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0四一卷——第一0五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O四一卷)

  諸位同學,請看第二大段「娑婆鄰近十方」,十方就是十段,我們看第一段「密訓世界」,我們將經文從頭念一遍: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

  這是東方。

  【次有世界,名為密訓。如來於彼,或名平等。】

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今天接著再看第二個名號:

  【或名殊勝。】

  『殊勝』這個意思前面我們都看過,「勝」是超勝,「殊」是特殊,換句話說,無比的超勝,稱之為「殊勝」。佛在世出世間,煩惱習氣包括無明都斷盡了,圓滿的性德,性德裡頭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一切相好沒有一樣不具足,這個時候全部都現前了。他所現的相,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其實還不止,那是我們一般人見不到的。不但是六道凡夫見不到,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乃至於法身大士裡面還有一部分,可以說是多部分也沒有見到,但是他們常常聽說,見解當然比我們高明太多。那就是《華嚴》裡面所講的一一微塵,真是講到究竟處,微塵比毛孔還小,比毛端也小,這一個毛端裡頭不知道容納多少微塵,一一微塵,一個都不例外,一一微塵裡面有無量無邊無盡的虛空世界。我們想到這個地方,才知道如來名號當中殊勝的真實密義,這個名號的義趣才能夠略略的體會到幾分。

  說到真如,說到本性,佛常常用一句話來形容,「不可思議」,佛也常講這一樁事情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其實這兩句話還是不可思議的意思,言語道斷不可議,心行處滅不可思。這些話,我們在大乘教裡頭常常讀到,常常聽到,一定要了解裡面的意思。我這樣說,以為講得很清楚了,同學有沒有聽懂?我知道很難很難。為什麼?真正聽懂了,你就有很大的受用,這個受用真正能幫助你斷煩惱,生智慧,生歡喜心。為什麼?宇宙的真相,這裡頭還可以加一個生命,人生常常想到自己,生命這個範圍就擴大了。宇宙生命的真相,大乘經教里常講的依正莊嚴,依正莊嚴的真相你逐漸能體會到,這是真正的殊勝,無比的殊勝。第三個名號:

  【或名安慰。】

  我們看到這個名號,自自然然就想到我們現前,在這個世間許許多多地區遭遇到非典型肺炎的侵襲,這在中國過去稱之為瘟疫。現在這個瘟疫還沒有辦法控制,還沒有過去,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在這個時候每個人急需要的是『安慰』。誰來「安慰」我們?諸佛如來。諸佛如來用什麼來安慰我們?為我們現身,為我們說法,以如來身語意三業來安慰我們。我們怎樣得到真正的安慰?對於佛的意思,真的懂得、明白,「願解如來真實義」。特別是佛在這部大經,我們在這部《華嚴經》裡面能夠有少許的契入,真的,我們就得很大的安慰。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怎樣生活,應該怎樣工作,怎樣幫助許許多多需要幫助的人;如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一樣,做出好樣子來給大家看。

  瘟疫發生了,整個世界都震驚、動蕩不安。我們算是非常幸運,遇到佛陀的教誨,能信、能解、能行,行之有力,你就能證。這個時候我們又得到一個生命,沒學佛之前,我們只是這個身體肉身的身命,學佛能契入少分,我們得到了慧命。然後明了身命是無常的,有生有滅,慧命真常,不生不滅;身命是幻相,慧命是真我。這要是明了了,真正得大安慰,可以入世了,可以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即使失掉這個身命,無所謂!失掉身命,像換件衣服,不驚不怖,自在安然。諸位想想看,這是不是真實的安慰?佛安慰我,我得到佛的安慰,不能只享受權利不盡義務,這是人情上講不通的。接受佛陀之安慰,我們有義務如佛一樣去安慰苦難眾生。

  世出世法不外因緣生,因緣具足,再觀察這樁事是符合道義的,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道義兩個字統統包括盡了。「道」是大自然的法則,在佛法裡面講,與自性相應的是道。既然與性德相應,我們要不要做?當然全心全力去奉行,這就是「義」,義是應當要做。中國古人所謂是見義勇為,這是應該做的事情,一絲毫不猶豫,趕快去做。儒家講的成仁取義,決定不會想到自己的安危利害,不想。只要符合道義,足以為社會大眾做一個好的榜樣,能夠啟發社會大眾深思,這是值得做的,一定要做的,都是屬於「安慰」。這是佛恩德的一部分,是屬於無畏布施,我們應當要學。遇到眾生在困難的時候、在不安的時候、有恐怖的時候,最需要有人給他安慰、給他安全、給他保障,幫助他離開恐懼。如來第四個名號:

  【或名開曉意。】

  這個名號是佛門裡頭一般說的開示,『開』就是開示。開示是什麼意思?我們凡夫智慧不開,煩惱很多,煩惱很重,為什麼智慧不開?『意』是講心,心裏面對於現前一切人事物的觀察,不能明了,『曉』是明了。如果一切通達明了,問題就沒有了。正因為對於一切人事物不能通達明了,憑著自己想法看法總不免有偏差、有錯誤,這些偏差錯誤肯定招來不善的果報。於是,佛是大智慧的人,是真正證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智者,他看到我們的緣成熟了,他來幫助我們,緣成熟是我們樂意接受,佛給我們講經說法,也就是說明一切事實的真相,讓我們心開意解,恍然大悟,這樣眼前的困惑自自然然知道怎樣處理,曉得應該怎樣去做,會做得恰到好處,做得圓圓滿滿。「開」這個字多半是用言語講解,如果連示一起說,「示」是示範,做出樣子給人看。開示也就是「演說」兩個字的意思,開是說,示是演,做出來表演給你看,讓你的心意明了。這都是屬於教學,是教學重要的儀式,教化眾生總不外乎演說跟示範,現在人講示範。

  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無論住世長短,這些乘願再來的,他住世長短不是業力。我們在經上看到,有的諸佛住世很長很長,用劫數來計算;有些佛住世很短,有一天的,有三天的,七天的,時間很短,什麼原因?原因是眾生的業感。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個事實,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也就是我們一般講佛菩薩不會起心動念,如果他還會起心動念他是凡夫,他不是佛菩薩。他的心是隨眾生之感而應的,就像山谷裡面的迴音,我們在旅行到野外郊遊的時候,在山谷裡面長嘯一聲,立刻就有迴音,就有迴響。眾生有感就像長嘯,佛菩薩的迴響就是應,自自然然的應,他不是有意思,有意思就不是應,有意思來受生還是業力。只要你有意思就是業力,完全沒有意思這才叫乘願再來。

  乘願再來是佛對我們凡夫說的,為什麼?這個說法好懂,要是講感應是自然現的,難懂,你會懷疑,這個懷疑什麼?你會胡思亂想,這胡思亂想把事實真相愈想愈訛,想錯了。所以佛說一個乘願再來,他也沒說錯。他為什麼有應?因為在沒有成佛之前,像我們現在這樣的身分,我們曾經發過願,發了什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有沒有發過這個願?不管你是真心還是妄心,是真是假,這四句偈你都念過。你要有心,阿賴耶識這個種子有力量,力量很強,我們一般人講印象很深;如果你有口無心,這個力量很微弱,我們說印象不深,說完之後忘掉了。要是有人提起來,是,是曾經說過這個話,沒有人提起想不出來,是這麼個意思。所以我們發願要用真誠心,要用清凈平等心,印象深,在日常生活當中它才起作用。

  佛在經上真的無數次的提示,諸法因緣生,諸法唯心所現,諸法唯識所變,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開示。說得很簡單、很扼要,句句真實,字字真實,我們怎麼樣?我們雖然學了,學了不管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把它派上用場,這是我們的大錯。我們要問:為什麼有人證阿羅漢果,有人證辟支佛果,有人證菩薩果位?沒有別的,他把如來這些重要的教誨,他派上用場,已經變成他的思想行為的一部分。佛陀這些開示,確確實實已經支配了他的思想言行,這樣一來,是不是被釋迦牟尼佛牽著鼻子走?有很多人想到這個,算了,不聽了,我要依照自己的思惟,自己的主宰生活,不願意受別人影響,也很難得,也不容易。但是你要曉得,佛菩薩的開示,聖賢人的開示,全是性德的流露。我們想到性德的流露,隨順性德這是天經地義,那還有什麼話講。

  性德沒有形相,性德沒有言語,但是性德會現相,沒有形相會現相,沒有言語會說法,現佛菩薩的相,佛菩薩為我們演說,佛菩薩就是自己真如自性的圓滿流露。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自然就很樂意的去接受,為什麼?性德!你仔細再聽聽,仔細再看看,是不是性德?你聽了你看了,你會點頭,人生在世應該如是,這是良心發現,良心是性德。可見得我們自己的性德,是被煩惱習氣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不容易覺悟。佛菩薩的形相,佛菩薩的言語,我們聽了看了,把自己的性德引發起來,自自然然產生共鳴,那這不是性德,是什麼?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就非常樂意向佛學習。以佛為師,以菩薩為友,良師益友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我們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再看第五個名號:

  【或名聞慧。】

  我們看到這個名號,會聯想到那個世界的眾生,一定很善良、很可愛,守規矩,修戒修定,但是開慧的人不多,所以佛用這個名號做為教化的綱領、教化的方針。有戒有定,要求開智慧,如果沒有戒定,講這個慧就很難很難。這個名稱是三慧之一,三慧說一個,三個都具足,聞思修,聞慧、思慧、修慧,在三學裡面統統用一個「慧」代表,所以修學的次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遵守。從哪裡學?從戒學起。前面我們讀到持戒佛,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定慧這三個字是實法,真實的,聞思修這三個字是虛法,慧開了,一開一切開。為什麼慧要講聞思修?聞思修都是代表字,你一定要懂得它的意思。「聞」代表接觸,耳根跟音聲接觸叫聞,所以聞代表接觸。眼接觸色塵也用這個作代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用這個字作代表,代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思是什麼?思是研究,我想一想,想一想就明白了,所以「思」代表明了;不是真的去想想,真的去想想你就不明了了,這個地方完全是直覺,你接觸立刻就明了。從明了這個角度來說就叫思慧,從接觸就叫聞慧;明了,當然你就不迷惑了,從不迷就稱之為「修慧」。

  由此可知,聞思修這當中沒有界限,不像戒定慧,戒定慧當中確實有界限。我持戒,持戒功夫不到家,禪定的境界不能現前,這個戒裡頭沒有禪定,功夫到家了,禪定才現前;禪定功夫不到家,不開慧。所以三學有界限,它不是同時的;三慧是同時的。三學三慧名詞術語的含義,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絕對不是說,聞慧是什麼?我們常常聽,聽了就開智慧,那你把這個意思全搞錯了。思慧是什麼?思慧是我們去研究,研究研究這個明了了,這叫開慧,意思錯會了。所以這三個字是代表字,真的是一念當中,一剎那當中,接觸、明了、不迷,接觸叫聞,明了叫思,不迷叫修,一念一剎那完成。

  所以大乘經上常講,小教初學從三學入門,這是佛教人的。到了菩薩的地位,什麼菩薩?這你一定要知道,法身菩薩。一般說菩薩不是真的,法身菩薩才是真菩薩,為什麼?他們智慧開了,菩薩修三慧。我們現在總算是清楚明白了,一真法界裡頭修三慧,十法界裡面都是修三學,十法界裡頭沒有三慧。一真法界裡面的人戒定具足,智慧開了,所以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他們修什麼?純粹是修慧。其實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究竟圓滿的般若智慧是自性本具的,你修什麼?自性雖然本來具足究竟圓滿的智慧,今天我們的智慧失掉了,佛說:不是真的失掉,是你有障礙把它障礙住,你的智慧不能現前。想想今天陰天,我們看到天上濃雲,見不到太陽,太陽在不在?在,在雲層的上面,現在太陽是被雲層障礙住,如果把雲層去掉,陽光不就透出來了。我們的智慧就像太陽,我們的業障就像雲層。由此可知,這些法身菩薩他們所修的不是別的,除無明業障,無明除一分,自性的德能(自性德能包括智慧、能力、相好)它就透一分,無明障礙去兩分,它就透兩分,到如來果地這個障礙完全清除了,一絲毫都沒有了,所以性德圓滿現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修三慧,佛用這個名號真正當機是法身菩薩,權小、大心凡夫也能得利益。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密訓世界」第六個名號:

  【或名真實語。】

  我們看到這個名號,佛在此地提倡說實話,不妄語。密訓世界很不錯,這個世界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諸位一定要曉得,一個大千世界裡面諸位想想有一百億個小世界,這麼多小世界裡頭,每一個世界都是上善人居住,這個少有。密訓這個世界我們想像當中總是善多惡少,它還是有不善的。我們娑婆世界,說老實話惡多善少,不能說沒有善的,釋迦牟尼佛的報土是凈土,是純善純凈,但是這個大千世界裡面一百億小世界,從這上說,善少惡多。密訓世界,也是有百億小世界,在我們想像當中,那個世界善多惡少。佛用「真實語」,就說明這個世間,我們常講此時此處,真實語不能不說。我們這個地球上古時候的人誠實,不打妄語,不開玩笑,這個事情我們能相信,為什麼?在二十世紀上一個世紀,前半個世紀,人心還相當的淳厚,比現代人厚道多了,但是那個時候我們就常常聽老人說世風日下,感到很悲觀,說不如從前。

  我們要是半個世紀、半個世紀來說,它不如十九世紀的那個時代,我們在一生幾十年時間的體會,我們能懂。前人說的這些話,這含義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確確實實一代不如一代,什麼原因?原因出在教學上。那個時代雖然不好,已經世風日下,其實世風日下孔老夫子就說了,就非常感慨的講,孔子出生是二千五百年前,他非常感慨那個時候的世道人心遠遠比不上堯舜禹湯那個時代。所以在前一個世紀,這個社會上還讀聖賢書,對聖賢書還很尊重,有心學習。雖然學,他禁不住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所以他雖然學了,他做不到,這是真的,這就是世風為什麼日下。時至今日,聖賢的教誨統統拋棄掉了,不要了。西方人再也不相信宗教,再也不相信有神,相信什麼?相信科學。相信名聞利養,相信五欲六塵的享受,相信競爭、鬥爭、戰爭,相信強者生存,弱者一定要滅亡,他相信這些,跟古聖先賢的教誨完全相違背。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後面一句話他不知道,後面是什麼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他不知道,你跟他講他也不相信,他不相信反而掉過頭來說你:你迷信。所以李老師講,今天諸佛菩薩神仙下凡也救不了。

  西方宗教許多古老的預言家,都講到這個時代世界末日,末日必然是有大災大難,史無前例的災難!我們今天學佛,聽了這些話,我們會點頭,肯定。為什麼?這個災難不是上帝、神對於眾生的懲罰,不是的。如果你說這些話,這些話真的是迷信。也不是佛菩薩降罪給你,佛菩薩大慈大悲,「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佛菩薩怎麼會怪罪你?是你自己的惡業感召的惡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這個世間走向末日,天災人禍一切都來了,什麼原因造成的?眾生的惡業,佛法裡頭講眾業所感,麻煩在這裡。我們要怎樣挽救?這個名號好,真的挽救,大家都說老實話,都不要再打妄語,不要再欺騙人,惡業就轉過來了。我說話不真實,依舊在欺騙別人,換句話說,我今天的心行在助長末日趕快來臨,不就是這樁事情嗎?改過自新,回頭是岸,不在別人,在我自己,別人轉不轉是他的事情,我知道了,我立刻就要轉。

  佛法中說得好,共業裡面有別業,不共業。世界末日來了,共業。但是共業裡頭有別業,有不共業,不共業的人不受害,這個不共業的是什麼?其實許多宗教預言裡頭也說,善心人,不造惡業的人,信奉聖賢教誨的人,聖賢的教誨要真正能信、能解、能行、能證,你跟這些眾生不共業。不共業,你來到這裡是幹什麼的?我們細心去思惟、去觀察,你來到這個世間就是教化眾生的,眾生作惡你不作惡,你做出這個樣子給他看,眾生不肯行善,你在這裡行善,你對這個世間起了真實教誨的作用,他們聽了看了有沒有覺悟,那是他的業力。他的善根要深厚,業力並不是很強,他看到你,聽到你所說的,他會覺悟,他會發心向你學習,你能,我為什麼不能。

  在佛門裡面,這麼多年來,許許多多地方同修念佛往生的瑞相,我們時有耳聞。今天台灣有一個同修寄了一份資料給我看,是從前華藏圖書館的一位老同修,最近往生了,預知時至,坐著走的。這個老居士不認識字,我們在景美建了一個華藏圖書館,每一個星期念一次佛,平常講經,他來聽經,他來參加念佛。因為文化水平很低,經他聽不懂,但是念佛很認真。最近他來了一個表演,表演給大家看看。沒有生病,他告訴一般同修說,他要往生,他要走了,你們大家來幫我助念。走的時候真的沒人幫他助念,因為沒有人知道他要走,看他身體很健康,說要走了要走了開玩笑的事情,沒有人把這個事情當真,哪裡曉得他真走了,盤腿打坐走的。這些人都是給我們表演,人心地厚道善良,這大家都知道的。我們把這個報導,希望重新打字放在我們網路上,供養大眾,很難得他還寄了一張照片來,我看到照片我認識人。我們離開台灣六年了,要不看到照片提起這個人我想不起來,看到照片我知道。他來教導我們,特別是在現在大亂之時,災難頻繁,一個接著一個,一次比一次嚴重,不求往生,你就大錯特錯了。你不肯依教奉行,你就不具備往生的條件。

  我們修行從哪裡修?古大德常常說,從「不妄語始」,從這裡開始,這個話講得非常非常有道理。《戒經》佛常常教我們「守口如瓶」,佛常說許許多多人修行的功德,都從口裡頭流出去,流掉了,修了一輩子什麼功德也沒有,那什麼原因?喜歡妄語、兩舌、綺語、惡口,這四種是最損功德的。所以我常講,別人欺騙我們,我不騙別人,別人對我惡意的造謠生事、毀謗,我們以一味真誠慈悲待人,你要問為什麼?我自己要把這一生短短的時間修佛道,要走成佛的道路,佛道裡面沒有妄語,沒有兩舌,沒有綺語,沒有惡口。這四種口業是三惡道,不是佛道,學佛的人還要造口業,把自己的佛道毀掉了,不是別人毀你,自己毀自己,你這個樣子像學佛,其實你是在修三惡道,十不善業。你看看佛在經典裡面常講,五逆十惡,五逆十惡是地獄裡面的阿鼻地獄業,為什麼要干這個?干這種業,那真是愚痴到極處!

  不孝順父母,不尊重老師,現在這個社會上很多,批評父母,毀謗老師,自以為是,這是造阿鼻地獄業,那不是走的佛道。佛道菩薩道乃至於聲聞緣覺,甚至於天道,天修上品十善,天修慈悲喜舍,所以你自己要冷靜去想想、去觀察,你走的到底是哪一條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勸你學佛,勸你在這一生當中成佛,你為什麼不覺悟?為什麼偏偏往地獄裡頭鑽?所以真實語是入佛門行佛道的第一關鍵,這一關要不能通過,你怎麼能入得了門?現在人胡作妄為,真正是忘恩負義,父母有養育之恩,不知道報答,輕易毀謗。老師教導之恩,佛在經上講得很好,父母生我的身命,我這個身從父母得來的,有養育之恩,佛菩薩給我們聰明智慧,法身慧命得自於佛菩薩。輕易的毀謗三寶,批判三寶,自己不信那也罷了,還要影響別人,誘導別人退心,跟你一樣去毀謗三寶,這個罪業太重太重了。

  尤其是身為佛弟子,無論你是出家身分或者在家身分,你還登壇說法,在佛的殿堂講堂上毀謗三寶,你冷靜去想想這是什麼罪業?你不是學佛的身分,那個罪輕一些。是學佛的身分,受了三皈,受了菩薩戒,穿袍大衣在講台上毀謗三寶,侮辱三寶,世出世間的罪惡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中國古人常講忘恩負義,真的無過於此。佛弟子每天誦經,迴向裡頭都有「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會念不懂意思。四重恩是一切眾生與我都有恩,有沒有人曾經想過:我這一天日子是怎麼過的,我喝的水,我吃的菜飯從哪來的?你要能想,你就知恩了。我們居住的房子,在這個講堂教室裡頭學習,這場所從哪來的?多少人供養的,有間接的供養,有直接的供養,無論是直接是間接對我都有恩,少一個人都不能成就,我們拿什麼報恩?「願以此功德」,什麼功德?不能用造業來回報,人不能忘恩負義。

  儒家教人,印光大師給我們提示出來,「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八個字怎麼講法,那是人道,你要能做到,你這一生不失人身,做得好,你來生生天,你得天身。你沒有修禪定,色界天沒有分,欲界天有分,但是你要記住,欲界天人都是修上品十善,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他不是惡人。人中現在善少惡多,天上善多惡少,惡很少很少,善人多。我們自己捫心自問,反省檢點,如果自己來生連人身都得不到,還談什麼?人要修中品十善,五戒不缺,中品十善能保住人身,這是真實語。聖賢人的教誨句句真實,我們居然一絲毫警覺心都沒有,這怎麼得了。今天我們讀這一句名號,我們感觸很深很深。我常講,從自己做起,不問別人,自己同參道友都不問,不放在心上,只顧自己,自己做好了影響別人就是化他,自行就是化他;如果只是勸別人,自己不做,兩邊都落空,自己不得真實利益。

  從前李老師常講,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你沒有辦法轉你的業。對別人,別人是:「你教我,你自己都做不到」,人家不相信。自己做到了,你教別人,人家看看你所說的跟你做的是一樣的,他才會點頭,他才會認為這不是假的,假的你不會去干。所以自行就是化他,化他一定要自行,自行化他是一樁事情,不能夠分作兩樁事情,分作兩樁事情來看那你就錯了。言語真實了,慢慢不善的意念、不善的思想行為,逐漸逐漸就容易改過來了。所以古大德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改過自新從不妄語開始,我們能夠堅持這一點,自己一定得受用,從這個地方建立自己的德行,奠定自己學佛的基礎。下面第七個名號:

  【或名得自在。】

  這些就像每一段經文後面所說的「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得自在』是一切眾生所羨慕的、嚮往的,怎樣能得自在?那你就要認真去反省一下,你為什麼不自在,你要想不通,你再去看看佛在經上怎麼說的?佛講:眾生所以不得自在,是被一切煩惱習氣所纏縛住,你怎麼會自在!煩惱習氣時時刻刻現行,它叫你造惡業,起心動念,什麼念頭?損人利己,是這麼個念頭。念如是,言行是它的工具,言行來執行,造業,造損人利己之業,你怎麼會得自在!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們真的得大自在,善巧方便無量無邊。你要細心去觀察,你才能明了,粗心大意,你看不到,你也聽不到,當然更不可能覺察得到,真正細心觀察你就知道了。示現種種不同身,最明顯的,佛在這部大經後面,為我們所表演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五十三位都是諸佛如來在表演、在示現,你看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無一不自在,這是得大自在。

  他自在從哪來的?老同修應當知道,自在是從放得下來的,我們今天不自在,為什麼不自在?放不下,不但世法放不下,佛法也放不下,你怎麼會自在。《金剛經》上講得很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那個舍就是不要執著。把分別執著舍掉,放下了,你就得大自在。我們想想,我們現前念念妄想、分別、執著,不但放不下,還非常堅固的執著它。如來給我們示現的,他不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不再分別,連念頭都沒有了,這個才得真自在,真的圓滿。為什麼他能我們不能?他覺了宇宙真相,所以他放下,覺了就是看破。我們對宇宙真相完全不知道。宇宙真相,佛在大乘經論裡面講得太多太多,我們實在講業障太重,習氣太深,常常聽大乘經教偶然好象覺悟了,清醒了一下子,但是時間不長,只有幾秒鐘。幾秒鐘過後又迷了,原形畢露,他怎麼能自在?

  這個地方我們要說一個非常現實的事情,那就是講到我們當前災難,老師教我們要求生凈土。往生的人多自在,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他為什麼會走得那麼自在?那是得自在,沒有別的原因,就是看得破、放得下。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掛在心上,他才能成就,只要有一樁事情掛在心上,就變成了障礙,一個障礙會引發許許多多障礙。特別在臨命終的時候,我們看到臨終的苦相,這就是死苦;得自在的人他死不苦,他很快樂,身體柔軟,面色不改,自在的相。這是真的,這個不是假的。我們學佛如果連這一點都沒有學成,這一生白過了,你還是要隨業流轉,這很可憐,也很可悲,很可怕。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0四二卷)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密訓世界,名號第八句:

  【或名最勝身。】

  我們看到這名號,就知道一切眾生是多麼的羨慕、多麼的嚮往最殊勝之身,沒有絲毫的缺陷。佛在大經裡面告訴我們,「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相好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修來的。凡夫,古時候在印度、在中國都有一個說法,「貴相」,貴人他有貴相。佛經裡面講得很具體,「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佛在經上講這是如來的劣應身,不是最勝身,劣應身;最勝身是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而一般講法身菩薩相好光明就很殊勝,十法界裡面人沒有辦法跟他相比;不是說六道,十法界。

  凡夫妄想分別執著沒斷,自性本具的德相不能現前。諸位要知道最勝身是自性本具的德相,只要我們把煩惱習氣淘汰盡。這東西淘汰盡,諸位不要產生誤會,佛法裡面常講斷煩惱,要斷習氣,其實煩惱習氣到底是什麼?還是自性。自性怎麼能斷?怎麼能滅?你看這四諦裡面苦集滅道,這滅就是把煩惱習氣滅掉,其實它不是滅,它是轉變。大乘經裡面佛說得很多,「轉煩惱為菩提」,如果煩惱要是滅掉,菩提不也就滅掉了嗎?生死要是斷掉,那涅盤不也就斷掉了嗎?所以佛說滅、說斷,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的是轉變。煩惱轉變成菩提,煩惱就沒有了;生死轉變成涅盤,生死也沒有了。沒有了就叫斷,就叫滅,是這意思,並不是真的把它滅掉。如果我們講斷滅,可以是這說法,它的相斷滅,性不生不滅,不斷不常。這是修學大乘法的同學們不能不知道。

  所有一切現象,它的體性就是真如,就是真心,大經上面說的「因心成體」。這樁事情科學家也懂得,真的他相當聰明,他們證明了物質不滅。物質可以轉變,它絕對不滅。《金剛經》上佛說,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一合相,「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這《金剛經》上的經文,許多同學都很熟悉。這些話把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的真相說出來了,我們要懂得,要能體會得,明了了就能轉。能轉是覺悟的人;不會轉?不會轉是迷惑的人,六道凡夫迷惑,他不會轉。有一點小小覺悟,他就有一點小小轉變,大覺他就能大轉,徹底覺悟那就得大自在,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金剛不壞身,那是什麼身?法性身。我們這身是法相身,相會變、會壞,有生有滅,性沒有。金剛不壞身是說的法性身,相有無量好,身有無量相,都是講的法性身,自性本具的。

  佛示現最勝身相是為接引眾生的,希望眾生見到這身相生歡喜心,生嚮往心,更進一步發心學習,也希望能夠證得最勝身。阿難尊者出家就是這個心生起來。佛現這種身使我們就聯想到,這世界這是大世界,可能這世界裡面,也有不少四天下小世界裡面的眾生,像阿難尊者這種根性不在少數,佛示現這身就非常有意義,接引這一類眾生。在一般來講,身相接引眾生應當是相當普遍。為什麼?人不分古今中外,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你去調查調查,哪一個不愛美?喜愛美好。身相美好自自然然就能接引眾生,眾生看到你的相好,就歡喜接近你,歡喜親近你,歡喜接受你的教誨。所以菩薩成佛特別示現(跟你說那不是真的),示現什麼?示現一百劫去修相好。其實菩薩成佛,他早就成佛了,自性裡頭本具的相好不要修的,沒得比的,但是佛還是要故意來裝著修相好。這意思應該很明顯,教六道凡夫。對真正大修行人,不起作用,但是對六道凡夫,特別是接引眾生有大作用。

  所以,每個菩薩示現成佛,都用這方式接引眾生,誘導眾生斷惡修善,相好是果報。相好怎麼來的?要修因,因善果就善。你要想相好,你就要修善因,種善因得善果,佛誘導眾生這是初階,先教眾生不墮惡道,在人天把腳跟站牢,不至於墮落,然後再進一步幫助你提升,所以先最勝身。再看下面第九句名號:

  【或名大勇猛。】

  『大勇猛』也是從比喻上說的,佛經上也常常把佛比作師子,師子就是「大勇猛」,取這意思。佛證得究竟覺,圓滿智,所以示現大無畏。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這都是稱讚如來果地上的成就。這成就是性德,但是性德不離修行,沒有修德,性德顯不出來,所以性德的顯示、顯露要靠修德。佛的智慧圓了,在一切智人的面前顯示無畏,辯才無礙,神通德能,世出世間無與倫比,等覺菩薩都不能相比,稱之為「大勇猛」。

  我們見了佛的形像,聽到佛的名號,就應當要想到,我們現前,特別是在大庭廣眾當中,我們缺乏無畏,我們缺乏勇猛。這什麼原因?我們的道德、學問、能力、福報不如人,不如人自自然然就生起自卑感,這很顯然的現象。今天聽到佛的名號,我們現前要勇猛精進,要有決心、有毅力改過自新,要深入經藏。無畏勇猛從哪裡生的?從大智慧裡面生的。智慧要靠經藏為緣,引發自性般若智慧。

  我們天天在一起學習,學了要管用才行,要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在前面說過,佛的心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我們很清楚,我們很想學,總是學不像,總是學不成功,什麼原因?那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疏忽了,依然用煩惱習氣,你怎麼能學得像?果然依照經論的教誨,改變我們對宇宙、對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漸漸就像了。對宇宙人生應該怎麼樣想,怎麼看?《金剛經》上講得很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佛說的,你應該這樣看法,這看法是諸佛如來的看法。這世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還執不執著?你還分不分別?自然把分別執著放下了;你對於這一切法你還起不起貪瞋痴?自然不起貪瞋痴,為什麼?夢幻泡影。

  一部《大般若經》,我常常講,總而言之,三句話,這是說一切法,一切法的真相是什麼?是無所有,是畢竟空,是不可得。你把一切法的真相看透了,然後你回過頭來,看看芸芸眾生。他們不知道真相,以為一切法是真的,以為一切法真有,所以在這裡頭生起據為己有的心、佔有的心、控制的心,這個佛菩薩沒有。佛菩薩知道一切法皆空,萬法皆空。萬法皆空你怎麼能佔有?你怎麼能控制?又何況人命無常。

  我們這地方沒報紙,早年我還沒有學佛的時候,我在公家機關服務,這早晨都有報紙送來,我們都會翻翻看看。我看報紙跟一般人有一點不一樣,一般人關心社會新聞這些報導,我看報紙,展開來我先看訃聞,看看今天你看多少人走了?他能佔有什麼?他能控制什麼?空手而來,還空手而去。正是佛經上常說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年輕時候我喜歡讀歷史,歷史給我很大的啟示,看看歷史上許許多多人物,在世的時候不可一世,死了之後他帶什麼走?他得到什麼東西?所以細心觀察,人會覺悟。

  孔老夫子七十歲覺悟,覺悟之後他說他一天不吃飯,一晚不睡覺,想想,想什麼都是空的。最後說了一句話,「不如學也」,學聖人。聖人條件很多,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是什麼?智慧,超越常人的智慧。通曉宇宙人生真相,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這是聖人;「不如學也」,學聖人。你看看佛門,這佛家真了不起,你一進門來就把修學最高的、最究竟的修學的目標原理原則傳授給你了,你的一生不離開這三句,「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諸位想想看真的能做到了,你不是大勇猛,誰是大勇猛?你不是大自在,誰是大自在?學佛學什麼?就學這三樁事情,覺正凈。覺正凈是自性本具的德能;覺是智,般若智慧,正是德能,凈是相好,法身,清凈法身。

  儒家教學也了不起,童蒙剛剛上學,智慧還沒開,但是先把教學的綱領也傳授給學生,「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幾句是儒家學問傳授的總綱領,你看看跟佛法講的那個意思一樣不一樣?非常接近,大聖人!大聖人就是大智慧,大德大能,中國諺語裡面常說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釋迦牟尼佛跟孔子沒見過面,你看看儒佛所說的,道家所講也不例外,道教裡頭也有很多聖人。

  所以人生在世,第一殊勝是求學,學無有止境,決定不是只限於學生的時代,那你就錯了。學生時代嚴格的講都是啟蒙,學問的成就是在離開學校之後,在他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當中磨鍊成功的,就像《華嚴經》後面的五十三參。早年我親近方東美先生,方先生對《華嚴》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這是真實的學問,五十三參通過實驗成就了無所不知,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在家裡關起門打妄想,不是的。五十三參裡面表示的,表法的義趣,你的智慧德行成就之後,你不能夠舍離遍法界一切剎土裡面的眾生,上到諸佛如來,下到阿鼻地獄,這是你活動的範圍。親近諸佛如來,上求佛道;接觸九法界眾生,下化有情,這才是真正成就,這是「大勇猛」的實現。勇猛不是說關著門在家裡勇猛,哪有這種勇猛法?要接觸廣大的群眾,以智慧德能教化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在迷,沒有覺悟,沒有正知正見,身心皆不清凈,你要是做到覺正凈,你在九法界裡面你就大無畏,如佛一樣有智慧、有善巧方便幫助這些眾生。末後這名號:

  【或名無等智。】

  我們一看就明了,這是無上正等正覺,如來果地上的德號。示現這名號,勉勵一切眾生,要以這為我們學習終極的目標,絕對不能說我今天已經證得初住菩薩就非常滿足,那叫得少為足;是不錯,但是不圓滿,不究竟。雖然畢業了,畢業你上面還有,小學畢業了,小學畢業上頭有中學,中學畢業了,上面還有大學,大學畢業了,上面還有研究所,不能夠中止,永遠繼續精進,那就對了。在大乘法裡頭,十信位的菩薩是信位畢業,十住菩薩是住位畢業,十行、十迴向、十地。我們講每一個階段畢業的時候,它有五個階段,畢業上頭還有;十地菩薩上面有等覺,等覺上面有妙覺。妙覺雖然到了究竟,到了究竟圓滿,但是妙覺位的如來,我們在這經上看到,在十方無量無邊世界,廣度有緣,為這些有緣眾生做無量無邊種種示現。你看這在一個世界,一個世界你看末後總結的句子,「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那就是百億萬種種示現。這些人說話真算話,決定沒有妄語,決定不開空頭支票的。他們在因地裡面說過「眾生無邊誓願度」。成佛之後果然兌現,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哪一個眾生有感,如來立刻就應,「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也許有同學懷疑,我天天求佛菩薩,佛菩薩沒來。我告訴你,不知道你肯不肯相信?你一求,佛菩薩就來了。來了怎麼樣?你不認識,你沒感覺,這又是什麼原因?業障深重。經上講得好,感應有四種,「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我們在講席多次說過,哪有不應的?你說為什麼感應那麼快?佛要應,給諸位說這是自性法爾如是。我們現前從日本江本勝博士看水的結晶的反應,你看到這訊息你還不覺悟嗎?這就是經上講的法爾如是,沒有理由的,沒有條件的,你給它的訊息立刻就反應。佛家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就是說這樁事情,我們心裡頭念佛菩薩,佛菩薩哪有不感應的道理!

