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回歸,而再出發
究竟誰人用「港片回歸三部曲」這樣簡單化的統稱把《掃毒》、《風暴》和《救火英雄》放在一起,已不可考,而這三部片子又的確因檔期連在一起,成為年底的一個「港片小高峰」。不過在整個2013年成績斐然的香港電影序列里去看這三套戲,大概很難說它們是「港片回歸」,改稱「合拍片三部曲」反倒貼切。
「合拍片」絕非貶義,它只是個客觀描述。畢竟和《狂舞派》、《迷離夜》、《殭屍》等「港片」相比,這「三部曲」是絕對地道的合拍片。今時今日「合拍」的定義已相當博大——傑作如《桃姐》同樣是合拍片,且電影質素的衡量也與「合拍」或「本土」的標籤無關;而這三套戲之間是否存在共性,或許比較準確的說法是:它們誠然都運用了「本土」資源,卻也有各自的明顯缺陷。
【形式感 ? 反轉 ? 超現實】
有趣的是,追求形式感是這三套戲的通病(當然也可以說是為使角色更有型)。《掃毒》里「英雄本色」式的兄弟情讓人熱血沸騰,卻也不乏只為實現形式感而存在的情節。譬如五年後三兄弟狹路相逢那場,三輛車先毫無意義互撞上一陣,大家才下車講話,實在詭異。而結尾槍戰大BOSS前,三個人好整以暇坐在沙發上點煙,除了拗造型就更沒實際意義。再看《救火英雄》,從頭有型到尾的謝霆鋒臨到捨身成仁,也要有型地點煙、拋煙,一連串動作有型到令人咂舌。到《風暴》里,華仔歷經槍林彈雨、飛車爆破、中環陷落,仍然英雄不死這些也都算了,但為求首尾呼應,讓林家棟死得那麼「意外」,就未免刻意之至了。
(圖註:電影《風暴》劇照,劉德華中環槍戰場面。編輯配圖,圖片來自網路。)
三套戲,兩兩對照,各有相近。《掃毒》和《風暴》都是警匪題材,《風暴》和《救火英雄》都有災難場面,《救火英雄》和《掃毒》則都sell兄弟情。而純論觀感,個人更偏愛《掃毒》。它的劇作並不合理巧妙(事實上這三部片子劇本都有硬傷),但從裡到外都透著對舊式英雄片的懷念。相對於超現實得一塌糊塗的另外兩部,你至少清楚《掃毒》想表達的,是對《英雄本色》那個浩氣豪情年代的念念不忘。情懷這東西,柔軟討巧,一不留神就讓人默默加分。
而同以人物設定來說,它和《風暴》都有一個「人性從善到惡」的反轉,張家輝就顯然比劉德華有說服力多了(不好說這裡多大程度歸功於演員)。後者幾個天空變幻莫測下的特寫之後,正義警察已然心性大變。前者則把這種扭轉劇情走向的重大轉變交給時間,雖然「命大不死」是很狗血,但忍辱負重五年的厚積薄發,還是要比忍無可忍就一瞬間里顛覆掉一生原則說得過去。
另個有趣之處是,儘管這三套戲的故事都發生在香港,但卻很難令人相信它們和眼下這個香港社會有多大關係。所謂香港,更像一種地理背景。《掃毒》是情懷濃於血,有對舊式港片的價值追尋,也有重拍昔日經典的濃重刻意。所以故事本身,和今時今日的香港,多少有點不在一個channel。而《風暴》和《救火英雄》完全就是超現實路線,合拍的結合點又都挺過時——早就不是省港旗兵年代了,內地悍匪題材實在不夠新穎,而劫匪有整車軍火,警察又無法無天這邏輯反倒不必深究。至於《救火英雄》,期望得高,失望就大。災難片的設定本身沒問題,有無敵的內地消防員(還偷偷摸摸去關氣閘)也能接受,但整個片子的精華最後落在破除「心魔」的說教(的確是不斷地說啊說)上,就遠不及它主題曲的格局了。至少謝霆鋒一首《愛最大》唱出的環保意識和抗爭立場,遠比電影里他那個角色詭異地選擇犧牲,令我感動許多。
【身份 ? 致敬 ? 再出發】
一直喜歡一句話。「愛,不是我們要去的方向,而是我們出發的地方。」「彈」過這三套戲後,我更想回歸於我們對「港片」一直以來的「愛」與眷戀。
