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故事四
06-19
鬼子母 在古印度一座幽深的山谷中,住著老鬼王波闍迦,和他的妻子鬼子母,他們有一萬個孩子,個個都是兇猛有力的大鬼王,經常擾亂天上或人間,而鬼子母最疼愛的是他的幼子,名叫嬪伽羅。 鬼子母是所有羅剎鬼中最殘暴的,而且,最喜歡吃人類的小孩兒,因此,經常下山捉小孩子來吃。山下的人們,都被鬼子母的血盆大口嚇得毛骨悚然,整天提心吊膽,唯恐稍不留意,自己的愛子將變成她的佳餚。 如今,城裡的孩子已經愈來愈少了……,鬼子母還是貪得無厭,又從城市找到鄉村,從鄉村再找到城市。失去孩子的母親,痛苦得幾近瘋狂,成天哭叫著:「還我孩子啊!還我孩子啊!……」 大家看到這些可憐的母親,都十分難過,但是,也商量不出解決的辦法,最後,只好求助於最慈悲、最有智慧的佛陀。佛陀慈憫的看著大眾,決定要拯救孩子們,也要救度鬼子母,使其不再造更多的惡業。 這天,鬼子母回到家,像往常一樣,數著孩子:一、二、三……。「咦?好像少了一個,是不是數錯了?」她又數了一遍,仍舊少了一個。「啊!嬪伽羅不在。他跑到哪兒了,是不是躲起來了?」她推開孩子們,開始尋找嬪伽羅。從這一個房間找到另一個房間,從屋裡找到屋外,卻始終找不到嬪伽羅,這下,鬼子母真的慌了:「嬪──伽──羅!嬪──伽──羅!你──在──哪──裡──啊?嬪──伽──羅!」 一天、兩天、三天過去了,鬼子母從這個山谷找到另一個山谷;從這座山找到另一座山;甚至運用神力,到天上去找。然而,整整找了七天七夜,尋遍了每個角落,始終沒有嬪伽羅的蹤影。 找不到愛子的鬼子母傷心欲絕,疲憊的身體使她更顯得憔悴,步履蹣跚,手腳傷痕累累,臉上的淚水如斷了線的珍珠,不停地落下。她不斷地呼喚嬪伽羅的名字,聲音都喊啞了。 後來,聽說佛陀是個具有大智慧的聖者,知道世間上所有的事情,於是鬼子母來到佛陀的精舍。 一見到佛陀,鬼子母馬上跪下來,涕淚滿襟向佛陀哭訴: 「我最心愛的幼子嬪伽羅不見了,請告訴我他到底在那裡?想到我的小兒子,我就……我就……嗚──」「妳有一萬個孩子,現在只少了一個,有什麼關係?何必這麼憂傷、辛苦地四處尋覓呢?」佛陀若無其事地說著。「什麼!孩子都是我的親骨肉,比任何寶物、甚至比我的生命還珍貴。少了一個,我就已經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佛陀靜靜地看著鬼子母說:「既然妳明白失去孩子的痛苦,為什麼要捉別人的孩子呢?普天下的母親,也都是把孩子視為比生命更珍貴的寶貝,不只妳一人是如此!而且世間上的人,有的只有一個孩子,或者三、五個孩子,可是都被妳殺害了,那些失去孩子的母親,想必比妳現在還要悲傷吧!」鬼子母聽了,十分慚愧地說:「佛陀,我知道錯了。我現在終於體會到失去孩子的悲痛。只要我能找回嬪伽羅,從今以後絕不再殺害人們的孩子。」 佛陀聽了,便將缽拿出來,原來佛陀將嬪伽羅放在缽裡,悄悄帶回了精舍。 鬼子母一見到心愛的兒子,高興地衝向前去,想把嬪伽羅抱起,然而,縱使施盡所有神力,也無法將他抱出佛陀的缽。佛陀告訴她:「如果妳能發心受持三皈五戒,盡形壽不再殺生,我就把孩子還給妳。」 於是,鬼子母聽從佛陀的教誨,受持了三皈五戒,成為真正的佛弟子,終於,她抱回思念已久的嬪伽羅。 佛陀在鬼子母離開前,叮嚀她說:「妳要好好受持戒法,無有毀犯。過去妳曾是羯膩王的第七個女兒,平生作了很多功德,但因沒有持戒,所以才淪為鬼道眾生,受無量苦。」 從此,鬼子母不再捉小孩子為食,甚至成了佛陀的護法,稱為「鬼王母」,並且令其一萬個兒子也都受持三皈、五戒,不再惱亂他人。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九 省思—— 佛法常說要發慈悲心,但要發大慈悲心者,必定要能對一切眾生有「感同身受」的心。其實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和是非,往往都是欠缺一份體諒,若能角色互換,必能善於體察眾生的苦,才能生起真正的大慈悲心,不傷害眾生,進而利益一切眾生。 國王的侍衛 古代波斯國的一個國王,喜歡在午飯後小睡一會兒,而每次午睡時,他都讓近侍守候在自己的床邊,以便隨時服侍自己。 一天,他照例又睡下,兩個近侍一個站在床頭,一個站在床尾,為他輕輕地搖著扇子。天較熱,國王難以入睡,便閉目養起神來。 不知不覺之中,國王似睡非睡地過了一段時間,便又醒了。但他還不想起床,依舊緊閉著雙目。 這時,兩個守候在床邊的近侍也有些困意,為了不至於打瞌睡,便聊起天來。他們以為國王還在睡眠之中。 近侍甲問近侍乙:「哎,你說說,你是靠什麼活著的?」 近侍乙回答道:「我是靠尊敬的大王活著的,是大王恩賜給了我一切。」 國王本無意聽兩個近侍的對話,但一聽到對話中說到了自己,不禁留意聽下去。 近侍乙接著說,「那你是靠什麼活著的?」 近侍甲說:「我不靠天,不靠地,什麼也不靠。」 近侍乙奇怪地問:「什麼也不靠?那怎麼活下去牙?」 近侍甲說:「我的一切只憑自己的命運。命里註定該有的,自然會有;命里註定沒有的,爭也爭不來。」 近侍乙有些不解,問:「那麼什麼是命運呢?」 近侍甲剛要回答,見國王翻了一個身,趕緊把話停住,並示意近侍乙繼續搖著扇子,不要說話。 國王聽到了兩個近侍的對話,心想:這個甲近侍不依靠我的恩賜,只想靠命運,哼,等會兒,讓你看看。這個乙近侍不惜,還知道感恩,我得想著多賞賜他才是。想著,想著,他翻了個身,近侍們不再出聲了,他也就不再閉目裝睡了。 國王坐起身.待兩個近侍為他整好衣冠,就說,「你們兩個退下去吧,有事我再叫你們。」 兩個近侍從國王的寢宮中退了出去。 國王把近侍丙叫進寢宮,對他說:「你快到王后那兒去,說是我的意思,待會兒要好好地賞賜那個為王后送酒的近侍,多給他些金幣、珍寶和衣物。聽明白了嗎?」 近侍丙低頭道:「聽明白了,臣這就去對王后傳大王的話。」 國王說:「很好。」揮揮手叫他下去了。國王站起身,在寢宮裡踱著步,邊踱邊想,近侍甲呀,近侍甲,你竟敢說不靠我活著,等王后重賞了近侍乙以後,看你眼熱不眼熱。 國王越想越高興,朝門外呼近侍乙的名字,把他召來,說:「你把我喝剩下的這半杯酒給王后送去。」 近侍乙端著那半杯酒,準備給王后送去,心中有些納悶:國王宮中的酒有千桶萬桶,為什麼讓我把這喝剩的半杯酒送給王后呢? 想著走著,不料,剛一出門,就撞在門外的立柱上了,頓時,鼻血流個不停。他趕快招呼別的近侍過來,剛巧是近侍甲。 近侍乙一邊用左手捏住自己的鼻子,制止鼻血繼續外流,一邊把右手中的半杯酒遞給近侍甲,說:「你快把這酒給王后送去,我鼻子碰流血了,去不了了,謝謝你了。」 近侍甲接過酒杯,說:「你快去找醫生吧,這酒我馬上就送到。」 王后正在宮中等候送酒之人,見近侍甲送酒來,就笑著說:「你來得正好,大王讓我賞賜你金幣、珍寶和衣物,我已叫人準備好了,你放下酒杯,收好賞物,快到大王那兒去謝恩吧。」 近侍甲弄不清國王為什麼要賞賜自己,但一想:既然命運中註定要得到賞賜,為什麼不接受呢?他謝過王后,捧著賞物到國王那裡謝恩。 國王一見賞得是他不願意賜得近侍甲,大為驚異,立即把近侍乙宣進宮來,問,「我命你去給王后送酒,為什麼你沒有去呢?」 近侍乙說,「稟大王,並非我不願去給王后送酒,只是臣剛一走出宮門,不小心碰破了鼻子,血流不止,只好請他替我給王后送酒去了。」 國王聽後,嘆息不止,連連說:「我現在真得明白了,佛語講得實在有理呀,這可真是『自作其業,自受其報』哇,命運啊,命運,是誰也改變不了的!」 國王與天帝釋 從前有個國王,對百姓非常仁慈,心裡常常想著百姓的疾苦。每次他出去巡視,都在車上滿載著衣服、食物、藥品等,用來接濟那些窮苦和有病的人;看到死者,他總是親自去處理後事。他想了許多辦法,以求改善百姓的生活,也常常責備自己:「國君缺乏道德,才會弄得百姓貧窮;國君具備了高尚道德,百姓才能富裕。現在我的王國里,百姓的生活還很窮困,正是說明我缺乏道德啊!」 國家在國王的治理下,一天天富強起來,百姓的日子也越來越好,國王得到大家的愛戴和尊敬,遠近十方的人們,都來到他的國家。國王的善行及百姓對他的擁護,都被天帝釋看在眼裡他感到自己的座位底下直發熱心裡一陣陣發慌:下界的這個國王如此德高望重人們將會尊敬他而不會尊敬我了,他將取代我的地位。不行!我得想盡一切辦法,敗壞他的德行。」 於是天帝釋變成一位老婆羅門,穿得破破爛爛,步履艱難地來找國王向他乞討一千元銀幣國王立刻叫人拿給他。 天帝釋見此計不行,連忙說:「大王,謝謝您啦!不過,我年老體弱,記性又差,這麼多錢,恐怕保管不好,哪一天就讓小偷偷去了。我先把錢存在您這裡吧!」 國王告訴他:「你要用就拿去用,不必擔心小偷在我的國家裡,早就沒有小偷了。」但老婆羅門仍一再請求把錢寄存在國王那裡,國王沒有辦法,只得答應他。 天帝釋走出宮門心想:一千元銀幣你不在乎一個王國你該心痛了吧!」 於是又變成另一個婆羅門來到王宮覲見國王。他裝模作樣地感嘆道:大王,您的功德真是無量啊!遠近十方人人皆知人人嚮往您真是一位英明的君王啊!您看,我?山越嶺,一路忍飢挨餓,風餐露宿,辛辛苦苦地來到您的國家,就是想向大王請求施捨。」 國王慷慨地應允了。 婆羅門又說:「我生於窮苦家庭祖輩、父輩都一直受苦我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富貴日子。但現在我知道了,在您的國家裡,百姓都過著富裕的生活,我也不甘心再忍受一輩子的窮困。 所以今天我來請求您請您把您的國家施捨給我吧!」 國王說:「很好,就這樣吧!」便與王后、太子乘車離開自己的國家。 天帝釋見此計仍行不通又生一計變成另一個婆羅門半路攔住國王的車說:「大王!您一向愛施捨窮人,現在我正需要這輛車,能不能請您把車施捨給我呢?」 國王又答應了毫不猶豫地把車、馬都送給了婆羅門。 白天他帶著妻子、兒子一同步行在山路上、田野上;晚上他們就找一片樹林或一個山洞住宿。 有一位僧人,長年累月地修行,也有了一些神通。他一向尊敬國王的崇高道德。 