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好消息,互聯網的壞消息

互聯網開始了下半場,是最近比較熱的話題。Keso寫了一篇相當不錯的文章(我把鏈接放在閱讀原文裡面),我不認為互聯網到了下半場,但是的確有很多必須注意的壞消息,這些壞消息會對互聯網的未來有巨大的影響。當然,好消息也還是有的。

先來看好消息。好消息是互聯網用戶數未來仍然會有很大增長空間,雖然可能增加起來難度比過去大。到2016年,整個國家100%人口都聯網的只有一個國家,冰島。其他發達國家,基本都在90%上下,而中國才剛剛超過50%,被認為下一個增長點的印尼,僅有20%多一點。

圖1 互聯網用戶比例,來自 internetlivestats.com

對於創業者來說,這意味著還有機會找到足夠多的人提供他們一種完全不同的應用,從而打破現在的巨頭壟斷。比如說,前幾個月開始被眾人所知的「快手」,它默默的開拓了一個主流視野之外的用戶群,直到發展到了足夠大才被廣泛注意到。這樣的機會仍然存在,儘管我們今天已經覺得互聯網壟斷已經到了前所未有而高度。當然,就算平台級的創業項目難度變得非常大,仍然有很多「滿足一部分人需求」的產品能活的不錯,受益於遠遠超過10年前的聯網用戶數量,就算是這些小眾產品,用戶數量超過10年前的大眾產品也不是不可能。互聯網距離到達極限還有很遠的距離,這算是個好消息。

但除此之外,就都是不太好的消息了。今天我們說起互聯網的時候,必須清晰的認識到,它和我們在10年前以及20年前所講的互聯網,區別是相當大的。20年前我們認為互聯網是平等、廉價、全球性的基礎設施,這種預期在未來應該會發生變化。現在我們正站在歷史的分界線上。

首先是壟斷。這是一個所有人都能體會到的問題,在中國你總是離不開BAT的產品,但就算BAT也不是平等的,其中最離不開的應該是騰訊。在中國之外,就是Facebook,以及它一系列收購來的產品,比如Instagram或者Whatsapp。這種壟斷到了多誇張的地步,只要看一下手機的電量統計就知道了。商業化的互聯網是一代又一代的大公司推動的,曾經是雅虎,後來是Google,再後來是Facebook。Google當然也是壟斷者,但它是中立公平分發流量的壟斷者,和Facebook不是一回事。從社交網路的時代開始,壟斷者們則試圖把流量留在自己的體系內。PC互聯網的末期(2008年)這種情況還不算嚴重,但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小屏幕上同時使用多個應用不符合用戶系統,人們就越來越多的黏在某一個應用上,就像你現在通過微信看這篇文章。

在這個時期,壟斷者們開始試圖用資本來擴充自己。上網年頭多的人應該還記得過去騰訊經常因為模仿和山寨挨罵,今天它已經不太這麼做了,變成了收購。回頭看看,那個山寨和模仿的年代實際上比今天公平,新產品仍然可以自己獨立發展下去。而今天,壟斷 資本帶來的威力是決定性的。想想剛剛結束的打車軟體大戰就知道了,拿了騰訊投資的滴滴就是比別人競爭優勢大的多。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美國,無論Instagram還是Whatsapp,被Facebook收購之後,意味著獲得遠遠超過競爭對手的優勢,同類產品基本死定了。當然,這個過程中也有少數例外,比如Telegram的興起,這是極其特殊的特例,一方面是創始人Durov兄弟有足夠的錢,另外一方面是他們的理念和特性,再加上打了隱私這張牌,從而讓他們能夠佔有一定市場。儘管Telegram有諸多優勢和偶然性,它實際佔領的用戶數量還是遠遠低於Facebook和Whatsapp。無論是中國還是中國之外,人們都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壟斷狀況,且沒什麼辦法改變這種狀態。

這並不是最壞的消息,更糟糕的是川普和共和黨掌權之後,來之不易的「網路中立」原則必然會受到重挫。今天共和黨人已經發誓會在最短時間內推翻這一原則。網路中立原則是美國各大互聯網公司們多年奮鬥,從聯邦通訊委員會打到最高法院,最後在奧巴馬的支持下才勉強獲勝的戰果,但這個成果很快就會消失了。

網路中立是什麼?簡單概括就是運營商不能阻擋、限速或者付費提高帶寬優先順序。這些原則保證了互聯網本身成為基礎設施,不會被接入商控制。如果沒有這些原則,運營商可以決定最終用戶訪問哪些網站更快,甚至哪些不能訪問。這種感覺有點接近中國的刪貼和審核系統,只是看起來更加商業性。即,最終阻擋不阻擋,速度快不快可以花錢解決。但最終發展下去,對於新的或者小的互聯網公司,它甚至比內容審核還不公平,因為審查系統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紅線是什麼大家大致是能猜測到的,嚴格一點或者放鬆一點也都可以自己掌握。運營商主導的網路控制更加難以捉摸,有可能是商業性的,也有可能是某些特殊情況。比如,華盛頓郵報惹了某位運營商股東不高興,他乾脆把用戶訪問華郵網站的速度限制到5K。雖然他沒有能力審核或者刪貼,但通過速度的控制,最終是可以使對方的網站不可用用的。這是中國互聯網創業者早就熟知的感覺,美國創業者未來應該也會體驗到,甚至更詭異,更不可琢磨。在前面幾年裡面,支持網路中立原則的名人眾多,其中大量是互聯網的創建者,比如WWW的提出者Tim Berners-Lee,互聯網基礎架構的發明者,互聯網之父Vint Cerf,以及蘋果聯合創始人Woz。反對一方也有名人,比如Peter Thiel,大家都知道他是川普的支持者,所以你可以想像未來的狀況相當不妙。反對方的理由之一是「這麼多年沒有這個原則,互聯網不也發展的好好的嘛」,就是,1590年才發明的顯微鏡,在此之前那麼多年人類也活得好好的嘛。

