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來對西方的愛恨情仇——辛亥革命紀念之一

辛亥百年,回首滄桑。現代與傳統,「洋」與「中」,南與北,「持槍的」與「說事的」,好一個熙熙攘攘大變局……冷觀之,辛亥革命的發生並非偶然,在表象的「西方思想的影響」和「革命狂熱煽動」背後,其實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積蓄著演繹著一場我們對於西方的百年情仇……

今日移民潮之浩浩湯湯,一如百年前的留學潮。不同的是,那時留學生皆懷著一顆師夷救國之心,而今日之移民,更多的懷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一方面,很多國人想方設法移民歐美,另一方面,談起政治又大罵歐美;一面踩在毒奶粉、毒疫苗、礦難、地震、旱災、地溝油、××死、高房價的爛泥堆里,一面咆哮著反CNN,反家樂福,反日貨,反一切「醜化」中國的西方媒體、人、事以及行徑,如果你不和他站在一起,他會反問:「你還是中國人嗎?」

國人對西方如此複雜的愛恨交織,究竟是何種因素使然?

回首過去百年,大到國家政體,小到衣食住行,「西」字一次次令國人惶然嘆然。從「中國之未來」到「亡我之心不死」……國人對西方,經歷了怎樣的愛恨情仇?

洋為中用,不是說說那麼簡單

面對「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晚清國人再也難以挺起驕傲的胸膛。頂著「被開除球籍」的憂慮,知識精英對傳統文化的信仰在動搖,對西方文化的崇拜在蔓延,自身的文化自信力和優越感蕩然無存。

美夢被打破,喪失文化自信成晚清最大危機

中國傳統文化以華夏民族為主體,這個文化架構一直被我們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由此產生根深蒂固的優越感和自信力——那些尚未開化的民族,都應該來向我們學習,定期朝拜,作為一種恩典,我們可以將它們當做屬國予以關照。西方資本擴張打破了中國人的美夢。1883年中法戰爭,越南脫離中國的「撫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被迫承認朝鮮「獨立」。不久,隨著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的簽訂,中華帝國不僅丟掉了屬國,自己也部分地淪為列強的殖民地。

中國人頭腦中根深蒂固的「世界秩序觀」被摧毀顛覆,世界再不是「四夷率士歸王命」了,中國再不是中央之國,而且自己還有被掃地出門的危險。翻譯《天演論》宣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學者嚴復不是說了嗎:中國弄不好,有一天會被開除球籍。這就不僅僅是「華夷之辨」的崩潰那麼簡單了,而是整個民族文化還有沒有立錐之地的問題,可以想像那種危機感是何其震驚,何其強烈,何其沉痛![詳細]

岌岌可危的封建王朝,要靠西制來救贖?

儒學不再像過去那樣對知識精英有吸引力,他們接觸了西方文化後,便被吸引並大談「西洋國政民風之美」,紛紛成為儒學的叛逆者。從徐繼畬、王韜、馮桂芬、馬建忠、鄭觀應、郭嵩燾、張樹聲、薛福成到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章太炎……都表現出對儒學的反叛和對西學的汲取。

中國首任外交家郭嵩燾說英國這個國家,「彬彬然見禮讓之行焉,足知彼土富強之基之非苟然也」,他甚至還說,英國由於「仁愛兼至」,是個禮儀之邦,贏得了「環海歸心」。郭嵩燾說西洋有「鄉紳房」(議會),議員受百姓之託公議政事;說那裡有民主選舉,「所用必皆賢能」;說那裡的國家不是私人的,統治者因民眾的滿意與否不斷更換;說那裡有政黨,「各以所見相持爭勝,而因濟之以平」;說那裡有言論自由,「直言極論,無所忌諱,庶人上書,皆與酬答」……