聽說國王失去了國土、失去了車馬每天帶著妻兒艱難地到處流浪,感到非常奇怪,就用神通一算,知道都是天帝釋出於嫉妒心所做的好事。於是他借著自己的神通,來到國王休息的地方,變出一輛新車送給國王。 第二天早晨,天帝釋發現了這輛新車,就又變成另一位婆羅門,要求國王施捨這輛車。 國王又把這輛車送給他。 過長途跋涉國王一家三口來到鄰近的一個國家;進入國界才幾十里,面又碰上了天帝釋最初變的那個老婆羅門。 老婆羅門高興地對國王說:大王!真高興能在這兒碰到您。我正要去您的國家,要回那一千元銀幣呢!那是您早就答應給我的,而且錢一直存放在您的倉庫里。」 國王為難地告訴他:「是有這麼回事,我想起來了。 可是我現在已把整個國家連同我的一切財產統統都給了人當時也忘了您這一千元銀幣的事。」 天帝釋心裡暗自得意故意說:我是信任您,才把錢存在您那裡的。現在我有急用,請您一定要在三天之內,把錢準備好。」 國王沒有辦法,又不願失信於人,只好把妻子賣到一個財主家當女僕,把兒子賣到另一家,得了一千元銀幣,交給老婆羅門。 王后在財主家當女僕,每天從早到晚忙個不停,伺候那家的女兒起床、吃飯、洗澡、睡覺。有一天,那家小姐脫衣沐浴時,將珠寶首飾懸掛在架子上,不料天帝釋化成一隻兇猛的老鷹,一下子就將所有的衣物珠寶全部抓走。小姐洗完澡,怎麼也找不到那些東西,便一口咬定是這個女僕乘機將東西偷走了,不由分說地將她關到獄中。 國王的兒子到了主人家以後,晚上與主人的兒子同睡一張床上。一天深夜,天帝釋偷偷潛入那家,把主人的兒子殺死了。主人傷心極了,認為是這個小僕人乾的,也將他關入監獄。 母子同被關進監獄,備受折磨,饑渴交迫,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這樣的冤屈到哪兒去申訴?他們束手無策,終日哭泣不停,人們都非常同情。 國王東奔西走想盡一切方法終於借到一千元銀幣想去贖出妻子和兒子。路上他想:唉!這一切苦難,都是因為我過去做了壞事後造成的。」 想到這裡他就專心誠意地祈禱起來。 他的誠意使他得到了神通看清眼前所發生的一切明白這一切災禍,都是由天帝釋一手造成的。 這時,空中傳來一個聲音說:快去殺死天帝釋,正是他害得你無家可歸,備受磨難啊!」國王回答說:「我不能這樣做。 因為我聽說天帝釋對世間的人和物,都懷有惻隱之心,對眾生如同慈母一般哪!一切眾生,都承蒙他的恩情而存在,也正是因為他沒有做過惡事才得到天帝釋的寶座啊!不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如果天帝釋還一味胡行,總有一天也要下地獄的。」 天地諸神聽了他的這番話,無不點頭稱善。 鄰國的國王也聽到這件事,連忙下令:把關在牢里的王后和太子放出來,並親切地接見國王一家三口。聽國王敘述了他一家所受的苦難後這國的人民沒有一個不為他流淚並痛恨天帝釋的。這國的國王,對這位受盡了苦難的國王說:你就安心地住在我這兒吧!我分一半國土給你。」 這時,這位國王的國家的大臣與百姓也找來了。原來自從國王出走之後,王國無首,大臣與百姓都非常著急,四處派人尋找國王的下落,終於在鄰國找到了自己的國王。 這位國王在受盡苦難之後,在大臣與百姓的陪伴下,啟程回國。王國的其他百姓聞訊後,遠道趕來歡迎他;鄰國的百姓也都趕來歡送。兩國的人民一喜一悲,本國的百姓人人興高采烈,因為自己的好國王又回來了;鄰國的百姓卻不免有點悲傷,如果自己能在這樣好的國王的治理下生活,那該有多好啊!干盡壞事的天帝釋,後來終於下了地獄。 據《六度集經》卷一《國王本生》改編。參見《大正藏》第三卷第1頁。 註:婆羅門——印度古代四個種姓中最高的一個種姓,主管祭祀壟斷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統治階級,但在故事中常被取笑。婆羅門意指修行者。國王的妙計 從前,有位國王是虔誠的佛教徒,他不僅以身作則,行善布施,更常勸導人民皈依佛、法、僧三寶。國王為了推行佛法,詔令天下,凡是肯受持戒律,身心清淨者,即可免除一切賦役。百姓看到國王如此虔誠,深受感動,也紛紛起而效尤。 然而在人民當中,也有一些偽善之徒,他們表面上信奉三寶,但背地裡卻為非作歹。國王發覺這種情況後,決定重重懲治這些人;可是要怎麼做,才能分辨出哪些人是偽善之徒呢?國王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一條計策。 一天,國王命人在全國各地貼出告示,上面寫道:「凡是信奉佛道之人,都要處以死刑;頑固不化者棄市!」結果,那些偽善之徒一看到告示,紛紛捨棄佛法,露出本性,並且毫無顧忌地作姦犯科。 當時有一位年老的修道者,看到國王的禁令後,忍不住內心的悲哀和驚慌,他想:「佛經記載,人生有多種難處,其中以聽經聞法、親近三寶最為難得。今日,我以宿世功德,才能信奉三寶、閱讀佛經,所以如果要我捨棄正道,沈溺於六根享樂,即使可貴為帝王,壽命齊天,我也不會去做。但是若能親見三寶,聽經聞法,即使要犧牲自己的性命,我也在所不惜。」於是,堅定的信念使修道者根本不理會國王的禁令,對於佛教依然篤信不已。 這時,國王派出檢查官巡視全國,發現如有違反命令者,統統送往京城審判。後來,檢查官來到修道者的住所,看他非常深信佛法,便將他逮捕。國王知道後,除了下令將他拖到刑場,還派人暗中觀察他的一言一行,隨時回報。 修道者雖然面臨死亡,卻一點兒也不畏懼。他態度從容地對兒子說:「自從開天闢地有人類以來,眾生因為六根情慾而倒行逆施,比狂醉之徒有過之而無不及。幸而在亂世之中,有佛菩薩的指引,我們才有清明的教化。我很高興你也信奉佛法,在此關鍵時刻,千萬不要捨棄佛法,而去信服邪說。我寧可不要性命,也不要拋棄對真理的追求,希望你也能這樣做。如今,我們的國王違背道義,背叛真理,你千萬不要跟隨他!」 檢查官將修道者的話稟告國王,國王聽了之後,非常高興,於是派人請他到王宮來,待以厚禮,國王由衷讚嘆地說:「你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啊!」後來,國王更提拔修道者為當朝宰相,委以大權。至於那些捨棄佛教的偽善之徒,皆被國王課以重稅和勞役。從此以後,國內也就再無偽善的行為了。 典故摘自:《六度集經.卷四》 省思—— 佛言:「學道之人,不為情慾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修行路上,應當學習佛陀大無畏、大勇猛的精進心,遇到各種艱難與考驗時,都能心無怖畏、志不退縮,堅定自己的目標,勇往直前,如此道業必能有所成就,是為真道人也。國王殺生祭祀 佛陀時代,有位國王名叫和默處,由於他的國家地處偏僻邊境,所以從來都沒有見過佛陀、也沒有聽聞過佛法。這位國王一直信奉邪師外道,連其他百姓也是如此,他們以殺生的方式來祭拜天神,早已習以為常。有一次,國王的母后生了重病,儘管看了許多醫生,服用各種湯藥偏方,身體還是不見好轉。於是國王派了女巫醫為母后祈福,幾年下來,病情還是毫無起色。 後來,國王準備了豐盛美味的飲食,召請國內二百位婆羅門,到宮裡接受供養。國王問他們:「我的母后長期受到病苦的折磨,不知是什麼原因?各位都是智能之士,通曉天地日月星宿、占卜命相之理,請告訴我真相。」婆羅門聽了,一致認為是天上的星宿運行錯亂顛倒,陰陽不調所引起的。國王又問:「那要如何做,才能治癒我的母后呢?」婆羅門回答:「國王,你要到城外平坦潔淨的郊野祭拜山神與日月星宿,並且還要準備一百隻不同種類的畜生及一個小孩作為祭品。到時,國王再親自帶著皇太后到祭壇向上天請命,皇太后的病就可痊癒。」國王聽了之後,馬上派人準備婆羅門所交代的祭品。上百頭的象、馬、牛、羊從東門出發,前往祭祀的地點,一路上發出悲哀、恐懼的鳴叫,聲音震動了天地。 世尊得知這位國王竟然為了要救一人的性命,而殺害這麼多無辜的眾生,為其愚痴頑固深感悲憫。於是世尊帶領弟子來到這個國家,在東城門外的路上遇見了國王與婆羅門,以及那些被驅趕而恐懼哀鳴的牲畜。 國王遠遠地就看到了佛陀。佛陀全身散發出光芒,如同旭日般明亮,又似滿月清淨柔和。所有百姓看了莫不心生愛敬,而那些即將要被當作祭品的小孩及動物,無不希望藉此獲得救脫。 國王下車後,向佛長跪行禮。佛陀問國王要前往何處?國王恭敬地回答:「因為母后長年臥病,看遍了全國最好的醫生,最後連祈求神靈都沒有效果,所以今日特別準備要殺生祭拜天地、山神及日月星宿,為母后祈福,希望她能早日脫離病痛之苦。」 佛陀告訴國王:「人們想要得到穀物,就應先耕田播種;想要得到富貴,就應力行布施;想要長壽,就應心存慈悲;想得智慧,就應努力學習,這四件事都是種其因,得其果。再者,富貴之人絕不會想要去吃貧賤人家的食物,更何況諸大天王以七寶為宮殿,衣食自然具足,又怎麼會捨棄天上的美味甘露,來吃你準備的這些粗穢的牲畜血肉?你以邪法為正,亂行祭拜,想要藉由殺生獲得長生,根本就違背了生存之道,更何況是殺害這麼多眾生的生命,而妄想救一人的性命?」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若人壽百歲勤事天下神 象馬用祭祀不如行一慈」 佛說此偈語時,放大光明,閃耀的光芒照亮了天地,所有苦難眾生莫不心生歡喜,各得所求。國王聽聞了無上妙法,又看見佛陀放大光明,生大歡喜心,即得道證果。生重病的母后聽聞了妙法,也心開意解,病痛消除。兩百位婆羅門看到佛陀光明妙相,又聽聞佛所說的真理,不禁心生慚愧,懺悔過錯,發願要跟隨佛陀出家修行。 國王和大臣們殷誠懇切地請求佛陀留在國中,接受供養,佛陀慈悲應允,在這個國家待了一個月後才離去。從此,和默處國王以佛法治國,國家日漸強盛興隆。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一》 省思—— 人在世間,莫不希望求得功名地位、富貴長壽,卻又不知正確的方法,所以往往竭盡心力後,還是毫無所得,甚至在過程中造作惡業而不自知。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看似簡單的因果道理,卻正是世間運行的法則。