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每一個人都是十月胎育後瓜熟蒂落哭鬧著來到這個世界,新的生命新的氣息新的環境,好奇感引深到認知,對於所見所聞,所聽所感受的都在不斷的去接受與理解。每一個人出生於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更有不同的性格與肓養習慣,隨著對自己所居住的周邊環境及父母輸導的影響,隨著自己居住地所接確的人、事、物、風俗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隨身攜帶的機因本質性格,更是決定著每一個人從孩子時到老對這個世界出現的各種事物文化的理解與承載不同。對於一個人來說,除了吃喝玩樂及本能的生存學習生活工作之外,唯獨影響的就是文化領域了。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從一出生就直接接受與不斷了解、認知、學習、傳承著民族的傳統文化,只是各地區的風俗不同,地域環境不同,了解認知學習傳承的深度不同,而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認知皆有差別。其實中華傳統文化無必不在,無處不存,只是你不去正視她,就連每一個人從一出生吃的第一口奶、洗的第一個澡也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的經驗傳承。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包括著思想、文字、語言。首先接觸的是每一個地區地域不同的生活習慣經驗的傳統文傳認知與接受;其次從中因不同的地域地區民族的生活習慣帶給我們區域性的語言理解與民族地區地域生活文化習慣的影響與學習,再次就是通過讀書上學認知學習中華民族整體的一個華夏思想觀念,包括學習、教肓,統一的語言等等。因為不同的地區地域生活的習慣都有區別,當地的方言、習俗往往會影響著每一個人的一身,不管你是在哪一階段的年齡,你只習慣自己當地的生活與風俗,因為打你一出生就接觸著這種生後直接影響你長生生活的方式。除了上述思想、文字、語言之後,隨著成長,六藝慢慢的步入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相伴相依,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等方面慢慢融入我們的生活與成長過程中。所以傳統文化是無處不在,無處不存的,她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是非常廣范的,如我們學習的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中華民族節慶日,如除夕、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以及和地區地域不同民族的各種民族節日和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只能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並蓄,和而不同來形容。中華民族推動我們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這不能不歸功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時這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中國傳統文化要素表現於「知識經驗、信仰希望、風俗習慣、各地方流傳的藝術技藝、民族工藝、共識的道德觀、勞動經驗的傳承、口口相傳的地方性故事、民間醫藥流傳等等凡是作為社會的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習性的複合整體,總稱為文化。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與鮮明的民族特點。探究傳統文化,首先應該了解中國文化生成與演進的環境來講,如果以整個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總和為母系文化來論,而各地區生活習俗不同,也有不同的文化子系,而諸地區生活生產勞動及思想教肓經驗傳承的子系文化匯成了華夏民族一體系文化傳統。
