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次道教徒飛越太平洋講學傳道
中國第一次道教徒飛越太平洋講學傳道
蔡漢以
說起當今中國道教,我們早有耳聞李先富、黃信陽等人。因為李先富是中國道教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會,當選的中國道教協會會長(
這謝宗信道士,他是1992年3月,在中國道協第五次代表會議上,當選的中國道協第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副會長;同時還兼任湖北和安徽省道教協會的會長。
1988年6月間,謝宗信道長和閔智亭道長(其簡歷過後介紹)飛越太平洋到加拿大去講學傳道,講授道教哲理和道教氣功養生法。這是中國道教史上首次道教徒飛越太平洋到加拿大講學傳道。
謝宗信道長,湖北黃陂人,生於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2005年羽化,享年95歲。他幼年受道教影響,漸生信念,棄家投奔黃陂木蘭山道觀出家,為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三代玄裔弟子。少年時起,隨師傅學文化、誦道經、習壇儀,並學習道教傳統醫藥學和養生法。多才多藝,為人正直洒脫,慷慨有義風,在道眾中有較高聲譽,被推選為木蘭山道觀住持。1951年,曾任黃陂國瑞庵住持。長期以來,他一方面為道教官觀管理而辛勤工作,一方面為人民群眾治療疾病而效力。建國後,由於政治運動較頻繁,道觀有時不免受些衝擊,他覺得與其苦悶於觀中,不如到觀外去獻身醫療事業,濟世利民,積功累德。在這種思想支配下,他隻身到武漢從醫,以後,親手辦起了武漢石喬口「漢水醫院」。這是一所中西醫聯合施診的醫院,他擔任該院院長。
1978年以後,黨和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愛國組織(如各級道教協會)得以恢復工作,道教宮觀亦得以恢復正常宗教活動,均受法律保護,不受干擾。謝道長對此倍感欣慰,又重新恢復其宗教修持生活,1982年毅然辭掉「漢水醫院」院長職務,常住武昌大東門全真叢林長春觀,擔負起武漢市道協副會長的職責(在1981年武漢市道協第三屆代表會議上當選為副會長)。
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十分關注對年輕道徒的培養教育,他親自主持開辦了多期道教徒培訓,學文化、學經典、學齋醮科儀、學時事政治,多方面提高青年教徒的素質,為道教培養人才。
謝宗信道長是武漢市著名的中醫,他擅長將祖國傳統醫藥學與道家養生學相結合來為求治者的治療與保健服務。慕名前來求診的人很多,他總是盡量滿足患者的要求,而且是不收取分文報酬,對貧窮者還給錢買葯和資助路費。由於他道行高超、學識豐富、神態慈祥,平日來求學參道者絡繹不絕。
1988年6月間,應加拿大安達拉省多倫多市道家太極拳社和多倫多香港蓬萊閣道觀分院之請,中國道教協會選派了謝宗信道長和閔智亭道長前去講授道教哲理和道教氣功養生法。謝道長年近八十,皓髮銀須,仙風道骨,道貌超凡,加之他深諳道家動靜功法,因而演講很受歡迎,載譽而歸。這次是中國道教史上首次道教徒飛越太平洋到加拿大講學傳道,此行加深了多倫多華裔人土對祖國的了解,增進了東西方道教信仰的友誼,是中加兩國道友交注的良好開端。
謝宗信道長在「道教哲理和道教氣功養生法」有多高超?我想可以看看,當今中國道教知名人士黃信陽,是如何評價他: 黃信陽說---
我與謝宗信方丈相識已有三十多年之久。謝方丈雖已仙去,但他慈祥的笑容、謙遜的品德、開闊的胸襟、淵博的學識,仍然經常感染著我。值此謝方丈誕辰100周年之際,我想從學醫道、行醫道、論醫道三個方面,向大家重點介紹一下他的道醫人生對我的啟迪。
道醫古稱「大醫」。為了傳教弘道、廣納信眾,道教在創教初期就提出了「身國同治」的主張,對能夠解除大眾疾苦的醫術十分重視,再加上道教自身修鍊的需要,醫術就成為了道教救世、救人、救己的一種必備的技能。歷史上流傳著一句話:「凡學仙者,皆當知醫」;同時,還有另一句話:「才不近仙者,不能為醫」。可見,道教與醫學有著很深的淵源。但是,道醫學並非簡單地藉助使用中醫醫術,而是將中醫藥學與道教的思想主張,與特殊修鍊狀態下對生命的獨特認識和體悟,進行了融會貫通,從而形成了包括疾病防治、社會、心理、宗教、信仰等豐富內容在內的綜合的健康知識體系。
在歷史上,道醫的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孫思邈、朱丹溪等祖師。他們不僅是著名道士,而且都是名醫。在當代,道醫亦不乏傳人。其中,功德卓著者當屬北京白雲觀第二十三代方丈謝宗信大師了。
學醫道:廣德廣讀廣參訪