圖2,2015年1月,FCC宣布支持網路中立原則。很多公司給用戶寫信,用的就是「WE WON」這個詞。然而這種勝利,我們僅僅贏得了2年時間。

極端的說,我們可以把美國放棄網路中立原則部分等同於「美國版的GFW」來看待,至少它具有成為這樣東西的潛力。美國運營商們使用的技術也差不多,比如通過「深度包檢測」用來探測和限制某些協議或者某些網站。美國網民大概也會學會中國用戶千奇百怪的VPN和代理使用技能。

說到這裡,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2011年,美國各大互聯網公司開展的反對SOPA運動(《禁止網路盜版法案》),那時候維基百科乾脆把頁面變成全黑,停止訪問一天來提醒用戶聲援反對SOPA。這兩件事是有一些相似的,都是看起來「目的單一」但一旦合法,後面的演變和發展就會超出控制,最終變得後患無窮,而它們的最終執行者,都是運營商們。SOPA同樣是共和党參議員提出的,獲得共和黨大量支持,民主黨以及加州各公司反對。最終,當時的總統奧巴馬也站在了反對SOPA的行列,最終導致這個法案被撤回。科技公司和共和黨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並不是只是這次總統選舉。取得勝利的那天,有一條特別感人的評論標題是這樣的:

「互聯網殺死了它的入侵者」

今天我們再來看這句話,簡直充滿了諷刺。並不是互聯網殺死了它的入侵者,而是總統殺死了入侵者。SOPA恐怕在未來的幾年還會捲土重來,下一次互聯網恐怕不會有這麼好運了。考慮到前面說的資本和壟斷的增強,未來倒霉的幾乎一定是小公司和創業者們。

圖3,2012年1月18日,維基百科全站停止訪問一天抗議,這是當天唯一能訪問的頁面。中文版見下面這張:

以及,還有更糟糕的,就是互聯網用戶的隱私和安全是否能夠得到保護。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是關於各國的隱私法律狀況的。在發達國家裡面,美國算是隱私保護法律比較不嚴格的。如果你還記得之前FBI要求蘋果公司開發一套後門系統的事情,應該會知道當時因此號召抵制蘋果的名人是誰。沒錯,就是現在的總統川普。這幾天英文的科技媒體紛紛在討論未來美國的隱私,用戶加密等等政策變化,這些恐怕都不會像過去一樣了。互聯網上最大的歷史檔案庫, archive.org 是第一個明確意識到這種風險的,他們最近一直在籌資,目的是建立加拿大鏡像,以便保證數據和用戶隱私安全。

這些事情都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信號:互聯網不再是是沒有國界的了。在過去這些年裡面,一直試圖在互聯網上劃分國界的(並且很成功)的國家是中國。未來中國的經驗甚至技術,大概會出口給很多國家,甚至是美國的運營商們。這是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隨著全球化的結束,互聯網的無邊界時代大概也要結束了。順便說一句,很多人認為加州人偏左是沒腦子的,但實際上左右背後都是有利益權衡的。加州聲音最大的科技企業為什麼會偏左,是因為共和黨在太多的政策上對他們有毀滅性影響。全球化時代最受益的公司是互聯網公司們,他們可以用極低的成本賺到全世界的錢。如果互聯網變成了有國界的,互聯網公司的優勢瞬間就沒了,中國人最容易理解這種狀況,所謂外國互聯網公司在中國的失敗魔咒,本質上就是這件事。

為什麼要研究美國互聯網會怎麼樣?因為美國始終是互聯網風向的帶頭人,中國各種政策和發展從美國借鑒極大。中美兩國總是互相影響,美國公司的壟斷和中國公司的壟斷如出一轍。如果美國運營商們開始通過限速和阻擋用戶訪問網站賺錢,這很可能就會成為一個各國運營商效仿的案例,尤其是中國,運營商從很多年前就不甘心只做流量管道,一直試圖控制更多東西,這些多年積累的能量一旦爆發起來會相當驚人。

總之,一個新的互聯網時代開始了。20年前我們認為互聯網應該是平等,開放,無國界的,今天看來現實和我們的期望並不一致,當然,互聯網創業遠遠沒到下半場,只是未來的挑戰會比之前大的多,已經存在的成功者會有更大的優勢,新來的,祝你好運。


推薦閱讀:

包政:西方為什麼沒有「互聯網思維」?
兩個互聯網賺錢套路,懂的人都不願意說出來的。
我眼中的互聯網
國人互聯網理財調查:七成滿意目前投資收益|投資收益|理財方式

TAG:互聯網 | 消息 | 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