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養生
體質的差異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轉歸預後的差異及個體對治療的不同的反應,可以說,體質直接關係到人的生命體驗、生存質量。這一點,中醫很早就認識到了,因此,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體質,當然,同樣也重視體質養生。
什麼是體質呢?中醫學把個體在形態結構、代謝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相對穩定的特性稱為「體質」,但「體質」一詞使用較晚,開始的時候稱體質為「素」、「質」、「稟質」、「氣質」、「稟賦」等,用得最多的還是「稟賦」。到了清代,「體質」一詞才明確出現在醫書中。但是其精神、思維則滲透、顯現在經典醫籍、歷代醫案中。《黃帝內經》就認為「古之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五種體質)乃治之,盛則瀉之,虛則補之」。它認為,「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這是說體質與先天稟賦很有關係,體質差異與生俱來,反映在性情、臟腑、形體、寒熱偏性上。我們的中醫發展史上凡是名留青史的名醫大家,在治療和養生方面也都非常重視病人的體質,比如被中醫界尊為「醫聖」的東漢人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中,處處都有「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智慧閃光,異病同治是因為體質相同,同病異治是因為體質不同。
精氣血體液是決定體質特徵的重要物質基礎,氣全則神旺,血盛則形強。而體質構成的要素主要包括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以及心理特徵方面的差異性。體表形態是個體外觀的特徵,包括體格、體型、體重、性徵、體姿、面色、毛髮、舌象、脈象等。……心理則屬於「神」的範疇。無論是傳統醫學還是現代醫學都認為,體質存在顯著差異,極富個體特徵。
什麼因素決定著體質的差異呢?臟腑的形態和功能特點是構成並決定體質差異的最根本的因素。那麼,臟腑的形態和功能特點又是由誰來決定呢?當然是由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來決定。大家都知道,我們的身體是父母親給的,因此,影響體質的先天因素——父母,他們的素質、生育我們時的年齡、他們血緣關係的遠近,對我們影響極大,還有養胎時母體的健康狀況、妊娠期是否犯病等同樣不可小覷;另一方面,我們能夠長大,首先得益於飲食,這對生長發育很重要,而年齡大小、性別差異、勞逸程度、精神情志、地理環境、社會因素、患病和治療情況等也都影響著每個人體質的形成。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就是人體五臟六腑而言,腎、脾兩臟在影響人的體質方面起的作用最大,其中,腎是影響體質的先天因素,而在影響體質的後天諸因素中,脾胃起主要作用。明確這一點,對於我們的養生非常重要。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養生就是要維護生命的陰陽平衡,或者說就是要讓自己的體質和大自然的氣相協調,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再進一步說,就是為了保護陽氣和陰精,避免不必要的損耗,從而維護生命的陰陽平衡。
可是,體質養生告訴我門,每個人的體質存在顯著差異,換句話說,每個人的養生也應該根據個人的體質進行,不可千篇一律、萬人一法。因此,我們還要了解自己的體質狀況。過去,古人在對人的體質進行分類時,通常採用的要麼是陰陽分類,即把人分為太陽、少陽、太陰、少陰、陰陽和平幾種;要麼按照五行分類法,把人分成木型、火型、土型、金型、水型。這些分類,現代人看來不易理解,也難以操作。但是,古人的一些話給後人很大啟發,比如,「瘦人多火,肥人多痰」,什麼痰啊、火啊,現代人容易理解。其實,體質都有陰陽氣血偏傾的特點。根據對「陰陽氣血」等現代人明白易懂的體質類型的研究發現:健康人群中,體質正常型(平和型)的佔8.1%,偏陰虛型的佔31.9%,偏陽虛性的佔43.1%,偏濕盛型的佔11.1%,偏氣虛型的佔5.6%。