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穴位的科學解釋(3)

經絡穴位的科學解釋(3)

八、內證實驗舍利子

在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引用了祝華英道長的大幅論述,而這些論述卻基於一直讓很多人接受不了的實驗:內視反觀實驗,又稱內證實驗。當今的劉力紅教授指出:「在傳統文化里,存在很細微、很精深的『內證實驗』,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正是因為這個內證實驗和理性思考的結合,才產生了傳統文化,才構建了中醫理論。」明代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說:「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所謂內景即藏象,隧道即經絡,返觀者即指進行內證實驗(修道)的人。李時珍還在書中指出,某些經脈在常人是閉而不開的,只有修道達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體察到它的存在。由此可見,內證實驗是認識藏象、經絡等中醫學基本理論的重要方法。至於遠古時代,則更為推崇這種內證實驗,沒有這種認識,我們很難想像古人是如何認識與發展經絡及其理論的。但是,古人是如何擁有這種功能的呢?我們認為,古人也並不是每人都擁有這種功能,只有那些天生就能夠與宇宙很好地交通的人才具備此能,一般稱這種人為「經絡人」,就連現代也有這樣的人物,否則就只能依靠後天的修鍊了。

論述到這裡就不能不談論一下佛門的舍利子。因為內證實驗屬於一種方法,是虛無的,很難另人信服,但是,舍利子卻是可見的實物。由於舍利子的形成與經絡及其能量有關,所以如果清楚舍利子的形成過程,相信大家必定會對中醫這種古老的「實驗」信服至極。我們知道,佛陀釋迦牟尼並沒有刻意修鍊什麼氣功,但是由於他時刻思考著宇宙萬物的事情並親身追求著宇宙的最基本法則,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在這樣的反覆磨練以及與宇宙交通的背景下,他最終是得道了,是能夠與宇宙自由進行高層次的交通了,所以佛陀釋迦牟尼逝世後,遺體經弟子阿難等人火化後,獲得舍利子無數,被後人建佛塔以做永久性紀念。其密度十分堅硬、晶瑩閃光、色彩瑰麗、不輕易腐蝕,可以長久性的保存。佛陀的舍利子是典型的代表,是開拓者的遺物,因此後來的許多佛家高僧遺體火化後也都出現過,形成了佛門獨有的特色。而在中國的古代,類似於佛陀的聖人大有人在,如老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從此就有了道教。作為道教的道長,祝華英通過內證實驗論證經絡運行有什麼不妥呢?正如科學家李約瑟所預言的那樣,「經絡之謎終將由中國人民自己揭開」,理由很簡單,內證實驗在中國。舍利子經化驗得之與膽結石、腎結石的化學成分相同。因而前段時間人們就認為所謂「舍利子」是由於僧人平常生活簡樸而形成的膽結石或腎結石。這樣的解析有點接近可笑的程度了。稍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結石經高溫後就與骨頭一樣化為灰燼了,否則,世上有這麼多的人患有結石,但卻沒聽說他們死後留下什麼舍利子。據物理特性的驗證,舍利子是一種骨質結晶物,其形與一般晶體一樣粒粒精瑩通透且有光澤。由此可知舍利子是磷酸鈣、磷酸鎂等等的晶體,它與膽結石、腎結石的關係就猶如鑽石與石墨、水晶與硅土。另外從人體產生的磁效應也可以進一步證實「舍利子」是晶體而不是一般的結石。因為晶體中物質的排列方向一致,在外呈現出磁場;而一般的結石內物質排列雜亂無章,沒有什麼磁性。那麼,舍利子到底是怎樣形成呢?我們知道,舍利子是磷酸鈣、磷酸鎂等構成的晶體,這明顯是穴位富集Ca2+和Mg2+等離子所造成的。由於能夠與宇宙進行高層次的交通,使得其自身能量可比一般人強大很多倍,在這種人體較強磁場的定向影響下,Ca2+和Mg2+等離子逐漸定向排列而形成晶體微粒,晶體微粒累積後就形成舍利子。其化學機理大概是這樣的:由於NO產生了cAMP和cGMP,從而使細胞內有Ca2+、Mg2+和H3PO4濃度增加,分子間容易發生碰撞而產生Ca3(PO4)2及Mg3 (PO4)2。再由於cGMP加強了視覺光信號傳導,從而抑制了松果體的功能,使代謝逐漸減弱,這尤如PCR技術中的「退火」,再加上人體微磁場的定向影響,逐漸形成晶體微粒,晶體微粒累積後就形成「舍利子」。從另一角度大家觀察磷酸鎂、磷酸鈣這些分子中的原子核外電子分布都是氖型或氬型,即最外層電子只有s亞層與p亞層。當這些物質在體內高速運輸時(即細胞生化反應劇烈時),由於軌道的體積越來越小,s亞層與p亞層中的電子就由原來的相斥變為結合,形成超導。這就是是經絡呈現出超導性的根本原因。

