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名臣張居正·酈波(聽課筆記第四部分)

酈波教授的系列講座《風雨名臣張居正》講完了,我們跟隨著酈波教授的精彩講解走進哪段撼人心魄的故事中,我們憤慨我們扼腕嘆息,但歷史終歸早已塵封,我們只能是從歷史中借鑒到智慧,正視社會與人生,或許這就不乏學習的意義了。以下是我自己的聽課筆記,發到博客里與朋友們分享,記得不全,僅供參考,不當處請諒!有感想的,請在下方直接評論。歡迎交流。

風雨名臣張居正·酈波(聽課筆記第一部分一至七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c6a090100fmjy.html

風雨名臣張居正·酈波(聽課筆記第二部分七至十四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c6a090100fo52.html

風雨名臣張居正·酈波(聽課筆記第三部分十五至二十一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c6a090100fprb.html

風雨張居正22_君臣辯論賽—酈波.2009.11.02

張居正認為小萬曆一定是明君,但沒有想到性情大變,他的萬曆新政化為煙雨。根本原因是什麼?

張居正憑著國家利益至上,變得操切嚴厲極端了。不僅對反對派對部舊都是如此。對李太后也是,留下集再說,但對小萬曆操切影響就大了。

他雖是老師,但小萬曆是他名義上的主人。雖然是皇上,但張居正是他老師,張居正把他當接班人來看,兩人情感開始時是如魚得水,相得甚歡,從小萬曆角度,能碰到張居正是萬幸。萬曆孤兒沒有經驗,面對宦官與文官集團,可謂是驚弓之鳥,成了巨大依靠。萬曆是太后重中之重,張居正也傾注了所有精力。他可稱最稱職老師。教育心血與愛護能感動李太后,是順理成章,但萬曆也表示出這種感動,就更難能可貴了。他也多次說真摯與無私像父愛,史書有載。失去父親的十歲孤兒,在張居正面前得到護愛,自然用父愛情感替代。張居正為了改革幾十年如一日,遠離妻兒老小,把所有的愛傾注到萬曆身上,自然也有親情。萬曆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張居正,張居正病,萬曆看到了,停止朝議,親自熬了薑湯,親自端上去,這是史書上少見的吧?這種發自真心的舉動絕不是作秀。張居正估計連粉身碎骨的心都有。一次小萬曆出疹子,病了好久,張居正隔幾天到宮前問候一下,完全康復了,看到小萬曆就一直走到龍椅前,仰臉看著小萬曆,小萬曆問他看朕色何如呀?張居正還是跪著上前看,小萬曆握著手說,每天進膳四次,彙報一下生活。張居正開心地笑了,這是真情表露,哪裡別的?張居正接家人來京,太后等用家人禮。他們間不是親情是什麼呢?有許多史家說感情如此真摯,在歷史上是少有的。

再從張居正角度來看,這種類似父子情,讓張居正覺得小萬曆一定是一個明主,這是有依據的。三個例證:一是交待萬曆不能偷懶,堅持上早朝,明代弊病是宦官亂政,皇帝荒政不與大臣溝通,溝通渠道主要是早朝,才能與大臣保持交流,像嘉靖隆慶等是荒政暴政,君臣不相接久矣,才導致宦官把持朝政。每天一大早,早早上早朝,從不耽擱,對一個小孩不容易,後來連張居正都過意不過去,後來甚至關愛到改動時間。小萬曆在張居正死前堅持到了最後,但沒想到死後五年後再也不堅持了。後來二十多年都不上朝了。第二個例證是對他說工節約愛惜民意,要國富兵強,小萬曆懂得節約,元年時過春節,上課時,張居正說你爹沒過喪期,取消元宵燈會,萬曆說昨天吩咐過,張居正萬分高興。這畢竟是孩子,哪有不喜歡燈會的呢?一天實在忍不住問元宵鰲山燈會是不是祖制呀?張居正一聽,知道心事,不肯花錢,板臉,說當時是偶一為之,還是不要搞吧?萬曆難熬,馮保也在邊上,打圓場,不行就搞一次,明年不搞了。張居正白一眼,得十萬金呀,財政困難,能省就省吧?馮保還要爭,萬曆聽了話,說,朕極知民窮如先生言。這個小皇帝如此知道節儉,張居正覺得這個小萬曆一定愛惜民意,可惜他不知道死後萬曆後來成了明代歷史上最貪財最不惜民力的皇帝。第三個例證是,要懂得仁慈愛惜人才,張居正講宋仁宗不喜歡珠寶的習慣,十歲的萬曆說,賢臣為寶,珠玉何益?珠寶對於百姓是珍寶,對於國家不是,人才才是。張居正聽後大為驚訝。中興之日指日可待。後人常指出張居正在世是成功改革家,眼光不夠長遠是死前在內閣沒有安排好政治接班人,沒人能執行下去,也的確沒有像徐階培養他一樣,但他認定看好的是小萬曆呀。他堅信萬曆會成為最佳的改革接班人,更想不到對他自己家的血腥報復,甚至幾乎毀掉所有政治人才。