對體型和體質類型的調查發現,身材勻稱型中,正常體質所佔比例最高,達38.9%,肥胖者中正常體質較瘦弱者為多。研究還發現,小兒體質正常質居多,達68%;老年人異常質佔多,達97%;女性以精血不足的虛弱體質多見;體質還呈現地域差異。另外,肥胖人多痰濕,佔98.93%,肥胖人痰濕型體質犯高血脂症的機會大,患上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等的人也更多;小兒厭食以氣陰兩虛多見,佔47.86%,小兒貧血者多氣虛體質,佔85.94%……這些數據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亞健康」普遍存在的事實。由此可知,社會的發展需要醫學不僅關注疾病,更需要解決病前的「亞健康」狀態。
體質究竟該如何分類?自己又是屬於哪種體質呢?先來看看古人的說法。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說:「臟有強弱……稟有陰陽」。徐大壽《醫學源流論》則說:人的氣體(體質)有強弱,偏陰偏陽,居處有南有北,性情有剛有柔,年有老有少,致感相同之病邪而證候各異。李中梓在《醫宗必讀》指出:人有貧富貴賤、形體有寒有濕、性情有勇有怯;富貴之人勞心、膏粱自奉、住曲房廣廈,貧賤之人勞力、藜藿苟充、住陋巷茅茨,「故富貴之疾,宜於補正;貧賤之疾,利於攻邪。」今天,人們更多地是根據陰陽氣血將體質分為八種(或九種)基本類型,並按照這些類型進行養生延年。
不過,我們要知道,體質不完全是一成不變的。明代大醫家張介賓就說過,人的體質雖與先天稟賦有關,但與後天鍛煉和培養也關係密切,「其有以一人之稟,而先後之不同者。……陽氣受傷,則陽變為陰矣」,反之,也有陰變為陽的。然而,也正如張介賓所言,「不變者常也,不常者變也」,每個人,總有一個相對恆定的體質,人的體質養生即以此為依據進行。
平和體質(健康人):機能協調,七情適度。
平和體質是一種身體和諧、自穩能力強的體質。用傳統醫學的眼光來說,這樣的人陰陽平衡、氣血通暢,是中醫養生追求的目標。因此,這是最健康的等級,這個等級的共同特徵是身材勻稱,臉色紅潤,脾氣溫和,作息規律。由於人體有很強的防禦力量,各種外來的疾病不容易侵入,不容易生病。這樣的人所佔比例較小,從前面調查的情況看,只是小兒占的比率稍高些,通常情況下,這種體質的成年人,多數生在長壽家族,他們情緒穩定,凡事規律,體重波動小,得病少,對於環境和氣候的變化適應能力比較強,或生病後,自我康復能力強,再加上後天個人的修為也很好,生活、心態都比較簡單,因而容易促生平和體質。還需要說明的是,平和體質也是相對的,而非一勞永逸、永遠不變,他們也一樣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即導致其他體質的出現,但總體上,這些人絕大多數時候處於健康人狀態。
平和體質的人最重要的養生原則就是「不傷不擾,順其自然」。這種體質的人,雖然不一定強壯,但身體狀況都不錯,切忌亂進補。現在,很多人盲目進補,也常常有人因家裡存有親戚朋友送的或者自己購買的高麗參、冬蟲夏草等補品,很貴重,吃了又怕出問題,不吃又覺得太浪費,怎麼辦呢?要知道高麗參、冬蟲夏草等補品不是糧食,而是葯,是葯就有三分毒,人蔘如別直參、紅參略偏熱,吉林野山參、白人蔘、糖參略偏溫,生曬參、皮尾參、西洋參略偏涼等,不同的參藥性不一樣,用得不對,參也會殺人。比如,血壓高的人,吃了溫熱性人蔘,哪怕是把人蔘切片,泡在杯子里當茶喝,都有可能誘發腦出血、中風,以至於癱瘓,甚至危及生命。如果你是平和體質的話,盡量不要進補了,就這麼自然而然地活著,不要沒事找事、畫蛇添足,不然過猶不及。
氣虛體質:氣力不足,容易外感。
氣是什麼?從前面的介紹我們可知,氣是包括今天所說的氣體在內的一種精微物質,它由空氣、谷氣、元氣組成。空氣由肺吸入,谷氣從脾產生,元氣自腎提供。因此,氣虛體質是由於肺、脾、腎三臟功能相對不足造成的。氣還有其獨特的推動、溫煦、防禦、固攝、營養、氣化等功能意義,比如,它調節全身各個通外官竅的適度開閉,如五官、皮膚汗孔、前後二陰等,使分泌物、二便、月經、白帶等正常排泄於體外,既不過多也不太少;使人體不受外邪侵襲,適應環境。俗語道:「人活一口氣,佛爭一炷香。」「氣」好像很玄,不好理解,但是我們可以感知到人體之「氣」的存在,比如呼吸、心跳、胃腸蠕動、正常血壓的維持、臟器位置的固定、營養向上輸送到頭面五官等。
