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禪宗稱謂中的借稱
2013年9月12日 佛學研究網
禪宗語錄中我們經常見到以下稱謂: 《碧岩錄》卷五,第四十二則:「直饒是碧眼胡僧也難辨別。碧眼胡僧尚難辨別,更教山僧說個什麼?」(T48, p180 a) 《無異元來禪師廣錄》卷三十:「名言並奇句,情想亂穿鑿。撞著黑面老,未免遭貶剝。」(X72, p361,a) 《五燈會元》卷十八,黃龍道震:「這黑面婆羅門,腳跟也未點地在!」(X80, p 376 a) 《無門關》卷一:「缺齒老胡,十萬里航海特特而來,可謂是無風起浪。」(T48, p298a) 《景德傳燈錄》卷十三,風穴延昭:「問:『凡有所問儘是捏怪,請師直指根源。』師曰:『罕逢穿耳客,多遇刻舟人。』」(T51,p303a) 這些加點的稱呼語究竟指的是誰呢? 這得從禪宗稱謂特點說起。 眾所周知,信徒出家後除了剃鬚發、穿僧裝、受具足戒之外,禪師還賜給弟子法名或法號,從此在家真實姓名隱去,禪僧之間皆呼法名或法號。 然而叢林內部還有一種稱呼方式,既不稱呼俗名,也不稱呼法名,而是以與該僧密切相關的形貌特徵、性格特點、公案典故、機緣語句乃至禪機作略等來借稱。上面例句中加點的稱呼語亦如此,均指禪宗東土初祖菩提達摩,這是以形貌特徵來稱呼人。以下我們分別敘述這幾種稱謂方式。 一、以形貌特徵而稱名 禪宗文獻中菩提達摩以形貌稱呼的有四種:一是「碧眼、碧眼胡、碧眼胡兒」。這是以眼部特徵來命名。《祖庭事苑》卷三:「碧眼,初祖達磨大師眼有紺青之色,故稱祖曰碧眼。」(X64, p345a) 二是「黑面老、黑面老子、黑面婆羅門」。印度僧人多面黑,菩提達摩於西土為禪宗第二十八祖,這也是以面部特徵來命名。《寂光豁禪師語錄》卷四,初祖像贊:「碧眼黑面,板齒 毿,乘蘆渡水……」(J36, p869a)三是「缺齒老胡」。因菩提達摩齒缺,故稱。《屾峰憲禪師語錄》卷九,達磨初祖像:「齒豁當門,眼突似漆。……」(J34, p121a)「齒豁」即齒落,牙齒有缺口。四是「穿耳客、穿耳胡僧」。「穿耳」是印度人的習俗,不論男女。禪宗用來代稱菩提達摩。《祖庭事苑》卷六:「穿耳客,謂達摩祖師也。然穿耳非佛制,稱之,蓋表梵人之相。」(X64, p392b) 以形貌特徵命名往往給人留下較深刻的印象。這種稱呼方式禪宗多見,如釋迦牟尼佛祖在禪籍中常被稱作「黃面老、黃面老子、黃面老人、黃面老漢、黃面瞿曇」等,這是因為佛是金色相,所以稱其為黃面。長耳和尚是五代行修禪師的異稱,行修禪師生來就有異相,耳垂至肩,上過於頂,下可結頤,人稱之「長耳和尚」。唐代智常禪師兩眼皆為紅色,又居廬山歸宗寺,所以稱為「赤眼歸宗」。光仁禪師因身材短小被稱為「矮師叔」。《宋高僧傳》卷一三:「釋光仁,不知何許人也,其形矬而么麼。」(T50,p785b)「矬」義為身材短小。婺州明招德謙禪師因左眼失明,被稱為「獨眼龍」。《祖庭事苑》卷二:「獨眼龍即婺州明招德謙禪師,受羅山印記,不滯一隅,擊揚玄旨,人皆畏其敏捷,鮮敢當鋒,以失左目,遂號獨眼龍。」(X64,p338a) 以下是這些稱呼語在禪籍中的例句: 《法演語錄》卷上:「但看今日明朝,說甚祖師來意?翻思黃面老人,謾道靈山授記。」 ( T47,p 653,c)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二四:「王問壽曰:『今日齋僧,有聖僧降否?』