  我們心裡頭想念這杯水,這杯水我用很歡喜的心、愛心、感謝的心,它的結晶是最好的,但是這結晶肉眼看不見,天眼能看見。肉眼看不見,用顯微鏡把它放大,放大到幾百倍、幾千倍看清楚了,太美了。不好的意念,「我要把它消滅,我要把它殺掉」,這種意念它立刻也呈反應,是很不好的結晶。科學家用科學的方法給我們做了證明。現在時間到了,這一句沒講完。

  諸位同學,請看密訓世界名號最後一個:

  【或名無等智。】

  這名號前面說過很多了,最重要的意思,佛提醒我們一定要證得究竟圓滿的智慧。孔夫子以一生學習的心得告訴我們,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比不上向聖賢人學習,「不如學也」。這經驗非常寶貴,我們應當要記取。學問的成就、智慧的成就是真實的成就,佛門裡頭常講這個可以帶得走,其他的成就帶不走的。為什麼說這個能帶得走?這個能夠帶到來生來世,提升你自己的境界,決定不會墮落。菩薩求智慧,不斷的把他的境界向上面提升,一直提升到『無等智』,究竟圓滿,圓滿之後廣度眾生。我們在這經上看到,「如來於彼」,那就是說證得無等智之後,在一切世間做種種示現。我們看下面總結: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

  這一句跟前面就不一樣,前面是講十千,這地方是百億萬。

  【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這兩句話跟前面講法完全相同,這是說明他的目的無非是幫助眾生,成就眾生。眾生知見不相同,根性不相同,所以眾生見佛、聞法、聞名,每個人得利益有淺深廣狹的差別,『各別知見』。請看第二段豐溢世界,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南。】

  這不是我們地球的南面,是娑婆世界的南面。

  【次有世界,名曰豐溢。】

  這世界好,一看名稱就好,跟娑婆大不相同。現在我們看到地球上災難很多,天災人禍,許許多多眾生過著非常困苦的生活,我們沒有親眼去看看。前個月,我有一個機緣去訪問新幾內亞,在澳洲的北面,看到這地方人民的生活,我們用苦不堪言來形容絕不過分。但是,這世間還有不少地區比他們生活還要困苦。他們沒有糧食吃,沒有衣服穿,沒有鞋子穿,居住的地方自己搭個茅蓬,非常簡陋,好在這地區是熱帶。現在我們說這世間到二十一世紀,科學技術有相當的成就,人民生活很富裕了,可是還有許許多多地方照顧不到。所以佛法裡面講,天台家所說的「百界千如」,經論上常講的十法界,天台大師說每一個法界裡面都有十法界。我們人法界裡頭,我們看到很多落後的地區,那是人法界裡面的地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他是人,但是過的生活,是餓鬼地獄的生活。多接觸,人才有警覺心、才有知足心,知足則常樂。

  我們在這世間每天三餐飯能吃飽,衣服能穿得暖,居住的房舍足以能夠遮蔽風雨,而且已經感到相當舒適,這是人間天堂!但是幾個人滿足?滿足就能修道,就能提高境界;不滿足,一味還在追求五欲六塵的享受,追求名聞利養,甚至於不擇手段干一些損人利己,果報不得了。我常常聽人家講,這社會很流行的話,什麼話?「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我常常聽到有人講這兩句話,後面還有兩句話他不知道,後面是哪兩句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才是事實真相。我們了解事實真相,縱然這一生生活很清苦,也甘心接受。為什麼?過去生中沒有修福,這一生哪來的福報?過去生中已經修福了,這一生不要造業;中國人不講造業,叫造孽,享福而造孽後果不堪設想。

  我們看這世界『豐溢』,你就知道這世界的眾生福報大。這福報是共業,沒有這麼大的福報就不會生到這地方來。這世界是有福報人居住的,他們住在這地方享福。我們看如來在這地方現身說法:

  【如來於彼,或名本性,或名勤意,或名無上尊,或名大智炬,或名無所依,或名光明藏,或名智慧藏,或名福德藏,或名天中天,或名大自在。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我們仔細來看佛名號表法的義趣,當然最重要的我們現前應當怎樣學習,這是最重要的。第一個名號本性,『或名本性』,加上通號,本性佛,本性如來;佛跟如來都是通名,這是別名。世尊也是通名,加上別名,本性世尊,像我們稱釋迦牟尼佛,釋迦如來,釋迦佛,釋迦世尊,這稱號要清楚,它的作用是表法,釋迦是仁慈的意思。「本性」是什麼意思?這意思就太多了,無量無邊說之不盡,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從本性里流出來的,哪裡能說得盡!我們要怎麼學法?宗門常講「明心見性」,這性就是本性,本是根本。用上這個詞就是說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根本是什麼?根本就是能生虛空法界的,能現虛空法界的,虛空法界是從這裡來的,這我們就稱之為本性。

  本性沒有形相,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精神物質都是它所現、所生的,它什麼都不是,不能給它加任何名字。不能加名字,還說了個本性,這是如來說法的善巧方便。所以名字相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執著你就迷了。你能夠體會到意思,不執著言說,不執著名相,你才有悟處。「本性」我們很不容易理解,本性起用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本性現相那就更容易理解了。本性起用我們今天學術裡頭講,精神的一部分,本性現相是物質的一部分,所以精神物質都是從本性變現出來的。《華嚴經出現品》裡面講「唯心所現」,這心就是性,就是這地方講的本性。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哪一樣不是本性所現的?今天一般人講細菌,細菌是本性現的;原子、電子、粒子本性現的;佛經上講「世界微塵」,世界是講大的,微塵是講最小的,不管大小都是本性現的。既然是本性現的,它不是本性誰是本性?

  本性前面講了,它有本能,本能是什麼?見聞覺知,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上講的。見聞覺知是本能,它所現的一切相統統具足這本能,就好比古大德常常用的比喻,以金作器,用黃金做成幾千種、幾萬種不同的器皿,每一種都具足黃金的特性。這現象我們能夠理解,不難懂。本性所變現的萬物,萬事萬物,無論精神世界、物質世界,無論是大是小,情與無情,當然具足本性的特性,我們叫它做本能;當然具足它的特性本能,這本能是見聞覺知。

  在無情眾生,我們講物質,無情的眾生;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今天我們講的植物、礦物,還包括自然現象,統統具足本性裡面的本能本質。所以它有覺,它有知,它沒有妄想,它沒有分別,它沒有執著。有情眾生裡面這是講動物,有情眾生。有情眾生分兩類:一類覺、一類迷。覺的,他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有見聞覺知,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迷的人呢?迷的人就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諸佛菩薩眼目之中,「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現在這科學逐漸逐漸在實驗當中,精密觀察實驗當中發現了,發現這物質的世界,真的它有知覺。植物有知覺,有一些人覺察到了;礦物有知覺,沒有人想到,最近也被一些科學家探測出來了。

  我們在這名號裡頭,要覺悟到宇宙萬有的本體,這是真正的自己,這裡頭本來就具足常樂我凈,本來具足法身般若解脫;法身是相,般若是智慧,解脫是自在,法身是相好。我們學佛,學佛的目的就是求明心見性,真正的目的。這目的一般人不懂,學佛的人很多,學佛人裡面這裡頭有在家、有出家的,幾個人把目標定在明心見性上?如果把目標定在明心見性上,這人有成就了。古時候有,古時候是真的,特別是宗門常常講「向上一著」,向上一著就是見性。

  現在人學佛不講見性,連這心性是什麼他也搞不清楚,名詞的定義都搞不清楚,他對這怎麼會產生興趣?從來沒有想到過這樁事情。他想的是什麼?開智慧、求福報,甚至於現在連開智慧也不是重要,求福報最重要。福報現前,縱情享受,享盡了,苦報就現前,所謂是樂極生悲,這古人常講的。我們看看現在學佛的都是走這路子,樂極生悲。修苦行的否極泰來,少,很少很少修苦行的;自己一生當中,過著低水平的生活,過得去就很快樂了,決定不求奢侈,永遠保持心地的清凈平等。這樣的人他肯定向上提升,所以否極泰來,這是有覺悟的人。他上升到哪一個層次,哪一個等級?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

  我們學習方向目標要正確,說實實在在的話,明心見性是大乘佛法共同的方向目標。大乘宗派很多,法門就更多了,法是修行的方法,門是入道的門徑。我們常常聽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讀《華嚴》就知道了,你看這名號代表的就是法門。每一個世界「百億萬種種名號」,有種種法門,世界無量無邊,所以法門無量。無量無邊的法門修什麼?共同的方向目標,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就超越十法界,你看圓教初住菩薩不是常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見一分自性」。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持名念佛的方法。我們近程的目標是求生凈土,親近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用意何在?就是明心見性,這一點同學們決定不能夠疏忽。

  所以,我們把明心見性這樁事情,放在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辦。為什麼?在現前這世間我們做不到,這是老實話,現前在這世間能做到當然更好,為什麼?你做到了,將來你往生到哪裡去?華藏世界。你的地位最低是初住菩薩,發心住。我們想想能做到嗎?發心,發的什麼心?菩提心。我們講得很淺,標準講得很低,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心都是周遍虛空法界,這大乘經上常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什麼心?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都是包虛空法界,圓教初住菩薩。

  諸位想想看,這心果然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想想,你在這世間會不會有一個冤家對頭?會不會有一個人一樁事情看到不滿意、不高興?沒有。這是什麼?從現象上來看,你就曉得圓教初住菩薩沒有,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沒有妄想,所以他的心包虛空,他的量周法界。我們怎麼學法?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練這功夫。每天生活當中面對一切人事物,還有歡喜,還有不高興的,不行。真正修行在這地方修,修到對一切人事物絕對不會起一個惡念,決定不會有一個惡的行為,心地純凈純善,平等對待一切眾生。

  平等的標準是什麼?標準是諸佛如來。我們修凈土,我們的本尊是阿彌陀佛,我們最尊敬的、最崇拜的,怎樣能看所有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只有我一個是凡夫,你就入了佛境界。大乘經裡頭,佛常講「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的冤親債主亦復如是,情與無情沒有例外,一切眾生;無情,它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所以叫眾生。哪一樣不是眾生?有情無情都是眾生。

  一切眾生包括無情,都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些話我們聽得耳熟,我們自己在講台上也會說,但是怎麼樣?它不起作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面對一切人事物根本就想不起來這句話。這《金剛經》上說「應作如是觀」,我們就老是把這忘掉。一切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宇宙觀;「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人生觀。我們用什麼眼光看宇宙?用什麼來看眾生?佛的看法,佛的宇宙人生觀是絕對正確的,與法性,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一點都不錯。我們能不能像佛一樣?不能,煩惱習氣太重了。沒有關係,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說練,這真正是練功,把這觀念換過來,以往我們這些觀念是從煩惱習氣裡面生的,決定錯誤。現在我們把煩惱習氣放下,學佛,學佛的看法,學佛的觀法,這叫真學佛。

  佛在經論裡面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方便法,善巧方便,教給我們最初入門下手的辦法,《八大人覺經》上跟我們講的,用什麼?我們生活在世間,在六道裡頭,最大的問題,人與人相處問題。中國諺語常說「做事難,做人更難」,我們處事,事很複雜,可是處人比處事還難,從難的下手,佛在經上教給我們「等念怨親」,這下手的方法。把我們的親人,至親好友,把我們的冤家對頭,根本不能相處的,如何能夠平等對待。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做到了。他為什麼能做到?道理很簡單,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堅固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們做不到。這練功夫就是這練法,做不到的也要想辦法把它做到,這真功夫、真本事。

  佛又告訴我們,這真正下手的方法,「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們一般人總是常常念著過去世的(不一定講過去世),過去別人有對不起我的地方,念念不忘,這是念舊惡,看到別人做不善、做惡的事情,討厭他,人之常情;但是佛菩薩就不一樣,佛菩薩不念舊惡,佛菩薩不討厭惡人,所以佛能教化他。我們常常念舊惡,常常討厭惡人,根本就不願意跟他往來,你怎麼教他?你怎麼感化他?你那個「眾生無邊誓願度」,對這樣的人你度不度?你不能加註解,這人不在我度眾生之內的,不可以這麼說。

  這是我常常勉勵同學們,從我們內心裏面把敵對化解掉,你要有這心,要從這地方去努力,一切人事物我都不會跟他對立。普賢菩薩教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要學佛菩薩真實智慧,處事待人接物,真實智慧則能觀機,知道時節因緣,因緣不成熟的時候,世間人講保持距離;因緣成熟的時候,立刻就要幫助他。不成熟,你想幫助他,他不接受,他不相信,他不理解,他不生歡喜心,這就是緣不成熟。佛度眾生有耐心,絕不急著一時,只要有緣,生生世世絕不舍離,決定幫助他、成就他;幫助他覺悟,幫助他見性,幫助他證得圓滿的佛果。我們在本性佛這名號裡頭應當這樣學習。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0四三卷)

  諸位同學,請看「娑婆世界鄰近十方」,南方豐溢世界,如來名號的第二句:

  【或名勤意。】

  這個名號非常之好。凡夫的意念千變萬化,或冷或熱,或進或退,他是不定的,所以無論是世出世間法很難有成就。凡是有成就的人,什麼原因成就?第一個因素,他的意志堅定,百折不回,禁得起衝擊,禁得起考驗,或者是我們講,禁得起嚴重的打擊,他不會動搖,這種人成功了。世出世法我們仔細觀察就明白了。

  佛在此處示現的名號『勤意』,勤是勤奮、是精進,就是堅定的意志。意志不但要堅定,而且要積極,推動身、口。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難,特別是末法時期的今天,難得有善心人發心為苦難眾生效勞服務。眾生感不感激你?不會。不但不感激你,還要找你麻煩。問問你,這個事情還要不要做?所以一百個人九十九個都退心了,那一個不退心的,人家都說傻瓜。他要不是傻瓜,那他就真的是菩薩。為什麼?菩薩不退心。菩薩明了、清楚,知道現在的人不懂事,他沒有受過教育,他可憐。這就說明菩薩為什麼不退心?憐憫心。

  你看《無量壽經》上佛說得多好,「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佛在經上教我們,教菩薩,你不能怪現在這個世間人,從小沒人教他,他什麼都不懂,這是經上講的可憐憫者。我們讀《華嚴》明白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為一切眾生做種種示現,種種教誨。但是怎麼樣?眾生真是有眼不見,有耳不聞。六根雖然天天接觸六塵境界,但是茫然無知,這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看到芸芸眾生如是,最重要的要迴光返照,我們自己是不是!

  我這一生學佛五十年過去了,無數次的挫折,也多少次想退心,不想幹了。我們是一個純善、純凈的心在做事,但是別人用什麼態度對我們?懷疑、惡意的批評、毀謗、侮辱,甚至於陷害。我之能夠維持到今天,沒有完全退下來,是常常想到老師的教誨,天天在讀經,佛菩薩的鼓勵,明了這一切眾生為什麼不能接受,為什麼排斥。這正是佛法當中常說的無量劫來積累的惡業、惡習氣,有意無意他就發作,就是病人發病。這不是他的本性,他的本性是善良的,這是他的習性;習性時間久了,所謂是習慣成自然。這一生來到這個世間,從小父母沒有教他,長輩、老師也沒有給他做好的榜樣。他這一生當中所見所聞,不是聖教;換句話說,都是與性德相違背的。

  我們處這個環境裡頭怎麼辦?退心不是辦法,不但不能幫助別人,退心,自己也退墮了。古大德教給我們,如果遇到善緣,知道這是善事,肯發心去做,積功累德!善緣善事不一定順心,這裡頭苦難障礙重重,你要能忍得過。所以《金剛經》上講「一切法得成於忍」,不能忍耐,一事無成,唯有堅忍才能度過一切苦難。眾生跟自己是一體,很難得你一個人覺悟了,但是大眾都在迷惑顛倒,你跟他們相處,難!這個「難」是我們凡夫眼光裡面所看的,難能可貴!可是真正覺悟的人他有沒有?他沒有。

  真正覺悟的人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做錯了,他也點頭說很好。為什麼?時節因緣沒有到,現在糾正你,你不服。什麼時候來幫助你?你遇到困難,遇到災難了。來向你請教,這是緣成熟了,才能勸導他。能觀察時節因緣,能隨順時節因緣,這是智慧,這是真正的善巧方便,不容易!

  現代人從幼稚園起,他所接受的是(現在很時髦)科學的教育。科學,科學要拿證據。你雖然有證據,但是你的證據沒有經過他的實驗,他不承認你。前幾天我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同學們從網路下載給我看的。寫文章的人叫夏雨,他所說的是這一次SARS的問題。他到香港講學,到中國大陸各地方去參觀了一下,覺得中醫對這個疾病的治療確實有相當效果。但是怎麼樣?西醫不承認,沒有科學根據。西醫,他說的,西醫要找到這個病的病源,再製造出對治的藥劑,至少需要兩年的工夫。現在得病的人能不能再等兩年?但是經過中醫的治療,他真的治好了。是沒有科學根據,但是人被他治好了,單單就這一點,值得人們省思。聖賢的教誨,聖賢是什麼?拿不出證據來。你說上帝,上帝在哪裡?神在哪裡?人死了有靈魂,誰看到靈魂?別人看到的,我沒看見,不相信,不能接受。今天聽從的是科學家的,其實那也是迷信,科學家化驗出的,我沒親自化驗它。

  我學佛初期,得朱鏡宙老居士的教益很多。朱老居士是學財經的,中日抗戰之前,他在蘇州一家銀行當總經理,抗戰期間他是四川跟西康兩省的稅務局長。抗戰勝利(他是浙江人),他回到浙江,做浙江財政廳長。這是個理財的專家,他信科學,可是以後他變成虔誠的佛教徒。

  怎麼變成的?他親眼看到鬼,不是親眼看到的不相信!他的老岳父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先生跟他講他的經歷。他曾經被袁世凱關過一個月,那一個月當中很奇怪,鬼神找到他,東嶽大帝請他去做判官,那個地位很高。每天晚上就有兩個小鬼抬了個轎子,他就上了轎,感覺到轎不像是在走路的樣子,好象是在空中飛行,他就上班去了。第二天早晨把他送回來。他晚上在陰曹地府有許多見聞他都記得,也跟他們說,他們聽了很有興趣,像聽故事一樣,不相信!說他老岳丈講神話故事,很佩服他,他會編很多神話故事。

  他告訴我他學佛的因緣。抗戰期間他在重慶,晚上跟朋友們打麻將,打到深夜才散場。散場各人回家了,那個時候雖然地位很高,沒有車,還是自己走路回去。夜很深,大概一兩點鐘,這個路也不近,大概要走將近一個小時。路上雖然有路燈(那個路燈現在沒有人知道,像我這樣年齡的,講起來曉得),路燈很遠才一個,沒有現在的燈這麼密集。而且燈光是四十燭光的燈泡,很暗,真的那個燈是若有若無。

  他回去的時候,在路上遇到一個女孩子,走在他前面,不太遠。他也若無其事,反正很正常,前面有個人,他在後面。走到半路,忽然想起來,夜這麼深,怎麼會有一個獨身的女子在外面走路?這一想的時候寒毛直豎,仔細看前面這個人有上半身沒有下半身,他嚇呆了。兩個人同走將近半個小時,不是短時間。這是什麼?親自見到的。這樣一驚一嚇,前面這個人沒有了,就不見了。他告訴我,這是他學佛的因緣,佛經上講六道、講鬼神,親自見到了。

  以後學了佛,他告訴我,他說那個鬼大概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我說為什麼?要不是觀世音菩薩做這樣的示現,我怎麼會學佛,怎麼會相信!我們不管是示現的也好,是真的鬼也好,總而言之,這是他入佛的親因緣。他要自己不是親自遇到的,他決定不會相信。佛度有緣人,時節因緣成熟,作斯示現,這對的。所以以後一生學佛,弘法護法。到台灣年歲大了,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六十九歲,將近七十歲的老人。在台灣辦台灣印經處,流通佛教的經典,也相當不容易。我初學的時候,看的佛書多半是他供給的。所以,一生精勤而不退轉,不是一樁容易事情!

  佛經常講的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必須有「力」他才會不退。所以你從三十七道品上仔細去觀察,你就了解這個世間學道退心的人那麼快、那麼多,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這樁事情真正的因是宿世的根性,我們常講宿根深厚,這是遠因,近因是在這一生當中遇到善緣,遇到善友。

  我在台灣遇到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我親近他們十三年。離開老師之後,遇到許許多多的艱難挫折,老師在世的時候,是我精神上的支柱,遇到困難我有請教之處。老師不在,自己還能夠把握得住,無論怎麼辛苦,無論怎麼艱難,無論怎麼樣的挫折。我今天即使沒有攝影棚,我有個小的錄相機,我每一天講經決定不會中斷。縱然現前沒有人相信,我們自己知道,佛法是第一真實。我們自己勤修,我常常說了,真實的利益是什麼?將來死的時候死得自在,沒有病苦,預知時至,站著走、坐著走,這叫真實利益。

  我以純凈、純善的心對人,不管別人用什麼心意對我,不要去理會這些,不要去計較這些。遭遇到困難了,讀經,經上有解決的智慧,有解決的方法。只要一切不為自己,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所作所為犧牲奉獻;犧牲奉獻用什麼樣的方式都可以,不一定要有什麼樣的名分、地位、權勢,不需要。也無需要社會對我們肯定不肯定,沒有關係!肯定也好,不肯定也好,問心無愧。對得起佛菩薩的教誨,一生真正做到知恩報恩,這樣就好。我們意志才能堅定,才能夠承受打擊。意勤,身、口當然就勤,三業精進是菩薩善根,如來在此作斯示現,這是我們應當學的。下面第三個名號:

  【或名無上尊。】

  這個名號是從果德上建立的。『無上尊」就是我們這個世間人通常稱的「世尊」,世出世間最尊敬的,意思跟「無上尊」相同。佛的智慧圓滿,道德圓滿,自行化他無一不圓滿,這是世出世間人所最尊敬的。

  世間是講六道,出世間是講四聖法界,也可以包括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頭如來是無上尊,十聖菩薩稱尊,三賢菩薩無不尊重十聖,十聖菩薩無不尊重等覺。但是等覺還不能稱無上,他上面還有妙覺,妙覺位是「無上尊」。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懂得的,尊重就一定要效法,要向他學習。我只尊重他,我不想跟他學,不想效法他,這不是尊重。佛菩薩哪裡需要別人尊重他?如果需要別人尊重他,他的名利心還沒有放下。別人尊敬他,他覺得很快樂;別人不尊敬他,他覺得很煩惱,他有瞋恚,這是凡夫,煩惱習氣都沒斷。

  什麼人煩惱習氣斷了?阿羅漢就斷了。但是阿羅漢還有習氣,習氣實在講不礙事。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的,阿羅漢有傲慢的習氣。牛齝尊者憍梵波提,過去因為造惡業,墮五百世牛身。你看牛吃東西一天到晚那個嘴不停的在動,他證得阿羅漢果了他還有這個習氣。習氣難斷!佛告訴我們,到辟支佛習氣斷了。我們從這些地方就明了,煩惱斷了,習氣沒斷,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

  辟支佛以上習氣斷了,沒有了,真正值得一切大眾尊敬。如來果位究竟圓滿,稱「無上尊」。我們學習,古人教導我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我們取法不能取法下,取法下很難有成就。取法於上,向佛菩薩學習,學不成也能落個十信位的果報,那也就不錯了;十信位是小聖。所以這句話是古大德的經驗談。我們再看下面一個名號,第四:

  【或名大智炬。】

  炬,火炬,這是比喻。法身菩薩確實是永恆的『智炬』,為什麼?真實智慧現前了;大乘經論上常講的,自性本具的根本智、後得智。根本智這不必說了,後得智是從教化眾生,與一切世間九法界眾生時時刻刻不離。對於這些眾生思想、見解、言行、狀況瞭然如掌,這是講的後得智,無所不知。無量劫來在十方世界教化眾生,那個經驗太豐富了,真實智慧。從前方東美先生講的,他讀五十三參他佩服,為什麼?這個智慧是通過實驗的,今天講的科學的精神;絕對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在家裡頭打妄想,通過實驗的。

  如來果地上加一個大,「大智炬」,所以佛法修學的是什麼?智慧。尤其是大乘佛法,它所希求的目的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是可以把它翻成中文,為什麼不翻?翻經的時候,翻經法師也很用心,在體例裡面有五種不翻,用音譯。這是五不翻之一叫「尊重不翻」,可以翻,因為尊重它。學佛學的是這個,修行修的是這個,這是我們修行學習的總目標,總的方向。它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得到的是「正覺」,菩薩所得到的是「正等正覺」,如來果地上再加個無上,「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這句話裡頭有三種人,我們把它比作教學的三種學位,這個比喻大家好懂。阿羅漢這是最低的學位,好比是學士,什麼樣的條件他才能得這樣的稱號?條件是正覺。正覺決定是與性德相應的叫正,與性德不相應的不叫正覺。相應的標準是什麼?大乘法裡頭講得很明顯,見思煩惱斷了,這個時候正覺現前。由此可知,見思煩惱障礙正覺。這個煩惱斷了,正覺現前,稱阿羅漢。

  菩薩塵沙煩惱斷了,塵沙煩惱障礙正等正覺。所以菩薩見思斷了,塵沙斷了;阿羅漢見思斷了,塵沙沒斷。塵沙斷了的時候就稱之為菩薩,他所證得的是叫正等正覺。

  無明,障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無明也斷了,這是最高的學位,佛陀,稱為佛陀。佛陀所證的是無上正等正覺,說明無明煩惱斷了。

  在《華嚴經》說這三種煩惱我們更容易體會,它不說無明、見思,塵沙,它不是這樣說法的。它說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就是無明煩惱,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名稱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知道,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大智炬」!無上菩提現前了。

  我們修行修什麼?就在境緣當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不是修別的,就是學習怎樣能把我的執著、我的分別放下,就是用這功夫!也許要說了:如果你真的把分別執著都放下了,你還能辦世間事嗎?大乘法里說得好,「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那怎麼辦?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自己確確實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在這個境界裡頭,大乘法常說分別就是不分別,不分別就是分別;執著就是不執著,不執著就是執著。執著、不執著是一,分別、不分別也是一,它不是二,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

  分別執著事上有,理上沒有;換句話說,你心裡頭沒有。心裡沒有,你的意就勤了,你永遠不會退轉了。我們凡夫為什麼遇到一點點挫折就會退轉?他心裡頭真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世出世間法不能成就的第一個因素!他不能忍。

  功夫成就了,有沒有忍?沒有忍,忍是初學時候有的,功夫到家了沒有了,化掉了,融化掉了。在忍的階段的時候,還沒有化解,這個時候需要忍。所以到法身菩薩,你說他還有沒有忍?沒有了。權教菩薩有,阿羅漢、辟支佛,就是十法界裡頭有。一真法界裡頭沒有了,純熟了,完全融化掉了。我們發心要發大心,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有真正的成就,那經典不能不讀,不能不學,不能不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煉,這才能成無上道。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豐溢世界」,佛名號第五句:

  【或名無所依。】

  這個名號是從實相所建立的,實相就是真相,《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是空相,一切諸法,當體即空。所以世尊二十二年講般若,般若的總結,就是一切諸法「無所有」。為什麼說無所有?因緣生的。《中觀論》上說得好,「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所以它的真相是「無所有」,是「畢竟空」,是「不可得」,這樣自然就『無所依』了。

  可是這個裡頭還有一樁事情不能不知道。唯心所現「無所依」,它又唯識所變,唯心所現的是一真法界,真正是畢竟空、無所有。可是這裡頭一些眾生無緣無故起了無明,無緣無故生起無明,無明一生起來之後麻煩就大了,把一真法界轉變成十法界,變形了,變相了。但是形相雖然千變萬化,體性不變,我們也叫真性,真性決定不變。變成了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是一真法界的變相,佛在經典裡頭常用的名詞,變相圖,你要懂得這個名詞「變相」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變?因為眾生起了妄想分別執著,一真法界就產生變化。

  形相變了,真性不變,因此佛在經上給我們說明事實真相,性相是一不是二。古德所謂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無論你變多少樣子,統統是金,金不變;虛空法界剎土眾生,無窮無盡,這是形相,法性不變。這相從哪兒來的?都是法性變的,法性好比是金,萬相好比是器。你要明白這個,真性在哪裡,隨捻一法無不是真性。我這捻一法這是不是真性,是的,沒有一樣不是的。你見到真性了沒有?如果你要見到了,那恭喜你,你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禪宗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明心是什麼?你的心明了。凡夫的心不明,無明障礙著他,所以叫無明!凡夫的心是無明,現在你明了,無明破一品,明!放光了。這一放光怎麼樣?放光就見性了。山河大地,草木微塵,無一不是,你真的見到,見到什麼?見到這個性,性,靈知,見到萬事萬物無一不是靈明覺知。日本江本勝博士實驗得到的結論,能看、能聽、能接受人的意思。我們的意思發出的信號它能接收,它會產生反應,見性了!相不平等,性平等,所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如果你心裡頭有所依,有所依是你有執著、你有分別,你就見不到了,諸法實相你就見不到了。為什麼?你還沒有放下。有依就是有執著,就是有分別,當然也有妄想。「無所依」,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宇宙之間諸法實相就擺在面前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真智慧,真實不可思議。

  這句話還是法身菩薩的事情,我們距離法身菩薩相當遙遠。現在我們要問,我們現前怎麼個學法?現前要有所依。你看看,你一入佛門不就皈依三寶!無所依是法身菩薩,九法界眾生要有所依,但是我們要懂無所依的道理,無所依的真相。為什麼?我們從起步有所依要學到無所依,才能成就,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要不舍,你只能證阿羅漢果,法身菩薩、無上菩提你沒有分,為什麼?你有所依放不下,這是事實真相,這是佛法的難處。

  我們常講佛菩薩大慈大悲,眾生向佛菩薩希求,非常靈驗,古書裡頭記載得很多。現在人怎麼樣?現在人不相信:那是迷信,那是從前帝王專制用這個來統治人民,作為他統治的一種手段,神道設教。現在是用這種角度來看,用這種方式來解釋,把這個事實真相完全否定掉了。否定掉之後,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應?災難來了。極其嚴重災難來了,他還是不相信,還是認為這種災難是天然災害,不是人力能夠預知的,也不是人力能夠解決的,完全推之於自然。錯了,錯得太離譜了,一定要遭到它全面的毀滅。什麼時候他回頭覺悟了,回頭覺悟不是容易的事情,也不是短時間;甚至於無量劫,這一個錯誤的認知,這種迷惑顛倒,無量劫之後,吃盡苦頭,他才會回心轉意。所以我常講這個不信的結果,真的中國人一句話說破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眼前吃虧,來生後世生生世世無量劫吃虧,這虧可吃大了!

