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的無奈,不只是「芳華」不再

9月24日下午,上海,馮小剛站在影廳的熒幕前,向對面的觀眾席鞠了一躬。

這是電影《芳華》的路演現場。前一天,他攜一眾主創人員剛剛結束在深圳的宣傳活動。轉戰上海的路上,原定於9月29日上映的電影《芳華》被傳「緊急下片、重剪、撤檔」,隨後馮小剛電影官方微博和王中磊相繼證實了這一消息,但並沒有進一步說明撤檔原因。

與去年同期遭遇撤檔事件的《我不是潘金蓮》如出一轍。被人寄予厚望,甚至被認為可能是馮小剛電影生涯最佳作品的《芳華》也告別了國慶檔。

網路上,各種聲音隨之而來。但這一次,馮小剛沒有使出「鋼炮」的脾性,見面會上,他語氣平靜地說:「網上流傳了很多揣測,說《芳華》是為了炒作撤檔的,還有人說,《芳華》的預售太差了,我們害怕了,不敢在國慶節上。面對這些揣測,我一直保持著沉默,但此時此刻站在這兒,我想說我很無奈,因為這些揣測不是事實。」

更多人聯想到了電影的尺度問題。這部改編自嚴歌苓同名原著的電影,包括了文工團、知青、越南戰爭、老兵在內的諸多歷史和現實敏感題材,也在當今環境中被認為是撤檔背後不可言說的原因。

微信公眾號「三聲」稱,某種程度上,《芳華》撤檔是更強調創作意義的馮小剛遭遇的「中年危機」。

按照社會心理學概念,「中年危機」是35歲-40歲的人在人生具體目標達成之後的心靈真空。而對於藝術家來說,「中年危機」帶來的焦慮不僅僅是變老,更有靈感的枯竭,創作力的下降。

馮小剛的困局大概是從五年前開始的。

1992年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里,馮小剛是編劇之一,跟王朔一塊鼓搗出了中國第一部電視系列喜劇。(網路圖)

「認真拍的電影不賣錢」

活至一個甲子歲,馮小剛拋去大眾給他定下的「商業片大導演」名頭,拍起了「不一樣的電影」。

《一九四二》是這條自由創作路線的第一次大爆發。這部改編於好友劉震雲同名小說的電影,再現了1942年中日戰爭河南交戰區的大規模饑荒和逃亡。

馮小剛曾經說過,《一九四二》是他19年前就想拍的電影。但在這部電影製作期間,2012年2月8日凌晨,馮小剛突然發了條微博:「拍了3個多月,每天風裡土裡,咬不完的牙,著不完的急,漸漸度日如年。對電影的愛越來越淡,對這樣的生活也開始感到厭惡,也許真的到了要和它說分手的時候了。想想還有近兩個月才能收工,想想合約里還有4部影片要拍,怎麼捱過去?拍電影如果沒了企圖心,就像沒有慾望還要做愛,就剩受罪了。」

疑似的息影宣言讓華誼兄弟的股票應聲下跌,有人計算這條微博讓所有華誼股東少賺了3.2億元。馮小剛忙在第二天發微博解釋自己會高質履約。

11月21日,第5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頒獎,馮小剛憑藉電影《老炮兒》中的出色表現,一舉奪得影帝桂冠。(網路圖)

如果說,之前的厭倦還多由於工作的辛苦、娛樂圈的混亂等,那麼《一九四二》上映後的市場表現,則成為馮小剛的重要轉折點,也讓諸多行業人士大跌眼鏡。他前所未有地在微博上刷屏轉載普通觀眾寫給《一九四二》的好評,4天轉了47條。這依舊阻擋不了投資2億多的《一九四二》票房只有3.7億,而到5至6億才能回本。受其影響,華誼兄弟股票多日下跌,市值一直跌到70億。

馮小剛預想到《一九四二》賺不了什麼錢,但他沒想到會賠錢,而且不少。票房不僅是錢,也是支持他多年的觀眾投給他的票。更讓他生氣的是,他還聽到了不少關於拍攝動機的罵聲。他終於完成了自己牽掛19年的題材,一向支持他的民意卻有些轉向了。

為了彌補投資人的損失,馮小剛以極快的速度拍攝《私人定製》,並於2013年賀歲檔上線。電影上映那段時間,馮小剛憑《一九四二》獲得「華表獎」優秀導演獎,他依然很介意,在獲獎感言中說:「我隨隨便便拍的電影,一個星期賣4個億。我認真拍的電影不賣錢,這給我很大的困惑。」

雖然這部回歸馮氏喜劇幫華誼實現盈利,但是馮小剛由此進入了漫長的「賢者時間」。他開始閉關思考究竟要拍什麼樣的電影……


推薦閱讀:

導演陳嘉上:中國缺少擺地攤的導演 佩服馮小剛
《我不是潘金蓮》:馮小剛導演藝術的「三岔口」
何評價馮小剛的電影《老炮兒》?
有一種兄弟叫王朔與馮小剛:就連出軌都爭先恐後!
肖鷹:馮小剛已經才盡藝絕

TAG:無奈 | 馮小剛 | 芳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