如果你還是不能理解,那我就來打一個比方。冬天,河流凍住了,不能流淌;冰雪消融後,河水又嘩嘩的流淌起來。這是為什麼?是溫度的變化使然。血液的流動也是這樣,是溫度讓血液流動起來,並在我們全身循環不息,維持著各臟器的生理活動,讓生命獲得保障。明白了溫度的重要性,悟出了溫度可以決定人的氣血盛衰的時候,對生命就有了更全面的認識。這時,再去看中醫對氣的解釋,就會發現溫度的作用與中醫所說的「氣」非常相似,中醫所說的氣是由先天之精氣、水谷之精氣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氣所組成,而其中的先天之精氣、水谷之精氣都能用溫度輕易地解釋。
氣虛體質的人有什麼樣的表現呢?最常見的是,神疲乏力、肌肉鬆弛,少氣懶言或語聲低怯,頭暈目眩,排便無力,內臟下垂,血壓偏低,白帶偏多,月經淋漓不暢,還常見多汗、容易感冒、皮膚容易過敏、經常打噴嚏等現象,比如一進空調室就打噴嚏,春天春暖花開也打噴嚏。
百病從氣生,萬病從氣滅。氣虛的人還常出現中氣虛,也就是脾氣虛。脾氣虛的表現就是不想吃東西,吃下去也不消化,中醫上叫做食少腹脹,這是脾氣虛的特點。如果還不注意,發展下去就會出現脾陽虛。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小孩子可以不穿衣服,但是,小紅兜肚得帶上,這是因為要保護脾胃不受寒。否則,將來長大了,就可能會脾陽虛。
人的生長壯老已與氣的盛衰有密切的關係,人至老年,元氣日薄,臟氣日衰,故老年人最易出現氣虛症。《扁鵲心書》說:「人至晚年,陽氣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虛憊,動作艱難。」
古人說,氣是人生命的根本,養生治病的根本就在於調氣。可是,氣怎麼個調法呢?由於這個氣關鍵在於「虛」,按照「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治病原則,「氣虛」者以補氣為上。大家所知的大補之葯人蔘,其實就是補氣,但人蔘是葯,所以用人蔘是葯補。如果你每天用4~6粒大棗(用手掰開)、6~8桂圓肉、再加10來粒枸杞子泡水喝,這可算是食補了,而且還有美容的效果。補氣還要補腎、暖腎、去寒,腎是先天之本,腎氣足,各臟器功能正常,就能代謝旺盛、血脈暢通;此外,氣虛體質的人要多做運動,不要過度思慮,常吃性平偏溫、具有補益作用的食物(具體內容參見「飲食養生」一章)。
血虛體質:百脈失養,全身虛弱。
過去人們常說,電力是工業的「血液」,因為沒有電,一切機器都無法正常運轉。對人體而言,血液就是臟器的「糧食」,沒有糧食,一切臟器都無法工作。當體內的各種臟器每天都能吃上滿滿一大碗「乾飯」時,幹勁就十足,工作就幹得好。而當人體的總血量不夠,也就是給臟器減了飯量,雖然它們都還在運轉,但因為沒吃飽,就容易疲勞,無力,抵抗力下降,就出現了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時間一長,各臟器由於供血不足,各種疾病都會惹上身來,這就是「亞健康」向疾病過渡了。
心臟沒吃飽(供血不足)就會心慌、氣短、胸悶,特別想休息,你沒管它,缺血癥狀進一步加重,血管不能充盈,就會造成閉塞,心梗,最後危及生命;大腦沒吃飽,輕者頭暈、記憶力下降,重者出現腦缺血、腦梗塞,時間一長,腦子開始變「瘦」,腦萎縮、老年痴呆症也開始發生;肝臟吃不飽,這個「人體化工廠」的工作量就開始萎縮,不能消化的許多東西只好以脂肪的形式棄置在肝臟里,形成脂肪肝,或者堆積在血管里形成高血脂;腎臟沒吃飽,它擔負的排毒工作就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容易引起尿酸、尿素過高;胰腺也是一樣,吃飽了就能奉獻給人體所需的胰島素,沒吃飽時,糖不能被正常代謝,多餘的糖就存留在血管里,血糖自然增高了……所以,血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那血虛有什麼癥狀呢?常見的是,面色無華或萎黃、沒有光澤,形體消瘦,心慌心跳,還會導致各種不適,比如失眠、健忘、煩躁、驚悸、昏迷等等。因為血也是營養人體的,血虛又影響到氣虛,可以出現爪甲蒼白、皮膚乾澀粗糙等。尤其是對女性來說,血特別重要,由於其生理特點,月經時血液會有一定量的消耗和流失,加之經期情緒、心理的變化,身體中的雌激素分泌降低,經少色淡、月經失調紊亂,隨之而來的肌膚變化還有,膚色暗淡,眼圈發黑,還有滿臉的痘痘,花容失色,令人苦惱。
血虛體質的人該如何調養呢?
