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飲子——男人最經典的中藥補腎方,藥力超過地黃丸!

地黃飲子

出處:《黃帝素問宣明論方》(金·劉完素)「喑痱證,主腎虛。內奪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廢不為用。腎脈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不仁。經雲∶喑痱,足不履用,音聲不出者。地黃飲子主之,治喑痱,腎虛弱厥逆,語聲不出,足廢不用。」

處方:熟乾地黃、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蓯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麥門冬(去心)、菖蒲、遠志(去心)各等分。

製法及用法: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計時候。

劑型:煮散。

點評:地黃飲子這個方子,是金代著名醫學家,劉完素道長(約1110~1200年)研究出來的,在此之前,已經有張仲景的金匱腎氣丸、錢乙(約公元1032~1117年)的六味地黃丸,可分別滋補腎陽、腎陰。但是均不是專門為補腎而設立的方子。

腎氣丸

別名八味腎氣丸(《金匱要略》卷上)、崔氏八味丸(《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篇》附方)、《金匱》腎氣丸(《內科摘要》卷下)、桂附八味丸(《醫方集解))、桂附地黃丸(《醫宗金鑒》卷四十三)。

處方乾地黃128克 薯蕷64克 山茱萸64克 茯苓48克 澤瀉48克 丹皮48克 桂枝 附子(炮)各16克

製法上八味,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溫補腎氣。治腎氣不足,腰酸腳軟,肢體畏寒,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頻數,舌質淡胖,尺脈沉細;及痰飲喘咳,水腫腳氣,消渴,久泄。

六味地黃丸

原名地黃丸,為兒科鼻祖錢乙所創。出自《小兒葯證直訣》,「治腎怯失音,囟開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

地黃飲子

主治「喑痱證,主腎虛。內奪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廢不為用。腎脈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不仁。經雲∶喑痱,足不履用,音聲不出者。地黃飲子主之,治喑痱,腎虛弱厥逆,語聲不出,足廢不用。」腎虛癥狀明顯比腎氣丸、六味地黃丸要嚴重!其配方:熟乾地黃、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蓯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麥門冬(去心)、菖蒲、遠志(去心)生薑,棗,薄荷。

「喑痱」是由於下元虛衰,陰陽兩虧,虛陽上浮,痰濁隨之上泛,堵塞竅道所致。「喑」是指舌強不能言語,「痱」是指足廢不能行走。腎藏精主骨,下元虛衰,包括腎之陰陽兩虛,致使筋骨失養,故見筋骨痿軟無力,甚則足廢不能用;足少陰腎脈夾舌本,腎虛則精氣不能上承,痰濁隨虛陽上泛堵塞竅道,故舌強而不能言;陰虛內熱,故口乾不欲飲,虛陽上浮,故面赤;腎陽虧虛,不能溫煦於下,故足冷;脈沉細數是陰陽兩虛之象。此類病證常見年老及重病之後,治宜補養下元為主,攝納浮陽,佐以開竅化痰。方用熟地黃、山茱萸滋補腎陰,肉蓯蓉、巴戟天溫壯腎陽,四味共為君葯。配伍附子、肉桂之辛熱,以助溫養下元,攝納浮陽,引火歸原;石斛、麥冬、五味子滋養肺腎,金水相生,壯水以濟火,均為臣葯。石菖蒲與遠志、茯苓合用,是開竅化痰,交通心腎的常用組合,是為佐葯。姜、棗和中調葯,功兼佐使。比較腎氣丸、六味地黃丸,石斛、麥冬、五味子、石菖蒲、遠志、肉蓯蓉、巴戟更能補腎益智。

適合老年人腎精虧虛,腦髓失養,導致記憶力下降、痴呆癥狀。「內奪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廢不為用。腎脈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不仁」,均腎虧嚴重之象!


推薦閱讀:

中藥草藥性
Earls360〖中醫·中藥〗治療脫髮的偏方妙方
服用中藥時不宜食用六類食物
服用中藥的12個禁忌,要牢記哦
治療銀屑病三個中藥方

TAG:經典 | 中藥 | 補腎 | 地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