舍利子的硬度,有較大的差異。一般來說,修行者的層次越高,舍利子越硬。釋迦佛的舍利,堅固無比,以鐵鎚錘擊,也不損分毫。在雪域藏地,按密法修持者,得各種成就的較多,遺體火化得舍利子的也多,因為見得多了,便總結出規律來,共將舍利子分成五種不同的層次,較普通的舍利子藏語稱為「讓布哲」,用石頭砸得碎,得道高僧的舍利稱為「東」,意即堅不可摧,實際上也確實很硬,用石頭砸不碎。由此可知,越是能夠與宇宙交通的人,其吸收與利用宇宙微波能量的能力就越強,所得到的舍利子由於不同程度的能量聚合所以出現不同的硬度。由於舍利子含有宇宙的這種特殊的能量,所以使得修行次第較高的人,走近高僧的舍利塔,或靠近舍利子,就能有所感應;感覺較敏銳的人,靜下心來,對舍利子也可有一定的體察。你若有機會得到舍利子,從世俗的層面上說,它源源不斷釋放出來的能量,對調節人體健康有一定的或明顯或不明顯的作用。其實不只是舍利子,就連水晶這樣的晶體也能源源不斷釋放出能量來,從而對調節人體健康有一定的影響。當然,太多的能量也會因人體的不適應而產生禍害。按照佛家的說法,佛家修鍊重在修心,經過「戒定慧」的修持,即:守戒,使精氣旺盛,入定,使意念專一,出慧,出現智慧明光。相當於道家在「煉神」方面得到了成就。然後佛家得慧光的高僧,用這慧光觀照身體,即「神融煉後天精形」,就如同用火焰對鐵礦進行回爐重煉,於是後天精形得到重新組合,如同碳經過強力壓縮,形成了鑽石(碳和鑽石,都是相同的元素構成,只是分子結構不同而已)。如果這種光融煉精形的情況非常深入,通常身體精形也會在光的核磁共振中同化為「光」,出現「虹化」現象。不完全的虹化現象,往往伴隨留下的一些零落的「舍利子」。可以說,舍利子,是沒有完全光化的象徵,就如同鍊鋼爐裡面,沒有完全液化,還有部分固體留著。因此,有舍利子,證明此人精神確實修鍊到了出現慧光的境界,並且他的精神能內守於身體內,使身體的後天精形發生質變。但沒有舍利子的高僧,也很多,他們完全放下了身體這個皮囊,精神與更加精微的層面結合。如果了解道家的成就方法,就會了解,有舍利子,能證明該人有成就,但沒有舍利子,卻無法判別該人的成就。

舍利子與道家金丹一樣嗎?回答是肯定的,他們只是從不同的方法修鍊而達到同一效果的產物而已。由於用「光」鍊形骸,即後天精形,是非常困難的,例如火焰能燒紙張,但如果要燒鐵塊,那麼需要的溫度就要非常高。因此,佛家真正能煉化形骸,或者虹化的,都是非常有成就的人。但絕大多數人,一輩子恐怕很難做到這種程度。佛家用神直接融煉後天精形,如同用小齒輪帶大齒輪,非常的吃力,很多人一輩子螳臂撼車,最後留下幾個舍利子走了,非常可惜。道家找到了更好的方法,就是通過小齒輪製造一個大一點的傳動齒輪,再製造一個更大一點的……這樣小齒輪很容易就能帶動大齒輪,運轉起來。這其實是很科學的傳動原理,道家在身體領域的研究,確實有一定的亮點。道家通過神氣結合,由於氣比後天精形精微,很容易就能出現「核磁共振」,但這還是鍊氣功的初級境界。只有到精神出現「慧光」以後,煉丹才是可能的。當出現慧光,用慧光寂照鍊氣,就會凝集先天真氣,先天真氣又能凝練出先天元精。由於先天元氣和先天元精,都是神製造出來的,因此就能結合成一個「身外身」。從而有了自由,如果他想長生住世,就可以讓先天元精跟後天精形結合,維持形態的完整;如果他想離開紅塵俗世,就陽神出竅,脫體飛升。道家通過神氣的修鍊,再造了一個「身體」