在舊社會入道門學道,謝宗信方丈可能與大部分修道者的初衷一樣,都是為解決人生的依靠問題。但入道後的修行之路,開門師是至關重要的。非常幸運的是,謝方丈遇上了兩位道門明師,即師父李理清道長和師伯李理新道長。正是這兩位名師,將他導入了別樣的修道人生路。
我認為,謝方丈之所以能在道醫上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除了兩位道門明師的指導以外,與其年輕時的廣德、廣讀、廣參訪有非常大的關係。廣德,就是廣行功德、多做善事。謝宗信方丈於1927年在湖北武漢附近的木蘭山祈嗣頂出家,拜李理清道長為師。入道當天,師父李理清道長就對他說:「修道首先要學會做人,做一個社會的好人。道士要在社會中廣行功德,多為人類做善事。咱玄門祖師遺愛教門許多優良寶貴的道功道術,留心學些都有助於我們增長在社會中普結人情善緣的本領。你的師伯精通醫卜星相,尤其在歧黃之道上研究頗深。祈兄多多傳授予你,你亦當勤奮上進,精進學習,方不負今日入道之苦心。」謝方丈正是按照師父李理清道長的要求去做的,終其一生都將廣行功德作為自己的最高行為準則。太上有云:「慈故能勇」。學習道醫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只有心懷慈悲之心,才有可能為實現解救天下蒼生的心愿而下苦功夫精研醫術。
廣讀,就是廣泛閱讀、博覽群書。入道後,謝方丈白天值殿掃院,夜晚便挑燈讀書。他的讀書範圍非常廣泛,無論是奇門遁甲、五行推算、地理堪輿、星占命理、神相測字、歧黃之術,還是道教經書、儒家經典、用兵之道等等,無不涉獵。道醫和中醫在治療上都使用天然藥材和針灸作為最常用的治療工具。它們在治療上的最大不同點在於,道醫還注重運用內丹、服氣、導引、辟穀等練氣的養生康復方式,還注重使用畫符、念咒、術數、命理等具有神秘色彩的治療方式。故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道醫,須具備多學科的知識積累。廣泛的閱讀,拓寬了謝方丈的知識面,這樣他就可以遊刃有餘地綜合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患者診病治病。
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謝宗信方丈又非常注意術業的專攻。他認為只有醫道歧黃才是濟世活人的方法,同時也是修鍊養生的門徑。於是他立志學醫,並在師伯李理新道長的指導下先涉外科。18歲後,謝方丈已精通中醫外科的針灸、推拿和手術。於是,他又開始將時間精力轉移到鑽研內科方面來。學醫、修道之餘,謝方丈還常常隨師伯到山野去採藥,從而掌握了辨別藥物的方法。另外,他有時還會到熟悉的藥店去坐坐,聽師伯給他講述各種藥材在野地里生長的形狀、藥用價值、藥理藥性以及治療病症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在以後的臨床實踐中,謝方丈還注意驗證師伯對藥物的提示,並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這樣,他對處方用藥就顯得越來越胸有成竹了。
兩年多來,在師伯的悉心調教下,謝方丈不僅熟練地掌握了醫療技術,也讀了許多道經和中醫典籍。他很好地把握住了讀書中的博與約的辯證關係。通過研讀這些經典,謝方丈不僅拓寬了自己的知識結構,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而且還學到了高深的醫學技能。
謝宗信方丈學習醫道的另一個訣竅是廣參訪。入道學醫數年後,在師伯的支持下,謝方丈離開木蘭山祈嗣頂,開始了一年的雲遊參訪。他先坐船到上海;然後又轉道去浙江,登天台山參訪道教名觀桐柏宮,並在那裡駐修行醫三個月,後又應信徒邀約前往寧波。明代的董其昌曾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不僅丹青之術如此,岐黃之術也是這樣。走入社會,不僅鍛煉了謝方丈的適應能力,而且加深了他對中國社會的了解,還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病例,接觸到不同的治療理論與方法。這一次遠遊參訪,使謝方丈大長見識,無論是在修持還是在醫道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行醫道:施藥弘教不居功
