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60~69)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60)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於 2006.4.17
人生八苦是個現象,是個果報,根子在煩惱里,得樂是得禪定的樂
提要:
如果不修禪定,也能達到般若智慧的波羅蜜,那六波羅蜜豈不成五波羅蜜了 不要單方面照自己喜歡的去修,要照釋迦佛教導去修,那麼你這個好跟釋迦佛的好,性質才一樣 贊己毀他必然會產生傲慢,受戒不學戒不持戒,犯了戒品位也高,要得到圓滿的智慧,必須以定發慧 修行的成就是要證果成道,關鍵還在禪定里 人生八苦是個現象,是個果報,根子在煩惱里,得樂是得禪定的樂
如果不修禪定,也能達到般若智慧的波羅蜜,那六波羅蜜豈不成五波羅蜜了
拿六波羅蜜來說,般若波羅蜜是在前面五個波羅蜜的基礎上出生的,第五個就是禪定波羅蜜。假如你自作主張改變了,你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修得好,就是不肯修禪定,說我這樣子照樣能達到般若波羅蜜的圓滿,那麼六度豈不變成五度了?成佛是照佛法去修成佛的,你離開釋迦佛的教導一步,你就不可能成就,就好比邪教*輪說:釋迦佛不是最偉大的。他認為自己比佛還要偉大,那他只能成就一個他的大,不可能成佛。所以說,離開了佛法,隨便你說的怎麼好,那是你的好,而不是佛教的好。
不要單方面照自己喜歡的去修,要照釋迦佛教導去修,那麼你這個好跟釋迦佛的好,性質才一樣
同樣道理,持戒持得好,可是不修禪定,這是戒持得好,而不是戒定慧的好。有些人說得很巧妙:只要戒持得好,戒里就有定就有慧。那麼釋迦佛何必還要你修定?何必講四十九年法?每個人都有種習氣,喜歡朝對自己有利的方面去講,可是你這樣講到後來還是你的好,而不是釋迦佛的好。要照釋迦佛的道理講,依照釋迦佛的教導去修,那麼你這個好跟釋迦佛的好性質才一樣。
贊己毀他必然會產生傲慢,受戒不學戒不持戒,犯了戒品位也高,要得到圓滿的智慧,必須以定發慧
宗派分家以後,都講自己這宗派好,難免就帶著貶抑別的宗派的思想。我們到底是凡夫眾生,這樣一搞必然會產生傲慢。明明是不圓滿的,可是他不說自己不圓滿的一面,只說自己好的方面,以此來吸引人。結果大家都變成只要自己這一個法,其他法都不要。釋迦佛四十九年的教法以及度眾生的善巧方便,全歸納在戒定慧里,已經夠方便的了,可是這些人連戒定慧都不想搞全。
如今戒還經常有人提提,其實那些去受戒的人,是真的在受戒,還是舉行一個儀式?受了戒有沒有在學戒持戒?說起來,一受戒,身份就提高了,沙彌成比丘,沙彌尼成比丘尼,可是你不持戒,犯戒的品位也高了,下品犯戒變成中品犯戒、上品犯戒。但至少還有人提到戒吧!禪定就沒人提了,說起來,「我又不是禪宗,我怎麼學禪定?」禪宗可以不學,因為它是一個宗派,戒定慧里的定學你不能不學。以戒生定,以定發慧,這是修行的總綱,成就的關鍵是在定里,戒是為修定打基礎的,目的是為了依戒生定;成佛要智慧圓滿,你要得到圓滿的智慧,必須以定發慧。
修行的成就是要證果成道,關鍵還在禪定里
作為修行人,修行的目的是想成就,成就是證果成道、證果,從初果開始,一直證到四果阿羅漢,了脫生死到彼岸;成道,成的是菩提大道,也就是成佛,這叫成就呀。真正的成就,你必須戒定慧圓滿才能成就,成就的關鍵還在禪定里。你不修禪定,你能成就嗎?
人生八苦是個現象,是個果報,根子在煩惱里,得樂是得禪定的樂
我們信佛總的來說是為了離苦得樂,離是離煩惱的苦,所謂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再加一個行苦。人生八苦只是一個現象,一個果報,根子是在煩惱里。你有煩惱,你是離不開人生八苦的。有煩惱必有生死流轉,有煩惱必有八種苦。你即使生天也不外乎這幾種苦,所以要離苦就必須要斷煩惱,根子沒有了,八苦的花也開不出來。得樂呢?是得禪定的樂。
這裡面的道理是相通的,也就是說如果你有煩惱,你不可能得定的;如果你得定了,你在得定的時刻,你是沒有煩惱的。這才是我們修行的路子,也是我們修行人的快樂。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61)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於 2006.4.17
外道得的禪樂,仍是有苦之樂,佛教得的禪樂是煩惱斷後的寂靜之樂
提要:
外道的定,以及修道成仙的觀點,是不可能達到究竟圓滿的 一種是人天道的果報,一種是出離道到彼岸的果報,一種是菩提大道成佛的果報,這三種也是路同果不同 外道得禪樂就迷,所以度外道是非常困難的 外道得的禪樂,仍是有苦之樂,佛教得的禪樂是煩惱斷後的寂靜之樂