我們不禁要問,張居正為什麼會看走眼?如此優良的孩子怎麼會成為極荒政怠政的暴君?他不可能做秀到如此地步吧?為什麼長大後成了這樣的人呢?這就是教育問題與成長問題。

教育方面:中國傳統教育最大問題在家長制,家長式教育,責任心膨脹過頭了,教育成了手中的權力,這種心態下,想想教育環境是重壓,張居正與李太后的教育就是家長式教育。小萬曆犯錯誤了,馮保就警告他,我就告訴你媽,李太后的嚴格讓小萬曆老實了。一旦被李太后知道,就說告訴你張老師。小萬曆就徹底老實了。怕成什麼樣了?張居正沒有打罵就成這樣,可見家長式教育使他的心理有多扭曲。他們也都覺得是為了孩子好。他就應該這樣成長,可惜,大人們的應該與孩子心中的應該是不一樣的。尤其是男孩十一到十三歲時是逆反心理產生的時期,而十六到十八歲時更是最明顯時期。而奪情風暴後,張居正變得操切時正是小萬曆逆反心理最強烈時期。萬曆結婚成人了,有了自己的思想,與張老師不合拍了,張居正發現後就要把不合拍強扭成合拍。

有一次十六歲的萬曆喜歡花錢,讓戶部贊助一點五十萬兩,戶部說開年年初沒計劃呀,萬曆就放棄了,轉頭叫工部不是可以鑄錢嗎?鑄五十萬兩,張居正一聽,惱火,張居正還沒說話呢,萬曆就說不要戶部鑄不行嗎?張居正就耐心解釋經濟學知識。萬曆聽不懂,張居正跟他講道理。小萬曆不能接受的是他認為自己是皇帝,有至高皇權,為什麼錢不是我的?受到這麼多束縛與約束。當然沒要到錢,這種憤憤不平卻是張老師不能撫平的。不久,小萬曆準備了第二場,七年五月時封李成梁為寧遠伯,沒人有意見,萬曆也同意,結果這道旨意結束的第二天,小萬曆讓小太監拿口諭讓張居正封兵父為永年伯,張居正一看就火了,李成梁是軍功,你丈人沒貢獻一點力量,湊什麼熱鬧?不封,小萬曆不著急,第二天,讓太監送了些材料來了,寫明了武宗二年與嘉靖二年時,都曾封自己的岳父為伯爵,為什麼我不能封呢?想想也沒話說,只好封了。不給世襲。第二天上朝時,小萬曆見到就問為什麼不世襲?張居正也有準備,聽了就笑了,你可能不知道,典籍,外戚封伯不能世襲。小萬曆不示弱,我也查了,武宗正德二年都加了世襲了,我為什麼不能加呀?張居正又笑了,把這件事從太祖說起,封爵有什麼意義。講道理肯定講不過老師,只好使出殺手鐧,李成梁為什麼可以加世襲呀?張居正終於火了,大明半壁江山,都靠他,你岳父有什麼軍功呀?小萬曆也火了,來了句,皇帝丈人還不如一個總兵官嗎?張居正死死盯著他,用這種方式肯定。兩人不說話,瞪著對方。到末了,張居正也沒給他加世襲。小萬曆還是敗了下來。

