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名詞解釋轉載

1、「小說的近代史」

①郭沫若對李人小說的評價,李人的《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廣泛描寫了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前夕四川城鎮動亂的生活圖景;②作者忠實於他熟悉或體驗過的歷史生活,作品中人物與環境都極為真實,因此譽為「小說的近代史」。

2、「學衡派」

學衡派得名於1922年1月在南京創辦的《學衡》月刊,主要成員有東南大學的梅光迪、胡先驌、吳宓等,他們既是歐美留學生,又是大學教授。他們以《學衡》為陣地,打著「學貫中西」旗號,提倡尊孔讀經、復古倒退,攻擊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和開始在中國傳播的馬列主義。1933年,《學衡》停刊。

3「甲寅派」

甲寅派得名於《甲寅》雜誌。是反對新文學運動的封建復古流派。代表人物為章士釗。章士釗曾任北京段祺瑞軍閥政府的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於1925年復刊《甲寅》雜誌,發表了許多誣衊愛國運動的言論。

4、文學研究會

①1921年1月成立於北京;②發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③是「五四」文學革命後成立的第一個新文學社團;④宣揚「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

5創造社

①1921年成立於日本;②主要成員有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③是「五四」後重要的浪漫主義社團,宣揚「為藝術而藝術」;④宣傳和倡導革命文學,進而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29年被國民黨查封;

6、語絲社

①成立於1924年;②以創辦《語絲》而得名;③主要成員有魯迅、周作人、林語堂、孫伏園等。

7、語絲文體

20世紀20年代語絲作家魯迅、周作人、林語堂等在《語絲》上多發表雜文、小品、隨筆,形成生動、潑辣、幽默的語絲文體,對中國現代散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8、問題小說

①是20年代初期出現的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熱潮;②代表作家有冰心、盧隱、葉紹鈞等;③是充滿各種矛盾的社會現實和「五四」作家熱心上下求索的創作形態相碰撞的產物;④其內容涉及婚姻戀愛、就業、家庭等問題;

9、「鄉土文學」或「鄉土文學」視閾下的小說

①「鄉土文學」是20年代初期出現的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熱潮,是一些以「為人生」為目的的作家們,在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啟迪下,帶著對故鄉和童年的回憶,用隱含著「鄉愁」的筆觸來表現家鄉的風土人情和封建的陳規陋習。②主要代表作家有魯彥、彭家煌、許傑等。

10.「自敘小說」

「自敘小說」,指的是郁達夫在創作時主要表現內心情感。作品多以個人經歷為創造基礎,著重表達個人內心對於客觀世界的感受,作品帶有作家強烈的主觀情感投射,表現出濃烈的抒情色彩,和個人自剖色彩,而作品的敘述視角多是第一人稱,主人公形象也多有作者的強烈投影,從而形成作者、敘述者與人物的三重合一。這種小說稱為「自序傳」小說,或「身邊小說」。代表作《沉淪》。

11.零餘者

①郁達夫創作中具有連貫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②這是一個以「自我」為原型,浸透著作者本人強烈主觀色彩的文學形象;③在這個形象的身上既有盧梭式的自由,也有維特式的自憐、自慚、自卑與自尊、自傲相糾結,構成了「零餘者」的主要情緒內涵。

12詩體大解放

所謂「詩體大解放」,就是「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詩體,並且推翻詞譜曲譜的種種束縛;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有什麼題目,做什麼詩;詩該怎樣做,就怎樣做」。經過「詩體大解放」,白話詩終於超越了主要依附傳統的「古樂府式」、「擊壤式」、「詞曲式」蟬蛻階段,進入自由創造的天地。

13、美文

①指現代白話散文;②1921年周作人發表了《美文》一文,大力倡導,冰心、朱自清、俞平伯等進行了創作實踐,美文作為一種獨立文體的低位得以確立;

14、「春柳社」

1906年,春柳社在東京成立,旨在研究各種文藝。開始只設演藝部,由李叔同主持。主要成員還有歐陽予倩等。1907年春,在東京演出了法國小仲馬的名劇《 茶花女 》,演出獲得成功。他們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語對話,沒有朗誦,沒有加唱,還沒有獨白、旁白」。

