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各民族春節習俗

一..藏 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曆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髮出門。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二..彝 族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三.香港年俗農曆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曆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曆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曆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在香港過農曆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四.澳門年俗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共享天倫之樂;大概受西方聖誕節和情人節的影響,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現今已成了一個澳門年俗。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開富貴,祝報平安,鮮花瑞木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門的花市辦三天,這三天給奔波一年的澳門人無窮的慰藉。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純脆是以示吉利。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髮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博彩"(賭博)。 "開年"過後,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春節習俗中,直至元宵佳節,也是煙節爆竹,玩龍舞獅,歡天喜地。五.台灣春節習俗拾趣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台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六.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七.桂林春節習俗?從"小年夜"到除夕春節踏著農曆12月24日零時的鐘聲,走入桂林的城鄉。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過小年"。過小年這天,人們宰狗、殺鴨,慶賀春節來臨。這天的爆竹聲,帶著人們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響,聲傳高宇。人們認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惡功過禍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將盡,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為全家降福免災。祭灶的儀式多由家裡的長輩去辦,他們將糖果放在灶頭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讓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讓他甜甜的嘴巴盡說好話。除夕夜幕降臨後,再放爆竹接灶王爺下凡。這是桂林"過小年"的古俗,現在即便是鳴放鞭炮,也僅是古俗遺存的儀式罷了。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外,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過節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且寓有美好的願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葷、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除夕的晚餐,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肴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這個夜晚,萬人空巷,都在家中守歲。守歲時,要把火盆的炭火燒得紅紅火火,以象徵生活歲歲興旺。當零時一到,老老少少喜氣盈盈,以爆竹聲聲迎接新年。這喜炮聲不絕於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靜,人們仍無睡意,爐火依然旺著,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會忘記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種,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種猶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財旺、家旺的好兆頭。人們對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許是因為火給人類帶來了文明、帶來了溫暖吧。愛火就如同熱愛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中國少數民族春節習俗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雖有不同的語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但是他們大多數都以春節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日來歡慶。八.達斡爾族:年年高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九.蒙古族:酒肉不盡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十.壯族:迎英雄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後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十一.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裡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綉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夥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穀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十二.