,最後真正拋下了「臭皮囊」。佛家結舍利子之前釋放出的金光是很薄的,象一層保護罩一樣,有一種合聚力;舍利珠不在身內,金光連成一片,中間有一些光點,光點旋轉而成為舍利珠;到空定處時,舍利珠被融到一個禪定的境界,空下去之後,舍利珠回歸,在身內相合而成為舍利子。所以佛家煉舍利子的過程不是靠身內精氣的轉化,而在身外合化。出舍利子之後,很快與本性相合,本性發現即是明心,就回到生命的本來之處,一切外緣俱都放下。從此以後,不去念經了,也不去講法了,需要閉關修持,也就達到煉神返虛的位置,在虛空之處溫養本性。道家通過三花聚鼎、五氣朝元等方法也能達到這種境界。五氣朝元的煉法類似於體內的陣法演化;煉神圓滿以後,那就是身外空間的陣法演化了。如果大家對於以上解說感到有點形而上學的話,那麼我們就必須引入「等離子體」的概念以方便解說。等離子體又叫做電漿,是由部分電子被剝奪後的原子及原子被電離後產生的正負電子組成的離子化氣體狀物質,它是除去固、液、氣外,物質存在的第四態。等離子體是一種很好的導電體,利用經過巧妙設計的磁場可以捕捉、移動和加速等離子體。等離子體可分為兩種:高溫和低溫等離子體。高溫等離子體只有在溫度足夠高時發生的。太陽和恆星不斷地發出這種等離子體,組成了宇宙的99%。低溫等離子體是在常溫下發生的等離子體(雖然電子的溫度很高)。低溫等離子體體可以被用於氧化、變性等表面處理或者在有機物和無機物上進行沉澱塗層處理。其實,人們對等離子體現象並不生疏。在自然界里,熾熱爍爍的火焰、光輝奪目的閃電、以及絢爛壯麗的極光等都是等離子體作用的結果。對於整個宇宙來講,幾乎99.9%以上的物質都是以等離子體態存在的,如恆星和行星際空間等都是由等離子體組成的。用人工方法,如核聚變、核裂變、輝光放電及各种放電都可產生等離子體。1966年前蘇聯科學家基里安夫婦用「基里安攝影技術」發現了人體經絡的存在。起初,他們用這種方法來研究特異功能如何治病。在高頻場中拍攝的照片表明:特異功能者可以發出一種光,它隨著發出者的注意力而變強變弱,接受者會感覺到一種灼熱。他們還拍攝了植物的照片:每一個葉片都能發出火焰,當葉片被剪掉2/3時火焰依然存在。

1953年,聖彼德堡的醫學博士米哈伊爾. 庫思米奇.蓋金看到了基里安拍攝的人體照片,很受啟發。人體可以發出無數紅黃與藍色兩種成對的光線,而且呈現出很多亮點。他聯想到中醫理論:人體有一種能,他按著經絡運行,並可以在穴位處抽出。蓋金經過研究後發現這些亮點與5000年前的中醫記載的穴位完全一樣,那些光線的運行軌跡也與經絡圖吻合。從而第一次證實了古老的中醫。阿拉木圖基洛夫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們將巨大的顯微鏡和基里安儀器連結起來,觀察到了人體在高頻場中的運動形式,他的表現形式是火焰和光。1968年,W. 伊紐辛等博士宣布他們發現了這是一種能量體(等離子體),他有別於分子組成的自然體。俄國科學界還有人通過實驗提出:自然體被截去一部分,等離子體還存在(這就可以解釋斷肢的人為什麼還能感覺到肢體的存在)。而阿肯色特異心理學研究基金會主席哈.射羅德爾曼提出:生物死亡後,等離子體會離開自然體,生命以特殊形式存在。一些莫斯科科學家用針刺穴位經絡傳導儀研究發現:思維感測(心靈感應)對能量體有明顯作用,應而能量體可能是思維感測的媒介體。而在高頻場中的植物照片讓人聯想到1968紐約謊言分析學校長巴克思特的發現。用測謊儀器觀測到植物有感覺-記憶和超感官知覺。從基里安照片上看到植物的等離子體很可能是它的感知功能的媒介體。