從思想文化來說,貫穿著整個華夏民族思想文化無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正思想了,而這個思想文化本身存在著一種概念,是中國歷代歷史的發展過程積累而成的,所以,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而以孔子學說的儒學思想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主張仁、義、信、智、禮。直到現代的今天這種主流思想正是成為我們教人教子交朋結友的思想歸宿。儒學思想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繫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係;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儘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除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外,還有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文化思想傳統,道教是中國唯一的土生土長的宗教,是中國國人文化催生的,道教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學、仙學、神學和教學為主幹,並融入醫學、巫術、數理、文學、天文、地理、曆法、風水、陰陽五行等傳統文化領域的學問。
道教文化紛繁絢燦,包羅萬象,其內容龐雜多端,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道教神學。其二:道教倫理。其三:道教哲學。其四:道教金丹術。其五:道教醫學。其六:道教文藝。其七:周易及術數文化貫穿著土生土長的道教文化內,但周易及術數文化又有別於道教文化,是土生土長文化的另一枝葉文化的體現。道教不同於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它不是由外國傳入的,它是中國本土生長出來的。它起源於中國古代先秦王朝的道家,奉老子為教祖和最高天神(老子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教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在公元十四世紀時傳入了歐洲,對歐洲古代文化和思想也有深遠的影響)。道教同時承襲了中國古代社會巫術和求仙方術是土生土長的本民族宗教。他在東漢晚期逐漸形成,長久做用於民族文化心理、風俗習慣、科學技術(如火藥的發明和中醫藥理論的形成都與道教有關)及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廣泛領域。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和深遠的。
道教認為「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類,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其次,主張人類應學習好處世的智慧和自我修養的能力。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應有積極的作為,不優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態。第三、道教要每個人都要用心感受周圍的事物,熱愛生活,享受生活。道教的中心思想就是「自我、平常、和諧和循環。」也就是萬物循環、太極長轉的道理。這些理論曾在我國西漢年間用於治國的思想,使廣大人民得以從秦朝的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使西漢社會得以發展和強盛。
道家所倡導的:「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論、物有物性」的法則,就是說:「有天道,日月星辰是運動的,有地理,山河江海是可循環的;有人倫,就要有尊卑和長幼。老子曾講過:「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伴。功名存於心,創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創煩惱之情增」。這就是老子對人規範的行為準則。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曾對老子的所言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老子在論述人情世故中也有精闢之道,值的借鑒。老子說:「人生於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論和諧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則人昏庸而事易顛倒;以智統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老子的這些觀點,對當今人與之間的交往有絕對的指導作用,很值得我們借鑒。道教思想之所以在中國存在了二千多年,就是因為它的主張附合人們熱愛和平,嚮往自由的美好願望。它對人類要求的行為規範,附合曆代統治者的意願,對於穩定社會,發展生產有著現實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在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利用道教的教理教義來平和人們心態,指導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怎樣融合於社會,不爭權奪利,自強不息的建設美好家園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思想對穩定社會,有著積極作用。