哈尼族:盪鞦韆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夥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準備立鞦韆。那裡的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十三.傣族:擲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准,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十四.高山族:「圍爐」居住在中國台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十五.滿族:掛旗過年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夥地放鞭炮,或乘坐自製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後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十六.白族:「放高升」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十七.侗族:蘆笙會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十八.彝族:跳虎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后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十九.撒尼族:食湯圓除夕,撒尼語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飯,是很肅穆的。午後,家家門前插上綠樹枝,枝上掛一頂草帽。這是無言的告示:請勿入內!不許談話!就連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聲言談的。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新年」是同一個詞,叫「闊期瑪」。因為過新年必食湯圓。從正月初一起的半個月內,人們縱情歡樂。初一晚上舉行篝火晚會,民歌對唱、三弦胡獨奏,古樸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為的是驅逐災害,顯示人的力量。每年春節初二日午後,農民要把牛牽出來,繞著寨心走幾圈,在它的額上戴紅布扎的花朵,表示對它一年貢獻的敬意。還喂它米飯和肥豬肉,表示對自己親密夥伴的慰勞。撒尼人從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從他們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可以發現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傳統道德中美好的東西。

A.辭舊迎新搶銀水提示語:在中梁山一帶,至今還保留著除夕夜「搶銀水」的風俗。在你爭我奪的歡聲笑語中,美好的一年就此開幕。關鍵詞:銀水、財富、大戰[搶銀水明爭暗鬥]沙坪壩區中梁鎮的磨刀坎,至今保留著搶銀水的風俗。名為搶銀水,搶的並非銀子化成的水,而是除夕夜的第一桶水。水井必須是村東頭的那口,代表了好日子會從東而來。村民們相信,誰能從水井裡搶到第一桶水,誰家來年就會財源滾滾,好運連年。除夕夜裡十時多,村民逐漸從家裡出來,聚集在水井旁。大人談天說地聊家常,小孩子就在附近放煙火,等待著新年的到來。你以為這是一幅溫馨感人的感情交流畫卷么?錯!大人所站位置都經過精心挑選,以第一時間搶到銀水為目標。各家的水桶、臉盆、水瓢等「十八般兵器」隨身攜帶,隨時準備加入搶銀水大戰。[鬧除夕銀水進門]臨近午夜12點,嘈雜的喧嘩聲逐漸低落,所有人都在屏息等待著倒計10秒。最靠近水井內圍的是各家的壯勞力,裝水工具的位置也都越來越靠近井口,爭取一剎那的領先。村民胡群這樣描述那讓人窒息的等待:「我的心越跳越快,喉嚨里乾燥得直冒煙,身體因為緊張,或是興奮而無法動彈,耳朵里聽不到呼吸聲,自己和旁邊的村民們都變成了木偶。」新年的鐘聲就像破除魔咒的仙術,水井旁的「木偶」們立刻恢復生龍活虎。男人們忙不迭地在搶銀水,女人們在外層高聲喊著自家男人的名字,孩子們在更外的一層興奮得又叫又跳,給自己的父親或叔伯加油。在這種關鍵時刻,沒人會客氣,明胳膊、暗肘子齊上。男人們為把旁人擠開,吃奶的勁都使了出來。最先裝滿水桶並不代表搶到銀水,還要把銀水擔回家,倒進水缸才算。挑著兩隻大水桶的男人們在月光下的田埂上箭步如飛,一路高喊「金水銀水流進來」,女人在後面笑聲不斷,孩子們則早就跑回家等著。幾分鐘光景,全村各家各戶陸續傳出歡呼聲,宣告今年搶銀水功德圓滿。沒有裁判,沒有冠軍,沒有獎金和獎盃,村民們得到的是對幸福生活的美好祝願。小語:搶銀水是力氣活,沒有體力怎麼和人家拼?健身房,明天就去(鼓勵自己ING)。B.正月里的「萬聖節」提示語:渝東南土家族的孩子總希望天天都是正月初一,他們能夠得到鄰居糖果和糕點的款待。關鍵詞:孩子、糖果、串門土家族規矩:正月初一早晨,孩子們要挨家挨戶給同村寨的長輩拜年。接受孩子拜年的家裡,要給孩子糖果、糕點、小吃當回禮,孩子年紀須在12歲以下。西方的孩子過萬聖節,首先惡作劇發出「是款待我還是要我耍花招」的威脅,而土家族的孩子只需聲音甜甜地說句:「新年快樂」,然後再問候長輩們身體健康,就可以得到禮物。孩子平日的乖巧程度和禮物數目成正比。平時讓大人頭痛的孩子,這時可得老實點。按土家族規矩,雖然每家都必須給禮物,可沒規定種類和數量。要是哪家孩子得到的禮物只有一顆糖果,甚至一顆瓜子,那家孩子的父母可真是羞也要羞死。孩子們討完了禮物,會聚在壩子中相互比較,得到最多禮物的孩子必定春光滿面,來年的孩子王非他莫屬。小語:本人小時候還是挺乖的(哎呀,飛來一雞蛋打腫臉),起碼可以得到兩顆瓜子以上的「高分」(剛才扔雞蛋的朋友,麻煩你再扔顆蔥花,蔥花炒蛋還缺點材料,謝謝)。C.驚天三炮震巫山提示語:誰打麻將都怕放炮,巫山人卻巴不得放炮,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關鍵詞:放炮、信號、最後的瘋狂春節要放「轟天炮」(即三眼炮,本報曾做報道),這是巫溪高山人家的春節傳統風俗。因為新家已經搬到縣城,巫溪縣寧河古鎮的老霍決定最後瘋狂放一把。因炮聲太大,老霍將放炮點選在屋後山頭。按慣例,老霍左手將炮舉在手中,20厘米長的引線留給他的時間並不多,右手用煙頭將引線點燃,左手迅速平穩地向上伸出,炮口朝天,只見伴著滋滋聲的引線帶著火星鑽入炮膛,頓時只感一炮轟天地動山搖。火舌在黑夜裡划出一道紅線,足有一米多長。接著照此法打出後兩炮,三炮全響算吉。老霍告之,今年這三炮一為喜遷新居,二為全家幸福、身體健康,三為《都市熱報》的讀者及采編人員送去來自巫溪深處最原始的賀年炮聲。幽默的他還特別提醒大家,打麻將放炮可別怪他。小語:原來放炮還有雙重含義,長見識!D.元宵節里火作燈提示語:都說元宵燈似火,奉節每年的正月十五那日則是以火作燈,卻更加熱鬧非凡。關鍵詞:新年、乞福、火燈、奉節農村有除夕夜裡燒火的風俗,火焰過了除夕並不熄滅,一直燒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村民們開始「放燈」。放的不是花燈,而是村民將事先準備好的穀草裹成捆,然後用除夕火點燃而成的火燈。早上開始,田間、山坡甚至小路都會成為各家各戶放燈的地方。