外道的定,以及修道成仙的觀點,是不可能達到究竟圓滿的
這兒講禪樂,這是對我們佛教的修行人講的。拿禪定來說,印度古時候的外道也修四禪八定,至於現在民間的氣功、打坐、巫婆神漢之類,都不值一提。古時候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也有修出神通的,可是性質就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所以叫路同果不同。最最主要的一點,他們不斷煩惱,即使中國民間修道求仙想打開南天門的人,講什麼要斷七情六慾,但他仍然離不開升天求快樂的欲。他們這種觀點和做法,是不可能達到究竟圓滿的。
一種是人天道的果報,一種是出離道到彼岸的果報,一種是菩提大道成佛的果報,這三種也是路同果不同
打個比方,佛門裡的佛弟子都信佛,大家雖然是走在同一條路上,可也是路同果不同,因為每個人腦子裡的觀點不一樣。一種人只是求福報,在佛門供養三寶,可是他不肯斷煩惱,又不想聽法,結果福報大了就生天,可是不可能證阿羅漢果。一種人不想再流轉生死,他只發小乘心,只要證阿羅漢果,就達到目的了。還有一種人是發菩提心,他要成就佛道,要獲得大覺大樂。成佛就是成的大覺,成佛的快樂稱為大樂,所以菩提大道又叫大樂道。觀點不同,路是同的:一種路只走了三分之一,他就不肯往前走了;一種走了三分之二,也不往前走了;最後一種人一直走到如來老家,結果也不同,一種是人天道的果報;一種是出離道到彼岸的果報;最後一種是菩提大道成佛的果報。
我這麼分析,就說明白為什麼路相同果不同,就因為發心不同。一個是只肯走短路;一個願意走長一點;一個願意走到底,行程不同,所以果報也不同。
外道得禪樂就迷,所以度外道是非常困難的
修禪定,不管你修外道定,還是照佛的教導去修,都會有快樂。如果外道修禪定得不到快樂,他也不會這麼迷啊。迷在外道里的人,因為他確實拿到好處了,確實得到快樂了。一得到快樂他就迷掉了,他認為這就是好,這樣就能達到徹底究竟。即使有善知識想糾正一下他的路線,把他拖出來,也很難拖得動他,所以度外道是非常困難的。
外道得的禪樂,仍是有苦之樂,佛教得的禪樂是煩惱斷後的寂靜之樂
外道修禪定的快樂,跟我們佛教禪定的快樂也有區別。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講外道不徹底究竟,佛教的道路徹底究竟。你光是喊個口號,這麼籠統地講個題目,人家還是搞不懂,那他對你的信心也起不來。尤其是現在人的文化水平提高得很快,你講不清楚,他對你的講法就生不起信心。所以越到末法時期,法越要講清楚,要細細地講,廣大地講,要講到別人口服心服,這樣佛法才能存在下去。現在有一種很不恰當的說法:末法時期越簡單越好。這就促使佛法很快消亡。
在禪樂上內道外道也有區別,簡單的說,外道求得禪樂,是為了享受這個快樂,所以這種樂裡邊包含著貪煩惱,也就是說,外道的禪樂還停留在有苦之樂里。而我們佛教修的禪樂,是寂靜的樂,這個性質就不一樣了。煩惱斷盡才叫寂靜,煩惱一起來,滿腦子的煩惱念頭,心裡還能夠寂靜嗎?所以煩惱一活動,寂靜就破壞了,只有把煩惱滅下去,寂靜才能恢復。就好比病菌一活動,人的健康就破壞了,只有把病菌滅掉,人才慢慢恢復健康。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62)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於 2006.4.17
去掉了煩惱的波動,那種快樂極其清凈,極其殊勝;法喜的喜,也是心安靜下去產生的喜
提要:
寂靜的樂在禪定里,禪定的定樂是在戒定慧的圓滿里 心不動就叫寂靜,喜歡哄熱鬧的人說到底仍是喜歡寂靜 喜歡熱鬧都是受了五欲的誘惑,那可不是修行人應該走的路 由菩提心而發歡喜心,這跟迷於五欲而喜歡熱鬧的性質就不同,但也不要隨境飄動 寂靜是眾生的天性,修行人不要被色聲香味觸染污了 去掉了煩惱的波動,那種快樂極其清凈,極其殊勝;法喜的喜,也是心安靜下去產生的喜
寂靜的樂在禪定里,禪定的定樂是在戒定慧的圓滿里
你要想得到寂靜的快樂,你必須在禪定中求,離開了禪定是不可能圓滿的。如果可以圓滿,佛何必說戒定慧啊?你說可以圓滿,這是你說的圓滿,而不是佛說的圓滿。人的嘴巴最容易說錯話、造口業。佛弟子應該要依教奉行,說話也要根據佛的原則說。
心不動就叫寂靜,喜歡哄熱鬧的人說到底仍是喜歡寂靜
真正的寂靜是在心裡,心不動就叫寂靜,心裡寂靜就是快樂。有人說,太寂寞了,怎麼叫快樂?有人特別喜歡哄熱鬧,一到熱鬧的地方,東看西看,跟人打打招呼,哈哈笑笑,他認為熱鬧是快樂。如果熱鬧真是快樂,晚上你要睡覺了,人家熱鬧得不得了,你開始也興奮,慢慢慢慢晚上睡不著了,你到底還快樂不快樂?睡不著的人很苦的啦。你就會說,「煩死了,你們別這麼鬧好不好?」你還是喜歡寂靜。
