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堪重壓「斷絕母子關係」 中國虎媽怎麼辦

孩子不堪重壓「斷絕母子關係」 中國虎媽怎麼辦2011年08月05日 07:59:53 來源: 北京晨報小學5年級的伢,在媽媽的重壓下,竟然要「簽字畫押」斷絕母子關係!焦急的媽媽王麗(化名)在網上發帖求助:「我該怎麼辦?」其實,早在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她就送兒子到校外培優班培訓英語,但孩子似乎不太喜歡英語,學著學著就厭煩了。這個暑假,王麗準備在家裡親自輔導孩子英語,不料孩子卻和她唱反調。不久前,美國虎媽引發了人們對於中國式父母的熱議。與之相比,王麗儼然中國虎媽,而她對孩子的要求在中國媽媽中卻很尋常。有網友犀利地指出:「母子關係都到這個程度,還在糾結如何輔導孩子學英語,何為本,何為末?」這個問題,顯然值得當下所有的中國媽媽思考。評判抽了包辦父母一記耳光白紙黑字,母子倆「對簿公堂」般簽字畫押,只因孩子難負重壓。伴著一絲黑色幽默的戲劇,無疑刺痛了無數家長們的心,也敲響了教育問題的警鐘。暑假期間,紛繁複雜的課外輔導班目不暇接,父母親不僅要以各種方式將孩子送進最好的輔導機構,最終結果並未如願。高壓下也產生了畸形心理,雙方關係慢慢冰封,極端行為亦層出不窮。「要我讀」還是「我要讀」兩者的角色轉變應當正視。當下,培優教育的大語境下,城市裡的孩子們假期或琴棋書畫、或奧賽班、或體育訓練等等,都說明了家長以自己心目中的模式培養孩子。其效益當然利弊兼存,孩子個人能力得以提升,但卻難免模式化,必然影響孩子的終身發展。小小年紀唱反調,揚言「斷絕關係」透露的是父母親的無奈和苦楚。一個擁有近7000名成員網路討論小組的驚悚名字取名「父母皆禍害」,代溝之間的時代對峙倒置了僵硬的雙方關係。這也導致了「家長焦慮症」成為一種難以言說的傷,也即是標準的「中國式父母」對孩子的「包辦人生」。顯然,這「以愛之名」的高壓培養模式下,最終也造就了孩子的叛逆和不安。替孩子「包辦人生」的傳統做法必然導致厭倦心態的滋生和繁殖,中國的父母應該學會發掘孩子的興趣愛好,應在堅持孩子個性獨立的同時,以可接受的教育方式,適當地加以素質拓展和提升,而非完全一己之私的「灌溉式」輔導。(曾金)媽媽錯在急功近利「心儀的初中」也好,「重點初中」也罷,當媽媽的希望兒子考上一所理想的學校,這本沒有錯。但這炎天酷暑,本是孩子「自由活動」的日子,可你非得送兒子去校外培優班學習英語不可,而孩子卻又「厭煩」,這就有些「強捺牯牛喝水」。此時此刻,當兒子與你翻臉後,氣憤的王麗戧兒子:「你脫光了我給買的衣服才能離開這房子,還要賠我在你身上花的錢。」——這哪裡是在教育孩子,簡直就是在「做生意」。再來看王麗的兒子,他多少也對其媽媽的這種「言傳身教」有些「耳濡目染」;甭看這孩子才上小學,但他還是蠻「講契約」的——欲斷母子關係,他要媽媽簽字畫押,只不過表現得有些「急」;同時,這小子也是蠻有商業頭腦的——面對母親的「算總賬」,他反駁:「你是自己願意投資的,虧損了就得自己承擔。」身患「焦慮症」的「媽媽王麗」,你只顧「抱怨兒子」,卻不知道自己教育孩子「路子不對」。孩子不願去校外培優班學英語,父母應該問問自己「為什麼兒子不願去學英語?」一者,暑假是放假的日子,還是上課的時光?二者,孩子有沒有搞清楚「為什麼要去學英語」,是為了「媽媽的面子」,是為了自己「將來的人生」,還是為了「濟世安邦」?三者,英語該怎麼學?是「自覺自愿」而循序漸進,還是「被強行塞進校外培優班」?四者,也是更為關鍵的,「媽媽王麗」,你的孩子現在英語成績不好是不是將來就一定成績不好,他現在「厭煩英語」是不是將來就一定「厭煩英語」?你如果真的愛孩子,就得尊重孩子,就得「從長計議」而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媽媽王麗」,你兒子才上小學,人生的路還長著呢!只要方向對頭,不要怕路途遙遠;但怕就怕,有些家長教育孩子「急功近利」。(張傳發)分析奴僕與皇帝現在的家長出現兩個極端,要麼「一言堂」現象,家長的一切,小孩都必須聽;另外就是「小皇帝現象」,尤其在大城市裡,家長在孩子面前成了奴僕。令人稱奇的是,許多家長將二者統一起來。在孩子的生活上,家長在孩子面前是奴僕;在孩子未來人生道路的設計上,家長又成為孩子的「皇帝」,家長們按照自己的設想,把孩子當成了一件「作品」,為其設計著自認為是「美好的未來」。