要鑄錢為自己需要,加世襲就是有意找茬,為什麼這樣?心理還有什麼心理情結呢?會造成什麼麻煩?對萬曆新政有什麼後果呢?看下集。

風雨張居正23_其實不想走—酈波.2009.11.03

萬曆與張居正的關係也不再了,萬曆十八歲時,上書退休,本是高興的事,可是萬曆變卦了,不讓。去留體現什麼情感呢?

萬曆六年,張居正回家葬父,趕到老家時,遠在千里外的北京,萬曆與李太后盼望他早歸,安葬過程中,萬曆下了三道詔書,問情況;結束了沒有;什麼時候回來。當地大小官員看到這麼依賴張居正都無上光榮。當時官員紛紛拍馬,在城外建三詔亭紀念,請張居正出席落成典禮,哪知他當場給他潑了冷水。誰知道多少年後的局勢呢,到時萬一風光不再了,還不知道是否有好下場呢。官員們面面相覷。這是六年,剛經歷奪情風暴,張居正也正鐵腕推行改革,但為什麼這樣清醒地認識到呢?要知道這時是萬般依賴呀。這就涉及到他的政治智慧。梁啟超說他是明代唯一一個政治家。

政治智慧體現在四點:一是推出萬曆新政的改革運動,導致中興。二是敢於奪情的決心與勇氣。這種勇氣就是大智慧。三是用相權來鉗制皇權的政治策略。尤其是保持適當合作狀態的情況下。沒有皇權支持下是成功的改革在封建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四是用相權鉗制皇權的清醒認識。後來有人說他不知道大禍臨前,我覺得這種說法對也不對,說他當局者迷,恐怕不對。他不是不知道,張居正說過,高位不可久竊,大權不可久居。要懂得急流勇退。

我覺得張居正的工作風格有關。他變得操切,生活也變得奢侈。像長定堡的疑案,親信部下的封賞一律革除,甚至處罰。奪情之後,受天下人攻擊,導致性情變化,他也意識到持續下去,會發展到對新政的攻擊,所以他當機立斷要統一思想,七年詔令毀天下書院,統一認識,免得知識分子的是非。這就留下了文化專制的惡名。他的專制對萬曆與太后也是如此。李太后要算他主人,但畢竟她是強勢女人呀,張居正也對她操切,一次,張心腹戚繼光深夜直闖張府,看一樣東西,是一件棉衣,撕開一看,裡面只有敗絮,沒有實棉,張居正知道這是為什麼,他愛兵如子,看到士兵穿的是這樣的棉衣,戚繼光能不生氣嗎?張居正也氣憤。因為管軍需的是李太后父親李偉。張居正戚繼光都是給她打工的,總不能查她父親吧?張居正徹查,交給太后自己看著辦,她也羞愧,把父親叫來宮裡,一頓數落,罰站,剝奪一切官職。她是為兒子江山考慮,但是雖是這樣,這事張居正做得沒留情面。後來萬曆清算時,有人請太后說話,她硬是沒說,當年沒有誰為我父親說情呀。

兩個客觀原因:一是自己奪情所受的屈辱,二是自己年齡與權勢的增長心理上的膨脹。像曹操殺楊修也多因為自己老了再加上權勢達到高處不能再唯才是舉了。但凡權勢到達頂點的人晚年多操切。我覺得還有兩點具體處:一是不是不知道自己操切,二是這也是不得已的選擇。曾對朋友寫信說,浮言私議,人情必不能免……故得少有建立,得失毀譽關頭,若打不破,天下事無一可為者。這說明了自己不顧個人利益受到許多人非議,但越是這樣,越是如此;正因為我的嚴格要求,才取得一點點成果;這種操切對我雖有損害,對國家卻是好事。要想做點事就不能在個人利益上太過謹慎。我正是要為國家利益,別的事我不考慮。隨你們說吧。我說他不僅有理想,也能夠實現自己理想,這個奪情風暴後,他意識到輿論對自己不利,這個當口是新政生與死的關口,所以他不怕一切,要達成自己的理想。我們正是基於人情來看張居正的。