佛教思想從印度傳入中國之後,特別是於勝行完善於唐代,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開始生根、發展,成為中國歷代及現代部分人思想信念的寄託。以佛教是一種倫理道德色彩相當濃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脫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為了實現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惡從善的理論學說和倫理道德準則,形成了有關宗教倫理道德的思想體系。
民俗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由於民俗文化的集體性,民俗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體遵從,反覆演示,不斷實行,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民俗涉及的內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斷的拓展,民俗包含以下幾大部分:生產勞動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會組織民俗、歲時節日民俗、人生禮儀、遊藝民俗、民間觀念、民間文學、宗教及巫術、婚喪嫁娶、賓葬習慣。
周易文化是古老而又燦爛的中華文化瑰寶,古人用它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在《簡易道德經》里,周是周到圓滿,易是運動變化無不果的意思。太昊伏羲創作簡易圖時,把簡易符(即現在八卦圖的陰陽符)排列成一個圓形即一周的形式,闡明了周和易是簡的主要組成部分。周易的周字並非周朝的沿用,而是周朝或周姓沿用了《簡易道德經》里的這個完美的"周"字。無疑周易的周字,替代了簡易的簡字。大自萬物的變化,是易的根本現象。恆之無休而無不果,說明了易,就是物的變化而成事,物每一點變化都有一定的結果,這就是易象。"簡之周"和"周之易"說明了周是簡的,易是周的。以父子的排列方式,就是成了:"簡周易"。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為"周代",二為"周普"。前者的寓意在於認為《周易》為西周時代的書。理由便是《周禮》有雲:"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一曰《歸藏》,一曰《周易》",而此說認為《連山》為神農時代的筮書,神農也稱"連山氏",《歸藏》為黃帝時代的筮書,黃帝也稱"歸藏氏",後夏用《連山》,商用《歸藏》,西周所用之書則冠以"周"字,名為《周易》。後者則取鄭玄《易贊》,""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故而《周易》的"周"字,義為"周普"。《漢書·藝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此說最為漢儒接受,《周易乾鑿度》有雲:"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聖"、"三古"之說簡而言之,即:上古時代,通天之黃河現神獸"龍馬",背上布滿神奇的圖案,聖人伏羲將其臨摹下來,並仰觀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時代,姬昌被紂囚禁於羑里,遂體察天道人倫陰陽消息之理,重八卦為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時代,孔子喜"易",感嘆禮崩樂壞,故撰寫《易傳》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對於重卦者多有疑義,一者王弼認為伏羲畫八卦之後自重為六十四卦,二者鄭玄認為神農氏重卦,三者孫盛認為夏禹重卦。北宋歐陽修撰《易童子問》,認為《易傳》七種之間有互相抵牾之處,並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說雖多,要其旨歸,止於繋辭明吉凶爾,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數說者,其略也。其餘辭雖小異而大旨則同者,不可以勝舉也。謂其說出於諸家,而昔之人雜取以釋經,故擇之不精,則不足怪也。謂其說出於一人,則是繁衍叢脞之言也。其遂以為聖人之作,則又大繆矣。"(猶見《易童子問·卷三》)。