喜歡熱鬧都是受了五欲的誘惑,那可不是修行人應該走的路
為什麼有人喜歡熱鬧?因為心裡有貪慾:貪世間的色聲香味觸。喜歡色聲香味觸里的熱鬧,實際上你是以貪色聲香味觸為樂,那可不是修行人應該走的路。貪熱鬧的人都是受了五欲的誘惑,因為受了迷惑所以貪熱鬧。
由菩提心而發歡喜心,性質就不同,但也不要隨境飄動
但是另一面,假如你看見今天來聽法的人多,心裡發歡喜心,這就兩樣了。來的人是來聽法呀,又不是來搓麻將,跳迪斯科,你歡喜大家來聽法,這是菩提心啊,這跟迷於五欲而喜歡熱鬧的性質就不同了。即使如此,你也要保持心裡的寂靜,可以歡喜,但不要隨境飄動。初來聽法的人差不多都是世俗上的人,世俗氣很厲害,進了佛門還人聲嘈雜,嘻嘻哈哈,你心就不能投入進去,你只能停留在你菩提心的歡喜上,而不受他們影響。如果你也跟他們一起投進世俗的歡喜里,那又不對了。寂靜的快樂,這是實在的;不寂靜的快樂,那是被色聲香味觸迷惑,起了貪慾煩惱的快樂,這是不實在的呢,你假如掉進去,後面的苦果就無窮。
寂靜是眾生的天性,修行人不要被色聲香味觸染污了
唸佛的人都喜歡在佛堂里唸佛,因為佛堂里沒有開電視、放音樂唱片,很寂靜。假如唸佛的人喜歡在最熱鬧的馬路上,邊看看街景邊唸佛,就再也唸不好了。社會上的人,有時候也喜歡到寺院里去住兩天,因為在外面煩死了,到寺院里住住心可以安靜安靜,也是喜歡寂靜啊。聽說日本新蓋的房子,全有一個小間叫「禪室」,社會上這樣紛動、熱惱,心裡可煩了,一回家馬上到禪室里修修禪定,所以喜歡寂靜是眾生的天性。喜歡在色聲香味觸里熱鬧的人,全被色聲香味觸的灰塵染污了。
去掉了煩惱的波動,那種快樂極其清凈,極其殊勝;法喜的喜,也是心安靜下去產生的喜
遠離了色聲香味觸,去掉了煩惱的波動,那種快樂極其清凈、極其殊勝。佛法里所有的快樂都屬於寂靜的快樂,我們常講法喜充滿,這個喜也是聽法以後心裡安靜下去產生的喜,也是寂靜的快樂。
我們辦的雜誌,經常要去郵寄,聽郵局裡的人說:他們有時候心裡煩,看看我們的雜誌,煩惱就下去了。所以現在人都喜歡看我們雜誌,因為起作用,看了就有效果。你們福鼎,看我們雜誌的人也在增多,你們發菩提心的話,可以把我們的雜誌送給親戚朋友,能帶給眾生極大利益,至少能夠消除他煩惱吧!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63)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於 2006.4.17
不要把佛門變成世俗污染的地方,環境寂靜心寂靜,心安就容易入定
提要:
所有的佛法都使你走上一條寂靜的路,所以稱「寂靜正法」 佛門不寂靜是路線錯誤,這樣下去寺院會變成遊樂場所 要保持環境的安靜,說話不要大聲,遠離熱鬧,走寂靜的路 弘法教育眾生要起效果,出現不寂靜也沒人管,那豈不是法不起作用了 寂靜稱寶,法寂靜稱法寶,僧寂靜稱僧寶 不要把佛門變成世俗污染的地方,環境寂靜心寂靜,心安就容易入定 初禪是「離生喜樂定」,二禪是「定生喜樂定」,初禪二禪產生的喜樂都是寂靜的喜樂
所有的佛法都使你走上一條寂靜的路,所以稱「寂靜正法」
凡是佛法里講到的喜樂,我們修行人希望得到的喜樂,全是寂靜的樂。你們每天唸的經里有一句話:寂靜正法我頂禮,使你趨向寂靜,使你去掉煩惱、遠離色聲香味觸,遠離欲惡不善法的就是正法。所有的佛法都使你走上一條寂靜的路,所以叫寂靜正法。法是非常寶貴的,所以稱法寶,因此我對法寶要恭敬要頂禮。你得到了寂靜的快樂,這個樂就能使心定下去,就能使你得定。
佛門不寂靜是路線錯誤,這樣下去寺院會變成遊樂場所
現在還可以看到一點古時候傳下來的修行的痕迹,雖然這個地方根本就不寂靜,哪怕作為一個裝飾,作為一個書法。「寂靜」這兩個字還看得到。由此可見,佛門必須寂靜,如果佛門不寂靜,這是路線錯誤,這樣下去,寺院會變成遊樂場所。
要保持好環境的安靜,說話不要大聲,遠離熱鬧,走寂靜的路
我們要使心寂靜,也離不開要使環境寂靜,因為我們的個體跟周圍的環境是統一的,除非你修行已經達到大成就了。一般像我們這樣的修行,環境的吵吵鬧鬧,必然會影響我們心裡不能寂靜,所以你們要保持好這兒的環境寂靜,連說話都不能大聲,那樣你口業也容易清凈。凡是吵架,都是大聲吵,別說吵架,心裡慪氣,喉嚨就響了。
你們出門也要盡量到比較安靜的地方去,我年輕時喜歡走路,總算現在年老了,身體還抵得住。上海的淮海路很熱鬧,淮海路旁邊有一條長樂路,沒什麼車子,走的人也少。一般人都喜歡走熱鬧的馬路,看看街景也舒服,我就喜歡走長樂路,修行人就應該這樣。
弘法教育眾生要起效果,出現不寂靜也沒人管,那豈不是法不起作用了
如果這個寺院經常講經說法,可是你一進去裡面鬧得很不寂靜,我看這個寺院也有問題。如果照佛陀的教導來教育,這個地方應該寂靜。即使有初來的人,也是少數,常來的人也會跟他們打招呼,「寺院里要寂靜,聲音不要響。」他們一聽也就改正了。弘揚佛法要起效果,出現不寂靜也沒人管,那豈不是法不起作用了?