佛家結舍利子之前釋放出的金光其實就是等離子體,它是由佛家自身經穴離子富集後產生放電現象時得到以及在修鍊到一定的境界也就是能夠將自身的電磁場調節到可以捕捉到等離子體的層次時捕獲到的。由於平常人體沒有達到這種境界,所以儘管我們自身經穴離子富集後也能出現放電現象併產生離子體,但一般都很微弱並且經常在對外的輻射中消耗掉了,並不能做到收放自如,所以就沒有

出現舍利子的可能。

總之,由於我自己還沒有修鍊到能夠結舍利子的境界,所以關於舍利子就暫且論述到這裡。但在思辯的層次上,我們至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內證實驗真實性與可操作性。或者你會問,我沒有實驗過,為什麼會相信這些東西呢?面對這個問題,我只能這樣回答:你沒有做過皇帝,那麼你相信這個世界上有皇帝這種東西存在嗎?並且,經論證,我們認為祝華英道長所論完全正確。

九、交通宇宙的穴位

論述完了舍利子,是時候探討一下那些促成舍利子的

產生以及能夠與宇宙交通的穴位了。每晚臨睡前用溫水洗腳15分鐘,然後靜坐在床上,用雙手心的勞宮穴對準雙腳心的湧泉穴,揉搓100下,能使睡眠自然安穩。這到底是什麼道理呢?勞宮穴屬心包經,是人與天地外氣溝通的主穴;湧泉穴是腎經的起點,有安心寧神作用。對準揉搓,則能使心腎交通,自然能使睡眠安穩。那麼,人體的穴位是通過怎樣的方式與天地萬物交通的呢?依然是以微波能量的方式進行交通的。所以只要雙手心的勞宮穴對準雙腳心的湧泉穴,他們就能夠進行交通了,並且,由於這兩列波的頻率不同,所以他們之間不會互相干擾。相反地,由於心包屬陽,腎經屬陰,而他們的微波也分別呈現陰陽的狀態,通過穴位來讓他們進行交通,實質是令人體的陰陽進行交通,做到陰陽調和,自然能使睡眠安穩。我們從上述的「舍利子」外在表現出磁場可見,人體並不像我們解剖學中所描述的那樣密閉和獨立,其實人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人腦具有電波發射與接收的能力,不但能接收也能傳送思想信息,也容易受到大氣層中電荷的影響。其主要的出入口就在於人們所熟知的穴位。按部位來說,人體第一重要穴位百會穴有點類似七鰓鰻的頂眼和一些蜥蜴的單眼。而動物學中也提到七鰓鰻的頂眼及那些蜥蜴的單眼與這些動物的日周期活動有密切關係。動物學還進一步描述這些頂眼和單眼都與松果體聯繫著,由此我們可以推知我們人體也應有第三隻眼與松果體連接。考古學家發現遠古時代人頭顱骨具「第三隻眼」。而英國皇家科學院發現大腦前部有一隻眼睛的委縮點。很明顯我們那隻眼與第六感有密切關係,但由於我們長期沒有使用而退化,同時它的功能則由松果體繼承。從小孩的靈感往往比老人多,創造性比老人強的角度我們也可以一定程度地證實人體與外界聯繫的大驛站就是松果體。

