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唐玄宗四大宰相系列之姚崇篇

文/歷史崔

上一集歷史崔講了,唐睿宗的第三個兒子李隆基,為了奪取政權,結交了一些在官場上不如意的士子,其中最有名,也是對他幫助最大的,是劉幽求。

這是一位來自河北武強的讀書人,卻因為沒有背景,在做官的路上,輾轉了三十年,遇到李隆基之前,依舊只是一位縣尉。

劉幽求是有才華的,他接手李隆基的爛攤子後,梳理了整個情報網路,把拉攏的對象,圈定在兩個範圍,一個是皇帝的貼身侍衛萬騎,一個是出入皇宮的官吏。

最重要的有五個人,他們分別是萬騎將領葛福順、陳玄禮和李仙鳧,皇宮方面,招募的是鍾紹京和王崇曄。

劉幽求的一生,總共就參加了一次半的政變,一次是由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合發動,推翻韋後統治的唐隆政變,剩下的是一次不成功的預謀,被太平公主知道後,劉幽求被貶往廣東。

等到再回京城,李隆基已經打敗太平公主,幽禁父親李旦,掌握了最高權力。

從武則天后期到唐玄宗前期,因為領導人經常更換,甚至鬧矛盾,動手打架更是家常便飯,嚴重打擊了官吏們的工作積極性,現在整個國家都是李隆基的了,他要整頓官場,首先需要找一批好幫手。

第一個被李隆基認可的,是今天歷史崔故事的主角,名字叫姚崇。

聊下面的話題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節:

1、李隆基得到皇位最倚重的參謀劉幽求

2、李隆基排行老三,為什麼能成為皇帝

喝,哈,嘿

在河南的硤石縣,有一個與世隔絕的小村莊,這裡有農田有莊家,在村莊的外面,有一道城牆,圍著村子,整個繞了一圈,東南西北,還有幾個放哨的據點,在村頭,立著一塊碑牌,上面三個大字:姚家莊。

在村口,有一個練武的廣場,剛才聽到的喊叫聲,就來自那裡。

姚家人世代習武,打從姚老太爺的祖輩起,就是朝廷中的武將,有的做過南朝的征東將軍,有的在隋朝還是刺史。

村莊的創立者姚老太爺,他的本名叫姚懿。

隋朝的時候,曾經是硤州的將軍,公元617年,李淵佔領了長安,由李世民親自出面,說服姚懿,投靠了李家軍,從此隨著李世民,打過劉武周、征討過王世充和竇建德,也算是戰功赫赫。

可惜,李家內亂,李淵的幾個兒子,誰都看不慣,都想自己做老大,姚懿不想捲入政治鬥爭,帶著親信部下,回到了硤州,在這一片小山谷內,安定了下來。

姚老太爺總共有三個媳婦,一個張氏,一個李氏,生了九個兒子,到了六十歲左右,兩個老婆都去世了,無奈又娶了一個劉氏。

老太爺一生戎馬,早起練功,晚上看書,一天沒落下過,身體保持的很好,六十歲娶的媳婦,懷了兩個孩子,第一個出生的,取名為元崇,字元之,老二叫元景。

姚崇是後來改的名。

老來得子,老爺子應該很寶貝這個小傢伙,但是姚崇的童年,父親陪伴自己的時間,卻很少。

在姚懿與世隔絕,享受人生的這段日子裡,天下已經大變樣了,李淵建立唐朝後,李世民得到皇位,經過二十年的建設,老百姓的生活,已經能吃飽飯,有房子住了,李世民死後,李治接替了皇帝的工作。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姚懿被徵召,重新進入官場。

先是封為忠武將軍,後來是硤州刺史,直到公元661年,從河南來到四川,擔任嶲州都督,崔下面一堵城牆的這個字,讀xi,用在地名里比較多,嶲州,大概的位置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區。

去了一年,就死了,當時姚崇十歲。

姚崇繼承家族傳統,從小練武,直到二十歲,才開始請私塾老師,學習文化課,因為是開國功臣的子女,可以享受特殊照顧,姚崇沒幾年就高考,進入了官場,此後更是通過武舉人考試,進入軍界。

姚崇是軍人世家,老爺子近乎變態的作息規律,幫助姚崇很快適應了軍人生活,並且一步步,走到了兵部郎中的位置。

這是一個有前途的年輕人。

真正被當時的老闆,武則天看中,並且欣賞他的能力,還是在公元696年,契丹李盡忠的叛亂。

這場叛亂,由武則天親自過問,每天都要了解,來自戰區的情報,而負責收集情報,並加以整理的,就是這位四十五的姚崇。

姚崇在情報之外,還加上了自己的戰況分析。

你是月薪2000,還是20000,打開你的文案,一看就可以明白,而姚崇上交的文案,就是兩萬的總監做的,武則天很欣賞姚崇的報告,事後,就頂替他的上司,做了兵部的侍郎。

