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基礎入門
易經基礎入門
什麼叫易?在古代,大凡卜筮都叫易。高亨先生認為:"易"是遠古時代掌管卜筮的人,後來,就把易字與卜筮聯繫起來了。易經基礎入門是大成之道國學研究院張成老師從多年易經研究的角度出發,總結整理出來了,請大家耐心。《周禮·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一曰歸藏,一曰周易"。凡是卜筮的書都叫易,這是學術界比較一致的看法。
那麼,怎樣理解"易"字呢?可以說從古至今,專家學者們紛紛立論,各有妙解,但孰是孰非,最終也沒有辦法裁定。
對於《周易》之"易"的說法,歸納起來,主要有這樣三種觀點:
一是"蜥蜴說"。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說:"易,蜥蜴。蝘,蜒,守宮也,象形"。清代段玉裁作解釋說"在壁曰蜒,在草曰蜥蜴"。就是在牆上爬的叫蜒,相當與我們今天說的壁虎。在草中爬行的才叫蜥蜴。蜴的寫法是從"易"轉化來的。易經基礎入門易是象形字,上面的"日"象蜥蜴的頭,下面的 "勿 "是蜥蜴的身和腳。蜥蜴是變色龍,隨季節而變化身體的顏色,以作自我保護。許慎、段玉裁只是對文字的解釋,並沒有說《周易》之易是借用蜥蜴的古體"易"字。郭沫若先生曾經發揮說,"本來"易"這個字據《說文》說來是蜥蜴的象形文,大約好像石龍子(就是變色龍)。石龍子是善於變化的,故爾借了"易"字來作為變化的象徵"。看來,《周易》的"易"字是取其善於變化之義。
這種說法對嗎?沒有定論。不過,有的學者極力反對。認為《周易》這本神聖的書竟會用蟲豸來命名,豈不是有污聖賢嗎?
二是日月說。東漢易學家魏伯陽就說:"日月為易"(《周易參同契·乾坤設位章》)。易是上下結構,上面為日,指太陽。下面的"勿"是月字的變體,指月亮。太陽為陽,月亮為陰,意取陰陽交變。"易以道陰陽","一陰一陽之謂易",易的主旨是講陰陽變化的,所以,易字本身就代表了陰陽。這種觀點很有道理,被多數學者所贊同。
三是日出說。該說也認為易是個象形字,與日月說相同。所不同的是象徵的事物不同。日出說認為:上面的日象徵剛剛升起的太陽,下面的三條斜線表示太陽的光線,中間的弧線象徵海平面,顯示了一種日出的景象。這種說法似乎也有道理,而且符合《繫辭》的觀點。《繫辭》說"乾知大始",意思是一天的變化始於日出,日出之時也正是陰陽交替之際。《繫辭》還說"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日出象徵生的意義。同時,古人作易時,是通過觀察天文現象而得知陰陽變化之理的,而天文現象最能昭示陰陽變化的莫過於日出之時。所以,日出為易的說法就顯得十分得當。
更多易經,黃帝內經音頻學習資料請登錄喜馬拉雅關注張成老師。
我倒覺得用"天下說"或者叫"天地說"很合理呢!易字的"日"代表天,下部的"勿"代表地,或者叫天下。古代的天下不是指現在的大世界,而是指中原邦國。"天下之土,莫為王土"嘛!勿字的兩撇,一條是黃河,一條是長江。那橫折彎鉤,活脫脫就是華夏國界線,儘管從古到今,我們中國的版圖在不斷地變化,但基本輪廓沒有變,這是炎黃子孫的一片沃土啊!《易經》六十四卦的第一和第二卦就分別是乾卦和坤卦即天地,易字就是"天地定位"。《易傳·序卦》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天地是萬物之父母,當然也是我們人類的父母了。新婚夫婦典禮上一拜天地,二拜父母,首先拜天地是至大至孝,符合周典大禮。"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繫辭·上》),易字日在上,象徵太陽高照;勿在下,象徵大地謙卑於下,豈不是"卑高以陳"嗎?另外,易字還有大地普照之象,聖人用《易經》教化人類,同樣象天地一樣具有孕育之功。只不過自然界的天地是物質的哺育,而《易經》則是人類靈魂道德的塑造。
上述諸說,是從"易"的字源上或字形上加以解釋,似有就事論事之嫌。另外,從《易經》的哲理內涵上尚有抽象的"三易"之說。
其一是簡易。簡易就是簡單、平易、容易的意思。或有人問:《周易》這部書包含及其深奧的道理,一般人都難以看懂、理解,怎麼能成"簡易"了呢?實際上這是一種哲學理論的說法。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往往也就最簡單。看起來《周易》"彌倫天地",無所不包,同時,又很簡單。天地無限大,一個陰爻、一個陽爻就代表了,就這麼簡單。要問吉凶禍福,三個銅錢一撒,吉凶都在卦中,這不是很簡單嗎?孔子對《周易》的簡易性從哲理上作出根本性的解說:"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這段話講白了就是乾主開始,坤繼之以造成。乾以平易、自然主持開始,坤以簡易不繁予以完成。簡易、平順人們就容易知曉,容易順從。若這樣解釋還不明白的話,打一個比方,乾就象徵天,一切都從天開始。坤就代表地,萬事萬物都是由土地來完成的。天地非常簡易、平順,人們順其天地自然,就會無為而成。易經基礎入門《易經》主要是講天地道理的,把握住簡單、平易的基本道理,就能把握天下萬事萬物的規律了。
《周易》最複雜,也最簡單,簡單到只有陰陽兩個符號,也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道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為人民服務"、"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向雷鋒同志學習"等簡單吧,簡單就容易被人掌握,這就是"易則易知,簡則易從"的偉大道理。宇宙間任何事物都不能越出它的囊括。
