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評估—腰骶椎(口袋系列)
話起骨科評估,許多同行會熟練運用頸肩腰腿部位的評估檢查,而時常忽略腰骶部,或是覺得無從下手,CPT小編這次就帶著大家一起探尋那眼熟而不易記起的腰骶部,攜手視檢查,共同揭開腰骶病變神秘面紗!
Content:
1、同側俯卧運動試驗:
2、骶骨被動後伸和內旋試驗:
3、骶骨被動前屈和外旋試驗:
4、骶骨屈曲試驗:
5、分離(前部橫向加壓)試驗:
6、擠壓(後部橫向施壓)試驗:
7、骶髂搖擺(膝-胸)試驗:
8、俯卧分離試驗(Hibb)試驗:
9、髖關節被動外旋試驗:
10、Squish試驗:
11、骶骨尖加壓(俯卧彈簧)試驗:
12、旋轉加壓試驗:
13、股骨剪切試驗:
14、恥骨聯合上下加壓試驗:
15、直腿抬高(Lasegue)試驗:
16、俯卧屈膝(Nachlas)試驗:
17、Gillet(骶骨固定)試驗:
18、同側前旋轉試驗:
19、Flamingo(飛行)試驗:
20、Piedallu征:
21、Gaenslen試驗:
22、Mazion骨盆檢查:
23、Laguere征:
24、仰卧起坐試驗:
25、 Goldthwait試驗:
26、Yeoman試驗:
27、Buttock征:
28、胸腰筋膜長度試驗:
1、同側俯卧運動試驗: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檢查髂骨屈曲或者向側方或後方旋轉的能力。患者呈俯卧位,檢查者拇指放於髂後上棘上,另一手的拇指平行放於髂骨上,讓患者主動後伸,檢查一側髖關節圖1。正常情況下可見髂後上棘向上並向側方移動。如果不發生這些活動,則表示髂骨活動度下降,並且同時伴有向後的旋轉或外傾。
2、骶骨被動後伸和內旋試驗:患者呈側卧位,患側向上。檢查者一手放於髂骨前部髂前上棘的位置,另一手放在髂後上棘的位置,手指和手掌放在髂骨後部和骶骨上。檢查者放在髂前上棘的手向前拉髂骨,放在髂後上棘的手向前推髂骨,此時檢查者可以感覺到髂骨相對於骶骨的運動圖2。然後再對比檢查另一側,如果一側髂骨運動降低,則表示該側活動度降低而且髂骨向後旋轉或外傾。
3、骶骨被動前屈和外旋試驗:患者體位同上。這時檢查者將放於髂前上棘的手向後推,同時位於髂骨後部和骶骨上的手也用力向後牽拉圖3,可以感覺到髂骨相對於骶骨向後運動。接著對比檢查另外一側,如果一側的活動度降低,則說明髂骨活動度降低而且髂骨錢旋或稱為髂骨內傾。
如果以上3個檢查均為陽性,則表明髂骨有相對於骶骨的向上滑動。
4、骶骨屈曲試驗:患者直立,體重平均平均分布在兩腿之上。檢查者站立於病人身後,雙手觸診患者髂後上棘,讓患者做後伸活動時,觀察雙側活動是否對秤圖4。正常情況下,雙側髂後上棘應該向下移動,骨盆環和骶骨的位置不變,兩者相對位置也不會發生變化。檢查者雙手放在骶1平面的雙側,當患者後伸時,骶骨通常向前運動。
5、分離(前部橫向加壓)試驗:患者呈仰卧位,檢查者雙手交叉,手掌放在髂前上棘上 圖5。檢查者用力向下、向外施壓,如果一側臀部或股後部疼痛,則為陽性,其表明骶髂關節前部韌帶有拉傷。
6、擠壓(後部橫向施壓)試驗: 患者側卧,檢查者將雙手放於患者髂棘上部,用力向下擠壓髂棘圖6 。這種檢查將對骶骨前部施加壓力,如果骶髂關節部位疼痛則為陽性,說明可能第七啊部位受傷,或骶髂後部韌帶有扭傷,或者兩者均有。
7、骶髂搖擺(膝-胸)試驗:這個實驗通常也被稱為「骶結節韌帶加壓試驗」,患者呈平卧點陣圖7,檢查者完全屈曲患者的膝關節及髖關節,同時內收髖關節。在做這個實驗的時候,患者的髖、膝關節不應該有病理改變且活動受限。通過屈曲和內收髖關節獲得骶髂關節的效果滾動,若正確做此項檢查,膝關節應朝向對側肩關節。有作者認為,髖關節屈曲內收時應盡量內旋以增加作用在骶髂關節上的應力。此時可以觸及骶結節韌帶並確定是否有有壓痛。有則為陽性。
