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南方人物周刊:黛西·卡恩:一個美國穆斯林領袖的10年
2011-09-20 09:21:48歸檔在好文推薦|瀏覽 4303 次|評論 3 條
[導讀]她明白普通美國人的需求,決心做穆斯林和西方社會溝通的橋樑。黛西的身上,集中了諸多作為美國穆斯林形象代言人的優勢:女性而不戴頭巾、印度而不是中東面孔、自信而幹練的氣質、流利的美式英語、美國夢式的奮鬥經歷。她明白普通美國人的需求,決心做穆斯林和西方社會溝通的橋樑。黛西和丈夫計劃在世貿遺址附近修建一個穆斯林社區和清真寺,引發巨大爭議先是一位日裔美國人負責前期聯繫,當我們敲門時,戴著頭巾,顯然帶有中東血統的年輕姑娘露出了頭。過了一會,一位印度中年女性走進會議室:「你們好,我是黛西·卡恩(Daisy Kahn)。」她穿著剪裁合體的印度民族上衣,手上戴著鑲有很大顆寶石的戒指,氣質淡定而優雅。黛西是美國穆斯林前進協會(ASMA)的執行會長,她和他的丈夫Feisal Abdul Rauf,一位出生在科威特的伊斯蘭宗教領袖,努力在做一件很有意義但爭議也很大的事情——做穆斯林和西方社會的溝通者。試圖承擔溝通橋樑的角色10年前紐約天崩地裂的那一刻,黛西和丈夫剛剛在科羅拉多州參加完女兒的婚禮,準備搭乘下午的飛機回紐約。在賓館休息時,黛西聽到了有人尖叫「快看電視」!打開電視,她看見一座摩天大廈在飛機衝擊下迅速垮塌,濃煙和塵埃遮蔽了天空。黛西感到頭暈目眩,正在垮塌的大樓是世貿大廈,她和丈夫都曾在裡面辦公。她對那幢看起來很平庸的大樓非常熟悉,作為一名建築設計師,她清楚記得每個入口和電梯的位置。她給印象中還在樓里上班的朋友們打電話,同時祈禱這千萬不要是穆斯林所為。所有的航班都被取消了,他們決定開車回紐約。Rauf的清真寺很快打電話過來說,無數的媒體都找上門問,這和穆斯林到底有什麼關係——黛西的丈夫Rauf是一名阿訇,美國最知名的伊斯蘭教領袖,他的清真寺就在紐約下城,距離世貿並不遠。他們開了5天車才回到驚魂未定的紐約。途中,美國政府宣布這是基地組織所為,策劃者是本拉登。從得知消息的那一刻起,黛西知道,自己的命運要發生改變了。「在法律層面,紐約和美國的穆斯林沒有受到任何傷害,但是你能感覺到穆斯林和外界多了很多障礙,以前維繫大家在一起的紐帶消失了。」作為穆斯林,黛西這樣總結這10年來的感受。彷彿宿命般,從進入紐約的那一天開始,她就一直糾結於自己的穆斯林身份,這種糾結貫穿了她的人生。黛西的經歷是很多美國穆斯林故事的縮影,他們曾經逃避和對抗,但最後還是選擇了溝通。他們熱愛這個國家,也對自己的信仰非常虔誠,當這兩者發生衝突時,他們試圖承擔溝通橋樑的角色。黛西出生在印度克什米爾的一個望族,她的祖父曾在哈佛大學學習工程,回國後在克什米爾興建了很多大型的水利設施和醫院,後來又投身社區建設。克什米爾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永遠的痛。作為生活在克什米爾印度這一方的穆斯林,黛西對文明衝突所帶來的後果記憶猶新。1974年,黛西16歲,她移民美國,和親戚們生活在紐約郊區長島的一個猶太人社區。她從來沒見過這麼多猶太人,甚至於聖誕節時,連一棵像樣的聖誕樹都找不到。文明的衝突從克什米爾延續到長島,同學們問她在印度時,你是騎駱駝還是騎大象上學?她不得不向同學們解釋穆斯林的生活,儼然是穆斯林的發言人,儘管只是在一所猶太高中里。她也學著去融入這個國家,去鄰居家幫忙看孩子,從給小朋友晚上睡覺講的故事裡,黛西開始了解這個國家的價值觀。為了融入到這個移民之國,她改了名字,從穆斯林色彩十足的Farhat,換成了更美國味的Daisy。在印度時,她是曲棍球好手,現在則撿起了吉他,成了花童嬉皮士。雖然生活在中產階級群居的長島,但如果非要選一個地方,她最想住在伍德斯托克。然後,她過上了和同時代穆斯林精英一樣的生活——成為專業人士。從紐約設計學院拿到學位後,黛西成了一名建築設計師。她搬到紐約的上西區,儘可能讓人看不出自己是穆斯林。在南方出差時,人們對於穆斯林的好奇總讓她不舒服。與此同時,伊朗爆發了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戴著面紗的婦女照片讓黛西感覺很不好。她是美國主流社會的成功人士、移民成功的典範,在雷曼兄弟(那會兒還非常風光)等世界500強公司里做得風生水起。只是在空閑的日子裡,她發現越來越無法忍受穆斯林身份帶來的痛苦,決心放棄這個自出生就開始扮演的角色。美國主流精英生活和伊斯蘭信仰從兩個方向拉拽著黛西。