  我們從小在學校里讀書,老師教導我們還算不錯,還講一些仁義道德,儒家的東西沒有完全放棄,沒有完全放棄。但是佛教、道教的那是完全放棄的,都認為這是迷信,根本就不能接受的,還有一點儒家的傳統。我有這麼一點點基礎,這麼一點底子,所以對於宗教我也很喜歡接觸,但是不相信。

  一直到我二十六歲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我們沒有想到方先生教我最後這一個單元講佛經哲學。我非常驚訝,佛經怎麼是哲學?他告訴我,佛經不但是哲學,而且是世界上哲學裡頭的精華,哲學裡面最高峰。最後給我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接受這個教誨,對於佛教的觀念才一百八十度的轉回來了。這才逛寺廟,逛寺廟的目的何在?找經書看。

  那個時候書店裡面買不到經書,只有寺廟裡的藏經樓、圖書館。台北善導寺李子寬老居士,他們為了紀念太虛大師,在善導寺裡面建了一個「太虛大師圖書館」。這裡面有一套《大藏經》,我有機會到圖書館裡面去看《藏經》,看到自己喜歡的,就抄筆記。所以星期天假日放假,假日不上班,就到善導寺去抄經。這樣一接觸,才知道佛經裡頭真的是有好東西。你看,緣多重要,如果沒有方先生教導,我們以為它是迷信。觀念,有這麼一個觀念,這個書擺在我面前我也不會翻一翻,迷信!這兩個字就把它拒之於千里之外,哪裡知道它是法寶!真的是寶,為什麼?這裡面的道理、方法能解決世出世間一切疑難問題。

  所以開始學要皈依三寶,有所依,依覺、依正、依凈。這個三寶的意思你要明白了,你自自然然會對它尊敬。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這個意思很深很深,這把整個佛法都包括在裡頭!覺包括了宗門,正包括了教下,凈包括了凈土跟密教。這三個字,「覺正凈」這三個字深廣真的沒有邊際,我們從這個地方入門。

  凡夫,你要跟他講覺正凈他不會反對,而且承認自己覺悟:我就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他不知道佛法裡面講的有許許多多階層的標準。大的區別上來講,五乘佛法,人乘的覺正凈,天乘的覺正凈,聲聞的覺正凈,緣覺的覺正凈,菩薩的覺正凈,不一樣。覺正凈名詞都一樣,意思不相同,淺深廣狹有很大差別。法身菩薩的覺正凈是無所依;有依,你就不覺、不正、不凈。為什麼?完全回歸到自性,自性是真心。

  你看看《壇經》上神秀做的那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你們想想,他是有所依還是無所依?他有所依!所以沒見性。惠能大師把他這個偈子改一改,「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他這四句偈裡頭最重要的就是這一句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惠能大師偈子是無所依,神秀是有所依,這兩個人標準不一樣。

  五祖忍和尚把衣缽傳給惠能,沒有傳給神秀。所以我們懂得無所依的道理,知道有這個境界,不是我現前的境界,我現前一定要依「覺正凈」。怎麼個依法?那一定要依靠經典,我們還是從教下下手。教下我們所依的,是本宗經論,再以與本宗經論有關的經典作為選修,這樣就對了。

  今天我們所選擇的《大乘無量壽經》,夏蓮居會集的本子,會集得非常好。這些年來攻擊這個本子的人很多,批評這個本子的人很多。在台灣確實也有真正的正知正見的同學們,最近我看到一個本子,這是五種原譯本跟會集本來做一個對照,這本子好,我看到了很歡喜。為什麼?凡是有批評爭論的,看看這個本子自然他就明白了。

  而實在說反對會集本,我說了多少次,他不是反對夏蓮居,他的目標是針對我來講的。我提倡!反正是我提倡什麼他就反對什麼就是了。因為會集本很多,他沒有統統反對,單單反對這個,別有用意!也有人說,很多人聽到這個反對的聲音,不敢再念會集本了。我說各有因緣,每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再多人反對我還是依教奉行,我不反對,我很認真努力在學習。我依照這個本子修覺正凈,因為經題上就寫得很清楚,《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你看經題上就有清凈平等覺,我依照這個本子修清凈平等覺。各人因果各人自己負責,這就好了!尤其現在這個時代,民主自由開放,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誰都沒有權利干涉誰。所以在這個年代,一切只有自求多福,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在無所依裡面,我們初學一定要有依靠。修凈土,你有信心,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那就要認真,要努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要取得西方極樂世界,決定要親近阿彌陀佛,這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移民。我們只有一個心愿,移民到極樂世界。怎麼去法?《無量壽經》上有詳細的說明。古來祖師大德告訴我們,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條件是要如理如法,違背理論,違背他所要求的條件,你就去不成。

  現在我們移民到其他國家地區,人家也設的許許多多條件,我們條件都符合,很容易就批准了,西方極樂世界亦復如是。我們條件樣樣具足,就能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生活狀況跟此地大不相同。第一個大利益,就是那邊的壽命是無量壽,這邊壽命很短促。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古時候往生的人,我們在《凈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得很多。近代的,我們也看了不少,在最近幾十年當中,預知時至的,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這能做假嗎?這能騙人嗎?

  最有力的證明是我們親眼看見的,最近的,前年新加坡居士林老林長陳光別居士的往生,我們親眼看見的。居士林的念佛堂同修幾百人,不是一個人親眼看見的,我們能不相信嗎?還能說這是迷信嗎?有科學證明才能相信,也許幾十年之後,一兩百年之後,科學證明了,那我們今天不是吃了大虧?我們沒那麼長的壽命。但是有許多人不等科學證明,他就相信,這個人佔了便宜,這些事情往往有之。再看下面一個名號:

  【或名光明藏。】

  它這裡連著有「智慧藏、福德藏」,三個藏。『光明』是智慧,但是接著底下又有智慧,「光明」跟智慧就有差別的意思;智慧是體,光明是用。如果就佛法裡面來講,智慧是根本智,光明是權智、是後得智,無所不知,光明遍照。中國人把「光明」常常跟「正大」連在一起,正大光明;正大是無私無邪,光明是決定沒有陰暗。

  『藏』是含藏的意思,這個名號裡頭就是顯示出諸佛如來正大光明,沒有一絲毫的隱私,沒有一絲毫愚迷,確確實實正而不邪,覺而不迷,凈而不染。說「藏」,藏就是性德,這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現在我們的自性跟諸佛如來的自性無二無別,佛在經上講,這一部《華嚴經》所說的都是自己本分的事情,不是外頭來的。

  誰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為什麼?他自性裡頭有光明,有智慧,有福德,樣樣具足!可惜的就是他有障礙,他有妄想分別執著,把他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統統障礙住了。雖有,不能現前,把「光明藏」變成愚痴。或者從字面上說,光明藏變成了無明,智慧變成了愚痴,福德變成了苦難,這是惑業苦造成的障礙。

  今天我們要學習,要懂佛名號的義趣,我們的心胸對人對事對物要光明磊落。這句話說得容易,做起來就不容易,做不到,我們真的很想做。「很想做」這個意念不是假的,我們承認他真有這個心,他為什麼做不到?業障。內伏不住煩惱習氣,外面敵不過五欲六塵的誘惑,所以他雖有「光明藏」,不能現前,道理在此地。

  現在我們除了靠修學,沒有第二個方法,孔老夫子所說「不如學也」,學要真學。什麼叫真學?學了就要有用處,學以致用這是真學,這是實學;所學非所用,那就是玄學,沒用處。我們今天學了,如果不能落實到生活上,那有什麼用處?學了之後,改變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的見解,改變我們的行為,你就真正得到利益。

  學佛的人很多,但是大多數的人觀念錯誤了,認為什麼?佛叫我學,我是為他學的,天天念經是念給佛菩薩聽的,與自己思想行為毫不相關。佛教我念經我天天念,他就歡喜了,錯了,大錯特錯!就跟小朋友上學念書一樣,父母逼迫他上學念書,他認為什麼?上學的事情是為他父母,書念好了,考試及格了,父母歡喜,交代了,與自己不相干。多少學佛人有這個錯誤觀念。

  佛菩薩早已經圓成佛道,你學佛跟他有什麼關係,沒關係。他教你學佛是希望你快快成佛,說老實話你成佛對他沒好處,你不成佛對他沒壞處。為什麼這麼說?在佛的境界裡面,根本就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佛心平等,佛心清凈,確實沒有一絲毫染著。你有成就了,佛感覺得很高興很榮耀;你沒有成就,佛很懊惱,那佛是凡夫,佛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哪有這種佛?

  如來在九法界示現,在我們人間示現,你修行有成就,他讚歎你很高興,那是應化,那是教學,那是勉勵的,他自己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這是什麼?是你的訊息給他,他自然的一個反應,法爾如是,這也是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對我們初學人來說,我們在沒有見性之前,真的算是小學生,一定要老師時時刻刻叮嚀照顧,這是大慈大悲。這裡頭的意思很深很深,如果不是很冷靜很細心的思惟觀察,你一點都感覺不到,你感覺到之後你才知恩,你才曉得報恩。

  現在這個社會上許多人忘恩負義,你不能責怪他,為什麼?他不懂。知恩報恩是性德,他現在迷失了自性,所以才忘恩負義。他要把煩惱習氣斷掉,性德現前了,他怎麼會不報恩,沒這個道理!古人說「食人之食,常思忠人之事;居人之居,須知感人之恩」,我們佛門裡頭「食存五觀」,還不就是這個意思!這是我們每天不能缺少的,我們吃的東西從哪兒來的?誰給你?我們居住的房子是什麼人給你的?你要常常能想到,人家給我吃的,我要忠於人的事,他希望我做什麼我要做到;住人家的房子要知道感恩。光明面!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0四四卷)

  諸位同學,請繼續看「娑婆世界鄰近十方」,南方豐溢世界,佛的名號第七句看起:

  【或名智慧藏。】

  佛法所求的,自始至終就是智慧。「佛」這個字,是從古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意思就是智慧,梵文稱「佛陀耶」;這個字有很多意思,在中國找不到適當的字彙來翻,這是含多義不翻。他講的智慧跟我們中國人智慧的概念不一樣,「佛陀耶」裡面含著有三種智慧,所以只有加以解釋。第一種叫一切智,第二種叫道種智,第三種叫一切種智,它含著有這個意思。智慧起作用是覺悟,所以它也有三種覺的意思,第一個是自覺,第二個是覺他,第三個是覺行圓滿。佛陀耶這個名詞含有這麼多意思,沒有辦法用一個字來翻譯,只好用音譯再加註解。

  學佛,我們要是把「佛陀」這個名詞簡單的說,一種是智慧,一種是覺悟,學佛就是學智慧、學覺悟。學智慧就不愚痴,學覺悟就不迷惑,有人說佛教是迷信,那完全錯誤,單單就佛這個名詞裡面就是覺而不迷、智而不愚,怎麼會是迷信?一般人對這些名詞的意義不了解,不了解就起誤會。一聽到佛這個字,就想到寺廟裡頭泥塑木雕的佛像,他就想這個東西,根本不知道這個字的真正意思。佛教,你要懂得意思你就曉得,教是教學、是教育。你要懂得佛這個字的含義,用中文翻過來是智慧、覺悟,佛教就是智覺的教育、智覺的教學。諸位想想看,這名詞裡面哪有迷信?哪有消極?哪有違背現實?

  名詞術語因為沒有詳細解釋說明,讓社會一些大眾產生誤會,這個誤會對我們來說有嚴重的損失。為什麼?因為誤會,一般人不願意接觸,不願意學習,我們在以前沒有接觸佛法也是這樣的誤會。你要說佛、說菩薩,我們立刻就知道,我曉得了,什麼是佛?廟裡頭泥塑木雕的,放在當中供奉的那個叫佛,旁邊那個叫菩薩,意思完全不了解,把佛像以為那是佛。確實這樁事情佛弟子不能說沒有責任,特別是出家的佛弟子,沒有能夠把佛教講清楚講明白,讓社會大眾產生這樣深的誤會。這個過失不在社會大眾,在佛門裡面的四眾弟子,尤其出家二眾,沒有盡到責任。使這樣圓滿的教育、殊勝的教育,能夠利益世間一切眾生,不幸而讓社會大眾產生誤會,排斥於一般教學之外,把它看作迷信異端,這是佛弟子的過失。

  佛告訴我們,智慧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在上一節我們說過,這裡連著三個名號,「光明藏,智慧藏,福德藏」,都是自性本具的。「藏」就是自性本有的,原本含藏著有,不是從外面來的。但是現在,我們迷失了自性,雖有而不覺知,等於沒有了。經上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就是佛,這是從理上講的,從性上講的;要從事相上講,你現在是凡夫,你不是佛。為什麼?你佛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你一樣都拿不出來,你還是隨著業力在流轉,你是六道凡夫。所以說本來是佛,你要記住本來的意思,現在可不是。這個不能誤會,這個如果誤會,你就不修了。本來是的,我還修什麼?你要不修,你永遠搞六道輪迴。真的,過去無量劫中,我們在六道裡頭打滾,這一生如果不覺悟,如果不能夠依照佛教導我們的方法來修學,我們出離不了六道。出離不了六道,你就要知道,《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六道眾生決定是在三途的時間長,在人天的時間短促;人天兩道等於出門觀光旅遊,你的老家在三惡道。只有真正明了的人,知道事實真相,才有警覺。發心修道,警覺我常講還不夠,要高度的警覺,特別在這個時代;高度警覺我們才能解決問題,勇猛精進,依教奉行。

  看看過去、現前一些成就的人,那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他能成就,我為什麼不能成就。再細心觀察,他成就的原因是什麼?我不能成就的原因是什麼?要找出來,把不能成就的原因消除,把成就的原因找到,就能成功。在沒有離開人間之前,現在還有這個肉身在,佛菩薩教我們,利用這個身體好好修行,好好的行善,積功累德,這是必要的。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不能不修善,培養善心,培養慈悲心,慈悲心就是愛心。說這個話容易,實際上不容易,愛心,這個愛心從哪裡生?有人問我:法師,你說這個慈悲心、愛心從哪裡生?我的日子過得很苦,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我愛的,這愛心從哪裡生?這個話問的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你自己要想想,你在這一生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你喜歡的、你愛的是哪一種,有一種就行,然後把你這個愛心擴大,那就是慈悲。總有這麼一點,慢慢慢慢擴大,擴大到虛空法界,你的愛心遍虛空法界,你的慈悲遍虛空法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修學的方法,佛法裡面講發心,發心有方法的。

  菩提心,通常我們講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為什麼前面四個都不提,單單講慈悲?「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什麼是方便?對人對事對物,種種行持無一不是方便。以凈業三福來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方便。「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也是方便,「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哪一條不是方便?六度、四攝,普賢十願,這是我們現前選修的,無一不是方便。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也是方便。根本,根本是慈悲,慈悲為本,慈悲裡面有真誠、有清凈、有平等、有正覺,少一個,慈悲就不圓滿,慈悲就欠缺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都是方便門,這不能不懂。真正有慈悲心、有方便門,菩提道上一帆風順,肯定是勇猛精進,不會退轉。退轉怎麼樣?智慧不夠,煩惱習氣現前,沒有方便門,不知道怎麼修法,一遇到挫折,手忙腳亂,無所適從。學習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讀經、研教、講學。世尊當年給我們做這個示範,世世代代他的傳人、他的學生無不如是。

  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沒有一天不讀書。李老師當年在台中,我親近他十年,每天讀經,除了讀經之外,他還讀儒書,儒家的經論,他沒有捨棄。章嘉大師是密宗的大德,他告訴我,他的著作有五、六百萬字,非常可觀。在台灣那個時候,非常可惜沒有能夠帶到台灣。在台灣,我親近他的時候他六十多歲了,我那個時候二十六歲。持咒,我從來沒有看到他停止過,真的是二六時中口裡頭念念有詞,跟你說話也不例外。說話的時候把他的咒放下,跟你講話,講完之後立刻接著念下去,沒中斷過,他心是定的,心是清凈的。李炳南老居士曾經一段時期親近他老人家,這是李老師告訴我,他的境界,我們是凡夫不知道,但是我們從外表仔細觀察,最低限度他的心得到清涼自在,這是肯定的。真修行人!說話簡單扼要,沒有一句廢話。

  所以我們要想成就,要不深入經藏,那就難了。深入經藏,諸位要聽清楚,不是叫你去讀《大藏經》,在《大藏經》裡面我們選一部就夠了,「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一部經深入。要深到什麼程度?深到得定、開慧,這個定就是三昧,我讀《無量壽經》一定要入「無量壽三昧」,你就有受用了。因定開慧,開慧就是教下講的大開圓解,在這部經裡頭大開圓解。怎麼知道?你再翻閱任何經典,這經裡面的意思就往外涌,不要去研究。這《大藏經》上隨便抽一部,請你來講,你上台講得頭頭是道,用不著預備,這開悟了。到這個時候,你就可以遍閱《大藏》,你沒有開悟的時候不要去看。為什麼?你看不懂,浪費時間,看了生煩惱,你何必!一門裡頭得三昧、開智慧,悟了之後才有資格參學,才有資格學任何的法門,不但是佛教,其他宗教都可以學,世出世間一切法「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第二個階段。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有沒有辦法入三昧?或許有可能,但是開智慧不容易,入三昧是可能。入三昧就是我們平常講功夫成片,讀誦功夫也能成片,妄想少了,確確實實有心得了。心能夠定在經教上,起心動念都不會違背經典裡面所說的道理跟教訓,不會違背,這就有受用。開智慧,我常講到極樂世界再求開智慧,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所以我們凈宗把開悟這樁事情放在極樂世界再辦,在這一生當中我們只求三昧,這個三昧就是一心不亂,叫念佛三昧。下面一句:

  【或名福德藏。】

  這是世間人最喜歡聽的,世間人哪個不求福?我們學佛的人要不要求福?佛教導我們是福慧雙修,佛教大乘人。但是有福沒有德,這個福不好,為什麼?助長你造罪業。所以有福非常重要的要有德,有德有福,這個福好,這個福怎麼樣?慈悲濟世。這個福報不是自己享受,能把這個福報去利益一切苦難眾生,有德,『福德藏』。大乘法裡面不能不修福,為什麼?不修福不能度眾生,我們要幫助一切苦難眾生,一定要有福。沒有福,心裏面想幫助苦難眾生,這世間人常講的心有餘而力不足。

  早年我常常講到、想到「彌陀村」,我想了二十多年。這個念頭是一九八三年我在舊金山講經,講經的地點是在甘老居士住的老人公寓。這個老人公寓在舊金山,猶太人辦的,一共有四百多個單位。我們借用他的活動中心的大堂,在那邊講經,好象講一個星期,我很歡喜。我得到這個啟示,我說,二十一世紀的道場不是寺廟庵堂,應該是這種老人公寓,退休的人,他住在這裡面。四百多個單位,一個單位多數是一個人,有的是夫妻兩個,四百單位在我看起來差不多有五、六百人的樣子,這就是基本聽眾。那個猶太人很聰明,老人公寓附設有託兒所、幼稚園,老人的第三代,孫子、孫女都到這個幼稚園來上學。他們的兒子媳婦早晨去上班,把小孩帶到這個幼稚園來,所以小朋友每天都可以跟他的爺爺奶奶見面。下課的時候,他們就去敲門,老人年歲大了,偶爾跟小孩玩玩很開心,如果時間太長、太累了,精神體力不夠用。好在他們只有十幾分鐘,再上課了,趕緊下去。好!這猶太人真聰明。使我想起來我們將來建這樣的道場多好,這個道場附設幼稚園。我講經的時候常常說。

  我到新加坡,我講經的時候也提到這個事情。李木源居士很難得,就來跟我商量,居士林來辦,好!這麼多年來因緣不成熟,新加坡地方太小,人口太多,土地找不到,找了好多次都沒有成功。各地方捐的錢也不少,現在李木源居士把這一筆錢,就居士林還有一點點空地蓋上去,蓋了七層樓,所以現在居士林也沒有空地了,全部蓋滿了。他告訴我,大概有兩百個房間,將來可以住,好象是一百多個房間,可以住兩百多人,也非常難得。新加坡移民的條件非常嚴格,養老到那邊去不可能。所以他建築這些房舍,只有能夠拿到新加坡永久居留,新加坡的公民可以利用,可以在居士林念佛堂共修。外面的人偶爾參加短期的共修,這是可以的。

  所以我到澳洲也談到這個事情,但是現在最困難的是人事,沒有人去做。如果說我們今天籌募基金要辦一個,此地叫退休村,籌募基金不難,人太難,誰去管?我年歲大了,不能再管這些事務。我接近八十歲了,連布里斯本的學會、這邊學院都要交給年輕人去接管。我的晚年只能讓我專心在攝影棚裡面講經,其他的事情不能再過問了。今天下午陳彩瓊居士從美國打電話來告訴我,現在衛星上正在播講《金剛經》,《金剛經》是在居士林講的。大概講《金剛經》的帶子裡頭我曾經講過幾次彌陀村,所以在美國很多人打電話給她,響應的人很多,問我新加坡彌陀村怎麼樣了?我把狀況告訴她,如果美加地區的同修有這個意思可以在美國建。我們在達拉斯的道場還在,達拉斯道場還有一片空地,那個地是我以前買的,有十萬三千呎,可以建彌陀村。如果你們有意思的話我很贊成,就在道場的隔壁,那塊地方方的,一點都不浪費。正方形的一塊地,十萬三千呎,可以蓋個兩層、三層,我相信也能蓋一百多個房間。達拉斯凈宗學會有念佛堂,有講堂,那一邊只要蓋宿舍、蓋餐廳就夠了,這道場能興旺起來。你們自己去商量去!陳彩瓊夫婦差不多也要到退休的年齡了,退休之後,專門來經營彌陀村是好事情!大家能夠在一起共修,非常難得。福德藏!

  早年韓館長在世的時候,我們確確實實有意思在達拉斯這個地方發展。所以Richardson這條街,我在這條街上買了九棟房子做宿舍,每棟房子大概都是有三個房間,一個客廳,一個餐廳,後面都有院子。標準的一個房間住六個人,九個房間差不多住六十人;一個房間住六個人,差不多住六十人。這是提供其他各州各地來參加念佛、講席活動的宿舍,距離道場都很近,最遠的一棟房子走路步行過來也不過是十分鐘而已。達拉斯這個地方氣候也非常好,大陸性氣候,乾燥。所以今天打電話來,我提醒她,我說你們常住幾位同修在家出家的,自己商量商量。如果大家不怕辛苦,願意來做,值得做!美加地區念佛的同修很多,非常難得!

  澳洲我們是初來的,人地還相當生疏。到這邊來,我們認識一些台灣同修,他們本身都有事業,都很忙碌,忙著事業、忙著家庭,沒有辦法兼顧,找不到適當的人。再說我自己年歲大了,不想再操這個心。我非常希望有這樣的道場。學院,今天我還給這邊學院同學們談話,希望盡量做小型的書院,我讓他們自己去研究。不招生,我們希求真正志同道合、發心弘法利生的,我們提供修學的場所。弘法利生講經到哪裡講?在自己學院攝影棚裡面講,我們利用網路衛星傳播出去。圖文巴這個城市是世界上最有名的遠程教學,這個地方有南昆大,南昆大是世界上遠程教學排名第一。我們凈宗學院也是向遠程教學這個方向目標去走。所以我們志同道合的同學們,我們不離開學院,就利用學院的攝影棚,這個攝影棚不夠,我們再設一個。希望每個同學每天能夠在攝影棚裡面講兩個小時,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所以我們的弘護人員都要兩班,講經的法師、居士也好,我們四眾同修平等對待,在家出家一樣的。真正發心講經的,我們希望能有二十四個人,這樣我們用兩個攝影棚。一天講一次不會太累,一次兩個小時,統統輪流來講。全部的精神貫注在經典上,你要講,你要有充分的準備,聽眾在全世界。

  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我們在此地辦小型的活動,小型班佛學講座,歡迎全世界各個地區同學們到這個地方來參學。這個活動現在已經開始,我們一年辦四次,一次是七十天,十個星期,春夏秋冬,每一季辦一次。大概將來這樣的活動,我們可以容納四、五十個人。我們現在建的這個新教室,這個教室都是小型的。我們的想像當中,一個教室五個學生,兩個老師,一個教室七個人,每天在一起共同學習。如果長年累月不間斷,這真正是「福德藏」,我們的學院是福德藏,也是智慧藏。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豐溢世界」,名號第九句:

  【或名天中天。】

  這個名號,我們在經論裡頭常常見到,世尊當年的學生們,也常常稱釋迦牟尼佛為『天中天』。天有很多種,第一種叫「名天」,名是名字的名,它不是真正的天,像中國古時候的帝王稱為天子,他是人,他不是天,這個叫名天,名字。現在日本他們國家還保持著有天皇,那個天皇也是人,他不是天,這叫名天,名字天。第二種叫「生天」,那就真的是天人了。佛在經上跟我們講,有欲界天、有色界天、有無色界天。生天的因,欲界我們能夠想像得到,財色名食睡這五欲沒有斷乾淨。但是諸位要曉得,愈往上面去這個五欲愈淡薄,它沒有斷,它很淡很輕。欲界有六層天,再上去一層這就到色界。色界是欲沒有了,沒有了不是真的斷掉,是他有定功,在定功裡面這個欲的念頭不會生起來;所以他這個斷叫伏斷,不是真的滅斷,他有東西代替了。人都希求快樂,色界天他的樂是禪悅,悅是喜悅。禪定裡面非常喜悅,五欲他已經不喜歡了,財色名食睡這個東西提不起他的興趣,他有更高的樂趣,色界天。色界天四禪十八層天,這是第二種。

  第三種叫「義天」,道義的義,這是修行人,尊稱他作天,他確實也在天上。像色界四禪裡面,第四禪是個很特殊的境界,它有九層,真正的四禪天人只有三層,另外有一層是外道,這個外道叫無想天,修無想定生到那裡去,另外有五種天叫五不還天,是修行人住在那個地方,小乘是三果聖人,也有權教菩薩,這稱作義天,義理之天。佛,佛稱「第一義天」,上面加第一。

  所以天中天,就是所有一切諸天裡面,他是至高無上,稱為天中天。這是個名詞術語,我們看到這個名號,要知道怎樣學習,這個才重要。我們今天生在人道,人道裡面酸甜苦辣,大概到中年以上都嘗到了,人間是什麼滋味?來生還要生到人間來嗎?真正明了覺悟的人,我相信他來生不想再到人間來,希望往高處去求。人上面這就天道,天福報是大,樂多苦少,苦是真少,欲界下面兩層還有鬥爭,換句話說,他還有人禍,真的它有天災有人禍,天上不免,但是比人間少。夜摩以上,人與人都能和睦相處,沒有爭執,四王天、忉利天這兩層里有阿修羅,夜摩以上沒有了,真的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也能稱上善,為什麼?都是修上品十善。

  情慾淡薄,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夜摩天男女交會只有擁抱;到兜率天,兜率天就是我們講的握手;化樂天見面的時候微笑,愈上去愈淡薄,這是講男女之情。最重的,五欲裡頭最重的,飲食不需要,夜摩以上不需要飲食,睡眠不需要,財色名食睡念頭是有,非常淡薄。到色界天統統沒有,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世間禪定,這不是出世間禪定,四禪八定都是屬於世間禪定。我們看到天中天,生天不究竟,我們要學天中天,天中天是如來,是無上的佛果。不能夠說生天我就很滿足,那錯了,天福報雖然大,依舊有壽命,壽命長,還是有壽命,壽命到了如果你沒有再修福報,你福享盡了,福享盡就往下墮落,一定的。佛在經典裡面講這些例子講得很多,忉利天人壽命到了,墮落到畜生道,這經上有。

  業因果報絲毫不爽,這裡面關鍵是時節因緣,因為阿賴耶識裡頭有這個種子,每一個人阿賴耶識裡頭十法界的種子統統具足,你到哪裡去?看哪一個種子遇到緣。每一個人都有十法界的種子,這是事實真相,我們想作佛,這是最殊勝的,真的是天中天,我們把其他九法界的緣斷掉,終止住,佛法界的這個緣要盡一切力量去提升去增長,最殊勝的方法是什麼?念佛。佛在經上講了很多,一切法從心想生,本性是佛,現在又想佛又憶佛,又念佛,完全是佛的緣,他怎麼不成佛?大勢至菩薩說得很好,「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什麼道理,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是這一句的落實。這樣的人,是這個世間第一等的聰明人。

  所以護法、護持佛法,能夠在這個世間延續不絕,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是一樁好事情。另外還有一樁並不亞於這個功德的,建念佛堂,提供憶佛念佛的學習環境,大慈菩薩講得很好,如果這個念佛堂真正有兩個人往生,那個功德超過你自己修行;你幫助兩個人往生,幫助十幾個人往生,你的福德無量無邊;幫助上百幾百人往生,你就是菩薩。如果這個念佛堂果然往生的人上萬,大慈菩薩說你就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你接引這麼多人到極樂世界去了。如果你真的把這個話聽懂,搞明白了,你要有機緣、有這個能力,這兩樁事情是無量無邊功德。我們今天凈宗學院是前面一個方式,希望在這個地方培養講經的法師,利用網際網路衛星電視向全世界弘揚,這就是正法久住,續佛慧命,這是第一種。第二種就是建念佛堂,專修凈業。當然念佛堂最理想的是彌陀村,念佛的人居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真正有發心的人,義工們來照顧,這一定有的。

  義工菩薩裡面不能輕視,為什麼?很可能有諸佛如來化身,有菩薩化身。這從前有,史書上記載的國清寺文殊、普賢、阿彌陀佛都在那裡做義工,文殊、普賢就是寒山、拾得,他們在廚房做義工,挑水、打雜、燒火,菩薩!阿彌陀佛就是豐干,他在磨坊裡面舂米、研磨,都在道場裡面修苦行,來成就大家,供養大家,辛苦的事情佛菩薩來做。我們今天這個道場裡頭也有不少義工,我們是肉眼凡夫,他們又不露相,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歷代我們所看到的,這也是提高我們的警覺,千萬不要輕慢了義工,說不定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你瞧不起輕慢他,你不能往生!

  所以道場無論是什麼身分,無論是什麼工作崗位,是平等的,我們要怎樣看法?每個人都看成菩薩,你就不錯了,決定不能輕慢一個人。輕慢、傲慢的心,傲慢心是嚴重的煩惱,諸位要曉得,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痴底下排名就是慢,驕傲,貢高我慢,嚴重的煩惱,這個煩惱常常起現行不能往生。往生帶業是帶舊業不能帶新業,你常常起現行,它就障礙你往生。所以煩惱常常起現行的人沒有福報,有福報的人煩惱不會起現行,為什麼?他有忍辱的功夫,忍辱波羅蜜。

  能夠一切恭敬,那是修普賢行,普賢行十大願王頭一條禮敬諸佛,這個不容易做到,把一切眾生統統看作諸佛,自己是凡夫。千萬不要說我也是佛,那就沒法子了,你是什麼佛?名字佛。天台六即佛裡頭名字即佛,有名無實。所以這一點要向善財童子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自己的身分是學生,除自己之外所有一切人一切物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他成功了。你們知道,他成功因素在什麼地方?謙虛。《書經》上講,「滿招損,謙受益」,謙虛的人受益處,人人都願意教他,人人都願意幫助他,都願意成就他,這是做學生必須具備的條件。最後這個名號:

  【或名大自在。】

  我們在前面第一段密訓世界,佛第七個名號叫「得自在」,這個地方叫『大自在』,其實意思完全相同。佛家講自在,現在人講自由,世間人怎麼說都不是真的,佛菩薩的自在是真的,為什麼?他的障緣沒有了。凡夫有障緣,你怎麼會自在?你有煩惱,你怎麼會自在?你有習氣,你不得自在。煩惱無量無邊,外面五欲六塵境界在誘惑你,你要想得自在,你必須要學會這個本事,外面決定不受境界誘惑,內心決定不生煩惱,我們常說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內要做到這個。不起心、不動念是沒有妄想,不分別、不執著,這諸位都好懂。得大自在!外面決定不受任何誘惑,凡是外面境界能誘惑你的,你內心不幹凈,就會受誘惑,內心果然乾淨,外面什麼樣的力量都不起作用;這個道理要懂,你才真正得大自在。得大自在之後,才能教化眾生。你看看《金剛經》末後,釋迦牟尼佛教須菩提尊者,弘法利生必須具備的條件,佛講八個字:「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外面不受外境的影響,不受外境的誘惑;如如不動是講內心,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樣,你在九法界無論現什麼身去度化眾生,都沒有障礙,得大自在。

  自在之後,這才能隨緣。我勉勵同學的二十個字,後面十個字「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你沒有這個能力,還會受外面境界影響,在這個修學階段當中不能出門。從前李老師教導我們,我們的年歲不夠成熟,李老師怎麼教我們?學講經在家裡講,不能出去,出去你就會遇到這些誘惑。自古以來,多少稟賦很好的法師出去講個一兩年經還俗了,為什麼?禁不起外面的誘惑。多,很多很多,都是很優秀的青年法師。所以李老師那個時候給我們的條件,不滿四十歲決定不能夠出去講經,我都受這個限制。在你家裡講沒問題,自己道場寺廟講沒問題,不可以到外面去,這是防止,唯恐你受不了,墮落了。所以這個自在它有條件在裡頭,自己真有把握,自己真能做得了主宰,這自在了,做不了主宰不自在。佛教須菩提,須菩提也是古佛再來,他們是在唱戲,表演給我們看的。大智慧的人,佛尚且要這樣囑咐他,開導他,其實我們很清楚,佛講給須菩提聽的,實實在在是講給我們自己聽的,我們自己要懂得接受過來,就得利益了。後面「念佛」兩個字,那就是末法時期凈土成就,我們現在是生在末法時期,我們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專修凈土,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我們走這條路子。我這二十個字湊成一副對聯,希望能夠與同學們共同勉勵。再看底下經文,這是這一段的總結: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這個就不必說了,跟前面是一個意思。再看下面第三段「離垢世界」: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

  娑婆世界的西方。

  【次有世界,名為離垢。】

  這個名字好,『垢』是煩惱的代名詞,『離垢』說明這個世界眾生,或者我們講這個世界的居民心地清凈,少煩少惱,離垢。眾生煩惱輕,佛出現在這個地方好教,絕大多數的人都能夠接受佛菩薩的教導。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娑婆世界,尤其看看現代這個地球,佛菩薩不來了,為什麼?佛菩薩如果要是來,這個世間眾生造的業更重。為什麼?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他毀謗,毀謗三寶罪比什麼都重。所以佛菩薩在這個時候不出世。這個時候眾生很苦,難道佛菩薩沒有慈悲心,不救這些苦難眾生嗎?佛菩薩來,救苦難眾生,但是不以佛的身分來,不以菩薩的身分來,換一種身分,以很普通的身分來,你不會毀謗。你不知道他是佛菩薩,但是他的表現,他的言行決定是正面的,他所示現的決定跟現在人心行是相反的。

  現在人貪瞋痴慢,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不但統統具足,念念增長。菩薩、佛不管示現什麼身分,你仔細看,他沒有貪心,他沒有瞋恚,他很清楚很明白,不愚痴,他謙卑,他正知正見,這就是示現,提醒你、啟示你。如果你善根深厚,常常接觸看到,你會覺悟。或者這個人是你家裡傭人,有一天良心發現的時候,我不如他,他沒有貪心,我還貪而無厭,他沒有瞋恚心,我還常常發脾氣,總有一天豁然覺悟。所以菩薩在這個世間多分示現身教來表演,為什麼不用言教?聽不下去,聽不入耳,你要跟他講大道理,他跟你辯論,他邪知邪見。所以諸佛菩薩在這個時代默默的在示現,在做感化。到什麼時候這個世間的眾生回心轉意,希求聖人教誨,這個時候他們就以佛菩薩身分出現。這就是經上常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自自然然現身,絕對沒有作意,沒有說我要用什麼身分去示現,沒有這個念頭;如果有這個念頭,那就迷惑了。不但諸佛如來沒有這個念頭,法身菩薩裡頭最低的圓教初住菩薩都沒有這個念頭。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感應道交法爾如是,自然的。自然會示現,很奇怪,這叫不可思議!