然而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學方法之前所依託的一種手段,並不是真正的科學。雖然有些理解與科學相符,那是因為這個理解正好有科學合理性,但就不能因為說它是科學的。只能當它是一種文化。據傳,《周易》的誕生地就是現在的世界遺產城市安陽市。羑里城位於安陽市區南10公里處。易卦系統最基本的要素為陰陽概念,而陰陽概念包括陰陽的性質和狀態兩層意義。如果不理會陰陽的狀態,只論及其性質,則可以用陽爻(-)和陰爻(--)表示陰陽。將上述陰陽爻按照由下往上重疊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基本卦,稱為八經卦。再將八經卦兩兩重疊,就可以得到六個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稱為六十四別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稱。如果再考慮陰陽的狀態,則陰陽概念又進一步劃分為"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種情形,可以用"X,O,--,-,"四種符號分別代表之。六十四別卦每一卦的每個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種陰陽狀態,於是全部易卦系統就共有4096種不同的卦。如果將陰陽性質構成相同的各個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種分系統,可以稱為某某卦系。《周易》經部文字說明的內容就是對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徵意義的解釋以及相應的人事吉凶判定(稱為占斷)。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條內容是相應的全靜卦的占斷,其後的六條(乾坤卦系有七條)內容是順次排列的對相應卦系一爻動的卦的占斷。秦漢以後的易學對此都存在錯誤或者說模糊的認識。
周易起源於甲骨卜,占筮及《周易》一書起源於甲骨卜的實踐,或許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寫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辭。後來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繼承了孔子對周易的發現,著了《易傳》。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李斯將其列為醫術占卜書而幸免於難。《周易》中運用八卦預測信息的方法的發明,正是我國人民具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真實寫照,他們在實踐和好地認識社會、改造社會、推動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個儲存量很大的信息庫。《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中華文化之根。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傳至今,是與我們民族對易道精神的時代把握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難之事,不是求助於偶像,而是運用通過八卦今昔信息預測的科學方法,預測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關信息,對一切做到心中有數,有備無患,從而更好地認識社會、改造社會、推動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個儲存量很大的信息庫。它認為世界萬物是發展變化的,其變化的基本要素是陰(--)和陽(-),《周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世界上千姿百態的萬物和萬物的千變萬化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周易》研究的對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為根本。三才又各具陰陽,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剛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為純陽之卦,坤為純陰之卦,乾坤是陰陽的總代表,也是陰陽的根本,孔子在《繫辭》中說"乾坤其易之門邪","乾坤其易之蘊邪"。《易緯·乾鑿度》中說:"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經排序以《序卦》的次序為基礎,而以乾、坤兩卦為首。《繫辭》開篇即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文言》是專門論述乾坤之卦德的傳文,並將乾坤之德性引申發揮至人文道德範疇。說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兩卦,也是《周易》陰陽哲學的基礎。