寂靜稱寶,法寂靜稱法寶,僧寂靜稱僧寶
還有一種,寺院從不講經說法,儘是趕經懺,還裝了話筒,吵得人家一進去就煩死了。是三寶的地方,就應該是很寂靜的,除了講法以外基本上沒什麼聲音;法本身就是寂靜正法;僧眾哪有說閑話的?都是寂靜的,寂靜稱寶。如果這個地方一點不寂靜了,寶在哪裡啊?
還有的寺院,出家人只做個早晚功課,其他時間都不修行。而遊客特別多,變成一個旅遊場所,那些遊客最多去燒香抽籤。寺院內有樹有花,又有石凳石台,那就坐下來打撲克牌吧,佛門的寂靜和清凈都被破壞了。等遊客都走了,山門關起來了,樹林里只有鳥的叫聲了,也不一定寂靜,因為寮房裡都在胡扯。你去了這種地方,你心裡的清凈和寂靜就破壞了。
不要把佛門變成世俗污染的地方,環境寂靜心寂靜,心安就容易入定
在佛門裡搞世俗法,把佛門變成世俗污染的地方,不但要背極大的罪過,你自身的成就、佛門的清凈、正法的住世,也全被破壞了。
所以首先要通過環境的寂靜,然後你要心裡用功,要保持心裡的寂靜,非但不要起煩惱,而且還要經常止住妄念。如果你不這麼做,你每天修行修點啥呀?通過環境的寂靜,心就慢慢寂靜下去了,你得到寂靜的快樂,就容易心安,心安就容易入定。
初禪是「離生喜樂定」,二禪是「定生喜樂定」,初禪二禪產生的喜樂都是寂靜的喜樂
初禪是離生喜樂定,離開了欲惡不善法的干擾,你心就寂靜下去了,這個喜樂也是寂靜的喜樂。二禪,定生喜樂定,前一個定是指初禪離生喜樂定的定。初禪的定你拿到了,在定中產生喜樂,那就是定生喜樂的定。所以前面一個定是一個初禪的定,後面一個定是指二禪的定。初禪的定所產生的喜樂也是寂靜的喜樂,二禪的定所產生的喜樂也是寂靜的喜樂。包括三禪、四禪,整個的禪定,都是寂靜的喜樂。今天講到這裡。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64)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於 2006.4.19
世人對凡夫的樂追求執著,所以走上一條流轉生死的路
提要:
世人對凡夫的樂追求執著,所以走上一條流轉生死的路 修行難,難在內心有煩惱種子引生了對外境的迷惑 魔王追求天樂,魔子魔孫追求人間的樂,都是五欲的樂 假如人追求的快樂衝破了道德的防線,後果不堪設想 佛教不追求天上的快樂,不能用凡夫觀點來解說凈土極樂
世人對凡夫的樂追求執著,所以走上一條流轉生死的路
我們天樂、禪樂、涅槃樂已經講了好幾天了。天樂是凡夫追求的樂,為什麼凡夫不能了生死?因為他們對凡夫的樂,迷惑得很,執著得很。追求快樂是每個眾生的天性,世間人這種天性,就是流轉生死的習性,為什麼稱為天性?因為他無始以來生死流轉已經養成牢固的習氣了,今世一生下來就帶有這種愛好,好像成了與生俱來的習性,這種習性又促使我們繼續流轉生死。而修行人呢?他要了脫生死,他在努力消除這種習性。所以說世間跟出世間是兩條路線,它們是對立的。世俗人也有佛性,修行人也有佛性,佛性是相同的,因此世間上人的覺悟跟修行人的覺悟,有的方面表現是相同的,可是走的路線就兩樣了,一個是走生死流轉的路,一個是走了脫生死的路。
修行難,難在內心有煩惱種子引生了對外境的迷惑
為什麼修行難?為什麼在生死苦海里不容易跳出來?都是由於內心的煩惱種子引生了對外面種種境的迷惑,而去追求五欲享受的快樂。一般來說,人世間上層的人覺悟會高一點,追求也高尚一點,可是他們仍然在迷茫之中。比如科學家研究到最後,往往就研究不下去了,因為他的覺悟有限,這時候他們很容易去信宗教。由此可見,宗教很容易被上層階級所接受。人世間把宗教看成是思想的升華,可是信宗教的人最多升到天上,即使他們比普通人清高一點,仍然是在流轉生死的範圍里,因為他們貪圖凡夫的快樂。
魔王追求天樂,魔子魔孫追求人間的樂,都是五欲的樂
凡夫的快樂,跟五欲享受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如果沒有五欲,凡夫就感到不快樂。魔王波旬雖然在天宮裡,魔子魔孫卻是在人間,他們都在追求五欲的快樂,魔王波旬是追求天上的快樂,魔子魔孫低級一點,是追求人間的快樂,不管怎麼說,都是追求五欲的快樂。
假如人追求的快樂衝破了道德的防線,後果不堪設想
女孩子為什麼愛美?因為她以美為快樂,哪怕這個美是假的,她也快樂。比如女的都喜歡化妝,一化妝就美了,其實這個美是假的。所以凡夫追求的快樂,是沒有原則的,這就形成了凡夫的心態、凡夫的習氣、凡夫的觀念、凡夫的痛苦和凡夫的生死流轉。如果有覺悟的人在教育眾生,提高眾生的覺悟,那這個快樂還比較清凈一點。要不然的話,就會像現在世俗人那樣五欲泛濫,道德下降,使人世間追求的快樂越來越低級,越來越庸俗,越來越骯髒。哪怕世間上文化水平、生活水平在提高,科學在發展,可假如人追求的快樂衝破了道德的防線,後果不堪設想。
佛教不追求天上的快樂,不能用凡夫觀點來解說凈土極樂