壽曰:『長耳和尚乃定光古佛應身也。』」(X73,p638a) 《宗寶道獨禪師語錄》卷一:「赤眼歸宗道:『會得則途中受用,不會則世諦流布。』」(X72,p734a) 《虛堂和尚語錄》卷四:「疎山矮師叔,探道之心甚切。」(T47,p1015b)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一〇:「若將此語定綱宗,孤負明招獨眼龍。」(T47, p851a) 二、以公案典故而稱名 禪宗文獻還有一種稱呼方式就是以公案典故來稱名。在禪林內部,禪僧的主要生活場景為寺院僧堂,內容多為上堂說法、小參、勘辨、垂問、舉古等,禪僧中突出的、較典型的公案典故成為眾僧注目的焦點,亦為禪林趣談,如著名的初祖菩提達摩九年面壁、二祖慧可斷臂安心、鳥窠禪師布毛示法、丹霞燒木佛、南泉斬貓等公案。由於禪師說法示教時經常拈提,因而得以在禪林中廣泛傳播。通過提取與該僧密切相關的公案典故為其立名稱號,亦為禪宗稱謂語的一大特色。菩提達摩因其少林寺九年面壁的典故而獲得「壁觀婆羅門」的稱號。下面這些稱謂語都來自於公案典故。 「一宿覺」是永嘉玄覺禪師的稱號,其得名來源於玄覺禪師和六祖慧能之間的一段機緣佳話。據《五燈會元》卷二記載,禪僧玄覺初見六祖,振動錫杖,繞六祖法座走了三圈,然後筆直地站立著。六祖說:「作為僧人,應當具備三千威儀和八萬細行。大德從哪裡來?為何生大我慢?」玄覺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六祖說:「那為何不去領會那無生無滅的真理,了悟無速無慢的道理呢?」玄覺說:「領會就是無生無滅,了悟本來無速無慢。」六祖說:「是這樣!是這樣!」不久玄覺告辭。六祖說:「回去得太快了吧?」玄覺說:「本來就沒有動過,怎麼說快呢?」六祖說:「什麼人知道沒有動過?」玄覺說:「是您人為地分別動過和沒有動過。」六祖說:「你已悟得無生之意。」玄覺說:「無生哪有意在?」六祖說:「無意誰能分別?」玄覺說:「分別也不是意思。」六祖讚歎說:「好啊!好啊!再小住一宿吧。」於是玄覺留住一夜,第二天才回龍興寺,時人稱之為「一宿覺」。初次見面,一問一答之間,玄覺禪師即了頓悟法門,此公案廣泛流傳,禪林因此多用此稱號,如《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二:「舉一宿覺云:『幻化空身即法身。』」(T47, p554b) 《祖堂集》卷三、《景德傳燈錄》卷五、《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一都有詳細記載。 有的禪師真實姓名或法名已無查考,僅以稱號立傳,如「破灶墮」。「破灶墮」是安國師的弟子,這位禪師隱居嵩山,嵩山的山塢中有一座廟,廟裡供奉著一尊灶神,據說相當靈驗,引得無數山民前來祭拜,為此烹殺了大量牲口。禪師得知後帶領侍僧來到廟裡,用禪杖敲灶三下說:「咄!這只是個泥瓦合成的灶,聖從何來?靈從何起?憑什麼烹宰生靈?」說罷,又用杖敲打了三下,這個灶隨即破落瓦解了。不一會兒,一青衣峨冠者前來向師禮拜,說:「我本是此廟灶神,久受業報,未得正果。今日蒙大師說無生法,使我得脫此處,往生天界,特來致謝。」禪師說:「此是你人之本性,非我強言。」灶神再拜而去。事後,侍僧問禪師:「我們久在和尚左右,未蒙指示,而此灶神得何意旨便能生天?」