術數:術,指方術。數,為理數、氣數(運用方法時的規律),即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運動規律。"術數為道家之術(所謂陰陽家皆出自道家)而陰陽五行理論也一直為道教為推行,儒教佛教亦提倡,並發展出了儒家易與佛家易,用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數理,來推斷人事吉凶;即以種種方術觀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現象,用以推測人和國家的氣數和命運,對我國古代政治、軍事、文化、科技曾產生過廣泛影響"(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術數類叢書》出版說明)。術數,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是我國歷史上社會生活中的時尚,但它的內涵和外延至今不清晰,在學術界並沒有確切的劃分。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民族都曾經盛行的巫術即是術數的起源,諸如天文、曆法、數學、星占、六壬、太乙、奇門、運氣、占候、卜筮、命理、相法、堪輿、符咒、擇吉、雜占、養生術、房中術、雜術等等都屬於術數的範疇。一般地說,狹義的術數,是專指預測吉凶的法術;廣義的術數就包括天文、曆法等了。通常所指的術數是狹義的術數。
術數較早出現自黃帝內經,可以說是道家較早使用,但不是道教。道教是一個宗教,而道家是一個諸子流派。問卜之事在儒家的六藝中也是其一。禮、樂、射、御、書、數。這裡面的數就是。儒家的六書中的易經其實就是,數理易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術數"一詞,本指權術、策略、治國方略等,中醫借指古人對養生保健方法的總稱,即古人調攝精神、鍛煉身體的一些養生方法。《廣雅》:"數,術也。"即技術、方法、技巧而已。中醫經典《內經》中有記載。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王冰注:"術數者,保生之大倫,故修養者必謹先之。"馬蒔《素問注證發微》:"術數者,修養之法則也。上古之人,為聖人而在上者,能知此大道而修之,法天地之陰陽,調人事之術數。術數,所該甚廣,如呼吸按蹺、及《四氣調神論》養生、養長、養收、養藏之道,《生氣通天論》陰平陽秘,《陰陽應象大論》七損八益,《靈樞·本神》長生久視,本篇下文飲食起居之類。"
張介賓《類經·一卷·攝生類一》注:"術數,修身養性之法也。"張志聰《素問集注》:"術數者,調養精氣之法也。"日本·丹波元簡《素問識》:"簡按:《廣雅》:"數,術也。"《莊子·天道》:"有數術存焉。"《釋文》引李注云:"數,術也。"《史記·倉公傳》:"問善為方數者。"《索隱》雲:"數,音術數之數。"《抱朴子》雲:"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日本·森立之《素問考注》:"[札-札]《漢·藝文志》有"術數略",《四庫全書提要》雲:"術數之奧,多在秦漢以後。要其旨不出乎陰陽五行生剋制化耳。"術數 ①道家修身養性的一種方法。一般指導引、按蹺、吐納等調攝精神、鍛煉身體的措施。《素問·上古天真論》:"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②指方術氣數,即以陰陽五行生剋制化之理,附會各種迷信之說,以制定人事和國家的氣數。"數術,也寫作術數,是中華古代神秘文化的主幹內容。數術的特徵是以數行方術;基礎是陰陽五行、天干地支、河圖洛書、太玄甲子數等。"術",指方術;"數",指氣數、數理;即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數理。古人將自然界所觀察到的各種變化,與人事、政治、社會的變化結合起來,認為兩者有某種內在關係,這種關係可用術數來歸納、推理。於是,術數便用來推測個人,甚至國家的命運吉凶。《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漢書-藝文志》將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等六方面列入術數範圍。《中國方術大辭典》把凡是運用這種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數理以行占卜之術的,皆納入術數範圍。如:星占、卜筮、六壬、奇門遁甲、相命、拆字、起課、堪輿、擇日等等。目前常見的比較有影響力及體系比較完整的術數門類有以下幾種:八字術、相術、風水術、姓名學、紫微斗數、星相學、擇吉、六爻預測術、奇門遁甲、大六壬等。
