的現代物理學基礎。每個理論對於市場「現實」或許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現實」的這種多樣性是可以接受的,不可以說哪一種「現實」比其他「現實」更真實,特別是存在非理性群體和群體無意識作用的時候,市場不僅是企業業績決定,還由資金力量及群體意識、政策意圖、國際資本的力量與期望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在資本市場不太可能存在標準化的經典的大統一理論,資本市場運動的方式,跟我們日常對「現實」的理解相去甚遠,這或許正是宇宙在人間演出的活劇:虛實結合,變幻莫測,或者是誰都可以預測,只是誰都「測不準」什麼時候什麼公司的股票能夠漲到什麼位置。

三是「道乃久,沒身不殆。」

自覺遵守客觀規律,才能避凶就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者,能夠綜合協同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能夠四兩撥千斤,費力少而功勞多。只有掌握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者,才能有廣闊的心胸即「知常容」;只有心胸廣闊者,才不會為自己的小利所束縛,而是生出天下為公的思想,即「容乃公」,天下公,公生明,明則不偏,不偏才能夠顧全大局,才能夠在公正條件下不偏不依,即「公乃全」;只有具備大格局、大氣象、平等對待天下萬物者,才能合乎自然大道的思想與行為,即「全乃天」,只有合乎自然大道即客觀規律的思想與行為,才是真正合乎自然與社會規律者,即「天乃道」。只有合乎大道即符合客觀規律的行為,才會長久,才不會出現風險,也不會在壓力下跨下來。

雖然人們覺得在資本市場中無法完全按價值規律辦事,但價值規律卻是投資者的行為底線,如果沿著價值規律的路線走,即使在非理性群體行為的扭曲下,一時的投資回報不是很高,但如果堅守價值投資的基本道理,拉長投資時間,就會發現真正的價值投資者,才是長跑的冠軍,成為最後的勝利者。但是,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往往是孤獨者,在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氣氛中,能夠生存下來,肯定是一種智慧,更是一份品德,還需要一份堅持。

投資策略

國家資本

「致虛極,守靜篤」,政府慎用「看得見的手」,才能讓市場「無形之手」發揮作用,因此,充分發揮群眾的創造性、充分尊重的群眾的創造精神、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功能,少出台計劃、政策、法規干預市場,連精神暗示也不用,只有在物質和精神層面為群眾為市場為企業留下自我運動的空間,才能讓大道的本來功用自然地生髮。「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遵從安心安靜、無為而治的思想,政策上少干預、不干預市場,市場的「自組織」功能才能發揮作用。政策取向要放下包辦下天下蒼生方方面面的思想,放下政策制定者比群眾更聰明的自我優越的思想,政策執行者「不欲盈」、不把什麼都管住,不把什麼都管死,放手發動群眾,走群眾路線,實事求是、謙虛謹慎,才能在不干預市場的前提下,推陳出新、生生不息,即「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尊重群眾,先要有包容群眾之心,包容群眾,才能公正廉明,公正廉明,才能建立王道樂土和人間天堂、實現大同理想,只有大同世界,才是天人合一,合乎道義的世界,才能萬眾一心,才能長治久安。

機構資本

長盛不衰的企業生命來源於企業內在的精神生命(企業文化基因)能夠自我創新,自我創新運動卻來源於其「以靜止動」的功夫。企業的管理者,如果天天忙碌於應酬、銷售和其它活動,就會失去企業戰略性的思想。戰略性思想是企業價值的核心,因為它是複雜勞動中最複雜的勞動,它規定了企業發展的方向、企業產品創新的走向、企業管理的「性格」、企業與利益相關方的協同或博弈境況。在《當和尚遇到鑽石》一書中,羅奇格西介紹了企業負責人如何通過「圓圈日」活動,放下日常事務,遠離紅塵干擾,安放身心,讓心靈與聖者對話,讓心靈與自然對話,讓心處於一種前所未有的安靜狀態,讓日常事務壓抑的創新的點子如泉水噴涌,從而在心靈深處自然徐徐生出不可思議的新思維,這在忙碌中煩惱中應酬中是無法想像的。《當中國管治世界》一書筆者認為,中國「管治」世界,不僅是中國在經濟方面即物質文明對世界將繼續貢獻,中國還會在文化領域、價值思想、政治文明上為世界提供別樣的貢獻,使全球的文明不再以歐美為「牽牛繩」,而是為人類提供了另外「對稱」的參考系。

居民資本

內修最關鍵的是心靈修養要「虛心」,遠離顛倒夢想,將七情六慾雜念如觀想夢幻泡影般進行觀想,讓凡塵雜念在心中流過而如鴻爪雪泥不留痕迹。七情六慾所關注所企求的無非是功名利祿、酒色財氣,無非是讓自己享受或者讓後代更好地享受物質的和精神的文明,這是基於肉體生命基因自我複製和自我遺傳的需要。人是需要有點精神的,精神雖然依附於肉體生命,但有它獨立運行的規則,正如大道可以通過萬物的運動顯現其存在,但不受萬物約束一樣,精神衝破肉體自私基因約束,主動做出奉獻行為,也是人類的天性的之一,這種精神本性的擴展,就是可以克服情慾的束縛而成聖,這是人類歷史上產生佛佗、孔子和耶穌的原因。反過來,如果個體為七情六慾控制,氣血運動就會出現非常情況,按中醫的講法:「怒傷肝,喜傷心,悲傷肺、恐傷腎」,長此以往人們的臟器、腑器、經脈就會犯病。內在有病,就會影響吃飯睡覺思考、影響情緒穩定、影響判斷能力、影響性格變化。為了實現「致虛極」即達到心靈極致的安靜,佛家發明了禪定方法,如止觀學說;儒家發明了養氣方法,如孟子的養浩然之氣,目標都是為了「心安」。佛家認為安「心」於禪境最重要,無論行、走、坐、卧、工作、學習、吃飯、睡覺都在禪定才能真正達成「守靜篤」,為此佛家還發明了「凈土觀」的訓練方法,通過觀想的訓練,讓心真正與身體、與萬物、與宇宙融和為一。當前,在社會中時尚的瑜伽訓練法,基本是是一種呼吸型的體操,可能偏離瑜伽訓練即「梵我相連」(類似中國的天人合一)的目標很遠,但不妨是現代快節奏生活者自我心靈安靜的一種方法。

責任編輯李錦鵬

審核孫玉紅

文章來源 《國學與新行為金融學》專著

原標題:《道德經》行為金融解析之16:知常曰明:虛極靜篤而吾以觀復

新國學:智本講堂版權歸屬李國旺先生,轉載請註明「新國學智本講堂」,感謝關注與支持。


推薦閱讀:

《道德經》教你修仙,《易經》給你神通,中華兩部奇書!
《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指什麼?
初學入道幾件事兒
周易和道德經有什麼區別,哪個更具原典性?
《論語》與《道德經》互補(下)

TAG:道德 | 智慧 | 循環 | 道德經 | 發現 | 規律 | 靜心 | 才能 | 天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