禪師說:「我只說是泥瓦合成,別無道理與他說。」 侍僧無語。禪師問:「會嗎?」侍僧說:「不會。」禪師說:「本有之性,為什麼不會?」侍僧等再度禮拜。禪師說:「「墮了!墮了!破了!破了!」後來義豐禪師把這事告訴了安國師。國師嘆道:「這小子會盡物我一如,可謂朗月當空,無所不見。」 禪師就有了「破灶墮」的稱號。禪籍常有拈提。《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一六:「僧問破灶墮:『如何是大修行人?』灶云:『擔枷抱鎖。』」(T47, p790b) 「折床會」則是如會禪師的稱號。傳說唐代如會禪師法席昌盛,僧徒眾多,以致僧堂的床榻都被壓斷了,「折床會」隨即名揚於叢林。《祖堂集》卷一五記載:「大曆八年,止國一禪師門下。後歸大寂,眾皆仰德,臻湊如林,榻為之折,時稱折床會也。」 「小釋迦」是仰山慧寂的稱號。唐代禪僧仰山慧寂,俗姓葉,他和溈山靈祐禪師一起開創了著名的溈仰宗,在禪宗影響很大,僧徒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可謂盛絕一方,禪僧將仰山慧寂與佛祖釋迦牟尼相比並,仰山慧寂於是有了「小釋迦」之名。禪籍常以此來稱呼,如《古尊宿語錄》卷四二:「一日會小釋迦曰:『你莫粗心。』小釋迦遂作一圓相,以手捧向前。」(X68, p279c) 「周金剛」的得名則來源於德山宣鑒禪師經常給禪僧講解《金剛般若經》。《景德傳燈錄》卷一四,天皇道悟:「且天皇道悟下出個周金剛,呵風罵雨,雖佛祖不敢嬰其鋒。」「周金剛」即指德山宣鑒禪師。 臨濟宗傳人省念禪師因其每天都持誦《華嚴經》而有「念法華」的稱號。《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三:「若道是一,為甚麼風穴只肯念法華,卻不肯真園頭?」(T47, p824a)五代玄沙師備禪師苦行頭陀法,布衲芒履,減餐而食,常終日宴坐,於是被眾人稱為「備頭陀」。《佛果擊節錄》卷二:「師云:『備頭陀作一圓相,直須子細參究。』」(X67, p250a) 道明禪師因其歸隱開元寺後靠織蒲鞋贍養老母,所以有「陳蒲鞋」之稱。《續古尊宿語要》卷五:「雲門親見陳蒲鞋。」(X68,p 488a) 唐代禪僧德誠隱居於秀州華亭吳江畔,撐一條小船,專門接化四方往來者,時人謂之「船子和尚」。《景德傳燈錄》卷一五,夾山善會:「師遂易服直詣華亭,會船子鼓棹而至。」(T51, p324a) 宋代遇賢禪師,俗姓林,居明覺院,常飲酒歌頌,以警示道俗,人稱「酒仙」。 《五燈會元》卷八:「酒仙遇賢禪師……回居明覺院,唯事飲酒,醉則成歌頌,警道俗,因號酒仙。」(X80,p183a)宋代法忠禪師居南嶽時常跨虎出遊,因而有「伏虎禪師」的稱號。《補續高僧傳》卷七:「師每攜大扇乞錢,買肉飼虎,虎輒馴伏,日暮還山,虎迎之,騎以歸,故世稱伏虎禪師,一號大扇和尚。」 澡先禪師冬天常敲冰而浴,時人稱為扣冰古佛。《五燈會元》卷二:「嘗謂眾曰:『古聖修行,須憑苦節。吾今夏則衣楮,冬則扣冰而浴。』故世人號為扣冰古佛。」(X80, p68c) 三、以開悟機緣而稱名 禪宗有時還以開悟機緣來稱呼其名。宋代禪僧德朋,一次聽到木杵通竹節之聲而當下開悟。於是就有了「竹筒和尚」的稱號。《補續高僧傳》卷九《德朋禪師傳》記載:「德朋,鹽官顧氏子。……一日因觀為溜,以杵通竹節,有聲,豁然開悟,歇可之,諸方號為竹筒和尚。」(X77, p433c)不過這種稱呼方式比較少見。 