八字術:也叫"四柱推命術",源於唐朝李虛中的祿命術,宋朝徐子平所發明,故也叫"子平術"。是一種用於測算個人命運的方術。其法是將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配以天乾和地支,這樣,描述一個人的生辰就剛好用了八個字。這是一種將人出生的時間轉換成干支,再在干支中帶入陰陽五行系統而進行複雜運算的一種算命術(這種運算不是我們常用的"加減乘除"而是"生克制化")。八字術在中國大陸地區仍然是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命術。
相術:相術細分有面相、手相、骨相、體相、乳相、聲相等等相術。在中國大陸地區,相術在民間的普及程度幾乎不下於八字術。
風水術: 堪輿風水文化風水文化是中國古老的文化現象,對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道教建築是道士佈道傳教,供奉、祭祀神仙和舉行各種宗教儀式的場所,它不僅受到道教文化的影響,而且其建築設計也體現了風水理念和原則。從本質上看,風水文化和道教文化是兩碼事情,風水立足於世俗社會的生存需要,追求現實生活中的理想環境;而道教立足於超世俗的「仙界」和「仙境」,追求一種精神世界中的理想環境。但是,二者從內容和形式上表現出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理想環境的追求,又使二者之間產生了密切聯繫。二者都包含了陰陽、五行、周易、八卦、九星、氣論等思想,風水中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理想環境模式中的四靈獸與道教中四個方位的守護神頗有淵源,道教中的符錄、齋醮、咒語等術語也同樣流行於風水中。道教經典《道藏》中收錄有如《宅經》這樣的風水著作,道教叢書中也有關於風水師「相地」的記載,而許多道士同時也是民間的風水師。正因為風水文化與道教文化之間有諸多聯繫,道教建築除了深受道教文化的影響外,還包含了大量的風水理念和原則。風水理念和原則在道教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中始終都影響著道教建築。東漢末年道教成立之初,便有「治」的修道場所的設立,三國時期有「二十四治」、「二十八治」的空間概念,道教早期的「治」已經有了風水文化的蘊涵。如《雲笈七籤》中收錄有「二十四治」的首治「陽賓士」的資料「, 治在昌郡彭洲九隴縣,去成都一百八十里,道由羅江水兩岐山入水路四十里。治道東有龍把守,神水二柏生其上;西南有泉,決水東歸」。在資料中,作者記載了治所的路、門、泉、交通、方位等事項,這些關於治所山川形勢、水流、方位等地理環境的描述也正是風水文化所看重的。資料中關於道教早期治所地理形勢的提示性描述,說明在道教初創時期設立修道場所的時候,不僅考慮到了道士、香客和遊客的出行方便、基本生活需要以及有利於傳道布教等因素,而且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風水文化中的「系統性原則」。所謂「系統性原則,即綜合考慮地處中心、交通便利、地域、、資源、地質條件等客觀環境因素」。
道教建築是道教文化的深刻反映,是道教思想和信仰體系的生動體現,其建築設計深受道教文化的影響;不僅如此,道教建築自道教成立以來就受到風水文化的影響,在諸多方面都打上了風水文化的烙印。加強對道教建築和風水文化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全方位、多層次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也可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堪輿風水文化又稱風水文化,是一種傳承有序的傳統民俗現象,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澱下來的、對居住環境進行地理選址布局的一種實用國術,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已成為全球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輿,指承輿,即研究地形地物之意,著重在地貌的描述。《史記》將堪輿家與五行家並行,本有仰觀天象,並俯察山川水利之意。故民間稱"堪輿"為"風水",專稱看風水的人為堪輿家。堪輿也稱風水,是中國先民在長期生產與生活實踐中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傳統文化形態,是人們處理人與自然關係、人與社會關係、人與文化關係的經驗總結。