有人把火燈丟到耕地里,或擲在寒意濃濃的小路邊,膽大者提著冒煙的穀草滿山坡的奔跑,更有甚者騎著摩托將點燃的穀草拖起到處跑。到了晌午,女人們在屋內將穀草打成捆,男人們在屋外將穀草點燃,輕輕抱著,前院後山地亂扔。點燃的草把掉在冰冷的地面,火舌被大地給吞掉,滾滾濃煙似乎表示了它對土地的強烈不滿。為了多點燈,每家每戶比賽著扔火把,好事者不時向煙堆里扔鞭炮,炸得草沫四濺。據老人們說,煙越大越好,凡煙薰過的地方,來年才會五穀豐登。十五的火燈晚上逐漸減少,直到煙火被茫茫黑夜吞食。點燈,是為了祈求燒掉來年的蟲害與禍害,它是燒給秋天的禮物,燃燒的是希望,放飛來年最美好的祝福。小語:燈如火,火似燈,真想一飽眼福。E.累人的「轉轉會」提示語:合川與武勝分別隸屬重慶、四川,兩地接壤,各自境內互有「飛地」,這裡的人家過年就吃轉轉會。關鍵詞:「開水」脹肚、排號等飯飛地人家大年初一不出門,大年初二開始走人戶,俗稱「轉轉會」。大年初二這天,合川天子村的村民起得特早,挑著年貨挨親戚家逐個送。走到一家,放下挑子拿出備好的年貨。親戚們雖嘴裡道客氣,捧著禮物卻滿臉歡喜,連忙拉著進屋喝「開水」(荷包蛋)。一碗最少2個,雙數圖個吉利。親戚少的就放下挑子,坐在院內放鬆放鬆,心裡盤算著下家往哪走。轉轉會以拜老輩為先,拜「平班子」為後。運氣好,一上午能拜四五家,光是「開水」就讓人喝得肚脹腰圓。親戚們若集中在一片兒,那算是運氣好的;假如分散而居,將這一挑禮物分發完畢,花上兩天也不算多。收禮的主人通常會明確「警告」拜年者務必當日中午或當天晚上來吃晌午或宵夜,這禮送的家數越多,這飯就得排上號吃上兩三天。一家轉至一家地吃,還有點橫行鄉里的味道。看來這轉轉會先累腳後累肚,的確有些讓人受不了。小語:還是老話說得好,沒有哪碗飯是好吃的。神舞一跳十二年提示語:萬家歡聚的除夕夜,沒有熱鬧的團圓飯,只有神秘的舞蹈和土老司(土家族的法師)的虔誠禱告。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個嚎啕大哭的新生嬰兒……關鍵詞:新生嬰兒、請神舞、百家鎖酉陽後溪鄉,居住的全是土家族人。這裡地理位置偏僻,山路難行,去縣城要花一天時間。因交通不便,這裡還保留著不少傳統的土家風俗。年三十夜晚跳請神舞,就是其中一種。如果有孩子在年三十當天出生,必須請土老司來家中跳舞。以後每年除夕夜裡,都要請土老司跳舞,直到孩子滿12歲。後溪鄉田景洪告訴記者:「土家人認為,大年三十出生的孩子,聚集了一年中所有的靈氣和煞氣,必須請土老司來跳神舞驅除煞氣。」土老司吃飽喝足後,開始跳請神舞。孩子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由家長抱著在旁觀看。首先,土老司要在屋裡貼上表現土家的神圖,然後頭戴「封官帽」,身穿法衣,腰間圍上8副羅裙。使用的法器有八寶銅鈴、牛角、令牌、竹卦,以及必不可少的司刀和法杖。晚上約八時起,土老司左手拿法杖,右手拿司刀,圍著堂屋四壁不停揮舞,口中念念有詞,接著走出蝴蝶穿花步、燕子迴翔步、獅子撲兔步等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步伐,再配合誇張的神情和動作。掛在土老司身上的法器隨之發出各種聲響,此起彼伏。跳了將近半小時後,土老司會端一碗清水,喝一大口,分4次分別噴在堂屋的四角,潔凈沖晦。平日里出生的孩子,會在孩子出生後40天,由外婆家人用自家鍋底灰,在孩子前額畫個「十」字辟邪。年三十出生的孩子,則由土老司來畫「十」字。有的土老司在請神舞結束時,會拿司刀在孩子的小臉旁裝模做樣地比畫幾個動作,表示已經為孩子驅趕了煞氣。[百家銀鎖保平安]百家鎖是年三十出生的孩子最明顯的標誌。百家鎖一般為銀制,做工精細考究,不滿12歲絕對不可以取下。有的家庭,為防止孩子淘氣弄壞鎖頭,會在鎖頭的地方滴上蜜蠟,隨時檢查是否有損壞。小語:可憐天下父母心!好感動!誰有紙巾,借一張先,眼淚嘩嘩狂流。B.天人合一的品天儀式提示語:天不亮時,老人輕手輕腳下床,帶包東西悄悄出門。這不是驚險片,而是大巴山老人新年祭天儀式開始了。關鍵詞:密林、漆黑、大巴山在城口縣靠近陝西一帶的村落里,至今保留著這樣一個風俗:大年初一凌晨,家中老人登山祭天。這風俗有個風雅的名字:品天。寒冬的大巴山,山風狂嘯,天寒地凍。這是對老人意志的考驗。老人必須克服困難,到達附近的山頂。名為品天,其實沒有複雜的動作。老人把帶來的豬頭肉、花生米、水酒等祭品擺放在一塊略微平坦的地上,然後進行最重要的儀式:冥想。找一塊平地,雙腿盤膝坐下,順手放在膝蓋上,閉上雙眼,均勻呼吸。品天老人屏棄雜念,心頭不斷默念家人的名字和自己想企求的事,一切OK!品過天的老人說,長時間保持冥想姿勢,身體感覺輕盈欲飄。當整個人感覺到世界都已經不存在,連冥想的意念也不存在時,其請求被上天應允,品天圓滿成功。最後,老人朝著日出的地平線拜3次,然後高高興興下山。回家後,老人不能把品天是否成功告訴任何人,否則願望就不會實現。小語:對城裡的年輕人來說,熱乎乎的暖窩最舒服(繼續睡覺,請勿打擾)!C.比漢族早一天的年提示語:土家人擁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年,那就是「趕年」。關鍵詞:趕年、剩飯、大糍粑趕年是土家人的春節,是土家族最隆重的節日,時間比漢族春節提早一天。閏年過臘月二十九,平常年過臘月二十八。關於趕年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某年,土家族先民得到敵人春節來犯的消息,便決定提前一天過年。結果在春節當天,土家先民鬥志旺盛,一舉消滅了敵人。以後這個日子約定俗成,就成了過趕年。另一種說法是:南宋嘉定年間,有人率眾在沅江、酉陽一帶造反,土王接到朝廷聖旨,調兵前往征剿。由於時間緊迫,等不到過年,於是決定提前過年。照老規矩,過年當天做好飯後,直到正月十五土家人只能吃剩飯。女人們當天早晨5時起床生火做飯,把平日見不到的好吃東西,統統擺到桌席上。忙完一天後,全家人圍坐在火爐邊,吃著香甜的糍粑,喝著醉人的米酒,嘗著美味的土家臘肉,其樂融融。火爐中的火焰騰起老高,照得每個人的臉紅彤彤的,土家人就這樣迎接著新年的到來。小語:熱鬧歡騰的土家新年讓記者動心不已,好想回家,好想過個熱鬧的新年!D.拜年就拜豬圈門提示語:怎麼連豬圈門都要拜,你相信嗎?關鍵詞:祭品、豬圈門、有頭有尾居住在渝東門戶的巫山人,在新年用「拜豬圈門」這一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來年的期望。廟宇鎮原名大廟,地處長江之南,距巫山縣城約120公里。年過60的當地人趙本林給我們講述了「拜豬圈門」的春節民俗。每年除夕一大早,老趙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豬圈打掃乾淨,然後給圈門神準備好祭品。祭品非常奇特,是一個嘴裡塞著豬尾巴的臘豬頭,意味著家人在新年裡有頭有尾。拜圈門神時,一家之主的老趙端著豬頭走在最前面,愛人緊跟其後。夫妻兩人站在約距豬圈門兩米處。老趙將3根香燭插在豬圈門上,在圈門邊放置的火盆內燒上一疊紙錢。鞭炮頓時響起,把圈裡的豬嚇得直哆嗦。此刻,老趙雙手端盤置胸前,頭向豬圈門拜3下,然後把盤子放在圈門上,嘴裡念叨一些吉利話,預祝來年家畜興旺。大人敬拜時,孩子們通常跟在老趙身後嬉戲,盯著豬頭笑個不停,不時說上一句「好臭哦」。儀式完成後,把臘豬頭丟入鍋中煮熟,一家人高興地吃著豬頭過新年。小語:拜豬又吃豬,嘻嘻,人類的心理活動真是難以理解!E.拜年只拜丈母娘提示語:不是重女輕男,絕非性別歧視。關鍵詞:初一、丈母娘、視而不見正月初一是土家媳婦回娘家的日子,女婿必須陪同,這是渝東南土家族風俗。若是雙方還沒結婚,男方也可以要求到女方家拜年。這時的女方可要考慮仔細,要是同意了男方的要求,就等於同意嫁給對方。到丈母娘家拜年,土家女婿非常慎重。土家人不喜歡攀比,但有兩件禮物是女婿上門時必帶的:一個女婿親手舂的6公斤重的大糍粑,還有一個完整的豬頭。