8、俯卧分離試驗(Hibb)試驗:患者俯卧,骶髂關節後韌帶被牽拉 圖8(a)、8(b) 。做這項檢查時患者髖關節應沒有病變,並可以正常範圍內活動。患者俯卧,檢查者用胸部固定骨盆。將患者膝關節屈曲到90°或更大,同時髖關節儘可能內旋至最大,另一手放在患者的骶髂關節上,雙側交替進行。比較雙側骶髂關節打開程度、以及在骶髂後韌帶施加應力時骶髂關節的活動度。
9、髖關節被動外旋試驗:患者仰卧,檢查者被動屈曲患者膝關節及髖關節至90°,然後外旋髖關節。如果髖關節功能正常,檢查者可以在檢查側骶髂關節施加壓力圖9。
10、Squish試驗:患者仰卧,檢查者將雙手放於患者雙側的髂前上棘及髂棘上,以45°的角度向下用力推 圖10。這個實驗檢查的是骶髂後韌帶,若疼痛則為陽性。
11、骶骨尖加壓(俯卧彈簧)試驗:患者俯卧在硬板床上,檢查者將雙手放於患者骶骨尖部 圖11,垂直於骶骨尖部向下壓,使骶骨產生相對髂骨的剪切力。若骶髂部位產生疼痛,則說明骶髂關節有問題。這個檢查可以使骶髂關節產生旋轉活動。
12、旋轉加壓試驗:患者俯卧,檢查者一手拇指壓住患者的L5棘突,另一手握住對側髂骨前部,抬起一側髂骨圖12。這種旋轉將會對腰骶關節、髂腰韌帶及骶髂前韌帶及骶髂關節產生應力。
13、股骨剪切試驗:患者仰卧,檢查者輕輕屈曲、外旋、外展患者的股骨約45°,然後沿股骨長軸逐漸施加壓力,將會對同側骶髂關節產生由前向後的剪切力 圖13。
15、直腿抬高(Lasegue)試驗:此實驗既可以是檢測腰椎周圍神經組織的試驗,也可以對骶髂關節產生一定的應力作用。患者仰卧圖15,檢查者將患肢膝關節伸直,同時屈曲髖關節。如果屈曲到70°左右時,患者出現疼痛,則表示骶髂關節疼痛。當然,在某些關節活動度增大的病人,髖關節屈曲到120°才會感覺到疼痛,因而再現患者的疼痛癥狀比觀察疼痛的屈曲角度更重要。應做雙側對比。如果檢查者再做雙側直腿抬高試驗,雙側均不超過70°就開始出現疼痛,則表明骶髂關節有問題。
16、俯卧屈膝(Nachlas)試驗:用來檢查股直肌緊張和上腰椎病變、上腰椎神經根受損或骶髂關節活動度降低等情況。患者俯卧,檢查者將膝關節屈曲並盡量使腳後跟向臀部方向靠攏。如果在正常活動範圍內出現股前部疼痛,則可能為股直肌病變。如果出現在腰椎,則表明腰椎有問題。特別是如果有放射性疼痛的話,通常為L3神經根。如果骶髂關節活動度降低,則通常在膝關節屈曲90°以前同側髂棘(髂前上棘)就已經開始向前旋轉了。圖16
17、Gillet(骶骨固定)試驗:也稱為同側後旋試驗。患者站立,檢查者坐於患者後方,一手拇指放於髂後上棘,另一手拇指平行放於骶骨上。讓患者單腿站立,另一側下肢盡量屈向胸部。這使同側的髖骨和骶骨均向後旋轉。雙側對比。如果膝關節屈曲側(同側)骶髂關節移動的很少,則表示骶髂關節活動度降低,也稱為「絞鎖」,也就是說試驗陽性。正常情況下髂後上棘應該向下移動圖17 。
18、同側前旋轉試驗;患者直立,體重均分在兩腿上。檢查者位於患者身後,雙手拇指在平行線上分別觸診髂後上棘和骶骨,讓患者後伸同側腿。正常情況下,髂後上棘應該向上,向外移動圖18,雙側對比。本試驗是檢查該側髖骨向前旋轉的能力及骶骨向後旋轉的能力。
19、Flamingo(飛行)試驗:患者單腿站立 圖19,此時,患者身體的重力使骶骨向前側、尾側移位並向前旋轉,髂骨則移向相反的方向。未承重一側則恰恰相反。但站立一側的肢體所承受應力最大。如果骶髂關節疼痛或恥骨聯合疼痛,則為陽性,說明上述疼痛部位可能有損傷。讓患者單腿站立會使局部的壓力增大。這種姿勢也被用來拍恥骨聯合的應力位X線片。