其二是變易。易經是講變化的書。英譯名為"BooK of change",就是"變易之書"的意思。
變易是孔子提出來的。《繫辭》說"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譯成現代的話就是說:乾坤兩卦是周易的門戶,一開一關就發生變化,就像天地相交,陰陽互迭而生出萬物一樣。也就是"生生之謂易",生生不已,從不停息。
孔子對《易經》解說的觀點基本上被後代學者所肯定,不管是義理派還是象數派。因此,變易之說符合《周易》的基本精神,具有權威性。八卦變六十四卦,預測中的本卦到變卦等,都是講變化的,沒有變化就不是《易經》了。一陰一陽的變易觀,在易學發展史上始終佔有支配地位。
學習《易經》就是要懂得變的道理,因時而變,因事而變,因地而變,在變中求得進步,求得解放。
其三不易。不易就是不變。說變易又說不易,豈不是矛盾了嗎?不是,它是從事物的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是相反相成的,即不易的基礎上有變易,變易的狀態下要保持不易。《周易》的卦、爻是千變萬化的,這是變易。但貫穿其中的陰陽之道是永恆的,即不易。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事物的內在根本規律永遠都是不變的,易經基礎入門的"一陰一陽之謂道"是永遠不變的,但具體到某一件事則是可變的,而且,只有根據情況適時變化,才能達到圓滿。
《孔子家語》記錄了孔子教育曾參怎樣盡孝的故事,其中就含有變易、不易的哲學道理:
曾參跟隨著父親瓜地鋤草,由於經驗不足,卻把瓜苗鋤掉了。他父親非常憤怒,操起木棍就向他的後背打去,打得曾參倒在地上,休克多時。曾參蘇醒過來後,馬上顯出很高興的樣子,並說:"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得無疾乎?"意思是你老人家用棍子打我是教育我,自己應該沒受傷吧?回到自己的家中書房後,馬上操起琴邊彈邊唱,弦外之音就是讓他的父親聽到後放心、寬慰。孔子聽到這件事很生氣,就告訴守門的弟子說:"參來勿內",不要讓曾參進來,開除學籍!曾參納悶,覺得自己沒有什麼過錯啊,就通過自己要好的同學向孔子請求拜見。孔子藉機向曾參做了一番"變"的教育--
"你沒有聽說過嗎?舜是個孝子,他是這樣侍奉瞽叟(雙目失明)父親的:只要父親有事情叫他,他沒有不在身邊的時候;當瞽叟父親要殺死他的時候(舜的後媽生了兒子叫象,後媽與瞽叟父親想除掉舜,讓象繼承遺產),他從來都不會出現。瞽叟用小棍子打他的時候,他就老實地挨打;當瞽叟用大棍打他的時候,舜就逃跑了。"瞽叟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亦不失烝烝之孝",舜的父親的名聲沒有受損,舜亦沒有喪失孝道。而你服侍自己的父親,"委身以待暴怒",用身體等著挨打,而不知道躲避。假若真把你打死了,你就給父親留下了不義的罪名,還有比這樣更不孝的嗎?
曾參聽了老師的一席話恍然大悟,說:"參罪大矣",並向孔子謝罪。
每個肉體人身都要講孝道,孝道是"不易"的,不可變的,而行孝的方式是"變易"的,靈活的。今天的青年人生活壓力大,一年忙到頭,但也不能忘了孝道,正如歌詞所唱:"常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陲後背揉揉肩……"
《易經》是人的《易經》,生活的《易經》,能"悟"出人道即做人的道理,其莫大焉。簡易、變易、不易相互聯結而又各有不同含義。易經基礎入門知識中講解人世間有很多看起來紛繁複雜的不易解決的事情,實際上又非常簡易。比如,有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成水火不容的死結,多數是因為"錢"的問題,名、利、色的問題,這不是很簡易嗎?人處在社會的矛盾體之中,要學會變,乾卦是剛陽之卦,繼續剛陽下去,必"亢龍有悔"。若能變成泰卦,則處之安泰,就會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這就是變易。當然,變易也不是亂變,而是在不易條件下的變易。不易的是法則、規律。一陰一陽之謂道,什麼時候都不能變,無原則的變就喪失了尊嚴。
《繫辭》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也的確如此,一個"易",競引出這麼多的說法。但將各種說法綜合起來思考,學者之間並非背道而馳,各自為政,而是有相互聯繫,一脈相通之處。之所以有各種立論依據,是因為《易經》"廣大悉備",無所不包。之所以言其精神相通,又是因為所有論點都離不開陰陽變化即孔子所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談《易經》首先了解易學的深刻內涵是十分必要的。若學習《易經》弄不懂"變"的道理,就永遠入不了門,也就學不會《易經》了。
推薦閱讀:
※易經入門的十個基本知識點
※全息背診入門
※初入門之佛學問答集
※詩詞入門基礎:欲知平仄,先辨四聲(下) - 冷月無聲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命學入門系列:十神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