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談形體訓練中的常見問題與對策

在非職業舞蹈教育的形體訓練中,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生能否擁有良好的體形體態,通過身體各部位關節的活動,能否做到靈活、協調地掌握好身體各個部位之間相互作用的運動聯繫,從而儘可能地達到舞蹈最基本的柔韌性、控制能力、力量性等身體素質,並在訓練過程中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感悟力、想像力、運動能力以及創造力。  對於絕大部分初學舞蹈的學生來說,他們對身體的自控力相對較差,這個自控力表現在:坐不直,站不挺,蹲不下,跳不起,擺不平,伸不直。這是因為學生對自己身體部位的感覺還處於「未開發」狀態,不了解形體運動的規律,所以容易造成形體訓練時要麼渾身都用力——僵硬,要麼都不用力——鬆軟。因此,在形體訓練過程中,我們常說,某些學生不會舞蹈,身體僵硬,四肢不協調。其實這種「僵硬」和「不協調」恰恰是由於學生不了解自己的身體,對於身體運動規律缺乏意識,對於運動、氣息、力量之間的關係缺乏認識。  形體訓練中常見的問題  1.節奏感差,動作與節奏不合拍。舞蹈中出現這種問題的同學大多缺乏節奏意識。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教師可以選擇節奏感明顯的音樂,先教學生學會喊拍,然後將動作和著拍子慢做,待動作熟練合拍了,再逐漸恢復至正常速度。實踐證明,在平時的形體訓練中,只要學生養成心裡喊拍的習慣。平時,學生要經常聆聽不同節奏的音樂,並用最簡單的肢體動作跟著打節奏,或者做些節奏練習,這樣就會大大提高人的內心節奏感。  2.動作有氣無力,軟綿綿。問題出現原因在於學生缺乏內在力量支撐的意識。針對這種問題,教師可安排學生雙手各持一個2斤左右重的物體,然後分別放在不同的手臂位置去感受不同位置,手和手臂所要付出的力,最後拿走物體,做無實物的同樣的練習,慢慢讓學生找回持實物時的用力的感覺,體會力的源頭,逐步形成內在力量支撐的意識。  3.身體笨拙,動作僵硬。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是學生沒找准用力點或用力過猛。這時,教師就要特別注重學生身體局部的訓練,讓他們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逐漸達到自由操作自身脊椎的每一部分、每一塊肌肉的目的,然後再在將來的訓練過程中找到身體放鬆和鬆弛的感覺與狀態。  4.動作不到位。出現這種情況的學生大部分缺少動作的延伸意識。針對這個問題,在訓練中,教師可以多指導學生做拉伸性的動作練習和對抗練習,並在稍緩的動作過程中感受肢體的延伸感覺和內在對抗力量,體會動作力量與氣息控制之間的配合,逐步解決動作不到位的問題。  5.動作平淡,毫無表現力。這是由於學生缺少與動作的結合的內心情感。這時,教師在訓練過程中,要不斷啟發和引導學生注重內心情感的體驗。在舞蹈訓練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在心中哼唱音樂的旋律,逐漸讓身心融入音樂的情境並慢慢開啟心靈的想像之門。 以上都是形體訓練中常見的問題,在普通學校尤其沒有任何舞蹈基礎的學生中更為常見,有時問題還會多項同時存在。筆者認為,形體訓練不是外部技能的模仿,機械化地使用教材,要真正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教師要讓學生掌握形體運動規律,形體運動的方法,讓學生學會用內在意識、氣息、力量合理地控制肢體,這樣才會逐漸達到形體訓練的目的。   形體訓練的方法  教師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學習應充分了解自己的肢體各個部位,每塊肌肉,甚至每個關節運動所產生的外形變化,並在每種變化中賦予相應的呼吸、力量。然後教師通過啟發性的語言,漸漸喚起學生的內在意識,激發他們內心的想像,讓他們用心去感受和體驗每個訓練動作的過程,體會動作的力量、呼吸以及控制與延伸,讓無意識變成有意識,讓被動變為自發,從而靈活支配自己的肢體,自如地表現舞蹈內涵。  在形體訓練過程中,有些內容是通過教師事先選擇素材,精心加以整理和編排後傳授給學生,從而形成舞蹈技能的積累,如舞步、組合等;有些內容則需要靠教師啟發和引導,讓學生在規定的範圍內,自己去感知和體會,如氣息、力量、控制等較為抽象的元素練習等。當然,這些較為抽象的內在性的元素是外化動作技能技巧的根本保證。