一位香港重量級影評前輩日前提出一種看法:今天我們再從「港產片」的角度或出發點去作任何論述,都是退步的。即是說,「港產片」曾經作為一個階段的香港電影的統稱,到如今還在被人們孜孜不倦去緬懷甚至沿用,其實已不合時宜。基於對這看法的認同,我相信不該用「回歸」去形容這「三部曲」,如果它們在2013年尾的集中呈現,對我們理解變化之中的香港電影具有意義,或許是令我們注意到,它們在讓舊資源生出怎樣微妙的新意。
首先是「卧底」的不同——「卧底」是一代港片里見不得光的悲情形象,它所隱喻的身份迷思,也早就被研究得相當透徹。而《掃毒》和《風暴》這兩部片子既是做警匪,也就照足傳統,卧底必須有,但「卧底」的人生軌跡卻在變。《掃毒》里,卧底可不再傻乎乎「三年又三年」了,古天樂不惜搭上一場弟兄行動失敗,也要逃離這個身份。而這又直接導致了後面所有悲劇。末了,三人變成劫獄犯、逃犯和毒販——但三個身份上的「邊緣人」卻不是指向曖昧無間、苦情忍耐,反而能揮灑快意恩仇。雖然熱血得狗血,但他們三個很抒情地開打那刻,我才意識到,很多年沒在香港警匪片里見到這麼了無牽掛的群像了。
而「卧底」在《風暴》里不但不是悲情符號,還意味著榮耀。我們所習慣的劇情往往是「真卧底」死也得不到正名,不過如今,「假卧底」卻名正言順拿到了一紙正名的贖罪券。港片里曾經那樣尷尬而令人進退兩難的身份,終也演變為一份身後的赦免與榮光。千篇一律黑白不明人鬼不分的「卧底」時代,不知不覺在漸行漸遠。
再談致敬經典。《掃毒》對《英雄本色》是情感的效仿,《救火英雄》是再續《十萬火急》的災難題材。兩套都不完美,前者感性有餘,後者不知是否因胡軍的國語畫外音太敗筆,主旋律氣息撲面,但它們又都具有一種重新出發的姿態。
(圖註:《掃毒》三兄弟的設定,有著對舊式英雄片的致敬意味。編輯配圖,圖片來自網路)
《掃毒》是有「愛」的片子,那份愛看起來是兄弟情義,其實也是張家輝在一次訪問中所提到的「電影感」,又更是香港電影在黃金年代給過人們的一種信念——相信電影里有個江湖,也相信,江湖有情、信義萬金。港片曾經在華語電影里造過一個夢,而不少人恐怕也都曾希望那個夢長在。某種程度上,《掃毒》只是回到了我們最初所愛的地方,重新出發,嘗試去再現一種不滅的「電影感」。
《救火英雄》則回到十六年前銀河映像初具雛形時涉獵過的題材,其實「消防之風」九十年代已從好萊塢刮入香港。1992年已有劇集《烈火雄風》;其後經典音樂劇《遇上1941的女孩》里,男主角想投考的職業也是消防員。後來港劇《烈火雄心》里阿翠的死,更哭慘了一代觀眾。消防題材想拍出新意不易,如今重看《十萬火急》一樣會覺得那是套路之作,「救得一命是一命」被《救火英雄》延續為「救得一個得一個」,集體英雄主義淡化了不少,要歸功於謝霆鋒太有型。導演也做了求新嘗試,避開明火去拍「濃煙」,主攻內心戲,效果見仁見智,但至少這一在華語電影中斷檔多年的題材,重又復燃。而下一次,或許這題材雖為商業片,也有可能拍出生態關懷,個人表態,乃至對泥土之愛……
所以,重要的不是「回歸」,而是再次開始。對「港產片」這名字無需眷戀執著,但對香港電影的討論,卻可以長長遠遠。
(圖註:謝霆鋒主演《救火英雄》劇照。編輯配圖,圖片來自網路)
(責編:賈嘉)
閱讀(1.5萬)推薦閱讀:
※曾蔭權發表《香港家書》 回顧香港回歸15年不凡路
※回歸平談的人生感悟
※回歸「人的文學」
※評台灣改變政體「回歸」大陸,台灣方面誰有資格決定這件事?yolfilm的回答
※中國高知女性回歸家庭做全職太太成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