  今天有同學在網路上下載不少資料給我看,我還沒有看,我略略的翻一翻,裡面好象有好幾篇日本江本勝博士的一些資料,可能有些新的東西,我晚上找時間來看看。上一次鍾茂森居士在這個地方給我們講了兩堂課,這也是他在網路上看到的,現代一些科學家有新的發現,這個發現跟佛法裡面講的非常接近,講到什麼?無中生有,這講到宇宙的起源,說得相當詳細,很值得我們學佛的人做參考。科學家從數學裡面推演出來的,肯定沒有遠近,《華嚴經》上說的,沒有遠近就是沒有空間,沒有先後就是沒有時間,如果能入這個境界,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都在眼前,這是《華嚴》境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遠近不二,先後不二,這是什麼境界?自性法爾如是。這個境界什麼時候現前?垢是煩惱,煩惱斷盡了,這個境界就現前。在大乘佛法裡面常講,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煩惱也斷若干品,這個境界就現前,到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

  科學家今天是從數學裡頭髮現的,有此可能,但是不知道怎樣突破。突破空間就沒有遠近,突破時間就沒有先後,佛法裡面幾千年前早就有了,他用什麼方法?用禪定。今天我們講禪定,可能他們搖頭,這個不合科學,必須等到科學再進步,證明禪定確實有這個能力,大家才會相信。現在人相信科學,不相信佛菩薩,也不相信上帝。這經典,幾千年傳下來的經典都拋棄了,我相信有一天科學家會把這些經典找回來當作寶貝,到那個時候人才會相信。但是中間這一段時間裡要吃盡苦頭,要受很多災難!災難從哪裡來的?眾生惡業招感。垢是煩惱,你沒有離開煩惱,煩惱裡頭最可怕的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貪瞋痴慢,不得了!造作無量無邊的惡業。

  我聽同學們說,現在有人講SARS病源是從豬雞這些動物身上傳出來,於是就有人提議要把這些動物全部殺掉。聽說北京那邊有提議,北京現在有不少人家裡養寵物都要把它殺掉。這不得了,真的是不得了!病毒從哪裡來的?就是從這些不善的念頭變現出來的,殺不掉的。即使一隻螞蟻你也殺不掉,為什麼?你殺死它,它又投胎來了,換個身體而已。你能殺它的身,不能殺它的命,但是你殺它這個身,你就跟它結了冤讎,這個冤讎緣成熟的時候一定報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是什麼?這就是災難。天天、念念都在造作災難的因,天天在製造災難的緣,要想災難果報不現前,哪有這種道理!佛家講因緣果報,因緣果報的根本業因就是自私自利、就是損人利己、貪瞋痴慢,不知道跟別人和睦相處。

  現在也有真正覺悟的人在呼籲,要用愛心!SARS這個病菌,病菌也是生物;有人提議說得好,它也有生存的權利,你怎麼能說把它殺死,把它滅掉?你動這個念頭它就變種,愈變愈毒。為什麼?你這個毒加到它那裡去,它變得更毒。怎樣化解?愛心。你用愛心,用感恩、感謝的心,它就變好,毒就沒有了,我們跟它和睦共存,這才是解決的方法。但是我們這種方法說出去,人家說我們迷信,說我們在幻想,我們這個想法不合科學,你有什麼法子!一定要到哪一天科學證明這個想法是正確的,這個世間不知道有多少人冤枉死了,結下更深的仇恨,這才叫悲慘世界。這就是疏忽了聖賢的教誨,聖賢的教誨是愛的教誨、愛的教育。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0四五卷)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第三段離垢世界,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次有世界,名為離垢。如來於彼,或名意成,或名知道,或名安住本,或名能解縛,或名通達義,或名樂分別,或名最勝見,或名調伏行,或名眾苦行,或名具足力。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離垢』,前面跟諸位說過。名號,也常常提醒我們,特別是在這時代,垢是煩惱的代名詞,這個時代煩惱重、煩惱多,我們必須要向佛菩薩學習,怎麼樣遠離煩惱。遠離煩惱不是在事上,如果事上離垢,諸佛菩薩就不會到六道、到九法界來度眾生,為什麼?九法界,尤其是六道,六道裡面尤其是三惡道,嚴重的染污,不清凈,離垢怎麼可能到這世間來?不會來。佛菩薩高明的地方,沒有染凈。心裡頭有清凈,那個清凈也是染污,必須染凈兩邊都舍離,才是真正的離垢。

  如果是相對的,說老實話,離垢出不了三界。為什麼?佛給我們說過,色界天三禪是凈土(娑婆世界的凈土),四禪是福地,沒出三界。因此,這地方不向佛菩薩學就不行,佛菩薩事上沒有離開,理上離開了;也就說心地上他一塵不染,所以他在凈土沒有樂受,在地獄沒有苦受。這是大乘經上常常說的,我們疏忽了。佛講凡夫有五種受:苦、樂、憂、喜、舍。這要聽清楚,凡夫有五種受;覺悟的人,覺悟的人阿羅漢以上,這五種受沒有了。五種受沒有了叫「正受」,大家聽過這名詞,受是享受,正是正常,正常的享受叫「三昧」。佛講六道凡夫的受不正常,怎麼不正常?苦、樂、憂、喜、舍這五大類。佛已經恢復正常,已經遠離不正常,不正常是垢。佛這些教誨,其中的義趣我們要明了,決定不能誤會。誤會怎麼樣?誤會你就錯了,你講修行,修行你修錯了。知見比什麼都重要,大乘教裡頭常說的,破戒可以救,佛能救你;破見,佛不能救。見是什麼?見解錯誤,佛沒法子,見解要正確,修行自然就得方便。真正修行,《華嚴》末後五十三參歷事練心,你不在事相上,你怎麼能夠把煩惱習氣斷盡?這講斷盡,小乘教里說的,大乘教中不講斷,講轉變;你怎麼能轉煩惱成菩提?

  所以,菩薩不舍六道,不舍三途,他在這裡頭轉境界,自己轉了自受用;自己轉,給別人做榜樣,別人看出門道也學著會轉了,這就是度他,不用說話的。所以佛菩薩在世間天天做如是示現,也可能天天做同樣的示現,不斷在重複。為什麼?眾生煩惱習氣很重,絕對不是說很快就回頭,很容易就轉過來;其實不然,眾生真正轉變回頭是要相當長的時間,這就是講長時熏修,佛菩薩示相天天在示相就是熏修。

  釋迦牟尼佛在世,諸位讀《金剛經》,你在《金剛經》上就看到,須菩提尊者跟釋迦牟尼佛多少年?佛成道之後不久,他就加入僧團,佛開始講經教學,先說阿含,小乘法人天道講了十二年。大家已經有這樣的基礎,可以向上提升,這十二年就好比小學畢業,佛要開初中的課程,方等。方等講了八年,中學完成,可以再提升,提升這是講大學課程,這講般若;般若是佛主要的教學,講了二十二年。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四十九年,講般若佔二十二年。須菩提尊者,諸位想想看,你算這時間,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二十年;般若講二十二年,《金剛經》是在中間講的,般若法會的中期講的,我們算它十年,三十年。

  須菩提尊者跟在釋迦牟尼佛面前三十年,天天看他是這樣子,過一種很呆板的生活,機械化的生活,每天除了講經教學之外就出去托缽,天天做這示現。每天做,做了三十年,這一天被須菩提看出來了。這是《金剛經》的發起,須菩提才讚歎「善哉善哉,希有世尊」,看出門道出來了。什麼門道?全部的佛法,原來就在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當中演變出來,你得會看。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就是他從早到晚所示現;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教誨,又何嘗不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說從早到晚時間還太長,你要真的會看,每一分鐘、每一秒鐘所示現的,圓圓滿滿的佛法。

  我們把它縮小來講,不要講得太多、太雜,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在哪裡?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圓滿的「大方廣佛華嚴」。須菩提要看三十年才看出來,這叫什麼?大徹大悟,這叫明心見性,這真正脫離了十法界。所以長時的熏修,長時的表演,這叫大慈大悲,哪裡是短短時間能覺悟的。所以學佛,佛法常講福慧雙修,不能不修福,為什麼?壽命是福報之一,你沒有這麼長的壽命,你沒有法子覺悟。熏修幾十年了,你還沒有開悟,壽命到了,這就叫死魔。這一生不能開悟,到來生,算你這一生修得還不錯,來生能得人身繼續修行,但是至少要中斷二十年。二十年的中斷,前面所修的大概也忘了差不多,勢必要從頭來起,這叫退轉。

  一次的生死是很大的一個落差,退轉。如果你這一生修得不錯,來生得大福報享福去了,這太危險了。人一享福就迷惑,前世修行他忘得乾乾淨淨;這一世,這是五欲六塵的受用太豐足了,對於修行這念頭起不來,這很可能,例子太多了。所以往往一退轉,幾世、幾十世、幾百世,這是菩提道上事實真相。到什麼時候才不退?經上講得很清楚,小乘證得須陀洹果,大乘圓教證得初信位的菩薩,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了,你證得位不退。那就說明你雖然沒有出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頭生生世世不會墮三惡道,人天兩道你會繼續修行。如果你沒有把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你修的一切善因很可能就享福去了,那就是長時間的退轉,大幅度的退轉,所以修行成佛要無量劫。

  善導大師給我們的教誨很寶貴,修行能不能成就,有多麼大的成就,他老人家講「總在遇緣不同」。這緣裡頭最重要的善友,我們講的是老師,《華嚴經》講的是善知識,這與我們的關係最密切了。你要遇到好老師,得到好老師的調教,你的方向目標是正確的,你明理,讀書明理,了解事實真相,你不會退轉;你不明了道理,不知道事實真相,哪有不退轉的?這就是沒有辦法離垢,就退轉了。所以我說這世界的人不錯,這世界的人已經離垢,至少他們的煩惱習氣很輕,不重,佛在這地方教化容易,這地方的人民善根深厚。

  如來在這地方第一個德號,『或名意成』。成是成就,意成就。實在講意成就了,沒有一樣不成就。身、語、意三業,意業是主宰,身口是為它工作的。這名號裡頭,意義非常之深。諸位都知道大乘法裡頭常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裡面跟我們講的「唯識所變」。意是識,意要是善,沒有一樣不善;意要是凈,沒有一樣不凈;意離垢,一切染污統統離了。

  我們的麻煩在哪裡?有的時候學得好象有那麼一點樣子,但是意上沒有。很勉強的外表形式上,持戒持得很嚴,儀規做得很如法,外表上像,莊嚴肅穆,裡面染污沒離開,還是自私自利,還是貪瞋痴慢。細細去思惟、去反省,佛給我們說的標準我們沒做到,差距太大了。所以外表雖然怎樣做,不能持久,這現象進進退退,冷暖無常。這在修學過程當中,必然的現象,這是一個關口,看你能不能度過。你要能夠安全度過,往後真的是一帆風順,度不過就退墮了,菩提道上沒有分,你走的還是三途六道。最重要的「意成」。

  我們在往生傳裡面看到很多的例子,心行不善,臨終遇到善知識給他開示,教導他,忽然覺悟過來,知道一生做錯了,真正懺悔往生。像佛陀在世的時候,阿闍世王造五逆十惡,臨終懺悔往生了。佛跟大家說他是上品中生。我讀到這段經文,我都非常訝異,因為我們心目當中想,臨終懺悔往生,大概總是下輩往生,下下品往生。佛說他是上品中生,簡直不敢想像。為什麼?上品中生,一般一生行善用功的人都未必都能得到,一個五逆十惡的人,臨終一念懺悔居然能往生,但這話是佛說的,佛不會打妄語。所以,從這地方我們真正體會到,世間諺語有一句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想到這一句,惡人真正回頭過來,他就是一等一的好人,真回頭了,從此以後再不造惡業,這力量太大太大了。

  這裡面還有一層很深的意思,什麼意思?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不可以輕看了惡人。你不要以為這人五逆十惡樣樣都做,你瞧不起他,說不定他臨終遇緣,懺悔往生地位在我們上面,高得太多了,那個時候見面怎麼好意思?所以佛在經上教導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們只看到他這一世,沒看他前世,他前世肯定是大修行人,為什麼這一世變成這樣子?善導的話「遇緣不同」。他這一生從小遇的是惡緣,他周邊的人,交際的朋友都是狐朋狗友,都不是善人,他被熏染了。那個善根底子厚,所以臨命終時他會懺悔,這就是說明他有很深厚的善根,這一生當中不幸而被迷了;聽到善友一開示,他立刻就覺悟、就回頭。

  我們沒有天眼,不能看到三世,換句話說,不認識人。這些佛菩薩示現,含義都非常之深。往往我們沒有看在眼裡,看輕的人,輕慢的人臨終走的時候非常殊勝。你看《影塵回憶錄》裡頭,倓虛法師記載的修無師往生,修無師在世的時候誰瞧得起他?他什麼都不會,也沒念過書,大家只看到這人老實忠厚,常常受人輕視,甚至於侮辱,粗重的活都叫他去做。他歡歡喜喜去做,從來不抱怨,走的時候預知時至,他也不生病,坐在那裡就往生。往生的時候還留了一句話,那是替他助念的人要求的。這些助念的人說,過去真正修學成就的人往生,總留幾首偈子或者留兩首詩給後人做紀念。他們要求修無法師,修無說我不認識字,老粗,他沒有出家之前做泥水匠。他說:我也不會作詩,也不會作偈子,但是我有一句老實話告訴大家,「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他留了這句話,我們想想這句話有道理,他是不會說,但是他都做到。講經說法的法師,會說,他沒做到。他沒做到,他沒有真智慧,成就當然不如他。在世法裡面他不如別人,在佛法裡頭別人不如他。

  我們的緣在這時代來說,算是很殊勝,殊勝在哪裡?天天沒有離開經教。不管你是什麼根性,天天都在熏修,這是無比殊勝的法緣,天天不間斷,總有一天醒悟過來。不要以為現在已經覺得不錯了,好象已經是覺悟了,其實沒有。現在可以說你稍稍有一點溫度,有一點暖氣,這覺悟好象火燒起來,你現在還沒有。覺悟過來的人不一樣,真正覺悟就像宗門裡頭常說的「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那是真正覺悟。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平等是覺悟,與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相處,心平等的,清凈平等真誠慈悲,你覺悟了。你這一點做不到,沒有覺悟。這是講什麼?講境界。境界要清清楚楚明明了瞭,你才能向上提升;經義要熟記、要明了,你才能落實,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覺悟的人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平等慈悲,周遍法界,普被蒼生,這真正覺悟了。大乘法裡頭常講「佛氏門中,不舍一人」,真正覺悟不舍一人,所以「意成」這名號含義很深很深。

  第二個名號,『或名知道』。這兩個字意思跟前面「意成」一樣的博大精深。「道」廣義的,世出世間一切道理,佛法裡面常講的性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你不通達明了,這叫「知道」。這意思在一般宗教裡面讚美上帝讚美神全知全能,知道就是全知全能。狹義來講,十法界依正因果,這是道。法相唯識宗所講的引、滿二業,我們明了嗎?你要是明了你就會修,你修學得很如法,你就有成就,一天有一天的成就,一年有一年的成就,必定是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會修了。我們今天又如何?說老實話我們完全不知道,為什麼這樣說法?不知道你才會造業,知道,不會造業了。知道是真正認識道,這道是道路,是方向,是門道。我們真的不知,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是隨順煩惱習氣,一絲毫都不能夠轉動,隨順煩惱習氣,三惡道!

  想想看,這想想看是真修行,反省。佛法裡頭最重視的朝暮二課,你有沒有去做?早課是提醒,我這一天不能夠違背經教,就是不違背性德,不違背佛菩薩的教誨。晚課是反省、是檢點,我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違背佛菩薩教誨?晚課是做懺悔的功夫,沒有做到的,希望明天要做到,已經做到的,希望能保持,這樣做早晚功課怎麼會不進步!所以許許多多人朝暮二課流於形式,這功課為誰做的?好象都是為佛菩薩,與自己不相干,這是什麼?這不知道。你真正知道,你要曉得朝暮二課與佛菩薩不相干,與自己的關係大!

  我們現在得人身,希望在這世間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人到底什麼樣子?我們可以用天台大師的「百界千如」來講,你是想作佛還是想作菩薩?是想作緣覺,還是想作聲聞,還是想作天人,還是想作人?甚至於有人還喜歡作阿修羅,羅剎。不舍貪瞋痴,貪心重,貪而無厭,人中之鬼,鬼頭鬼腦;瞋恚心重是地獄,愚痴心重是畜生,你做哪一種人?作佛,佛是清凈平等慈悲,菩薩是六度,四攝六度是菩薩。這裡面有引業、有滿業,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就知道怎樣做人,怎樣修福修慧。福慧得到了,你肯修哪有不得的道理!你們看《了凡四訓》你就明白了,真正肯修它一定現前。這道理現在你們同學都知道,日本江本勝博士從水的結晶裡面得到證明。你修善一定得善果,你造惡一定得惡報,這是科學從實驗室裡頭發現的,自然的道理,不是佛菩薩、神賜給你的,不是的,自自然然的道理。你知道這道理,你肯干。

  所以你看江本勝先生他呼籲,希望全世界的人明白這道理,以愛心,以感恩的心對待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的前途非常美好。特別是什麼?別人以惡意對我,我以感恩的心對他,這是中國古人都說過,無始劫的怨結立刻能化解。人把內心裏面一切怨結仇恨統統消得乾乾淨淨,這不得了,內心裡頭的怨結消乾淨了,業障化除了,外面沒有障礙了。外面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一接觸到,沒有一樣不圓滿,沒有一樣不自在,自利利他,真的成就無量功德。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離垢世界如來名號第三句:

  【或名安住本。】

  這名號對我們修學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本」,本是什麼?在中國過去小朋友念的《三字經》,我們小時候也念過,第一句就把這個「本」說出來,「人之初,性本善」,本是善的。佛法裡面講本是清凈的,這是講的心,心是萬法之本,它是純凈純善。它本來無一物,能現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本,既然純凈純善,所有顯現的一切法,無有一法不是本凈本善。所以修行證果的人,如果不把這當作本修因,你決定不能證果。為什麼?大乘經上常講「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因真,果就真,真的是什麼?真的是純凈純善,本善。

  我們今天看這世間,這一切人事物裡頭真的不善,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這哪裡叫善?沒錯,你所看的是現象,現象它的本是純凈純善,但是它現在為什麼會變成不凈不善?這是被染污了,你要明白這道理,就像一塊黃金掉到糞坑裡去了,雖然掉到糞坑,黃金它的本還是真金,它的價值沒有一絲毫的損失,只是外表上骯臟而已,那個骯臟把它洗乾淨,它本來面目就現前。所以不善是後天的,不是先天的。不善,《三字經》上講得很好,「性相近,習相遠」,習就是染污,習性,那不是本性。習性與本性說老實話不相干,我們要重視的是本性,不要把他的習性放在心上,我們的心就會純凈純善。佛常常講是我們迷了,是我自己迷了,迷在哪裡?不知道看本性,專門去看習性。六道凡夫最糟糕的就這樁事情。諸佛菩薩高明,就高明在此地,他看一切眾生的本性本善本凈,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成佛道,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有一切眾生,佛眼睛當中都是佛,所以佛敬佛,佛尊重佛,這是本。

  我們能不能『安住本』?我們要安住本了,天下太平。你的心肯定,你的真誠遍虛空法界,你的清凈平等遍虛空法界,你的正覺慈悲遍虛空法界,普被一切眾生。你今天還做不到,做不到是什麼?你沒有安住本,你是安住末。安住末就是安住在煩惱習氣裡頭,安住在迷惑顛倒裡面,這叫凡夫。這一顛倒,心裏面常常放著煩惱習氣,就是染污,你所現的這境界相,這就是六道輪迴,這就是現前的天災人禍,許多宗教裡頭講的世界末日。大災大難從哪裡來?「從心想生」,諸位要好好記住佛這一句無上的開示,不是從別人心想生,從自己心想生。我自己心地純凈純善,別人怎麼樣想惡,與我都沒有關係,這叫什麼?共業、別業,別人造的惡業我會受到牽累,因為我也有這惡業,你才跟他共,真的共患難。如果你的心地清凈一絲毫不受染污,你跟他不共。這不共的話,那就是佛菩薩,佛菩薩示現在我們這世間,不共。

  我們這裡受苦受難,人家住清凈莊嚴的凈土,你要問這什麼原因?這是真的嗎?你細心去看看,日本江本勝博士他對水結晶的實驗,你應該有所啟示。這一杯水放在這裡,一個心胸很惡的人,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他們兩個人看這水,水結晶不一樣。善心的人看這水,水呈現的是非常美麗的結晶,像花朵一樣;不善的人去看的時候,那個結晶是支離破碎。你要把這擴大到世界,不如此嗎?這世界以噁心看,這世界是亂世,災難重重;以善心看的時候,這世界是凈土。到底是凈土是穢土,是吉祥是凶災?不在外境,在自己一念,與別人不相干。我的念頭轉過來了,我住凈土,他的念頭沒有轉過來,他住穢土。我要有慈悲心,我幫助他,我把這道理事實真相講解給他聽,他念頭轉過來時候,他也住凈土。「境隨心轉」、「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這些真是最寶貴的教訓。你想想看,是不是統統都是教我們安住本?人能安住本,這人就成佛,就成菩薩。

  我見到有最惡劣的人,最兇狠的人,以惡意惡行加於一個人,讓這人受極大的衝擊,受極大的苦難,但是現在這惡人有災難,曾經受過他侮辱陷害的這人,聽到這樁事情,第一個念頭是什麼?我要去救他。這種人在歷史上也不多,把過去世的怨恨,過去那個怨恨忘得一乾二凈,看到這人有苦有難的時候要幫助他,這是什麼力量?佛法不思議的力量,他覺悟了,他入佛境界,這才能轉得過來,沒有通過思考,直接的反應。要是一般人聽到這事情,豈不幸災樂禍;你過去整我,你看你現在報應來了。我們學佛的功夫境界就在這地方考驗。

  佛在《八大人覺經》上講的「不念舊惡,不憎惡人」,百分之百的做到。怎麼叫百分之百?他出自於自然,沒有通過思考,通過思考就不是百分之百。如果聽到這事情,想一想佛教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還是去幫助他,這就打很大的折扣了。這念頭轉過來,境界轉過來了,福智增長,這人是智人,這人是福人,這人安住本。能夠「以德報怨」,只有菩薩才能做到,真正覺悟的人才能做到,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世間賢君子做不到,能做到「以直報怨」,這是儒家講的,這不錯了,以德報怨還得了。所以這是化解無始劫冤業最殊勝的方法,妙法。

  我們應當要知道學習,像諸佛如來,像法身菩薩一樣,這就是我們走佛道,走菩薩道,對自己有大利益。今天我們講這大利益,諸位能接受,善心變的是善境界,惡念變的是惡境界,你的心純凈純善,什麼樣的災難都消了,什麼樣的業障也都化解了,這是佛法修學真實功德。所以,我們要學安住本,首先要認識本,本性、本凈、本善,本來具足無量智慧,本來具足無量德能,本來具足無量相好,本凈本善就統統現前,現在就現前了。離開了本凈本善,用現代科學裡頭的話講,那就變種了,一次變,第二次變,第三次變,無數次的變,愈變愈糟糕,愈變愈壞,愈變愈不善,但是不怕,無論它有千萬次的變化,只要一念覺悟,馬上就回歸到本善,就在那一念覺悟。我們的心要安住本,我們的言語要安住本,我們的行為要安住本,特別是對惡人,對於自己的冤家對頭,要以善心、善意、善言、善行來對待,那你這佛法是真正學到了;你還做不到,你沒學到。再看底下一個名號:

  【或名能解縛。】

  「縛』是繩索捆綁,「解」是解開,解開纏縛,這縛也是代表煩惱習氣。堅固的妄想分別執著在佛經裡面叫結縛,怎麼樣結縛的?迷了才產生的。無始以來迷失了自性,起了無明,無明是結縛。從無明裡面又起了妄想,妄想裡頭又起了分別,再起了執著,這結縛是愈來愈嚴重。嚴重到什麼程度?這圈子愈來愈小,愈來愈緊,緊得讓你透不過氣來,古人所謂作繭自縛,迷惑到極處。迷沒有不造罪業,罪業帶來給你的苦報,惑業苦。怎麼樣才能解脫?覺悟就解脫。

  所以佛法的教學,最高的指導原則是破迷開悟,破迷就是此地講的『解縛』。用什麼東西來破?用覺,覺而不迷,煩惱習氣就化解。轉煩惱為菩提,真實般若智慧,它的德用就是把所有一切不善統統轉變成純善,所有一切不凈統統轉變成純凈,就在一個智,在一個覺。智覺有這麼大的功能,這是真正的寶,我們稱之為法寶,稱之為佛寶,稱之為三寶。佛法僧三寶,三而一,一而三,就是智覺。我們大家都知道,佛是智覺的意思,法還是智覺的意思,僧還是智覺,都沒離開,一而三,三而一。不智就愚迷,不覺就迷惑,愚迷結縛,智覺解開了。

  佛能解縛,第一個意思是自己解脫了,把最微細的無明都化解,就是圓成佛道。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化解掉,其他的統統都解開、都化解掉了,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這一品生相無明再把它化解掉,他就證得究竟圓滿的菩提。這是如來示現給我們看的,這樁事情別人幫不上忙,所謂是「解鈴還須繫鈴人」。為什麼?這纏縛是我們自己做的,不是別人纏縛我們,是我們自己纏縛自己,這道理一定要懂。

  我們今天受了冤屈,受別人陷害,別人能給我們委屈嗎?能給我們陷害嗎?不能。為什麼受得這麼苦?是你自己無知。別人給你的是個增上緣,這增上緣給你了,你把你自己內心裏面煩惱習氣引發出來,這習氣讓你自己受罪,外頭沒有關係。外面假如要有關係的話,我們今天苦,佛菩薩要來救我,他要不來救我,他慈悲何在?這說明了,完全都是自作自受。你受苦,苦是你自己做,你自己心裡頭變現的,不善的心;你得樂,是你自己的善心,與外頭一點交涉都沒有。你要怨天尤人,你不是罪上加罪嗎?這道理很深,真的不容易懂,但是它是真理。

  你明白這道理之後,吉凶禍福,不是外面加給我的,是我自己念頭上變現出來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佛說得對,一點都不錯。外面東西充其量是一個誘導,這誘導問題是你接不接受?你要不接受,一點事都沒有。你要接受什麼?把自己煩惱習氣引發出來,然後變現出苦境界你自己去受。所以佛菩薩看到這些眾生受苦受難,在那裡嘆息「可憐憫者」,他真可憐,他以為災難是外頭來的。諸位想想,這樁事實真相,不但說世間人不知道,都以為苦難是從外頭來的,快樂也是從外頭來的,他不曉得是自己內心變現的,就是染凈善惡的念頭。你要真正搞清楚,真正搞明白,不必透徹的明了,能夠明了少分,你現前這些苦難就去掉一大半了,你怎麼會苦?你怎麼不快樂?我們今天能夠稍稍懂得這點道理,我們要感謝釋迦牟尼佛的經本,我們要不是看經,不是聽他的教誨,我們怎麼會懂這道理?這道理就是佛講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兩句話會講的人很多,哪一個佛教徒不懂?都聽說過,不學佛的世間人聽說過這話也很多,這話真正道理懂不懂?不懂。為什麼?真正道理要懂,你就離苦得樂,你就得佛法真實受用了。

  我們在這段經文裡面看如來的名號,我在前面講了這世界叫「離垢」,這世界的眾生善根深厚,他聽得懂,如來在那裡好教。在教學裡面講這些學生根性成熟了,機會到了。「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他到這程度,縱然沒有起心動念求佛菩薩,只要到這程度,佛菩薩自然來了。到這程度,這是冥感,佛顯應。你沒有這善根,沒有到這程度,佛不來,為什麼?來跟你講沒用處,你聽不懂,你得不到受用。必須你善根成熟,佛菩薩到這地方教化,起很大的作用,幫助你成就。

  在這地方最重要的一點我們要能體會到,自己解縛才能幫助別人解縛,自己安住本才能幫助別人安住本,這是一定的道理。自己做不到,決定不能幫助人,這是佛在經上常說的「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幾句話佛說的,我們的印象很深刻,我們要想別人幫助,今天世界上苦難很多,求助的人很多,我們有沒有能力幫助別人?自己轉過來就能幫助人,自己轉不過來,沒有辦法,所謂是「泥菩薩過河,自身不保」,哪有能力幫助別人?這幫助別人不費錢的,是自覺,自覺自悟,這形象去幫助別人。佛在經上最重要的這些開示都能夠落實,縱然是不能圓滿,少分,給一般學佛的人帶來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比什麼都重要,人失去了信心,一事無成,就是世法很小的事業都要有信心,他才能成就,沒有信心決定不能成就。第五個名號:

  【或名通達義。】

  義是義理,這一句名號意義很深很廣,我們今天學習的,著重在這義字。我們在基督教經典裡頭《新舊約全書》,在《古蘭經》裡面,常常看到神所讚歎的義人,能夠行義的人,上帝、神都常常讚歎;不義之人,我們就可想而知。他們那個經典上,上帝有懲罰,懲罰的對象是什麼?不義之人。什麼是義?與道相應的行為叫義。在中國儒家所講的五倫五常這是義,落實在生活當中,在人事、在物質環境裡面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或者說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義,淺顯的解釋,人應當的行為。父慈子孝這是義,為人父母對兒女不能不慈悲,做兒女對父母不能不盡孝,這是義。我們現在社會人講義務,應該要做的,沒有條件的,決定沒有講求報酬的,講求報酬是生意買賣,那不是義;無條件的,應該要去做的。兄弟互相友愛,朋友有信,信義。什麼人能『通達義』?究竟圓滿的通達是如來。如來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是義務,這是他不能不做的。為什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成佛,但是他因為一念不覺而有無明,變成了十法界。如來有義務幫助他們回歸自性,這是如來的義務,沒有條件,沒有代價,這是大義。我們不曉得。他跟我無親無故,我為什麼要幫助他?只有如來才曉得。

  世出世間沒有無親無故的,如來果地上明白了,法身大士也明白,明白什麼?佛經裡面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說有沒有關係,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哪有沒有關係的?沒有關係是你迷,是你無知,你要不迷,你要是明白了,你就曉得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密切關係。由此可知,你討厭一個人,是討厭自己;你瞋恨一個人,是瞋恨自己;你不喜歡一個人,是不喜歡自己。這種大道理,六道裡頭人不知道,四聖法界裡面知道,還不能完全做到,一真法界里法身菩薩他懂得,他做到了,他跟佛一樣在做。由於無明沒斷盡,他還有一點障礙,他在做的時候有時候還會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不能像佛那麼樣的大圓滿、大自在,六道凡夫完全不知道。

  知恩報恩這是義,今天人不知道報恩,什麼原因?不知恩。能不能怪他?不可以,你要怪他你就錯了。為什麼?忘恩負義不是他的本性,他的本性是知恩報恩,但是他今天所作所為真的是忘恩負義。你要知道,這是他迷了,迷失了自性,佛經上常常講「可憐憫者」。他可憐在哪裡?迷失自性。所以這時教育重要,諸佛菩薩為什麼要示現教學,就這道理。《三字經》上「苟不教,性乃遷」,乃遷是什麼?性就產生變化了。現在你看SARS病毒,我們常常講的變種了,為什麼變種?沒人教它。所以六道凡夫你要曉得,講六道凡夫就要用憐憫心,他不明了。現在我們稍稍有一點明了了,明了我們要像佛菩薩一樣對待他們,示範給他看,講解給他聽,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

  這幫助絕對不是短時間,要有耐心,這耐心就是修自己的忍辱波羅蜜,沒有這些境界,忍辱波羅蜜到哪裡修去?沒地方修。真正有耐心,像釋迦牟尼佛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幫助須菩提覺悟,他得用三十年的時間。須菩提這時候看到釋迦牟尼佛托缽回來,才「希有世尊」,希有,為什麼?他看出門道出來,三十年天天看,都沒有看出來,這一天發現了。但是你要曉得沒有三十年天天看,他怎麼會覺悟?所以自己不覺悟,怎麼能覺悟別人,自己覺悟,才有長遠的耐心恆心,不屈不撓,勇往直前,幫助所有一切眾生,幫助冤親債主。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0四六卷)

  諸位同學,請看離垢世界,這是娑婆世界的西方,如來名號第六句看起:

  【或名樂分別。】

  這『樂』念去聲,愛好。不是如來愛好分別,是眾生愛好分別,如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就以世尊在我們這世間所示現的,尤其是四十九年的教學,教學的對象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其中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學派,這些人都歡喜向釋迦牟尼佛學習,以佛為師,接受佛陀的教誨。而佛陀教誨大原則總是恆順眾生,你喜歡學什麼,佛就教你什麼,佛不會勉強你去學一個法門,不會;一定是隨你自己的根性,隨你自己的好樂,恆順眾生的慾念,這是非常非常難得的。因此佛的教學不像學校開一個什麼科目,你們大家歡喜,你們來學習,成立一個班,佛沒有。佛一生四十九年總是因人施教,就像從前中國私塾教學一樣,幾乎沒有兩個、三個人共同學一個科目的,沒有。即使有,同一個課本學的進度也不一樣,有人這課本快要學完了,有人剛剛來開始學起,老師都教。諸位想想,這要不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你怎麼個教法?所以佛也樂此不疲,歡喜教化眾生,真正是像普賢菩薩所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一點我們要學,這是真正的慈悲。

  從這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得「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淺而言之,只要有人向世尊求教,世尊從來沒有拒絕過一個人,從來沒有排斥過一個人。即使是惡人,他今天發心想來學,佛也教他。為什麼?教育的宗旨就是轉惡為善。那要不教他,他怎麼能轉得過來?他肯來學就說明這人的緣成熟了,如果你不教,你捨棄他,這是不是斷人慧命?這經典上講得很多,斷人慧命比斷人身命那個罪要重得多。身命算不了什麼,現在我們對於這事實真相可以說愈來愈清楚了,愈來愈明了了。事實真相是什麼?事實真相,人沒有死。當年佛陀在世,楞嚴會上佛就講得很清楚,身有生滅,性沒有生滅。什麼是性?六根根性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自己,有生有滅的身不是自己。這道理總得要參透,你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總算是懂得一點點了。

  身有生滅,性沒有生滅。如果他沒有覺悟,人死了之後一般人知道,他去投胎去了。投胎什麼?他又換了一個身體。換什麼樣的身體?那要看他的業報,如果這人在這一生當中善多惡少,他換的身愈換愈殊勝,福報愈來愈大;如果他的心行不善,他換的身體,來世恐怕不如今世,愈換愈差了。福報享盡了,這一生沒有修福,來生就沒有福報,苦樂懸殊很大。世出世間的聖人都教導我們,人生在世要修能帶得去的,這就聰明了,帶不去的不能修,修了沒用處。什麼東西帶得去?佛法當中常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那就是你這一生所造的善業、惡業,這東西帶得去;善業感三善道的福報,惡業必定招來三惡道的苦報。如果我們知道這事實,為什麼不修善?為什麼要造惡?

