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縮地術與乾坤挪移大法
周末讀詩027期
李白
李白,中國唐代大詩人。這裡就不多介紹了,請讀者自行了解。
李白:縮地術與乾坤挪移大法
江弱水
晚唐皮日休有《七愛詩》,其中一愛是愛李翰林,愛他的「口吐天上文,跡作人間客」,愛他的「五嶽為辭鋒,四溟作胸臆」,這讚詞還真的不誇張,下面這首《峨眉山月歌》可以為證:
「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古人贊此詩不絕口。王世懋《藝圃擷金》說:「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世貞《藝苑卮言》說:「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使後人為之,不勝痕迹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
《峨眉山月歌》書法作品 圖片源自網路
你想想看,給你五個地名,佔去十二字,讓你填進一首二十八字的詩里,既要配合,又要圓活,難度之高,恐怕神仙也難下手吧?然而,李白,真天人也,他神不知鬼不覺,翻手雲覆手雨,運洪荒之力,而一氣流走,裁成這樣一首月光流水般輕盈透明的小詩,而不顯一點兒牽強,不著一絲兒痕迹。
《莊子·大宗師》云:「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趨,昧者不知也。」《莊子·逍遙遊》又云:「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讀李白的詩常常讓我想起莊子的這兩段話。李白就是這樣的「夜半有力者」,其天分之高,積學之厚,能使他舉重若輕,將大山從大澤中背了就走,將大舟從大壑里馱了就跑,從峨眉山轉眼到了青衣江(平羌江),從清溪驛(犍為縣)瞬間過了朝天門(重慶市),你還沒有回過神來,他已從巴峽穿巫峽了!
巫峽
讀李白的詩,我又不時聯想到東漢的方士費長房,「有神術,能縮地脈,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復舒如舊也。」李白的一大神通,便是「常時愛縮山川去,有夜自攜星月來」(方干《贈天台葉尊師》)他愛玩這種乾坤大挪移的把戲,而且玩得出神入化。比如他的樂府舊題詩《關山月》:
「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如果說《峨眉山月歌》只從四川寫到重慶加上一點湖北,那麼這首《關山月》所涉及的地域,就廣闊不止十倍了:天山橫亘於新疆,玉門關雄峙在甘肅,漢高祖被圍的白登道在山西大同,然後又迴轉到青海——尺幅千里已不足以形容這一揮而就的萬裡邊塞圖了。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六評此詩「渾雄之中,多少閑雅」,意思就是李白雖然畫一幅大畫,卻氣定神閑。堪比李白的是杜甫,杜詩中也常用這個「縮地法」:「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扶桑西枝對斷石,弱水東影隨長流。」可是相形之下,文氣偏緊,筆跡太露,因為那是律詩對仗的造作,終不及李白的自然而然而且不知其所以然。
《峨眉山月歌》大約是李白早年所作,他晚年也寫過一首同題詩,《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不妨引錄在此,讓我們看看他的筆觸怎樣在偌大空間里隨意點竄,巴、蜀、秦、楚、吳、越……
「
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長安大道橫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黃金師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談重玄。我似浮雲滯吳越,君逢聖主游丹闕。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
作者: 李白
推薦閱讀:
※李白的送別詩約有160首,這7首最經典!
※蔣勛說唐詩第十六期 李白(中)
※李白最膾炙人口的248句經典詩句,值得收藏,背誦
※李白草書《愛酒帖》鑒賞
※李白應該在哪裡「進酒」?
TAG: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