康有為早年是一個標準的士大夫,後來對西方有了了解,又到香港遊歷,思想發生根本轉變。他預言世界將發生三個變化:一,君不專,臣不卑;二,男女輕重同;三,良賤齊。認為天地生人,根本平等,君臣、男女、地位都應平等相待。這等於完全把傳統儒家文化里「君君臣臣」的等級制否定掉了,哪裡還能以此文化為自豪。[詳細]

從「民國不如大清」看共和政體在中國的水土不服

立憲與革命的賽跑中,前者輸於後者,令人扼腕,因為接踵而來的就是災禍不止的社會大動蕩。中華民國呱呱墜地時,多少人喜極而泣,但民國二年之後,事情慢慢就壞了。漸漸地,「民國不如大清」之說傳將開來,出處無從考證也無需考證,因為這絕不是某一個人的感嘆。苦苦追求的東西竟然並不是想要的東西,國民的迷茫困惑可想而知。魯迅在1932年的一篇文章中回憶:「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

革命黨人蔡濟民在反思「建立民國」時寫過一首詩:無量金錢無量血,可憐贏得假共和。早知今日如斯苦,反悔當年種惡因。此詩在當時傳誦一時,可見從精英到民眾都在進行著痛苦的反思。「反悔當年種惡因」,這恐怕已經不只在說「民國不如大清」,簡直是想回到大清了。[詳細]

欲拒還迎,國人對於「西方」的複雜情緒

我們為何總是一邊喊著「支持國貨」一邊迷戀外資企業,一邊高唱熱愛祖國一邊為出國傾家蕩產?我們提起「西化」唯恐避之不及,昔日「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依稀回蕩在耳邊,但睜眼看看,生活中,到處都是西方的痕迹。

西方文化強勢落地,從辛亥年間中西醫「短兵相接」可見一斑

1927年,宋美齡和蔣介石大婚,宋美齡一身白色拖地婚紗,蔣介石著黑色西裝。兩人完全西化的裝扮在上海灘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無數年輕人的效仿對象。這一年,孫中山因肝癌已離世兩年。曾有人勸孫中山試試中醫,他說:「一隻沒有裝羅盤的船也可能到達目的地,而一隻裝了羅盤的船有時反而不能到達。但是我寧願利用科學儀器來航行。」對來自西方的科學之篤信,全在其中。

二次鴉片戰爭後,西醫打著科學旗幟強制進入中國,越來越多的達官貴人以找西醫為時尚,中醫地位受到挑戰。辛亥第二年,出現了第一次中西醫之爭,其導火線便是著名的「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詳細]1912年,北洋政府在新頒布的學制及各類學校條例中,只提倡建立西醫專門學校,完全沒有涉及到中醫。其後頒布的教育法令和修訂法中,兩次都沒有將中醫藥列入在內。一些留學歸來的學者也開始打壓中醫,學者余雲岫更是稱中醫藥阻礙了我國衛生事業發展,需效仿日本廢止漢醫的做法廢除中醫。

中西醫之爭從那時起便沒有停息,且有愈爭愈烈之勢。前有孫中山肝癌晚期拒吃中藥,後有梁啟超強忍委屈為西醫辯護,這只是西方科學、技術和文化強勢入華後,對本土文化造成衝擊的一個典型。[詳細]

「全盤西化」說時不時沉渣泛起,誰在被慫恿?

讓國人談虎色變的「全盤西化」一詞,出自胡適1929年的一篇文章。他說:「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百事不如人」。1934年,陳序經斷言:「我們的惟一辦法,是全盤接受西化。」此言引發了三十年代的文化大論戰,站在「全盤西化」論一方的,還有胡適、張佛泉、熊夢飛等。60年代,台灣的李敖、居浩然再次挑起「全盤西化」的大旗,主張全面移植西方文化。80年代初,隨著大陸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再次出現了全盤西化的主張。