  善惡的標準,佛經最殊勝,在中國三教都殊勝,你看看道教的《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孚佑帝君心經》,道教裡面的聖人說善惡因果講得很多。民國初年印光大師教我們念《感應篇》,念《陰騭文》,他老人家特別提倡,有道理。學佛如果疏忽因果報應,不得了,那就是《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罪報這是三途,很可怕。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很樂意為我們分別演說,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回頭。第七個名號:

  【或名最勝見。】

  這個「見」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知見,思想見解,我們現在一般人習慣說看法,思想是想法,見解是看法。你對於宇宙人生是如何看法,這是見。凡夫的看法都是在摸索、在猜測。今天科學很發達,人也很聰明,做了很多的儀器,使我們肉眼看不到的,譬如磁場,這肉眼看不到的。我們只聽說有定功的人看到,有特異功能的人看到,甚至於一些練氣功的人他能看到,每一個人都有磁場。在氣功裡面講氣,每個人都有氣,氣的顏色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這我相信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你要經過一段時間訓練,你也能看到,你就知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凡是物體都有磁場,大的地球,地球也有磁場,太陽也有磁場。科學家用儀器觀察到,地球的磁場比地球要大好幾倍,地球在這磁場的中心,它的光非常好看。這些都是看法,可是看法總是避免不了成見,佛法裡面講偏漏執,執著。以為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很難接受別人的意見,這是許許多多眾生的通病。愈是在三途愈執著,所以他不容易離開惡道,原因在此地。看法要正確了,就不會墮三途。

  佛經裡面常常說,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證位不退,雖然沒有出六道輪迴,決定不墮三途。由此可知,墮三途的人一定是看法錯誤,對於宇宙人生萬事萬物,他想錯了,他看錯了,所以才有這果報。須陀洹、初信位的菩薩,他們的看法正確,沒有錯誤,就是說把錯誤的看法統統都修正過來了,這叫修行,不墮三途了,保證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把你的想法也修正了,見解思想沒有錯誤,超越六道了。六道裡面,換句話說,思想見解都是錯誤的,錯誤太大,這是三途;錯誤的幅度小一點,那就是人天,總而言之,不是正知正見。阿羅漢這才證得正覺,可以說正知正見,知見沒有錯誤了,但是他還有迷惑,他的能力比我們人天殊勝太多,人天跟他不能相比。但是法身菩薩思想見解與佛相應,與性德相應就是與佛相應,這時候沒有錯誤了。無明盡的時候,那就是『最勝見』;無明沒有斷盡,法身菩薩的見解,勝見,他的見解正確,沒有錯誤。

  現在我們怎麼辦?我們今天最怕的就是執著自己的見解是正確的,最怕這個。所以我常常勸勉同學,我們一定要把自己對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放下。為什麼?錯誤的。放下怎麼辦?隨順經教,經教裡面所講的,教你對於宇宙之間一切人事物,你應該怎麼看,你應該怎麼想,那是正確的,我們要信得過,這是我們常常跟同學們在一起互相勉勵。我們知道經論裡頭所說的,是諸佛如來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所以經論是性德。什麼人的性德?是我自性的性德。隨順經論就是隨順自己的性德,這真是無比的殊勝,非常可貴。

  經論上面教我們不貪,對於世間法、出世間法都不起貪心,這是性德。自性裡頭沒有貪瞋痴,自性裡頭沒有貢高我慢,自性是純善純凈。佛是這個說法,可是我們怎麼樣?我們在這世間對於一切人事物,不能放下貪瞋痴。為什麼?貪瞋痴對我有利,這觀念、這見解就是錯誤的,他把什麼?他把這身當作我;高明一點的人把自己能夠思惟、能夠分別、能夠執著、能夠想像的,把這東西當作我,都錯了!能夠思惟想像、分別執著的,緣慮心,不是真心,它是妄心。把生滅身、把妄心當作我,出不了六道輪迴。起心動念在造業,不知道虛妄的妄心幻身當中有真性,他不知道這個。真性裡頭沒有貪瞋痴慢,真性裡頭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在自己身體上,在一切人事物上,果然見性不著相,功夫就得力了,那是真修行。

  現在我們對於這樁事情隱隱約約模模糊糊,好象是看到一點影像,這也就不容易了。為什麼?在過去你一無所知,現在經過大經的熏習,好象模模糊糊有這麼一個影像出來了,加功用行,勇猛精進,使這真相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顯。我們要把虛妄的捨棄,捨棄不是丟掉,不是不要它,捨棄是什麼?不放在心上。捨棄不是從事相上講的,從見解、從思想上講的。我們捨棄什麼?捨棄八十八品見惑,捨棄八十一品思惑,也就是說把妄想分別執著舍掉,與事實的事相不相干,《華嚴經》上講得好,「事事無礙,理事無礙」。障礙在哪裡?障礙就是你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換句話說,真正障礙是發生在妄想分別執著。

  在十法界裡頭最嚴重的就是分別執著。我們講捨棄,是捨棄這東西,捨棄分別執著,捨棄錯誤的想法、看法,這樣子境界裡面就不會有障礙了。境界無不是美好的,逆境惡緣都能轉變成善緣順境,轉境界。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我們不會轉境界,隨著境界轉很苦,身苦,心苦,苦不堪言,就是我們轉不了境界。學會這本事,能轉境界,逆境轉成順境,惡緣轉成善緣,你怎麼不自在?得大自在。再看第八句:

  【或名調伏行。】

  這「行」念去聲,應當念行(ㄏㄥˋ),它是動詞,它不是名詞,行動,行業,所以我們一般都稱修行。我們的行業不善,把不善的行業修正過來。現在人稱行為也行,為是作為,行為的範圍就大了,事相無量無邊,佛把它歸納為三大類,就是無量無邊的行業總不出這三大類,這三大類是什麼?能造。懺悔偈裡面所講(普賢菩薩教我們的),「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所以行業再多總不出身、語、意這三大類。我們稱為身業,身的造作叫身業,口的造作是語業,念頭起心動念是意業,總不出這三大類。這三大類造作不善,如何能把它轉惡為善,這叫修行。

  『調伏行』就是修行,調伏是修,「調」是對意業說的,起心動念,「伏」是對於身口說的,身口要降伏它。佛所用的方法,對於身口用戒律,用戒律來調伏,對於意業則用定慧。從這地方我們也能夠體會得到,調伏身口容易,一個戒律這兩樁事情都調伏妥當了。意業難,起心動念太難了,你看用定、慧兩個方法來調伏一個意業。意業必須覺悟才真正調伏,沒有覺悟靠定功,定是伏;覺悟,智慧開了,調順了,化解了。

  由此可知,行為,錯誤的行為感召不善的果報,嚴重的是三途,其次的是你這一生當中挫折凶禍,事事不如意。這是什麼?這講的現報,現世報,來生後世三途,三途叫果報。佛經上講的現世的叫花報,這是比喻植物,植物先開花後結果,這花不好,果怎麼會好?實實在在說,我們無始劫來煩惱習氣太重,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不肯放下,不知道修福。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冷靜想想是不是損人利己?要認真反省。許許多多人天天在造作,自己並不知道,這叫迷惑。自己曉得,但是還是要做,不知不覺的還是要做,那是業障太重。

  修行是真難,各人善根福德因緣不同。善導大師講遇緣不同,但是有些時候機會是可以創造的,有些機會在現前你要能掌握得住,你會成功。世出世法都不例外,有些人適合於一個人進修,有些人適合於在大眾共修,各個不相同。我是屬於哪一種,要通過實驗才行,不通過實驗自己也不曉得。所以你跟大眾在一起共修,你覺得怎麼樣?如果覺得很好,這很好是什麼?心情能夠安定,煩惱輕,身心感到輕安,這現象好。如果跟大眾在一起熏修,感到是非多,煩惱多,自己身心不安,你不妨試試一個人進修,實驗一段時期就曉得了,一個人行不行?各人根性不相同,但是修行的條件要具足,條件不具足無論是與大眾共修或者自己自修,都有障礙,條件不具足。什麼條件?信解,這是修行基本條件。修行的道理你懂不懂?方法你懂不懂?境界你明不明了?你對這三樁事情都有相當基礎了,然後問你,你信不信?真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行,這叫先決條件,你不能不具備的。信解,這要參學,要尋師求道,至少把這三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今天修凈土法門,凈土法門的道理一定要清楚,凈土修行的方法要知道,凈土修行的境界要認識,你不至於走錯路。這三樁事情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看什麼樣的方式合適,當然這裡頭還是要具足緣分。

  真實的成就要歷事練心。華嚴會上善財童子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善財童子沒有逃避現實,他融入眾生的社會,每天跟什麼人往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歷事練心,在這裡頭修什麼?修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佛法裡頭最高級的修行方法,最殊勝的修學方法。這不是普通方法,普通方法要選擇修行環境,善財不選擇,善財隨緣,什麼環境都好;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善緣惡緣統統好,決定沒有障礙。他在順境善緣裡面修什麼?修不貪不痴,在惡緣、在逆境裡面修不瞋。你說怎麼不好?沒有挫折,沒有惡人,忍辱波羅蜜你到哪裡去修去?大乘經教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忍辱波羅蜜是禪定的前方便。我們曉得這八萬四千法門,修行的總樞紐是禪定。六波羅蜜裡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四樣東西都在戒學裡頭,都屬於戒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六波羅蜜是把戒開成前面四個。你要禁不起逆境的考驗,你忍辱不能成就,你哪來的禪定。禪定是在一切境緣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調伏;三學六度調伏我們身口意三業行為。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繼續看離垢世界如來名號第九句:

  【或名眾苦行。】

  這一句不但是佛法裡面講求,我們細心觀察,世界上所有宗教沒有不講求苦行的。不但宗教裡面講苦行,中國儒家道德,古聖先賢也都重視苦行,這是什麼原因?這意義很深很深。唯有一個人真正能夠甘心吃苦,才真正能做到犧牲奉獻;自己不能吃苦,不能受委屈,怎麼能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在我們眼前就有一個很好的例子,許哲居士。這兩天她到雪梨去訪問,一百零五歲,一生沒有享受過一天。雖然她是在家人,她的思想、她的行持是一個標準的苦行僧,所以她一生做出的是犧牲奉獻,是修行人的好榜樣。

  在近代中國,苦行代表,虛雲老和尚當之無愧,一生穿百衲衣。老和尚,我們是後生晚輩,沒有緣分見到他,但是我們看過他很多的照片。他穿的衣服,我們就沒有發現有一張照片穿的衣服上沒有補丁,都是東一塊西一塊補了好多的補丁,這是真正修行。在中國佛教裡面,受到大眾的敬仰,豪門貴族、王公大臣拜他做老師,跟他學習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你說難道他沒有能力做一件新衣服穿嗎?供養太多了,法緣又殊勝,在中國近代出家人,沒有人能跟他相比,為什麼還要過那樣苦日子?我們曉得他是做給我們看的。那個十方供養到哪裡去了?我們知道這個老和尚一生修廟建廟,供養年輕的出家人,他一生專干這個,救濟貧苦。所以,自己能夠多吃一點苦,許許多多苦難眾生就能減少一分苦,這是佛法裡面所說的代眾生苦,老法師給我們做示範。

  近代在中國最受人尊敬的,除虛雲老和尚之外,印光法師,凈土宗的。印光法師我們這裡看到他照片有好幾張,他穿的衣服很整齊、很乾凈,也是一生穿舊衣服,一件衣服穿幾十年。印老的威德在近代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四眾供養多。他跟虛老不一樣,虛老蓋廟,護持硬體的佛法;印光大師一生印經,所有一切供養統統印送經書,護持佛法的軟體,這兩個人的風格不一樣。印光大師晚年,在蘇州報國寺成立一個弘化社,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佛經流通處,印經布施結緣,一生干這事情,不做其他事情。我們在上海息災法會開示當中知道,印光法師跟大眾講開示,一生只有這一次,法會七天,最後一天傳授三皈五戒。我們在這裡面看到,當時中國北方有災難,他是從印經的款項裡面提出三千(那個時候是銀元)去賑災。我從這地方看到他老人家一生做一樁事業,印經,做法布施,確確實實得印祖法施利益的人很多。弘化社印的書都印得不錯,版面很整齊,很大方,校對很嚴,很少有錯字,稱得上善本。並沒有用四眾供養來改善自己的生活,沒有。他的飲食跟常住完全相同,衣著都是舊衣服,沒有做一件新衣服。信徒們供養他老人家這些新衣服,轉手就布施了。年輕初學的出家人沒有人供養,得一件衣服相當不容易,老法師有人供養的放在旁邊,看到有合適的就布施,自己沒有受用過。這些都給我們做了榜樣,這就叫代眾生苦。

  我們自己學佛要常常想到節儉,不可以浪費,浪費折福,自己要想想自己有多大的福報。今天我們在這地方接受四眾同修的供養,我們生活條件衣食住行,比印光大師,比虛雲老和尚,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老和尚們出門行腳,沒有交通工具,虛雲老和尚常常朝山,三步一拜。我們的享受超過他太多,我們的行持不如他太多。我們自己有沒有想過這問題?人家有成就,我們有什麼成就?如果修行沒有成就,古人講的話「信施難消」,我們這福報消化不了。修行沒有成就,古人講的話不是假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我在講席裡頭,我記得我講過很多次,出家人這一碗飯最難吃,比要飯的難得多,要飯是人家施捨給你的,無條件的,你可以受用。出家這一切人供養的,他是有條件的,他不是無條件的,他為什麼來供養?他聽說三寶是福田,他到這裡來是種福的。那要問問看我們究竟有什麼福給他種?

  我們的修學有成就,接受這供養應該的,自他兩利,受供養的人自他兩利,發心供養的人也是自他兩利。如果我們修學不如法,這一生不能成就,甚至於還墮落,那個麻煩就大了。墮落這是自己的罪報,罪報受滿之後再去還債。六道裡頭現在我們很清楚、很明了,六道裡頭的一切眾生不外乎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真的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果然明白、清楚了,你就曉得人生在世間,沒有吃虧的,沒有上當的,也沒有佔便宜的;我這一生占別人便宜,來世他占我的便宜,還掉了。

  討債還債這裡頭有一個很麻煩的事情,什麼麻煩事情?你要了解事實真相,我吃了虧,上了當,還債,這債了了,好,真的了了。如果不甘心,我吃了虧,上了當,不甘心,我要想辦法報復,這事情就麻煩。這念頭要不覺悟,果報就是生生世世冤冤相報,這一定要到哪一生哪一世,這當中有一個人覺悟回頭了,這帳才能了。如果他心裡頭這結放不下,他不肯饒你,這就是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臨終,在臨終之前一、兩個星期,有的時候病重的時候,一、兩個月,你仔細觀察,冤親債主纏縛著。

  你活的時候,你的氣很盛,一般人講陽氣還足,冤親債主不敢貼你的身,你陽氣還盛;到病重的時候,病危的時候陽氣衰了,陰境現前,這現象很普遍。他還能說話,告訴身邊的人,某人來了,在門口,在哪裡站著,他所講的全是他的冤親債主,已經過世的。這事情不是一個人,幾乎每一個生病病危的人都是這樣的。只有一種人,病重的時候,氣太衰了,沒有聲音說話,這時候你看他的神情,他不能說話,表情上我們能看到。他見到的那些討債的人,他有恐懼,神情顯示出不安。念佛的人臨終見到佛菩薩他很安詳,見到冤親債主不安,這是稍稍留意你都明了。特別是醫院裡面的醫生護士,他們常見。一般人不相信有鬼,做醫生、做護士的人他們相信。

  早年我在台灣,我有一個同學,中學時候的同學,他在榮民總醫院服務,他管行政,住院組的組長。我問過他:你相不相信有鬼?他相信,醫院裡頭醫生、護士這些職員常常見到。他告訴我,人臨走的前兩、三天,這病房門口會有鬼出現,無常大鬼,我們常講的白無常、黑無常。只要這鬼在他門口出現,這病人不會超過三天,一定就走。這是醫院裡頭的醫生、護士告訴我的,他們常常見,知道這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冤親債主多,自己的氣很衰,他住的那個病房磁場就很不好,我們一般講有一股陰氣,人在裡面感覺得很不舒服。如果這病人生病,他病會好,這病房裡頭決定沒有這現象。一家醫院如是,我想許許多多的醫院都不例外。另外一個就是殯儀館,你進去之後看的時候,裡面陰森森的。一般人進去,真的膽小的都不敢進去,寒毛直豎,陰氣逼人。

  這是苦,生老病死苦,誰人能免得掉?釋迦牟尼佛就為這樁事情出家的,出家是不是真的把這事情解決了?真的,一點都不錯。修行,苦行重要。所以,世尊在入滅之前交代後人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交代後來的學生(修道的人)不要忘了持戒,不要怕吃苦。肯吃苦、能吃苦有很大的好處,因為一切煩惱的根是貪。無量無邊的煩惱,佛法把它歸納為八萬四千。這八萬四千是有頭數的,不是隨便說的這句話,真的一條一條給你說出來。八萬四千煩惱再歸納成一百零八,一百零八叫百八煩惱,對於初學還是不方便。天親菩薩把它歸納成二十六,這二十六分為三類,根本煩惱、隨煩惱;隨煩惱裡面又分大隨、中隨、小隨。二十六再歸納那就是六個根本,六個根本煩惱再歸納,貪瞋痴,叫三毒;三毒還可以歸納,歸納到最後一個,貪。人能修苦行,不怕吃苦,願意吃苦,把這煩惱的根拔掉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貪。

  苦,前面加一個眾苦,世出世間什麼樣的苦都能受,都歡喜受,決定沒有絲毫抱怨。別人享福我吃苦,沒有不平,為什麼?我要離苦得樂。今天不吃苦,你就離不了苦。離苦,三界苦,欲界裡頭,苦苦、壞苦、行苦統統具足;色界裡面雖然沒有苦苦,他有壞苦,有行苦;無色界身體都不要了,我們稱之為靈界,沒有身體就沒有壞苦,但是他還有行苦,所以佛說三界統苦,好比火宅。唯有能吃苦,你才能真正斷貪瞋痴,貪瞋痴是苦的因,你把苦因斷掉,苦的果報當然就沒有了。

  釋迦牟尼佛一生,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沒有改變過。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絕對不是說教我們要以苦為師,他自己享受,沒有這道理。他自己確確實實修苦行,給我們做榜樣、做模範,教導我們這是修出離行最殊勝的方法。我們如果想出離六道輪迴,出離十法界,這是最好的方法,離了六道十法界才有真樂。我們中國諺語有所謂「苦盡甘來」,那個真樂,永恆的樂你得到了。你現在不能吃苦,你怎麼能得樂?華藏、極樂那是真樂,你現在為什麼不能去?因為你貪圖享受。這享受什麼?享受增長貪瞋痴。人能夠安於苦行,貪瞋痴的煩惱肯定天天淡薄,這是一定道理。怕苦,貪瞋痴決定天天增長,煩惱增長,智慧就沒有了;煩惱輕,智慧才增長,這道理不能不懂。

  我們今天讀到這一句,會想到離垢世界的人,那一邊的眾生,我們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想必善根深厚,煩惱輕,智慧長,佛在那裡用這名號。因為這世間,我們從佛種種名號裡面體會到,這裡面的眾生有慧有福,智慧福德都不是我們這世間人能夠相比的。佛在這地方做這樣的示現,用意很深,希望他們捨棄世間五欲之樂,效法如來的苦行,才能成就無上道。最後這名號:

  【名具足力。】

  『力』是我們現在一般人所講的能力,在佛法裡頭經典上常常講,如來果地上有十種特殊的能力,叫十力,菩薩不能比的。十,我們知道是表法的,就是此地講的『具足』,具足就是圓滿。「具足力」在能力上來講,我們通常講德能沒有絲毫欠缺,我們知道這種德能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本來具足的。我們要知道自性裡頭具足圓滿的智慧、圓滿的能力、圓滿的相好;如果不具足,他怎麼能現得出來?

  佛在這經上說的虛空法界,這法界包括一真法界,包括十法界,我們今天的話來講,無量無邊的世界。通常我們講世界,講太陽系,講銀河系。這虛空裡頭銀河系、太陽系沒有辦法計算,我們也只能套一句佛話說「無量無邊無有窮盡」,這是真的,這是事實。佛在經上也這麼說法,但是佛說得更精細,佛講每一個微塵,那裡面都有像現在這世界相同的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每一粒微塵裡頭都有。佛這說法,我們在學佛這麼多年能夠體會得到,佛說這話我會點頭,我會承認,每一粒微塵裡頭都有圓滿的法界,世界重重無盡!這一微塵裡面現的法界,法界沒有縮小,微塵沒有放大,什麼原因?自性裡頭沒有大小,沒有遠近,沒有先後;沒有遠近就是沒有空間,沒有先後就是沒有時間。

  現在說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他說在某種條件之下,確確實實空間跟時間都不存在,但是沒有大小,我們還沒聽說過。佛法這一點還有待科學家更進一步去發現,不可思議!這是什麼?這是自性,這是性德,自性法爾如是,本來如是。所以這個力是圓滿的,一絲毫欠缺都沒有,能現虛空法界,能現剎土眾生,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總的說。

  別說,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佛的六根沒有障礙,眼見沒有遠近,沒有前後;沒有前後就是我們今天講超時間,沒有遠近超空間。十方剎土諸佛如來在講經說法,坐在那裡講,看得清清楚楚,佛經上比喻「如對目前」,清楚的程度什麼?就像在眼前,沒有遠近。沒有先後是什麼?無量劫前的事情也在眼前,無量劫以後的事情還在眼前。無量劫之前的事情有倒也罷了,無量劫以後的事情難道沒有變化嗎?我們知道一切法變化無常,我現前見的就是現前這一剎那的事情,你說再過若干年之後它又起了變化,若干年的事情還是眼前的事情,過去、現在、未來。這是講你眼的能力,在佛法裡面講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超越空間時間。耳聽亦復如是,鼻嗅舌嘗六根的能力統統沒有障礙,具足力。

  這沒有什麼神奇,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為什麼?諸佛如來有,我們一切眾生哪個人沒有?《出現品》里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德就是能力,就是此地講的具足力,相是相好,這相好是什麼?依正莊嚴,一切眾生統統有,跟如來一樣。如來的智慧德相併不比我們多一樣,我們的智慧德相也沒有比如來少一樣,完全平等,完全相同。但是問題出在哪裡?出在「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一語道破。我們這十法界眾生為什麼搞成這樣子?這一句話比什麼都重要,這一句話是當頭棒喝。如果我們在這地方一下驚醒過來了,把妄想分別執著馬上放下,你就成佛了,你的智慧德相統統現前了。「大方廣佛華嚴」原來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現在麻煩怎麼樣?你放不下,這一棒打下去你沒有醒過來,還是糊裡糊塗。那怎麼樣?天天打,總有一天把你打醒。天天怎樣?天天接受經論教誨,天天不離佛法,知道多少(這最重要了),要落實多少,那你就快速了;要真肯干,真肯學。我們看末後這一句總結: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0四七卷)

  諸位同學,請看娑婆世界鄰近十方,十段的第四段豐樂世界: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北,次有世界,名曰豐樂。如來於彼,或名薝蔔華色,或名日藏,或名善住,或名現神通,或名性超邁,或名慧日,或名無礙,或名如月現,或名迅疾風,或名清凈身。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到這裡是一段。這世界的名稱好,名一定跟實相應,實如其名。這世界『豐樂』,「豐」如果單獨就這個意思來說,是指物產豐富,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物質文明高度的發展。但是這個字裡面,必然包含著文化水平高,如果沒有高度的文化水平,物質生活再豐富,「樂」這字不會圓滿。尤其是在大乘佛法裡面,大乘佛法裡面樂的標準是覺悟,人覺悟才樂,迷惑顛倒的人哪裡來的樂。佛所講的三苦、八苦,我們底下一品就講到「四諦品」。佛給我們講世間只有苦沒有樂,真正的樂要到出世法裡面去找。什麼是樂?涅盤是樂。

  有很多人不懂,以為涅盤就是死,這很恐怖,哪來的樂?其實這都是對於名相意義沒有真正的了解,真正了解之後,你就曉得涅盤不是死;涅盤確實有滅的意思,滅什麼?滅煩惱。人沒有煩惱那才真正是樂,有煩惱哪來的樂?滅是滅煩惱,把見思、塵沙、無明煩惱統統滅掉了。其實佛說滅是方便說,對權小(小乘裡面講四諦),佛說滅大家容易懂。滅煩惱、斷煩惱,都是對權小說的;在大乘法裡面不是滅、不是斷,是轉,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盤。涅盤什麼意思?涅盤是不生不滅。這意義殊勝,我們聽到歡喜。怎樣把生死轉變成涅盤?轉的方法,或者在權小裡面講,斷的方法、滅的方法,方法很多。總而言之,關鍵就在一個覺,只要覺就能轉,就能斷,就能滅;如果沒有覺,沒有智,怎麼樣也斷不了,也滅不了,也轉不了。這些道理我們要懂,這是真理,所以才真正稱得上豐樂。看這名詞的樣子,好象跟極樂差不多,這是豐樂。

  怎樣把我們這世界,娑婆,娑婆它的意思是堪忍,這裡面引申的意思很苦。所以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這邊做一個對比,我們這裡這麼苦,它那裡一點苦都沒有,這稱之為極樂。所以極樂是對我們講的,我們稱它作極樂,他方世界不一定稱它是極樂世界。「名可名,非常名」,一個人有很多名號,佛菩薩的名號多到數不清,說不盡。前面也都跟諸位報告過,這佛在經上講的,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名號都是佛的名號。現在怎麼樣把我們極苦的世界轉變成極樂的世界?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就在此,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通過《華嚴》的學習,我們就明了了。目前切身的問題,如何轉變我現前的境界,轉苦為樂?如何轉變我現前的生死為涅盤?這是我想每個同學迫切希求的,扭轉的樞紐確實是在智慧、是在覺悟。到下一品《四諦品》裡頭講「苦集滅道」,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講到藏通別圓。一般人只知道四諦是小乘人學的,十二因緣是緣覺學的,殊不知天台大師給我們講四諦、三十七道品,都說成藏通別圓;藏教的四諦、三十七道品是小乘,別教的是大乘菩薩,圓教是華嚴,所以四諦、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一切法。

  我們現前怎樣離苦得樂?苦從哪兒來的?你把那個根源找到,從根源上下手,這一轉過來,果報馬上就變了,我們這一生離苦得樂就兌現了。所有一切的苦從三毒煩惱生起的,你要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這個事實,只要你把內心的三毒煩惱轉過來,你就得樂。轉三毒為三善根,善,快樂!大小乘經上常講,只是我們自己粗心大意,沒聽懂,或者有人說:我聽懂了,我做不到。實實在在講,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你還是沒聽懂,聽懂了,哪有做不到的道理?做不到是沒聽懂。所以佛法是知難行易,念頭一轉就離苦得樂,轉不過來,實在講沒懂,沒有真正清楚,沒有真正透徹,還是知的問題。知難,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知難,行易!諸佛如來跟凡夫是一念之差,一念覺,凡夫成佛;一念迷,你就當凡夫,就搞六道去了,一念。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一念覺,第二念又迷了;或者第一念覺,第二念還覺,第三念又迷了,這已經算是不錯了。這什麼原因?知覺不夠,敵不過煩惱習氣,你這一迷,好象打仗,你打敗了,又被煩惱習氣轉了,你不能轉它,它就轉你;你能轉它,你就成佛了,就是這麼個道理。

  講到涅盤,涅盤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涅盤是不生不滅。所以我們要曉得,一切眾生包括無情的植物、礦物,佛給我們講命,每個人都有兩條命,你懂得嗎?凡夫不知道,凡夫只知道一條身命,身會死,沒錯。為什麼?身是色相,色相有生一定有滅,哪有不滅的道理!可是就是生滅這相裡頭,有不生滅的性,性不生滅。性是什麼?見聞覺知。佛在《楞嚴經》裡面十番顯見,顯見不滅。世尊跟波斯匿王講的話,波斯匿王那個時候六十二歲,他跟釋迦牟尼佛同年,波斯匿王六十二歲,就是釋迦牟尼佛六十二歲。釋迦牟尼佛跟他講的,用比喻讓他覺悟,那一段話說得很有趣味,佛問他:你怎麼知道你會死?他說得很好:我一年比一年衰老,我這身體一年不如一年,所以我知道終歸這身體是會滅的。他就講童年時候,十歲的時候,二十歲比十歲就老了,三十歲比二十歲又老了,一直到今年六十二歲,比從前五十歲的時候身體差多了,所以知道這身體一定會變滅的。佛點點頭,如是如是,沒錯。

  然後再問他:你這生滅身體裡頭有不生滅的東西,你知不知道?他說:我不知道。佛就舉個例子,就問他:你幾歲的時候第一次見到恆河?印度恆河非常有名,世尊弘法可以說大部分的時間在恆河流域,他舉這樁事情:你什麼時候第一次看到恆河。他說三歲,三歲跟他母親去上廟燒香(那是神廟,這廟在恆河邊上),我看到恆河了。佛就問他:你二十歲的時候看到恆河,你這個見有沒有老化?沒有,我「見」這個能力,二十歲跟三歲見的沒有兩樣。你今年六十二歲了,你見恆河的那個見有沒有老化?他說沒有。佛就說:凡是會逐漸老化的一定有生滅,沒有老化的它怎麼會生滅?波斯匿王從這地方覺悟。這個見是什麼?見性。也許我們說:我現在這個見,眼力不如從前。不如從前是什麼原因?是你物質這個色的工具能力退化了,不是能力退化。怎麼曉得不是能力退化?你配副眼鏡,看得很清楚,跟你年輕時候見的沒有兩樣。由此可知,你能見的那個能力決定沒有退化。根身衰老有退化,我六根的能力不退化。年歲大,聽力不行了,要戴助聽器,戴助聽器你還能聽,說明你聞性沒有變化。會有變化的有生滅,沒有變化的怎麼會有生滅?波斯匿王懂,生大歡喜心,知道我也不生不滅,真的不生不滅。

  這生滅身是什麼東西?身是一個工具,中國民間常講靈魂附體,我們這身就是我們的靈、神識附在這身上,所以你要曉得身不是我。什麼是我?見聞覺知的性是我,為什麼?它不生不滅。《楞嚴經》上常講「常住真心」,這是自己,不生不滅。一切眾生都如是,不但有情眾生(我們講動物),植物、礦物也是不生不滅,它有法性。現在科學實驗證明,所有一切物體都是活的,它有知覺。佛在經上,也是《楞嚴經》上講的,講得好,「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能變的是靈知的心,所變現的境界怎麼會沒有靈知?有靈有知它就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所以我們不要以為礦物,礦物大概沒有生命了,錯了,都有靈性。佛講「諸法所生,唯心所現」,《華嚴》也是這樣說的。靈性遍一切處、遍一切時,現在人講的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佛說凡夫迷了,什麼叫迷?迷失了靈性,不知道自己有靈性,更不知道靈性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迷了之後生起知見,這知見是錯誤的,這一發展愈錯愈訛,愈訛愈錯,這樣才變現出十法界,變現出六道,變現出三途。本來是極樂,本來是豐樂,現在變得這麼苦。

