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窩」、「賭博窩」、「瘟疫源」, 19世紀的唐人街果真有這麼不堪嗎?

邵雍

邵雍,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季我努學社顧問,兼任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上海市毛澤東思想研究會副秘書長,上海市宋慶齡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中山學社、黨史學會、宗教學會、新四軍研究會、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理事等。著作有《中國近代社會史》、《辛亥革命與中國社會》、《抗日戰爭與中國社會》、《秘密社會與中國革命》等20餘種。

19世紀下半葉,隨著美國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恐慌的到來,勞資階級矛盾日益緊張。於是美國資產階級的政客製造華工搶了美國工人飯碗的輿論,蓄意挑起對華工的民族仇恨,以轉移美國工人對資本家的階級仇恨。

1867年舊金山發生了首次的排華暴亂,30名華工被幾百個白人暴徒打成重傷。1869年華人王利被一群半成年的男童和基督教學校的孩子們用石頭砸死在舊金山的大街上。一個舊金山的美國資本家承認,在當地發生的情況和行為是對任何及一切文明的羞恥。

美刊插畫——1880年代遭驅趕殺戮的華人

沒有一個國家,沒有一個政府……曾經允許把這樣的侮辱加之於任何另一個民族……我親眼看到一艘太平洋郵船進入本埠碼頭,大約載運來一千或一千五百名華人……我看到從他們離開郵船的時候起,直到抵達蓋尼路(即華人居住區—引者)的時候止,一路上人們都投擲石塊去打擊他們。我看到他們斜靠在貨車兩旁,傷口開裂……沒有一個美國人被捕,沒有一個員警出面干涉。1877年7月,舊金山爆發了大規模的排華暴亂。華人洗衣店25間被焚毀,財務損失達2萬美元。

《排華法案》頒布後的美國華人

1875年美國通過了對東方移民的第一個限制法案。此後反華排華的浪潮席捲美國西部,東部的主流媒體也被反華思潮所感染……最明顯的例子是,《紐約時報》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開始連篇累牘地發表歧視華人的文章 ,而唐人街就是該報借題發揮的一種特定的華人社區。

進入1880年代後,美國西部土人之嫉華工,日甚一日,而其中貪圖公舉者,復藉此以取媚於眾,由是凶焰益張,清駐美公使鄭藻如認為:土人一旦有事,華人定必遭其禍。1882年美國國會推波助瀾,通過了排華法案。

1885年9月2日,美國懷俄明州石泉城爆發了大規模的排華暴亂,28個華工被害,15人受重傷,其餘華工被迫逃進山裡,財產損失14萬餘美元。《紐約時報》自9月5日開始到19日為止刊發了多條新聞,報道了這一排華暴亂的情況,表面上是在進行客觀的報道,但實際上在大肆宣揚唐人街的「臟屋頂」,屋頂很臟,而不是為因暴徒放火屋頂坍塌不幸罹難的華人表示同情和哀悼。不過照清駐美公使鄭藻如看來,在對此案及相關賠償問題上,位於美國東部的紐約「其紳士尚持公論」,紐約新報館又「迭將各紳公論刊播」,視西境金山一帶之畏懼畏惡黨,箝口避禍者,大相懸殊。

1881年哈潑斯周刊刊登醜化華人的漫畫

19世紀後期紐約、洛山磯等城市也出現了大量的貧民窟。在《紐約時報》的筆下,唐人街這一華人集居的社區是集「鴉片窩」、「賭博窩」、「瘟疫源」於一身的貧民窟,是貧困、犯罪和疾病之源的代名詞,因而給一般美國的受眾造成了相當負面的影響。《紐約時報》摘發過《洛杉磯時報》的排華報道,這一舉動本身就表明了它的傾向性,至少是對在美華人缺乏理解和同情。與《紐約時報》同在一城的唐人街在該報上時有報道,基本上都不是正面的。

推薦閱讀:

到底誰贏了鴉片戰爭
鴉片事略
國兆文化——歷史事件精編之第二次鴉片戰爭
從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談愛國
鴉片戰爭里中英武器裝備各是什麼

TAG:賭博 | 瘟疫 | 世紀 | 鴉片 | 唐人街 | 19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