15、《終身大事》

在話劇方面,現代文學最早的劇本是胡適的《終身大事》,於1919年3月發表。《終身大事》是胡適根據這種易卜生精神編寫的獨幕劇,發表於易卜生主義的高潮中,產生相當的影響。《終身大事》是「問題劇」,反映的是當時的社會問題:對婚姻自由的爭取。

16、南國社

①南國社是20年代初成立的話劇團體;②田漢創立,先後辦了《南國》半月刊、《南國特刊》和南國藝術學院等;③開展話劇運動主要在1928-1929年間,演出田漢的劇本;④以浪漫主義傾向和感傷情調為其鮮明風格。

17、主觀戰鬥精神

①胡風文藝思想的核心;②「七月詩派」的重要理論主張;③強調作家創作必須有激情,「擁抱現實」、「突入現實」,才能取得現實主義的勝利;

18、東北作家群

①「九.一八」事變後,一群從東北流亡到關內的文學青年在左翼文學運動推動下共同自發地開始文學創作的群體;②主要作家有蕭軍、蕭紅、舒群、端木蕻良等;③代表作蕭紅的《呼蘭河傳》、《生死場》、蕭軍的《八月的鄉村》等;④他們的作品反映了處於日寇鐵蹄下的東北人民的悲慘遭遇,表達了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父老鄉親的懷念及希望早日收回國土的強烈願望,顯示了濃郁的地方色彩;

19、北京詩群

①他們並無統一的詩學主張和詩歌刊物;②主要詩人有海子、西川、駱一禾、牛波、貝嶺、嚴力、雪迪等;③堅持嚴肅認真的詩歌精神和人文傳統,著力對於人類精神家園的追懷與守護,浪漫性和唯美性是他們創作特色;

20、漢園三詩人

①指何其芳、李廣田、卞之琳;②以出版三人詩合集《漢園集》而得名;

21、「民眾戲劇社」

1921年3月,汪仲賢、沈雁冰等發起成立民眾戲劇社,創辦了《戲劇》月刊,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現的一個專門性戲劇雜誌。他們對墮落了的文明戲進行猛烈的抨擊,強調戲劇反映時代、人生的功利主義,提倡「寫實的社會劇」。還提倡「愛美劇」,即「非職業」的業餘演劇,以擺脫商業化傾向,不受「座資底支配」,進行嚴肅的藝術創造。

22、「問題劇」與「寫實的社會劇」

五四運動後,「問題劇」及「寫實的社會劇」創作開始大量出現,產生了一批描寫社會現實,反映真實人生劇作。如蒲伯英的六幕劇《道義之交》和四幕劇《闊人的孝道》,揭露諷刺上流社會虛偽的「道義」和「孝道」。陳大悲的《良心》、等十幾部劇作,內容大多革命黨人的蛻變,偽君子的卑劣,官僚家庭的醜聞,軍閥混戰的災難,妓院的陋習和婦女的悲慘命運。

23、「愛美劇」

五四運動後,興起的非職業戲劇運動,簡稱愛美劇。旨在以擺脫商業化傾向,不受「座之底支配」,進行嚴肅的藝術創造。上海戲劇協社應運衛、洪深等人,主張戲劇表現時代、人生,不遺餘力提倡愛美劇,並重視舞台實踐、劇場組織工作,以及劇本的創作與改編,為我國現代話劇的正規化做出貢獻。

24、社會剖析派

①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小說流派之一;②代表作家有矛盾、吳組緗、沙汀、艾蕪等;③他們共同創作特點,是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試圖摸索出一條將科學的社會理論與作家的創作實踐結合的新路子,以期其創作能從本質上揭示生活的真實並正確預示社會生活發展的路向;

25、湖畔詩社

①湖畔詩社是五四文學革命後出現的新詩團體;②主要成員為應修人、潘漠華、馮雪峰、汪靜之等人;③具有浪漫抒情傾向,以「真正專心致志做情詩」為特色,出版詩集《湖畔》、《春的歌集》等;