愛人者人恆愛之,害人者終為人害,一切善惡業果終將回歸自身,絲毫不差。想要以殺害眾生的性命,來換得自己生命的長壽,這種想法乃是與因果法則背道而馳,只會苦上加苦。所以我們要深信因果,以佛法的大智慧來處世,如此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自然就能福報具足,所求如意。果報一念間 昔日舍衛國的國王波斯匿,來到佛陀住處,至誠懇切地頂禮佛陀,並長跪著說:「尊貴的佛陀,弟子願以真誠的心,於城鎮的街道上,準備素宴供養佛陀及僧眾們,讓國人能夠認識世尊!願一切眾生都能因世尊的慈悲德行,聽聞微妙的法要,而遠離邪魔蠱惑及一切惡法,並守持五戒,不造作惡業,以此消除一切災難。」 佛陀說:「真是有善根的國王啊!能夠用智慧整治國政,為人民種下未來的善因,並引導人民走向人生的正道。」之後,國王便親自準備素宴,以恭迎佛陀及其弟子們的到來。接著,佛陀和隨行的弟子們便來到設宴的街道,接受國王的供養。待用完齋,佛陀陞座為國王及子民們,宣說佛法。 此時聚集聽法者眾多,恰好有二商人路過,一人聽了佛陀的開示,便很歡喜地說:「佛陀就好比帝王,其常隨弟子們猶如忠臣般地隨行,想必佛陀是真正具有大慈悲及大德行,才能使國君這樣恭敬地供養!佛陀是這樣地尊貴,我也應該奉行佛陀所說的教法。」而另一商人卻起了慢心,而說道:「這國王可真是愚痴!擁有如此大的財富、權勢和地位,為何要對佛陀如此地奉承呢?佛陀就好比是頭牛,其隨行弟子猶如牛車,牛拖著牛車南北奔波,居無定所,身上又一無所有,這有什麼好值得如此尊崇與追隨的!」 隨後兩人一同離去,走了三十里路,便在路旁的涼亭休息並喝起酒來,心起善念的商人,因對佛陀所生起的恭敬心與歡喜心,感得龍天護法的護佑;而心起惡念的商人,卻招感地獄裡的眾生,使酒在腹中如火燒,因而神智不清跌到涼亭外。隔天清晨,一商隊車路過,而慘遭碾斃。同行的商人見狀,怕回國時,國人會誤以為是他因貪朋友之財,而行不義的手段,只好離開本國轉往他國流浪。 此時,該國國王駕崩,並留下預言:「將有一卑微的人來到我國,如果他將是繼承王位的人,我這匹神馬便會向他屈膝下跪。」之後,大臣們便帶著神馬找尋未來的國王。剛好此一商人來到此國,神馬見到商人,立即跪下並舐舔他的腳,所有的臣子便很高興地,認定此商人就是他們所要尋找的新王,於是請他回王宮繼承王位。 成為國王之後,商人心想:「這一生並沒有做什麼善事,為何會有如此大的福報?想必是因聽聞佛陀的教誨,獲其慈悲庇佑所致。」便與群臣出發前往舍衛國請教佛陀,以釋疑惑。佛陀為他開示:「當年波斯匿王在供養三寶時,你所生起的念頭是至誠的恭敬心,因此種下未來成為國王的善因,所以能登得王位;而另一同行的夥伴,心起驕慢,因而種下了惡念的種子,所以感得車禍之因。這一切的因緣果報,無非是由自己起心動念所招感,都是自作自受,不是天龍鬼神所能左右的!」於是佛陀說偈:「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於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行。」佛陀說完偈語,國王及臣子們明白了心是善惡源之本,歡喜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1——雙要品第九》 省思—— 一個起心動念,都是未來果報的因,心起善念就感得光明的法界,感召諸佛菩薩、龍天護法的加被,諸事如意;心起惡念感得的是黑暗的法界,易招感諸事不順遂。所謂「萬法唯心造」,一切境界,無非是這念心所造作出來的結果。為人之道,就是要能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時時起善念,不起惡念、妄想,做任何事都能盡心盡力,凡事才能成就。古德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要輕忽了任何生活上的細行,點點滴滴都是未來成就的資糧。海龜和五百商人 名聞利養對提婆達多而言,有著無比的吸引力。長久以來,他對世尊不肯將僧團交給他統理之事,感到非常不滿。他心想:「只要世尊死了,我就可以成為新佛,未來豐厚的利養和眾人的恭敬,將屬於我的了!」想到這裡,嘴角不禁泛起姦邪的微笑。他開始處心積慮地計畫謀害世尊。 有一天,提婆達多雇了五百位善於射箭的婆羅門,埋伏在世尊的精舍附近。共同約好等世尊一出現,就一齊用亂箭把世尊射死。大眾屏息以待……。 世尊出現了!一枝枝箭應弦而出。當箭射到世尊身邊時,竟全都化成拘物頭花、芬陀利花、波頭摩花及優缽羅花,美麗的花朵緩緩飄落在世尊的四周,形成一片美麗的花海。 這五百位婆羅門看到如此神奇的景象,心中既驚訝又害怕,不約而同地全都捨棄了弓箭,跪在世尊前,向世尊懺悔。 世尊微笑著,並慈悲為他們說法,這五百婆羅門心開意解,當下就證到了初果。此時,他們向世尊請求出家,希望世尊答應他們出家學道。世尊也答應了,便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話一說完,五百婆羅門鬚髮自行掉落,身上的衣服也即時變成了袈裟。世尊再次說法,五百人都證得阿羅漢果。 其他的比丘聽說了這件事情,讚歎地說道:「世尊的神力實在不可思議,竟讓惡人悔改,並立刻證得阿羅漢果;世尊的慈悲更是廣大無邊,即使提婆達多屢次加害,而世尊總是以大慈悲心原諒包容,諄諄化導,真是令人感動。」 世尊告訴大眾:「提婆達多不斷加害於我,並非今世方才如此。過去久遠劫前,波羅奈國有一位商主,名為『不識恩』。有一次,不識恩和五百位商人一起入海採寶,經過幾番努力之後,採得豐盛的寶物,大眾歡喜地啟程返航,希望早日回鄉,好好享福。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看似平靜的海面下竟藏著一個可怕的漩渦……。 當船航行至此,船身一陣劇烈的搖晃,沒幾秒的功夫,整個船身就被捲入漩渦之中。更可怕的是,在漩渦中還出現了一個面目醜陋的水羅剎。牠猙獰地笑著,伸出恐怖的雙手捉住了船身。 大眾驚慌不已,有的哭、有的大叫,船長馬上下令,水手們一齊使出吃奶的力氣搖槳。過了一會兒,船身仍然動彈不得,只聽到羅剎的笑聲在風中飄蕩。 恐懼萬分的商人們,紛紛向日月天神祈禱,希望有奇蹟出現……。 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遠處海天交際的地平線上,有一座大島緩緩地飄動過來。 當「大島」愈來愈近時,商人們定睛一看,原來是一隻背寬有一里的大海龜。 大海龜聽到了商人們的哭號,心生悲憫,於是靜悄悄地繞過了羅剎,不動聲色地游到了船邊。大夥兒喜出望外,毫不猶豫爭先恐後地跳到龜背上。大海龜趁著羅剎笑得忘神之際,賣力地劃動四肢,急速地脫離了羅剎的魔掌,背後傳來的是羅剎氣極敗壞的謾罵聲……。 游至岸邊,大海龜已經累壞了,便趴在岸邊閉眼小憩,由於體力的透支,不知不覺中就睡著了。商人們這時才鬆了一口氣,陸續爬下大海龜的背部。 經過剛才的驚險及恐怖的經驗,大家都又累又餓又渴,擠在商人中間的不識恩,才剛爬下龜背,便想用石頭砸死大龜充饑。 所有的商人見狀都趕緊阻止他:「剛剛在海中如果沒有大海龜前來拯救,我們早就葬身海底。牠對我們有救命之恩,你怎麼可以殺牠呢?況且龜是有靈性的動物,這麼大的海龜,想必也修持了很多年了,殺牠是很不吉祥的。」 不識恩說:「現在大家都又累又餓,最重要的是趕快找到食物充饑,如果這個島上沒有食物,我們不也是一樣會餓死嗎?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想辦法求生!」 於是,不顧大家的阻撓,不識恩找了一個大石頭,用力地朝龜頭砸去。大海龜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當場就死了。 忘恩負義的不識恩,撕下龜肉,大口咀嚼,拍拍肚子,感到滿足極了。 這一天經歷許多險難,大夥都非常疲累,到了晚上,紛紛找地方躺下來休息。在波濤的伴奏及海風的吹拂中,很快地都入睡了。 誰知道噩運還沒結束呢!到了半夜,遠遠地傳來「轟隆,轟隆……」的巨響,接著是一陣天搖地動,灰暗的夜色下捲起一陣沙塵,大眾還來不及張開惺忪的雙眼,一群大象早已瘋狂地向他們衝過來。這時已無路可逃,想再找大龜幫忙,為時已晚。所有的人,都被象群給踩死了。 當時的大海龜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不識恩就是提婆達多,五百位商人就是現在出家修行得道的五百婆羅門。 原公案出自《雜寶藏經》卷三海神請法 佛陀時代,在舍衛國有五百位商人,為即將展開的航行尋寶計畫,慎重而熱切地商議著:「大海!變幻莫測,雖藏有眾寶,但卻也蘊含無限危機!」「是啊!若沒有了解海性的人相助、指導,此行如何圓滿順利達成任務呢?」「大眾!我認識一位受持五戒的居士,福慧兼備,又了解海性,不如就請這位賢者來擔任指導,各位意下如何?」在眾商人此起彼落的贊成聲中,事情就這樣議定了。 船身破浪而行,自無量水族上方滑過。海神在水族們簇擁下,前來觀察聲勢浩大的商隊,唯有通過海神的試煉,才有探寶的資格。船身突然不動了。海神化作龐大、醜惡、青面獠牙、火燃於頂的巨大夜叉,聳立於狂濤之間,擋住航路。他恐怖的面孔冷冷拋下陰森的字句:「世界上有比我還恐怖的嗎?」賢者平靜地回答:「有。比你恐怖好幾倍。」海神化身的夜叉幽幽地問:「喔!誰?」賢者以堅定的態度回答道:「世界上,有一類愚痴眾生,無惡不造:殺、盜、淫、妄、撥弄是非、惡言粗語、言不及義、貪婪縱欲、瞋恨暴力……固執地相信種種偏差、邪惡、錯誤的觀念見解,不改不悔。這種人死後直墮地獄,受無量無邊的痛苦:刀斫車裂、刀山劍樹、火車鑊湯、寒冰沸屎……千萬年月受此苦報。這類眾生,比你恐怖何只百倍?」夜叉聞言,默默地鬆開雙臂,把船放了,隱沒於浪濤間。 逃過一劫的眾商人,鬆了口氣,又繼續驚險的航行;不料才行幾裏海路,船身又不動了。