1987年的某個午後,吃完了午飯的黛西從百老匯西街上的Masjid al-Farah清真寺路過,她見到了這裡的阿訇Feisal Abdul Rauf。Rauf對她說,伊斯蘭教應該是自由而包容的。這個與眾不同的阿訇吸引了黛西,每個周五的下午,她都從世貿中心的辦公室里溜出來,去Rauf的清真寺做朝拜。Rauf是位不一樣的阿訇,他沒有要求黛西戴上面紗或者改回原來的名字,還希望她能站出來,爭取女性穆斯林的地位。他們越走越近,9年後,他們結婚了。黛西找回了自己的身份和認同,她不再糾結,和丈夫一起成立了美國穆斯林前進協會。她希望能夠幫助那些和她一樣有過困惑的年輕穆斯林——如何將西方世俗的生活和傳統信仰融合。這是一個行動力極強的女性,在大公司磨練出的高效行政能力很快就見到了效果。2002年,她籌划了一場紀念「9 11」的藝術展,作者全是穆斯林藝術家。2003年,紐約公園大道的Bartholomew"s 教堂,在她的組織下,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宗教領袖們坐在了一起。2006年,黛西在哥本哈根組織了一場成功的面對面交流,一方是伊斯蘭保守派的領袖,另一方是Flemming Rose,這個丹麥編輯發表的一組漫畫引發了全世界穆斯林的嗆聲。「9 11」之後,協會的事情越來越忙,她和丈夫經常需要出現在公眾面前,解釋現代伊斯蘭教是什麼情況,她的面孔頻頻出現CNN、CBS電視節目里。她辭去了大公司里的職務,專心於協會的事務。在她身上,集中了諸多作為美國穆斯林形象代言人的優勢:女性而不戴頭巾、印度而不是中東面孔、自信而幹練的氣質、流利的美式英語、美國夢式的奮鬥經歷。黛西明白普通美國人的需求,她決心做穆斯林和西方社會溝通的橋樑。她接受美國基督教媒體的採訪,在達拉斯的感恩節廣場上發表演講。她是第一個站上那個講台的穆斯林,而且是在「9 11」紀念日的那一天。在多哈,她成立了穆斯林未來領袖論壇。在馬來西亞,她建立了項目組織,討論女性穆斯林有關精神和地位平等的話題。「9 11」改變了黛西的生活,她是美國國家「9 11」紀念博物館的顧問成員。她一直想告訴人們:穆斯林的信仰與這個國家的價值觀並無衝突,他們為這個國家做了非常多的貢獻。紐約的上西區有一個猶太社區中心,黛西曾與之合作,受其啟發,她想做一個類似的穆斯林社區中心。一個開發商買下了一塊地,黛西和丈夫的計劃打動了他們——美國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可以通過這個建築來體現。黛西認為這個想法非常好,只是她忽視了這塊地位置的特殊性——和世貿遺址只相隔兩個街區。無數的爭議隨之而來,在原先設想里,這是一個多功能的伊斯蘭社區中心,也包括可供千人祈禱的宗教場所,但最後留在人們印象里的是這樣的畫面——穆斯林要蓋清真寺,而且就選在「9 11」遺址旁邊。爭議既來自外界,也有來自穆斯林族群內部的反對聲音。這或許與Rauf之前的發言有很大關係,作為一名伊斯蘭宗教領袖,他在美國的發言屢屢引發爭議。在接受CBS《60分鐘》採訪時,Rauf說本 拉登接受過中央情報局的資助和培訓,「9 11」是美國人往昔作為的副產品,拉登是美國製造的。他的言論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包括朱利安尼、總統候選人佩林等政界要人。圍繞著這座清真寺,整個美國都開始討論。很多右翼人士聲稱這就是一場「聖戰」,總統奧巴馬和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先後表態支持。Rauf和黛西也出面解釋,這個中心包含了游泳池等健身場所,也有教室和幼兒園,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信徒有各自的宗教場所,甚至還包括了一座紀念「9 11」犧牲者的紀念館。Rauf和黛西將這個中心命名為「科爾多瓦」——在中世紀西班牙的科爾多瓦市,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和諧共存。英國的穆斯林激進分子代表Anjem Choudary發表了一段視頻,聲稱黛西應該戴上面紗,認為她不是一個真正的穆斯林。黛西收到了死亡威脅,不得不求助於警方,她說如果事先知道會遭到如此多的反對,他們就不會有興建的計劃。今年年初,他們的計劃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結束了。開發商Sharif el-Gamal單方面宣布Rauf的計劃無法實施,他請了另一位阿訇來主持項目,並且希望首先服務於本地的穆斯林,而不是像Rauf和黛西希望的那樣既是跨宗教又是全球性的。