26、象徵詩派

①中國現代的象徵詩派,是指「五四」文學革命後以李金髮為代表的新詩流派。②李金髮在這時期連續推出三本象徵詩集,以象徵的意象表現內心的感覺、情緒。③後期創造社穆木天、王獨清、馮乃超三位詩人,這時也致力於象徵詩創作,各自出版象徵詩集。

27、論語派

①論語派是20世紀30年代的一個現代散文流派,以創辦《論語》半月刊而得名,尚有《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主要人物是林語堂。②提倡幽默、閑適、性靈小品。

28、京派

①京派是30年代自由主義文學流派,圍繞《駱駝草》、《大公報 . 文藝》副刊形成的團體;②主張文藝關注人生,作品以表現「鄉村中國」為主要內容,但和政治保持距離;③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從文、蕭乾等。

29、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論爭

1928-1929年,魯迅、茅盾與創造社、太陽社,關於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論爭。起因是創造社、太陽社在倡導革命文學時,由於受到國內外革命陣營內左傾思潮影響,及自身世界觀原因,在理論主張方面存在嚴重的機械論錯誤傾向,批判清算魯迅、茅盾、郁達夫等,全盤否定五四新文學傳統。魯迅肯定無產階級文學的發生有其歷史背景,批評他們忽視文藝的特徵、誇大文藝的作用及宗派主義傾向,茅盾也批評他們題材過於狹窄和標語口號傾向。論爭擴大了革命文學的影響,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學習,提高了思想認識;論爭中魯迅翻譯了普列漢諾夫的《藝術論》等馬義文藝理論著作,從而為左聯成立準備了條件。

30、「左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或「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的情況

①簡稱左聯,1930年成立於上海,1936年因形勢變化而解散。左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作家的組織,先後出版刊物《北斗》、《萌芽》等十幾種;②左聯的主要成員有魯迅、矛盾、夏衍、田漢、丁玲、張天翼等(不寫魯迅、矛盾,不得分);③左聯的成立,推動了左翼文學運動的迅猛發展,突破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創作了《子夜》等優秀作品,對中國革命和新文學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但也存在「左」的傾向。

31、「左聯」進行的主要文學活動

①是加強了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譯介與傳播。②自覺地加強了與世界文學,特別是世界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聯繫。③推進文藝大眾化運行。④積極開展創作,左聯作家如魯迅、矛盾、丁玲、張天翼等都有出色的成就,同時也培養了大批新作家。

32、中國詩歌會

①中國詩歌會是在左聯領導下的群眾性詩歌團體,成立於30年代初期(1932年);②主要成員有穆木天、蒲風等;③這是一個與革命同一步調,以大眾化為目標的現實主義詩歌團體;④出版會刊《新詩歌》。

33、關於「文學基於普遍人性」的論爭

這場論爭於1928年——1930年,發生在左翼作家與新月派理論家梁實秋之間。梁實秋針對左翼作家提倡的無產階級文學,在《文學與革命》、《文學是有階級性的嗎?》等文章中,主張「文學乃是基於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提出「文學是沒有階級性的」,主張「天才」創造文學。針對革命文學倡導者,他的批評有其合理性,也不偏頗。魯迅指出,文學只有通過人,才能表現「人性」;然而「一用人,而且還在階級社會裡,即斷不能免掉所屬的階級性」。魯迅還指出文學與階級性的關係,是都帶,而非「只有」。

34、關於「文藝自由」的論爭

論爭發生在胡秋原、蘇汶和左翼作家之間。1931年底,自稱「自由人」的胡秋原,連續發表文章,談「文學與藝術,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在左翼文學與國民黨民主主主義文學之間左右開弓。翟秋白、馮雪峰著文批判。蘇汶自稱代表「作者之群」的「第三種人」為胡秋原辯解,展開論戰。爭論的焦點是文藝與政治的關係。蘇汶等反對政治「干涉」文學,強調文學真實性的獨立地位。左翼的反批評,對於文藝與政治的關係有所闡發,卻有片面地趨向另一極端。張聞天撰文,維護文學真實性標準的獨立價值,對真實性與黨性、政治傾向性做了較為辯證分析。