萬曆八年,成果顯著時,張居正操切風格動搖了。夢想實現只要維持就行,這時他開始功成身退了。他身體也不行,所以著手讓萬曆來親政了。萬曆皇帝除了強烈逆反以外,還有約拿情結,本希望做點事的,終於等到機會可以做工作時,他突然逃跑了。心理學家說面對理想與成功真要做時選擇了逃避不作為,這就是約拿情結。宋神宗遇到王安石時二十歲了,對王安石是感激的,而明神宗在十到二十歲時遇到張居正,性格與心理都飄忽不定,以前什麼都聽,後來就逆反與懷疑,張居正準備讓他做,他又想起張教師的好了。堅決不幹。

張居正特意安排了耕籍禮和謁陵禮,兩儀式完成,標誌他完全成年,可以完全親政了。張居正以為自己可以退休了,第十天,張居正正式上疏,提交退休報告《歸政乞休疏》。有句話是,「臣受事以來,夙夜兢懼,恆恐付託不效,有累先帝之明」。這像出師表裡的話。張居正當諸葛亮當作榜樣。正因為不敢懈怠,諸葛亮出兵伐魏。而張居正接著說的是飽受非議,身體也不行,所以提出退休想法。至少說明他知道自己的影響。「惴惴之心無一日不如臨深淵」,這是他的政治智慧,當功成時就明哲保身了。

沒能功成身退的原因:一是太后與萬曆的依賴,太后甚至說要輔政到三十歲時再親政哦,萬曆當然也因此產生了恐懼,但當時沒提出半分異議;二是張居正權力場久了厭惡固然,但對權勢的留戀還是有的,這時雖然是功成了,但是一條鞭法還沒完全施行,他多少有心不甘處;三是擔憂,不放心的是萬曆,八年時,張居正頂著,小萬曆清閑,一晚上,他跟著太監去西城混,喝醉了,發酒瘋,逮著內監唱小曲,他仗劍砍他們,人們勸他,他要割發代首,第二天酒醒了,太后知道惱火極了,宣張首輔進宮,張居正也火,這不是心中的明君,所以他也火,不過後來念到霍光的事時,他與馮保都跪下來求情,但母親的發火會讓萬曆恐懼。事後張居正代萬曆寫罪己詔,本是張居正認為教育不成功,結果是教育還不夠嚴格,他反而留下來把萬曆教育得更好些。他不知道,萬曆在心理上已經完全與他決裂了。

什麼叫悲劇呀?我覺得因為善良成就了不可預料的災難,就是悲劇。悲劇也註定到來了。這個時代會有怎樣沉重的嘆息呢?看下集。

風雨張居正24_抄家的噩夢—酈波.2009.11.04

魯迅先生說過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是文學中的,而生活中的是善良的初衷造成了不可預料的災難。張居正為萬曆新政的發展著想,本想功成身退,但是萬曆讓張居正誤判了去留,再想把他扶上馬送一程,沒想到決裂越深越大。事實上促進了徹底的決裂。張居正去世前兩年這種決裂是隱性的,在張的嚴格要求下,萬曆不如以前逆反了,不聞不問,不作為混日子。事實上後來執政就是不作為,這是他的約拿情結。張居正面對這些完全理解錯誤,他誤以為需要繼續教育。可是他自己越來越力不足,病重,一病直到送了性命。張居正的病因也是迷。有說是痔瘡,也不至於喪命吧?他自己太沒當回事。他是權傾朝野,嚴格不僅對別人,對自己也是操切。延誤,野史的說法是諱疾忌醫,所以,想把所有事都做掉,生病也不能認真看,一直延誤,等到倒下來為時晚矣。誤診動手術之三個月後,張居正就去世了。這期間一再要求回鄉療養,但萬曆就是不答應,病榻上堆滿了奏章。