海神又化成乾癟消瘦,不成人形的怪物,只隔著薄皮、血脈筋骨呼之欲出般的身體,橫在船邊,空洞無力的聲音輕輕飄來:「世界上有比我更瘦的人嗎?」賢者望著對方說:「有。比你瘦弱好幾倍。世間上有一類愚痴眾生,存心惡劣,吝嗇、貪婪、嫉妒、捨不得布施與人分享。這種人死後馬上投生為餓鬼,身如山、咽如針、髮亂膚黑、瘦弱乾消……千萬年月受此苦報,不聞不見飲食穀物,這類眾生比你嚴重上千倍!」海神化身的怪物聽完這一席話,無言地放了船,消失了。 好不容易迂迴前行數里,船身再度於汪洋中靜止。大眾定睛一看;這次不是驚世駭俗的妖怪,卻是一名巧笑倩兮的絕世美人。她倚著船身,用珠玉般甜潤的嗓音發問:「世界上有沒有像我一樣美麗的人呢?」賢者莊重地回答:「有。比你美上千萬倍。」海神反問:「是誰?」賢者答道:「有智慧的人,身口意三業清淨,廣行善法,信敬佛法僧三寶,並時常發心供養。這種人往生立刻化生天上,身形容貌清潔光明,端正莊嚴天下無雙,比你莊嚴何只千萬倍?和殊妙的天女相比,你簡直像是瞎眼的獼猴!」海神聞言,頃刻回復成海神的面目。 威嚴攝人的海神,以掌掬海水,正色再問賢者:「是我掌中海水多?還是整片汪洋海水多?」賢者回答:「掌中水多。」海神一愣,遲疑片刻又問:「此話當真?」賢者慎重地說:「這是真實不虛的諦理。世界劫盡時,出現兩個太陽,泉池乾涸;繼而出現三個太陽,小河枯竭;當四個太陽併出時,大江乾焦;至五個太陽同現,大海亦開始消損;然後六日聚出,海水只餘三分之一;最後七日當空,海水枯盡、須彌山崩倒,遍地燃火。如果有人能以敬信之心,用一掬水,供佛、供僧,或孝養父母、周濟貧窮、施與禽獸,如此功德,將歷劫享用不盡!所以這一掬之水,豈不是比海水多?」海神聽聞以有限、有盡的水,轉化成功德法水的妙法,歡喜不已,主動獻上稀世珍寶,饋贈賢者,並叮嚀、囑託上好妙寶轉供佛陀及僧團。 隨後賢者與五百商人在採足寶物後歸還舍衛國,並一起到衹樹給孤獨園禮拜佛陀,長跪恭敬地供養各人所得及海神供養的各類珍寶。之後,賢者與五百商人長跪合掌懇求佛陀慈悲,願剃髮作佛弟子,稟受如來清淨教法!佛陀應允,並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衣在身!」佛陀語音方落,眾人已應言個個現端正清淨僧相。佛陀再應機說法、慈悲開示,這群福德因緣具足的比丘們,立刻開悟,漏盡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典故摘自:《賢愚經.卷一──海神難問船人品第五》 省思—— 所謂「相由心生」,一個人是否莊嚴、具親和力,不在於外相的美醜與外表的裝飾,而是在於這念心是否良善、純淨。世間上最醜陋、最猙獰可怖的人,莫過於因心懷愚痴,只為己利,而無惡不作,令人見之心生畏懼,不願親近的人;相反地,世間上最莊嚴、最良善可親的人,莫過於心懷智慧,三業清淨,敬信因果,處處能為人著想,廣行善道之人。所以,要培養出光明的人生和成為最受歡迎的人,就要先清淨我們這念心。更進一步,要懂得把握因緣、珍惜機會廣結善緣,並化有形有相的財富為善法資糧、功德法財,深信人人本具自性心寶,才是真正的富貴、有意義的人生。海市蜃樓 從前,在沙漠中有一座美麗的城堡…… 當太陽剛出來時, 可以見到城門、瞭望台、宮殿,以及來來往往的行人; 隨著太陽漸漸升高,城堡就慢慢消失不見。 往往有些人,會以為它是一個快樂的天堂, 卻不知道這座美麗的城堡, 只是沙漠中空氣形成的一個幻象, 根本了不可得。 有一群從遠方來的商人, 無意間看到這座沙漠中的城堡, 心想如果能夠到那裏做生意,一定能夠賺錢致富。 於是,他們飛快地趕去。 然而,當他們越接近城堡, 就越是找不到, 這時,他們沮喪地喊著: 「我好累!我好熱!我好渴!」 當陽光照在熱氣上時猶如奔馳中的野馬群, 他們卻以為是水。 於是,又急忙向前奔去, 但是同樣地,他們越是向前走,越是找不到。 漸漸地,他們疲乏到了極點, 最後來到窮山狹谷中,忍不住大叫大哭。 就在這個時候, 他們聽到自己的迴音,誤以為是有人在附近。 於是,燃起了一線希望, 決定再打起精神繼續向前走, 走著,走著, 全身灰頭土臉,愈走愈灰心。 最後,他們終於猛然發現: 他們追逐的只是一個幻象。 一剎那間, 渴求的心也就停止了! 當下恍然大悟。 改寫自《大智度論卷》卷六 省思——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榮華富貴與沙漠幻城何異?行忍的龍 大海中住著兩條龍,一個生性剛直,一個生性慈忍。一日,剛直又愛玩的龍說:「在海中,所有可觀賞的景物都已經看過了。每天過同樣的日子,實在太沒趣了。我們一起到陸地上開開眼界,好不好?」另一龍回答:「如果不小心遇到陸地上的惡人,一定很難脫逃,太危險了吧!」愛玩的龍又說:「我有個好辦法,我們可以化成小蛇啊!如果路上沒有行人,我們就在道路上遊玩;如果看到有人出現,再馬上躲到路旁,絕對很安全的,你不用擔心。」看到愛玩的龍這麼渴望到陸上去,於是另一龍便同意牠的建議。兩龍一起結伴到陸上,預計到處觀賞遊玩。 剛離開海中不久,就在路上遇到了一隻毒蛇。毒蛇一看到兩隻小蛇,不懷好意地豎起蛇身,立即吐出毒液,想加害小蛇。愛玩的龍變化成的小蛇,看到毒蛇竟有眼不識泰山,膽敢想加害牠們,非常地憤怒,欲加以報復。正要行動時,立刻被另一慈忍的小蛇制止。慈悲的小蛇說:「我們是要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者,對於不知因果、隨順習氣的眾生所犯的過錯,都應當寬容、原諒他們。能忍眾生所不能忍,這是聖者的教誡,我們一定要遵循。」於是便又讚頌「忍」:「行貪欲者是狂夫,不懷仁義心。嫉妒心,只會讓我們毀犯聖者的教誡,唯有安忍而不動心,才是菩薩行者所當為。」剛直的小蛇本已瞋心憤起,聽到這段話後,馬上對慈蛇升起恭敬心,不再有瞋惡之心,便放棄欲加害毒蛇的惡念。 慈蛇又說:「我們還是回到海中吧!」於是便一起離開陸地。就在此時,兩蛇一起恢復龍身,顯現他們的威神,天地都為之震動,烏雲興起且大降雨水,令人鬼都為之震驚。而原本在一旁虎視眈眈的毒蛇,看到想加害的小蛇竟是龍所化現,才知道自己犯了大錯,差點就斷送身命,更是驚惶恐怖,羞愧難安。 忍龍是釋迦牟尼佛的過去生,剛直又愛玩的龍就是阿難尊者,而毒蛇,則是一再加害佛陀、且不斷地被寬恕的提婆達多。 原公案出自《六度集經》 省思—— 學習佛陀的慈悲,以寬容的心來待人接物,不為貪、瞋、癡的煩惱所束縛,我們的心便能時刻自在、光明、清淨;心量廣大,寬容慈忍,放下執著計較的心,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喝不完 過去有一隊旅人, 在豔陽下經過長途跋涉後,身體極度地疲憊與飢渴, 怎奈在荒漠之中,卻尋不到半滴的水源。 一群人, 只好拖著疲憊的身軀,翻過一座又一座的山嶺, 好不容易來到一條河邊, 清澈的河水,讓旅人們迫不及待的一飲而下。 可是其中一人,卻只是定定地看著河水, 久久不飲用。 隨行的人好奇地問他: 「你不是也很口渴,到處在找水喝? 現在到了河邊,為什麼反而又不喝呢?」 這位旅人神情嚴肅地回答說: 「假如這河水,我能夠喝完的話,我早就喝了。 現在河水這麼多,我怎麼喝也喝不完, 所以乾脆就不喝了。」 眾人聽完,都哄然地嗤笑他。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戒又名別解脫,每持一條戒,即斷除一種煩煩,能夠將佛陀所制之戒全部持守圓滿,就能出離生死輪迴。如果因擔心自己無法一次持守全部戒法而放棄受戒,不就如故事中的愚人一般,令人惋惜嗎?和尚的故事 還俗和尚 一個和尚因為耐不得佛家的寂寞就下山還俗去了。 不一個月,因為耐不得塵世的口舌,又上山了。 不一個月,又因不耐寂寞還是去了。 如此三番,老僧就對他說,你乾脆也不必信佛,脫去袈裟;也不必認真去做俗人,就在廟宇和塵世之間的涼亭那裡設一個去處,賣茶如何? 這個還俗的人就討了個小娘,支起一爿茶店。 老僧的指引很對,半路子的人只能做半路子的事。 和尚與小偷 以前住在舊居,每次上下班總要經過一個路口,路口邊有一棵不知名的大樹,挺拔屹立,濃蔭蔽天。 不論晴天或風雨,不論早晨或黃昏,我總看到一位年輕和尚默默地站在大樹下托缽化緣。儘管路口霓虹閃爍,車馬喧囂,他總是緊閉雙目,紋絲不動地佇立著,他的神態與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 樹下常有兩三位蓬頭垢面、敝衣襤褸的小孩在追逐嬉戲。有一次,我無意中發現小孩竟公然竊取和尚缽里的緣金,而和尚卻視若無睹。 往後經我仔細觀察,小孩的偷竊行為並非「偶然」,而是一種「習慣」。和尚的緣金竟成了他們固定的一種收入。我氣憤已極,真想將小孩繩之以法。但幾經思量,最後還是成全了和尚的慈懷。 不久我遷了新居,就未曾再經過那個路口,以上的小事也就逐漸在腦海里淡忘。前天,我無意中又經過了那個路口,發現那位和尚仍然默默地站在那兒化緣,但旁邊多了兩位小沙彌。當我邁前仔細一看,發覺竟是那兩位偷竊緣金的小孩,驟然間,我若有所悟。 儒家講求「有教無類」,刑法追求「有期徒刑」,佛教主張「普渡眾生」,無形中,我又上了一課。 正誤「真訣」 一位雲遊的和尚晚上到了半山腰,見一小屋內放光,暗喜有緣遇到有功夫之人,於是推門入室,見一老叟盤坐於炕上,打過招呼便問:「施主練的什麼功?」老叟答曰:「菩薩咒。」和尚更為高興,自思自己出家40年,尚未聽過有菩薩咒,忙向老叟請教。老叟說:「我練此咒60餘年,尚未傳授過一人,就是6個字:聽唵、嘛、呢、叭、咪、牛。」老叟把「吽」錯念成「牛」。和尚一聽笑了,告以此咒非菩薩咒,乃6字大明神咒,並指出最後一個字念「吽(hong)」而不念「牛」。 和尚走後,老叟按更正的去念,總是繞口念不好。3個月後,和尚又來到半山,心想老叟把「牛」改正念「吽」後,功夫當更高了,不料屋內一點光也沒有,進門一看,老叟正念大明神咒,最後「吽」總念不好。