《淮南子》講:「孔竅四肢皆通於天。」「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這裡所謂的孔竅就是我們所說的穴位。「皆通於天」這四個字是概要地講了「天人合一」的道理。「天人」怎麼合一?就是直接與人體「經絡」有關。同時要明白「合一」是要有「通道」,要有「門」。道家養生學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即是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天體是一個大宇宙,大宇宙與小宇宙是「相通」的,方能「合一」。《太平經》講:天地宇宙是萬物大生命的根源,日月與地球便是這個大生命分化出的小生命,人與萬物更是天地間分化出的小生命,無論是大小生命,他們根源同體,生命活動的法則、大小生命的原動力都是氣機變化的作用。「氣機的作用」,這是點破了作用即在氣通經脈。中國道家內丹學直到唐代,道家呂純陽綜百家之長,擺脫了煉外丹的影響.而步人了修丹道氣走經脈,以打通任督兩脈,使人體內氣運行氣脈中循環不息,所以道家養生學玄機是一個「通」字。「通」的關鍵是要通任督兩脈,任督通才能百脈通。由此可見人體經脈即是通過「氣機」的作用實現天人相通。為此,丹道養生的玄機就是一個通字。「通道」是人體的經脈。那麼,《淮南子》講:「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這個「孔」與「門」在那裡呢?要解出這個孔,與「門」的玄機,就是與人體任督兩脈相交匯合點有關。督脈是人體陽脈之海,任脈是人體陰脈之海,任督兩脈在人頭頂心「百會穴」相交。靈動「百會穴」任督通。《道德經》講:「天門開闔」,「明白四達」。人體「天門」打開了,人體有可能與大宇宙交換能量信息,實現了氣機「天人合一」。當百會穴把這些能量吸收利用後,這些釋放了能量後粒子作為廢物又經特定路徑傳送至特定部位排出體外。如果廢粒子在體內蓄積並阻塞信道則必然至人疾病、衰老、死亡。這是中醫「經絡阻塞,百病從生」的病理基礎。現代醫學也早就發現疾病和衰老的病理改變,首先和主要的就是膠原旦白變性。而疏通經絡、逆轉變性的膠原蛋白又是中醫獨有的、難以取代的優勢,所以,過去、現在和將來,西醫都不可能取代中醫。接下來的問題是,通過百會穴產生的那些釋放了能量後作為廢物的粒子是經哪些特定路徑傳送至什麼部位而排出體外的呢?是經過任督二脈自成獨立的循環系統然後經過會陰穴而排出體外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不妨將經絡追溯至只有任督二脈的遠古初期,那時候只有百會與會陰二穴首尾相對。同時要注意的是,最初的百會穴是在生物體的嘴竅附近形成的,而會陰穴則是在相當於現在的肛門附近而產生的,他們自始至終擁有著這種陰陽相對的性質。但又必須說明的是,儘管百會與會陰二穴具備相對的特性,就不能斷定會陰穴與宇宙交通的功能就是排泄廢物。因為任何穴位都具有開合的性質,除了排泄廢物,會陰穴也具有吸收宇宙微波能量的功能,至少它必須吸收足夠的能量才有能力開展其開合機制,才能夠完成排泄廢物的獨特使命。只不過與百會穴相比,它更偏向與更多地排泄廢物而已。

由於宇宙微波是圓形或者是橢圓形的,所以穴位也是圓形或者是橢圓形的,出現這樣的結果是由於方便吸收宇宙微波所導致的。這也是為什麼舍利子大多是圓形或者是橢圓形的原因。同時,這也是人頭或者耳朵以及植物的葉子等之所以呈圓形或者是橢圓形的原因。

十、穴位的演化進程

此前我們曾對穴位作過簡單的論述,如果大家還沒有明白穴位是怎麼回事,那麼我們可以把穴位放大一百倍則你將會發現,這些部位其實與人體的九竅是很相似的,在本質上就是那麼一回事。我們用鼻子與宏觀的天氣交通,而用百會穴與微觀的天氣交通,用嘴與宏觀的地氣(陰性物質)交通,而用勞宮穴與微觀的地氣交通。我們可以嘴吸食地球的宏觀產物,但也可以將腹中病態產物嘔吐而出,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勞宮穴也可以吐納地氣的微觀產物,如地球自身的電磁波。另外,我們可以通過肛門與尿道將體內的宏觀廢物分道排出體外,也可以用會陰穴與湧泉穴將體內的微觀廢氣分類排出體外。所以說,竅與穴是相通的,只是存在宏觀與微觀的分別而已。