四、以機鋒特色而稱名 禪宗各宗派接機應機很有特色,有的禪師即以其獲得稱號。唐代禪僧景岑機鋒峻峭,應機時喜歡作大蟲撲噬的姿勢,與仰山對話中,曾踏倒仰山,仰山謂「直下似個大蟲」,因此有了「岑大蟲」的稱號。《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卷一:「人人盡道岑大蟲奇特,須知仰山有陷虎之機。」(T47, p 585b) 還有一個打地和尚,其真實姓名已無可考查,只因這位禪僧應機接機時經常用打地的動作,所以才得此稱呼。《汾陽語錄》卷中:「打地和尚凡見僧來,打地一下。」唐代宗徹禪師應機接機中則喜歡用「骨剉也」一語,時人謂之「骨剉和尚」。《佛果克勤禪師心要》卷一:「骨剉和尚一生有問只以『骨剉也』酬之,如鐵彈子不妨緊峭。」(X69, p460a) 禪林欣賞的是峻峭、險惡、犀利的機鋒,有些禪僧因此而得名,如唐代有一尼僧,俗姓劉,因其機鋒峻峭而獲得「劉鐵磨」的稱謂。《碧岩錄》卷二:「左轉右轉隨後來,紫胡要打劉鐵磨。」(T48,p 157b) 還有一個叫作覺鐵觜,姓名無考,也是因其機鋒峻烈而得此稱謂。《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八:「示眾。舉法眼問覺鐵觜:『近離甚處?』覺云:『趙州。』」《大光明藏》卷二:「此覺鐵觜也,用處如電而霹靂隨之,其能起龍蛇喚雲雨,與法眼相見是也。至於擊蛟破柱,使人有掩耳不及之嘆。」(X79, p 705a)與之相反的則有覺范禪師,因其答語遲鈍,被稱為元五斗,《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卷一:「覺范號為元五斗,蓋開口取氣,炊得五斗米熟,方答得一轉語。」(T47, p 950 c) 五、以性格特徵而稱名 在禪宗典籍中我們發現還有一些禪僧稱號的命名理據源於其性格特徵。如廣州和安寺通禪師,因其寡言少語而被稱為「不語通」。與之相反,五代顥鑒禪師能言善辯,世人稱之為「鑒多口」。 宋代禪僧法秀,由於其性格剛直,面目嚴冷,平生以詈罵為佛事,人稱「秀鐵面」。因性格剛毅著稱的還有「旵鐵脊」和「諶鐵面」,分別指慧旵和介諶禪師。希廣禪師因其仁慈愛物,豁達大度,不斤斤計較於瑣屑之事,叢林稱之為「廣無心」,參見《禪林寶訓筆說》卷一、《禪林寶訓音義》卷一。 性格放蕩不拘的則有騰騰和尚、懶瓚和尚、濟顛和尚。其中最有名的則是濟顛。「騰騰和尚」是唐代禪僧仁儉的稱號,他在嵩岳慧安國師處得法後,即放曠於郊野,故稱。「懶瓚」則是唐代禪僧明瓚的稱號,因其不務勞作而稱。《宋高僧傳》卷一九:「釋明瓚者,未知氏族生緣。……尋于衡岩閑居,眾僧營作我則晏如,縱被詆訶殊無愧恥,時目之懶瓚也。」(T50, p834a)濟顛也叫濟公,一身破衣破帽,手裡常拿著一把破扇。性格狂顛,不守戒律,飲酒食肉。因其常常救助百姓,又被百姓稱作濟公活佛。《補續高僧傳》卷一九:「濟顛者,名道濟。……濟顛之顛為尤甚,飲酒食肉,與市井浮沉,喜打筋斗。不著褌,形媟露,人姍笑,自視夷然。」(X77, p501a)又見《濟顛道濟禪師語錄》卷一。民間有許多關於濟公和尚的傳說。 六、以姓氏而稱名 禪籍中還有直接以姓氏代稱其名的。如用瞿曇來稱釋迦牟尼。瞿曇,梵名Gautama或Gotama,是釋迦牟尼姓氏(參《佛光大辭典》)。《大慧語錄》卷四《送直禪人》:「本自圓成,不立功課。