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悟澹:龍文化到底和佛教有多少淵源

龍這個極具神秘色彩的話題,一直被經久不衰地討論著。龍在中國的出現已經有很久的歷史,龍在上古時代具有原始宗教的意義,然而關於龍文化和佛教文化的關聯,一直困擾著愛好者,很多人問:龍是佛教文化嗎?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不得不高度重視龍文化與佛教文化的嚴肅性和神秘性,關於龍的這一身份變化,歸根究底還是源於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創立。

一、佛教經典故事中的龍文化

《禮記》載有麟、鳳、龜、龍四靈之說。《左傳》文本曾出現「深山大澤,實生龍蛇」之說。隨著歷史的腳步,我們不難發現,從原始社會的發展延伸到唐朝以前,龍在中華本土一直被作為神聖崇拜的對象,龍是華夏祖先的圖騰,但是在龍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很多人不相信龍文化與佛教文化有著不解之緣。

龍在梵語中被稱為「那伽」,外表長身無足,又譯做「龍象」,一般用來形容諸阿羅漢中修行最勇猛者。《大集經·須彌藏品》記載:「善住龍王為一切象龍王,婆難陀龍王為一切蛇龍王,阿耨達龍王為一切馬龍王,婆婪那龍王為一切魚龍王,摩耶蘇婆帝龍王為一切蛤蟆龍王……」《智度論》釋為「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梵文中本來是沒有「龍」的專用詞的,而是把「龍」和「象」用一個詞來表示,叫做NAGA,在印度,象是最古老的圖騰,「龍」和「象」混合建立了包括釋迦部落在內的「象龍」王國,成為印度的宗教統治中心。「象龍」王國為首而與之聯盟如《大集經·須彌藏品》中的「蛇龍」、「馬龍」、「魚龍」、「蛤蟆龍」等。因為水中龍的力量最大,陸上象的力最大,所以以此為喻。在佛教中,龍是護法神之一,在佛教經典如《孔雀王經》、《大雲經》、《僧護經》等經中,均載有龍王護持佛法的案例。

《六度集經》記載了這樣的一則故事,說明龍王與佛陀本生事迹亦有關。故事大意是:安闍難是拘深國國王抑伽達的女兒,她嫁給龍王為妃,並且生了一男一女。男孩叫盤達,後來襲承了龍王的龍位,但盤達一心想拋棄世間榮華富貴等虛像,修出世的高行。於是他便登上陸地,在私梨樹下隱形變幻為蛇身。不久,變幻為蛇的盤達遇到一位名叫陂圖的術士,術士以毒藥除去盤達的牙齒,並且用手杖打得盤達皮傷骨折,然後用手指掐他,使其極為痛苦。盤達卻毫無怨言,並發誓說:「如果我能成佛,願拯濟眾生,使它們離苦得樂,不要遭受我現在這樣的痛苦。」而後,術士攜帶盤達去行乞,行至拘深國,被前去找尋的龍母龍兄認出。抑伽達王看到盤達這番情景,當場火冒三丈,並且準備殺死術士。不料,盤達龍王卻以德報怨,不僅放走了術士,而且還滿足他的要求。術士到達鄰國後,被強盜砍成肉醬,財物一空。於是,佛告諸比丘:「盤達龍王者,吾身是也;抑伽達國王者,阿難是也;母者,今吾母是也;男弟者,鶖鷺子(即舍利弗)是也;女妹者,青蓮花除饉女是也;時酷龍人首,調達是也。」

《華嚴經》有云:「有無量諸大龍王,即如毘樓博義龍王、娑竭羅龍王等,莫不勤力興雲布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從佛經所記載的內容來看,龍王具有興風布雨的神通,與中國民間傳說相吻合,由此可見,民間百姓所盛行的求雨祈龍王的風俗,與佛教有著不解的淵源。

「龍女」一詞大家並不陌生。龍女最早是從佛經故事裡走出來的,《妙法蓮華經》中記載:「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法苑珠林》中也記載了關於龍女的故事,菩薩「受彼乳糜」(接受當地信眾呈獻的參有牛羊奶的米粥,端到尼連禪河時,這個龍女便「從地湧出」)。

在民間傳說中,龍女則是一個很唯美的傳說。相傳在觀音身邊,有一對童男童女,即善財童子和龍女。龍女是東海龍王的女兒,一天從龍宮偷跑到人間,化為漁家女,在海邊的一個小鎮上看漁民的「鬧魚燈」,不巧身染茶水,龍女急忙奔赴海中,在奔海的途中變成了一條大魚,被兩個打漁的小夥子撿到了,扛到街上叫賣,一旁路過的菩薩看到後,派善財童子以香灰化為碎銀,將這條大魚買下,並扛到海邊放生。龍女回到龍宮之後,卻遭到了龍王的痛罵,被趕出龍宮,大慈大悲的觀世音得知龍女無家可歸,就派善財童子將龍女接到自己身邊,做了侍女。

不管是出自佛教經典故事,還是民間傳說,我們都不難發現,龍文化融入了古今國人的精神生活,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二、菩薩、佛陀與龍的經典典故