《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說:「五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

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所謂「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說的就是人體的穴位共有365個,而每個穴位的共性是「節之交」。也就是說穴位的形成是由於節與節之間的交替所致的。那麼,什麼是節呢?雖然節的含義很多,但這裡由於365這個數字提醒了我們,這裡的節指的是每一天之間的交替,很明顯是指每天的子時這個時間位置。為什麼交替就會產生穴呢?因為這裡是一個轉折點,這個時候是陰陽交會的時候,是內在生命力最平衡旺盛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就形成了穴位。我們知道,人體處處是穴位,但由於這個陰陽交會的特殊性,使得某些地方就形成了比較特別的孔竅——穴位。打個比如,儘管地球處處都是孔竅,哪裡都可以與天氣交通,但如果你在某個地方挖個洞,則這個地方與天氣交通的能力很明顯就比其他地方強,而這個洞,就是地球的穴。所以,歸納來說,穴位的基本功能就是與天地自然進行交通。如果按照不同程度的陰陽劃分,則每個季度也有交替,每一分鐘也有交替,所以,在人體內就對應不同的節,如膝關節就是人體比較大的節,從某種意義上它也屬於人體一個大的穴位。而周身的毛孔,就是人體較小的節,或者稱為小穴位。這與「全身是穴,全身無穴」的認識是相一致的。論述到這裡,我們可以知道,人體的經絡與穴位是相互協作的關聯官能部位,並沒有孰輕孰重的區別。他們的關係,就像消化道與肛門的區別,消化道就像經絡而周流循環,肛門則像穴位而與天地交通,他們又怎能彼此分個輕重呢?由於一天是天地的一個小循環,所以每一天的交替所產生的穴位相對來說就比較有實際意義,因此古醫家就著重研究並利用這些穴位。如果應用到植物上,例如竹子,它們的節也是自身對應的穴位,這個在其他生物體上也是沒有矛盾的。由於生物體在經絡形成之初,首先形成的是絡脈,而在這個時候出現的穴位也並不多見,並且每次形成穴位都是按照一分為二的方式對稱出現的,這也是生物特別是動物無論在外貌形態還是經絡分布多呈對稱特性的原因。

由於剛開始出現的穴位的主要功能是與外界的宇宙進行交通以及使生物體內部使各組陰陽經進行溝通,因此我們據此基本上可以確定穴位的演化是從原穴與絡穴開始。而最初演化出來的原穴就是百會穴,對應地,最初的絡穴就是會陰穴。接著下來才按照「胃-脾-膀胱-腎-心包-胰-小腸-心-大腸-肺-膽-肝」的臟腑演化順序相繼演化出對應的原穴與絡穴。即按照沖陽與豐隆—太白與公孫—京骨與飛陽—太溪與大鐘—大陵與內關—陽池與外關—腕骨與支正—神門與通里—合谷與偏歷—太淵與列缺—丘墟與光明—太沖與蠡溝的順序相繼演化出來。

原穴名稱,在《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提出了五臟原穴:肺原出於太淵,心原出於大陵,肝原出於太沖,脾原出於太白,腎原出於太溪。《靈樞?本輸》補充了六腑原穴:大腸原過於合谷,胃原過於沖陽,小腸原過於腕骨,膀胱原過於京骨,三焦原過於陽池,膽原過於丘墟。並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包經原穴神門,後由《甲乙》補齊。在這裡很明顯就存在著這樣的一個錯誤,就是《甲乙》誤會了《內經》的意思,它把心經的原穴跟心包經的調換了,以致後世均認為心經的原穴為神門,而心包原出於大陵。但實際上,《靈樞?九針十二原》已明確指出,「心原出於大陵」,真正缺的心包經原穴也並非《甲乙》所認為的神門,因為在心包經裡面,更為符合與外界的宇宙進行交通原則的是勞宮穴。對應地,我們也認為腎經的原穴不是太溪而是更為符合與宇宙交通原則的湧泉。

