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治療婦科病(轉載)
張仲景對婦科病的治療研究,有不少著述。如《療婦人方》二卷,《金匱要略》中關於婦科疾病的論治,以及《傷寒論》有關條文,都是張仲景治療婦科病的經驗總結。關於這一方面資料比較集中的要數《金匱要略》,其中論治婦科疾病的有3篇,即「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篇第二十」、「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篇第二十一」、「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篇第二十二」。筆者通過學習仲景婦科理論,指導臨床實踐,收到良好效果,現其將治法歸納如下。
1 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法是張仲景用以治療婦女月經不利(暢)、少腹脹滿疼痛以及產後腹痛的主要方法。如第二十二篇第十條指出:「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同篇十四條又說:「婦人經水不利下,抵當湯主之」。對月經不利有氣虛、血虛、血瘀之分,而臨床較多見者為血瘀而致血不循經。至於抵當湯證,恐有脫簡,應如《醫宗金鑒》所說:「須具大便黑,小便利,發狂善忘,寒熱等證,始可投之」,產後腹痛如先用理氣行血無效者,多系血瘀所致,審證屬實,應以活血化瘀之法治之。如第二十一篇第六條說「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則見仲景治療產後腹痛,先用理氣,不愈者繼以活血。這種治法用於臨床實踐有一定的療效。
例1:女,21歲,2000年3月12日初診。患者初潮15歲,尚規則,2a後經期腹脹,月事難下,來潮時腹痛,塊下則舒,脈弦澀,舌有紫點,用張仲景活血化瘀法治之。組方:當歸10g、炒白芍6g、川芎6g、蘇木10g、丹參12g、杜紅花6g、通草5g、桃仁3g、烏葯6g、香附6g、炙乾草 5g,3劑。二診:服藥脹甚,經水仍未下,采理氣調沖法,組方青皮10g、川芎10g、陳香櫞10g、香附10g、烏葯10g、廣木香5g、當歸15g、桂枝5g、炒小茴5g、炙甘草5g。服藥後,次日來潮,脹滿全消,塊下痛除,次月來潮,仍按上方加減,2個月後經水自利。
[按]本案所述,理血未愈則理氣。儘管氣血相生,但癥狀各有偏重,臨證時,須細心體察,隨機應變。理血未愈則理氣,正是從理氣未愈則理血中領悟得來。
2 養肝扶脾法
肝鬱可導致氣滯,氣滯則可耗傷肝陰。肝鬱又可克脾,脾氣因之而虛。在治療上,肝宜養,脾宜扶,少腹乃肝經循行之處,若肝鬱氣滯所致之少腹痛,應養肝扶脾。張仲景用當歸芍藥散,蓋為此也。如第二十二篇第十七條:「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第二十篇第五條:「婦人妊娠,腹中疼痛,當歸芍藥散主之」。當歸、芍藥以養肝,白朮、茯苓以扶脾,佐川芎以理血中之氣,伍澤瀉以佐滲濕泄濁之功。用以治婦女肝氣鬱結、脾虛濕重之腹痛確有一定療效。但其中茯苓淡滲,澤瀉通利,如用於妊娠腹痛而無脾虛濕滿之症,尚需推敲。即使治療肝鬱脾虛之腹痛,也得隨證加減,不能原方照抄。
例2:女,26歲,工人,2003年5月7日初診,經血尚准期。先期乳頭刺痛3~4d,來潮時少腹痛,便稀,易動肝氣,納差,體素消瘦,脈細弦,舌質略胖,脈證合參,肝鬱克脾,中土失和。擬養肝和脾,當歸芍藥散加減:當歸15g、炒白芍30g、川楝子5g、焦白朮g、炒刀豆子12g、鬱金10g、焦六曲10g、香附6g、烏葯10g、廣木香5g、甘草5g,5劑。二診:服藥後,中土得和,運化有力,肝鬱得舒、少腹痛消,經水自利。近日轉納香,便成形。次月再服上方加減,後訪月事正常。痛脹未發。
[按]本案肝鬱脾虛之腹痛,與仲景當歸芍藥散證大體相同。而同中有異的是:彼之肝鬱,郁在血分。故重用芍藥,合以川芎、當歸以調肝養血。本案肝鬱兼及氣血。除用歸、芍養肝以外,尚需川楝子、鬱金、香附、烏葯以舒肝之氣。彼之脾虛,表現濕勝而腫,除用白朮健脾燥濕外,乃合茯苓、澤瀉以滲濕泄濁。本案脾虛,表現為消化不良,除用白朮健脾益氣外、又合六曲、甘草以消導和中。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這就需要加減化裁,靈活運用。
