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大都市區」激起的共鳴     浙江日報

「第四大都市區」激起的共鳴

鄧國芳

  共鳴,是一種怎樣的情感?

  這幾日,旁聽省黨代會金華代表團的分組審議,筆者深切體會到,面對報告里「金義都市區」這個詞,他們的心情除了興奮,還有幾分沉甸甸。

  興奮,是因為這是「金義都市區」首次寫進省黨代會報告,成為浙江省的第四大都市區,將在引領浙江新型城市化、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

  沉甸甸,是因為依然任重而道遠。有很多數據表明,金華市區作為中心城市的首位度還不高,綜合承載能力還不強。

  兩種感情的強烈衝撞,讓每位代表陷入思考:「金義都市區」建設的短板是什麼?突破口在哪裡?

  浙中金華,百工之鄉、八婺文化的基因,成就了特色鮮明的塊狀經濟、縣域經濟,如金華市區汽摩配、義烏小商品、永康五金、浦江水晶、蘭溪棉紡織,錯位競爭、各具特色,在全國頗具盛名。然而,長期以來,這種以縣域平台為主的模式,造成發展上「小馬拉大車」的問題,讓金華「城」的聚合功能不足,缺乏聯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內勁。

  回望過去,縣域經濟成就了浙江的輝煌。但現階段,「兩個高水平」目標的實現,要求浙江必須從傳統縣域治理向現代市域治理轉變和邁進,加快建設四大都市區,著力做強市域經濟,大力提升都市區綜合能級和國際化水平。

  金華地處浙江中部,在全省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建設「金義都市區」,是省委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更是加快浙中城市群建設、實現浙中崛起的戰略選擇。這為金華髮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但是,如何打破縣(市、區)的發展藩籬,讓「金義都市區」的建設加快落地,是眼前金華必須破解的重要命題。

  「打造『三條廊道』,是建設『金義都市區』的最好載體,具有戰略性、基礎性作用。」分組審議期間,無論是領導幹部,還是來自企業、社區、農村的基層代表,都把答案聚焦在「三條廊道」上。

  金華要建的「三條廊道」,是綜合交通廊道、浙中生態廊道、金義科創廊道。目前,交通和生態廊道已在建設之中,科創廊道也即將全面啟動。從交通、生態、科創的共謀共建,金華努力打破以縣域平台為主的發展狀態,用廊道把散落在八婺大地的「珍珠」串起來,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圈連,促進城市集聚發展、城鄉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推動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都市區經濟轉型。金華市區到義烏約長50公里、寬20公里的核心地帶,將打造成為代表都市區發展水平和城市品位的黃金主軸。

  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是木桶定律;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牢牢抱成團,這是筷子理論。相信「金義都市區」引發的共鳴和思考,也必將引發未來五年這片浙中熱土所有元素的同頻共振。


推薦閱讀:

夜闌靜,問有誰共鳴
張國榮:有多少人願與他共鳴?
與瑪雅文明共鳴(環球走筆)

TAG:浙江 | 共鳴 | 都市 | 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