和尚滿腹疑團,為何老叟念「牛」有光,念「吽」反而無光,回廟後求教於方丈,方丈說:「你出家40年,為何不懂此理?念咒是把心定位,心定後身體的三昧真火出來,便有光了。老叟按他的念法念了60年,念的一心不亂,三昧真火出來了。你讓他改念,心亂了,三昧真火便出不來了。」猴王救母 很久以前的一個夏季,佛陀在舍衛國與出家弟子們依例安居辦道,有一天佛陀舉止安詳的走向法座,此時弟子們無不以恭敬期盼的心,準備聆聽佛陀的慈悲教誨。佛陀低垂著慈眼,對弟子們說:「我今天將要到忉利天,利用結夏安居的因緣,為往生忉利天的母親開示佛法,大眾亦可跟隨至忉利天聞法。」佛陀一說完,便運用神通力至忉利天。 忉利天上,佛陀在枝葉茂盛的大樹下,為他的母親及忉利天無量的天人,演說妙法,在座的天人們,聆聽著佛陀清淨的法音,每個人的心中真實領會佛陀所演說的諦理。佛陀見眾人通達法理,於是又重回娑婆世界。 佛陀的弟子們,見到所敬愛的師父回到了自己的國度,以無比恭敬的心讚歎著佛陀說:「大慈大智希少有,崇尊的導師!您能為往生忉利天的母親及天人們,在結夏的九十天中,演說真實妙法,成就他們了達真實諦理的因緣,真是慈悲無限,智慧無邊!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摩耶夫人能生聖人,聽聞佛陀親為開示佛法,解脫三界的煩惱。」佛陀說道:「我並不是只有此生感念母親報答恩德,在累生累世中便不斷如此回報親恩,解除母親的苦難。」 「很久以前,在大雪山的樹林裡,有一隻獼猴王帶領著五百隻獼猴,在樹林裡找尋食物。當時有獵人架設獵捕猴群的陷阱,利用繩網來獵捕牠們。這時,獼猴王臨危不亂的告訴陷入網中的猴群:『你們不要擔心害怕!我會破壞這繩網,大家不要憂慮,我會解救大家到安全的地方。』於是猴群們,隨著猴王的引導一一脫離危險。而這時候有一隻年紀較大的老獼猴,因背著一隻年幼的小猴,不小心掉進了路邊的深坑裏,猴王因為眾猴解危,未注意到掉入深坑中的老獼猴,等大眾回巢穴的路途中才發現自己的母親不見了!於是獼猴王又帶領猴群們返回找尋,終於發現坑洞中的母親,這時猴王又運用牠的智慧,要猴群們互相捉住尾巴,同心協力的往深坑中延伸,而自己更是親入坑中,將母親拉救出來,解除了母親落坑之難。」 「這隻獼猴王就是過去生的我,過去我使母親出離深坑的苦難,而今天我至忉利天為母說法,更是解脫了母親輪迴三惡道的苦難。」 佛陀更慈悲的藉此因緣,告訴在座的每位弟子:「救助父母出離種種苦難,有無比的大功德,我由於從過去到現在,為母親除去苦難,所以生生世世感得無苦難的果報,所以大眾應當孝順父母。」 省思—— 世間上的苦總不離開身苦和心苦,給父母溫飽不受風寒,僅是色身的照顧;而父母生離死別的心苦,誰能為他們免除?人們也許會說,只要親恭踐行隨侍在側即可,但誰知那天無常的到來,死亡是沒有老少的差別,那白髮人送黑髮人豈不是最大的不孝。所以讓父母親近佛法僧三寶,聽聞佛法,親近善知識,瞭解到世間的一切得失,離不開無常、苦、空、無我的真理,能遠離一切苦難,得清淨自在,這才是真正的大孝。狐狸報恩 很久以前,有五百隻狐狸及獅群同時住在雪山中,狐狸經常群聚一起,偷偷地跟在獅王後面,伺獅王獵殺牛、馬、鹿等鳥獸,飽餐一頓離開後,再一擁而上,搶食這些殘食。 一天夜晚,獅王覺得肚子餓了,出來覓食,狐群亦步亦趨地跟在獅王之後,等著分食。可是天色太暗了,獅王一不小心掉落到一個深坑裡,爬不出來。狐狸們看了,知道不可能吃到食物,都一溜煙地跑走了。 只有一隻狐狸留在深坑旁,心想:「我每天吃著獅子所留下來的食物,才能維持生命。如今獅子遇到危難,我不能捨棄牠,應該想辦法救牠出來才對。」 於是,狐狸思索各種營救辦法,觀察四周的狀況後,看到了一旁的黃土堆。牠馬上對著洞裡的獅子說:「我現在要將黃土慢慢地推下去,你先到一旁去,等黃土越堆越高時,再躍上黃土,設法跳出來。」狐狸開始用力地將黃土扒入洞裡,等黃土漸漸地堆高了,獅子便依照指示,從洞裡跳了出來。 獅子非常感激牠的救命之恩。狐狸卻謙虛地表示,自己只是報答獅子平日的關照,還特別感恩獅子長久以來的幫助,令獅子感動不已。 那時的獅王即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扒土救獅的野狐是阿難尊者,其餘捨棄獅王而去的四百九十九隻狐狸,即是後來跟隨提婆達多的四百九十九位比丘眾。 典故摘自:《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九》 省思—— 台灣諺語云:「吃果子,拜樹頭,吃米飯,敬鋤頭」,我們可以在社會生存,是眾人的成就,觀一餐飯,由墾植、收割、蹂治、舂磨、炊煮……而成,當中蒙受眾生恩德,難以度量。因此,我們要知恩,還要進一步感恩、報恩。 感恩不僅是對提攜與關心自己的長輩、上級,對平輩及晚輩的相助與照顧,都要感恩,佛法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視一切男子為我父,一切女子為我母。如果能以報恩心來生活,定會充滿感激,而不會有怨恨、失望、不服氣的想法,人我之間也更祥和喜樂。花飾比丘 一天,釋迦牟尼佛帶領弟子應供。齋畢,大眾正靜默等待佛陀開示時,突然於人群中傳來陣陣騷動: 「喂,你看!那位比丘的耳朵上別著一朵好大的須曼花!」 「出家人怎麼可以戴裝飾品呢?」 「真大膽!在尊貴的佛陀面前竟然……」 「世尊!請問這位比丘為何在耳朵上別著花呢?」聽聞眾人的議論紛紛,天帝決意請示佛陀。 「花飾比丘,把花拿下來吧!」佛陀說。 「是!師父。」為眾人所矚目的花飾比丘,毫不遲疑地取下耳畔莊嚴的花朵。然而,不論他取下多少次,耳朵上又立刻出現一朵更芬芳的新花。眾人不禁嘖嘖稱奇 「花飾比丘,用神通力將花拿下來。」佛陀說。 「是!師父。」花飾比丘攝心澄慮,以三昧力幻化出成千上萬的手臂,從四面八方虛空中取花而去。眾人只見數不清的手臂交錯而過,數不清的須曼花自手掌心灑遍會場,芳香沁人,目不暇給。然而花飾比丘的耳畔,依舊別著芬芳的花朵。 「我明白了!原來他不是故意的!」有人恍然大悟。 「不論怎麼拿掉都會再變出來,真厲害!」也有人由衷佩服。 「這一定是果報、是因緣啦!」有人下結論。 「他過去一定修過大福報,做過大功德!」更有人信心滿滿地這麼說。 「世尊!請慈悲開示花飾比丘的本末因緣,令大眾解開心中的疑惑!」天帝再度為眾請法。 佛陀說:「距今九十一劫以前,也就是惟衛佛住世時,有一名酒醉的旅人途經法會,聽聞到惟衛佛的開示,非常法喜,於是將耳畔的須曼花取下,至心供養佛陀。也因虔誠供佛的功德,旅人命終後,於九十一劫內遠離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不斷受生人天享福。今生於我座下出家,縱已得道證果,散花供佛之福,猶未窮盡。」 天帝不禁讚歎:「這名喝醉酒的旅人,未曾受戒、持戒,未曾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只因聞法歡喜,以一朵須曼花至誠供養如來的功德果報,受福至今不盡。何況是勤修戒定慧,斷惡修善,行更大的供養的人呢?果報必定更加殊勝不可思議!」 佛陀宣示畢,大眾歡喜無量,發菩提心,永不退轉。 典故摘自:《雜譬喻經?卷一》 省思—— 《大悲經》云:「佛告阿難,若有眾生以念佛故,乃至一花散於空中,如是福德所得果報不可窮盡。」花飾比丘因前世聽聞佛法,生歡喜心,至誠供花獻佛,故能於九十一劫內遠離惡道,得享人天福報。後亦出家修行,得道證果。所以我們應當深信因果,廣修福德,護持三寶,把握當下每個聞法的因緣、供養的因緣,必能獲得佛法真實利益,開創光明的未來。華天比丘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眾常隨在旁。當時國內有一戶大富長者喜獲麟兒,全家上下莫不歡欣鼓舞地迎接新生兒的到來。這個男孩不僅相貌莊嚴,出生之時,天上更降下無數美妙的花朵,遍滿整間屋子。長者見此稀有殊勝之相,便為兒子取名「弗波提婆」,即「華天」之意。 華天福報深厚,一切飲食、用具心想事成,豐足無缺。長大後,聽說佛陀福慧圓滿,威德具足,深為大眾敬仰,所以心中充滿了好奇。一天,華天來到衹園精舍求見世尊,當他見到端嚴無比的佛陀時,心中有說不出的感動,心想:「能值佛世是多麼殊勝難得的因緣,我一定要把握供養的機會!」於是華天當下祈請世尊及比丘至家中應供。佛陀知道華天宿植的善根即將成熟,便允諾他的請求。 華天滿懷歡喜回到家裡,以綢緞、珠寶、香花嚴飾的床座即刻充滿屋內,種種應供所需的物品亦一應俱全。隔日,佛陀帶領弟子前來應供,依序入座後,華天只要心有所念,各種美味的齋飯應時出現於大眾面前。齋畢,佛陀即為華天廣說妙法,聽聞者莫不法喜,全家亦因此殊勝因緣,皆證須陀洹果。 齋僧後,華天即向父母表達出家的意願,希望能夠跟隨佛陀修行。得到父母應許的華天,辭別雙親,來到衹園精舍,以至誠恭敬之心頂禮佛陀,懇求出家。世尊應許,說道:「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話一說完,華天即現比丘相。出家後的華天比丘十分精進,不僅時時思惟佛所說的教理,更於日常中如實修持,不久即證阿羅漢果。 阿難聽說華天比丘的事跡後,覺得非常好奇,於是長跪合掌請示佛陀:「華天比丘過去生中是如何植福、培福,今世才能感得天降香花、一切飲食用具心想事成的殊勝果報?」佛陀告訴大眾:「毘婆屍佛的時代,度化無量眾生,比丘至聚落托缽,豪貴人家都會爭相供養。當時有一位窮人,雖然也很想供養,卻苦無財力。於是他到沼澤邊,採集許多美麗的花草,帶回村落,並以至誠恭敬心散花供養比丘。因為散花供僧的因緣,過後九十一劫中,凡他所生之處,相貌莊嚴,一切所需皆自然具足;更因此福,今世能夠遇佛出家,得證道果。」 佛陀揭示大眾:「這位窮人就是今日的華天比丘。大眾千萬不要以為小小的布施沒有多少福德,若能至誠信敬,福報是無量無邊的!」眾比丘聽了佛陀的開示後,歡喜無比,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賢愚經?