當代道教應該積極關心社會發展,積极參与社會活動,努力將道教的真精神融入社會生活,熱情為社會提供各種服務,關愛社會人群,與民眾一起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只有更多地關心、參與、適應、服務和融入社會,才能為社會所關注、認識和擁護,從而為道教在當代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在這方面,謝宗信方丈也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李理新道長曾對謝方丈說:「世道清朗,當清靜修持,無為達道;世道不寧,則匹夫有責,當涌身社會濟世利人。今以醫道濟世,亦是正途。」謝方丈後來一直謹記師伯的教誨,長年在武漢行醫,並以醫道而顯道教的濟世利人之功。20世紀30年代,木蘭山祈嗣頂在武漢有一處叫「國瑞庵」的下院。該院經常面臨地痞流氓的敲詐勒索。謝方丈自告奮勇地向師伯李理新道長請纓去國瑞庵理順關係。通過他的努力,營造出了道觀與周圍群眾的相互依賴的和諧氛圍。不久,謝方丈在國瑞庵開辦了「維康藥店」。他親任坐堂醫生,專心致志地為前來求醫問葯的芸芸眾生服務。對於前來診治的患者,他區別對待——一方面,要求有錢人花錢吃藥,施財保命;另一方面,對於窮人,又經常施藥濟度,分文不取。這樣的做法與太上所言「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的教誨正相吻合,既解決了幾十位道眾的吃飯問題,又擴大了道教在武漢三鎮的影響。謝方丈雖然德高望重、聲名遠播,但卻虛懷若谷,從不居功自傲。解放後,他以滿腔熱情參與新社會的變革。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他以自己的藥店為基礎,將周圍幾個行醫的藥店、診所結合在一起,成立起「聯合診所營房分所」。謝方丈因倡議組織,且投入資產較大而被眾股東推選為分所所長。1959年,有關部門對分所負責人進行調整。他服從組織安排,心甘情願地辭去所長一職,在診所當一名普通的醫生,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社會民眾奉獻自己的愛心。謝方丈認為,作為一名道士,在社會大局穩定的時候,就應該謹記太上「功成身退」的教誨。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全真道士,也從來沒有放棄一名道士應有的修持。謝方丈以自己慈悲濟世的心態一直在診所無怨無悔地工作到1982年4月。期間,他沒有受到任何打擊。謝方丈說:那是他謹尊太上教誨而得到的福報。
論醫道:清靜無為避虛邪
與年輕時的行醫治病不同,謝宗信方丈在晚年更多是以自己的淵博學識向大家講授醫道。他在教內外有許多朋友。大家經常聚在一起,或論懸壺之理,或談玄妙之道,或說些修身養性的法門。儘管談醫論道會耽誤自己的修行時間,但他卻以「出家人方便為本」為口頭禪,盡量滿足人們探究醫道之理的心愿。
謝方丈天生一副神仙道像——頂披華髮,連鬢銀須及胸飄拂;說話聲音不大,卻使人聽得字字清楚;走路不緊不慢,卻使人感覺後勁十足。當人們向他請教養生之道時,他總是樂呵呵地回答說:「若論防病健身的原則,一要清靜無為,保持心志的安定,盡量減少慾念的干擾,防止情緒的波動,以使體內真氣和順,這樣人的精神就會自然充實。二要及時迴避外界的虛邪賊風,做到避之有時。修道其實就是修『恬澹虛無的氣質』。有了這樣的氣質,病害自然就無法侵入體內了。」
1992年,謝方丈被中國道教協會第五屆代表會議選舉為常務副會長,隨之調來北京主持中國道教協會的日常工作。在處理繁忙的會務之餘,他曾多次應邀到海外講學。由於謝方丈對醫道、丹道和養生有著精深的研究,又對道教懷有虔誠的信仰,所以在他主持的對外友好交流活動中,道醫經常成為交流的主要話題。其中他去英國和加拿大的兩次對外交流活動,給世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1988年6月間,應加拿大多倫多市道家太極拳社和香港蓬萊閣道觀多倫多分院之請,中國道教協會選派了謝方丈和閔智亭會長一同前往講授道教哲理和道教氣功養生法。在聽眾中,有許多是加拿大高層的文化人士。謝方丈向大家講授的內容——丹道煉養的理論與實踐,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等,都倍受加拿大友人的歡迎。整個訪問講學歷時17天,取得了圓滿成功。《醒華日報》、《加華日報》、《星島日報》、《快報》、《世界日報》等報紙皆以醒目的標題加以報導。在中國道教史上,這是道教徒首次飛越太平洋到加拿大傳播道教文化。此行加深了多倫多華裔人土對祖國的了解,增進了東西方道教信仰者之間的友誼,開啟了中加兩國道教界友好交往的序幕。
我們通過黃信陽以上的評價,對謝宗信在「道教哲理和道教氣功養生法」之高超有所了解。祝願道教界進一步弘揚優良傳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推薦閱讀:
※第一次去荷蘭 怎麼才會不被人看出來第一次去呢?
※後悔自己沒有珍惜第一次怎麼辦?
※第一次寫完一本書是什麼感覺?
※第一次適合懷念,不一定適合永遠!
※第一次送女生花,有什麼注意事項和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