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釉瓷的呈色機理與製作工藝(全)

釉是附著在陶瓷器表面的玻璃質層。顏色釉是指在陶瓷基礎釉料中加入含有著色金屬元素的物質,燒成後使釉層呈現某種固有色澤的釉。含有著色金屬元素的物質稱為著色劑。例如,在還原氣氛條件下燒成時,釉料中加入適量含有鐵(Fe)的著色劑便呈青色,加入適量有銅(cu)的著色劑便呈紅色,加入適量含有鈷(Co)的著色劑便呈藍色。

我們先欣賞一下部分顏色釉瓷器,然後再講述顏色釉的形成機理與鑒定要點。

白 釉

明永樂 甜白釉僧帽壺

大約在北齊,古人才燒出相對意義的白瓷。唐代邢窯白瓷撐起了半壁江山;五代到北宋白瓷以邢窯、定窯為代表;憑藉景德鎮潔白如雪的高嶺土,元代的樞府釉、明永樂的甜白釉,均領一時之風騷。17、18世紀,福建德化白瓷異軍突起,大量出口歐洲各國,「中國白」之名對西方產生過巨大影響。

黑 釉

唐代 黑釉貼花執壺

黑瓷早在東漢就已出現。東晉的德清黑釉率先舉起一面大旗,至唐代黑釉燒造已不再有技術障礙。宋之黑釉首推建盞,其原因在於宋代飲茶習俗的改良。在大環境影響下,遼金元的漁獵文化中也見黑釉。康熙一朝,景德鎮燒造出著名的黑釉——烏金釉。以質量論,烏金釉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青 釉

南宋 龍泉窯蓮瓣碗

寬泛地說,商代已出現原始青瓷。唐代越窯青瓷被茶聖陸羽譽為如冰似玉,並最終成就了傳奇的秘色瓷。從科學意義上講,宋代五大名窯中的汝、官、哥、鈞都屬青瓷;此外,北方耀州青瓷和南方龍泉青瓷堪宋代民窯青瓷之代表。清代青釉按色差由深及淺,可分為豆青、東青、粉青。單用一種色彩作為表現手段,青瓷在古往今來的各色瓷器中無疑是魁首。

醬 釉

北宋 定窯醬釉(紫定)渣斗

嚴格意義的醬釉在宋以前未見實物,僅見褐釉。宋代醬釉迅速崛起,定窯中有名為「紫定」的品種;耀州窯亦大量生產醬釉,與定州醬釉在顏色上近似,但略顯清亮。明代醬釉少見。清代康熙時期景德鎮燒造醬釉,因使用紫金土,得名為「紫金釉」。至此,醬釉獲得了其歷史上最高的地位。

黃 釉

明成化 黃釉暗刻龍紋碗

漢代的鉛黃釉首開黃釉裝飾之先河。隋唐黃釉分兩類,低溫以三彩為主,高溫以壽州窯黃釉為代表。遼代尚可見黃釉,而宋金元時期少見。按傳統說法,明代黃釉以弘治"嬌黃"首推第一。明清各朝將官窯黃釉的標準燒造延續下來,成為皇家規範。內外普施黃釉的瓷器被尊稱為"黃器",又稱"殿器"。

紅 釉

清康熙 郎窯紅釉梅瓶

唐代長沙窯的銅紅釉是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紅釉;宋代鈞窯之玫瑰紫色在當時可算最紅的顏色;而真正意義的純正紅色誕生在元代。明代紅釉首推永樂的「鮮紅」和宣德的「牛血紅」。清代紅釉除大名鼎鼎的「郎窯紅」外,還包括祭(霽)紅、豇豆紅、珊瑚紅、胭脂紅、蓋雪紅、窯變紅等等。

綠 釉

清康熙 蘋果綠釉梅瓶

兩漢及唐、遼重視厚葬,綠釉大部分充當了冥器角色。宋金綠釉首推定窯,稱為「綠定」。元明時期對綠釉態度淡漠,直至清代康熙中期,郎廷極創燒著名的「郎窯綠」。清代綠釉包括瓜皮綠、湖水綠、蘋果綠、蔥心綠、松石綠等等。此外,孔雀綠釉屬於一種特殊的綠釉,又稱「孔雀藍」,色彩獨特。