堪輿風水文化是以《易經》為其理論基礎,旨在審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環境,順其自然,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而臻於天時、地利、人和諸吉咸備,達於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其核心在於對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進行地形分析、區位與方向分析以及規劃布局的學術思想與方法,內容涉及地理學、氣象學、哲學、美學、社會學、倫理學、生態學、城市建築及宗教民俗等,其中也不乏迷信與糟粕。應以科學嚴謹的態度來審視它,辯證地批判吸收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合理利用有其正確合理的部分。對於正確認識和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大有裨益。
紫微斗數:名列五大神數之首,號稱"天下第一神數"。古代生於五代宋初的陳摶受當時的五星術的啟發而創,故形式上頗為接近當時的五星術(內在機理可能完全不同),但更為簡潔、直觀,使用操作也更為方便(如將十干化曜簡化為四化星,化圓圖為方圖,省略五星曆等等)。但由於難解的原因,此術創後一直沉沒,直到明朝嘉靖年間始得刊行,但亦未能普及,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在台灣逐漸興盛起來,並與90年代初回傳至中國大陸,至今在國內習者日增,影響日大。
星相學:中國古代叫"五星術"或"七政四餘占星術",西方叫"星辰學",現在台灣人叫"星宗"。是利用人出生時的剎那間宇宙天體的位置來測算人命運的一種術數。最初這種術數只是用來占卜軍國大事、社會變遷,最後才發展成為了一種預測個人命運的術數。由於源自西方的星座書的普及,現在星相學中一些基礎東西(如黃道十二星座)已被年輕人普遍接受,而其深奧的部分也研究者日眾。
擇吉:選擇吉日良辰以辦事的一種術數。如選擇結婚吉日、出行吉日、開業吉日、喪葬吉日等等。包括其實從里椰古城出土的秦朝時期官方竹簡「日書」及湖北出土的東西漢時期竹簡「卧地虎」記載的全部當時官方用於擇吉方面的文檔學術記載,其內容與現今象吉通書類似,每多當時期記載出現的文化學術很多名詞,在現今象吉通書類的神煞名詞中是完全一樣的,晉代時期唯一留傳於世的擇吉古籍其內容跟「日書」、「卧地虎」及現今天常用的通書神煞類書籍完全一樣,只是現今日家擇日學術以象吉通書為代表作的記載中諸多神煞可能是隨著歷史的傳承部分於後世不斷的添加,正如象吉通書中的楊公忌日,在晉代擇吉古書記載中是沒有的,因為那時根本就沒有楊公的存在,直到唐末楊公的出現,到了宋及元明代之後才有楊公忌日學術出現,從這可得知,楊公忌日應是楊公生活時代之後的添加於擇吉內的。每一種傳統文化的存在都有它創辦的歷史起因,以象吉通書神煞類為代表的日家擇吉法也可稱日家擇日法,雖然從唐宋之後對於神煞名目多有添設,但其體系的學術從先秦時其及東西漢時期找到了學術的根源,其學術根源同周易的創始是同屬於一個時期或者更早,因為擇吉之法與上古時期繩系記事及龜卜有著相似的產生地緣共同點,商時期,周文王也是在甲骨卜基礎上演創周易及六十卦的,而甲骨卜無非也是做為當地一種擇吉的通用文化體現著他的價值,直到湖南湘西里椰古城出土的先秦官方文獻的「日書」竹簡記載,日家擇日學術在那個時期已非常完善而且為官方能用文獻,「日書」是從事婚嫁、生子、喪葬、農作、出行等各項活動時選擇時日吉凶宜忌之書,以天文曆法為經,經生活事件為緯,在秦朝尊從來當時統治階層運用最廣的一本奇書,秦始皇「焚書」時都特意將其保留並附於官方文獻抄錄發放於各地下層統治階層機構。其中書內的:《星朔》專門講各月合朔所躔之二十八宿,《玄戈》記載與推算每月玄戈、招搖等諸神煞星宿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指向,而且「日書」與「卧地虎」各自記載著《相宅》地理風水文化學術,只是一個時期於秦,一個出現時期在東西漢時期,也可以說後書緣於前書記載為準繩重錄重版的學術傳承罷了,而秦時期的「日書」來看應得於春秋戰國時期,因為秦滅七國後,這本奇書被秦留了下來,並大量轉用於官衙文書,那麼春秋戰國時期這本「日書」學術上已相當完整,從這本書記載的擇吉學術來看,與商周時期周易的學術體系是完全不同的,屬於兩個體系的文化學術理念,商朝周文王創的周易六十四卦只是單單以預測占事吉凶為創始的本原,而整個周易學術體系根本就沒有涉及一點點的天文曆法星宿方面的學術,所以周易的創立只是單單滿足於預測吉凶而產生的。而「日書」學術體系直接聯繫到所有人們生活事物活動擇吉的體現,日書內容於天文曆法星宿同步,也可以這樣推斷,只要人們在生活生產過程中開始有占卜及天文星象氣侯節侯有意識形態時,「日書」的內容及部分學術體系已隨之慢慢開始形成,因為周易的出現也是基緣於龜卜的基礎上創始的,而在周易沒有創始之前,夏商時期人們生活出行及天文曆法早已成文記載於甲骨文中,夏商盛行巫卜還是龜卜是表現於這一種生活需要的,而跟天文星象生活出行緊緊相關的擇吉避凶學術隨著生活事由的需要跟巫龜卜同時出現是值得去深思與認可的,所以從種種記載及合理的分析個人認為擇吉應跟人類有意思形態生活生產開始逐漸形成他的一套人類生活勞動經驗總結出來的一種文化學術而不斷流傳與完善。當然很多這方面的文化傳承有等我們後人不斷的去挖掘與探索。