糍粑和豬頭代表女婿的孝心,以及要好好對待妻子的承諾。迎接小兩口的,除了老丈人可以是家裡的任何人。老丈人不僅不會出來迎接,就算在家中見到女婿,也會視而不見。女婿不理睬老丈人,才表示對女方娘家的尊重。女婿進門,首先要把大糍粑和臘豬頭交給丈母娘,然後同妻子一起給丈母娘磕頭拜年。丈母娘先讓小兩口喝茶,然後會遞給女婿一雙自己親手做的鞋子,表示回禮。這雙鞋子大有學問。要是鞋子做工精細,質地考究,就表示丈母娘對這個女婿非常滿意。要是鞋子大小不一,做工不精緻,則表示丈母娘對女婿有意見。女婿就要暗自加油了。這種土家風俗在渝東南只有少數村落還有保留。小語:唉,這年頭,毛腳女婿不易當啊!F.團年吃「叫飯」提示語:在梁平縣,春節團年吃「叫飯」是傳統。你知道什麼是叫飯,又該怎麼叫嗎?關鍵詞:團圓、叫飯、祭祀梁平縣袁驛鎮多湖廣移民後裔,每到除夕,大家會到本族的長輩家中吃團年飯。吃飯前得「叫飯」,這是後人對故世先輩的一種朝拜和祭祀。吃團年飯前,屋外首先燃放鞭炮,家族成員全體起立,不準大聲喧嘩。一家之長先倒半碗烈酒,再親手盛幾碗米飯,再把筷子分發碗邊,緊接著高呼先輩們的名字,如「請姥姥用飯,請家爺用飯」。此刻,長輩們原本微紅的眼圈會悄然落下思念之淚。一屋人也會跟著主人輕聲叫上數聲,表達對親人的懷念,整個過程約三兩分鐘。叫飯中,邊角處還司職一人專給先人燒紙錢,邊燒邊念先人的名字,通知先人查收「過年錢」。呼喚名號之後,一家之長手捧酒碗,彎下腰身,將酒輕輕撒在地上,接著將起先舀入碗中的飯倒回鍋中後,一家人開始動筷享用這頓豐盛的團年飯。年是年年過,飯是年年叫,這祖宗傳下的規矩,誰也改變不了。享受現代生活快樂的同時不能數典忘祖,叫飯也是中國團年飯的一大特色。小語:祖先們英靈有知的話,一定會和子孫們同樂。

農曆正月初五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飯。正月初七日稱「人日」、「人勝節」,或曰「七元」。春節期間,北京人愛逛廟會,大鐘寺廟可以敲永樂大鐘,白雲觀廟會可以摸石猴、打金錢眼,廠甸廟會可飽覽古玩、字畫、字帖、珠寶、翡翠等稀奇玩意兒和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等花會表演。上海臘月廿四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臘月廿五為諸神下界之日。按傳統,各家各戶里里外外撣塵掃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戶戶開始磨粉、包湯圓、制年糕,準備新的衣帽鞋,並且買春聯、年畫和「門神」。除夕之夜,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故名「合家歡」。年夜飯後,圍爐守歲。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後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準備好的壓歲錢。台灣稱除夕為「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曆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準備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飯(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壓歲錢」等。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香港除夕,家家戶戶在一起吃團年飯。團年飯的多數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吃過團年飯後,人們通常會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們開始正式慶祝新年,貼春聯(揮春)、年畫,舞龍,舞獅等,還會走親友拜年。澳門年俗別有風情。「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過年從臘月二十八開始。除夕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開富貴,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春節(大年初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要吃「開年」飯,必備髮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人民日報海外版》)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貼窗花和倒貼「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回答者: a25941097 | 一級 | 2009-2-15 14:19

各民族風俗習慣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裡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迹,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採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背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里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達斡爾族——正月初一,天亮起來,婦女準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長輩年老者帶領,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哈尼族——除夕婦女忙著做糍粑,小夥子上山砍竹子,搭鞦韆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里都喜歡盪鞦韆。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火塘旁,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瑤族——節日期間,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別緻的「耕作戲」。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夫,一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拉祜族——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雲南拉祜族的「擴塔」節(拉祜語為春節)。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徵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後跑到泉邊,迎接象徵純潔、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為快。同時,帶著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友。