  佛又告訴我們這苦的境界不是真的,這境界是什麼?夢幻泡影。實實在在講是一念,一念不能迷,一念要覺。我們今天聽了佛這些教誨,也很感動,也很嚮往,希望也能覺悟。但是,他就是悟不了,悟不了的原因就是我剛才所說的,第一念正覺,第二念就起了無明,第三念像法相宗裡面三細相現前,六粗相現前,就這麼回事情。然後怎麼樣?著相不見性,迷在相裡頭,性是什麼完全不知道,性就在相的裡頭。大經上常講「性相不二,性相一如」,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就是會不過它的意思,我們要怎麼辦?怎麼才能夠真正醒悟過來?諸佛菩薩、古聖先賢他們的經驗非常豐富,總結諸佛菩薩無量劫來的經驗告訴我們,有一個很好的方法,「長時熏修」。你要不長時熏修,你敵不過煩惱習氣,只有長時熏修,逐漸逐漸真的明白了。明了一定要到相當的程度,你的智、你的覺能夠敵得過煩惱,煩惱就轉變了,就變成菩提,變成智慧。你敵不過的時候,你那一點覺,那一點知,不管用,還是要受煩惱的控制,還是要為煩惱服務。這意思同學們能不能體會?到哪一天知覺真正能做得了主,煩惱轉變過來要為知覺服務,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盤,豐樂的境界現前了。

  這世界的眾生,這個說法初學的人不太好懂,換個話說,這世界的居民,大家好懂。這世界裡頭住的人民,講眾生,所有一切統統包括在裡頭;講居民,這是眾生裡面的一種,一類。眾生的範圍廣,人民範圍很狹窄,因為人民只是一個族群,但是大家容易理解。好教!他有善根,他有福德,如果沒有善根、沒有福德,怎麼可能有豐樂的世界?我們知道這是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你一看依報豐樂,你就肯定這地方的居民善根深厚,有智慧、有福報,佛菩薩到這地方來教化容易。他有智慧,他能信能解;他有福報,他能行能證。世尊幾乎在所有經論裡頭,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修福修慧。近代的圓瑛法師,他的道場在上海,我去拜訪過,明暘法師接待我。我看到老法師的「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凈土」,圓瑛法師。這是正確的,一點都不錯。在我們想像當中,佛在這世界教化眾生,必然也是像圓瑛法師一樣教大家求福、求慧、要求生凈土,求生凈土就是變豐樂為極樂,這是究竟圓滿的果報。

  我們看如來在這世界,名號就是教學的綱領,『如來於彼,或名薝蔔華色』。這名號裡頭著重在「色」,現的色相,色相的美好象薝蔔華,薝蔔華到底是什麼花?印度有,翻經的法師加以註解跟中國人所說的梔子花很相似。梔子花可以入葯,中藥裡面有,這花顏色美,香氣濃,作用很多,佛在這地方示現的色相,用這來做比喻。一般經典裡面常說的,我們看到最多的,佛現的色相是金色,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的「紫磨真金色身」,梔子花的顏色也是黃的,也是黃色的,人看到了喜歡,生歡喜心。

  色相的圓滿是攝受眾生必要的手段。教化眾生,如果眾生看到你不喜歡,你有再高的德行,再好的學問,再大的慈悲都沒有用;他不願意親近你,不願意跟你接近,你就不能度眾生了。我們學佛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就不能不學習如來度眾生的方法,所謂是善巧方便,這裡面實在講善巧方便多,說不盡,他有一個總的原則、總的綱領,你要能夠抓到,你就能夠學到佛度眾生的善巧,那是什麼方法?儒家講得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兩句話講得好。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想到這一句?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為什麼我跟人處不好,我們差的就是什麼?差的沒有內省。孟夫子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沒有做到!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遇到麻煩,遇到障礙,他的反應:我沒錯,錯在他。這結永遠解不開。聖人不如是,聖人遇到困難、遇到障難,回過頭來想自己,反求諸己,別人沒有過失,過失在我自己,我做得不夠好。縱然你做得好,還引起別人誤會,那就是我做得不夠好;做得好,別人讚歎,沒有誤會,你才圓滿,這裡頭有大學問。你遇到一個多疑的人,煩惱很多的人,專門找麻煩的人,你怎樣能迴避,這是你的學問、是你的功夫;別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真實智慧,善巧方便。

  我們特別是在《華嚴》裡頭,《華嚴經》長,分量大,內容很豐富,佛在這裡頭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在前面《世主妙嚴品》裡面讀過,參加這法會,十法界一切聖賢眾生統統都在裡面,沒有缺席的,真正是大圓滿。佛菩薩怎樣跟十法界眾生相處,處得那麼融洽,那樣的美滿,那樣的自在,這就叫成佛。我們自己的麻煩,這個看得順眼,那個看得討厭,這時候你有沒有想到,誰做主宰?你家裡頭的傭人做主,煩惱習氣,八識五十一心所是你家裡的傭人,你自己可憐不能當家做主,主人公是見性、聞性,六根根性是主人;根性不能做主,你說你可憐不可憐?主人要能當家做主,所有的傭人他們都很有能力,都很能幹,聽你指揮,替你辦事。諸佛菩薩如是,聲聞緣覺如是,所以他們稱正覺。我們凡夫可憐,這前面講過多少次了,也有同學們口頭上也常常掛著「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沒錯,現在這佛做不了主,當不了家。佛變成什麼?佛被人冷藏起來了,被幽禁起來了,家裡的傭人當家,胡作妄為,造種種惡業,感種種苦報,讓你這當家主人也困在裡面;雖然你是不受影響,真的,確確實實不受影響,但是你困在那個地方不起作用。諸佛如來說你是可憐憫者,你是佛,你是個可憐憫者的佛。

  這是講諸佛如來在九法界示現色身,這相好是接引眾生的方法。凡是真正修行的人,相貌哪能不好?為什麼?相隨心轉。你心覺悟了,心清凈了,覺悟了,覺悟的相;清凈了,清凈的相;慈悲了,慈悲的相,都是好相。我們標榜的這五條: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你說這相好不好?用薝蔔華色來形容。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第四段豐樂世界名號的第二句:

  【或名日藏。】

  『日』是太陽,『藏』是含藏。我們現在知道太陽是一個星球,是完全在燃燒的星球。它所含藏的,用現代人的說法是大量的能源,但是能源的量再大,也會有燒完的時候。這科學家知道,他們也能夠計算出來太陽這樣的燃燒還能夠燃燒多久。世界有成住壞空,講我們這最小的世界,太陽系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現在是在住的階段,太陽系形成,成,現在在住;住劫後面就變壞,壞了以後就消滅,就空了。但是成住壞空、成住壞空永遠不斷在循環,這就是物質不滅的定律。何以不滅?因為它法性不生不滅。它是什麼變的?法性變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這兩句話說盡了。

  在佛法裡面完全是取表法的意思,表法我們看到這名號就曉得,自性裡面含藏著無量無邊的智慧光明,像太陽一樣遍照十方。實際上,我們曉得太陽的能量有限,光明也有限,並不能普照十方,但是自性裡面的般若光明,確確實實它是真正的遍虛空周法界。德能從智慧現出來的,相好也從智慧現出來的,所以這三種,智慧是體。連德能、相好也從智慧變現出來的,難怪佛法裡面,始終追求的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講的智慧。這一句話我早年講經,常常用究竟圓滿的智慧來說,因為這樣講法大家好懂。無上正等正覺不好懂,究竟圓滿的智慧,大家比較容易理解。智慧能生萬法,能現萬法,這是性之體,法性的本體。迷了,它就起變化,就變成無明,變成煩惱,變成妄想,變成分別,變成執著,覺了統統是智慧。這名號給我們的啟示,學佛是學智慧,佛法決定不迷、不愚、不痴、不消極,是真真實實有用的學說,能解決世出世間一切問題。第三個名號:

  【或名善住。】

  這名號好,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佛在《金剛經》上其實就是講兩個問題,須菩提尊者問的,實際上他問就是代我們問。他問了兩個大問題,「云何降伏其心」、「應云何住」。這在修行人來講是兩大問題。第一個怎樣把我的心(就是妄念)降伏住,使我這心裡頭沒有妄念?第二個問題,我們的心到底要安住在哪裡?佛說這一部《金剛經》就是答覆這兩個問題。《金剛經》,同學們讀過沒有?學過沒有?我讀過,我學過,我也聽講過,怎麼樣?你的妄念有沒有伏住?沒有。心到底安住在哪裡?不知道,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到處亂跑。般若不容易!

  我講《金剛經》的時候也說過,《金剛經》要跟凈土一比,凈土確實是超勝,無怪乎一切諸佛讚歎。我們在《彌陀經》上看到六方讚歎,實際上《彌陀經》梵文原本是十方諸佛讚歎,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省略了,他只講六方,四方上下。在原本裡面你能夠看到有東北方、東南方、西南方、西北方。這是羅什大師省略掉了,玄奘大師的譯本裡面具足;玄奘法師是直譯,羅什法師是意譯的。在《無量壽經》上我們看到十方佛讚歎,有道理。這兩大問題你要是問凈土宗的學人,一句話就解答了。「云何降伏其心」?阿彌陀佛。這問題解決了,你的妄念不管什麼念頭,善念也好,不善念也好,念頭一起,「阿彌陀佛」,把這念頭壓下去了。所有一切的念頭統統歸阿彌陀佛,不是把妄念、妄想全部都降伏住了嗎?再問應云何住,我這心要住在哪裡?阿彌陀佛,住在阿彌陀佛上就行了,心裏面除阿彌陀佛之外,別無一物,你決定往生。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古大德說得好,永明延壽大師講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是凈土的勝方便,最殊勝的方便,這法門不可思議。

  這法門什麼人成就?兩種人最容易成就,上智、下愚。上智的人一聽到這法門,這容易太簡單了,我何必去自找麻煩?就是祖師大德所說的,三藏十二部讓給你們悟,八萬四千行饒給別人行。你們愛怎麼行就怎麼行,我放下了,三藏十二部放下,八萬四千法門也放下,只要一部《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不再有第二個妄念;萬緣放下,一心專念,這就是念佛三昧,這就是善住。下愚之人,我們講他沒有知識,他不認識字,他沒有念過書,什麼也不懂。他聽說一句阿彌陀佛,他自己有自卑感,我幹什麼都不行,這一句阿彌陀佛行,我會念,老老實實一生就念這一句佛號,他成功了。《彌陀經》都不會,《彌陀經》講什麼東西他不知道,他沒有聽過。諦閑法師那個念佛站著走的鍋漏匠不就是這樣的人嗎?下愚。當中,難了,上不上,下不下,你說他沒知識,他讀得很多,聽得很多;你說他真有智慧,他煩惱伏不住,二六時中妄念紛飛,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心想什麼就住什麼。凡夫的心實在講,住就是他的求、他的願,住名聞利養,住五欲六塵,住貪瞋痴慢,累死了,也苦死了。

  善住的人,佛在《金剛經》上教須菩提尊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正確的,我們做不到,住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再學無住生心,這是個巧妙的辦法。諸位想想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誰不會念?誰能做得到?無所住就是真心現前。惠能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大師確確實實是應無所住,住無所住,心裡頭一個念頭都沒有,一念不生,但是怎麼樣?清清楚楚、明明了瞭,那是真心。

  如果你要學,好,我什麼念頭都不要想了。你以為你無住了,你住在無住上,還是有住。住在無住上的是無想定,好,無想定將來生四禪無想天,外道天。跟四禪,四禪天人有大福報,他們在享福;外道天裡頭的人沒有福報,他享不到福報,他完全被困惑在無明裡面,定是有了,沒有慧,什麼都不知道。所以佛法裡面講禪定,有止有觀,有靜有慮,靜就是止,慮就是觀,他清楚、他明了。所以這裡頭有定有慧,觀是慧,止是定,靜是定,定慧等學,止觀不二,這善住。他不是無明,跟無想定完全不一樣,無想定裡頭只有止沒有觀,只有靜沒有慮,所以那個定修成是一片無明覆蓋,什麼都不知道。

  佛法裡頭教導我們,「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定裡頭沒有慮、沒有觀,怎麼會開慧?所以定裡頭有境界,那個境界要清楚、要明了。怕的是什麼?不善住,境界現前你執著了,起了分別執著,魔障就現前。所以參禪、持咒容易遭魔障,為什麼容易遭魔障?你要曉得,你沒有智慧揀別境界,你在境界裡面起了分別執著,好,立刻入了魔境界。《楞嚴經》末後佛說了五十種陰魔,都是定中發現的境界。五十種每一種是一個大類,每一大類裡頭境界無量無邊,你要有智慧、有能力揀別。如果你真能守得住釋迦牟尼佛教須菩提的那個原則,那就沒問題了。《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八個字你要是會了,五十一種陰魔現前,你很順利通過,你不會遭魔。遭魔就在什麼?就在著相,就在動念;「不取於相」,你取相,「如如不動」,你動了心,動什麼心?貪瞋痴慢。順自己境界裡頭動了貪的念頭,不順自己意思的動了瞋恚的念頭,這叫動。如如不動,不起貪瞋痴慢。

  我們講最初方便現前下手的功夫,在一切人事物順境、逆境裡面,怎麼用功法?決定不起控制的念頭,決定不起佔有的念頭。我們從這裡下手,慢慢的功夫就得力了。自己清楚,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我不想控制,我不想佔有;有這念頭是迷惑,有這行為是造業。為什麼會有這種念頭起來?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能控制得住嗎?你真的能佔有得了嗎?你要果然能控制,果然能夠佔有,佛菩薩都來拜你做老師,為什麼?他做不到。你能做到,那你就比他強多了。所以,你自己以為控制了,以為佔有了,那是作夢,自己在造業自己不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法是空的,自己的身、自己的心也是空的。身,現在我們懂得,剎那生滅,不是說等你死了才叫做滅,剎那生滅,剎那生滅的現象就是老化,我們講老化。老不是一年比一年老,這連波斯匿王都明白,他說我不是一年一年的老,我是一天一天在老,一天比一天老,這話就相當覺悟,再進一步的是一秒鐘比一秒鐘老,不是這樣的嗎?

  身保不住,心妄想紛飛,變化無常,所以四念處裡面教我們「觀心無常,觀受是苦,觀身不凈,觀法無我」,智慧。世出世間一切法無不如是,真正了解事實真相,才知道佛講的話是真的,一點都不錯,應作如是觀,這才叫真正善住。我們沒有這能力,我們懂得經上講的這道理,但是我們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對於經教理解得還不夠透徹,所以還不能起作用;理解透徹之後起作用。真正理解透徹,智慧開了,煩惱習氣不起作用,你才能做得了主。所以,今天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講得好「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善因善果,這是真正聰明人。心裡頭不能有別的東西,只要有阿彌陀佛就好。但是你不能夾雜,你夾雜,依舊沒放下。

  我過去在台灣講經,這事情大概在十幾年前,遇到一位老居士,過年的時候來拜年,跟我說:法師,現在我一心念佛,我什麼都放下了,但是就是孫子放不下,其他都放下。我就告訴他,我說你念佛有障礙,你得不到一心不亂,不但一心不亂你得不到,功夫成片都不容易。他說為什麼?你孫子放不下!他說那怎麼辦?他常常心裡挂念著孫子。我告訴他:你把你這孫子換成阿彌陀佛,你就成功了。無論在什麼地方他常常想到他孫子,想到孫子,當然就把阿彌陀佛忘掉了,功夫不純,你的心還有牽掛。這種牽掛就是輪迴心,一切作為是輪迴業。你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別的都放下,將來變成什麼?福報,你修這一生修的是來生的福報,不能往生。

  真正要想往生,要徹底放下。這徹底放下,人說:學佛的人好象一點感情都沒有。沒錯,學佛的人把感情轉變成智慧,必須要曉得這佛在大經上講得很清楚,智慧跟情是一體,是一樁事情,覺悟了叫智慧,迷了就叫感情,它是一個東西。所以情重不怕,只要一覺,情重智就高,它是一不是二,一體的兩面。但是迷了,智慧變成感情,往下墜落;覺悟了,感情又變成智慧往上升,上升下墜是一個道理,不是兩個道理。所以,從前李老師教我,我們既不是上智,又不是下愚,想想學上智學不到,學下愚,這李老師教給我。上智是真學不到,學下愚,愚不可及。他老人家跟我講他是學愚,學了幾十年還學不像,後給我說,學愚也不容易,但是真能夠學愚,沒有不成就的。這是老人家他自己一生修學的心得跟我談過,我的印象很深。

  經教,實實在在講現在沒有人講,沒有人弘揚,如果這世間還有一些人到處講經說法,我絕對不會講經。沒有人講了,我們身是佛弟子,續佛慧命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天職。在這時代無論在家出家,你是真正佛弟子,你不能夠延續佛的慧命,怎麼對得起佛,怎麼對得起眾生?為這樁事情,這不能不講。所以我對於弘法、護法的,無論在家出家同學,我一點點嫉妒心都沒有,我歡喜,我會全心全力協助,修隨喜功德,但是沒有人干,逼著自己非干不可。

  這個樣子,你要講經,你的心要不安住在經教上,你怎麼能講得出來?念佛的人要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上;你要學《華嚴》,你的心要安住在《華嚴》上。經的分量太大,抓它的綱領。綱領很明顯,普賢的十願,文殊的十波羅蜜,這二十句抓住了,你的心安住在這上,那你是住《華嚴》。通途法門,佛常講,菩薩心住六波羅蜜,諸佛如來心住平等,清凈平等,善住;決定不住六道輪迴,決定不住小乘。換句話說,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是覺悟人安住之處,真正覺悟人住一真法界,住極樂世界。如果我們對人天福報,欲界五欲六塵的享受,還有留戀,還有嚮往,你的心住在這上。這裡頭財、色、名、食、睡,佛常講這是地獄五條根,你怎麼能住這兒?但是我們冷靜觀察,這世間人哪一個不住這裡?這事情麻煩了,佛教導我們應無所住,連佛法都不能住,「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連法都不能住,非法是名聞利養、是五欲六塵,你怎麼會住在這裡?

  大乘經上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話非常非常重要,你要是真的知道了,經論裡頭還有兩句話: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這是解釋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事實真相。所以心清凈一切法清凈,心平等一切法平等,心真誠一切法真誠,你就見到法性了。見性不著相,你就如佛所見,佛法裡面講佛知佛見,見性不見相是佛知佛見;見相不知道有佛性,那是邪知邪見。我們每天展開經卷就是親近佛陀,親近菩薩,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這緣有了,緣不容易!

  我們想想在今天這社會,每天我們在一塊共同來學習經教,不多見!天天干,鍥而不捨,不是偶爾,長期的,盡形壽的,我們依然不得受用,這原因是什麼?原因不外乎兩種,第一種我們的業障太重了,天天喚,喚不醒,偶爾醒過來翻個身又睡著了,就像這種情形。第二個我們的熏習不夠。這是實實在在的話,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我跟大家在一起學習《華嚴》四個小時,還有二十個小時,你要不是自覺自發,你肯定隨順煩惱習氣。諸位想想看,二十四個小時只有四個小時隨順經教,或者我們說得好聽一點,隨順性德,二十個小時隨順煩惱習氣,你怎麼會成就?

  從前佛教叢林寺院容易成就人,什麼原因?八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一天有十六個小時在經教上,另外八個小時,你想打妄想大概也沒有時間,你累了,累了只好休息;睡覺是無明不是妄想,他容易成就。就是個念佛人,我們看看念佛往生的,在時間上比例來說,一天都是十幾個小時在念佛,在佛號上,除了休息。鍋漏匠三年為什麼成功?他佛號不間斷,老師教他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就接著念。他一天休息的時間算他八個小時,十六個小時在念佛,他成功了。沒有別的,確實善導大師講的「總在遇緣不同」。他的緣殊勝,就是他有這機緣,能夠讓功夫不間斷,這就是第一殊勝的法緣,善住我們要學。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0四八卷)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豐樂世界如來名號第四句:

  【或名現神通。】

  『現神通』這三個字在中國人都非常熟悉,什麼原因?大概都是受了小說《西遊記》的影響。在中國小說裡面,像《西遊記》、《封神榜》、《濟公傳》這一類的,大家也非常喜歡看,這些神怪小說,種種不思議的變幻,以為這是神通;這不是佛經上講的神通。佛經上「神通」的定義,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了,才不至於產生誤會。「通」是通達,通達無礙,無論是對事、對理。在佛法裡面講,除了事理之外,我們一般人不太熟悉的,它有性,它有相,還有因,還有果;這六個字在佛法裡面講,把整個宇宙所有一切萬事萬物統統包括在其中。對於這些,你都能夠通達明了,而沒有障礙,這叫「通」。通為什麼加個神?是一般人不可能通達的。也可以說,你這種能力超過一般平常人,一般平常人看到你,神奇,超乎常人,稱之為「神通」,絕對不是神怪小說裡頭所說的那些神通。

  在佛法裡面,佛給我們講,神通是我們的本能,本能失掉了。現在還保存一點,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失掉,現在我們保存的這能力只有百分之一。我說百分之一也許都說得太過分,嚴格的講可能今天保留的,那是千分之一、萬分之一,決不為過。「神通」就是功能,自性本具的功能。你說眼能見,我們現在眼也能見,但是隔一張紙,紙外面我們就看不見,這見的能力這麼小。眼本來它這功能什麼都能見到,我們在房子裡面,房子外面的東西看得清清楚楚,沒有障礙,這是神通!其實,從現代科學角度裡面來看不難懂,佛說我們六根的能力本來都是沒有障礙的。現在從物理上來講,要是什麼都能看見的話,我們現在知道,光波是有許許多多種,我們在許許多多不同波度的這些光波,我們只能看到其中的一種。我們今天能見的,比這波長的我們見不到,比這波短的我們也見不到,但是現在藉科學的儀器,能夠看到幾種通常肉眼看不到的。X光我們見不到,但是用儀器在X光裡面那就透視了,說牆壁外面有些什麼人在活動,我們看得清清楚楚。如果你能夠有能力看見X光的話,那就沒有問題,這光線波度你沒有問題了,你就能看到。紅外線、紫外線,在夜晚沒有陽光的時候,沒有燈光的時候,也能看見,如同白天一樣,很可惜,現在他們把這種科技用在戰場上。

  所以我們知道,光在空中就像佛經上講的無量無邊。光從哪裡生的?自性本具般若光明遍照法界。我們的功能為什麼會失掉?現在這眼、耳、鼻、舌、身、意,能力都非常狹小,不能說沒有,還剩這麼一點點。佛法教我們恢復的,是把我們圓滿的能力統統恢復現前。到那個時候,世界就變了,為什麼?空間沒有了,空間沒有了就是沒有遠近,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阿彌陀佛在哪裡?就在我面前。我也沒去,阿彌陀佛也沒來,這不可思議,這真的是神通。時間也沒有了,過去無量劫前就在眼前,未來無量劫以後也在眼前。

  今天我們講這話,幸好科學家給我們做了證明。上個星期鍾茂森居士在此地給我們做了兩次講演,來報導歐美科學家最新的發現。發現什麼?他們發現在某一種狀況之下,沒有遠近,沒有先後;沒有遠近就是沒有空間,沒有先後就是沒有時間,跟《華嚴經》上講的一樣。科學家從什麼地方發現的?他是從數學推演出來的。佛法里確確實實講的,那是什麼世界?那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沒有對立的。諸位要知道,遠近是對立,先後是對立,所以科學家講這世界,世界是相對的,相對的世界可以解釋什麼?六道是相對,有來有去,天上人間;一真法界裡頭沒有相對,有相對就不叫一真了。科學家不知道用什麼方法來探測、來了解,佛法用的方法是用禪定,甚深的禪定把這些對立突破了。對立從什麼地方來的,你要懂得,為什麼禪定能夠突破?佛給我們講,對立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而來的。萬法唯心,一切唯心造,一切法從心想生,唯識所變,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時間、空間是這樣變現出來的,空間裡面許許多多不同維次,也是這樣變出來的。禪定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妄想分別執著不是事實。妄想它叫虛妄,它不是真的;分別是從妄想裡面生的,執著也是從妄想裡面生的。能生虛妄,所生哪裡會真實?統統是虛妄。現在問題就是這虛妄怎麼樣能把它打破,能使這虛妄還原。

  所有一切聖賢,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無量無邊的世界,這世界裡面有剎土、有眾生、有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恢復到本能,恢復到自性,用的方法都是戒定慧三學;這三學當中,定是樞紐,戒是方便,慧是目的。所以高級的宗教沒有不修禪定的,禪定功夫愈深,你突破的空間維次愈大。佛在經上舉例子告訴我們,阿羅漢的能力,阿羅漢是九次第定,這樣深的定功他突破六道,超越六道,六道裡面的狀況他非常清楚,等於說這是近距離;佛說他的能力能夠見到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菩薩的能力比他就大,我們曉得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第七信的菩薩,他的能力跟阿羅漢一樣,他的智慧超過阿羅漢。為什麼?心量大,阿羅漢的心量比不上他;斷煩惱的功夫相等,我們就可以知道,突破空間維次這個面是相等的。可是八信、九信、十信那就比阿羅漢高了;再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那個定功愈來愈深,我們沒法子想像;到等覺,普賢菩薩能入微塵裡面的法界,那個真叫神通廣大。現神通我們凡夫也見不到,微塵裡面的世界誰能見到?普賢菩薩能見到。諸位要知道,普賢是等覺菩薩;換句話說,等覺菩薩能見到,能入。十地菩薩跟我們一樣,聽說,當然他理解的比我們深,他明了的比我們透徹,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這「通」是通達沒有障礙,《華嚴經》上講的四無礙法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哪個地方產生障礙,就出了毛病,為什麼?不通了。

  我們自己本身,本身就是神通。你要知道我們自己這身體,這身體構造很複雜,有多少器官,多少經脈,它們的互動、合作、運行暢通無礙,身體健康;哪個地方不通,我們講生病了。病是什麼?病是不通。古時候治病我們在《大藏經》裡面看過,《大藏經》裡面很多治病的咒語,那個咒語沒人懂。實際上講,它根本就沒意思,它只是要叫你發出那個聲音,這聲音是什麼?振動某一個部位,用音聲來治病。你這一振動,那個地方它就通了,病就好了,沒事了,很有道理。但是非常可惜,現在經典裡面這些方法,文字有,我們發的音不準確,那就沒有效果。所以這些咒語要口傳,文字記載沒法子,不會準確的。你記載這字,你就在中國,中國每一個省、地方,念這字的音聲都不一樣,到底念哪個音準確?唐朝時候,那時候翻譯的是那個時候的音聲,而且是那個地區的音聲,用其他的方言來讀這字,它就不靈了;實在講,它不是不靈,音聲發的不準確,這很可惜。

  我們在史傳裡面看到,唐宋時代,還很流行用這咒語治病,不是別人給你咒,是別人教你,你自己念,自己用音聲把管道打通,這是最好的方法。其次則是按摩,按摩是假借別人的幫助,音聲是完全是自己治療。再其次針灸,無非都是打通穴道而已,非常有效,非常快速。到用藥物的時候,那就等於像現在用化學,藥物吃下去之後,產生化學作用,也是把你那個障礙東西給它化解掉,使它暢通,一個道理。但是這裡頭最重要的,還是在你的心念,你的念頭,「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最重要了。所以心理健康,身體哪有不健康的道理!心理不健康,人多病,醫生很難治療,為什麼?醫生給你治好了,你又想到這裡痛那裡痛,有病了,病就來了,想什麼什麼現前。因為生理它是個物質,物質我們今天知道它有靈性,就跟現在科學家用這水,用這些東西來做實驗一樣,它有靈性,它隨著念頭產生不同的變化,它會變現。念頭清凈、念頭純正,全身所有一切細胞都是清凈的,都是純善的,你身體怎麼會不健康?一般人說帶著毒的細菌到你身上來了,它的毒就沒有了,它產生化學作用,毒沒有了,它就變成好的菌。這什麼原因?你那個心會改變它,你的心善,念頭善,行為善。

  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教給我們的,「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我們現在這世間SARS大家很恐怖,很苦。「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SARS不在例外,在這例裡頭。什麼法?「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念頭善;「觀察善法」,行為善,就行了。「不容毫分不善夾雜」,能離一切世間苦,這不得了。我們要懂這道理,佛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現代科學家給我們證明,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這些障礙沒有了,一切通達,通達就健康了。我們世間人看到,這神奇,這不可思議,其實很平常的道理,只是我們凡夫不了解而已。這不了解是迷了,迷得太久了,迷得太深了。

  佛現在為我們現身說法,現身,身教,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說法是言教,用這兩種方法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了解事實真相,這叫現神通。所以現神通不是別的,就是佛在經上常常講的為人演說,上頭還有一句「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那就是現神通。我們悟入層次不同,契入境界有淺深廣狹不同,我們讀誦受持,為人演說,當然有程度上的不同,無一不在現神通。不過這地方要注意一點,你所顯現的要與經教相應,這就是正面的,如果與經教相違背,那是負面的,這要知道;正面的是佛道、是菩薩道,負面的是六道、是三途,果報相差太大了,這一點不能不知道。再看下面一句,名號的第五句:

  【或名性超邁。】

  這就是超越。這世界豐樂世界,眾生根性大利,福報不小,佛在此地教導,目標宗旨就定在明心見性上。不像在我們這世間,我們這世間佛教學的標準定得很低,因為這地方眾生業障很重,習氣很深,太高了做不到,這地方的目標只定在「斷惡修善,破迷開悟」。破迷開悟裡頭伸縮性很大,所以講這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徹大悟。那個大徹大悟就是明心見性,根利的人,上上根人。破迷開悟伸縮性很大,『性超邁』的伸縮性不大,標準就是那麼高。佛教化的對象真的是不一樣,這樁事情我們不能不明白。

  這經講到這地方,我們也用了兩千多個小時,要是一直聽下來沒有間斷,我們就可以談談了。一切眾生,佛說有兩個命,一個是身命,一個是慧命。大家都知道的身命,對身命非常愛惜,非常執著,貪生怕死;他不知道身命是因緣所生法,凡是因緣所生的,必定是有生有滅,哪有不滅的道理!但是這身命從哪裡來的?因緣所生的,因緣從哪裡來的?因緣是生滅法,緣聚緣散。因緣的後面還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慧命,慧命是什麼?法性。法性不生不滅,法性不是因緣生,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因緣生,不是因緣生它就沒有生滅,沒有生滅是真正自己,是性。

  你要問我們性在哪裡?就身體上說性在哪裡?性是圓滿的,全身每一個細胞。細胞還太大了,在今天科學技術把細胞分析,分析成分子、原子、電子、粒子,佛法裡面講微塵,極微之微;每一粒極微之微(這是最小的,不能再小),都具足圓滿的法性。圓滿到什麼程度?能現虛空法界,能現一切眾生。這我們應當懂,前面講過,普賢菩薩有能力入微塵裡面的世界,這真正是不思議,所以《華嚴經》叫大不思議經,《維摩》叫小不思議經。

  佛在《楞嚴》上是對中上根性人所講的,不是對上上根,所以只舉六根的根性;六根根性只舉一個,說得很詳細的見性,經文很長。「十番顯見」,用這來說明你有見性。能見是心,不是識,也不是眼根;見性是心,見性不滅,見性無礙。說了十條,證明見性是真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它不是生滅法。那是什麼?那是真正的自己,禪宗裡面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你自己的自性。你能夠明了,那叫大徹大悟,你能夠契入了,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所以明朝時候交光大師教導我們學佛的人,修學大乘的人,他在《楞嚴經》裡面講的,日常用功怎麼用法?「舍識用根」,這話講的一點都不錯。交光大師也是了不起的人,念佛人,《楞嚴正脈》的序文裡面他自己說,他壽命到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跟阿彌陀佛說《楞嚴經》自古至今(他是明朝末年的人,萬曆時候的人,跟蓮池大師同時代的),他說自古以來,這《楞嚴經》就沒有一個好的註解的本子。因為古人講《楞嚴》都引用天台家的三止三觀來解釋,解釋《楞嚴經》裡面的奢摩他、毗婆舍那、禪那,沒有真正能夠發明《楞嚴經》的經義。他跟阿彌陀佛說:我想把這經重新做個註解,跟阿彌陀佛告假,等這註解注完之後再去。阿彌陀佛就答應了,准了他的假,這不可思議!由此可知,他念佛的功夫成熟了,向阿彌陀佛請假,遲幾年再去,把這註解完成,這註解叫《楞嚴經正脈》。他不用天台的解釋,他用經典裡面所說的舍識用根。但是要曉得舍識用根高,天台的三止三觀還是意識,我們一般人能修。舍識用根是上上根人,就跟六祖大師傳的禪一個味道,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舍識用根怎麼舍法?怎麼用法?識,我們就日常生活當中,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眼耳鼻舌身意,你把這放下,用什麼?用根中之性。換句話說,你見,用見性見;聽,用聞性去聞;嗅,鼻嗅,不要用鼻識,用嗅性去嗅;舌嘗味道不要用舌識,用舌性,這東西難了,說的很容易。這就是古大德常講,我們六根起作用第一念是真性起用,見聞覺知真性起用,第二念就落在意識裡頭,很快它就變了。如果能保持第一念,這人不就成佛了嗎?交光大師是以這為宗旨,舍識用根就是保持第一念,不落在第二念。講得一點都不錯,不是上上根人怎麼能做得到?