並且,參合心包與胰的順序互換,則上述的原穴與絡穴演化順序表就應該加以這樣的修正:胃沖陽與豐隆—脾太白與公孫—膀胱京骨與飛陽—腎湧泉與大鐘—胰勞宮與內關—心包陽池與外關—小腸腕骨與支正—心大陵與通里—大腸合谷與偏歷—肺太淵與列缺—膽丘墟與光明—肝太沖與蠡溝。這樣一來,真正的經絡循環圖就有必要進行局部小範圍的修正了。

絡穴各主治其絡脈的病證,如手少陰心經別絡,實則胸中支滿,虛則不能言語,皆可取其絡穴通里來治療。余皆仿此。絡穴又能溝通表裡二經,故有「一絡通二經」之說。因此,絡穴不僅能夠治本經病,也能治其相表裡之經的病證,如手太陰經的絡穴列缺,既能治肺經的咳嗽、喘息,又能治手陽明大腸經的齒痛、頭項等疾患。絡穴在臨床上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其相表裡經的原穴配合使用,即謂之「原絡配穴」。而他們之所以能夠配合使用並往往效果顯著的真正原因,正在於原絡二穴本來就是天生的一對。

接下來的問題是,在經絡系統的不斷演化中,在由簡單到複雜之後,特別是臟腑出現之後,人體格局已經完備,穴位還繼續在演化嗎?答案是肯定的。在臟腑出現之後,他們之間的相互溝通就成為了必然的趨勢,這就像城市建立之後,相互之間的公路只會有增無減。而在人體內部,有通道的出現就有孔竅的對應,也一定有相關的穴位以之對應。這就是溝通臟腑的筋膜背俞穴與募穴。背俞穴,首見於《靈樞?背腧》篇,載有五臟背俞穴名稱和位置。《素問?氣府論》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脈經》才明確了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腸俞、膀胱俞、膽俞、小腸俞、胃俞等十個背俞穴的名稱和位置。此後《甲乙》又補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補充了厥陰俞而完備。但在這裡,我們也補充一個胰俞,也就是原來的心包俞,它的位置在膈俞和肝俞兩個俞穴之間。而《千金方》所補充的厥陰俞亦即修改後的現在的心包俞。至於《甲乙》所補充的三焦俞則毫無實際意義,因為三焦筋膜處處皆俞。

「募」讀作幕,通膜,意指其位置與內臟相近,同時也有募集的意思。並不限於在其本經。例如,胃的募穴中腕就在任脈上。由於胸腹為陰,所以《難經?六十七難》說:「五臟募皆在陰」。《類經圖翼?經絡》說:「募,音幕。《素問?舉痛論》作膜,蓋以肉間膜係為藏氣結聚之所,故曰募。」募穴常用於臟腑病證的診察和治療,如《素問?奇病論》說:「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從這句話也可以看出,募穴與背俞穴常配合使用,且效果也甚為顯著,其根本原因,也是那句話,他們本來就是天生的一對。此後,由於人體的高度進化,體內交通錯綜複雜,相應地就廣泛地出現了交會穴,如三陰交之類,它們就像城市的十字交會公路甚至天橋立交一樣,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絡交會而成的,所以這類穴位經常能調理來自多方面的證狀從而使人們經常地應用它們。是文至此,則穴位的形成及其演化進程已基本論述完畢。

十一、經脈的流注循序

論證至此,我們基本上了解了經絡的實質。問題是我們的古聖哲們又是通過什麼方式得知子午流注與經氣循環之間的關係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不能深究一下中醫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因為子午流注的經氣循環周期剛好就是一整天,我們沒有理由忽略天地自然對人體的影響。

《素問?天元紀大論》引古天文學著作《太始天元冊》說:「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揔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古中醫是多麼的強調宇宙運動是生命氣化的根本。同時,綜觀《內經》全部文章,至少有超過10%的篇幅來論及天文,可見古人是多麼的注重「天人合一」。如果要研究經絡,就不能不研究天文現象。研究天文首先從研究日月開始。我們在這裡只簡要地論述一下。

《素問?八正神明論》中記載說:「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寫,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寫,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寫,是謂藏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