德昂人也過潑水節,時間在清明節後的第七天,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目與傣族潑水節一致外,德昂族潑水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屆時,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準備一盆熱水,端來放在堂屋中央,把家裡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向他們叩頭請罪,請他們原諒晚輩的一年來不孝順的地方。長輩們也要檢討一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後,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勤勞的氣氛中度過。如果父母去世,兄長、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對象。這個習俗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待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一種習俗。藏 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曆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髮出門。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二..彝 族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三.香港年俗農曆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曆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曆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曆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在香港過農曆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四.澳門年俗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共享天倫之樂;大概受西方聖誕節和情人節的影響,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現今已成了一個澳門年俗。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開富貴,祝報平安,鮮花瑞木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門的花市辦三天,這三天給奔波一年的澳門人無窮的慰藉。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純脆是以示吉利。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髮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博彩"(賭博)。 "開年"過後,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春節習俗中,直至元宵佳節,也是煙節爆竹,玩龍舞獅,歡天喜地。五.台灣春節習俗拾趣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台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六.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七.桂林春節習俗?從"小年夜"到除夕春節踏著農曆12月24日零時的鐘聲,走入桂林的城鄉。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過小年"。過小年這天,人們宰狗、殺鴨,慶賀春節來臨。這天的爆竹聲,帶著人們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響,聲傳高宇。人們認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惡功過禍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將盡,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為全家降福免災。祭灶的儀式多由家裡的長輩去辦,他們將糖果放在灶頭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讓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讓他甜甜的嘴巴盡說好話。除夕夜幕降臨後,再放爆竹接灶王爺下凡。這是桂林"過小年"的古俗,現在即便是鳴放鞭炮,也僅是古俗遺存的儀式罷了。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外,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過節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且寓有美好的願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葷、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除夕的晚餐,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肴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這個夜晚,萬人空巷,都在家中守歲。守歲時,要把火盆的炭火燒得紅紅火火,以象徵生活歲歲興旺。當零時一到,老老少少喜氣盈盈,以爆竹聲聲迎接新年。這喜炮聲不絕於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靜,人們仍無睡意,爐火依然旺著,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會忘記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種,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種猶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財旺、家旺的好兆頭。人們對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許是因為火給人類帶來了文明、帶來了溫暖吧。