在重病幾個月中,萬曆對張老師想起多年感情,讓京城官員祈禱,還封為太師。這麼做是想表達一下尊崇與感激。就像三年前說先生功大,朕無可為酬。只有在將來照顧你的子孫。可這種行為在不久後,成了一種巨大諷刺。屍骨未寒,萬曆變臉了,開始對他反攻清算了。導致這種變化的不是政治的因素還是出自生理因素,他在遺傳因素上接受了基因,爺爺嘉靖是半路為皇的,一當皇帝就開始與大臣鬧彆扭,為太上皇封號與大臣們吵了許多年,弄得國力空虛,偏執。後半生荒政,皇權卻從不旁落。一生偏執固執,怠政弄權。萬曆繼承這些。張居正死後三十年萬曆更是荒政,甚至二十多年不上朝。

第二個是外祖父李太后的父親李偉,本是為圖錢賣了女兒,沒想到使李家飛黃騰達,貪婪與投機是他的個性。小萬曆也是繼承了這種傳統,也是出於藍勝於藍。萬曆是最貪財的皇帝,不放心戶部而親自派太監去收稅。兩方面的繼承潛伏在萬曆的血液中,先前被張居正壓制著,現在得以暴發。張居正成了萬曆反攻清算的對象就是一種重塑自我的標誌。

當然,萬曆畢竟受教導多年,不會一死就翻臉,先從馮保下手,有人告馮保貪污受賄,萬曆先不敢動,等到有人說他家財萬貫,富可敵國時,萬曆不害怕了,下令抄家,果然在馮保家抄出幾十萬兩黃金等。萬曆抄家成功開心極了。最後沒殺他,趕到南京去了。李太后還不知道,直到被趕走時才發現,質問萬曆,萬曆不當回事,就打發了母親。李太后沒有了垂簾的能力了,李太后再也不過問任何國事了。甚至張居正的事上都不說話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官場上最善於揣摩了,有人開始彈劾張居正了,開始萬曆也不敢動張居正。要長證據不難,馬上就出現了。神秘的唆使下,一個陳年舊案翻起來了,遼王朱憲節的案子,說遼王誤殺了張居正的爺爺,後來就陷害了遼王,霸佔了遼王府,無數珍寶盡入張府,萬曆看到這時,肯定高興了。只要有錢,管他是誰,干。橫下心反攻,從抄家開始。這是獲得財富的方法。

但我們要知道,明代法律只有三大罪可以抄家,張居正還沒有罪名,就開始抄了。可見小萬曆等不及了。派御使趕往張家抄家,北京沒抄到,就趕往老家湖北抄。白銀不下兩百萬兩,萬曆一聽命令趕往湖北,丘舜張誠兩人臨走前,保證一定要把完整地帶回來。兩人趕到,已經餓死了十幾個人了。湖北當地官員看清這個動手的消息,以前拍馬的立刻第一時間查封了,不許一分錢走脫,等到他們趕來時,沒吃沒喝十幾天,十幾人餓死了,他們二人立馬抄家,傻了,只抄到十萬兩白銀。張誠有辦法,把幾個兒子嚴打,讓他們招認寄存在他人家,抄了親家,也只抄了十幾萬兩。大兒子懸樑自盡,寫血書,控訴得聲淚俱下,狀元郎投水自盡,幸虧被救了。這下聲動天下。就是這樣看顧的,至此家破人亡。

萬曆對張居正的報復這才開始,終萬曆一朝,張家過的都是困窘的日子。萬曆沒抄到錢,甚至要把張居正的棺材挖開,在許多人勸阻下才作罷,要是只看到只有玉帶硯台的話,不知道他會作何感想。