《靈樞?歲露論》中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腠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此兩段文字足見月球對人體氣血的影響。試想,月球的引力對地球上的海水都能有這麼大的潮汛影響,更何況我們微小的人呢!人與月相應,月滿則氣血過實,血氣揚溢,絡有留血而成血氣阻積之疾。月虧空則氣血虛,容易受邪得急暴之病。這說明朔月與望月之時,容易給地球上的生物帶來災難。數據顯示這些日子發生的車禍、謀殺等的幾率顯著增加。又如海水的潮汛現象和婦女月經變化就是典型的例子。而烏龜、老鼠的新陳代謝也受朔月周期的影響。就連植物中的胡蘿蔔也受月球盈虧的影響。

《靈樞?陽系日月》中說:「黃帝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其合之於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故足之十二經脈,以應為十二月,月生於水,故在下者為陰;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為陽。

黃帝曰:合之於脈,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申者,七月之生陰也,主右足之少陰;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陽。甲主左手之少陽;己主右手之少陽;乙主左手之太陽,戊主右手之太陽;丙主左手之陽明,丁主右手之陽明,此兩火併合,故為陽明。庚主右手之少陰,癸主左手之少陰,辛主右手之太陰,壬主左手之太陰。故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也;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也。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手之陰者,陽中之少陰也。腰以上者為陽,腰以下者為陰。其於五臟也,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陰中之少陰,肝為陰中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

黃帝曰:以治之奈何?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四月五月六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陽,七月八月九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

這幾段文字主要說明了人體諸經在一年當中,也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運行規律,其理論來源於古天文學背景的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圖。而關於經絡的經絡在一天內的運行規律,《內經》則十分強調「五十營」。那麼什麼是「五十營」呢?所謂五十之數,合於「大衍之數五十」,而營即周也。大衍之數五十來源於月球的運行規律。日月分晝夜,所以五十分晝行二十五,夜行二十五。《靈樞?營衛生會》還說人體正氣的運行「與天地同紀」。那麼,他們是如何同紀的呢?《靈樞?五十營》記載說:「黃帝曰:余願聞五十營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於中,一周於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所謂交通者,並行一數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這就是說,人體正氣在人體一日運行五十周,其推動力是肺的呼吸,循行路線是二十八脈,長度八百一十丈,所用時間是水注百刻,即現代時間的一天24小時整,也就是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日行二十八宿。所以測定正氣晝夜運行五十周的方法就有呼吸定息、二十八宿和水注百刻三種情況。

第一種方法是用呼吸定息來測度營衛運行「五十營」。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按照營氣晝行於陽二十五,夜行於陰二十五的路線,一晝夜運行五十周而會合於肺經。如

《靈樞?營衛生會》說:「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岐伯答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陽衰,平且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卧,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己,與天地同紀。」

其運行路線見《靈樞?營氣》,謂: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內,注目內,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蓄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而用二十八宿以及水注百刻的方法來測度衛氣散行「五十營」,則見於《靈樞?衛氣行》。但由於一般比較注重營氣而輕衛氣,所以在這裡我們並不准備花時間在衛氣及其規律的論證上,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靈樞?衛氣行》一文自行研究。但綜合可得,營氣循行經脈以手太陰為會合點,衛氣循行脈外以目為會合點。營衛二氣「夜半而大會」於子時。由於一般比較注重營氣而輕衛氣,所以在中醫領域就經常以營氣的經氣循環規律作為診斷與治療疾病的準則。歸納來說,營氣的經氣循環規律是:

子時(23點至1點)膽經——丑時(1時至3時)肝經——寅時(3時至5時)肺經——卯時(5時至7時)大腸經——辰時(7時至9時)胃經——巳時(9時至11時)脾經——午時(11時至13時)心經——未時(13時至15時)小腸經——申時(15時—17時)膀胱經——酉時(17時至19時)腎經——戌時(19時至21時)心包經——亥時(21時至23時)胰經(即原來的三焦經)。由此可知古人是通過天文學的背景,加合「天人合一」的模式而得到經氣循環規律的。理由很簡單,經氣就來源於宇宙的微波,當然就受宇宙規律的制約。作為研究經絡的我們又怎能丟棄天文而獨立研究經絡現象呢?

推薦閱讀:

幾句八字斷語解釋
六部門刑事訴訟法解釋
命盤十二宮解釋
經濟學名詞解釋匯總
史上最詳細的「財運」解釋

TAG:科學 | 解釋 | 穴位 | 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