孩子是家長的孩子,他們更是自己的主人。「但可惜的是中國的舊見解,又恰恰與這道理完全相反」,八十多年前,魯迅寫過《我們怎樣做父親》,他沉痛地寫道,「本位應在幼者,卻反在長者;置重應在將來,卻反在過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犧牲,自己無力生存,卻苛責後者又來專做他的犧牲,毀滅了一切發展本身的能力。」試想,那些唯恐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們,那些逼迫孩子拚命學習的家長們,哪一位以孩子的需要為本,不是以大人的方便為本?哪一位把孩子看作是一個獨立的生命來尊重他?「五四」的時候說要拋棄舊文化,引進新文化。近百年過去了,我們的家長們還沉浸在「東方古傳的謬誤思想」中,還在壓迫孩子,這是多麼悲哀的事啊!假如做父母的心態也調整不過來,假如不能做到把孩子看作是一個獨立的生命來尊重他,仍然漠視孩子的真正需要,那麼,或許還會有更多的孩子要和父母「斷絕關係」,還會有更多的孩子要離家出走,甚至會發生孩子自殺、孩子弒母等令人痛心的人倫悲劇!我們不要埋怨社會環境,請首先從自己做起,不要讓孩子做「無謂的犧牲」。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做「覺醒的父母」,尊重孩子的獨立生命和人格,理解他,解放他,做一個指導者、協商者,而不是命令者。(馬莉)追問有多少孩子不堪課外輔導在父母的邏輯中,孩子英語不好,就要補課,不補課,英語成績提高不上去,以後的重點中學、重點大學都與其絕緣了,可孩子卻不是這麼想,因為對英語沒有興趣,硬逼著他學,怎能學好?鬧僵了,也就要和母親斷絕母子關係了。為了看得見的「功利果子」,為了所謂的「為孩子好」,在「愛」的名義下,孩子的自主權全部被剝奪了。暑假期間,不知道有多少學生入了輔導班「繼續學習」。近距離的補課不新鮮,現在還出現了「跨省補課」。近日山東武城二中部分教師組織這個學校至少400名學生到河北省故城縣補習,讓人很無奈。跨省補課不可想像,不堪課外輔導和母親斷絕關係不可理解,種種荒唐的背後是教育的過於功利化。教育是應該帶些功利,但卻不能過於功利化。否則,父母和學校累,孩子則更累。與母親斷絕關係,就能夠不學英語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孩子還小,不懂事,不知道僅憑自己的力量是很難與「應試教育」相抗爭的。一首題為《媽媽,我壓力好大》的小學生詩歌在網上一經出現立刻引發很多家長的心酸和共鳴。實際上,教育沒有特效藥,教育最應該「對症下藥」,即因材施教。明知道孩子不喜歡數學,卻偏讓其將時間全花在數學上,效果勢必適得其反;明知道孩子喜歡語文,卻不讓其看課外書,孩子如何能夠快樂?教育少些功利化,孩子就多一份快樂,母子的關係也不至鬧得如此僵硬。還有多少孩子不堪課外輔導?還有多少孩子被迫奔波在烈日下?(王軍榮)延伸外語教育該反思了人們總是有一個疑問在心頭,學英語是為了考試、升學而學,還是為了運用而學,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弄清楚。要求那麼多人、花費那麼多錢學一門今後幾乎不怎麼用的課目,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話又說回來,孩子不學習英語,如何應付考試和升學關呢?英語作為必修課,不學肯定不行,但孩子又不願意學,這可難壞了家長和孩子。我們能不能對孩子學英語的問題進行一次問卷調查,問一問不肯學英語的是少數孩子,還是多數孩子?如果是前者,則無需調整;如果是後者,則需作出調整,最好把學英語作為選修課,與考試和升學脫鉤,任孩子們憑興趣來學,興趣多的則多學,沒興趣的則少學,從源頭上修正學英語費精勞神,到頭來少有人用的尷尬局面。
推薦閱讀:

自製菠菜手擀麵,孩子吃了兩大碗
父母血型決定孩子未來性格,你家寶寶是哪種
「熊孩子論調」背後是「性惡說」
看完王健林兒子王思聰,再看下李嘉誠、馬雲的孩子,相差好大啊
孩子的教養怎麼培養?

TAG:中國 | 孩子 | 關係 | 母子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