3 行氣和血法
妊娠腹痛有因氣滯、血瘀、里寒等,病因不一,其症不同。張仲景的鑒別之法,氣滯者「煩滿不得卧」,血瘀者臍下有?塊,即「干血著臍下」,里寒者則「肢中刺痛不止,呼吸少氣」。而臨床以氣滯為常見。張仲景治以枳實芍藥散。
例3:女,32歲,農民,2003年12月初診。產後50d,惡露淋漓不斷,少腹脹滿而痛,生產16d,因家庭口角,抑鬱不歡,平日體質素弱,脈來虛弦,舌苔白膩,採用張仲景枳實芍藥散方意,兼扶正生新,組方:炒白芍15g、當歸炭12g、血餘炭10g、炙甘草5g、枳實15g、益母炭10g、焦白朮 12g、藕節15g、沙苑子15g、烏賊骨12g、升麻5g,3劑。服藥次日,腹痛脹消,惡露增加。第3天,色淡量減,複診時已全清凈。再擬扶正調經方鞏固。
[按]白芍、枳殼與沙苑子均有收縮解痙、調和營衛作用。產後扶正為本,酌加升舉、生新之品,故惡露除,脹滿消。張仲景芍藥枳實散原用於產後氣血郁滯、腹痛屬實者,而臨床所見產後腹痛,多虛實夾雜,故根據臨床體會,應該參以扶正,從而化瘀理氣又不傷正。同時還應根據整體狀況酌情加減,如胃納不佳者當扶正健脾;元氣不足者,酌加培補元氣之品。
4 養血止血法
婦人崩漏或胎漏,下血愈多則血愈虛,血虛往往導致氣虛,氣虛不能攝血則下血愈多,二者互為因果。欲求其本,必須養血止血,張仲景對漏下、妊娠下血,半產續下血,以膠艾湯為通治之方。如第二十篇第四條「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膠艾湯主之」。膠艾湯即四物湯加阿膠、艾葉、甘草,存調理沖任之意,臨床用作虛寒型月經過多、崩漏、胎漏的常用方。但必須隨證加減,特別在治胎漏時,當歸、川芎更須慎用。對沖任虛損、陰血不能內守的月經過多、持續不斷及崩漏,因阿膠補血止血、艾葉暖宮止血,且配合芍藥、甘草緩急止痛,確有一定療效。
例4:女,26歲,2002年2月12日初診。16歲初潮,5a之內月經尚正常,21歲時,適經轉,過度勞累、量 多、拖10 + d。曾用丙酸睾丸酮及中藥固澀之品,病情曾有好轉。這次1月28日來潮,至今未斷,腰部下墜。脈虛細,舌苔薄白,舌質淡。系沖任失守,氣不攝血所致,當溫經止血,膠艾湯加減:阿膠珠15g、當歸炭12g、炒杜仲12g、菟絲子30g、艾葉炭5g、烏賊骨12g、狗脊炭12g、遠志炭5g、生地炭12g、熟地炭12g、炙黃芪24g、升麻炭1g、炙甘草5g,5劑。服後血止,無痛感,次月過期來潮,量不多,再採用前方加減,去升麻、炙黃芪,改用藕節,6d血自凈。隨訪均正常,次年懷孕。
例5:女,30歲,職工,2002年10月17日初診。經水過期2個月,尿檢妊娠陽性,前晚腹痛,晨見少許漏紅,下午轉多。有流產史。而近3d騎車不慎,跌倒。脈弦滑、苔薄白。膠艾湯加減:阿膠珠10g、炒白芍12g、蘇梗5g、狗脊12g、炙黃芪15g、焦白朮12g、當歸身15g、仙鶴草15g、艾葉炭3g、淮山藥12g、炙甘草5g、塋麻根炭10g、紅參10g,3劑。服後血止少許,腹仍痛,再服3d,腹痛亦緩、血全止。嬰兒足月,生一男孩,母子均安。
[按]前例系陰血虛損、沖任失守,採用有情之品―――膠艾湯加烏賊骨加強止血之功。如屬血熱型投之,無異抱薪救火。後例由外傷造成胎氣內損,胎動不安,故用阿膠、當歸身養血止血,艾葉、白芍止痛止血,配以益氣、固澀之品,標本同治,胎安血止。當時如果全盤照抄,將川芎之類用上,不免落井下石。張仲景膠艾湯是婦科止血安胎的重要方劑,通過臨床實踐,則知仍當隨證化裁,切記。
5 溫經化瘀法
寒凝瘀滯當溫經化瘀。如第二十二篇第9條:「……瘀血在少腹不去……,當溫經湯主之」。臨證時,其中藥物有值得推敲之處,需加註意。
例6:女,22歲,學生,2002年12月12日就診。14歲初潮,月經色量尚正常,19歲時因下田勞動時,涉足水地,適經轉,又生冷不忌,致每月來潮劇痛,自汗淋漓,嘔吐,便意增加,經來不利,以溫經湯方意加減:淡吳萸6g、川芎10g、生薑5g、桂枝6g、艾葉6g、炒當歸15g、附子5g、生甘草5g、延胡索12g、澤蘭10g、炒白芍12g,連服2個月,陰霾驅散,真陽益生,月事正常。