卷二》 省思—— 「水滴雖微,漸盈大器。」佛陀曾以小水滴的譬喻,說明日積月累的功效是多麼驚人,用以提醒人們「凡罪充滿,從小積成」、「凡福充滿,從纖纖積」。善與惡往往在一念間,但所形成的力量卻能開展出天地懸隔的法界。所以我們應當學習將粗心轉化,細心覺察自己的心念。只要掌握根本,反省檢討的功夫純熟了,則時時處處都是光明自在,這才是正面積極且充滿希望的人生觀。 懷胎六年 釋迦牟尼佛在未出家這前,是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名悉達多。太子的父親是凈飯王,即迦毗羅衛國的國君。凈飯王寬厚、仁慈,全國臣民十分愛戴他。 凈飯王的妻子摩耶夫人,具有很高的智慧,她具備所有的美德,且才華橫溢,性情溫和,純潔無瑕,深受人民的尊重。 摩耶夫人在恬靜的環境中,由右脅生出太子悉達多。太子的降生給全國增添了福德與歡樂。但太子出生不久,王后摩耶夫人便離開人世,升入天界。 王后的親妹妹波者波提將悉達多太子撫養成人,國王又立波者波提夫人為王后。 悉達多自幼智慧超人,國王敬請全國最好的老師教太子武藝、哲學、數學、醫學、工巧及其它知識。太子文武全才,他的才華遠遠超過同時代的人。 悉達多太子長大成人後,力挫群雄,以其無可比擬的才華戰勝諸國太子,得以迎娶絕世佳人耶輸陀羅公主為妻,立為太子妃。 悉達多太子有兩位夫人。一名夠毗耶,一名耶輸陀羅。夠毗耶是寶女,所以不曾懷孕。耶輸陀羅則從悉達多太子修菩薩行,出家之夜起,便覺自己已身懷有孕了。 耶輸陀羅太子妃懷身孕六年不產,眾人都議論太子妃,說道:。太子出家修菩薩行,太子妃怎麼會懷孕呢?難道太子妃品行不端嗎?」 耶輸陀羅公主面對眾人的議論,義正辭嚴地宣誓:「我無他罪,我所懷子確實是太子遺留之體!」 諸家族人都說:「那為什麼久不生產,太子離家六年,你才懷孕呢?」 耶輸陀羅太子妃回答說:「這不是我所能明白和說清的。」 諸釋迦眾人聚會商議此事,都誹謗太子妃與他人不軌而懷胎,想稟告凈飯王,並狠狠地治耶輸陀羅的罪。 夠毗耶太子妃便向凈飯王說:「我經常與耶輸陀羅共住一室,我為她做證,她確實無罪。眾人議論皆屬誹謗。等待她生下孩子,看孩子與悉達多太子相似否,到時再處置她也不晚呀。父王,您一定要分清是非啊!」 凈飯王素知兒媳品格高貴,行為端正,故相信公主是被誹謗,凈飯王寬厚處之,眾族人也就不敢再有所舉動。等到悉達多太子成佛之夜,羅睺羅誕生了。 凈飯王因太子出家,非常悲哀,時時思念出家苦行的兒子。凈飯王見到剛剛出生的孫子,極像他的父親悉達多太子,愛憐孫子如珍寶,以至忘記了因太子出家給他帶來的憂傷。 凈飯王告訴群臣說:「我的兒子出家至今未歸,今得其子與父無異。耶輸陀羅,我的兒媳品行端正,為國生子,其功莫大,以後再不可誹謗太了妃!」 舉國上下皆大歡喜,慶賀羅睺羅的誕生。耶輸陀羅公主終於得以昭雪。 悉達多太子修行成佛以後,為度父母及本國眾生,回到故國迦毗羅衛國。 凈飯王思兒心切,已白髮蒼蒼。聞兒子回到故土,欣喜異常。耶輸陀羅公主常獨守內宮,思念夫君,日日祈禱,得知太子成佛歸來,更是悲喜交加。兒子羅睺羅年已七歲,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釋迦牟尼佛。 佛回到迦毗羅衛國,度化眾生,法輪常轉,開啟智慧。當時,凈飯王及耶陀公主,常請佛入王宮飲食。 耶輸陀羅精心準備了一百味歡喜丸欲敬獻佛陀。也將百味歡喜丸交給兒子羅睺羅,讓羅睺羅捧持獻給父親。 佛用神力變化為五百羅漢,個個皆如佛形象,與佛無異。羅睺羅年方七歲,從未見過父親,卻持歡喜丸徑直走到佛前,奉獻給佛祖。 此時佛收攝神力,又恢複比丘相,諸羅漢缽內皆空,唯見佛缽內裝滿歡喜丸。 耶輸陀羅見兒子與夫君如此相知,想起自己曾蒙受的不白之冤,恭敬地問佛陀道:「我以前因為什麼因緣懷孕六年?」 佛回答道:「羅睺羅前世時,曾做國王。當時有一位五通仙人來到王國,對國王說道,『聞王以法治賊,請您治我罪!我總是偷用王水,用王楊枝。』 「國王說道:『我剛剛登上國王尊位,今有水和楊枝,施於一切。』 「仙人道:『國王雖已施楊枝與水,但我心不安,願王治罪,不要讓我以後有因果罪業之報。』 「國王說道:『如果你一定讓我治你的罪,可稍等片刻,待我從宮中返回時再說。』 「國王入宮六日方出,仙人在外饑渴難忍。仙人見王出宮,說道:『恐怕國王是以此方法治我之罪吧?』 「國王出宮,仙人辭謝離去。由此因緣,五百世後,羅睺羅得六年在胎之果報。」歡喜首鸚鵡 在過去久遠劫前,有一隻名叫歡喜首的鸚鵡,牠與許多鳥獸同住在雪山對面的大竹林中。有一天,竹林裡起了大火,火苗迅速地漫延開來,竹林一下子就成了一片火海。由於火勢猛烈,鳥獸們都非常害怕,驚惶恐怖地四處逃竄。 眼見這一幕,歡喜首當下生起悲憫之心,勇敢地飛向前方的一處大海去取水。儘管大海距此遙遠,竹林面積廣大,歡喜首仍不捨林中的鳥獸同伴們,毅然決然地往大海處飛去。歡喜首飛到了海面時,將牠的翅膀沾濕,再回到竹林中,用牠沾濕的翅膀朝竹林的上空振動,把翅膀上微少的水滴灑向已成火海的林中,希望熄滅這場大火。就這樣,牠不停地在大海與竹林間往返奔波著。 「碰!」此時忉利天宮有大震動,天主釋提桓因深感驚訝:到底是什麼力量,使忉利天宮發生這麼大的震動?於是用天眼觀察,當釋提桓因看到鸚鵡正在救火的景象時,露出詫異的神情,深受感動地想著:「這種事情,只有真正發心的菩薩才做得到啊!」 於是,釋提桓因以神通力來到了歡喜首的面前,釋提桓因對歡喜首說:「這片竹林,有數千萬里這麼廣大;你用翅膀所沾到的水也不過幾滴而已,要想熄滅這場大火是很困難的!」歡喜首回答:「我相信只要自己堅持這個心願,精進努力一定可以滅掉這場大火;如果犧牲了性命而大火仍未熄滅,為了這竹林中的一切生靈,我願意來生再繼續滅火,直到大火熄滅為止!」 釋提桓因被歡喜首的悲心及精進的行動力所感動,立刻用神通力降下大雨,而這場火也迅速的被熄滅了。 省思——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國父曾說過:「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張最美的藍圖,它讓每一個人都有邁向成功的使命感。然而成功並非一蹴可幾,必須靠自己一點一滴去累積,一步一腳印的努力,方能達到目的地。 難、不難?看看自己能不能精進不懈,堅持到底。黃金賊 一天,佛陀與弟子們在外行化後,準備返回精舍。途中,佛陀突然離開大道,轉而帶領大眾避入草叢。 對於佛陀這樣的行徑,弟子們心裡非常納悶,於是阿難問道:「世尊,我們為何捨卻正路不走,反而行入草叢呢?」佛陀正色回答:「前方有賊!走在我們後面的那三人將會被賊所制伏。」 原來,在前方不遠處,有堆黃金遺落於路邊,兄弟三人行經此處,一見到閃閃發亮的黃金,不禁眉開眼笑,樂不可支。為了小心起見,他們左顧右盼、東張西望,確定沒人看見後,便彎下腰撿拾這些黃金。 為了這個意外收穫,他們決定要好好慶祝一番。於是,大哥說:「老二,你到城裡去買一些酒菜回來,我們先吃飽喝足,再來分這些金子。」老二高興地走到城裡,買了各式酒菜,但心中卻生起一個可怕的計謀,他想:「我若在飯菜裡下毒,毒死他們二人,不就可以獨得所有金子。」於是老二便依計行事。城外的另兩人也被黃金蒙蔽了良心,決定不顧情義,殺人滅口。 老二帶著酒菜回來時,還在想著自己完美無缺的計謀,心裡根本沒有防範。這時,大哥及老三看準時機,趁其不備,便聯手將他殺害。達到目的後,大哥及老三高興地拿起酒就喝,並且大嚼飯菜。不稍片刻,二人即不支倒地,毒發身亡。 典故摘自:《舊雜譬喻經?卷一》 省思—— 《四十二章經》云:「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因此,世尊將財寶視若賊人,貪著財物,不僅帶來禍患,也蒙蔽自心,劫自性功德。眾生當看清世間無常、四大苦空、五陰無我之相,唯有少欲知足,識得自性珍寶,方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惠能 劉宋文帝元嘉十二年(西元435年),梵僧求那跋陀羅法師經由海路到達廣州,曾於制旨寺創建戒壇,並且立碑預言:「以後將有一位肉身菩薩於這個戒壇受具足戒。」到了梁朝天監元年(西元502年),梵僧智藥三藏法師從天竺國帶來一棵菩提樹,栽種於這個戒壇旁邊,並且也預言:「往後一百七十年,將會有一位肉身菩薩於這棵樹下,開演無上微妙法,傳佛心印,廣度無量眾生。」制旨寺於唐朝貞觀年間改為法性寺,至明憲宗成化二年(西元1466年)稱為光孝寺。 智藥三藏法師從天竺國度海來到中國,從南海經過曹溪口時,曾掬溪水而飲,覺得曹溪水甘美如露,與天竺國之水無二無別,知道曹溪的源頭必定是寶地。果然,到了上游的源頭,環顧四周,山水蜿蜒,峰巒奇秀,智藥三藏法師向隨行的徒眾說:「這裡簡直與天竺國的寶林山一樣啊!」智藥三藏法師告訴曹侯村的居民:「大眾可以在這座山上興建寶剎,在一百七十年後,無上甚深的佛法將會在這座寶剎弘化開演,依這個心法修行成就的人,就像這茂密的樹林一樣多,所以,這座寶剎以寶林寺為名是最恰當的了。」預言曹溪寶林寺的法水將如泉湧不盡,潤澤十方。 時光奔馳如箭,唐朝貞觀十二年的四月八日(佛誕日)子時,嶺南新州(今廣東省新興縣)的盧府,毫光騰空,異香滿室,隨著奇妙的祥瑞盧夫人產下了一個男孩。第二天,曉光初露時,來了兩位異僧,他們對孩兒的雙親說:「恭喜兩位喜獲貴子!這孩子長大後將是佛法的法門龍象,希望將他取名為惠能;惠者,以大法惠施眾生;能者,能弘揚真理、大作佛事。」兩位異僧說完話就離開盧府,轉眼間就消失無蹤。 惠能三歲喪父,家道中落,到長大時,家中已非常貧窮,平日便以賣柴為生,來奉養母親。日月如梭,惠能已經二十四歲。這一天,因緣和合,惠能送柴到店裡,聽到有人正在誦經,宿慧使然,一聞經文,頓有所悟。便詢問客人所誦何經,這位客人告訴惠能他誦的是《金剛經》,是得自黃梅東禪寺五祖弘忍大師,五祖常勸大眾受持《金剛經》,就能體悟本具的般若智慧。