愛火就如同熱愛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中國少數民族春節習俗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雖有不同的語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但是他們大多數都以春節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日來歡慶。八.達斡爾族:年年高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九.蒙古族:酒肉不盡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十.壯族:迎英雄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後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十一.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裡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綉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夥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穀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十二.哈尼族:盪鞦韆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夥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準備立鞦韆。那裡的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十三.傣族:擲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准,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十四.高山族:「圍爐」居住在中國台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十五.滿族:掛旗過年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夥地放鞭炮,或乘坐自製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後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十六.白族:「放高升」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十七.侗族:蘆笙會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十八.彝族:跳虎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后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十九.撒尼族:食湯圓除夕,撒尼語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飯,是很肅穆的。午後,家家門前插上綠樹枝,枝上掛一頂草帽。這是無言的告示:請勿入內!不許談話!就連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聲言談的。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新年」是同一個詞,叫「闊期瑪」。因為過新年必食湯圓。從正月初一起的半個月內,人們縱情歡樂。初一晚上舉行篝火晚會,民歌對唱、三弦胡獨奏,古樸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為的是驅逐災害,顯示人的力量。每年春節初二日午後,農民要把牛牽出來,繞著寨心走幾圈,在它的額上戴紅布扎的花朵,表示對它一年貢獻的敬意。還喂它米飯和肥豬肉,表示對自己親密夥伴的慰勞。撒尼人從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從他們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可以發現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傳統道德中美好的東西。

春節又稱元日、元旦、無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為夏曆新年的第一天。由於曆法不同,各代歲首之日不盡一致:夏代為正月初一,商代為十二月初一,周代為十一月初一,秦代為十月初一,漢武帝時又恢復到正月初一,並延續至今。 「春節」,各代所指也有區別。漢代指立春這一天,南北朝指整個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國歷史最悠久、活動內容最豐富、禮儀最隆重、場景最壯觀、食品最精緻的一個傳統節日,全國56個民族中的53個(除去藏、白、傣族)都要舉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慶賀,故又稱「元日大慶宴」。

  • ·少數民族春節-水族
  • ·少數民族春節-傣族
  • ·少數民族春節-柯爾克孜族
  • ·少數民族春節-侗族
  • ·少數民族春節-畲族
  • ·少數民族春節-黎族
  • ·少數民族春節-京族
  • ·少數民族春節-布依族
  • ·少數民族春節-苗族
  • ·少數民族春節-怒族
  • ·耍社火
  • ·鬧元宵
  • ·少數民族春節-普米族
  • ·少數民族春節-阿昌族
  • ·少數民族春節-景頗族
  • ·送窮與迎財神
  • ·少數民族春節-納西族
  • ·少數民族春節-傈僳族
  • ·少數民族春節-哈尼族
  • ·亞洲華人春節
  • ·少數民族春節-白族
  • ·春節習俗概述(四)
  • ·少數民族春節-彝族
  • ·少數民族春節-錫伯族
  • ·元宵節
  • ·少數民族春節-裕固族
  • ·放爆竹
  • ·少數民族春節-土族春節
  • ·少數民族春節-回族
  • ·掃塵
  • ·守歲詩8首
  • ·春節習俗概述(三)
  • ·少數民族春節-鄂倫春族
  • ·少數民族春節-鄂溫克族
  • ·少數民族春節-達斡爾族
  • ·少數民族春節-蒙古族
  • ·少數民族春節-朝鮮族
  • ·少數民族春節-赫哲族
  • ·少數民族春節-滿族
  • ·少數民族春節