我們佛教不主張追求天上的快樂,從一點來看,佛教跟宗教就不同。如今佛門裡邊對「極樂」這兩個字普遍是從凡夫觀點來解說的,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唸佛的人目的就是往生極樂世界,至於這究竟是什麼樣的快樂?他們就不明白了,因為他們不學佛法。尤其是近一百年來,由於某些人極力宣揚,不要多聽佛法,今天有的更提出來,只要一句樣樣不要。不懂佛法當然只能從世俗眼光來理解,以為就是極其快樂。那它跟天上有什麼區別?僅僅是兩個地方罷了。好比說,美國也快樂,英國也快樂,還不都是世間的快樂?僅僅兩個地方。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65)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於 2006.4.19
培福要跟修行結合起來,才是正路
提要:
學佛法才不會把方向搞錯,不能根據表面現象,要根據內在的實質 斷煩惱後的樂,才是極樂,凈土不可憑想像去描繪 培福要跟修行結合起來,才是正路 結婚是愚蠢的表現,不愛就沒有愛別離苦了 誦經與禪定是釋迦佛的教導,天天忙鬼,容易與鬼道相應
學佛法才不會把方向搞錯,不能根據表面現象,要根據內在的實質
由於這樣的錯誤觀念、錯誤心態,即使將來死後能到快樂的地方去,也是天上不是凈土。因為你連極樂的性質都沒有搞清楚,一看到快樂的地方就認為不錯,到底是天上還是凈土也不知道,只要快樂你就往裡跑,把偽劣商品、冒牌貨,全當成是真貨,因為你搞不清楚,什麼都不明白嘛。而我們學佛法的人就知道什麼是極樂,知道了方向才不會搞錯啊。
古時候有個調皮的學生,知道老師喜歡吃糯米糰子,他去跟老師搗亂,把糯米糰子做成狗屎那樣,老師覺得真好吃。有一天他就把狗屎拿出來,老師一看,照樣吃得高興,他不知道性質不一樣了。不能根據表面現象,要根據內在的性質,也就是實質。
斷煩惱後的樂,才是極樂,凈土不可憑想像去描繪
凈土的快樂是斷煩惱後的快樂,並不是五欲享受的快樂。如果你不斷煩惱,即使你到了極樂世界,也沒有你的極樂,有煩惱必有苦,這是佛法的真理怎麼能推翻呢?即使你煩惱沒有斷盡也能往生極樂世界,那麼根據你的程度,所以有九品往生,什麼程度?好的方面說,叫覺悟程度,從不好的方面說,叫煩惱程度。只有靠你修行的力量,你才能到凈土,心凈則土凈嘛。培福培得好,福氣大,可是你不斷煩惱,心不凈,你最容易去的地方就是天上。
比如有本書說他的神到極樂世界去游過,懂法的人一看,他描寫的境界根本就不像極樂世界,或許是天上。聽說當年九華山燒了好幾百本。但是寫書的人說他到了極樂世界又回來了。你即使是上品上生花開見佛,你還要聽法呢,你肯回來嗎?他或許把天上當成極樂世界了。
培福要跟修行結合起來,才是正路
如果你不懂佛法,不照佛法去修,你得到的快樂是來自你的福報!能培福這很好,培福要跟修行結合起來,這才是正路。如果你不修行,光是培福,你這是培人天福報,將來得到果報無非是人天乘的快樂。在人間嘛做老闆,福氣再大就生天,可是一樣有生老病死,每分每秒鐘都有煩惱的苦。
結婚是愚蠢的表現,不愛就沒有愛別離苦了
有人問,愛別離苦怎麼解決?很好解決,你不愛就沒有愛別離苦了。同樣的,你不求也就沒有求不得苦,就好比你不結婚就沒有離婚的苦。
外國人說結婚是戀愛的墳墓,一結婚就進到墳墓里去了,這個日子還好過嗎?所以說結婚是愚蠢的表現。那麼世間人為什麼還要結婚呢?因為愛有快樂,所以受迷惑啊。有愛的快樂必有愛別離的痛苦,愛的快樂只是剎那之間,而愛別離的苦幾十年都難忘,有的老太太說到幾十年前的苦還會掉眼淚。
誦經與禪定是釋迦佛的教導,天天忙鬼,容易與鬼道相應
凡夫追求的是人天的樂,修行人應該是追求禪定的快樂。釋迦佛說過:凡我弟子非誦即禪,非禪即誦。我們漢地的出家人去東南亞感到不好理解:這兒的出家人怎麼不忙的?相反的,東南亞國家出家人看我們中國的出家人也不好理解:你們怎麼這麼忙?真正說起來佛弟子只干兩件事情,一個就是念誦,包括聽法,這是學習;一個就是禪定,這是實踐,其他都是不應該忙的。
東南亞國家,人們稱為原始佛教,出家人每天就干這兩件事情,不是念經就是禪定。也不煮飯的,他們是托缽的,而且每天只托一次。中國的寺院里,廚房煮飯要煮三次,怪不得這麼忙呢,有的還種菜呢,有的帶了一大批的居士,忙著朝山,還有忙著來做經懺佛事,那就更忙了。在十年動亂里,因為要勞動改造,出家人要養豬,這是沒辦法。現在豬不養了,去養鬼,寺廟放牌位,我們這裡就不準放牌位。心裡老是想著鬼,將來養成了習氣,容易走鬼道,因為相應。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66)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於 2006.4.19
常學菩薩行,養成菩薩習氣,就不會被業力所牽
提要:
常學菩薩行,養成菩薩習氣,就不會被業力所牽 欲樂狹隘自私,必有痛苦 禪樂包括了人世間所有的快樂,也超過人世間的快樂 人世間想求得快樂,前過程就是緊張,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本身就是苦多樂少 既想保留青春,卻又讓自己老得快,修行人不幹愚痴事,斷愛是總路線
常學菩薩行,養成菩薩習氣,就不會被業力所牽
比如說,你這一輩子是狗脾氣,死了就容易投狗胎,這是業力所牽,業力表現出來就是脾氣。狗最最突出的脾氣,無論什麼狗都是一樣,一有吃的東西它馬上叼了就跑,不準別的狗來搶。所以你們有東西不肯布施供養,躲在房裡一個人吃,這就是在培養狗脾氣。我們要多跟菩薩打交道,這個習氣你培養成功了,你容易行菩薩道,容易成佛啊。這是路線問題,路線一錯,你就完了。
欲樂狹隘自私,必有痛苦
說到底誦跟禪還是為了入定,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要得到禪樂。禪樂就是定樂,禪樂的快樂比五欲的快樂不知要超過多少倍,沒辦法形容的。五欲的快樂里有痛苦,因為五欲本身就是煩惱;禪樂的快樂里沒有痛苦。
而且五欲的快樂有限度的,非常狹隘。比如你的愛好跟他的愛好就不同,四川人喜歡吃辣的,寧波人就喜歡吃鹹的臭的,上海人受了點影響,但是上海人臭的只吃臭豆腐,寧波人臭的吃的可多了。有時候你喜歡吃的東西別人聞到這個味道就想吐。六道眾生都貪五欲的快樂,全是狹隘的,彼此不相通。人的大便拉在馬桶里,馬上就要衝掉,嫌它臭;狗聞到了,它要爬到馬桶里去,吃不到,聞聞也舒服,你說相通嗎?
禪樂包括了人世間所有的快樂,也超過人世間的快樂
只有一種快樂,廣大無比,而且沒有煩惱沒有痛苦,那就是禪樂。禪樂包括了人世間所有的快樂。人為什麼會感覺到舒服?歸納起來還不是心理作用、生理作用?血液暢通、神經放鬆,人就感到舒服。禪定的快樂主要也是這兩樣,一修禪定全身就放鬆了,神經也放鬆了,血液也暢通了。同樣是快樂,禪定的快樂超過人世間的快樂,
人世間想求得快樂,前過程就是緊張,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本身就是苦多樂少
而且人世間的快樂有惡劣的後果,所以世間人都活不長的,而修禪定的人都是長壽的。我們細細分析一下,人世間想求得快樂,它必須通過一個前過程,否則他拿不到的,這個前過程就是緊張。他每次緊張慢慢就養成習氣了,人經常處於緊張狀態,還能長壽嗎?
比如上班的人星期天可以放鬆放鬆,這必須要經過六天的緊張,才能獲得一天放鬆的快樂。現在都喜歡旅遊,就算旅遊是一种放松吧,你不緊張你能掙到這筆旅遊的錢嗎?所以世間人在追求快樂的時候,同時也在減短自己的壽命,這值得嗎?生命的時光最寶貴,以生命的時光去換取錢多、家裡的東西全是高級的,好像挺享受,其實這不是有智慧的人肯乾的事情。
既想保留青春,卻又讓自己老得快,修行人不幹愚痴事,斷愛是總路線
很容易看到的一個事實,人一結婚,尤其是女孩子老得就快。女性的煩惱特別重,都喜歡保留自己的青春,吃補品,喜歡化妝,無非是想去迷惑人吧?要保留青春你就別結婚了吧,一面想保留青春,一面又結婚生孩子老得快,矛盾不矛盾呢?所以佛叫我們斷愛,這是修行的總路線,走在這條路線上,利益無窮啊。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67)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於 2006.4.19
離開貪求,就是離開世間上的種種痛苦,從離欲得到喜樂,即易入定
提要:
誦與禪都是在止妄念、觀法義,都是為了入定,路線是一致的 禪樂心無波動,能見水底魚,能看清楚問題所在 得禪樂就不起還俗心,犯戒所得的樂是下地獄的樂 修行人貪五欲就是在製造廢品,苦仍然會報復在你身上 離開貪求,就是離開世間上的種種痛苦,從離欲得到喜樂,即易入定
誦與禪都是在止妄念、觀法義,都是為了入定,路線是一致的
修行是為了成就,成就都在禪定里。不懂修行的人認為念誦跟禪定有矛盾,懂修行的人就沒有矛盾,因為念誦也是在止住妄念,在按照法義去觀想,你這麼去做,慢慢心就定下去了,所以念誦就是粗的禪定;禪定里做的觀想是照法義去觀的,這是細的念誦。因此原則是一樣,路線也是一條,都是為了要入定。
禪樂心無波動,能見水底魚,能看清楚問題所在
我們天天修定,有時候真舒服啊,有的老同學跟我提意見:修定最好修三個小時,他在禪定中舒服得不想起來。但還要照顧新同學,新同學修定最好只修十分鐘,因為他腿子痛。為什麼老同學不大想起來呢?因為得到禪樂了。
禪定的樂實在難以描寫,世間上一切的快樂都是波動的,而禪樂是不波動的,是定下去的。就好像一個水面有波,一個水面沒有波,水面有波就看不清楚;水面沒有波,就能一直看到水底,連水底里有幾根草都看得清楚,所以修行人看問題看得清楚。
得禪樂就不起還俗心,犯戒所得的樂是下地獄的樂
