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立規則的三部曲
愛是我們和孩子之間關係的主旋律。愛和規矩,這兩個看似對立的教育方式一個都不能少。給孩子立規矩,是讓孩子自由、獨立成長的最大保障。
第一步:評估
給孩子建立規則,不是強迫孩子去做什麼,而是讓孩子體驗到行為的後果,讓他更負責任、更留心他的行為,不論什麼情況發生,父母都要以同理心、堅定、自主以及面對後果的態度來回應孩子。
根據孩子的情況了解他的界限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
留意同年齡孩子一般會有的問題,但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孩子能夠做到什麼,不要超過他的能力範圍。比如,一歲以下的孩子更需要得到滿足,當孩子開始自己探索周圍時,就要用「不可以」來設定界線,以保證孩子的安全。
根據孩子的成熟度
孩子的成熟度因人而異,你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判斷孩子的成熟度,比如基本對人的信任感,對大人的要求有回應、有反抗和反對的能力,能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失敗等。
情感連接程度
你要確定孩子和父母的情感連接是否緊密,比如他願意跟你親近嗎?他認為你愛他嗎?
生活環境
孩子的生活環境如何?比如父母的婚姻質量,孩子自身諸如學習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還要了解環境對他的影響。
明確要遵守的界線
孩子生活在大量的社會規則和期待的環境之中,其中有一些是孩子在任何環境和場合中都必須做和絕對不可以做的事情,這些必要的規範包括三個方面:
a. 安全規範。
指不傷害自己,如玩鞦韆時必須用雙手抓緊繩子,吃東西以前必須洗手,不能在馬路上輪滑。
b. 道德規範。
不傷害別人的身體、感情和財產。比如不可以打人、罵人、偷東西等。
不損壞和浪費財物。如不可以故意撕書,在牆上畫畫等。
相比安全規範和道德規範,社會約定和社交規則就有彈性得多,它們會因不同的場合、環境、狀況而不同。
比如在幼兒園必須自己收拾玩具,而在家裡就可以不收拾;平時都是自己吃飯,但在心情不好,需要媽媽安慰的時候就可以讓媽媽喂。
判斷問題的嚴重性
多花一點時間處理諸如誠實、負責、道德方面的事情,對孩子的穿著、房間的整潔可以多給一點自主空間。
了解自己的資源
自己的問題
你在孩子面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和孩子的互動是什麼樣的,你要處理自己內在那些會導致不恰當反應的問題,甚至把自己看做是讓孩子內化的外在界線。
你生活的環境
反思你的生活現狀,比如經濟上的壓力,工作上的煩惱,婚姻衝突等,如果你處在危機當中,要趕快尋找幫助父母要有足夠的秩序和架構來站對立場,才能夠把秩序和架構帶給孩子。
父母雙方的立場
如果父母雙方沒有統一的立場,一個要給孩子立界線,另一方卻反對,這時孩子就會鑽空子,利用反對的一方滿足自己的需要。
規則要包括的內容
明確規則的內容,用來約束自己和孩子,免得孩子說話不算數。
問題
把孩子的問題用明確的字眼描述出來,比如行為問題:攻擊別人,撒謊;或是情緒問題:愛發脾氣,哭鬧不休等。你只要描述他的行為,而不要對人格進行攻擊,比如「你是個討厭鬼。」
期望
把你對他的期望明確地寫下來,比如你希望你第一次叫他的時候他就有回應,你希望他玩完玩具自己收拾等,要讓這些期望可以衡量。
後果
寫出如果孩子不能符合你的期望會有什麼後果,會失去多少權利、會有多少限制。比如:失去睡前故事的時間,失去看動畫片的時間。後果要儘可能符合所犯的錯誤。當然,你也要定下正面的後果,在他符合期望時能夠有成就感。
第二步:確定規則的內容
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在實施時,他就有可能為這事負起責任。在制定規則時要考慮下列要素。
選一個特定時刻制定規則
在你和孩子相處得很愉快的時候,選某個特定時刻進行,不要在和孩子衝突和爭執中制定規則,孩子通常會覺得是被迫的,會更強烈地反抗,和你保持距離。
採取「贊同」非「反對」的立場
要讓孩子知道,你不是強迫他去做某事,或者因為你在生氣而用這種方式懲罰他。要讓孩子知道,你看到他有既會傷害自己又會傷害別人的問題,你因為愛他,所以要幫他處理這個問題,而且你想要他和你一起來做這件事。
提出期望
規則可以確定我們的主權和責任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你必需清楚你的界線和你的期望是什麼,也同時必須讓孩子清楚看見,你們在彼此的關係中才能夠互相溝通。
積極正面的方式
告訴孩子他可以做什麼,而不只是他不能做什麼。比如:「你可以打毛絨玩具或枕頭」,「你可以在紙上畫畫」;而不是消極地責備、威脅和抱怨,如「為什麼你總是在床上吃東西!」,「如果你再這樣我就……」「你不要總是……」
具體的方式
規範一定要清楚、具體、讓孩子容易理解,而不是含糊籠統的。
說「只能用畫筆在紙上畫,不能在牆上、地板上、桌子上或其他地方畫。」而不是「不要用畫筆到處亂畫。」
說「我們家的規矩是吃飯前半小時不能吃零食。」而不是「不要吃那麼多零食。」
說「晚上10點你就得關燈睡覺。」,而不是「晚上早點睡覺!」
解釋設立規範的原因