幾個月後,Rauf告訴黛西一個難以置信的消息——本·拉登死了。那一刻,黛西覺得這一切終於要結束了。她告訴我們:「本·拉登應該在「9 11」之後的一兩年內就被找到。我們花了太長時間才找到他,『找到本·拉登』都成了一個笑話。製造災難的人受到懲罰,這也是穆斯林要做的事情。」事情會發生什麼變化么?她的聲音依舊和緩:「至少今年的『9 11』紀念日將會變得不一樣。」要以雙方能理解的方式去傳達信息人物周刊:在你看來,「科爾多瓦計劃」為什麼會失敗?黛西:這個項目是非常美國式的社區中心,不僅僅是清真寺。反對者不想伊斯蘭社區正常化,他們手上有選票。政客們想擊敗奧巴馬,這一小部分人就有了利用的價值。我們反對暴力和宗教極端主義,這個中心不會受到極端主義的控制。那些反對派說我們的意識形態和極端分子是一樣的,那是他們只用一種方式思考問題。事實上,我們的思想和極端分子是抵觸的。我們相信神明、宗教行為要合法、人人平等,和人類創建的其他宗教形態一樣。人物周刊:你們的行為方式與伊斯蘭傳統教法間是否有相抵觸的地方?黛西:我沒看到任何矛盾。教法講求保護生命,這是非常核心的一點。伊斯蘭教法保護人們的信仰,確保他們的家庭受到庇護。教法希望人們聖潔,相互理解,受教育,有尊嚴,這些都是政府應該保護的。當穆斯林說教法時,他們就是想要公正。有些穆斯林可能受教育不夠,不知道怎樣恰當使用教法,這將導致教法的錯用、濫用。比如,反對其他族裔,排斥婦女的正常地位。最重要的是,在遵從教法時,要先真正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伊斯蘭教法。別人要求你做的,是否符合伊斯蘭教法的精神。關於這個話題,目前美國方面也正在進行討論。人物周刊:你的丈夫Rauf阿訇在接受《60分鐘》採訪時曾提到,本·拉登是「美國製造」,「9·11」是美國政策的副產品,10年過去了,你怎麼看待這種說法?黛西:對於「9 11」襲擊,穆斯林組織感到憤怒,真正的穆斯林不會這麼做,但是因此我們的命運發生了改變。我想美國是否需要反思,當年為拉登提供培訓與裝備,一年又一年,讓他們再也沒回頭。在美國我們有句話:「你放棄了你的惡魔。」就像電影中演的,放棄了惡魔,惡魔總是會回來,總會變成什麼奇特的力量。美國的政策是惡魔產生的源泉,本拉登因為對美國政策的不滿而出離憤怒,他並沒有以何種方式抱怨,而是直接與美國抗爭。人物周刊:Rauf和你,被認為是可以用西方話語體系進行對話的穆斯林,可你們也有很多的爭議,為什麼?黛西:我們從來沒有對一方說這個意思,而對另一方說另一個意思。如果我去中國,我們也要以他們能理解的方式交流,這是一種尊重。文化不同,想法自然不同,尊重文化的不同性,並以相應文化能理解的方式去傳達信息,這是一種尊重。我們認為伊斯蘭世界與西方沒有分歧,雖然人們有不同的信仰,但最終都相信同一個東西。挑戰在於,美國有自己的價值觀,你必須要了解美國的價值觀,也要了解穆斯林的價值觀。美國人熱愛生命和自由,我們也熱愛,這些都很偉大。可是當你和穆斯林討論生命與自由時,他們會問,美國在阿富汗殺了多少人,你需要以一種他們能理解的語言去與之溝通。人物周刊:在紐約的穆斯林,與其他地方的穆斯林有何區別?黛西:我們有全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代表,各種各樣的穆斯林社區,這裡就是穆斯林世界的縮影。你可以看到全世界的清真寺,在一個地方能看到全世界是件非常有趣的事。令人興奮的是,這種情況也非常有挑戰性,穆斯林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形式,想法也不盡相同。你能感覺到這種差異,比如到清真寺來做祈禱的,有的鬍子很長,有的鬍子很短,他們祈禱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大家的信仰相同,只是在一些細節和表現形式方面有些不同。人物周刊:穆斯林二代在紐約和美國的融入情況怎樣?黛西:在這裡的華人第二代,雖然他們還是華人,但行為都很美國化,穆斯林也相同。他們去美國的學校上學,以美國的方式生活。這會和傳統的穆斯林家庭教養產生衝突,包括他們怎樣與父輩交流。我們要接受他們的觀點,他們也要尊重穆斯林的文化。保持傳統很難,一旦從小講的語言消失,傳統就會消失。語言是最先消失的,如果在家裡沒有保持原有的語言語境,文化就會消失。語言是文化,音樂、詩歌,所有的文化都蘊藏在語言中。事實上,在美國的穆斯林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們說其他語言,因為他們都試著去更好的學校。