當從古至今人們對於擇吉非常看重,直到今天,人們在擇吉方面的文化學術已演變出多種多門派學術,如正五行、江公擇日擇吉法、天星擇吉法,六壬奇門擇吉法等等,現在從事與學習擇吉的愛好者及從業人員,很多時候都對正五行、江公擇日法感到濃厚的研究興趣並使用於擇吉過程中,這一種擇吉學術的出現,最早記載於清代《四庫全書》中的《協辨方書》(個人簡稱),而出現的原由在於註解《楊公造命千金歌》內的求祿求馬求貴一句,之後延伸出以八字四柱體系學術去註解,我個人認為這可能是編輯者引用的註解版本的原因導致,或許更有可能以八字四柱學術體系解釋這樣一個錯誤的版本,從中更符合求祿求馬求貴的合理理解而存在。從可以查得到的很多擇吉古籍中來看,以八字四柱體系為學術體系作為擇吉的學術最早出現於《協辨方書》內對《千金歌》一句的註解體現,而依古書文獻來看,求祿求馬求貴的擇吉註解另有他法,另一種解釋楊公造命千金歌求祿求貴出現於晉代,這種別一種解釋正是日家擇日法體系內的學術。正五行、江公擇日法學術體系出自八字體系,而根源無非只是清代人為註解《四庫全書刊》內《協辨方書》里《楊公造命千金歌》中的一句文詞而矣,以這個為正五行、江公擇吉學術的根源實在太牽強與扭曲了,而從正五行、江公擇吉學術體系來看,其實整個學術體系就是八字四柱學,這種擇吉學術已得到非常多從事八字四柱的算命先生證實,證實這種正五行、江公擇日擇吉就是八字四柱學術,而且完全一樣。其實,研究易學凡有一點點理智思想的人都知道,命理學跟風水擇吉學是兩碼事,就連《四庫全書》子集術數類的分類來看,命理學是獨自的一種學術體系,擇吉又是另一種學術體系。所以如果以八字命理學強加到擇吉與擇日學術是非常可笑與無知的。
六爻預測術:或叫"納甲筮法",是易經發展到後期的一個產物。也可說是易經的一個分支和具體應用門類。主要用於占卜具體事件而不是算命。與之相似的還有一個同是易經發展起來的術數叫"梅花易數",梅花易數由為其起卦及斷卦方法不易確定較難掌握和運用,故習者較少。
姓名學:最流行的一個流派是"五格剖象法",這是近代由日本人發明,80年代後期傳入中國的。它依據姓名的筆畫數,而且取的是繁體的筆畫數,強調筆畫數對人產生的吉凶影響,通常是和八字配合使用的。另外還有"音靈姓名學",強調姓名的讀音對人產生的吉凶影響。此外還有強調字形的"字形姓名學"和將姓名筆畫數轉換成易卦用易經卦爻來解釋吉凶的"易卦姓名學"。(這是從性質上來進行分類的,實際上除五格剖象法外其它名稱並無統一的說法,甚至有些"大師"把上面列舉的其中幾種折衷一下,自己給它按個名,就"創造"出一種新的姓名學出來)。
奇門遁甲:"古傳三式"之一。也是一種預測具體事件的術數。和六爻預測術相比,除了對時間的重視外,它還重視空間和方位的作用,因此它可算得上是一種比較立體的術數。
大六壬:"古傳三式"之一,也是一種占卜術。
數術的範圍小於古代神秘文化,例如符咒一般不屬於數術,但有的數學化符咒屬於數術。數術的特徵是以數行方術。基礎是陰陽五行、天干地支、河圖洛書、太玄甲子數等,五行有數、干支有數、河圖洛書是特殊數學,等等。數術區別於其它方術的是它的數學化,區別於現代科技的是它的方術領域,它屬古代神秘文化。但廣義數術也包括數術科目附近的非數術類方術,例如,小六壬不是嚴格的數術,但它是六壬附近的方術,有時也歸於數術。梅花易數要運用先天八卦數。
縱觀上述引用例舉的部分中華傳統文化,我們可以了解到傳統文化的形成是多樣化的,是以各地區地域生活、勞動、風俗、習慣為諸多子系文化原素彙集成中華民族偉大的傳統文化結晶。在各種文化學術上更因傳承年代、地域、門派、理解認知及實踐操作經驗的不同而參差不齊,其中常常會附帶著無形的誇大、不現實、牽強等理解性的文化思想在內,往往使人們過度信任與枉為的追從。正如周易風水文化及相關學術,人們對於擇吉避凶求福佑安抱著期待與渴望的心態,為了達到自己的私俗,往往對於這方面的文化與學術盲目迷戀、寄託希望、跟風追求,已完全脫離以擇良居安葬親骨盡人子之孝的目的。更有半知不解的迷金之人以從事這一行業為榮,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用人們對官貴財富追求的渴望心態而誇大、神化周易風水學術的作用性,更可怕的是,扭曲、篡改、糊亂引用學術,直接導致人們對周易風水文化學術了解、認知、作用、繼承走入誤區。個人認為了解認識中華傳統文化要對這方面有一定的歷史常識作為基礎,對傳統文化產生、發展、演變、傳承的歷史過程有一定的了解,之後需要有對學術實用性的多年學術操作經驗,而且這些學術操作運用的經驗是能經得起實踐考驗與證實的,最後要有對這種傳統文化學術的正道傳承及數代人(包括自己本人)學術運用經驗的總結及個人不倦的探索與研習論證。這樣才能對中國傳統周易風水文化學術有著理智的看法與辨證。
吳建華
2018年4月12日下午
推薦閱讀:
※創造炎黃傳統文化的燦爛明天
※燒龍燈 | 炮打舞龍者的暴力狂歡
※【不落因果雖豪邁,不昧因果才是好菜】
※?讀《式微》:懷念曾經聞雞起舞的日子
※驚蟄到!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