20、Piedallu征:讓患者坐於底平硬物上 圖20。這個姿勢將使肌肉(如腘繩肌)不影響骨盆的屈曲對稱,並可增加髂骨的穩定性。這是檢測骶骨與髂骨關係的試驗。檢查者雙手放於髂後上棘上,比較雙側高度,如果一側髂後上棘(常為痛側)較低,再讓患者保持坐姿下彎腰,較低一側髂後上棘較對側高了,則為陽性。就是受影響一側,因為受影響一側的關節不能正常活動,而且活動度低,導致髂後上棘由位置低轉為位置高。表明骶髂關節旋轉運動不正常。
21、Gaenslen試驗:患者側卧,患側在上並盡量後伸。健側儘力屈膝屈髖頂住胸部,檢查者固定患者骨盆,而將患側的髖關節後伸圖21(a).如果後伸時髖關節疼痛,則為陽性,表明可能有同側的骶髂關節病變、髖關節病變或L4神經根病變。
該試驗有時也可仰卧位進行圖21(b),但仰卧位後伸程度將會受限。患者平躺在床邊,開始時雙側膝關節併攏,盡量的屈膝屈髖,然後檢查一側的髖關節逐漸由屈曲位向後伸直,垂到檢查床的一側,變成後伸位。如果後神的一側出現骶髂關節的疼痛,則為陽性,雙側對比。
22、Mazion骨盆檢查:患者雙腳分開,一前一後,檢測在前,患側在後,兩腳距離0.5-1m。讓患者盡量前屈腰部,讓手碰到地面,或後面肢體腳跟離地。如果患側下腰部發生疼痛,則為陽性,說明同側的髂骨相對於骶骨向前脫位。圖22
23、Laguere征:患者仰卧圖23 。檢查者面對患者檢查右側骶髂關節,將右手放於患者左側髂前上棘上固定左側骨盆,同時盡量屈曲、外展並外旋右側髖關節,直到不能動為止。若右側骶髂關節疼痛,則為陽性。雙側對比。此實驗必須小心髖部病變,因為這也可以導致髖關節疼痛。
24、仰卧起坐試驗:患者仰卧,雙腿盡量伸直。檢查者應該保證雙側內踝水平。讓患者坐起,檢查者注意雙側下肢向近端移動是否相等圖24如果雙側不等,則說明骨盆旋轉或扭曲,導致骨盆功能紊亂,雙側下肢出現功能性不等長。
25、Goldthwait試驗:患者仰卧,檢查者將一隻手伸到患者身下,手指分開,每個手指放於一個棘突間隙內(如L5-S1/L4-5/L3-4/L2-3),另外一隻手做直腿抬高試驗。如果棘突間隙沒有動之前,疼痛就已經產生,則疼痛發生在骶髂關節部位,如果間隙運動,則疼痛發生在腰部;如果疼痛沿著坐骨神經分布,則說明神經系統(如:神經根)有問題。圖25
26、Yeoman試驗:患者俯卧。檢查者屈曲患側膝關節至90°,然後後伸髖關節圖26。如果疼痛只局限在骶髂關節部位,則說明骶髂前韌帶有問題;如果疼痛部位在腰部,則說明腰部有問題;如果大腿前側麻痹,則說明股神經受到牽拉。
27、Buttock征:患者仰卧,檢查者做被動單側直腿抬高試驗,方法同前圖27。如果出現疼痛或活動受限,則保持大腿部姿勢不動,而屈曲膝關節。當膝關節屈曲的時候,檢查者進一步屈曲髖關節,如果問題在腰椎或腘繩肌,則可進一步屈曲髖關節,則認為試驗陰性。反之則為陽性。表明病變在臀部,如滑囊炎、腫瘤或囊腫等。此時患者常常變現為無髖關節狀態。
28、胸腰筋膜長度試驗:患者坐於檢查椅上,膝關節屈曲90°,腰椎中立。檢查者站於患者身後,讓患者向左右旋轉運動,檢查者觀察運動範圍 圖28(a)。讓患者屈曲上肢90°,肘關節伸直,前臂外旋,使手心向上,兩小指相接觸圖28(b)。讓患者保持這一姿勢,再盡量向左側、向右側旋轉,觀察旋轉範圍。如果胸腰筋膜或背闊肌緊張,則第二種姿勢時,旋轉活動會受限。
評估是治療的保障,檢查是評估的利器,小編認為,做好檢查,詳細評估,治療你已經做到了一大半。
下期再見!
推薦閱讀:
※肩袖肌損傷/檢查/評估
※對第四輪學科評估A類期刊取消的看法
※班組長安全培訓(危害辨識與風險評估、風險控制)橫向
※優生優育 從生育力評估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