因此,想要讓形體訓練或者基本功訓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切忌急功近利,在學生還沒有完全了解和掌握運動規律時,就盲目地教授動作,從而避免形式化的模仿而缺乏內涵舞動。所以,在進行形體訓練或者基本功訓練之前,教師有必要進行這種「練身」訓練,使學生能有目的、有依據、有意識地去訓練自己的形體。下面筆者就從三個方面來談談形體訓練的方法。  1.氣息訓練。人有正常的呼吸節律,比如說話有句讀停頓,唱歌有換氣。聲音是由氣息控制,舞蹈的呼吸也同樣受肢體語言的支配。在形體訓練時,當學生明確了氣息的要求,就會有利於他們改變為動作而動作,為模仿而模仿的被動現象。通常,氣息控制的長短直接影響著動作的力,它是動作力量產生的預備。當然,氣息也作用著肢體動作的過程,會直接影響著舞蹈風格的表現。如:漢族的膠州秧歌,「快起慢推」「小提大放」的動作形成了堅韌、舒展、利落的風格特徵。這時氣息的形式、時機、節奏等就要求學生隨著舞蹈肢體動作隨之調節。可以說,氣息過程與動作表現過程是時刻聯繫在一起的。  如何運用氣息控制,掌握呼吸與動作的調節規律,自然喚起動作的主動意識,賦予動作生命力呢?筆者認為,學生在訓練時,當手臂上舉時,要自然吸氣,不動時,保持氣息;下落時,自然吐氣;動作快,氣息變化快,動作慢,氣息要控制長,力量有延續。有了呼吸,動作就有了生命力,有了生命力,動作才會有美感。實踐證明,這種喚起自我意識的訓練結果要比單純模仿老師學習動作有內涵得多。2.意念訓練。意念就是人的大腦發出的指令。運用意念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感知自己身體各部位活動後所產生的力的效果,是進行關節與肢體的靈活度訓練以及肌肉控制力量的基礎。在訓練中,全身各部位關節和肌肉的活動,就是要學生充分感知自己身體運動的規律和運動與力的關係。一方面增加常用關節訓練,如腰、胯、腕、膝等關節的靈活性與協調性訓練;另一方面是開發學生一些不敏感的身體部位,如脊椎運動、肌肉的張弛練習、胸胛骨、肩胛骨、肋胛骨的運動、力量的凝聚與傳遞練習等。教學就是通過這些練習使學生了解自己的肢體,並逐漸靈活運用自己的肢體。一般來講,手腳部位較為敏感,運動起來阻礙不大。但是身體中的有些部位,如背部、胯部甚至是某個部位的肌肉群就似乎不那麼敏感了。而舞蹈恰恰離不開這些部位和肌肉的作用。如何展開訓練呢?教師可指導學生將動作的運動源放在身體其他的不敏感部位,如以一個小沙袋為運動源,將它放在身體的某一個部位——胯部、後背或者是側腰上,然後大腦發出運動指令,讓小沙袋跟隨部位的運動而改變位置,從而漸漸體會到這些部位所產生的力的作用。當然,教師選擇訓練難易程度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決定,但要在訓練過程中融合動作的力量性、抒情性、展開性、控制性等因素,全面開發學生的肢體運動能力。   3.對抗訓練。其目的就是要產生內在力。我們知道,任何肢體動作的發生都會有個作用力,有力的起源點,而這種「力」「點」相反方向的作用力就是對抗力。有了內在的對抗力的舞蹈動作,才會有生命力、爆發力、延伸力。比如,任何騰空而起的跳躍動作,在起跳的一瞬間,都會有一個向下的推地作用力,這個力的方向與騰空而起的作用力是相反的。再比如,古典芭蕾基訓中的「蹲」,在「下蹲」到「直立」的過程就要始終貫穿著一種阻礙性的反向作用力,從而使「蹲」的動作過程充滿了內涵。如果沒有對抗力,那麼這個「蹲」只能稱作外型軀殼的變化而已。通常,對抗力保持的時間越長,那麼動作的延伸幅度就越大,動作的內在爆發力就越明顯。教師在訓練時,可以經常讓學生體會一下這種對抗力對肢體運動所產生的作用,並且比較一下對抗力的強弱所產生的不同效果。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就會自己掌握控制肢體的能力,養成對動作對誤的判斷力。  總之,教師在選擇素材,編排訓練內容時,要綜合學生的問題,及時調整安排有針對性的訓練內容,從而在形體訓練時就逐漸糾正學生的不足。當然,有時學生所產生問題的原因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範疇,還可能包括學生的自信心、興趣等心理因素。作為教師,還必須從心理、生理、技術等多方面地引導和指導學生。


推薦閱讀:

神經康復時間:偏癱康復訓練手法圖解
啞鈴飛鳥——訓練結實飽滿的胸肌
健身動作庫|「颶風訓練」,五個等級難度等你來挑戰!
好父母網美國寶寶的早期幽默感訓練
令人髮指的體操訓練

TAG:形體 | 訓練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