對於張居正的支持者追隨者呢?萬曆新政被翻盤,這是一個國家王朝悲劇的開始。考成法被廢除了,那些無能的官員們復原職了,被他提拔的人靠邊了。學生重視的人才方逢時甚至被陷下罪,戚繼光不過是因為關係好也被從前線掉到廣東去。無仗可打無兵可帶,是多麼痛苦?他憤而辭職,在貧病中死去。一條鞭法被廢,清丈田畝也被推翻。大地主的兼并迅速反彈。許多史學家認為大明王朝的覆滅種子就是這時種下來的。許多人悲嘆,1582年張居正去世後,再無張居正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悲劇才開始真正上演了,死後四年,遼東巡撫周詠注意到建州一個女真部落首領壯大起來,上書征剿,後來主管成員大事化小,讓女真從容做大,成了大明的掘墓人。要是張居正在,努爾哈赤還會是他嗎?歷史不相信假如,千秋功過後人評說,三百六十年有哪些人念念不忘他呢?原因是什麼?看下集。

風雨張居正25_世間奇男子—酈波.2009.11.05

不知不覺,講到最後一講了。日久生情了,難以割捨。整個過程中,看了許多材料,一方面有許多古籍與史料也有許多現當代的論著,對我有許多幫助,對此我表達我的敬意與謝意。朱東潤先生的《張居正大傳》,有我好奇的名字來由,為什麼叫大傳呢?二是,寫作時間。四十六歲時,朱先生在武漢大學,抗日戰爭時期流亡的生活,朱先生說1941年開始七個月間完成三十萬字的巨著。這種顛沛生活中哪來這麼多熱情呢?這兩個問題,第一個他自己回答過,序中說,看到大傳的名稱,會詫異,這個詞原來是經學裡的詞,像尚書有大傳,傳記也來自經學裡,後被引到史學中來。大傳也可以引用來。這太學術,這隻回答了是什麼,沒回答為什麼。還不算完全回答。第二個問題七個月中完成,更沒有說明。帶這兩個疑問,我去了湖北荊楚大地去尋找答案。

到時是傍晚,當時,一抬頭看到血色殘陽,古城滄桑,走在大街上,想到四百年前因為爺爺做夢夢見白烏龜起名白圭的人,從而也走向了天下,對這種歷史的偶然我充滿敬佩也敬畏。故居漂亮。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本以為四百年會被壓榨成小點,但沒有。人說,張居正是我們歷史上數得出的名相,有幾人能比?牛!也讓人服氣。我說了四字名至實歸。我流連半天,感慨頗多。一是人的得失毀譽不是自己決定的,只要對得起良心,只要心無所愧,就應該奔著自己的理想勇敢前進。當時活著時就有人建生祠,這不乏拍馬之舉,但他面對這種歌頌,卻表現出難得的冷靜與理智。像三詔亭時,他自己就說到我死時說不定找塊安葬處都難。功成名就時如此冷靜不容易。果然一死萬曆就開始「報答」恩師了,手段是反攻是抄家。因為沒有想像中的二百萬甚至想開棺。不允許任何人為張居正翻案。不再提任何功勞。最好徹底忘掉。

但是公道自在人心,歷史不會簡單抹殺。要是他提拔的為他叫屈,不算什麼,甚至反對的人為他鳴冤,那才能說明什麼。像不僅指責那些不能鳴冤的人,甚至李贄把海瑞作對比,海是萬年青草,卻不能傲霜雪,但張居正是宰相之傑,是參天大樹。他是思想家,也為張居正叫屈,畢竟當時身微言輕。的確張居正在當時被人們淡忘。就在這時,死後五六十年崇禎時朝野開始念叨張居正。家貧思賢妻,國難思良相。農民起義,異族入侵,開始意識到國難當頭,大家開始想起張居正,危局時勢,誰能挽狂瀾?第一個吶喊的是反奪情倫理中的鄒元標,他是五君子之一。當時把張居正甚至萬曆罵得最狠。曾被打斷雙腿。被發配雲貴,晚年回憶起來,每到下雨天渾身疼痛,這些是拜張居正所賜。鄒元標面對局勢反思,只有張居正的改革才能救大明,上書主張為張居正平反,得到一致擁護。