35、關於「大眾語」的論爭

1934年5月,由汪懋祖、許夢因等發動「文言復興運動」引起,6月,進步作家集會,決定反對文言、保衛白話的運動,展開大眾語的討論。討論的焦點集中於文學語言問題,參加人員涉及整個文化界。論爭總結了「五四」「文白之爭」以後文學語言發展的經驗教訓,批評了「歐化」與「半文半白」的傾向,糾正了一些左聯作家否定白話、提出語言有階級性等「左」的錯誤,探討了現代文學語言的特點及其發展方向。

36、「兩個口號」論爭

發生於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藝界「國防文學」和「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展開的論爭,是左翼文學界內部的思想分歧與論爭。

37、「社會剖析派小說」或社會剖析派

①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小說流派之一;②代表作家有茅盾、吳組緗、沙汀、艾蕪等;③共同特點是試圖摸索出一條將科學的社會理論與作家的創作實踐相結合的新路子;

38、上海藝術劇社或「無產階級戲劇」

1929年11月,沈瑞先、鄭伯奇、馮乃超、錢杏邨等在上海共同發起組建上海藝術劇社,旗幟鮮明地提出發展「新興戲劇」,即「無產階級戲劇」口號,並在1930年春兩次公演,演出羅曼.羅蘭的《愛與死的角逐》、尼爾頓的《炭坑夫》、辛克萊的《梁上君子》等。「無產階級戲劇」口號的提出,揭開了左翼戲劇運動的嶄新一頁,它使進步戲劇工作者看到了前進的方向。

39、「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

中國共產黨 1929 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在文委領導下,上海藝術劇社率先揭開了左翼戲劇運動的序幕。1930 年 3月,由上海藝術劇社和摩登社發起,聯合南國社等戲劇團體,正式成立了上海戲劇運動聯合會。不久,上海藝術劇社、南國社相繼被國民黨當局查封。為了加強團結,堅持鬥爭,決定改組聯合會為中國左翼劇團聯盟,於1930年8月23日召開了成立大會,1931年1月改為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

40、「國防戲劇」或稱「國防戲劇運動」

社會剖析派小國防戲劇是在國防文學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革命戲劇,周揚等人提出了國防文學的口號,相應地也提出「國防戲劇」的口號。優秀劇目有:《放下你的鞭子》、《賽金花》、《上海屋檐下》等大批作品。「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防戲劇發展為抗戰戲劇運動。

41、「農民戲劇試驗」

1932-1936年間,熊佛西在河北定縣從事長達5年的農民戲劇的研究和試驗。為了配合農村演劇,熊佛西創作了反映農民生活的戲劇《屠戶》、《牛》、《過渡》等。這與當時左翼戲劇正在倡導的「戲劇的大眾化」方向是相通的。

42、新感覺派

①新感覺派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現代小說的一個流派;②代表作家有穆時英、劉吶鷗、施蟄存等;③中國新感覺派受20世紀20年代日本新感覺派等外國現代派的影響。新感覺派的內容多表現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態,著重是對畸形病態生活的描寫,以快速節奏和多變的畫面表現現代都市光怪陸離的生活,刻意追求主觀感覺印象,在形式技巧上花樣翻新,但部分作品存在悲觀頹廢傾向。

43、九葉詩派

①九葉詩派是20世紀40年代國統區出現的一個具有現代主義傾向的詩歌流派;②主要成員有穆旦、辛笛、陳敬容、杜運燮、鄭敏等9人;③九葉詩派的特點是:既忠於時代和現實,又忠於藝術創造,較多吸收西方象徵詩派、現代詩派的表現手法。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在他們的詩里得到較好的結合。

44、小詩

①1921-1924年,冰心、宗白華等人受泰柯爾《飛鳥集》、日本俳句的影響開始寫作小詩;②所謂小詩多是以一至四行的體式抒寫個人即時的感興,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如詩;

45、心理分析派

①30年代的小說流派;②代表作家有施蟄存等;③小說創作受費洛伊德心理分析學說的影響,較深層次挖掘人物的潛意識、隱意識和性心理等。

46、現代詩派

①30年代的現代主義詩派,強調用「現代的詩歌」來表達「現代的情緒」;②以象徵主義為主,兼有浪漫主義、古典主義、意象派的特點,有人稱之為中國新詩的黃金時代,也有人稱之為詩的成熟期;③代表作家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蟄存等。