  • 歷代春節食俗 ※東漢時期,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據崔提《四民月令》稱:「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南朝時期,春節闔家互相拜賀、飲宴,並開展娛樂活動。據粱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還有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願等遊戲。 ※唐宋元明清時期春節食俗中的禮儀成分逐漸加重。據南宋吳自收《夢梁錄》記載:「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梵天廬叢錄》記載:「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親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清波雜誌》載:「宋元佑年間,新年賀年,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親朋拜年,主家必須設宴款待,酒肉異常豐盛。據《嘉泰會稽志》記載:「元旦男女夙興,家主設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詣親屬賀,設酒食相款,日歲假,凡五日而畢。」至清代,《帝京歲時紀勝》云:「士民之家,添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楮帛畢,味爽闔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葯廟,謁影堂,具柬賀節。路遇親友,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日新禧納福」,對於前來拜年春,「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謂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車馬喧闐,追歡竟日,可謂極一時之勝也矣」。 春節各地食俗 漢族的春節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 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准看不準吃,名為「看余」,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乾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冷盤,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肴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麵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北京的過年習俗臘月初八,臘八粥「送信兒」這個吃,吃的就是「臘八粥」。每年臘月初八這天,老北京人家會熬一鍋「臘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紅棗、葡萄乾、桂圓等多種雜糧乾果,寓意「五穀豐登」。熬得粘糊糊,香噴噴的「臘八粥」,在舊時是用來供奉神靈「灶王爺」的。過去食為天,灶王爺地位可了不得。如今的「臘八粥」,老北京會自家熬上一鍋,鄰里之間相互贈嘗,然後一家人團聚,盡情享用,其樂融融。喝了這給年「送信兒」的「臘八粥」,老北京這就步入了過年的日程。購吃食,買新衣,備年貨,規整屋子,迎接年三十兒的到來。細心的同事還指出,這「送信兒」還有另一層意思:自臘八節這天起,「放賬的開始收賬,欠債的必須還錢」。如此,既給那些放賬的一個討債的理由,又給那些欠債的提個醒兒,別死賴著不還,難不成還要把這賬熬成隔年飯?出來混遲早要還,最好年前一把還清,也好一身輕鬆過新年。臘八這天,老北京人也不會忘記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備在大年初一時吃餃子佐食,這蒜就俗稱「臘八蒜」。日子一年年過,這熬「臘八粥」與腌「臘八蒜」的習俗,在如今的北京城還很盛行。我這生在北京的「外地人」,很有幸地在今年的臘八,嘗到了老北京送的「臘八粥」。濃稠的甜粥,裹著老北京過年的第一縷香味兒。臘月二十三,「糖瓜兒粘」臘月二十三,是老北京人過年帷幔的真正拉開,俗稱「小年」,日子追啊追,正經的「大年」不遠了。這「小年」,在老北京民俗里有個「二十三糖瓜兒粘」的說法。所謂「糖瓜兒」,就是用麥芽糖做成的糖果。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灶王爺給哄開心了,在玉皇大帝跟前 「口兒一甜」,便給這家人家帶去整年的庇佑,平安康泰;又一說,那糖瓜兒是拿來粘住灶王爺嘴的,以糖封口,見了玉帝乾脆一言不發,防他言多必失。「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掃房日」就是大掃除,不過可不像我們學生時代掃掃地、擦擦窗那麼簡單。老北京除了徹底清掃屋裡屋外平日掃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網,還有換年畫,粉刷糊裱牆壁等工作要做。「糊窗戶」的景象,現在在北京市區怕是很難再現了,所以策劃部的同事建議改成「擦玻璃」得了。老北京四合院兒都是木窗戶,過年前得糊上白凈的新窗紙,窗戶上還要貼上「福」字、窗花、剪紙,掛上「吉祥結」之類的象徵平安如意的手工藝品掛件。遙想當年家家戶戶紅艷艷的景象,過年的熱鬧不難想像。而這天的最重要環節,就是給自家的各道門上貼上紅紙黑字(金字)的春聯。春聯一出,年的氛圍就頓時濃烈了。「燉大肉」、「殺公雞」、「發麵」、「蒸饅頭」,一天一項,是這工程浩大的過年倒計時中,香噴噴的環節。在那飲食清淡的年月里,肉香是一種妙不可言的誘惑。這種讓身心溫暖的追求,是我兒時活色生香的記憶,今天崇尚素食或者一切以減肥為本的年輕人,不知還能否體會。按照老北京的規矩,這些豐盛的過年飯菜,必須提前做好。因為老北京有個忌諱,在歲月新舊交替之際,是不能動刀的,否則不吉利,會招災惹禍。除了刀,連剪子針線也一概別動,免生口角,免長針眼。這麼多禁忌,還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準備停當。直到「破五」(過完大年初五)之後,才能動刀剁肉切菜。大年三十兒,「熬」一宿大年三十兒是過年的最高潮,所有的積聚和準備,彷彿都是為了這一天的「狂歡」。不過在含蓄沉穩的老北京這裡,這「狂歡」因為京味兒的家常質樸,而備添實在。在這一天,老北京必須將吃剩的藥渣拋到門外,並把自家正用的藥方燒掉,據說,如此可以「丟百病」。此外,家裡要備酒宴,穿新衣,鄰居親朋相互探訪拜年,晚輩叩拜尊長,俗稱「辭歲」。尤其是新婚的夫婦必須在丈母娘家「辭歲」,不然就是不恭不孝。大年初一,扭一扭守歲直到天明,可還不能就寢。洗漱順溜,收拾乾淨利索了,還得給長輩作揖拜年,磕頭送祝福去。大年初一小孩子最喜歡的,這作揖磕頭,可以換來一個個壓歲錢紅包。我小時候,鄰居小朋友逢人便作揖,見人便磕頭,頗有經濟意識,就算把頭磕破了,那也是經濟頭腦。後來果然當上經濟學家。新年從這一天開始,孩子們打開那新年的紅包,也打開紅紅火火的一年。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曆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髮出門。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二..彝 族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三.香港年俗農曆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曆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曆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曆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在香港過農曆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四.