人物周刊:這是否意味著,去到清真寺的大多是第一代穆斯林移民?黛西:是的,而且很擁擠。對新來的人來說,清真寺的數量是不夠的。我們一直申訴,這也是穆斯林為什麼一直尋求擴展,希望找到更大的地方。人物周刊:你是一名女性穆斯林,而你的工作是和各方交流,你面對的最大困難是什麼?黛西:最大的困難在於這裡是不同穆斯林派別集中的地方,你要和不同的穆斯林打交道。我到任何地方,都會被問到類似的問題:請和我們講講關於伊斯蘭教法、女性穆斯林地位、五功是什麼。伊斯蘭文明有過黃金時期,孕育了歐洲文明,而且產生了豐富的知識,這些日子都已經過去了。現在人們回顧過去的15、20年,談論起恐怖主義總會和伊斯蘭教掛鉤,這都是日積月累的歷史積澱,我想糾正這些錯誤的看法。我喜歡我的工作,許多人接受我的想法,因為他們接受我的丈夫,他是男士,而且人們更容易相信女人。女性身份不是障礙,困難在於我需要不斷地糾正誤解,傳遞正確的信息。人物周刊:你曾經有非常好的工作,為什麼會放棄而選擇宗教與溝通作為你的新使命?黛西:很多美國人也曾問過我,我只能說這是我的宿命,沒人要求我這樣做。我和我丈夫在穆斯林族群奔走,在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時,我才知道我的角色,才發現了自己的新生活。作為妻子、作為穆斯林的一員,我找不到其他人來替代我的角色,所以我放棄了此前的工作,投入到穆斯林社區工作當中。人物周刊:作為生活在紐約的穆斯林,你怎麼看待這個城市從如此巨大的一場災難中恢復?黛西:「9 11」發生時,這個國家缺少對話,族群間缺少交流。「9 11」對美國造成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對普通美國人民的傷害,他們想不通自己的國家怎麼會遭到這樣的打擊,他們原本以為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全的國家。10年後,我感覺許多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回想這件事,你會發現這完全是個災難,有人出來說誰應該被殺掉,但不關注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美國人找到並幹掉了本拉登,這對總統來說當然很重要。每個紐約人都在自己的記憶中建立對「9 11」的紀念,記憶使人們聚在一起,讓人們向前。紐約是一個光輝的城市,每天都在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每天都在向前。紐約人都很忙碌,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式來恢復,但這個國家的創傷可能沒那麼容易平復。我希望「9 11」的周年紀念,能幫助這個城市和這個國家的人民從災難中恢復。人物周刊:你怎麼看待這座城市?黛西:我熱愛紐約,這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城市。每次旅行回來,坐上計程車回家,就會感覺自己又開始充滿活力。在紐約,人與人之間非常寬容,而且這裡有世界各地的人,人們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紐約有全世界的食物,新移民來此,帶來新的美食。紐約有非常偉大的文化,偉大的詩歌。這裡的經濟處於升、降、升、降的交替中,你能感覺到這個城市的經濟脈動。在這裡,你有各種各樣的鄰居,有各種各樣的社區,這非常了不起,比如唐人街就很棒。這個城市隨著每個人的成長而生長,這個城市由我們每個人來建設。移民也有平等的機會並取得成功。紐約是不同的人如何在一個城市共同生活的典範。2
上一篇<<名校非把真民校給「辦了」不可 下一篇>>信孚電訊(9.20)——給理想一點時間上海俊尚 [2011-09-20 10:07:15 AM]支持信老師.信力建 [2011-09-20 16:53:19 04:53:19 PM]謝謝關注!wanghongyujie [2011-09-20 04:07:13 PM]穆斯林和基督,都有判徒,也都有英雄。我的偶像拉登 [2011-09-20 05:25:59 PM]叫欲大家,現在總算沒發情
推薦閱讀:
※餐領袖丨餐飲服務10大推銷技巧
※幾個起義農民領袖的詠物言志詩
※屬靈的領袖——保羅
※《滴天髓》揭秘3:四陽柱的男命,不是領袖,便為廢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