47、「雨巷詩人」

①指詩人戴望舒;②以其代表詩作《雨巷》而得名。

48、《包身工》

①30年代報告文學的代表作;②作者夏衍;③內容揭露控訴日本資本家殘酷壓榨中國女工的罪行。

49、「漢園三詩人」

①三詩人指何其芳、李廣田、卞之琳;②以出版三人詩合集《漢園集》而得名。

50、孤島文學

①從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的四年零一個月的上海租界地區的文學,被稱為孤島文學;②代表作家作品有阿英的南明史劇、「魯迅風」雜文等;

51、「山藥蛋派」

山藥蛋派是指以趙樹理為代表的一個當代的文學流派。主要作家還有馬烽、西戎、李束為、孫謙、胡正等,人稱「西李馬胡孫」,他們都是山西農村土生土長的作家,有比較深厚的農村生活基礎。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他們有意識地以趙樹理為中心,培養、形成風格相近的流派。代表作有《三里灣》、《登記》、《鍛煉鍛煉》、《飼養員趙大叔》、《三年早知道》、《賴大嫂》、《宋老大進城》等。

52、雙百方針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1956年,毛澤東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指「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陸定一代表中央對這一方針做了權威性的闡釋:「提倡在文學藝術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中有獨立思考的自由,有辯論的自由,有創作和批判的自由,有發表自己的意見、堅持自己意見和保留自己意見的自由」。雙百方針的提出,活躍了當時的文藝創作,開創了文藝理論批評與研究的新局面。

53、第一次文代會或「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代表大會」

①全名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大會,1949年7月召開於北平,正值人民解放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②這是一次全國文藝工作者大會師大團結的大會,繼往開來、總結和動員的大會;③大會標誌著中國現代文學階段的終結,也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開端。

54、關於電影《武訓傳》的討論

孫瑜導演的電影《武訓傳》是一部思想內容比較複雜的作品。對武訓形象及其行乞興學的「義舉」應如何評價,本可以在思想、學術領域內進行公開的討論。但事實上,卻發展成了一場實現定調的全國性批判運動,行政干預的不正常方式代替了正常的學術論爭和文藝批評,致使影片的編導者及曾經肯定過《武訓傳》的批評者,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尤其是開始了一種政治過多干預文學的局面。

55、對《紅樓夢》研究的批判

著名散文家、學者俞平伯,對《紅樓夢》頗多研究,形成一家之言,李希凡、藍翎對其思想觀點持不同見解,亦應在學術範疇爭鳴。但是,毛澤東同志卻在1954年寫給中央政治局的《關於紅樓夢研究問題的信》

56、對胡風文藝思想的鬥爭

1954年前後,全國開展了反胡風集團的鬥爭。胡風是我國現代著名的詩人和文藝理論家,他的一系列文藝觀點曾不止一次在文藝界引起論爭。1954年7月,胡風30萬字的《對文藝問題的意見》,呈交中共中央,由此引發了一場有組織的「粉碎胡風反革命集團」的鬥爭,胡風被捕入獄,許多人受到株連。直至1988年,「胡風反革命集團」案才得到徹底的平反糾正。

57、對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批判

1959年,北京市副市長、著名明史專家發表了《海瑞罷官》,1962年,江青提出要批判《海瑞罷官》。1965年,上海《文匯報》刊出由江青、張春橋等共同策劃,姚文元執筆的批判文章《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捕風捉影地把《海瑞罷官》中所寫的「退田」、「平冤獄」同「單幹風」、「翻案風」聯繫在一起。1966年4月,《人民日報》、《紅旗》雜誌等報刊先後發表《〈海瑞罷官〉的反動實質》、《〈海瑞罷官〉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毒草》等文章,進而把皇帝罷了海瑞的官,同廬山會議上撤消了彭德懷職務一事聯繫在一起,使對《海瑞罷官》的批判帶上更為濃重的政治色彩。對《海瑞罷官》的批判,成為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線。