張居正當年孤身一人誓把改革推行到底。當過狀元的兒子窮盡一生編完集子,留此一段精誠在天壤間,知我罪我(典出孔子),只要有價值,我會努力認真地把它做下去。即使這樣,留在天地間的精神也是不可以被消亡的。這種精神這種精誠到底有什麼內涵呢?這就要說到我在故居產生的第二個強烈感慨。我認為不管對於一個家族來說還是對於一個民族來說,精神是可以遺傳的。要想知道是什麼精神,看看後代的表現,後來崇禎十七年中,雖然他也想勵精圖治,但天下再無張居正這樣的能臣,面對江河日下的時局,他也無能為力。策封重用張居正的後人,希望能繼承其精神,為大明奉獻光與熱。張同敞投入其中,十七年,有清軍有起義軍,委派張同敞招兵,他在南方沒有招到多少軍,崇禎弔死了,清兵入關了。大多人作鳥獸散,人們勸張同敞遠離是非,但他卻說先祖為國常說死而後已,我怎麼能做不肖子孫呢?所以,他一腔熱血,投入到堅持抗清鬥爭中。幫助南明小朝廷抗清,後跟永曆帝抗戰,他總督各路兵馬但當時人心思散,他總能巋然不動,多少次下來,他獲得抗清將士的愛戴,但獨木難支,他堅持八年後,清兵攻下廣西,永曆帝逃往南寧。張同敞隻身見教師瞿式耜,老師勸他走吧,他說古人恥為君子,怎麼不讓我同生死呢?你不愧是出自忠孝之家呀?兩人當晚正襟危坐,第二天清兵攻破南寧城,別人不認得他,他把孔有德罵了個狗血噴頭,知道是張居正曾孫後,把二人下到大牢里,希望勸降,但是兩人絕對不會降。殺了二人。臨刑時,張同敞堅決不肯跪著受刑,他鎮定地看著劊子手動刑,居然斷頭後毅立不動,這是真正有根的人,清兵嚇壞了,大家跪下這個身子磕了幾十個頭,身體才倒地。

1963年,郭沫若老師去過二人墓前,寫過兩首詩,一是《贊張同敞》,「的是奇男子,江陵忠烈張。隨師同患難,與國共存亡。臂斷何曾斷?睛傷並未傷。萬人齊仰止,千古整冠裳。」我認為這首非常好。首句直接肯定,用在張居正身上何嘗不可?大明276年歷史能開創中興盛世的張居正不也是奇男子嗎?重重阻難,能堅持下去難道不是奇男子嗎?能克服重重困難,實現理想不就是奇男子嗎?我突然想到朱東潤也會去過,他曾寫過,同敞死了,熱烈的血液灌溉了民族復興的萌芽。我明白了朱東潤先生留下的兩個謎團,他在流亡歲月里,深深感觸到《張居正大傳》,這時是日寇最瘋狂的時候,1941年是軍國主義最囂張國人最難的時候,他在流亡生活中在全民族深重災難中感受張居正大傳的。我完全能夠感受得到朱東潤在奮筆疾書時的激憤與激動。在傳記最後,朱先生寫道:「整個的中國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的祖先的時候,總會發現許多可歌可泣的事實,有的顯煥一些,也許有的黯淡一些,但是當我們想到自己的祖先曾經為自由而奮鬥為發展而努力乃至為生存而流血,我們對於過去固然看到無窮的光輝,對於將來也必然抱著更大的期待。前進啊,每一個中華民族的兒女。」這就是大傳名稱的根本理由。在張居正身上,朱東潤先生寄寓了怎樣的屬於民族的期望。這樣的傳記不叫大傳叫什麼,這是民族的精神傳記,這是真正的名至實歸。

那段抗戰過去了,朱東潤先生去了,但這種期待民族復興的希望不在每個人身上流淌嗎?出於這個原因,我們在發展的路來湎懷這個做出過巨大貢獻的祖先。

推薦閱讀:

《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筆記(二十八)
探索門太極陰陽形氣命理學象法班筆記
甜美的女童春季休閑麻花開衫,馬上織起來,附教程筆記
奇門遁甲私人筆記數字轉化之十干應克

TAG:筆記 | 張居正 | 聽課 | 第四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