中醫上稱「氣能生血」、「補血先補氣」。也就是說如果血虛則先應補氣,因為氣可以攜帶能量(包括血液)到達各個臟器,因此氣充足是人體造血器官正常工作的前提條件。如何補氣大家可結合氣虛體質養生提供的方法進行。
不過我們應該知道,補血光補氣是不夠的,還必須直接補血才行。直接補血的最好方法是食補。食物營養豐富、搭配合理,是保證人體血液的質量和濃度的前提;脾胃腸的消化吸收和運化能力則是人體血量充足的基礎,尤其是脾,中醫上有「脾生血」的說法。還要記住,食療的重要性是貫穿人的終生,也是要落實在每天的每一頓飯上面的。紅糖桂圓大棗煮荷包蛋(紅糖適量、桂圓6~8個、大棗3~5個、土雞蛋2個,可以常吃)是我們日常最容易做的菜肴,補血效果好,飲食養生中說到的當歸燉雞、人蔘(或者党參、黃芪)燉雞,對造血、補血也都很好。如果家裡條件確實不好,還可以只購買好一些的大棗,每天3~5個,用水煮著吃(水開後煮20分鐘),年齡大的或者幼兒不要吃棗皮,吃後易上火的人,要先搞清楚是什麼火(實火、虛火),然後把火去掉再吃,補血效果很好。
中藥調養補血效果也很好。常用的補血中藥有當歸、川芎、紅花、熟地、桃仁、党參、黃芪、何首烏、枸杞子、山藥、阿膠、丹參、玫瑰花等天然藥材,用這些中藥和補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葯膳,均有很好的養血效果。
運動也是調養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平時可練習瑜伽、太極拳、保健氣功等舒緩運動。另外,傳統醫學認為「久視傷血」,故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工作的人群,應該特別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養,防止因用眼過度而耗傷身體的氣血。
再就是自己要上醫院查一查,看看有無血液方面的疾病。如果有,就要先治好病,同時葯食並用。
氣血兩虛體質:少氣懶言,心悸失眠。
氣血兩虛即是氣虛兼血虛,是氣血虛衰發展到嚴重階段的表現,這一點和陰陽兩虛是陰虛兼陽虛的情況一樣。
氣能生血,血能化氣,氣血具有相互資生的作用。若氣虛不能生血,或血虛不能化氣,均可能發展為氣血兩虛證。其特徵是,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自汗等氣虛症和面色無華或萎黃、心悸失眠、口唇爪甲淡白等血虛症並存,通俗一點說,就是身體內血液的量少、質劣、腎氣虛、基礎體溫低、各臟器功能低下、代謝緩慢、血脈運行不暢。判斷上,一定要把握住兩證同時存在的特點,否則不能確定為氣血兩虛。
造成氣血兩虛的原因除了疾病外,主要與生活習慣有關。如今,人們的飲食習慣是受市場控制的,市面上賣什麼大家就吃什麼。可現在市面上供應的食物已沒了季節、區域之分。絕大多數生活在大陸的人們仍然要經歷一年四季的溫度變化,要經歷從入秋到次年的春天長達半年的寒涼天氣,在天冷的時候大量誤吃寒涼的水果、蔬菜和飲料,不斷地在給身體內的臟器降溫,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傷氣」,氣傷必虛,氣虛則推動血液運行乏力,致使血液循環越來越慢、臟器功能下降、衰老期提前,血流得越慢,沉澱越多,血管容易淤堵、梗塞,從而導致各種心腦血管病高發。
因此,氣血兩虛的人,由於身體內寒氣較重,所以要注意保暖,要不分季節,多吃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牛肉、羊肉、洋蔥、菲菜、生薑等,這樣身體才會產生熱量,使機能興奮、增加活力,血脈暢通。當然,還要針對氣虛、血虛現象進行補益。
陽虛體質:火力不足,畏寒怕冷。