藍 釉

清康熙 霽藍釉藥缽

唐代早期的三彩上首次出現了藍色,入宋後則只有鈞窯的天藍釉可以貼近。元代景德鎮重新以鈷為呈色劑,燒造出純正的藍色。明代藍釉以宣德朝的「寶石藍」、「雪花藍」最為著名。康熙時期的霽藍、天藍、月白,其釉色依次減淡。康熙朝復燒「雪花藍」,雍正朝創新「青金藍」,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官 釉

清雍正 仿官釉花口尊

唐代邢窯之「盈」字白瓷與越窯之「秘色」青瓷,是官釉瓷器的開端。北宋汝窯與官窯出現的灰藍色調,標誌著宋代官方陶瓷美學形成,這一標準延續至南宋之官釉及宋末元初之哥釉。明清時期,景德鎮以青花、彩瓷佔據了官制瓷器的領地,宋以來形成的官釉理念就此基本終止,僅燒造少量仿製品,供宮廷懷舊。

色 斑

清乾隆 桃花洞觀音瓶

唐以前,陶瓷不見標準意義的色斑作品,僅見點彩。入唐後色斑作品大增,統稱為「花瓷」。宋金磁州窯在黑釉之上以大片色斑裝飾,稱為「鐵鏽斑」;鈞窯的民窯系統亦出現大量色斑作品。元代龍泉窯發明以褐斑裝飾青瓷,日本稱為「飛青」。清代康熙時期的「虎皮三彩」、乾隆時期的「桃花洞」,均為創新品種。

仿 生

北宋 絞釉缽

唐代絞胎、絞釉陶瓷的誕生,使人工之器向著相反的自然美學追求邁出了一步。宋代之兔毫、油滴、玳瑁、鷓鴣斑,以其高度審美層次,為仿生瓷提供了另一種思路。清代乾隆時期是仿生瓷的高峰,出現了仿木、仿玉、仿竹,仿石,仿古銅,仿剔紅,仿金銀等等。乾隆朝的仿生瓷已由仿釉至仿形,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呈色機理

從陶瓷工藝學上講.顏色釉可細分為高溫(1200℃一1350℃)、中溫(900℃一1200℃)、低溫(600℃一900℃)三種。有些顏色釉品種只能在相應的溫度中才能燒成,如孔雀綠釉:高溫和低溫均無法燒成其純正的藍色(或說翠綠色),只有在中溫中才能燒成。焰性也會影響顏色釉的呈色,如以銅為著色劑的顏色釉,在還原焰中呈紅色,在氧化焰中則呈綠色。原料的配比、燃料、窯位、氣候等也能影響顏色釉的呈色,但起決定作用的,主要是溫度和焰性。現將常見的金屬在不同的溫度和焰性中呈色情況列表如下:

陶瓷顏色釉能產生色彩,主要是釉層對光的選擇性吸收和選擇性散射造成的。太陽光是一種包含各種波長的複色光,入眼所能見到的即光譜上所顯示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不同的物質對各種波長的光的散射和吸收程度不同,就產生了各種不同的顏色,人眼所見到的就是物體散射出來的光。各種金屬元素的離子或粒子都有發色的本能,顏色釉瓷就是利用某種金屬元素的粒子或化合物作為著色劑來呈色的。我國古代陶瓷顏色釉最常用的著色金屬元素有銅、鐵、鑽、錳、金等,其在不同燒成氣氛中的呈色如表。

實際上,陶瓷顏色釉的呈色,特別是高溫色釉的呈色,非常複雜,要使其充分顯示某種色調,必須從各方面注意,因釉料的化學組成、燒成氣氛、燒成時間、燒成溫度、顆粒細度、微量元素及燒窯時的操作方法、坯體在窯中的擺放位置甚至氣候等對呈色均有影響,忽視任何一環,都將達不到目的。