今日看來,全盤西化既不必要也不可能。最早「脫亞入歐」的日本其實也還保留著諸如和服、榻榻米等諸多「國粹」。在政治體制領域,即便是西方各國也並不完全相同,有君主立憲制,有徹底的三權分立,孰優孰劣,難以簡單定論。試問:如果「全盤西化」、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體制,那麼去照搬哪種模式?[詳細]

海歸潮抵不過「移民進行時」又是這般的諷刺

前兩年熱炒的海歸潮還未平息,移民潮又成熱點話題。海歸們說,還是國內機會多;新移民說,去國外是為了找機會……如此矛盾,如此諷刺。

韓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愛國,就是如果有選擇的機會你還願意生活在這個國家。」中國和世界之間的人口流動障礙,正變得越來越少,有了選擇的自由,你還願不願留在這兒,漸漸成了一個話題。近些年井噴的移民熱情和出走的國家精英,交了自己的答卷。誰讓你生在中國!這是當今人們對社會問題無法釋懷時常用的感嘆。也有心灰意冷者發出「趕緊移民吧」的帖子。如果有機會,你會移民國外嗎?根據某權威調查,選擇不會的網友,只有不到兩成。[詳細]

中西之間,始終有一根拔不出的刺

今日之中國,再不是百年前那番落後、被動之模樣,經濟上的超速發展,讓中國人逐步挺直了腰桿,露出了百多年來從未有過的自信。蒸蒸日上的大勢之下,國人對於西方的情緒也有了變化。

亡我之心不死,要警惕西方「文化侵略」?

「文化侵略」一詞出處不可考,但上世紀20年代,就有人用它來反對提倡西化的胡適了。《功夫熊貓》上映後也被冠以「文化侵略」之名,北大教授孔慶東撰文稱:好萊塢把中國的符號拿去了,還用「你的符號繼續征服你。」「好萊塢不僅在賺你的錢,還要洗你的腦,還要征服你的心」。

類似備受爭議的「舶來品」太多了,迪士尼落戶上海,有人反對;洋節盛行,也有人反對。總是反對別人「走進來」,那麼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程度呢?據中國科學院轉發世界各國有關文化指標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文化影響力」位居世界第7,中國的「文化競爭力」位居第24,中國的「文化生活現代化指數」則位居第57。這些數據,或許可以提供我們一些思考,我們的文化對於大眾的歷史情感、生命認同、共同記憶、精神歸屬和文化權利擁有方面,還缺乏在深度上、廣度上的滲透,怎樣才能使我們更多地建立起文化的自信,擁有更多的文化尊嚴呢?[詳細]

「中國不高興、中國可以說不」背後的反西方情緒

徐志摩曾說「我不知道,風朝哪邊吹」,今日的國人說,中國不高興。截然不同的心境背後,是一個在崛起的大國和一段錯綜複雜走向不明的中西關係。「中國不高興」也許只是一個「非主流」的觀點,但要反思的是,崛起的中國人究竟應該對中西方關係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

無論是這些書中提倡的「要與西方有條件的決裂」,還是「中國要做英雄國家」,背後都有一種自愚自樂的心態:中國成了股東,不用再為世界打工,站出來很硬。這些「不高興」病毒,正在毒化我們民族的心理,易感染人群是那些心理還在脆弱期的未成年人,以及剛剛成年的年輕人。把青春期騷動發酵為國家人格憤懣,並發泄為暴力行為。[詳細]

告別愛恨情仇,重塑大國的文化自信

曾幾何時,中原文化同化了多少征服者

前文說過,晚清最大之危機在於,文化自信不在。

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的改朝換代,都是中原的王朝被打敗的結果,比如宋朝敗於蒙古族,比如明朝敗於滿族,而且有些敗得十分慘烈,屠城的事也發生過。無論是蒙古人還是滿人把中原王朝一鍋端了,我們仍然自信滿滿的,為什麼?因為,我們雖然在軍事上失敗了,但我們在文化上有足夠的自信力:軍事上敗陣並不可怕,文化上完全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能夠戰勝征服者,同化征服者,最後,征服者還得乖乖學我們一套,按我們那一套來搞,最後政權也還會回到我們手裡。[詳細]