明代醫家張介賓說:「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陽虛體質就是紅日不那麼燦爛,真陽不那麼溫暖。總之一句話:火力不夠。故醫家言「陽虛則外寒」,什麼是「外寒」呢?外寒的主要特徵就是:由於陽氣不足,所以畏寒肢冷(多加一些衣被情況就會好轉,如果瑟瑟發抖,即使多加衣被也不好轉,則不屬於陽虛癥狀),甚至夏天也不敢吹空調,因為一吹空調就手腳冰涼,甚至感冒,如果冬天只有手冷,那不算真正的陽虛,或者陽虛不那麼嚴重,「手冷過肘,足冷過膝」,才是真正的陽虛、嚴重的陽虛,夜尿多,小便清長,清清白白的,大便溏薄,尤其是五更早起拉稀便,常見頭髮稀疏不茂密、黑眼圈、口唇發暗,舌體胖大嬌嫩,苔白,脈細無力。尤其是女性,陽氣不足就顯得精神不振、消沉、抑鬱,容易筋骨關節疼痛僵硬,出現肥胖、多囊卵巢、痛經、月經延後、甚至不孕。有的陽虛體質的人一感冒,就會流清水鼻涕,打噴嚏,喉嚨發癢,吐痰吐的是清稀白痰,反映出一片寒象。這種體質的人還可能出現低血壓、耳鳴、色斑。
還有一種特殊而常見的陽虛體質要特別提出來:上熱下寒型。這是由於下焦陽氣明顯虛弱,根基不牢,虛陽上浮,漂到頭面五官了,形成肚臍以下陽虛陰盛,如夜尿多、便爛、腰腿冷痛、白帶清稀;頭面五官則常見自汗、頭痛、牙痛、口臭、面紅油膩、煩躁失眠等熱象,這種人犯的囊腫痤瘡,皮損嚴重,不往外發,專往裡長,鑽窟窿打洞,即使好了,也坑坑窪窪,終生落疤。應該說這類人下寒是真,上熱是假。所以在此提醒各位,有熱上火,不一定都要吃清熱解毒敗火的藥物,因為這裡的火不是真火。
通俗地說,陽虛主要就是「六腑」(胃、大小腸、膽、膀胱、三焦)出了問題,不能很好的吸收和排泄,造成人體能量不足(氣血不足以維持身體正常需要),陽虛體質就是人體正氣低於健康水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如睡眠太晚,或長期營養吸收不良等,但根本問題還是與腎中元陽(腎陽)相對不足有關。這時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和疾病侵入的能力很接近,在伯仲之間。因此有外來的疾病侵入時,人體仍有能力抵抗,但是不像健康水平的人一樣可以很快的擊退疾病,會在人體的各個器官發生激烈的戰事,因此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癥狀。有些人由於身體經常有這種戰事的現象,傳統上會認為他體弱多病。一般經常感冒甚至發燒的人,或者有過敏性體質的人,大都處在這個水平。
陽虛體質的人,到了更年期、老年的時候,還非常容易患骨質疏鬆症,慢性結腸炎與陽虛體質也有互為因果的關係,有些陽虛的人性功能也低下,缺乏性慾,女性性冷淡,男性常見陽痿、早泄、滑精。
陽虛主要是陽氣虛衰,而陽氣的盛衰決定著生命的強弱。因此,陽虛體質養生的基本原則,就是不損傷陽氣。陽氣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呢?《黃帝內經》中說:「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意思是說,陽氣的鼓舞使人精神煥發,陽氣的溫煦使人關節筋脈柔韌。陽氣盛衰還決定了人的生殖、繁衍能力。人體運行不息的津液、血脈得寒則凝,遇溫則行。陽氣作為動力、火力,能保證體溫,產生能量,促進廢物排泄,鼓舞生機,使生命的河流清澈、暢通。我們在順時養生中還說到,人的生命節律是生長壯老已,中年是人生的拐點,故養生要順應天時。說到這裡,我覺得我們至少應該得到這樣的啟示:一生當中都要保養好我們的陽氣,因為它的盛衰,決定著我們生命的強弱;中年的時候是人的陽極,因為陽極必陰,陽極就開始一陰生了,陽氣就逐漸減弱,陰氣就逐漸增加,所以我們在人到中年的時候,就要注意防止衰老了;養生還要注意協調陰陽,陰陽平衡了才是正確的養生。
具體而言,就是:冬宜保暖,夏勿貪涼;心態平和,多動少熬(動能生陽,熬夜傷陽);冬宜溫補,忌食生冷。
陰虛體質:五心煩熱,口乾咽燥。
人體健康狀況下降的趨勢長期不能扭轉,當降至低於陽虛的下限後,由於人體的能量太低(抗病能力差),這時只夠維持日常工作或活動的需要,一般的疾病侵入時,人體無力抵抗,疾病長驅直入,但並不一定立即發病,因此也沒有什麼不舒服的疾病癥狀(這與陽虛狀態正邪相爭,出現各種癥狀的情況完全不一樣),許多人還覺得自己非常健康,有無窮的體力,經常忙到三更半夜,盡情的透支體力依然不會生病,比較通俗的說法,這一類型的人並不是沒有病,而是沒有能力生病。這些現象就是比較典型的陰虛癥狀。