讓孩子理解,這些規範是為了他們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安全和幸福,或者為了財產的安全,或者和諧的人際關係等。要明確、詳細地說出問題所在,指出這個問題對他和別人所帶來的傷害的結果。比如,「你生氣打人,會傷害到別人,你也會失去朋友。」
告知違反規則的後果
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他需要承擔什麼後果。你不是在傷害他,而是在給他自由,只要不違反規則,他就有絕對的自由。但如果他反抗,後果就會變成現實。你無法控制孩子的行為,但可以控制結果。你要掌握你的權利,也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
讓期望和後果容易做到
把規則貼在牆上或寫在布告板上,對父母和孩子都是一個有效的提醒,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期望和違背規則的後果,當你們發生衝突的時候,可以拿出來作為參照。因為是孩子自己參與並同意制定的,執行起來也更容易。
第三步:執行
堅持規則是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你不能堅定地執行,那設定的規則都形同虛設。一切都要看你能否說到做到。
預期孩子會有的反抗和試探
當他違反規則而你執行後果時,你就會看到他的抗拒。他可能很生氣、受傷、痛苦、哭鬧的表現,而你可能也會覺得內疚、不舒服、有被憎惡、被孤立感,這時你一定要堅守界線,溫和而堅定,即理解孩子的感受,但是要堅持規則。
要有耐心容忍孩子的一再試探
你要預期孩子不僅違反規則,也會多次抗拒所要承擔的後果,你要對自己有耐心,盡你所能地持續下去,並有始有終。
讓孩子體驗自己的選擇帶來的後果
後果分為兩種,即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
自然後果的實施
自然結果指在沒有成人干預的情況下,由於孩子的行為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結果。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中午貪玩不吃午餐,下午就會餓;
當孩子違反規則或侵犯別人的界限時,就應該讓孩子體驗到不良行為的後果。
邏輯結果的實施
邏輯結果是指不會自然發生,但是與孩子的行為有直接的聯繫。邏輯結果的設計和實施需要成人的協助,會讓孩子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對於違反安全規範和道德規範的不良行為,發現後必須堅決制止,給予警告,如再次違反,就以邏輯結果來處理。
聰明的父母設計的邏輯結果應該有以下特徵:
a. 與孩子的行為有關
例如:
玩沙子的時候故意把沙子撒在外面的結果是:負責把沙子掃進沙池,然而才能接著玩,而不是罰站。)
b. 非常尊重孩子
雖然邏輯結果的發生需要成人的干預,但是,它具有客觀、非個人色彩和非報復的特徵,不同於懲罰。如果成人的態度堅定、友好而實事求是,沒有任何個人情感的投入,並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例如:在牆上畫畫的結果是:有一段時間內他將不能用蠟筆。「因為你沒有按規定在紙上畫畫,所以我覺得你還不知道使用蠟筆的正確方法,這個星期我會收回蠟筆。」而不是父母憤怒地大聲訓斥,然後把蠟筆扔進垃圾桶。)
c. 是合理的、不過份的
例如:
上床時間晚了,就沒有時間講故事了。「哎呀,已經過了9點了,今天沒有時間講故事了。」)
d. 及時的
讓孩子以最快的速度體驗自己的選擇或行為所帶來的後果
讓孩子承擔適量責任,避免責備和懲罰
不要為了懲罰孩子,強迫犯錯的孩子必須為自己犯的錯誤負全部責任,你可以幫助孩子善後,但是要求孩子幫一個在他能力範圍之內的忙。
不管孩子因為惹了禍表現愧疚、自責、恐懼,還是因為害怕受到責備而撒謊或責備別人,都不要去指責或懲罰他。
保持規則的一致性
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情境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以及對同一種行為的反應應該是一致的,規則一旦制定,就要堅決、一貫地實施。這樣才能強化適宜的行為,抑制不適宜的行為,孩子才能逐漸將規則內化,形成自覺的、良好的社會性行為。如果孩子知道你決不妥協,他們就不太可能去挑戰規則。
讚美孩子的調適
如果過程順利的話,你可以看到孩子較少的壞行為,更多的好行為。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可能會難過,這時你要給他支持,肯定他的努力。幫助他看到這是為了他自己的成長,而不是為了要得到你的愛,不要讓孩子感覺你的愛是有條件的。
調整及改變
當你覺得孩子已經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也能為自己做主時,可能需要對規則進行調整,著重其他新出現的問題。
推薦閱讀:
※煮雞蛋三部曲
※張維為中國三部曲第三部:《中國超越: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第五、六、七章& END
※漁樵命稿三部曲28
※例說古詩鑒賞三部曲
※修身三部曲:如意人生的100個箴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