這位客人勸惠能往黃梅參謁五祖,又致送十兩白銀給孝順的惠能安頓母親。一切都安排妥當,惠能就從廣東出發往湖北省黃梅縣參禮五祖弘忍大師;並於五祖座下徹悟心性,得五祖傳衣付法,其後為了躲避其他門徒爭奪衣缽,惠能在獵人隊中保任用功,隱藏了十五年後才下山,來到廣州的法性寺。 唐朝儀鳳元年(西元676年),在法性寺,這一天是正月十五日,就在智藥三藏法師所種植的菩提樹下,印宗法師為惠能剃除鬚髮。二月八日,邀集西京智光律師為授戒師,蘇州慧靜律師為羯磨師,荊州通應律師為教授師,中天耆多羅律師為說戒師,西國蜜多三藏為證戒師,就在求那跋陀羅法師所建的戒壇,共同為六祖惠能大師授具足戒。六祖大師旋即於這棵來自西天的菩提樹下開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正如碑文所記:「後當有肉身菩薩於此受戒。」亦如智藥三藏法師所預言:「往後一百七十年,將會有一位肉身菩薩於這棵樹下,開演無上微妙法,傳佛心印,廣度無量眾生。」從梁朝天監元年至唐朝儀鳳元年,中間相隔正是一百七十五年。 第二年的春天,六祖惠能大師回到寶林寺,大開法筵,高樹頓教幢幡,說法利生三十七年,從六祖這裡契悟宗旨而弘化各方的有四十三人,悟道而超凡的出家眾與在家眾,人數無法計量。果然如智藥三藏法師所說,得法寶而成就者多如叢林。 智藥三藏法師當年所栽種的菩提樹,樹根是生於枝幹上,有千百根自上垂下包裹著枝幹,所以只見根而不見枝幹,經過千餘年,如今更是翠綠繁茂,樹旁的碑誌文輝映著陽光,閃閃發亮,彷彿告訴世人一百七十年前與一百七十年後祖祖相互呼應的示現,正是勉勵世人,諸佛諸祖都由人成,只要努力修行,契悟本心,直下承擔就是啊! 省思—— 古德云:「行如山,願如海」;「行如山」堅定不動搖,「願如海」廣大無邊際。因為對修行、度眾的願行堅固,諸佛菩薩不斷往返世間,教化一切,實踐自利利他的願行。 惠能大師言:「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今生能夠一聞佛法便得開悟,是由於過去不斷地精進修行,時節因緣成熟而得成就。惠能大師在悟道後,更在漫長的十五年歲月裡,繼續用功保任悟到的這念心。因此在修行過程中,不單只是去欽羨祖師大德的頓悟,更重要的是要腳踏實地,學習祖師大德們在因地中努力的願行,持之有恆,必有悟道證果的一天。慧眼觀六道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於最後一天夜裡悟道成佛,此時佛陀以無礙的慧眼,觀看這娑婆世界裡六道眾生的情形,想要了解眾生的根機,以及度化的因緣。 天人們住在黃金、瑪瑙等七寶建構而成的宮殿中,終日遊樂嬉戲、衣食無虞;人道眾生飽受生老病死苦,地位較貧賤者還要受人訶斥,即便病苦逼迫,仍須四處為人做工,以求得溫飽;餓鬼道眾生則多是住於糞廁、林邊,咽喉細如針孔,饑渴難忍卻無法進食;畜生道的飛禽走獸,蒙昧愚癡,常遭受追捕宰殺,終日惶恐不安;而地獄道的眾生更是長久處於大火燒煮、骨肉焦爛等極苦中,無法出離。 佛陀如此一一從天道一直觀看到最悲慘的地獄道,見到有的眾生從地獄受苦完後升到天上或人間享樂,有的從畜生道脫離後又淪為餓鬼眾生,或是從人間往生,轉投到天上享天福等,無始劫來上上下下在六道當中輪轉不已,卻始終無法脫離輪迴之苦。 於是佛陀入於甚深禪定中,再度觀察眾生不斷生死輪迴受苦的原因。發現這一切都是由於眾生的心念無常,有時起布施助人、恭敬師長的善心;有時又耽溺享樂、瞋暴不仁。貪瞋癡三毒熾燃,善惡業夾雜,因此在天道享完一期福報後,惡業成熟現前,便墮到三塗惡道受苦;或惡報受盡、善業成熟後,便升天享天福,不斷因業力的繫縛受生,而得種種苦樂境界。 洞悉了輪迴實相的佛陀隨即說道:「眾生造業,在五濁惡世中常受苦果,若能了解到一切的執著都是苦的根源,願意捨棄一切,出家修無欲梵行,觀察事物生、住、異、滅的無常真相,便能捨離執著、降伏煩惱魔軍,得離六道輪迴之苦!」 於是在大梵天王的勸請下,佛陀開始說法度眾,所說的真理如同不斷前行的車輪,承載著眾生由苦難的六道輪迴中,到達清淨解脫的彼岸。四十九年行化期間,以無上佛智,開演種種微妙法理,為眾生揭示了一條光明大道,使無量無邊的眾生皆能永脫長夜黑暗、離苦得樂。 省思——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道苦樂參半最適合修行。修行人應把握得遇佛法的因緣,升起珍重之心,精進受持佛陀的教法,發願自利利他,不但使自己解脫安樂,更使得正法得以久住在世,利潤群生。火扇蜜汁 從前有一位名叫阿財的人, 擅長煮黑石蜜。 有一天, 家裡來了一位富貴顯達的客人, 為了討好富人, 阿財急忙地進到廚房,升起爐火, 把蜜糖倒進鍋子裡加入一些水, 煮了起來。 高興的阿財, 準備以上好的石蜜汁招待富人。 過了一會兒, 蜜汁煮好了, 但滾燙的蜜汁,一時之間卻難以冷卻, 阿財急中生智拿來一把扇子, 對著鍋子用力地的搧,搧、搧、…… 爐下的火也隨著愈燒愈旺, 一鍋子的蜜汁,更是熱得不斷地冒泡。 但是額頭不時冒出豆大汗珠的阿財, 還是使勁的搧, 一心只想讓蜜汁快點冷卻。 旁人看了,不禁捧腹大笑地說: 「愚癡的阿財!鍋子下面的爐火燒得這麼旺,你再怎麼搧也搧不冷啊!」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煩惱來時,人們總想藉著世間的五欲之樂,來息滅煩惱;然而,就如同故事中以扇搧爐火一般,五欲之樂唯有增加心當中的惱熱,並無法真正的息滅煩惱!集體創作 在過去,有一群畫家,每個人在繪畫創作方面各有所長,深受世人的讚賞。他們有的擅長色彩表現,但不擅長構圖;有的擅長畫身體,但不擅長畫手腳;有的把手腳畫得很逼真,但卻無法描繪出臉部的表情與神韻。 一天,國王想找人幫他畫一幅人相畫,便叫侍者去找了這群畫家來到皇宮。國王拿出一塊布,對著他們說:「本王把你們找來,是想請你們集體畫一張我的肖像。你們就在這塊布上作畫。畫好了以後,本王重重有賞。」 於是,他們開始各自發揮所長,看著坐在王座上的國王,有的人畫臉,有的畫身體,有的畫手腳,有的負責上色,一起創作國王的人相畫。可是,當他們快完成時,卻發現擅長畫身體的畫家沒有來到現場,因為他到外地辦事,臨時趕不回來,所以無法參與集體創作。於是,大家只好共同努力地將身體的部份畫上,但是怎麼看都不太協調。 終於,大家共同完成國王的肖像。當侍者將肖像呈給國王時,國王問:「這是你們所有畫家共同創作的作品嗎?是你們最滿意的作品嗎?」 大家相互望了望,有點失望地回答道:「其實,這並不算是所有人的集體創作。因為有一位畫家,今天趕不回來,並未參與集體畫像。他擅長畫身體,少了他的參與,這張畫也就未臻完美!」 典故摘自:《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十五》 省思—— 這一則公案,告訴我們在一個團體中,每個人的角色都是重要的,都要善盡職責。一個團體,只要有一人疏失,都會使這個團體無法達到圓滿。所以不可看輕自己和他人,每個人都能做到對別人的尊重,也尊重自己,這個團體才能團結、和諧,發揮最大的力量與效率。 對一位修行人而言,亦是如此。萬行當中只要有一行不成就,都是不圓滿,都無法成就無上菩提。所以要在每一起心動念處、每一舉手投足間去觀照,才能達到萬行具足的究竟佛果。擠牛奶 從前有一個貧窮的人,想要請親朋好友來家裡做客。 他想了很久,決定要用牛奶來招待他們,於是便開始在心裡打算著:「這麼多人要喝的牛奶,我該怎麼準備呢?如果我每天都擠一些牛奶的話,每天擠、每天擠,一天一天累積起來,到時候不但沒有地方放,而且搞不好還會變酸、壞掉。那還不如現在就把牛奶存在母牛的肚子裡,等到請客的時候再來擠,這樣又節省空間,又不會壞掉,實在是太棒了。」 這時,他非常地開心,覺得自己實在是太聰明了,想到這麼好的辦法,就趕緊把小牛和母牛分開,免得小牛不小心就把母牛的牛奶吸光了。 很快地,一個月過去了。到了宴客的日子,來了很多的人,好不容易安頓好親朋好友,總算可以開始大宴賓客,便興沖沖地將母牛牽出來,準備開始擠牛奶。可是,沒想到,擠了老半天,怎麼擠就是擠不出來,而且連半滴也沒有。 這時候受邀的客人,又是生氣,又覺得好笑,真不知道該怎麼說他,實在是哭笑不得!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人總是這樣,當別人勸自己學佛、布施供養三寶時,總是喜歡說:「等到我有時間、等我事業有成、等我年紀大一點……」,於是就在「無限的等待、再說」中,永遠錯失了因緣祭祀 小村落裡有一戶人家,每天早晚都傳出清朗的誦經聲。主人廣德是一位在年輕時就受了三皈、五戒的佛弟子,現在雖然已經步入中年,仍然非常精進用功,而且持守戒律,從不違犯。 世間的事情總是無常、不能預料的,一天,廣德忽然得了重病,始終不見起色。他的妻子焦急得不得了,憂心忡忡的問醫生: 「請問醫生,廣德的病什麼時候會好起來?」 「唉!那要看廣德的造化了。」醫生搖著頭說。 沒過多久,廣德就撒手人寰,留下了悲痛哀傷的妻兒。 失去依靠的妻子,終日生活在思念和回憶當中,要不就哀聲嘆氣,意志消沈,對於學佛再也不像廣德在世時一般的精進用功。而且,常常殺豬宰羊準備了很多祭品,到廣德的墳上祭拜哭泣。 廣德因為生前精進用功、持戒清淨的功德,早已生到天界成為天人。用天眼看到前一世的親人祭祀他的這幕光景,不禁想著:「妻兒們實在太愚痴了!這樣不斷的殺生祭祀,將來的果報是很可怕的,我應該去度他們好好用功。」於是,他化身為放牛的牧童,趕著牛經過過去生自己的家門口。就在這時,牛兒突然間倒地死了,牧童傷心地哭著,邊哭邊將新鮮的青草放在牛嘴邊,喊著: 「來!趕快吃吧,吃飽還要趕路。牛欸,怎麼還不動,快走呀!」 這時,廣德的家人聞聲出來,對牧童說: 「你是哪家的小孩?怎麼這麼傻!牛死了你應該趕緊回家告訴你父母才對,你在這裡哭,又對著死牛喊叫,沒有用的。牠已經死了,你還餵牠吃草,牠怎麼會吃?真是傻瓜!」 牧童回答:「我才不傻呢!