[按]本例僅取溫經之意,未用原方阿膠、丹皮、麥冬等物,復加附子通行十二經,助吳茱萸、川芎、當歸之力,用於寒凝瘀滯之痛經頗有療效。推敲張仲景方意,因患者有「暮即發熱」,「手掌煩熱,唇口乾燥」等症,故於溫經之品中摻入丹皮、麥冬涼血潤燥。而本案系寒證實證,故純用溫通之品。
6 收澀除濕法
張仲景治白帶用收澀除濕之法,如礬石丸和蛇床子散。礬石煅後有收澀燥濕之功,蛇床子燥濕又能殺蟲,沖洗坐浴,用以治療陰道滴蟲、黴菌及外陰濕瘡,確有一定療效,尤其對外陰潮濕滲水效果更好。
例7:女,39歲,農民,2002年3月12日初診。平日尿解刺痛,白帶腥臭,外陰有濕疹奇癢,復擦破。納減,腰酸。脈濡數,苔膩。白帶塗片滴蟲、黴菌(+)。當收澀除濕,內外夾治,組方:苦參12g、土茯苓12g、地膚子12g、魚腥草30g、蛇床子10g、鶴虱10g、薏米仁30g、鳳尾草10g、車前草10g、白毛藤10g、甘草10g,7劑。藥水加明礬石少許,打碎,化烊,外洗,連續1周,濕除尿清,白帶惡臭全消。二診清掃余邪,健脾化濕:蒼、白朮各10g,炒扁豆花10g,山楂10g,茯苓皮15g,蛇床子10g,薏米仁15g,忍冬藤15g,陳皮6g,車前草10g,生甘草6g,白毛藤 10g,7劑。5~6d後,帶水全消,塗片複查,滴蟲、黴菌(-)。
[按]張仲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坐葯,筆者通過臨床觀察,比常用西藥簡便而效快,同時體會到,治療上述類似病例,使用復方比使用單味療效更佳。另外,也不能因此而否認明礬、蛇床子在治療婦女陰部濕癢所具有的「專葯」功能。
7 溫中降逆法
《金匱要略》第二十篇第六條:「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蔘半夏丸主之」。此方對胃虛兼有寒飲的妊娠惡阻確有良效。
例8:女,28歲,幹部,2003年4月12日初診。孕2 + 個月,嘔惡已1 + 個月,納少便稀,胃脘脹悶,知飢而不善食,每食即嘔,喜暖。素有脾虛病史。孕後體形明顯消瘦,下腹隱痛。經婦科、內科檢查,屬於妊娠症之中焦虛寒型,以張仲景乾薑人蔘半夏丸化裁:炒党參15g、玫瑰花6g、陳皮5g、淮山藥12g、焦白朮12g、乾薑15g、炒白芍9g、姜半夏10g、炙甘草5g、砂仁 3g,3劑。服後胃中得和,嘔惡自止。二診繼用前方出入,除半夏,加炒扁豆、川朴,10d後飲食如常,5個月複查,胎兒發育正常,足月產一男孩,母子均健。
[按]清?尤怡曰:「有寒則逆」,「逆則飲必從之」(《金匱要略》),故用溫中降逆之方葯。筆者認為,在原方基礎上增入健脾理氣之葯,其效更佳。8 淡滲利濕法
《金匱》第二十篇第8條:「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按照《醫宗金鑒?證正金匱要略注》的闡釋,妊娠外有水氣則水腫,內有水氣則小便不利,「用葵子茯苓者,是專以通竅利水為主也」。實踐體會,此方用治妊娠肢體水腫,面色白潤,口中淡膩、心悸、頭眩,舌苔白膩,脈象沉滑者較宜。
例9:女,30歲,2000年3月27日初診。妊娠6 + 個月,身水腫,頭眩,近10d水腫加劇,腹部隆起,小便不利,西醫檢查羊水過多,伴高血壓,腹圍160cm,測血壓 186/110mmHg(1mmHg=0.133kPa)。脈滑數,苔白膩,行動氣促,卧不安,當淡滲利濕,健脾導水。予葵子茯苓散合千金鯉魚湯加減:葵子10g、豬苓10g、茯苓10g、澤瀉10g、焦白朮24g、車前子10g (包煎)、黃芩6g、扁豆10g、赤小豆15g、太子參12g、冬瓜皮15g,5劑,另用鯉魚1條(忌鐵),清蒸分食,3d吃1條,服5劑,水腫漸退,腹圍縮小18cm,頭眩減輕,小便量明顯增加,能安卧。二診再進原方7劑。產科複查羊水確已減退,胎音、胎動比前階段好轉,後除鯉魚,服藥改為白朮、茯苓、冬瓜皮、車前子,直到分娩。因盆腔狹窄胎兒過大行剖腹產術,母子俱安。
[按]妊娠水腫在早期過用淡滲分利之劑,將影響胎兒,宜從脾考慮;後期胎元固體質好,張仲景二方用於臨床確有效果,但對有流產史者以避、慎為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