從傳統醫學角度來說,一陰一陽謂之道,人體也是由陰陽組成,陽就是各種功能活動,陰就是有形的物質,在人體內,陰陽水火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健康狀態下,陰陽平衡互涵,既感覺不到陰虛(盛),也感覺不到陽虛(盛),否則不是寒證就是熱證。另一方面,陰陽又是處於不同的層級的,臟為陰,腑為陽,髒的診療和養生的重要性顯然超過腑。從體質的角度看也一樣,當陽虛的情況不能改變,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陰虛。陰就是陰血、陰液等有形的物質(陰液),陰虛就是陰液(血液、津液等)不足。陰液一可濡潤滋養,二可制衡陽熱,如果不足,就會導致失衡,故古人說,「陰虛則內熱」,注意,這個「內熱」是「虛熱」,「虛熱」也可以說是「假熱」,它是陰虛造成的。「內熱」是陰虛體質最典型的特徵,其主要癥狀是:頭暈、耳鳴、顴紅低熱,盜汗,五心煩熱(手心腳心心口發熱而且心躁不寧,但是體溫則基本正常),亢奮煩躁,口燥咽干,尿少尿黃,或者大便秘結,像羊糞一樣,一粒一粒,形體瘦削,皮膚乾燥,還可見到油性皮膚、官竅失養或乾澀(比如耳鳴、眼睛乾澀、咽喉乾燥、陰道乾澀等),舌紅無苔,脈細而浮有力,重取則無脈。這種體質的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愈晚精神愈好。主要也是因為他們比較煩躁,透支身體能量、吃身體「老本」造成的。說得明白一點,陰虛就是人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功能出了問題,人體這台機器運轉時必然產生磨損,為了減少磨損,它就要透支能量,將父母親給的以及後天自己儲存的一起拿過來,所以人就會消瘦、肌肉就會減少,氣色也不好,外表就比較難看。
現在人的物質生活和娛樂生活都很豐富,本應該生命體驗很好,然而事實卻正好相反,大家的生命體驗大多數不是很快樂。雖然也有像巴馬這樣的長壽之鄉,大家在一起,其樂融融,每個老人臉上的表情都非常安詳、純樸,笑容燦爛。然而,巴馬只有一個。而且,研究發現,隨著現代社會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卻在加快,競爭導致人的情緒更加緊張、躁動,進一步加重了陰虛體質者的癥狀。
陰虛體質的人雖然一般看不到病症,但是,一旦發現了問題,就可能是大問題了。通常情況下,陰虛體質最易導致肝、肺、腎的問題,即肝陰虛、肺陰虛、腎陰虛,而肝(肺、腎)陰虛則易導致肺結核、咳血,肝炎,甚至肺癌、肝癌以及人的整體功能衰退等。所以,陰虛體質的人要更加重視養生保健。
這類人的調養,一是以靜為主,要想辦法讓他們靜下來,練靜功,比如瑜伽,講究調息調神,動作緩慢、舒展,很安靜,又比如,練太極拳,練靜功,人的心會慢慢安靜下來,體內就會生水,就能少生內熱,中醫認為「靜能生水,動能生陽」,陰虛者要少動,這與陽虛、氣虛者正相反;二是可以運用飲食養生、藥物養生的辦法滋補陰液(包括血液、津液等,具體參見其他部分)。
陰陽兩虛體質:外寒內熱,機能衰退。
何為虛?「精氣奪則虛」。所謂「精氣奪」就是機體的精、氣、血、津液等各種基本物質的不足及其功能的減退,同時也包括了臟腑、經絡等組織生理功能的失調或減退。在正常情況下,機體的陰陽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互根互用及相互轉化的關係,以維持著相對的平衡狀態,如果一方面偏虛,則必然不能制約另一方面,從而導致其相對亢盛,比如陽虛則陰相對盛,陰虛則陽相對盛。
可是,陰陽兩虛是陰虛和陽虛的相兼情況。它是由陰虛的狀況進一步發展、消耗能量,等到儲存的能量即將用盡的時候,就到了「陰陽兩虛」的水平。這時,人體會經常處於疲倦的狀態。人體為了取得必要的能量,會到肌肉里或其它部位,淬取能量。
陰陽兩虛者,由於自身能量被大量提取,故以體型瘦削者為多,且多屬於年齡較大,或者患有慢性疾病,或者久病不愈的。