在《大唐西域記》卷六中有這樣的記載,如來佛祖剛出生的時候,就能行走說話,他向東南西北方向各走七步,然後就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佛陀走到哪裡,哪裡就會生出大蓮花。這時就有兩條龍躍出來,從天空中吐出兩股水流,一條龍吐出來的是熱水,一條龍吐出來的是冷水,兩條龍吐出來的水為佛陀沐浴。後來就在佛陀沐浴的地方留下了兩股清泉,也是一冷一熱,常年不竭。佛祖焚身之後有無數舍利,當時就有八國國王各派兵馬,紛紛來搶舍利,眾龍王也出來爭搶,帝釋天就決定把佛祖的舍利分為三份,一份給諸天,一份給龍眾,一份給人間由八國共享。

在《大唐西域記》卷八中也有所記載,如來成正覺之時,一旁的龍做如來的警衛,「有目支鄰陀龍王池,其水清黑,其味甘美,昔如來成正覺,於此冥坐,七日入定,此龍王警衛如來,即以身繞佛七匝,化出多頭,俯垂為蓋」。

如來的左脅侍文殊菩薩,同時也稱「龍種上尊王佛」,簡稱「龍尊」、「龍尊王」,文殊菩薩在佛教中代表著般若大智,是輔佐佛陀弘法的上首菩薩。據《法華經》記載,文殊菩薩曾度化八歲的龍女成佛,這也說明以智慧的法眼在大海娑竭羅龍主那裡發現了龍女的智慧利根,文殊菩薩認為龍女「佛說深秘,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不得退轉」,龍女坐在千葉蓮花上,千葉蓮花大如車輪,從大海中湧出,上虛空中,詣靈鷲山,禮拜釋迦,並向佛陀獻出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佛陀當場就接受了龍女的供養,這時龍女忽變男身,具菩薩行,即住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花成等正覺。

如來的右脅侍龍樹菩薩,他的成佛也是因為有龍的因緣。龍樹本來是凡夫俗子,而且行為極為荒唐。他年輕的時候和三個兄弟學了隱身術,便潛入宮中四處淫樂。後因宮中無數女子莫名懷孕,國王得知此事之後,因看不見他們的身影,便叫上幾百名力士揮刀亂砍,結果龍樹的三個兄弟全都死於亂刀之下,只有躲在國王背後的龍樹躲過此劫,因此大徹大悟,明白一切禍之根本都是欲,於是潛入深山修行,虛心向老比丘受戒學大乘經,同時雲遊四海,周遊歷國以求精進。龍樹的誠心感動了天靈,便有菩薩變幻為龍王,把龍樹接到海中,打開了龍宮的七寶華函。龍樹以九十日的時間深入各家深奧佛典,並且融會貫通。最後,龍王把龍樹送到了南天竺,龍樹大弘佛法,創立了佛教八宗之一——「一切皆空」的大乘空宗。

三、龍文化的佛教建築藝術演變

關於龍的種類,許多典籍中都有所提及,《廣雅》記載:「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在眾多傳說中,只要涉及到有水的地方,就會有龍的存在,佛教經典《大雲請雨經》中說,一共有一百八十五位龍王,而且都是興風布雨的大神。

「龍生九子,子子不同。」清高士奇《天祿識余·龍種》曾記載:「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贔屓,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六曰蚆夏,性好水,故立於橋柱;七曰睚眥,性好殺,故立於刀鐶;八曰狻猊,形似獅,性好煙火,故立於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鋪首。」

龍文化的發展,使龍無聲無息地走進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如獄門、鼎蓋、香爐、門鋪首等,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還是佛教。

在中國古建築屋頂上、屋脊上隨處可見龍的圖案,當今社會,這樣的古建築最為常見的地方就是皇宮和寺院。一提及皇宮,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想到紫禁城。紫禁城建築的主要花紋圖案都是龍和鳳。不僅僅是皇宮如此,寺院建築圖騰也會沿用這樣的龍鳳文化,如四川平武報恩寺、湖北荊州開元觀祖師殿等建築都採用的龍鳳文化的圖騰。絕大部分寺院的古建築一直延續著這種風格。中國古建築屋頂上的龍紋,它的前生是漢代鴟尾,如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的鴟尾是元代所制,其建築樣式是仿造唐代的鴟吻,已經是龍首的形態,且張口吐脊,鴟吻的上部雕刻著五條小龍。很多寺院的香爐也會應用龍的元素,如廣州光孝寺伽藍殿前的香爐,為多角棱形的塔層香爐,每層的稜角處都有一條翻滾的龍,龍嘴大張,在最頂層的幾條龍,嘴上分別掛有風鈴,這種龍文化藝術的傳承多半也只能在寺院見到了。

龍文化和佛教文化的融合還在更多的地方得以體現,除了寺院建築之外,法器上也有龍文化的影子,如齋堂前的木魚,多半是龍頭魚尾,材料選用空心木質,懸掛在樑柱之下,僧人上殿過堂均會打此木魚,教內稱之為「敲梆」。

龍文化具有兼容並蓄性,為民族寄託希望,龍文化與佛教文化的相融合,無不說明著佛教文化與華夏文化關係的和諧,這種文化符號如同佛法一樣,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推薦閱讀: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忙文化」
大運河的魅力
有沒有古人寫字比較丑的流傳到現在的?
《笑傲江湖》大結局林平之被關在任我行那個地牢,如果他學會了吸星大法怎麼辦?
使用不同的語言,會對人們的思維方式產生怎樣的影響?

TAG:文化 | 佛教 | 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