現在有的修行人看問題也不清楚,因為他不修禪定。清定上師講過,為什麼現在年輕出家人還俗的多?原因就是他不修禪定,出家以後沒有得到快樂。細細地分析起來,也有三類,一類修行沒有得到快樂,他想還俗;一類覺得還俗沒有面子,只好保持原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還有一類,除非是國王大臣看他太不像樣了,逼使他還俗,否則他還不想還俗呢。他也得到了快樂,這可不是修行的快樂,拿現在來說,這是紅包包的快樂,有了錢還有打手機的快樂,一打一個小時,也不知道打給誰的,最後還說「祝你晚安,bye-bye」,還有卡啦OK的快樂。更糟糕的是明的不娶老婆,暗地裡養女人,這些都是下地獄的「快樂」。
修行人貪五欲就是在製造廢品,苦仍然會報復在你身上
你假如得到禪樂了,叫你不修行也辦不到。如果你是出家人,你得到禪樂了,你也根本不動還俗的腦筋。其實每個眾生佛性都圓滿,全可以得到世間上所有的快樂,根本用不著花錢買的。快樂是與生俱來的,為什麼眾生這麼苦,就是受到干擾了。內心受貪瞋痴的干擾,外界受色聲香味觸的干擾,養成習氣了,不這麼樣反而不舒服。結果這種干擾也就變成了假名的快樂,最後痛苦還是轉到自己身上。
我年輕時看過一部蘇聯電影,叫《廢品的報復》,這個工人在廠里做服裝,不負責任,他釘的扣子也不結實,出產的都是廢品。他穿的褲子,也是自己廠里生產的,就是他自己釘的紐扣。結果他禮拜天去看女朋友,忽然「噗」一下子,背帶的紐扣掉了,褲子掉下來了,只得拎著褲子走路,尷尬得不得了,女朋友在旁邊笑,這就是廢品的報復。修行人貪五欲就是在製造廢品,貪的時候舒服,過後五欲的苦仍然報復在你身上。
離開貪求,就是離開世間上的種種痛苦,從離欲得到喜樂,即易入定
初禪是離生喜樂定,這個喜樂是從離來。離開世間上的貪求就是離開世間上的種種痛苦,因為你的貪求都是從煩惱出發,經過煩惱的路線,最後達到煩惱的結果,貪慾本身就是煩惱,有煩惱必有痛苦。要快樂就必須要斷煩惱。從離欲得到喜樂,由喜樂而得定,這是初禪定。修行的總路線就是修離欲,貪慾是生死法,離欲是出離法。你能放得下欲,你就離得開苦,放不下就是離不開。隨著你的離開也會產生喜樂,這個時候你雖然沒有得定,你已經走在定的路線上了。就好比你們老同學,今天雖然沒有得定,可是你們修禪定的喜樂無窮啊,你們已經走在得定的路上了。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68)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於 2006.4.19
明白了教理,按佛法去修行,心念的微波平靜了,就得定了
提要:
八定加上未到地定,共稱九次第定 明白了教理,按佛法去修行,雖未得定,但已上路 心念的微波平靜了,就得定了 離欲的人不要再走回頭路,偶而調劑一下是為了止你的貪慾
八定加上未到地定,共稱九次第定
四禪八定再加你現在走在路上的定,稱為九次第定。走在得定的路上也叫定,不過你還沒有得到定,所以叫未到地定。就好比我們佛性圓滿也叫佛,叫未來佛,因為我們路子不錯,都是走在成佛的路上。必須要照佛的教導,那麼由喜樂而入定,這才叫初禪離生喜樂定。你自己搞一套是不行的,所以我們今天千萬不要自己起煩惱破壞自己入定的基礎。
明白了教理,按佛法去修行,雖未得定,但已上路
我們今天雖然還沒有得定,但是已經走在定的道路上,拿到了未到地定。假如不通過我給你們闡明,你們往往會把佛法的修行看得很玄虛,因為你們沒有搞清楚嘛,僅僅知道幾個名相。從前有人寫了這麼厚的一本書,也有講到禪定,我看了半天實在看不懂,他根本沒有說清楚怎麼去修禪定,僅僅是把古時候修行有成就的人的話抄上去。那麼看起來修行很難啊,修行很高啊,當然成佛就更高不可攀了,這都是不明理,明白了道理,你就知道雖然你現在拿不到,將來決定拿到,因為你上了路嘛。
有時候我們雖然自我感覺修得非常好,往往以為是入定了,卻沒有入定;你以為沒入定,這幾秒鐘你就在定里。為什麼你搞不清楚?因為你只有感受,卻不明理。佛法就是教證二法,教就是佛法的理論,這是非常重要的,證是成就。應該是先有教,然後再有證。所以應該明白你在修禪定的時候,有禪樂出生,雖然不能完全滅掉妄想,也基本能夠止得住,也能夠跳出昏沉,這時你雖然沒有入定,也已經進入了未到地定。
心念的微波平靜了,就得定了,
修行人追求的快樂就是禪樂。初禪的快樂就是離生喜樂,初禪是由離產生了喜樂,由喜樂而進入定。那麼未到地定跟初禪定區別在哪裡?未到地定的境界就好比水面上還有微波,也許這個波細得你眼睛都看不見,可還是有波,至少你還有細妄想細昏沉。得定了那個境界跟前面就不一樣了,那是心平靜如水、一動不動的,就看你多少定力了。你即使得到幾秒鐘的定,你也有體會的。頭只要稍微動一動,即使你前面已經得定了,這時也已經出定了,不過人沒有起來罷了。