糖尿病患者發展到後來,絕大多數口乾唇燥、面色黧黑、形寒肢冷、腰膝酸軟,是比較典型的陰陽兩虛體質。由於存在「三多一少」現象,在現代醫學技術的治療或指導下,這些病人長期控制飲食,體重迅速下降,如果還在服食西藥甚至注射胰島素,那麼,身體就更加虛弱,即使少量體胖者,只要你一摸他們的身上或手上便知,他們的肌肉基本摸不到,剩下的可能只是一些脂肪和一些殘留於皮下組織的垃圾了,因為肌肉(屬於前面所說的能量範疇)已經被透支用完了。還有就是高血壓患者,也有相當一部分屬於陰陽兩虛型體質。這些人的特徵多是頭暈、氣促、耳鳴、神色萎疲、精神獃滯、手足麻木、下肢無力、尿頻或夜尿多等。這些高發病、常見病,都是和人的臟腑的陰陽是密切相關的。
屬於這類體質的人,養生時既要結合陽虛體質和陰虛體質兩種養生方法,陰陽雙補(不過應該緩補、慢慢補,補快了吸收不了),又要注意維持平衡。可採用食療、葯療、起居、運動等多種方法來進行保健,有病的還要對症治療。比如,葯療中的「十全大補丸」是調補陰陽虛衰比較好的葯,但要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服用。
陰陽失衡、血氣枯竭體質(危重病人):油枯燈滅、行將就木。
由陰陽兩虛再繼續發展,最終降低到中醫所說的「陰陽大虛」或說「亡陰」「亡陽」的水平,用比較明白易懂的話來說,就是血氣枯竭(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我國古人的觀點是氣屬陽、血屬陰,陰陽氣血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但是,陰陽的概念比氣血的概念更大,望讀者細心體會)。這時人體首先表現的是腎陰或腎陽不足(也就是中醫上說的真陰、真陽不足),故而頭暈眼花、腰酸腿軟、耳鳴如蟬、男性頻繁遺精(腎陰不足);或者形寒肢冷、陰寒內盛(增添衣被亦難以禦寒)、精冷陽痿早泄(女宮冷)、頭眩自汗(真陽不足)。此時沒有控制住病情,則進一步惡化,身熱肢暖,煩躁不安,夜間難以入睡,越晚精神越好,越不睡覺,人更虛,肝火越旺;或者大汗出,汗冷惡寒,四肢厥冷,倦卧神疲,形成惡性循環。發展到危篤階段,就是民間所說的「迴光返照」,離消亡不遠了。
這種體質的人,主要是由於罹患重症(或者是輕證未能及時治癒,演化為重症),例如各種癌症、腎衰竭、紅斑狼瘡、中風,以及慢性病晚期出現併發症等,所以,控制五臟六腑的能力基本喪失,所吃食物無法轉化為造血材料,營養難以吸收,即使是藥物也不易發揮作用,多數成為目前醫療系統無能為力的疾病。由於血氣枯竭,同時對五臟六腑都到了失控的地步,因此很容易演變成各個臟器在很短的期間里陸續發病的併發症現象,其實並不是第一個發病的器官拖累了其它的器官,而是各個器官同時都達到了發病的臨界狀態,一發不可收拾。
此類體質的養生,主要以延緩生命為主,以飲食療法配合中草藥進行。如果是長期勞作、營養不足,或者是慢性病所致的虛勞,進而造成氣血陰陽皆不足,可以中藥調理,並結合食療。中藥治方:「黃芪建中湯」(桂枝、甘草、生薑各9~12克,芍藥18~24克,黃芪6~9克,膠飴30~50克,大棗12枚)。
以上所列舉的是八種基本類型。除此以外,還有一些也是比較常見的體質類型,比如:
痰濕體質:怠惰沉重,容易發胖。不少人對痰濕不是容易明白的。痰濕體質是水太多了或者生命的河流不那麼暢通,導致不是這裡泛濫就是那裡堵塞。主要和脾臟功能相對不足有關,也有和腎臟或其他臟腑相關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臟腑器官、細胞組織是泡在水裡的。這個水是活水,出出進進暢流不息,像一條河流。河流的上游歸肺臟管理,中游歸脾臟管理,下游歸腎臟管理,三臟配合,使水液代謝暢通無阻。其中最為關鍵的水利樞紐就是脾臟,中醫謂之"脾主運化"。一旦脾臟長期相對不足,就會呈現出水太多或者進出不暢、分布不勻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痰濕。痰濕體質的人很容易發胖,這叫「瘦人多火,肥人多痰」。痰濕可不是好東西,中醫說「百病皆由痰作祟」,腰痛、脂肪瘤、眩暈、頸椎病、高血壓、糖尿病、單純性肥胖、白帶多、帶下症、不孕症、月經不調等疾病有一部分就屬於中醫的痰濕作祟,所以中醫還有一句話叫「頑痰生怪病」。痰濕體質本質上源於陽虛,在養生時就要注意用燥,用溫燥的食物來克制體內的濕氣,可以多吃一些羊肉、辣椒、胡椒、生薑之類的食物;另外還應多吃一點豆類,可以有效幫助健脾利濕。飲食養生中的薏米赤豆紅棗粥、黃芪薏米豆棗粥都是好的祛痰濕食療方。