「西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傳統不在

鄰國日本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尊崇,給世人留有深刻印象。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提出「脫亞入歐」的國策,「西化」程度遠比中國為甚。二戰戰敗後,日本終於認識到:一個國家可以沒有政治、軍事、經濟的自主權,可以在「國家大事」上仰人鼻息,但是,只要傳統文化還在,只要和服、柔道、壽司、榻榻米、歌舞伎……傳統風俗、禮儀、節日還在,日本就仍然是一個完整的、受人尊重的國家。文化獨立的意義,不是象徵性的,而是實質性的,是最本質的獨立。

基於這樣的認識,日本於1950年率先制定了《文化財保護法》,1954年之後,又制定了對無形文化財傳承人的保護制度。當代日本呈現給世界的面貌,一方面是高度的現代化,一方面是相對的古老和對傳統的高度尊重。明治維新後,日本的達官顯貴曾紛紛穿起西式的「燕尾服」出席音樂會,今天,日本的觀眾卻重新穿起華貴的和服、以一種近似宗教崇拜的態度去觀賞「能」或「歌舞伎」。而明治維新後曾一度遭禁止的大相撲,不但繼續著「裸體的野蠻遊戲」,更被日本社會視為「國伎」而普獲尊崇。

他們在學習西方和保持傳統之間找到了一個巧妙的平衡。看看中國,拆古迹蓋大樓、申故里搞旅遊……用歷史換來一堆毫無生命的身外物。這方面,日本值得我們學習。[詳細]

西方看辛亥

  • 歷史學者:荒唐可笑

    「1911年在中國建立起美國共和政體的仿製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種共和政體是一個大失敗,因為它在中國的歷史、傳統、政治經歷、制度、天性、信仰觀念或習慣中毫無根據地,它是外國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國之上的。它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畫,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學生的漫畫……這種共和政體悲慘地結束了,即悲慘地失敗了。」[詳細]

  • 駐華外交官:應予以承認

    「整個革命運動的重要基礎是美國式的,無論是財政支持、革命理想、政治體制還是革命精神,都來自美 國;美國應立即承認此一臨時政府,以表支持。」[詳細]

  • 親歷者:希望中國能成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

    辛亥革命不僅促成了皇帝的遜位,同時也不妨看作「守舊而虛假的中國文明在生機勃勃的西方文明面前的毀滅」。他認為東方的神已經淪落,只有西方的 神才能夠拯救中國——面對突然爆發的辛亥革命,他本人最樂於看到的結果,就是「龐大中國,連同其4億即將工業化的人口,無限的煤鐵和其他礦產資源,儒教、 道教和喇嘛教等傳統信仰,都會變成西方文明的一個巨大部分。」[詳細]

  • 辛亥人物誌

    宋教仁:孤獨的民主先驅

    楊度:帝王術與憲政夢

    章太炎:革命路上的佯狂大師

    趙鳳昌:我為民國一手「接生」

    結語

    中國人愛西方,身不能至也心嚮往之;恨西方,丟不掉歷史的包袱又扛上了未來的怨念;鍾情西方,心心念念的都是他們的認可和微笑;仇視西方,莫名其妙地就站在了很多人的對立面。愛也罷恨也罷,又都只是我們自己的事,他們聽來只莞爾一笑,並不在乎。俗話說「庸人自擾」,看看中西關係,似乎也是這回事。有點自信,最重要。


    推薦閱讀:

    【舊文整理(1)】辛亥革命:百年往事非塵埃
    <立憲派與辛亥革命>-讀後感
    為什麼辛亥期間的起義多發生在兩廣兩湖一帶?
    為什麼反清復明沒有成功?
    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

    TAG:西方 | 紀念 | 革命 | 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