58、「天安門詩歌」運動

1976年1月8日,深受人民愛戴的周恩來總理逝世,人們以各種方式進行天安門詩歌運動悼念,但卻遭到了"四人幫"的無理阻撓和壓制。4月5日前後,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爆發了一場氣壯山河的群眾性詩歌運動,人們將詩詞貼在紀念碑上,掛在松柏枝葉間,並在人群中朗誦。它不僅展示了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而且拉開了新時期文學復甦的序幕。

59、「十七年文學」中以民主革命和抗美援朝戰爭為題材的小說

反應民主革命的題材小說,一是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個歷史階段的革命鬥爭。如杜鵬程的《保衛延安》。二是反映解放戰爭,如俊青的《黎明的河邊》。三是反映抗日戰爭和20-30年代的革命鬥爭,馮志的《敵後武工隊》。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題材小說,有楊朔的《三千里江山》。

60、「十七年文學」中的歷史題材小說

近代歷史題材方面,出現了李六如的長篇《六十年的變遷》。在古代歷史題材方面,出現了姚雪垠的長篇《李自成》。

61、「十七年文學」中的農村題材小說

從土地改革運動到合作化運動,從大躍進、人民公社到黨對農村政策的調整,這些在小說中得到反映。如馬烽的短篇《一架彈花機》,柳青的長篇《創業史》。

62、「十七年文學」中的工業題材小說

主要反映了「十七年」初期工業戰線的生活,表現了工人階級的精神風貌。如周立波的長篇《鐵水奔流》,杜鵬程的中篇《在和平的日子裡》。

63、「十七年文學」中的大膽「干預生活」的小說

主要指勇於正視現實矛盾,大膽干預生活,觸及人的靈魂,表現了較強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識。如王蒙的《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

64、50-70年代台灣小說創作幾種形態

四種形態:1、具有濃厚的現代主義文學色彩,以白先勇的創作為代表;2、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現實主義氣味,以林海音的創作為代表;3、表現海外中國人的生活,以聶華苓等人創作為代表;4、通俗文學作品,以瓊瑤的創作為代表。

65、1958年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新民歌運動」

1958年,在毛澤東的號召下,全國範圍內開始了「新民歌運動」,出版了新民歌選集《紅旗歌謠》,湧現了大量的農民詩人和「新民歌」,給詩壇帶來了表面繁榮的創作景觀。在選集中,優秀詩作甚少。這對「五四」以來新詩的「開放」傳統構成了逆向衝擊,把詩歌創作引向了一條窄路。

66、《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與「文藝黑線專政論」

1966年2月2日至20日林彪和江青互相勾結,密謀炮製了《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紀要》提出「文藝黑線專政論」,全盤否定了建國以年在共產黨領導下文藝界所取得的一切成果。

67、對「黑八論」的批判

所謂「黑八論」,即「寫真實論」、「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論」、「現實主義的深化」、反「題材決定」論、「中間人物」論、反「火藥味」論、「時代精神匯合」論和離經叛道論,叫囂要有計劃地對它們開展徹底的批判,從而造成了文藝理論領域的大混亂。

68、受制於政治,為陰謀家所控制與操縱的「文革」主流文學

直接受制於政治,為陰謀家所控制與操縱的文學,是「文革」中的主流文學,這一類文學政治意義大於文學意義。

69、「文革」時期的「地下文學」創造

高壓專制下產生的一種傳抄之作。其特點:自發創作、自發傳播。如:典型代表《第二次握手》和「天安門詩歌」。

70、「樣板戲」或「八個樣板戲」、「革命現代京劇」

「文革」期間,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以及交響音樂《沙家浜》等8個劇目,被江青一夥封為「革命樣板戲」。

71、「三突出」原則

①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②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③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

72、「傷痕小說」或「傷痕文學」

1977年11月,劉心武的短篇小說《班主任》在《人民文學》發表,立即引起轟動。《班主任》是新時期文學的開山之作,在當代文學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價值。隨後,盧新華的短篇小說《傷痕》發表1978年8月11日的《文匯報》,「傷痕文學」和「傷痕小說」的得名便源於此。

73、「反思小說」或「反思文學」

「反思小說」出現晚於「傷痕文學」,以茹志娟於1979年2月在《人民文學》上發表的短篇小說《剪輯錯了的故事》作為標緻。反思小說對解放以來特別是50年代中期以來的極「左」路線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與反思。代表作《李順大造屋》。