澳門年俗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共享天倫之樂;大概受西方聖誕節和情人節的影響,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現今已成了一個澳門年俗。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開富貴,祝報平安,鮮花瑞木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門的花市辦三天,這三天給奔波一年的澳門人無窮的慰藉。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純脆是以示吉利。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髮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博彩"(賭博)。 "開年"過後,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春節習俗中,直至元宵佳節,也是煙節爆竹,玩龍舞獅,歡天喜地。五.台灣春節習俗拾趣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台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六.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七.桂林春節習俗?從"小年夜"到除夕春節踏著農曆12月24日零時的鐘聲,走入桂林的城鄉。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過小年"。過小年這天,人們宰狗、殺鴨,慶賀春節來臨。這天的爆竹聲,帶著人們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響,聲傳高宇。人們認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惡功過禍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將盡,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為全家降福免災。祭灶的儀式多由家裡的長輩去辦,他們將糖果放在灶頭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讓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讓他甜甜的嘴巴盡說好話。除夕夜幕降臨後,再放爆竹接灶王爺下凡。這是桂林"過小年"的古俗,現在即便是鳴放鞭炮,也僅是古俗遺存的儀式罷了。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外,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過節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且寓有美好的願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葷、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除夕的晚餐,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肴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這個夜晚,萬人空巷,都在家中守歲。守歲時,要把火盆的炭火燒得紅紅火火,以象徵生活歲歲興旺。當零時一到,老老少少喜氣盈盈,以爆竹聲聲迎接新年。這喜炮聲不絕於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靜,人們仍無睡意,爐火依然旺著,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會忘記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種,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種猶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財旺、家旺的好兆頭。人們對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許是因為火給人類帶來了文明、帶來了溫暖吧。愛火就如同熱愛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中國少數民族春節習俗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雖有不同的語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但是他們大多數都以春節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日來歡慶。八.達斡爾族:年年高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九.蒙古族:酒肉不盡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十.壯族:迎英雄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後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十一.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裡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綉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夥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穀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十二.哈尼族:盪鞦韆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夥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準備立鞦韆。那裡的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十三.傣族:擲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准,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十四.高山族:「圍爐」

    推薦閱讀:

    過春節怎麼算歲數?
    春節飲食需要注意哪些?
    春節返鄉記:命多舛,苦盡甘來今聚歡;天行健,自強不息代代傳
    唐朝的春節長假到底有多長?
    年年春節祝福簡訊

    TAG:春節 | 習俗 | 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