契丹叛亂結束後,武則天親自邀請姚崇,進入政事堂,擔任宰相,官位是中書侍郎,同時兼任相王李旦的長史。

這是公元700年前後,發生的事情。

但是大環境不好,朝廷內外,各種勢力的鬥爭很複雜,武家的,李家的,宰相老臣等等。

姚崇想起了自己的父親,於是以母親年老,需要回家照顧的理由,向武則天提交了辭呈。

官不想當了,回老家做一個土皇帝,還能享幾年清福。

武則天退回了他的辭職信,皇帝年紀雖然大了,外面的環境兇險,她還是清楚的,所以更需要這幫老臣,維持政權的穩定。

既然不想在京城待,那去就邊境,一可以避風頭,二呢也能防著吐蕃、突厥,入侵中原。

姚崇的新工作,是靈武道行軍大總管,辦公室在寧夏,走之前,推薦刑部尚書張柬之,擔任宰相。

老姚是武則天一手提拔的,據說在張柬之的神龍革命後,武則天從迎仙宮,搬到了上陽宮,所有人都在為新皇登基,改朝換代,努力高興的時候,只有姚崇是哭的。

他是神龍革命最初的參與者,得到了一個永久的爵位,梁縣侯,有長期飯票了,卻不願意待在中央,繼續在地方,擔任刺史。

這是一個聰明的做法,武則天退位了,長安的鬥爭,卻更加激烈,退出來,看清楚形勢再說。

五十來歲的姚崇,也是老謀深算。

之後,在亳州、宋州、常州、越州、許州,五個地方,擔任刺史,每年上班,都和趕集似的,屁股還沒坐熱,又要換地方了。

到了公元710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唐隆政變後,姚崇又一次回到了長安,而這一次,安排給他的工作,很重要:中書令兼兵部尚書。

這是中書省的最高長官,在這段時間裡,姚崇和李隆基接上了頭。

因為建議太平公主移居洛陽,在中書令上,只待了一年,就被貶到河南的申州,做刺史。

姚崇和李隆基的關係不錯,太平公主四處打壓李隆基,兩邊都在尋找盟友,而姚崇的辦公室,從河南的申州,到江蘇的揚州,再到安徽的淮南,最後回到陝西,在同州,做刺史。

公元713年,太平公主自殺,李旦被囚禁,唐朝幾個老大輪流做莊的年代,結束了,現在的統治者,只有一個,那就是李隆基。

搞政變,搞對抗,近十年了,李隆基一直在陰謀中生活,現在忽然要自己治理江山了,心裡也沒底,於是打算招募一批老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姚崇。

在同州,兩人見面了,這是大老闆對於CEO的一次面試,老姚的回答很出色,面試材料記載到了史書上,概括起來,是十點,簡稱「十事要說」。

主要分成三個部分,改善現金流,讓老百姓過好日子;裁員,整頓吏治,讓當官的重拾積極性,混吃混合的就不要了;既往不咎,原先投靠太平公主的,只要沒犯大錯誤,就不追究了,穩定局勢。

建議裡面,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關鍵,水能載舟么,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邊關上的戰爭,能不打,盡量就不要打了,防禦為主,減少賦稅,重新選拔一批官員,幫助老百姓,搞好生產。

之後,姚崇正式上任總經理,官拜兵部尚書、中書令,封梁國公。

當上大官了,而且還是百官之首,那就要做個榜樣,姚崇榜樣作用的地方,在三個字:不信邪。

公元716年,在山東爆發連續乾旱,比乾旱更可怕的,是蝗災。

祖輩相傳的諺語里,有「旱極而蝗」的說法。

一個蝗蟲不可怕,蝗災能夠形成,都是鋪天蓋地,個人根本沒辦法阻止,在古代,蝗蟲,也叫蝗神,認為這是上天給大家的懲罰。

老天給的災難,第一個受到衝擊的,當然是自稱上天兒子的皇帝。

災難越大,皇帝的德行就越差,老子看不慣兒子,才發了這麼大的災難,來懲罰大家。

皇帝著急,作為二把手的姚崇,當然需要想辦法,解決在山東的蝗災。

姚崇在姚家莊,待過好幾年,滅蝗蟲的方法,也知道,就是燒,晚上放火,燒完就地掩埋。

這方法,老百姓也知道,但是他們不敢,這是神仙,蝗神么,老天給的懲罰,忍忍就過去了,萬一越燒越多咋辦。

我們對未知的事物,總是充滿了恐懼,不僅老百姓怕,當官的也怕,命令下達一個星期了,還是沒動靜,消息上報到中央,皇帝也覺得不妥:姚老,要不這事就算了,讓他吃,吃完或許就好了。

姚崇不樂意,他很堅持,還立了軍令狀,如果上天有懲罰,自己以死謝罪。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只能繼續燒,姚崇還把御史,全派出去了,督導治理蝗災。

有當官的,就是不願意,反抗咋辦?

好辦,給最後通知,不燒,丟官。

可能是姚崇的官,實在太忙了,和狄仁傑一樣,後院起火,老子英雄,兒不一定是好漢,因為姚崇的職位很高,許多來求官的,求辦事的,都找到了他的兒子,久而久之,兒子貪污的名聲,就傳出去了。

姚崇是個大地主,錢財看的很淡,估計兒子享受的,是被人捧的感覺,所以也沒怪他,甚至為了他,還向皇帝求情。

不過兒子出來後,姚崇就打算辭官了,走之前,又推薦了個宰相,他的名字,叫宋璟。

公元721年,姚崇病逝。

-------------完---------------

謝謝轉載、分享

我的私人微信:289950983

關注「中國歷史名人」公眾號:lishi_cui

【中國歷史名人】系頭條號簽約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
山中宰相
劉羅鍋到底做沒做過宰相?
這家人出了22名進士、6名狀元、8位駙馬、9位宰相,朱元璋都佩服

TAG:宰相 | 唐玄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