濕熱體質:又濕又熱,排泄不暢。大家都知道「桑拿天」空氣又濕又熱,使人感覺非常不舒服,濕熱體質者體內就像桑拿天,內環境不清潔,又濕又熱,濕熱氤氳,排泄不暢(特別是解大便,總覺得解不幹凈)。內外皆顯得「濁」。在濕熱的環境中,東西非常容易腐敗,產生很難聞的味道。對應到人體,濕熱體質會表現為口味很重、汗臭味大,汗液發黃,皮膚油膩,容易感染化膿,小便黃,大便很臭,外陰異味較大,白帶色黃,口苦,煩躁易怒,等等。濕熱體質通常是由於各種先後天因素導致的肝膽、脾胃功能相對不暢通,肝膽鬱結化熱,脾胃積滯化濕,濕熱熏蒸而形成的。前文中的「薏米赤豆紅棗粥」、「黃芪薏米豆棗粥」可祛濕,但辣椒、胡椒、生薑之類的辛辣食物不宜食用,可增添一些芳香祛濕(如淮山、蓮藕,佩蘭、藿香等)、清涼解熱(如竹筍、馬齒莧、蜂蜜、葛粉、菊花、苦瓜茶,苦參、茵陳、梔子等)的食(葯)物。
氣鬱體質:氣機不順,情緒鬱悶。「氣」是力量、是動力,要夠力。在人體,氣的基本運行形式是升降出入,就是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陽氣發散,陰精收藏。氣鬱體質是肝臟的疏泄條達功能相對不足造成的。肝臟相對不足,就比較容易氣阻滯。而肝臟功能障礙,又造成脾臟功能失調。所以氣鬱的人有一個特點,總是鬱悶、不高興、生悶氣,而且可能會這兒疼那兒疼,這兒脹那兒脹的,最常見的就是胃脘、胸腹、脅肋、乳房等部位的脹滿疼痛。如果氣鬱結在體內,人就會鬱悶、嘆息。「善太息」就是本能地通過嘆氣來調氣,讓氣順一些。解決問題,當然要從肝脾入手,其中肝是關鍵,肝臟為將軍之官,指揮全身的氣暢通無阻,無拘無束,這叫「疏泄條達」。故氣鬱體質的人,要重視精神調養,以理順氣機。
血瘀體質:面色晦暗,易生腫瘤。瘀血就是血脈相對不那麼暢通,有點緩慢瘀滯,但是又達不到疾病的程度。「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瘀血體質很容易產生以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而且疼痛持久、痛如刀割、位置固定、按之痛甚,比如偏頭痛、痛經、胃痛、胸痹、痹證等。瘀滯時間久了還會生腫瘤包塊,比如全身各種良性及惡性腫瘤。如果一個人體內的血液循環不好,還會帶來很多外形的變化,比如說膚色青紫或黑暗,面色黧黑,口唇爪甲青紫,容易生色斑、留疤印、生黑眼圈等。如果你什麼時候被某樣東西撞傷,造成瘀血,算不算瘀血體質呢?不算,因為疼痛的持續時間不長。瘀血體質主要因寒邪所致,當然,熱邪內郁、氣機郁滯、氣虛等也可致瘀血體質。瘀血體質之人一旦得病,不及時和不正確治療都很容易轉化成難治的慢性病甚至腫瘤,中醫有句話叫「久病入絡」,基於瘀血體質的各種慢性病尤其如此。所謂"入絡",就是病位很深,藥力不太容易達到。預防瘀血體質出現的關鍵因素是保暖防寒、調暢氣機。屬於瘀血體質者除了要保暖禦寒外,還要多食偏溫熱的食物;在醫生的指導下通過葯療活血祛瘀;運用經絡療法,常做頭部、面部、腳部保健按摩,消散瘀血,並堅持艾灸關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還有就是要加強運動養生。
現實中,我常常聽到這樣的事情,某人身體如何如何健康,「滿面紅光,身體硬朗,精神也特別好,不知疲倦……」可是,有一天,突然得了重病,甚至突然中風、心梗離世了。其實,這些人不是什麼身體好,而是身體可能早就亮起了「紅燈」,只是自己沒有注意到而已,正像前面說到的陰虛體質一樣(不是說這人一定是陰虛體質),身體過渡透支,病不起,結果一旦生病就成了大病。
推薦閱讀:
※養生八段功
※【食療養生】群英薈萃大蘿蔔,你真的會吃嗎?
※養生備於理:「腎本命門」說
※道德養生系列
※今日立冬,應該如何養生,助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