離欲的人不要再走回頭路,偶而調劑一下是為了止你的貪慾
所以咱們今天修行,應該說也很辛苦的,當然這個辛苦裡有舒服,但舒服里也有辛苦啊。既然是辛苦得來的東西,那就要珍惜,不要破壞。也就是說既然離欲了,不要再走回頭路。有時候難免會有點回潮,但是方向要堅定,回潮的時候,不要忘了你的方向,不要一直回下去,要馬上轉過來。
有時候老同學跟我說:「老師,這些青年組還是孩子,你拿點巧克力出來吧。」我說好,那麼吃過了就算了,不要今天給你吃一點,讓你高興高興,明天又想吃巧克力了,那就糟糕了。這就好比吃藥,我們有時分點供品吃,止你的貪慾,吃飯也是吃藥,是治你的飢餓病,病好了就別再吃藥了。所以修行路上的人一定要警惕,一定要堅持,要勇往直前,偶然調劑一下,這是治病用的。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69)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於 2006.4.19
起煩惱,前功盡棄,懈怠,很難發覺,所以要修精進波羅密
提要:
上橋為求法,過橋是彼岸,奉勸橋上人,莫墮愛河中 由初禪定的喜樂,進入二禪定,所以二禪稱定生喜樂定 入定難,就因為生活擾亂太多 修行人浪費的時間可能比煩惱的時間多得多 起煩惱,前功盡棄,懈怠,很難發覺,所以要修精進波羅密 如今修行人只憑自己愛好修,也就成了愛好上的精進
上橋為求法,過橋是彼岸,奉勸橋上人,莫墮愛河中
我有幾句話挺不錯的,自己欣賞欣賞也蠻快樂,「清涼本無橋,緣起橋方成,上橋為求法,過橋是彼岸。奉勸橋上人」,你們都是橋上人,「莫墮愛河中」,愛就是貪愛五欲。有人說我已經跟男朋友女朋友一刀兩斷了——還不夠,整個五欲的貪都要斷掉。不是叫你不吃飯,是不要貪吃,要斷掉貪心。
由初禪定的喜樂,進入二禪定,所以二禪稱定生喜樂定
二禪的喜樂是在初禪的基礎上提高的,當然比初禪還要殊勝。由初禪進入二禪,所以二禪定生喜樂定,第一個定是指初禪的定,從初禪的定產生了喜樂——這是從定中產生的喜樂,那麼你就進入了二禪定,所以二禪也是從喜樂進去的。
二禪比初禪殊勝在什麼地方?你對於貪瞋痴基本上不追求了,即使你煩惱還沒有消滅盡,但是它不大活動了,至少自己有點控制能力。就好比水面上的魚沉到了水底,但是不等於沒有魚,你真的要煩惱斷盡,那要證了阿羅漢果了。二禪定是不是隨時隨刻都在定中啊?隨時隨刻都在定中,那是大成就的人,釋迦佛是大成就,所以釋迦佛無時無刻不在定中,連說話走路也全在定里。我們說的得到初禪定,是指你入定時的境界,二禪也是如此,只是說你在入二禪的這段時間裡,你的境界就是二禪定。
入定難,就因為生活擾亂太多
既然我們做不到一天24小時全在定里,你沒有入定的時候總要培養入定的條件啊,至少不要破壞。比如說你入定只有兩分鐘,你在平時的生活里,經常擾亂自己定的狀態,心不安定,擾亂了十六個小時,那樣可惜不可惜?修行難就難在這裡,自己不尊重自己,自己不愛惜自己的成就,經常對自己破壞。
修行人浪費的時間可能比煩惱的時間多得多
有人說主要是煩惱在破壞,其實還包括你的浪費時間。細細地分析,你浪費的時間可能比你煩惱時間要多得多。一個人不可能從早到晚一直發脾氣,也不可能從早到晚好吃的東西不停地吃,那麼留下來的時間幹什麼?在浪費!即使進了佛門,走上修行的路,大量的時間也在浪費啊。自己從來沒有去想過,反正大家打坐我就打坐,大家念經我也念經,其實你生活中有大量的時間全在浪費,所以修行會慢。
起煩惱,前功盡棄;懈怠,很難發覺,所以要修精進波羅密
起煩惱是破壞,一破壞,前功盡棄,佛經上說「一念瞋恚意,焚燒功德林」。別說跟人家吵架,你就是心裡動一個瞋恨心,你過去所培植的功德全會燒光,有這麼厲害! 起煩惱有時候自己還能發覺,浪費時間,就很難發覺,好像活著總是這樣了,浪費時間比起煩惱還要可怕。所以佛一再提出來,要修精進波羅蜜。
如今修行人只憑自己愛好修,也就成了愛好上的精進
有人對精進理解得不深,他只是精進他喜歡的。唸佛法門的人喜歡唸佛,學法相的喜歡《俱舍論》、喜歡唯識,禪宗喜歡打坐,密宗喜歡修四加行,磕起大頭來一個接一個,都認為自己修的最最重要。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而不是修行的全面。末法時期很多人即使在修行,也在搞片面。你沒有平等的心,沒有全面的目光,沒有照釋迦佛全面的指導去做,這就是末法現象。所以精進也要全面,並不是你愛好什麼,就努力地修什麼。有需要修的,你卻不肯修,那隻能叫愛好上的精進。
推薦閱讀:
※人心換人情,真心見真情;因懂得而不離不棄,因真誠而相惜永恆
※人生中最永恆的幸福就是平凡,最長久的擁有就是珍惜(轉載)
※1983年大雪 昆明人永恆的集體回憶
※你@我一段真情,我送你一世永恆
※想你!不動聲色,卻是我最真的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