  天台家的三止三觀,行,我們中等以上根性的人都能學;舍識用根,這個理我們很明白,方法也懂得,就是做不到;換句話說,第一念保持不住。哪個人不想保持?我們講瞬間就變了,瞬間太長了,時間太長了,生滅的念頭就用佛在《仁王經》上講的,我們已經很難想像了,《仁王經》上講的那個速度,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換句話說,二十一萬分之一秒就變了。二十一萬分之一秒是見性見,第二秒呢?第二個它就變成識,它變得太快了,沒有法子想像。

  我說這是如來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我是怎麼會有這種說法?因為現在大家知道,科學家都是用光的速度,認為現在所有物質現象裡面,知道光是最快的。光一秒鐘三十萬公里,三十萬分之一秒,光走一公里,太遠了。一百公里一千公尺,光走一百公尺需要多少時間?走十公尺需要多少時間?走一公尺需要多少時間?然後你慢慢再算從一公尺一百公分十公分一公分、一公釐。然後你看到光在那裡停留著不動,那是億億分之一秒,光停住在不動,那個裡頭的生滅才是經上講的「念」,剎那生滅是講這個,我們沒法子想像。所以第一念誰能保持得住?真的,宗門講明心見性,極少數上上根人,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能保持得住,那就是法身菩薩了。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看第四段豐樂世界如來名號第六句:

  【或名慧日。】

  『慧日』也是佛法裡頭常用的,在表法裡面最明顯的意思是智照,智慧遍照法界。我們用一句淺顯的話來說,他這個意思就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事物要懂得用理智,決定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往往出差錯,用智慧就不會出錯誤了。要怎樣才能讓理智現前?這是一個很嚴肅的課題,如果我們有私心、有自利,智慧就不能現前。換句話說,我們常講這個人喪失理智,會做錯事。什麼人能夠經常保持理智,不至於感情衝動,感情用事?在一般講,自私自利的這個念頭很輕,頭腦很清醒,有耐心,有定力,才能把感情衝動伏住。時時刻刻是理性站在前面,處事待人就能避免過失,這在世法裡面講也是高度的修養。

  在佛法裡面非常重視,沒有智慧的觀照,大小乘佛法都不能成就,可以學什麼?人天小果。人天的果報還是要理智,如果沒有理智的話,沒有理智果報在三途,三途是情執太重,沒有理性。大小乘佛法里講到最低的位次,諸位都曉得小乘須陀洹,大乘華嚴圓教初信位的菩薩。諸位想想,沒有智照你怎麼能斷八十八品見惑?也就是說,你怎麼能夠把三界九地這一切錯誤的看法修正過來?還是要靠理智。單單是定不行,單單有定沒有慧,縱然你修得四禪八定,你也只能夠往生色界、無色界,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比不上須陀洹,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薩。佛法裡面,禪定裡頭有慧,定慧等學,沒有智慧怎麼行?

  智慧是本有的,這一點諸位一定要記住,慧命是本有的。我們的智慧失掉了,怎麼失掉?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我們要常常迴光返照,這一迴光返照,這才真正知道妄想實在是太多太多,晝夜不停。古大德把這比喻像瀑布一樣,這是大起大落,止不住。晚上睡覺也不行,也止不住,他還作夢,夢境裡頭顛三倒四;這就說明你這念頭起伏太大太大。沒學佛之前,真的是這樣,學佛若干年之後,稍微好一點了,也作夢,夢不像以前那麼糟,那麼亂,這就說明什麼?你進步一些了。如果你做的夢境裡頭已經遠離惡夢,不再做惡夢,你又進了一步。什麼都可以測驗自己的成績,自己修行到什麼程度不用問人,自己比誰都清楚,要真干,功夫沒有進展,要求懺悔,懺除業障。

  初學,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佛前懺悔。佛前懺悔裡頭最普通有效的方法,拜佛,懺悔心拜佛求佛加持。一般初學我常常建議,每天至少拜三百拜,你能夠堅持一年不間斷,准有效果。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隨順經教,決定不可以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那你就沒有進步;起心動念非常容易衝動,這功夫不得力。在中國從前老人,像李炳南老居士常常給我們講,這是什麼相?薄福之相,沒有福。我們想想對,有福的人怎麼樣?他穩重,還有有福的人他緩慢,不是那麼急急躁躁很容易衝動,薄福。老師以前教導我們,薄福之人要原諒他,對他要敬而遠之,他很容易生事。

  由這地方,使我們想到我們年輕的時候,老師常常教導我們,讀曾國藩先生的家書、家訓,這我們在學校念書的時候,老師叫我們看這些東西,做課外的讀物,所以我看過。看到曾國藩先生教他的子弟(他的兒子,他的侄子),教這些晚輩,還有他的小弟,要教他在日用平常當中,所有一切都要緩慢,不要急躁;說話慢慢的講,走路一步一步的走,穩穩重重。這是什麼?修定。穩重福相,福裡頭有智,急躁沒福。現在人說話太快了,我講經就有很多人初聽的時候說不習慣,為什麼?說我說得太慢了。我自己感覺得我已經說得很快了,但是要比那個電台裡頭報節目的,那他是比我快,要跟那個比,那我的確是不只慢半拍。

  我這一生當中遇到一個速度最慢的章嘉大師,那個人不管是動作、言語讓我們感覺到什麼?佛經上講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他確實是這樣,你看他的照片,他平常就這樣,一點都沒有裝模作樣,穩重,說話速度非常緩慢。他的好處就是沒有一句廢話,沒有一個字廢話,了不起的功夫,我們要懂得學習。下面一個名號:

  【或名無礙。】

  這名號我們看到歡喜,但是自己知道做不到。佛經裡面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理事有礙,事事有礙,觸處成障。障從哪裡來的?我們要曉得障的因是業,業障。我們做一點好事,在團體裡頭別人跟我不合作,太多太多了。沒學佛的時候,我也曾經在公家機關裡面做過事情,不跟你合作;出家之後,也不跟你合作,麻煩就大了;一直到老,都沒有人真正跟我合作。我們在這學院裡面,你們這學院年輕法師肯跟我合作嗎?不肯。為什麼不肯?經教上講的你們都沒做到。合作什麼?依教奉行。佛法的僧團殊勝,不是聽哪一個人的話,不是服從某一個人,服從經教,服從諸佛如來,所以佛法講「六和敬」,這就難了。

  諺語常講「好事多磨」,這話是一點都不錯。如果你不做好事,為非作歹,真的還有人跟你合作;你要不肯做這些非法的事情,沒人願意跟你合作。為什麼?今天一般世人他的觀念是自私自利,跟你合作沒好處。沒有好處,他沒有時間跟你合作,也沒有精神跟你合作,你要給他有好處;他的好處是名聞利養,是五欲六塵,我們對這沒有。所以我在沒有學佛之前,在公家做事,八年當中,我沒有朋友;學佛之後,有幾個學佛的朋友。

  我往來的,我喜歡讀書,喜歡求學,往來的都是一些教授。教授很清苦,在那個時代待遇很微薄,就是連方東美先生,高級教授,大學博士班的教授,都沒有錢買書。台灣當時藝文印書館,這是最初帶動翻印古籍最早的,它印《資治通鑒》、《十三經》、《二十五史》,我非常喜歡。我是好不容易買了一套《資治通鑒》,《十三經註疏》是一個長官送給我的,很不是一樁容易事情。這些教授看到這樣大部頭的書沒有力量買,讀書人,本分人,老實人沒有生財之道,只是在學校教書拿一點薪水,拿一點鐘點費,所以處處都有障礙。

  你教得不好,別人笑話你;教得好,別人嫉妒你,你說你難不難?世出世法都不例外,你要想修道行道更不是容易事,你在道場你修得比別人好,人家不讚歎你,人家嫉妒你;你學得比人好,人家也排斥你,逼著你怎麼樣?走投無路。這苦難我受過,所以我為什麼感激韓館長,我被人逼著走投無路的時候,她伸出援手幫助我。我在她家裡住十七年,她天天在經營張羅,給我借地方、租地方,讓我講經不中斷,很不是容易事情。種種打擊確實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得了的,我遇到非常困難的時候,我就到台中去住幾天,親近老師,老師給我開導;唯一真正能夠關懷我的人,照顧我的人,李老師。學佛,實在講這些地方在考驗你功夫,你有沒有耐心?你能不能受得了?要修忍辱波羅蜜。所有一切障礙你要能通得過,你就成功了;通不過,你就被淘汰掉了。

  所有一切艱苦障礙,都等於說是來考試,不能通過就淘汰掉。這時候你要有智慧,你有要定力,你要有忍辱。這裡特別要提醒的,不跟任何人結怨,古德常講「冤家宜解不宜結」。處事待人接物要小心謹慎,有意無意都不能得罪人,為什麼?得罪人就產生障礙。但是一般人的毛病習氣難改,習氣當中最讓別人討厭的是什麼?傲慢,真難改,自己曉不曉得?不曉得。別人看到你的態度、你的言語帶著有傲慢的習氣,別人看得很清楚,自己完全不知道,這叫習氣。因為你自己不是有意的,自己有意,當然知道,無意的叫習氣。佛在經上講過,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見思煩惱確實斷了,貪瞋痴慢疑真的是斷了,但是還帶著有傲慢習氣,習氣難斷。

  所以自己處處要謹慎,處處要謙卑。縱然你是站在領導的地位,你底下的下屬,你要怎麼對待他?真的要像對待兄弟姊妹、好朋友一樣看待。你要用長官對部屬那種態度,他當然服你,他不能不服從,因為你有權,心不服。你管他不能管一輩子,你有下台的時候,到你下台之後,他對你態度就不一樣了,你有困難的時候他不會來幫助你了。

  所以,中國在古時候做官的愛民如子,你們看《了凡四訓》這就是個好例子,做官能夠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幫助窮苦人。你看了凡先生的太太給他的兒子做冬天的衣服,用棉花。了凡先生說家裡不是有絲棉,你怎麼用這東西?他太太說絲棉貴,棉花便宜,我把絲棉賣掉,多買一點棉花,多做幾件寒衣去救濟窮人。存的是什麼心?所以離職之後,地方人民懷念這個知縣,永遠紀念他;他對於這地方人民有恩有德。

  什麼地方都值得我們學習,只要你留意,你就學會處事待人接物,那你無論做什麼事情,漸漸就會到無礙,很多人都願意幫助你。為什麼願意幫?是你真正替社會服務,真正替苦難眾生辦事,不是為自己。所以,只要有一點點自私自利的心,就會產生障礙。這是非常非常之難,特別在這時代,這時代為什麼會特別難?沒有接受過古聖先賢的教誨,沒有受過倫理道德的教育,所以特別難。我們看到古人,古人我們知道從小他就受過儒家的教學,懂得倫理道德,念念總不會離得太遠,處事待人接物他有分寸,有標準。下面第八個名號:

  【或名如月現。】

  『月』表清涼,月表柔順,也代表慈祥,都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日代表剛陽,月代表陰柔。在教學當中,老師對學生也是觀機,你要知道學生的個性,在佛法裡面講根性。根性善良,你不能用剛陽對他,他受不了;你要用慈悲,用愛心,用柔和,他會對你很尊敬,他會把你看作像自己父母一樣。只有性情頑劣不順,用威來折服他,威折慈攝。父母教兒女,老師教學生,剛柔並濟,才能收到好效果。剛是什麼?他怕你,畏懼;柔,他愛你。你要能夠讓學生對你又敬重你,又愛你,還要怕你,才能教得好。一味陰柔不行,學生不怕你;學生一味怕你、畏懼你,也教不成功,還要學生歡喜你愛你。這些地方都是展現教學的智慧,教學的善巧,佛家講的善巧方便。第九個名號:

  【或名迅疾風。】

  『迅疾』是快速,由此可知,佛法崇尚中道,佛法講到最高的境界中道第一義諦,儒家講中庸。所以大聖大賢,他們的本事說實在的話就是懂得用中,懂得用和。會用中用和的人,真的無論做什麼一帆風順,事事無礙。這不容易,沒有高度的智慧,沒有善巧方便,佛家講善巧方便,現在講手段(高明的手段在佛法講善巧方便),你做不到。確實這是大智大德大能,用中用和,中國自古以來,歷代的帝王都受過這教育。

  從前我在新加坡的時候,在新加坡有兩個老法師對我非常好,一個是演培法師,這是老友,我在沒有出家之前,我們就很熟;一位是松年法師,字寫得好,書法家,我們常常往來,現在這兩個人都過世了。另外還有一個竺摩法師,他不常在新加坡,他在檳城有個道場。我在新加坡在佛門裡面就這三個人,現在三個人都不在了,就像李老師講的找個談話的人都沒有了,這是真的。早年在台北能夠談話的,出家人有一位道安法師,在家的就是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別的也沒有人,所以李老師說:你也相當寂寞。老人知道;這樣的話沒有別人在我面前講過,他不知道!

  過於緩慢,過於快速,都是兩極,兩極有沒有用處?有,有用,看用在什麼時候。但是平常一般呢?一般要用中道。在今天這社會,我們用中道不行,用中道來不及了。現在要用「迅疾風」,用在什麼地方?用在弘法利生,用在培養人才,刻不容緩。這事情是慢慢來的話,眾生災難不但是免不了,非常嚴重。佛法在今天眼看著好象就要斷滅了,像油燈一樣,油已經幹了,燈快要滅了,這時候要趕快給它加油;這不是油滿的時候可以緩慢,油快要幹了。由此可知,佛法是活活潑潑,不是個呆板的,該快比誰都快,該慢比誰都慢。懂得這道理,什麼時候用什麼方法,這叫真正懂得中道,真正懂得用中,就是說無論什麼你都會用得恰到好處。

  在今天宗教教育比什麼都重要,不單單是佛教,佛教這一個教興起來,其他教不能夠興旺,救不了世界,救不了劫難。像一個身體一樣,我從前講了很多,不同的宗教就像我們身體不同的器官,我們佛教是眼睛,其他宗教就是其他的器官,我們單單眼睛好,其他都不好,還是死路一條。每一個器官都好,每一個器官都健康;每一個宗教都好,每一個宗教都第一,地球健康,世界健康。這道理要懂,不能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別人跟我是一體。我們今天住在這地球上,我們要肯定自己是地球人,他也是地球人,我們是一家人。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一家人,矛盾就能化解,誤會能化解,才能夠入無障礙的境界。第十個名號:

  【或名清凈身。】

  我們常講『清凈身』是從清凈心來的,心清凈,身就清凈。說身清凈,心當然清凈;心不清凈哪來的清凈身?身心清凈,世界清凈,宇宙清凈。要想清凈,你就要曉得清凈是性德,自性本具的,我們現在為什麼不清凈?被染污了。被什麼染污?我常常講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染污了我們的清凈心,染污了我們的本性,使我們遭受今天這災難。許多宗教裡頭都講世界末日,世界末日從哪兒來的?居住在地球上這些眾生嚴重染污帶來的結果。這地球上居住一切眾生,跟諸位說最嚴重的是人,不要怪其他眾生,其他的眾生造的業統統加起來比人少得太多太多了。人雖然不多,造的業不知道他們幾十倍、幾百倍、幾千倍,這真的。下面我們把總結念掉: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0四九卷)

  諸位同學,請看經文第五段,東北方攝取世界: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北方,次有世界,名為攝取。如來於彼,或名永離苦,或名普解脫,或名大伏藏,或名解脫智,或名過去藏,或名寶光明,或名離世間,或名無礙地,或名凈信藏,或名心不動。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到這裡是一段,這是娑婆世界東北方鄰近的世界。世界很多,世尊也給我們舉一個例子,『次有世界,名為攝取』。這世界的名字含義很好,諸佛菩薩必然是知道眾生根性成熟了,能夠接受佛菩薩的教誨,他到這世界來教化,成績相當可觀。居住在這世界的眾生,也是隨著妄想分別執著常常在轉變。

  釋迦牟尼佛降生在我們這世間的時代,我們從經論記載裡面來看,攝取不難。佛陀當年在世,教化已經隨著他的學生流傳到四方許多地區,對中國距離比較遠,北面是喜馬拉雅山,高原地帶的障礙,南面是大海。我們知道印度東南面是大海,所以佛法在佛滅度之後一千年才傳到中國。我們看到攝取這名稱,使我們想到眾生每一個時代的根性也不相同。確實佛法裡面講的因緣不一樣,經論上也說的業力不相同,他有共業。共業殊勝的,往往他會生在同一個地區、同一個時代,確確實實如孔子在《易辭傳》裡面所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稍微細心觀察就很清楚,我們看動物,現在方便,有許多人去搜集這些資料畫面,我們在電視「動物奇觀」裡面看到,真的一群一群野生的動物。牛一定跟牛在一群,馬一定跟馬在一群,它不會混雜的,物以類聚;再觀察植物,你看森林,原始的森林,哪一種樹木一看,這一片都是,它也是以類聚。人也不例外,志同道合。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盛世,好人很多,善人多,不善的人少,不善人也被善人感化了,共業有福報,都是好人;亂世情形就顛倒過來了,好人少,惡人多,善人因為人少,少數,很不容易感動惡人。亂世,大家都要受苦,但是善人在這時候,往往成就不可思議,不是一般盛世成就的人能夠相比。他受許許多多的災難、折磨,能夠不退轉。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的功德,等於極樂世界的人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這時間是以我們這時間來算的,不是以極樂世界),什麼原因?

  我們這世界障礙多,處處都是障緣,極樂世界沒有,沒有一樁事情不順利,所以在那個地方決定不會退轉,但是他的進度正常。娑婆世界修行的修行人是大起大落,要進進得很快,要退也退得很快;西方世界有進無退。進的時候大進,所以這功德超過西方極樂世界人修行。有些人在經上看到這些話來問我,他說:我們這地方也很好,何必要到極樂世界去?沒錯,是很好,但是這地方退緣太多,你能不能保證你不退?這一生能保證,來生能不能保證?娑婆世界壽命短促,西方極樂世界壽命長遠,這一點不相同。那一邊進步雖然沒有你這邊勇猛,那一邊穩當,靠得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往生經」上告訴我們,生到極樂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個不得了。我們在這裡怎麼樣進,進得怎麼樣快,你也沒有辦法證得阿惟越致菩薩地位。阿惟越致是什麼意思?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在娑婆世界是不可能的,娑婆世界到什麼時候證得?八地菩薩。因此,我們這才明了,在娑婆世界修行,要有智慧,要有眼光,決定求生彌陀凈土,我們在菩提道上就快速成就,這才是真實不可思議功德。

  我們生活在現前這時代,這時代就是大起大落的時代,不是盛世,不是太平;盛世、太平起落的差幅不大。現在是亂世,很不太平,災難頻繁,一波一波,在這時候修行能夠保持著不退,是真正的功夫,是真實的成就。在這極度嚴重染污的環境當中,你能夠不被污染,不容易。所以此地修行,真正有決心、有毅力、有智慧的,這個時間、這個處所都好,都是大幅度提升境界的增上緣,不是壞事。如果禁不起誘惑,煩惱習氣稍稍重一點的,那沒有不墮落的,沒有不被染污的,成就非常難。有一點善根,時時刻刻求佛菩薩加持,時時刻刻不離開經論的教誨,這一點非常重要。心裏面才打妄想,就想到佛是怎樣教我的,這妄想就收回來了,要不然你就隨著妄想習氣跑了,那還得了。所以修行貴在知道回頭,回頭是岸。記住「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我一個人真修、真念、真希望往生極樂世界,佛菩薩知道,阿彌陀佛知道,時節因緣到了,必定來接引。「攝取」也有接引的意思,所以這世界肯定是根熟的眾生不少。

  『如來於彼,或名永離苦』。永離苦佛,永離苦如來,這名號的意思非常明顯。可是迷惑顛倒的眾生在苦他不知道是苦,你要說他是苦,他說你胡說八道,你的頭腦有問題。今天在我們這地球上,還有一些沒有開發的國家、落後的地區,你講苦他懂得。高度開發的國家,資源豐富,工商業發達,人民富裕,你跟他說苦,他確確實實很自然的一個反應,你頭腦有問題,他不知道苦。你要仔細跟他分析,他要是謙虛,認真把你的話想一想,他會覺得你說的是有道理。生老病死誰能避免?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

  何況在這高度開發國家裡頭,從幼年,現在真的是一、兩歲就開始,學什麼?學競爭。我常說競爭升級就是鬥爭,鬥爭升級就是戰爭。從小就養成這樣的思惟,長大之後根深蒂固,所謂習慣成自然。競爭很苦,鬥爭更苦,他不知道離苦,必須要鬥勝,殊不知敗是苦,勝也是苦,兩敗俱傷。稍稍競爭、鬥爭緩和的時候,又造苦因,這怎麼能解決問題?這我們只要看近代的歷史,這一百年當中,我們看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前強國在軍備上競爭,競爭到一定的程度,戰爭就爆發。戰後想想是不是兩敗俱傷?有沒有過太平日子?沒有,還不斷的在備戰,天天在備戰。

  二、三十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所使用的武器,殺傷力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太多太多了。戰爭之殘酷,史無前例。二戰之後,這一次時間比較長一點,半個世紀了,大國依然在軍備上競爭,製造大殺傷這些武器,核武、生化武器。每個國家都認為,如果我們要不製造,要沒有,恐怕就不能生存。統統都有這樣一個錯誤的觀念,這還得了嗎?這觀念是死路一條,這觀念是嚴重的罪過,這觀念是一切苦的根源。佛菩薩、聖賢人教我們離苦,離苦是要把這觀念改正過來,你就離苦了。一定要相信佛在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心想的力量非常大,原子彈、氫彈也敵不過;那個力量是有限的,心想的力量是無限的。尤其是心地清凈,心地善良,妄想少,意志能夠集中,佛法裡面講的「禪定」,定功愈深那個念力就愈強,強到能改變物質,這事實被現代科學家發現了。大眾在一起共同發一個善念,那個力量太大了,如果在大眾當中有若干人心地非常清凈,我們剛才講的禪定功夫很深,這集合起來那個力量就太大了。

  我們在日本科學家報告裡面看到,湖水,幾十個人在這湖的岸邊,共同發一個意念,「水乾淨了,謝謝」,「水乾淨了,謝謝」。只要做十幾分鐘,這湖面上的水果然乾淨。沒有發出這意念之前,湖水不幹凈,混濁,湖上面有波浪;大家共同發這意念,水好象接收到了,浪沒有了,平靜下來了,混濁沒有了,真的乾淨了。我聽說現在有很多學校裡頭,老師帶著學生在校園裡頭做實驗,好,好事情。這實驗能夠證實佛在經上說的,天地萬物都有靈性。這兩盆花你拿去做實驗,一盆你每天看到它都讚美它:你今天長得真漂亮,長得真好,謝謝你。另外那盆花,以厭惡的心看它,你看到之後罵它幾句。過幾天之後,這兩盆花的樣子就不一樣,接受讚美的,真的長得非常茂盛;接到惡意相待的這訊息,就好象垂頭喪氣,慢慢它就枯萎了。這是說明植物它有靈知,它有感覺,確確實實能看、能聽、能懂得人的意思,隨著人的意思它產生不同的反應。由此可知,「永離苦」就是把心裏面的惡念斷掉,把惡念轉變成善念;在處事待人接物上,把惡劣的態度轉變成善良的態度,把惡言轉變成善言,把惡行轉變成善行,永離苦了。

  世尊在《十善業道經》上教給我們,《十善業道經》是佛門的共同科目,不論你是哪一宗、哪一派;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它是共同科目,而且是基礎的科目,學佛不能不學。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有一段非常精採的教誨。《十善業道經》當機者是龍王,龍王是誰?就是我們這些凡夫自己本人。為什麼用龍王來做代表?在佛法裡頭,龍蛇都是善變的,變幻無常。我們想想我們是不是善變?沒錯。自己怎麼變自己不知道,自己要知道那就不錯了,知道自己可以控制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沒有法子控制,妄念紛飛,一個接一個,永遠沒有停止,這不是龍王是什麼?沒有定性,喜怒無常,情緒不穩定,所以用它來代表我們娑婆世界裡面的六道凡夫。

  我們犯了這樣的通病,但是各人這通病的輕重有別,有人輕,有人重,有人非常嚴重。佛教菩薩給我們做榜樣、做模範,世尊對龍王說,「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永離苦。我們看到這一句經文,眼睛就放光,知道什麼?這才叫珍寶。能斷一切世間苦,這不簡單,不是這一個世間,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叫一切世間,一切世間苦都能夠永離,這還得了。這一法是什麼法?就是十善業道。不要小看十善業道,你要小看了,你就錯了,你要是違背十善業道,那不是永離苦,永遠苦,你有的受了。

  你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貪瞋痴,你起心動念你都在造惡業,惡業招來苦報,你怎麼能離苦?你的精神、肉體都要接受苦難的折磨,你逃不掉。你能把十惡反過來、轉過來就行了,苦因沒有了。你真正能在這一生當中,在這一日之中,從早晨起來到睡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違背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但沒有事,念頭都沒有)、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你起心動念都是善。善業感召的是善果,惡業招來的是惡報,所以佛教菩薩永離一切世間苦,就是十善業道。他說念善,念善是心善,常念善法,念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觀察善法,言行善。還特別囑咐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你就能夠永離一切世間苦。

  我們現在感覺到很苦,你要曉得苦從哪兒來的?你想想看,是不是從十惡業來的?你心裡頭還有沒有貪瞋痴,口裡頭還有沒有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身還有沒有殺盜淫?自己好好冷靜想想就知道了。縱然身沒有,身沒有是什麼?沒有緣。如果緣要現前,你還有沒有?這樣我們就知道,凡夫真的是念念都在造苦因,《地藏經》上講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那就是造苦因,感得的地獄、餓鬼、畜生三途苦報。佛不能救我們,佛只能教我們,這點諸位一定要清楚。佛能教我們,我們要聽話,自己要肯依教奉行,自己救自己,自己度自己,所以說佛不度眾生,佛沒有能力度眾生。佛教你自悟、自修、自度,所以在四種緣裡面,佛只是做到增上緣而已,其他的條件是要你自己具足。

  第二個名號,『或名普解脫』。這名號好,「普解脫」就是一切解脫,普是普遍,沒有一樣不解脫,真正是得大自在,這名詞術語也得要說說。解、脫是兩樁事情,解是從因上說,脫是從果上說。譬如佛在經上常常跟我們說的,六道輪迴的因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所變現的境界。我要把煩惱解除,六道就沒有了,就脫六道了。所以解脫這兩個字重點在解,你不解你怎麼會脫?你沒有辦法脫離生死輪迴。你只要把生死輪迴的因緣解開,或者是化解,一般講了斷,這些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你就脫離六道輪迴了。四聖法界的因是無明、是塵沙。塵沙煩惱你解開,無明煩惱也破個幾品,你就脫離十法界,這是解脫這名詞的意思。

  解脫一定靠自己,不是靠別人。我們在迷,把這結結下來,結了之後忘掉,不知道再解開,佛菩薩來給我們點醒,你的毛病在哪裡;你覺悟了,你明白了,你自己把它解開。所以,佛法當中常講「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是解,離苦得樂是脫,脫離苦,脫苦當然就得樂。普是普遍,我們的煩惱習氣無量無邊,樣樣都解開,無量無邊的苦統統都脫離,這得大自在。當然這是我們的願望,可是自己知道不容易做到。佛有善方便,這善方便是什麼?帶業往生彌陀凈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也是普解脫,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攝取世界,如來名號第三句:

  【或名大伏藏。】

  這個名號含義無盡的深廣。『伏藏』就像我們世間的礦藏一樣,金銀七寶都藏在地底下,所以菩薩名號裡頭有地藏菩薩。大地含藏無盡的寶藏,讓人取之不竭,用之無窮。但是地球是個物質,只有這麼大,藏得再多還是有限。尤其是最近這一個世紀,由於科學技術發達,開發礦產的新技術大有進步,所以礦產生產量也就增多。但是我們知道,這資源終歸有枯竭的一天,你把它開完、采完了。我在吉隆坡,住在丹斯里李金友居士的別墅。他裡面有個很大的湖,聽說這湖很深,原來是錫礦礦坑,錫礦開完、挖完了,再沒有錫礦,所以就變成一個廢坑,他買下來做個湖。這就說明這裡面的礦藏還是有限的,不是真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是。

  資源有枯竭的時候,現在人把它享受盡了,將來的人就沒有了。古人存心厚道,常常為兒孫著想,自己總是節儉一點,留一點給兒孫;現在人沒這觀念,自己盡情享受,不再替別人著想,這觀念對不對?有些人說對,這是現實,為什麼不自己享受?為什麼要留給別人?聖人講不對。聖人了解事實真相。你命裡頭的福報有限,你要把它享完了,中國諺語有所謂「祿盡人亡」。你有多大的福報是你前生修的,你一世把它享完,來生就沒有了,來生沒有福那就可憐了。所以,還是聖人看得真,想的是對的。人要積德、要積福,你這一生有福,來生還有福,不但有福,比這一生的福報還大,那就對了。

  生生世世都有福,這是高度的智慧,為什麼?他在享福的時候,他知道修福,知道積福,知道利益一切苦難眾生。大聖人他有大福報,他享不享受?他不享受。釋迦牟尼佛,你看看經典上稱他為「二足尊」,足是什麼意思?足是圓滿,滿足,一絲毫不欠缺。二,哪個二?一個是智慧,一個是福德,福德智慧圓滿,他享不享受?不享受。你看他老人家的示現,依然是三衣一缽,不享受;把他的福報,迴向布施供養給一切眾生。所以他的福報真的,顯示出來了,在世的時候,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往生之後,這世間後人蓋起大廟,蓋個大雄寶殿,造他的像供養在裡面,天天供養,時時紀念,這福報有多大?哪一個人能做到?你過世之後,這世界上有這麼多人紀念你嗎?有這麼多人在讚歎你嗎?有這麼多人來向你學習嗎?不談別的,就談這一點,這福報沒有人能跟他相比。

  這地方講的「大伏藏」,意思又不一樣,這「大伏藏」是指什麼?指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裡面所含藏的不是金銀七寶,不是現在世間這些礦產,不是,它是什麼東西?它含藏的有虛空,有法界,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諸佛剎土是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這裡面所有一切眾生都含藏在其中。我們要問,真如本性到底有多大?跟你說沒有大小,沒有來去,沒有先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

  科學家最近發現了,這是上個星期鍾茂森居士在這裡給我們做的報告。科學家從數理裡面推算出來,世界在濃縮狀況之下,到底多大?他是講一根頭髮,頭髮不是說它的長度,是講它的直徑;把頭髮切成片,看它的直徑,我們想到直徑很小。他說這直徑裡面,至少能夠容納一百億個物質,那就太小了,不是我們肉眼能看得見,現在大概科學儀器都做不到。你怎麼能看到頭髮的直徑?真的是很短很短,這裡面要排一百億個微粒,你就曉得這微粒是多麼小。但是這麼小的微粒它能變現出虛空法界,大伏藏。這事情佛知道,佛常常講虛空不大,芥子不小。佛講芥菜子我們容易懂,芥菜子大概像芝麻那麼大,比頭髮大多了,頭髮橫切的直徑比芥菜子小得太多太多了,佛用芥菜子做比喻。所以佛這些話都是方便說,真實說,真實說人聽不懂,所以他用比喻說,「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說明什麼?沒有大小。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總認為小怎麼能容大?大容小沒有問題,小沒有辦法容大,哪裡知道自性的真相沒有大小。

  所以現在科學家,他們在研究宇宙的起源,現在有一種說法,宇宙的起源是大爆炸。現在還是在不斷在膨脹,並沒有停止。鍾居士來跟我談這問題,我跟他講這說法也能講得通,但是不是事實,為什麼?事實真相,它沒有先後。科學家今天看到,這宇宙還是在膨脹,繼續在膨脹,它有先後,有先後就是什麼?它有時間,不斷的在膨脹的時候,它有空間,所以不是真相。真相是什麼?佛經上講的「一時頓現」,這是佛經上講的。現代科學家也有這意思,他們研究觀察也提出這意思,是一時頓現。如果一時頓現的,就不能說為大爆炸,大爆炸落在時空裡頭,一時頓現的時候沒有時空、沒有大小,所以叫一真法界。

  在一根頭髮斷層的直徑,如果說有一百億個這樣的微粒,你就曉得那就一百億個世界,然後你才曉得這世界有多少?真的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是一個世界。《華嚴》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但是這世界確實重重無盡,怎麼變化出來的?沒有理由,一時頓現,佛經裡面講「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但是一時頓現出來境界之後,這裡頭為什麼會又有十法界,又有六道三途?這佛的解釋「唯識所變」,「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不了解事實真相,那叫無明,無明不覺,從不覺裡面就產生三細相,無明業相,這業相就是妄動,它不穩定,這一動,動就現相。首先現的是能見相,我們現在講的精神、思想,你只要有想,隨著想就變出境界相,唯識裡面講的見分、相分,跟一念不覺就是妄動,這叫三細相。什麼人能看到三細相?大乘經上常講八地菩薩,八地菩薩看到三細相,那是多麼深的禪定功夫。所以佛法沒有別的,佛法所修的大家一定要曉得是修禪定,八萬四千法門統統修禪定,沒有一個法門不是修禪定。為什麼用這麼多的法門?修禪定的方法不一樣。

  我們今天念佛法門,念佛法門裡面的方法也很多,我們只取一種,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修禪定,這一定要知道。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就是禪定,心不顛倒就是智慧,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定慧等修。這方法方便,一切時、一切處,不拘束任何形式都在定中。真正修的人,起心動念,這個念都安住在佛號上。前面我們讀過「善安住」,那就叫念佛三昧,心裏面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念佛法門,不但定能生慧,而且還得佛力加持,這是不思議的法門。