製作工藝

概括地說,顏色釉瓷的製作工藝,就是將呈色原料(含金屬氧化物的礦物)和基礎釉料按適當的比例配合,經過細磨過篩後製成釉漿,以適當的方法施釉於生坯、素燒坯或素白瓷上,入窯在適當的溫度和氣氛下焙燒而成。

景德鎮傳統色釉所用基礎釉料主要是以石灰石為主要溶劑的所謂石灰釉。這種石灰釉含鹼土金屬成分較多,釉在高溫熔融狀態下粘度較小,流動性較好,故溝的透明度、光澤度及彈性都比較好。

配釉是顏色釉製作工藝中的關鍵工序,必須嚴格細緻操作,配料之前需對釉用原料的性能與質量逐一進行鑒定,符合要求方可按配方要求淮確地稱量配合。然後將配合好的釉料放入研缽混磨,其研磨方法與青花料的加工相似,即將各種釉料放人底心無釉的大研缽內,加入少量水,用瓷質研椎研磨至一定細度,再加入一定量的水調成釉漿,過篩後即可備用。顏色釉對釉漿的顆粒細度有一定的要求,顆粒太細,釉的表面張力增大,易出現「滾釉」、 「釉裂」等缺陷,若顆粒太粗,則會影響釉面光澤度。另外,不同的色釉、不同的施釉方法,對釉漿的細度要求亦不相同,一般來說,單色釉宜紉一些,花釉可粗一些。用噴釉法施釉宜細一些,用塗釉法施釉則可粗一些。

施釉是額色釉瓷製作工藝中的重要工序,處理不當,將會影響呈色效果和產品質量。不同的色釉和不同的坯胎,應採用不同的施釉方法,以求達到適當的釉層厚度和預期的呈色效果。施釉的坯胎有生坯、素燒坯和瓷胎三種,施釉的方法則有浸釉、澆釉、盪釉、吹釉以及刷釉數種。生坯的施釉方法應依坯體強度、大小和造型而選定,除薄胎及特大型製品外,一般均可用浸釉法,施釉前坯體的含水率應控制在3—4%;素燒坯是經800—900℃素燒後的瓷坯,強度提高,因而更便於各種施釉法的操作;瓷胎上施釉因其吸水串極低,故施釉時應相應增加釉漿的稠度,無論以哪種坯胎施釉,在施釉操作之前,都必須清除附著在坯體表面的雜質,以保證釉的質量。

顏色釉的燒成是一門「火的藝術」,其呈色會隨火的變化而變化。例如銅紅釉在柴窯中容易變成紅色.而在煤窯或油窯中則易變成紫綠或灰黑色。還有窯變釉,基本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若燒成條件不同,即使是同一配方.也會產生不同的色彩,真可謂變化莫測。

要燒造出理想的顏色釉製品,除了根據釉料的化學組成和呈色要求,制訂適當的燒成制度(包括燒成時間、燒成溫度、燒成氣氛等)外,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入窯坯體的含水率不宜過高,—般應小於3%,否則易造成坯體開裂。

2.應選擇合適的窯位,窯內不同的部位,其溫度和氣氛都有明顯差異,因而對溫度和氣氛要求比較敏感的色釉製品,必須選擇適當的窯位。一般來說,窯室的上中部空間溫度較高,銅紅釉窯變花釉等都適合這個窯位。

3.燒成溫度和升溫或冷卻速度與釉的化學組成有一定關係,如揮發性較大的銅紅釉宜快燒快冷,結晶釉則需要一定的保溫時間,以利晶體析出。

4.大件製品升溫或冷卻都不宜過快,以防發生驚裂。


推薦閱讀:

【視頻】福鼎白茶的製作工藝
[轉載]探秘當代北宋官瓷製作工藝
白茶的製作工藝看似簡單,實則奧妙無窮!
庭院假山製作工藝 (第9期)
陳郁榕解讀武夷岩茶傳統製作工藝的精髓

TAG:顏色 | 製作工藝 | 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