74、「改革小說」

「改革小說」,1975年出現,興於1981年前後。改革小說內容反映我國的改革過程,及其引起的價值衝突、心理震蕩;創作方法上以現實主義為主,注重改革者形象的刻畫。代表作蔣子龍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

75、「尋根小說」

「尋根小說」,追溯於80年代初,興盛於1985年。1985年,韓少功發表的《文學的「根」》,開啟了一場規模浩大的文化尋根運動。尋根小說最顯著的特點是:1、以現代一是關照現實和歷史,反思傳統文化,重鑄民族靈魂。2、尋根小說具有地域特點,如韓少功的「荊楚小說」。3、注重對題材所蘊含的深層的歷史文化信息進行藝術傳達。代表作鄭萬隆的《我的根》。

76、「現代派小說」

「現代派小說」萌芽於1979年意識流小說,而產生和高速發展,是在1985年前後。「現代派小說」的標誌作品,是劉索拉中篇小說《你別無選擇》,作品主體意蘊在於表現人類普遍的荒誕性,體現了充分的現代意識。

77、「實驗小說」

「實驗小說」,是在1985年前後文壇上出現具有後現代主義傾向的小說潮流,主要特點:1、對一切意識形態進行徹底的消解;2、放棄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本質的追尋,放棄對現實的真實反映;3、結構散亂、破碎,人物趨於符號化,追求文本的遊戲性。代表作馬原的《虛構》。

78、「新寫實小說」

「新寫實小說」的創作發生於1988年前後,但其作為一種小說潮流被正式命名併產生廣泛影響,卻源自於《鐘山》1989年第3期推出的「新寫實小說大聯展」。「新寫實小說」的主要特徵:1、作品中的現實生活呈現出一種毛茸茸的原生狀態;2、對現實採取一種無奈的認同態度,缺少強烈的理性批判精神;3、採取缺乏價值判斷的冷漠敘述。代表作劉震雲的《一地雞毛》。

79、「晚生代小說」

「晚生代小說」出現於90年代初。其主要特點:1、作家們遊離出固有的意義系統,帶有明顯的個性;2、作品中出現的人物大多是同代人;3、作家經常將自己的經歷寫入小說中,使作品內容出於真實與虛構之間的暖味狀態。代表作家有韓東等。

80、「女性小說」

「80年代中後期,劉索拉等一批女作家湧上文壇,他們的作品超越了性別立場,她們關注的是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關於女性話語權與男性話語權的問題。至90年代,寫出了一批關注女性問題、女性生存感受的作品,在新時期文學中具有開創性的意義。特點:1、表現出充分的性別意識及性別自覺;2、刻意表現出女性特有的生存體驗和深層意識;3反映出都市故事的飄忽與荒誕。代表作家:陳染、林白等。

81、「現實主義衝擊波小說」

「現實主義衝擊波小說」出現於1996年。其意義在於關注社會現實,諸如農民工進城、工人下崗等現實問題,不足表現在:1、未關注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2、須加強對現實的理性批判精神;3、老是喜歡寫好人物。代表作劉醒龍的《分享艱難》。

82、「荒誕劇」《屋外有熱流》

1980年,馬中駿、賈鴻源、瞿新華創作的荒誕劇《屋外有熱流》,獲得了「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的「勇於創新獎」。劇作通過趙長康與弟弟妹妹生活環境、生存觀念和道德理想的反差對比,歌頌高尚人格與奉獻精神。劇作運用荒誕、象徵等現代戲劇技巧組織劇情。


推薦閱讀:

男人要房女人要孩和一千萬是否放棄婚姻的經濟學解釋(附兩個熱門街頭採訪視頻)
命宮的解釋
乾隆裕陵地宮鬼擋門之謎案,專家給出了這一個解釋,讓人懷疑
六爻占卜中「日建沖爻」的解釋!
我對老子《德道經》的解釋

TAG:中國 | 文學 | 名詞解釋 | 轉載 | 現代 | 解釋 | 現代文學 | 學名 | 中國現代文學 | 名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