  我們要明了,明了不能去想像,不能用思惟,為什麼?思惟想像落在意識裡面,成了妄想。你要想求真實智慧,一定要離心意識,離心意識是什麼?第七識執著,第六識分別,第八識落印象,這講法大家容易懂。不落在意識裡面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決定不執著,不執著不落在第七識裡頭,末那識;決定不分別,不分別你決定不落在第六意識;最後不落印象,不落印象就不落在阿賴耶識裡頭。這是什麼?這就是交光法師講的「舍識用根」。當然我們做不到,做不到應該怎麼學法?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要淡一點,不要那麼認真,愈淡薄愈好,愈淡薄愈接近真性;你要愈認真就愈接近煩惱,凡事何必那麼認真?有很多人真的很認真。

  凡是有利益眾生的事情,我們要認真去做,我們對得起眾生。認真去做也要看緣分,機緣不成熟,你勉強去做,那也是錯了,佛法講中道,緣不成熟。譬如講建彌陀村,我們想了多少年,好事情,但是怎麼樣?緣不成熟。我們到澳洲來,看到圖文巴這小城,大概也是我們想了這麼多年的感應,這小城就是個彌陀村。居民是哪些人?一半是學生,一半是退休的老人。這地方環境清幽,退休的老人都搬到這地方來定居、養老,我們就不要再建彌陀村,這地方是彌陀城。這地方的居民,就是我們應當要照顧的,我們要發心為他服務。我們想了十幾二十年,想的彌陀村,現在佛把我們安在這彌陀城裡面來了,我們要知道。

  我們的弘法這樁事情,用遠程教學是決定正確的,圖文巴有一個大學,南昆大,南昆大是全世界遠程教學排名第一的。我們去參觀,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佛法也要走向遠程教學。世法、佛法遠程教學第一都在這地方,豈不是佛菩薩替我們安排的嗎?我們也常常這樣想,這一個攝影棚不夠,我們有意思再建一個,希望我們網際網路跟衛星電視傳播永續不斷。

  我心目當中希望將來這道場能夠常住二十位講經的法師,我們不出去講,只在家裡攝影棚裡面講。我們辦佛學講座,接待全世界的同參道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是上課在哪裡上?還是在攝影棚。教室裡面都有閉路電視,因為在攝影棚裡面,同時在網際網路上,向全世界播放。來參學的同學,在教室裡頭,也是在電視面前聽講,但是,每天我們一定有一個時間,在一起研究討論、解答問題,這是一定的。不能說到這地方參學,每天跟這些老師都見不到面,那也太過分,每天我們面對面來討論問題、解答問題。

  我們的教室快要完工,我想兩、三個月之後,我們應該可以上軌道。但是在目前講經的法師還太少了,我們求感應,求佛菩薩,希望這道場在這世間,這時期,做出帶頭的作用,把我們自性裡面,無量無邊無盡的伏藏開發出來。過去我講《地藏經》,講得很詳細,自性裡頭具足圓滿的智慧德能,用什麼來開發?佛在經上教導我們兩個方法,「孝親尊師」。凈業三福前面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是開發自性寶藏的秘訣。世出世間的聖人都知道,都重視,如果我們不在這上真正下功夫,你的自性雖然有圓滿的伏藏,你一絲毫的受用都得不到。

  我們看看現代的教育,現代的社會,兒女不知道孝父母,學生不知道尊敬老師,我們就曉得大伏藏永遠伏藏在那裡,不起作用;為什麼?他沒有工具開採。少數人真正覺悟了,他把這工具拿到手。究竟圓滿的智慧,無量無盡的德能,是自性裡頭本具的。你慢慢去開發,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這才完全開發出來了。開發出來之後,我的自性跟諸佛的自性無二無別,是一不是二,現在講是可以連線,可以跟一切諸佛連起來,可以幫助一切眾生。

  一切眾生他還沒有開發,當他沒有辦法得到自性受用的時候,佛菩薩幫助他、救濟他,但是終極的目標是要幫他覺悟。覺悟自己有自性,自己的自性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讓他自己發心開發他的自性。性德顯露,自然他就普度眾生,為什麼?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自自然然就生起來了。所以這名號裡頭的含義,是究竟圓滿,樣樣圓滿,沒有一樣欠缺,沒有一樣不圓滿;貴在認知,貴在效法諸佛菩薩,把自己大伏藏開發顯露,自在受用,那是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神通。再看第四個名號:

  【或名解脫智。】

  「解脫」前面說過,一切解脫不離智慧。聲聞、阿羅漢證一切智,解開見思煩惱,脫六道輪迴;菩薩解開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脫離十法界,成道種智;諸佛如來證得一切種智,解除根本無明,永脫二種生死。這二種生死就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如來果地上永遠脫了。諸位想想都要靠智,你沒有智怎麼行?這是佛陀名號裡面所含的三種智,一切智阿羅漢證得的,道種智菩薩證得的,一切種智如來果地上證得的,所以能斷三種煩惱,能脫兩種生死。阿羅漢脫六道,菩薩脫十法界,如來果地上才真正得究竟。智從哪兒來的?我們求智慧,智從哪兒來的?智從定中得來的。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就是從清凈心裡頭得來的,心愈清凈,智慧愈大,心要一煩躁,智慧就沒了。這心一煩,智慧就變成煩惱,心一清凈,煩惱就變成智慧,就這麼回事情。其實我們的智慧跟如來果地智慧有什麼差別?一點差別都沒有,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不會變成煩惱,我們把智慧統統變成煩惱;他們有本事把所有的煩惱全變成智慧,煩惱沒有了,如來果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沒斷,那是他的煩惱,那是太少太少,他就那麼一點點,那一點點再變成智慧,他就圓成佛道。

  要怎樣修定?佛給我們講「持戒」。但是現在我們一般人聽到持戒,真的對持戒兩個字的含義沒有完全懂得,囫圇吞棗,似懂非懂,所以你做不到,你不知道怎麼做。持戒真正的意思守法、守規矩。修定有修定的方法,有修定的規矩,你不依照這方法規矩去修,你怎麼會得定?那個方法規矩就是戒。五戒十善你要不要修?要修。為什麼?你要不修,它破壞你功夫,你不可能得定。你心裡頭有貪心,貪而無厭,你怎麼會得定;你有瞋恚心,不能得定,你要放下貪瞋痴。這我常常說,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控制,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佔有,心定了,這就是持戒。有一樁事情放不下,你就不能得定,它擾亂你。真的,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講的「本來無一物」,那你就得定了;你心裡頭還有一物,你的定功、你的三昧就被它破壞。不可以有一物。有一物,心不清凈,清凈心生智慧。不要看那一物,那一物可麻煩大了,障礙你心不清凈,障礙你智慧不能現前,你說麻煩不麻煩?所以,你要懂得佛這話的真正的義趣,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了之後,解脫了。實在這解是化解,脫,無脫而脫,脫而無脫,化解了。你看煩惱一化解,成菩提了,成智慧了。

  所以我們懂得這道理,認知這道理,肯定這道理,SARS的病毒化解了。這病毒是煩惱,三毒煩惱,一轉變怎麼樣?它變成善根,佛法是化解。所以我們今天看到這世間人對待這傳染病,意念不善,把它當作敵人,跟它對立,一定要戰勝,一定要消滅它,一定要殺死它,這事情麻煩了。在佛法裡面講你殺不了它,你消滅不了它,它會轉變成更毒,這不是解決方法,解決方法是什麼?化解。把它的毒變成善,就是把三毒化解,轉變成三善根,這是總原則,總原理。我們不能不相信,不相信你慢慢實驗看看,看這一場戰爭到底誰戰勝?人一定是到走投無路的時候才來求佛。佛教給你,化解不要對立,對立永遠不能解決問題,化解,問題立刻就解決了。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0五0卷)

  請掀開經本,繼續看第五段攝取世界,如來名號第五句:

  【或名過去藏。】

  這名號是隨順眾生建立的,因為在法身菩薩的境界裡面,已經沒有所謂過去、未來,時間沒有了,空間也沒有了;空間沒有遠近,時間沒有去來。隨順凡夫,說有三世,說有十方,所以講過去。說「過去」這意思,跟前面講的「大伏藏」很接近。「大伏藏」是講事實真相,這地方加個過去,意思就是說本有的,不是現在修的,不是現在新得的,這意思很重要。修行證果你所悟得的,智慧開了,或者是你所得到甚深禪定,所顯現的智慧,所現的殊勝境界,無一不是你過去自性當中本有的,是這麼個意思。

  自性本來具足,這是六祖在《壇經》裡面覺悟之後說了這麼一句話「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宗門徹悟之後說了一句話「踏破鐵鞋無覓處」,沒覺悟之前到處參方。什麼叫參方?參是參究,是向別人請教,請別人指導。請什麼人?方,方家,大方之家;這句話是說,大有成就的人,德行學問成就了,稱他作方家。參方,沒有悟之前參方,「踏破鐵鞋無覓處」;這一悟之後,原來「得來毫不費工夫」,就在眼前,隨拈一法無不具足。不但具足是圓滿的具足,一一法中具一切法,《華嚴經》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個意思很深很深,我們只能夠體會很淺顯的幾分而已,深廣不可思議,『過去藏』的意思。再看下面第六個名號:

  【或名寶光明。】

  『寶』,世間人特別是凡夫,我們印象最深的,眼前的人道,世界上這些人們,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地區,也不論你信仰什麼宗教,也不分族群,誰不愛寶?佛經裡面所講的七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這些稀有的金屬、稀有的礦物,人人都喜愛,價值都很高。擁有寶藏,你的物質生活就解決了,可以過富裕的物質生活。佛法裡面講寶,並不重視這些東西,它為什麼不重視?這些東西「唯識所變」。它重視什麼?重視能變的,這東西所變的。你要把能變的拿到,試問一問,這世間哪一樣東西不是寶物?全都是。為什麼?你會變,你都把它變成寶物,無量無邊的寶物,會變。變要不要作意?我想把它變成什麼樣,需不需要想一想?不需要。好,這個自在,自自然然它就變了。

  華藏世界眾寶所成,極樂世界無量寶成就。阿彌陀佛、毗盧遮那又何嘗有意思?這兩個世界純一清凈。尤其是華藏,全是法身菩薩,不雜他眾,真的是純一清凈。極樂世界雖然有沒斷煩惱的,帶業往生的,看起來好象是不齊,但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統統都成阿惟越致菩薩,你說他齊不齊?所以依正莊嚴,真正是『寶光明』。我們知道佛用這一個名稱,肯定名實相副。這世界攝取世界,攝取世界大,我們知道跟娑婆世界一樣,這是一個大千世界。這大千世界裡面,當然也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凈土。在實報土裡面名實相副,肯定是「寶光明」,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也有實報莊嚴土。下面第七個名號:

  【或名離世間。】

  本經第三十八品就是「離世間品」,佛要教導我們怎樣出離世間。六道是世間,十法界是世間。出離世間的方法很多,經上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在本經「離世間品」裡面,佛說了兩千個法門,問題是你會不會?如果你要是會,哪一個法門都能出離世間。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叫做「世間」?世間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世間是煩惱、是染著、是結使、是系縛、是不自在、是苦。本來沒有世間。世是時間,你看中國這文字三個十,三十年為一世,過去、現在、未來稱之為世。間跟界是一個意思,我們通常講,現在講世界,世界、世間是一個意思。間是講的空間,空間有十方,四方、四維、上下。佛眼睛當中,世間就像一個牢籠一樣,像個監獄一樣,你在這裡面,哪有好日子過?你要過大自在的生活,你要超越世間。超越世間用現代的話來說,超越時空。

  時空怎麼超越?時空沒有了,就是『離世間』,時空還存在,你離什麼世間?時空能沒有了嗎?能,現在科學家都肯定。科學家認為在某一種狀況之下,時間、空間不存在的,這發現實在講很聰明,不容易。這種話在過去只有佛經上講,除佛經沒聽說過。但是古時候人老實,佛怎麼說他就相信。相信,好,為什麼?佛教給他一些方法,教他去證實,這是佛法高明之處。佛不說妄語,教你個方法,你去證明,你依照這方法去修,修到一定的程度,確確實實空間沒有了,時間沒有了。那個時候你不能不佩服佛陀,佛陀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自己親自證實。所以,佛家講的每一個法門都要求你去證,信解行證,你自己要親證你才得受用,你要不親證你得不到受用。

  時間空間等於零了,《般若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說是真的不是真的?時間空間等於零,所有一切的現象豈不是幻化的嗎?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在大乘佛法裡面法相宗,根本就不承認這世間一切諸法的存在,他們不承認,他承認什麼東西存在?唯識,唯獨「識」是真正存在。識是什麼?識能變,一切萬法是所變,就是時間空間都是所變,它不是能變,能變的是識。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阿賴耶識,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末那識。他說唯識,這境界相當高了,但是在一乘法裡面,它還是屬於不了義,還是隔一層;究竟了義,識也沒有,一真法界。這些我們常常在經裡面讀到,常常聽說,聽得耳熟了,也能說幾句,但是實實在在不是我們的境界,說老實話我們離不了世間。如來慈悲,給我們做特別殊勝的方便,那就是阿彌陀佛的凈土,帶業往生,生到他那裡去了,離世間了。

  末法凡夫要想出離世間,證得無上菩提,除了這條路之外,確實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佛這麼說,菩薩也這麼說,祖師大德統統是這麼說,我們自己怎麼辦,接不接受?不接受,雖然經上講的八萬四千法門,行嗎?有這能力,有把握這一生當中能成就嗎?別說大成就,最低的成就,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小乘須陀洹果,你有沒有能力在這一生當中證得?其他的不談了,證得這果位,你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得一個小果,沒有離世間;但是在這世間,你得到保障,你不會墮三惡道,已經不容易了。要跟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相比,那不能比,比不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品煩惱也沒有斷,靠什麼?靠信願行三資糧,靠阿彌陀佛本願加持,就是四十八願。我們修凈土,求生極樂世界,必須要知道,要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變成我自己的本願才能往生。自己的願跟阿彌陀佛的願不一樣,相違背,你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你跟阿彌陀佛不是同志,你們志趣不相同,怎麼能談得攏來?所以決定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那就肯定去。

  念佛人不能不知道,果然我們跟阿彌陀佛這四同,同心、同願、同德、同行,你念這佛號念念相應。古德跟我們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什麼叫相應你要懂得,我們的心不是佛心,佛心是什麼?我們講的最簡單最容易懂的,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佛心。我們是不是這心?佛的願,願一切眾生同成佛道,願一切眾生早生凈土,我們是不是這個願?佛對眾生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決定沒有虛情假意,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是不是這樣待一切眾生?所以要想想,願同不同?《無量壽經》不能不念,經上所講的你都能夠落實,都能夠實現,你跟佛完全相同,這時候發願往生,那真的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這世間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不多,原因在哪裡,總得要清楚、要明了。出離之心,一定要有,沒有離世間這意願,佛經上講的大家現在都知道,都很熟悉,「一切法從心想生」,你這心想裡頭沒有離世間,你怎麼能夠離得了世間?你對這世間還有留戀,你就離不了,對這世間沒有留戀,你才能夠離得了世間。下面第八個名號:

  【或名無礙地。】

  「地」是菩薩的地位。『無礙地』,哪一地是無礙地?法身菩薩,地地都是無礙地;這經上跟我們講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一修一切修」。所以從圓教初住菩薩就入無障礙境界,無障礙境界是華嚴境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在這經上我們曉得,初住以上,一真法界無礙,十法界裡面有礙,你層次愈高愈接近無礙。祖師大德常講,這四聖法界是相似佛,很接近,很像。六道裡面功夫真正得力,觀行,這是天台家的講法,把佛分為六類。我們今天一般人說的佛,名字佛,在理上講都是佛,理即佛,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從理上講,一切眾生都是佛,為什麼?他有佛性,無情眾生有法性,所以從理上講統統是佛,沒有一個不是佛。從事上講那就不是了。事上講,這些凡夫是名字佛,有名無實,你還是凡夫,你障礙重重,你沒有到無礙。

  功夫得力,觀行佛。這觀行佛是什麼境界?真正把自己妄想、分別、成見,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了,不再隨順自己的成見,知道自己的見解、思想不正確,這相當不容易,這是真正覺悟了。沒有覺悟的人,他不會放棄他的想法、他自己的看法,總認為自己的想法、看法正確,別人都是錯誤的,自己比別人高一等,這就是障礙。所以學佛,會,這個會最低限度,會就是承認自己有過失,決定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學佛就是隨順經教,把經教裡面講的道理,落實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把經教裡面的教誨,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這叫觀行位。你能夠這樣做,做到功夫得力,因為粗重的煩惱習氣沒有斷,稱觀行,粗重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斷了,超越六道到四聖法界,這時候不叫觀行,叫相似,愈來愈像佛了。阿羅漢、辟支佛、十法界裡面的菩薩,經上的名詞叫權教菩薩,相似即佛。把微細煩惱習氣也斷了,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這是「無礙地」。

  換句話說,你還有煩惱習氣,你怎麼會沒有障礙?你心裡頭還有是非人我,還有名聞利養,還有貪瞋痴慢,你是道地的六道凡夫,你出不了六道;不從帶業往生,你有什麼本事出去?帶業往生要記住,只帶舊業不帶新業。不要以為說帶業可以往生,沒關係,多造一點業也無所謂,也能往生,這念頭就錯了。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帶舊業不帶現行,現行是現前造作,這個不帶。你要真正懂得這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你才肯完全放下,放下業習煩惱,放下之後怎麼辦?依教奉行,讀經念佛。一定是先成就自己,再幫助別人,自己沒有成就,沒有能力幫助別人。

  你還要懂得,你自己修行,已經就是在化他了。怎麼說?你已經做出修行的樣子給人看了。教化眾生兩種形式,佛在經上常說,為人演、說兩種形式;演是表演,說是解說。所以你修行,你就真的在表演了,別人看了之後,那個會的人,這佛家講有緣的人,會,他能看得懂,他能體會,有緣,有緣的人得利益。沒有緣的人他看不懂,雖然看不懂,所謂是「一歷眼根,永為道種」,阿賴耶識裡頭落了種子。由此可知,有緣、無緣都受到影響,這就是:自行就是化他。菩薩化他就是自行,自他不二,自行化他真的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下面名號:

  【或名凈信藏。】

  這很重要,世出世間法的成就都在信心。所以佛在大乘戒經裡頭常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裡面最可貴的是凈信,『凈信』是性德,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我們看到有個『藏』字,就是自性本具的,本來有的。現在你不信,為什麼不信?迷失了自性。迷失了之後,信心喪失掉了,於是變成什麼樣子?人云亦云。今天信這個,明天信那個,諺語所謂是「流水道心」,水上的浮萍,漂浮不定,沒有信。這種人在世出世間法裡頭,做什麼都不能成就,所謂什麼?見異思遷。世間法裡頭再小的事情,你沒有信心,你都不能成就,有信心,沒有一樣不能成就。你要問為什麼?因為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德能,你怎麼會不成就?你怎麼能說不會?你不會,我沒有把握,沒有把握就是沒信心,關鍵在信心。信心能成就一切世出世間法,「凈信」。末後一個名號:

  【或名心不動。】

  『心不動』就是定。五根五力裡頭說的信,頭一個是信,凈信,第二個是進,精進,第三個是念,第四個是定,第五個是慧,定能開慧。所以,我們學佛怎樣能夠叫這心不動,不動是大定。真正到不動是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叫不動地;他不動,所以動的相他就看得很清楚,自己在動中,看到外面的現象看不清楚。這我們有經驗,我們坐車,坐在車裡頭車在動,自己也動,看外面境界都在動,沒有辦法判斷;停下來不動了,外面境界你才能看得清楚。

  所以不動地的菩薩能看到極其微細的動態,那就是阿賴耶識裡頭的三細相。七地以前都看不到,八地看到了,看到才能轉境界,看不到你怎麼轉?所以先見道,然後再修道,最後再證道。頭一個是見,你不見你怎麼修?念佛人用這一句佛號修心不動,這是講心裡頭的念頭。真正用功的人,要把這些雜念、妄想雜念,《金剛經》上講降伏住,我們現在講控制住。用什麼方法?用阿彌陀佛。無論是什麼念頭,善念也好,是惡念也好,念頭才起,「阿彌陀佛」,把這念頭轉變成阿彌陀佛;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決定不許一個雜念跑出來,這叫功夫成片。久而久之,不念也沒有妄念跑出來了,那個時候就叫一心不亂,就叫做念佛三昧,這是功夫,功夫得力了。我們看後面這一句結語: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繼續看第六段,東南方饒益世界: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南方,次有世界,名為饒益。如來於彼,或名現光明,或名盡智,或名美音,或名勝根,或名莊嚴蓋,或名精進根,或名到分別彼岸,或名勝定,或名簡言辭,或名智慧海。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到這裡是一段。世界的名號好,『饒益』,「益」是利益,「饒」是很多,豐饒。由此可知,這世界的眾生必然是善根深厚,多數根熟,諸佛如來給他們做增上緣,幫助他們成就,給他們最豐饒的利益,豐饒的利益都能夠從名號當中顯示出來,我們看了名號也就知道。『如來與彼,或名現光明』。這名號好。我們這世間,佛在此地名號稱釋迦牟尼,這名號是梵語,意思是能仁寂默,用現在的話來說,對人能仁慈,對自己能夠清凈寂滅。名號是教學的總綱領,教學綱要、綱領。我們看這世界佛的名號「現光明」,現是示現,所示現的日常生活。釋迦牟尼佛也都給我們示現了,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三大類把所有一切示現都包括了。

  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能令眾生當下覺悟,能令眾生往後覺悟,都是光明。當下覺悟的,像在《壇經》裡面,惠能大師為惠明的開示當下覺悟了。後來覺悟的,像某些人遇見了佛菩薩,佛菩薩的化身。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三步一拜,走一年多,一、兩年。路上免不了生病,他在路上生過兩次病。在曠野,沒有人救他,遇到一個乞丐,這乞丐看到他很可憐,幫助他,慢慢的病調養好了,他還是三步一拜,拜五台山。他問這乞丐,這乞丐是他救命恩人:你叫什麼名字?乞丐跟他講他叫文吉,家就住在五台山,你要到五台山去打聽,大家都知道。第二次生病,又碰到文吉,文吉救了他。他到五台山之後,到處去打聽,有個要飯的文吉,你們曉不曉得?人家告訴他是文殊菩薩。恍然大悟,當時不知道,這是什麼?後來覺悟。

  你看看該現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文殊菩薩現個乞丐身,讓虛雲和尚一絲毫都覺察不出來。在曠野之中遇到災難,附近連個村莊都沒有,討飯的,點點滴滴無不是現光明。這一樁事情,我們前幾年,在香港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不是全講,是選講。我們的總講題,用的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我們用這個做總講題,這個題的意思就是現光明。希望我們時時刻刻要記住,學佛菩薩要像佛菩薩一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不能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凡是不能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的,這念頭不能起,話不能說,事不能做,做了有過失。

  修行沒有別的,把自己的過失修正過來就叫修行。菩薩修行,確實沒有一定的,有時候你看他,他表現的是惡不是善,但是那個後果是善,這隻有菩薩才行,凡人做不到,這在佛法裡面講,叫逆增上緣。這是一種非常手段,利益某一個特殊的根性,不能用於一般人,用於一般人,造罪業,所以法不是定法。真正有修有學,他能轉境界,遇到挫折,挫折後面是好境界。諸位同學常常跟在我身邊,你們細心觀察,我五十年來,學佛五十年,前面你們沒有見到,後面講經四十五年,這個有些人見到;我初出來講經,這聽眾們都清楚、都明了,我這一生弘法利生順不順利?不能說順利,也不能說不順利。這話怎麼講?雖然挫折、障礙很多,真正是得佛力加持,都能夠把逆境轉成順境,把惡緣轉成善緣,不可思議。這不是人力,不是我有智慧,我有能力,功歸三寶,三寶威神加持。

  我自己一生,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從來沒有主動過,境界的轉變都是逼不得已。跟我相處久的人知道,我重義氣,對於恩德、情義看得很重,我有報恩的心,我不會輕易轉變,也就是一般人講見異思遷,我沒有這念頭。我很守舊,我也很念舊,早年的老朋友、老同學我常常懷念,所以不是一個見異思遷的人。每在一個地方,我總是希望不要再移動,在一個地方定下來,這是從前李老師教導我的。自古以來,有成就的這些祖師大德,哪一個人不是一生守住這一個道場?不是到處搬家,到處搬家那是游牧民族,不能成就,總得要紮根。

  但是我自己知道我福薄,這我在講經也講了不少次,前世沒修福。有一點小智慧,一點福報都沒有。這一生晚年還有一點福報,是學佛之後才知道修福,沒有學佛之前不知道,學佛之後懂得了,老師教導;章嘉大師、李老師教導我修福,福慧雙修。福報裡面最大的是壽命,能夠延長壽命是一樁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並沒有求長壽,這世間太苦了,沒有好留戀的。但是壽命延長對我確實有很大的利益,什麼利益?經典裡面很多深奧的地方,如果我真的四十五歲就死了,這境界就沒有了。想一想佛在經上講的四種魔,真是很有道理。

  四種魔裡頭有死魔。你還沒有覺悟,你功夫還不到家,壽命到了,那真叫麻煩。縱然這一生修得不錯,有福報,來生還能得人身,還能繼續修,這不是沒有(自古以來有),但是這一個生死,至少耽誤二十年,等於說中斷二十年。中斷二十年之後,豈不是又要從頭來起嗎?進進退退,真的是進得少退得多,成就很難,壽命就很重要。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為什麼各個都是一生成就?沒有別的,壽命長。就是佛在經上講,修行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在極樂世界來說不長,他們的壽命是無量阿僧祇劫,你三個阿僧祇劫算什麼?這就說明壽命長,有利於修行證果。長時熏修,我們沒有長壽命不行,你要求佛加持,這是很重要的一條。

  怎樣才能得到佛力加持?依教奉行。這裡頭最重要的,誠敬。印光大師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真誠恭敬。用你的真誠心敬人、敬事、敬物,一切恭敬,普賢菩薩第一願教給我們「禮敬諸佛」。我們在許許多多儀規裡面,懺儀裡面你看看多少句「一心恭敬」。儒家《禮記》大家展開,我們印的《禮記精華》都送給你們,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一展開,頭一句,「曲禮曰毋不敬」。儒家成君子、成賢人、成聖人靠什麼?靠「毋不敬」。一切恭敬,這一句話重要,所以古人講「不誠無物」,沒有誠意什麼都不能成就,世出世法大大小小都在一個誠敬。印光大師說得好。我們在《文鈔》上讀到,是有人向他老人家請教,問他入佛秘訣是什麼?這問得好,有什麼秘訣能教我們入到佛門?印光大師就答覆這兩個字「誠敬」。

  李老師當年在台中教我們這些學生,他教我的是四個字「至誠感通」。因為我學講經,學講經要求智慧,要能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要靠自己,這事情做不到,不可能的,但是你不通,你就不能弘法了,那怎麼辦?求感應,用什麼求?用誠,真誠,真誠到極處叫至誠。真誠就不能夾雜一絲毫的私心,我常講自私自利,夾雜著絲毫自私自利,就把你的真誠破壞掉了;你不誠,你沒有誠意。這是許許多多人想做到真誠,為什麼做不到,原因在這裡。你夾雜你個人的名聞利養、個人的利害得失,加一點點就全盤破壞了。這李老師從前常常告訴我們,醍醐裡面不能有絲毫毒藥,摻雜絲毫毒藥全部都變成有毒;這道理要懂,只有真誠能夠起感應。我曾經跟諸位說過很多次,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得的最寶貴的教訓就這四個字。

  在章嘉大師會下三年,最寶貴的教訓「看破放下」,這是他教我的。自己一定要做,努力去做,要把它落實。老師教,你也懂得了,但是你做不到,那不是老師的事情,那個責任在自己。所以「現光明」,為諸佛菩薩現光明,為廣大的社會現光明,為一切苦難眾生現光明,怎麼個現法?要把佛在經典上所說的,在你自己身上,完全表現出來。怎麼表現法?我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佛教給我們的十善,我們有沒有做到?表現出來,十善放光。佛教給我們的三皈五戒做到沒有?只要做到,統統放光明。

  你身上放光,一般人肉眼看不見,有定功的人看見,學氣功的人看見。實在講,這就是西方人講的磁場。磁場現出來的是光環,我們看到佛菩薩這畫像,我們都會畫一個圓光,還有畫身光,真的,全身放光。這光,肉眼看不見,現在人叫磁場,確確實實它能叫你周邊的人有感觸。心地非常善良的人,你跟他接觸,你會有很好的感受,很安全的感受,清凈的感受;你要遇到一個心地不善的人,殺氣很重的人,他那個磁場就不一樣,你接觸他之後,你感覺得渾身不安,有恐懼。這事情,李老師以前給我講過,親身的體驗。抗戰時候,他見過馮玉祥,這是他印象最深的,這人殺氣重,跟他在一起,寒毛直豎。

  如果有能力看到,就能看到他光的顏色,光的大小,諸佛菩薩他們放出來的光是金色光明。佛在經上講有一些魔王道行很高,他們的光明也是金色的,不容易辨別,差在哪裡?佛的光明柔和的,佛光再強不刺眼睛;魔的光刺眼睛像太陽一樣,你沒有辦法睜著眼睛看他。佛與魔差別在這裡,福報都大,因為魔福報也大,他也放光,也現瑞。但是他放光現瑞的時候,你會感覺到恐怖,你跟他在一起常常有畏懼的感觸,你怕他。佛菩薩沒有,跟佛菩薩在一起你會有安全感,好象得到保護;小孩在母親懷抱裡面他感到安全,佛菩薩的磁場如是,這都是現光明。

  佛法裡面法門太多了,我們修凈宗的只選很少的幾則,凈業三福十一句放光,六和放光。你有六和敬的心,你跟這世間所有一切人事物絕對不會有衝突,絕對不會有對立,決定不跟人爭執,處處忍讓。六度放光,普賢十願放光,持名念佛聲聲佛號字字放光。光的大小、光的色彩都在你的心,你的心真誠、清凈、平等、慈悲,光色好。所以,我們每個人依照這些科目來修學,每個人光不一樣,那是什麼?用心不相同。用心相同,真誠的溫度不一樣,有人那個真誠是高度,有人真誠只有幾度,不相同。

  所以起心動念,每個念頭都是光明的,言語造作,處處為佛法想。為佛法想就是,希求正法住世,希求正法能發揚光大。現在社會對於佛法確實有許多人誤會,為什麼會誤會?不是經教的問題,是學佛的人沒有依照經教去做,所作所為違反了經教。因為人家沒有看到經教,只看到學佛的人,學佛的人是這樣子的,佛教是這樣的。學佛的佛弟子毀滅了佛教,那不是現光明,那是現黑暗。依教奉行,落實佛陀教誨,這是現光明。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所說的,他完全做到,他沒有做到的他決定不說,這是釋迦牟尼佛最感動人的地方,最令人敬佩的地方。他講到統統做到,這一點我們要學,要很認真的去學,這種學習就是福慧雙修。在什麼地方?在起心動念之處。這是真實的功德、真實的智慧。希望大家常常記住,釋迦牟尼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的精采開示,「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狹義的說是十善,廣義的說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是善法,唯有善法才真正的利益自己、利益眾生。

  再看第二個名號,『或名盡智』。「盡智」,智是智慧,盡也是圓滿的意思,還有一個引申意思,對自己、對別人自行化他,盡你的智力,不要保留,你的智慧就不斷的增長。如果想保留一點,據為己有?這叫吝法,吝法的果報恰恰相反,愚痴。佛何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因就是他能盡智,一絲毫隱藏都沒有,自行化他,無不是用圓滿的智慧,毫無保留。一個人要盡財,你有財力,有多少布施供養多少,你的財源源不斷而來,永無止境。如果你的財不能盡你的財,我自己要留一部分自己用,在餘下來一部分再去做善事幫助別人,你的財庫有限,你決定不是一個大財主。中國古人以范蠡為財神,中國人古時候供財神都供范蠡,有道理;為什麼?他能夠盡他所有,布施周濟窮困,他把它施乾淨。施乾淨之後再從小本生意做起,做了幾年又發了,發了大財,發了之後他又布施,三聚三散,這歷史上記載的。很會理財,很會做生意,賺了錢布施給窮人,自己沒有享受。我賺錢怎麼?我賺錢是為養活苦難之人,為他們,不為自己,一點私心都沒有,有多少舍多少,所以他的財源源不斷而來,證明了佛在經上所說的。

  佛給我們講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因是什麼?因是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得聰明智慧也要像舍財一樣,要盡智,決定不能夠吝法,有多少奉獻多少,供養多少,決不能保留。施財要保留,果報是貧窮;施法要保留是吝法,果報是愚痴。經典上諸位常常念到,周利盤陀伽大家都知道,這人愚痴,再找一個像他這樣愚痴人很難找到。沒有悟性,沒有記性,佛教什麼記不住,四句偈都記不住。他的哥哥勸他回家,你這怎麼能學?他哭,佛留了他。佛教他念兩個字,掃帚,天天掃地,手上拿著掃帚,你就念掃帚。念了幾年,他開悟了。佛告訴大家,周利盤陀伽前身是三藏法師,為什麼會得這果報?吝法。教人,自己留下一手,怕別人超過他,不能盡智,所以得的愚痴果報。別人不知道,阿羅漢的神通只能觀察五百世,五百世以前阿羅漢看不到,佛知道。佛有善巧方便,幫助他轉迷為悟,轉愚為智,讓他恢復,那個愚痴,天天讓他掃地,做苦工是消他的業障,業障消除了,阿賴耶裡面含藏著功德智慧就現前了。這種手段也不是別人能夠做得到的,佛行。現在時間到了。
推薦閱讀:

(55)凈空法師:已經信佛的人,讀經比聽經重要
凈空法師說故事(一)-5 - 頓慧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凈空法師:改變基因是破壞自然規律,隨順大自然的規律是德行
凈空法師:慈心作善
《太上感應篇》講解三(凈空法師主講)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