飢來吃飯,寒來向火。不在瞿曇,非干達磨。擬心思量,返遭殃禍。」老盧、盧祖則指六祖慧能,慧能俗姓盧,故稱。《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八:「迦葉攜坐雞足峰,老盧持過大庾嶺。」(T47, p 747a)《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一九:「盧祖崛起新州,衣缽終止於曹溪。」(X73,p596c)王老師則指南泉和尚。南泉普願禪師姓王,後繼承馬祖之法而弘道於南泉,常稱自己為王老師。《汾陽語錄》卷上:「王老師十八上解作活計。」《祖堂集》卷一六,南泉:「師欲順世時,向第一座云:『百年後,第一不得向王老師頭上污。』」 七、以住地而稱名 禪宗用得最廣泛的是以禪僧所居山名或地名而稱名。選用的山名地名多為禪僧住持、修道、弘法之場所。 釋迦牟尼佛有「靈山、黃頭、摩竭」等稱呼。「靈山」,亦稱靈鷲山,因山形似鷲且山中多鷲鳥而得名,位於古印度王舍城附近,釋迦牟尼佛曾在此建立法會,弘揚佛法。「黃頭」乃佛祖出生地。《祖庭事苑》卷三:「黃頭,梵雲迦毗羅,此言黃頭,以佛生迦毗羅國,就生處而稱佛為黃頭大士也。」(X64, p345a) 「摩竭」是「摩竭陀國」的簡稱,釋迦牟尼曾在此國傳法。這些山名地名均代指佛祖。禪籍常用這些稱呼語。如: 《虛堂和尚語錄》卷二:「僧問:『靈山話月,曹溪指月,意旨如何?』」(T47, p997b) 《虛堂和尚語錄》卷五:「自非親見黃頭老,爭敢逢人泄漏伊。」(T47, p1020a)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九,臨溪敬脫《入道淺深頌》:「少室與摩竭,遞代稱揚許。我今問汝徒,誰作將來主?」(T51, p 454 a) 菩提達摩有「少室」之稱。少室,山峰名,位於河南登封縣北,屬嵩山。北魏孝文帝在此建少林寺,因菩提達摩曾在此面壁坐禪九年著稱於世,因而用以指代禪宗初祖。《密庵和尚語錄》卷一:「不是文章四六,亦非少室單傳。」(T47 p959c)六祖慧能有「曹溪」之稱。曹溪,位於廣東曲江縣雙峰山下。因六祖慧能住持此地寶林寺,曹溪被視作禪宗祖庭,因此聞名。《紫柏老人集》卷一:「或以曹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語橫計於心,便謂我本來無一物,又有何塵埃可染?」 「象骨」指義存禪師。象骨,原為山名,即象骨山,後稱雪峰山,位於福建省閩侯縣。唐義存禪師曾經在此創建廣福院,故稱。《祖庭事苑》卷三:「象骨,即雪峰之別山,以形似而稱。」(X64,p352c) 《碧岩錄》卷五:「象骨老師曾輥球,爭似禾山解打鼓?」「黃梅」代指五祖弘忍。弘忍是湖北黃梅人,且在黃梅東山說法。「荷澤」代稱神會和尚,唐代禪僧神會因住洛陽荷澤寺,故號稱荷澤大師。「百丈」代稱懷海禪師,懷海居百丈山傳播禪法著稱於世。「圭峰」代指唐代僧人宗密,曾住終南山圭峰草堂誦經修禪。「龜洋」代稱無了禪師,無了參馬祖道一得法後,於龜洋山結茅潛修。「禾山」代稱德普和尚,德普住禾山達12年之久。「丹霞」代指天然禪師,天然於家鄉丹霞山,大揚禪風。「大梅和尚」代指法常禪師,因其常隱居於大梅山而得名。「白馬」代稱宋代禪僧行靄,因居襄州(治今湖北襄樊)白馬山,故稱。「趙州」代指從諗和尚,「睦州」代指唐代禪僧道明,亦稱陳尊宿。這種稱謂方式舉不勝舉。 有的不是以山名地名而稱呼,而是以禪僧居所特點來稱名。如唐代希遷禪師於天寶元年(742)到衡山南寺,在南寺東面的一塊石頭上結庵而居,時人謂之「石頭和尚」。此後石頭和尚名聞天下,僧徒臻湊。唐代道林禪師系牛頭宗法嗣,看到秦望山有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蓋,遂棲止其上,世人謂之「鳥窠禪師」。又有鳥雀築巢於其側,人們又稱他為鵲巢和尚。《祖堂集》卷三有白居易的贊詩:「形羸骨瘦久修行,一衲麻衣稱道情。曾結草庵倚碧樹,天涯知有鳥窠名。」 以上大致描寫了禪宗稱謂的幾種特殊方式,縱觀以上禪籍稱謂語,其稱呼命名的理據是以僧團內部普遍的認知心理為基礎的。在這一過程當中,僧徒從自己對周圍人、事、物的觀察、認識和思考的角度來構建這種認知域中的相關性。其中禪僧的生活場景、行為規範、禪宗教義、禪宗戒規等一系列與叢林有關的習慣、習俗、制度等社會性因素,使得這些稱謂語必然帶有鮮明的禪宗行業特色。 與俗名、法名相比,這些稱謂語生動、形象、可感,增強了趣味性。「岑大蟲」和「竹筒和尚」的稱謂遠比「景岑」、「德朋」生動可感,禪師的機風作略給人留下較深刻的印象,這些稱謂更能喚起對稱呼對象的感性認識。禪宗這些稱謂語也體現了禪宗的平等精神,它沒有世俗文獻中那些複雜的等級森嚴的稱謂系統,不體現社會身份、尊卑地位。正因為眾生平等,因而體現在稱呼語上沒有尊貴低賤之分,沒有種族貧富差異,只有根機高下的較量,只有禪悟深淺的差距。將佛祖、禪祖請下神壇,脫去神聖的光環,可以戲稱佛祖為「黃面老」、菩提達摩為「黑面老、穿耳客」、六祖慧能為「老盧」。由於這些稱謂語已經在叢林中廣泛傳播,因而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 (作者為常州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副教授。本文為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唐宋禪籍稱謂語研究」、校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禪宗語錄稱謂語的語義語用研究」〔YN1034〕成果) 參考文獻: [1]大正新修大藏經[M],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 [2]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電子佛典集成[DB/OL]。台灣: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1。 [3]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K],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4]袁賓、康健主編:禪宗大詞典[K],武漢:崇文書局,2010。 [5]〔南唐〕靜、筠二禪師編撰:《祖堂集》[M],大韓民國海印寺版,日本京都花園大學禪文化研究所影印本,1994。(信息來源:《法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