你的父親已經過世,而且火化了,你們還是常常在他的墓前擺宴祭祀,又號啕大哭,那豈不是更傻?」廣德的家人聽了,想一想,「可不是和這個牧童一樣傻嗎?」頓時豁然有所省悟。於是牧童恢復了天人的形像。 「我前生是你們的父親,因為我持守戒律,不殺害有生命的眾生,而且斷惡修善,依照著佛經的道理精進用功,所以我已經生在天界。今天我是特地來告訴你們我的狀況,並且勸你們不要再殺生祭祀。記住!要像我以前一樣的誦經、禮佛,精進用功,對你們才有真正的功德利益。」 從此以後,廣德的家人不再難過,不但供養三寶、布施濟貧,而且全家都很精進用功,一個一個都成道證果,出離了生死輪迴。 省思—— 修行最大的福報,是得遇善知識的接引。然而善知識所指引的是一個方向,要到達目的地還是要靠我們自己努力去實踐。得遇善知識的引導,對修行有信心、恆心,自己的道業一定能夠成辦。迦葉智慧度邪見 童女迦葉度化外道弊宿的事蹟,約發生在佛陀入涅槃未久。當時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將斯波醯村封給婆羅門弊宿。童女迦葉與五百比丘遊行到此,村人早已聽聞童女迦葉廣學多聞、辯才無礙,都爭相前去請法。弊宿婆羅門向來不信有來世、善惡業報等事,特地前去問難。 弊宿言:「依我看,並沒有所謂的來世、轉生,也沒有善惡業報。」迦葉問:「那麼你認為天上的日月,是此世有,還是他世有?是人為的,還是上天所造的?」弊宿言:「日月是他世有,並非此世;是上天所造的,非是人為。」迦葉說:「由此可知,必定有他世、有善惡業報。」弊宿言:「我還是不相信!」 迦葉便問:「是什麼因緣,使你如此堅信沒有來世、轉生、善惡業報?」弊宿言:「我有位親友生病將死,當我去探病時就和他約定:『如果真如沙門所說有地獄存在,以你平時十惡具足,必當墮入地獄。果真如此,你一定要回來告訴我,我才相信有地獄、業報等事!』然而至今,他始終沒有回來,以我們的交情,他是不會爽約的。所以,並沒有來世、轉生、善惡業報等事!」迦葉就舉個譬喻說:「有個盜賊被王所捉,將要赴刑場的路上,哀求守衛說:『求你放我回去和親人告別,我一定會再回來的!』請問守衛會放他回去嗎?」弊宿回答:「當然不會!」迦葉說:「同樣的道理,獄卒怎麼可能放你的親人回來呢?所以,你的執著是錯誤的。」 弊宿又說:「但是,我有另一位親人,平日廣行十善,死前我也和他約定,如果生到天上,一定要回來告訴我,這樣我才會相信有來生、善惡業報等事。但是,至今他都未曾回來過!」迦葉回答:「譬如有個人掉到廁所裡,國王不但派人把他救出來,還用香湯為他沐浴乾淨後,抹上香粉、香水,讓他穿上最好的衣服、吃美味的食物,並且提供歌舞伎樂,請問這個人還會想回去泡在廁所中嗎?」弊宿說:「當然不會!廁所那麼臭穢不堪!」迦葉言:「在天人眼中,我們閻浮提就像廁所一樣臭穢,百由旬外都能聞到。你的親人廣修十善,生天享天福,快樂無比,哪裡還會來這臭穢的閻浮提?」 弊宿又說:「我還有位親人,在世時持守五戒,依沙門所說,死後應當生忉利天。我也和他約定,如果生天必來相告,至今未見,所以我不信有來生、善惡業報。」迦葉回答:「人間百年,是忉利天一日一夜。你的親人持守五戒而生忉利天,必定想先遊戲個二、三天,再來找你。到時候,你見得到嗎?」弊宿回答:「忉利天的二、三天,是人間二、三百年,那時我早不在了!雖然你這樣說,但誰知道忉利天的天壽果真如你所說?」迦葉又舉個譬喻說:「有人天生眼盲,不知顏色、長短等相,也沒有見過日月星辰、高山流水。所以就說沒有這些東西,對不對?」弊宿回答:「當然不對。世間本來就有青黃赤白等色,也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不會因為盲人說沒有,就真的沒有。」迦葉說:「這就如同你不知忉利天壽多長,便不相信一樣。」 弊宿說:「沙門說:人有識神。可是人死時,都不曾看到有識神跑出來,所以我不相信有來世。」迦葉反問:「你在高樓睡覺時,有沒有夢見過山川江河、園林街道?」答:「有。」迦葉又問:「你睡覺時,旁邊有侍衛嗎?」答:「有。」迦葉又問:「當你夢見山川江河、園林街道時,你的侍衛曾經見過你的識神出去嗎?當你醒來,侍衛又曾見到你的識神回來嗎?」答:「沒有。」 迦葉言:「你現在活著,人們尚且不見你的識神出入,更何況是死人呢?在佛法中,比丘精進不懈修習道品,以三昧力,得清淨天眼。用天眼可以得知眾生的壽命長短、善惡業報。你不能因為這肉眼無知無見,就認為沒有來世。」迦葉又說了個譬喻:「從前有位事火梵志,有事外出,要他的弟子好好看顧火堆,等他回來。弟子貪玩,不小心讓火滅了,心怕被罵,趕緊求火。於是努力劈柴卻不見有火;把木頭放在臼中搗碎,也找不到火。梵志回來後,告訴弟子,要求火,應該鑽木才對。你如果想知有無來世,應該如同比丘一樣精進修行,具足定力,得清淨天眼,便能知道。不應該因為肉眼不見,就說沒有來世。」 弊宿說:「我絕不能捨棄斷滅理論,因為我從生下來就是這麼認為,而且也教導許多人,包括國王、大臣,大家都知道我是斷滅學者。」迦葉說:「譬如有二人出外求財。最初找到了麻,二人就載了很多;後來又見到麻布,一人捨棄麻而取麻布,一人堅持不捨,認為麻就很好了。再往前走,又有更好的貝劫縷,一人捨麻布取貝劫縷,一人還是堅持著麻。而後,不論再找到更好的白銅、白銀、黃金,其中一人便捨原來所有,取較好的;另一人依舊堅持不捨。回到家鄉後,帶回黃金的人受到大家的歡迎;而堅持取麻的人,被人所取笑。你也是如此,堅持邪見,終究沒有益處。」 弊宿說:「如果真如你所說行善生天,你現在應該以刀自殺,以求生天。若是貪生不死,就表示並非真的有來世。」迦葉說:「譬如有個富者,死後留下二位妻子。大老婆生了幾個兒子,小老婆才剛懷孕。分財產時,大老婆認為小老婆沒有小孩,所有財產都該歸她和她的兒子們所有。小老婆則認為要等她生產後,若是男孩也該有一份財產。但是大老婆的兒子不肯,再三地要求分財產。小老婆心急之下,就以刀剖腹看是男是女。結果,母子雙亡。你自己身懷邪見,不但自誤且害人,不如沙門精勤修道,戒德具足,長久住世,可以利益更多眾生。你應該趕緊捨棄邪見,不要再執迷不悟,自增苦毒!」 弊宿說:「尊者,其實,當您最初問我『日月是此世有、他世有?』時,我就已經知道自己的謬誤。之所以一直追問,目的是想見識一下尊者的辯才與智慧,以增強信心。現在,我誠心信服,歸依於您。」迦葉言:「你應當歸依於我師世尊。」弊宿問:「世尊在哪裡呢?」迦葉言:「世尊剛滅度不久。」弊宿說:「既然如此,我就歸依滅度如來及法和眾僧。自今以後,盡形壽持守五戒,並且廣行布施。」 於是,不僅是弊宿婆羅門得度,在場所有梵志、婆羅門和居士,聽聞童女迦葉的開示,都法喜充滿,並對佛法生起堅固的信心。 典故摘自:《長阿含經.卷7——第二分弊宿經第三》 省思—— 人們往往因為我執、我見、我慢,而對於自己的主觀看法堅持不捨,這只會更加深執著,使人生增加更多的掛礙、疑惑與痛苦。如能深信佛法的真義,落實菩薩的行門,廣積福慧資糧,不斷提升、淨化,生命就能充滿無窮盡的光明與希望。迦葉尊者入滅 「世尊滅度了!」所有的佛弟子聽到這個消息,都十分地悲傷,甚至有許多阿羅漢都決定要跟隨佛陀入涅槃。 迦葉尊者知道後,便集合五百位阿羅漢,向他們宣佈:「佛陀已經入滅,如果要弘演佛的聖教,讓眾生了達人人本具真如法性的道理,就必須集結佛的教法。所以,你們現在趕緊以神通力前往十方恆河沙剎土,召集八億四千位阿羅漢來此結集經藏!」 佛弟子當中,阿難是唯一記持佛陀所有教法,並且能夠背誦出來的人,但因還未證得阿羅漢果,所以未能入此行列。為了讓阿難在道業上有所提升,迦葉尊者施以激將法,使他痛下決心,不分晝夜精進用功,七日後終於漏盡煩惱,證得阿羅漢果。大家知道後都非常歡喜,諸天聖眾亦來歌詠讚歎。 結集會上,阿難尊者昇座,準備宣讀佛陀教法,迦葉尊者特別叮嚀阿難尊者應依經藏的類別,如: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等各自集著一處,一言一句都要謹慎小心,千萬不能有所缺漏。當阿難尊者誦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迦葉尊者及眾阿羅漢皆忍不住淚流悲泣,感嘆地說:「人生無常,如夢如幻,昨日見佛,今日聽法已是如是我聞。」 經藏集結後,迦葉尊者繼續領導僧團二十餘年,最後將法傳給阿難尊者,並且交代:「我要入涅槃了,今將大法交付予你,你要好好守護,永續傳承。」臨行前,迦葉尊者去向阿闍世王告別,但因大王正在休息,只好請守衛轉達。 迦葉尊者來到雞足山中,以草席地而坐,並且說道:「我今身著糞掃衣,手持佛陀的金縷衣,將以神通力令此色身不朽,直至彌勒佛降生,再將佛佛相傳的金縷衣給他。」語畢,大地即產生六種震動。迦葉尊者又說:「阿難尊者、阿闍世王前來見我時,山峰當為他們而開;他們離去後,山峰將再復合!」帝釋天主釋提桓因以香花散滿天際供養尊者,至誠禮拜後,雞足山峰隨即合起,覆蓋了尊者之身。 此時,雞足山的畢缽羅山神見到迦葉尊者入滅,哀道:「今日尊者入滅,如法山崩壞,法船沉沒,法樹摧折,法海枯竭。眾魔王得大歡喜,諸天人皆哀戀悲泣。」當日,阿闍世王夢到天樑折壞而驚醒,守衛於是向大王報告迦葉尊者曾來向他告別入滅之事。大王知道後悲傷無比,馬上請阿難尊者與他前去雞足山一看。果然,當阿難尊者和阿闍世王來到雞足山時,山峰自然裂開,他們看到迦葉尊者已端然入於定中,身上還覆蓋了美麗的天花。兩人供養禮拜後,即難過地離開。 典故摘自:《釋迦如來應化錄˙卷二》 省思—— 善知識如燈塔,為眾生指引方向;善知識如甘霖,滋潤眾生的心靈。 從古以來,善知識們為眾生種下了甚深的善法種子,使佛法得以傳承,正法得以聽聞。現在,許多善知識也提攜護念著我們,當以感恩之心,珍惜每個因緣,莫待失去後才知懊悔。見佛回車的 天女 這天,佛陀慈悲應眾生祈請,來到舍衛國托缽行化。當時,一位可愛的小女孩,正騎著自己心愛的玩具車,朝著花園的方向緩緩前進。當她玩得正開心的時候,小女孩發現路上遠遠迎來一位氣宇不凡的出家人。 這位修行人,儀表出眾、相好莊嚴,彷彿每行一步,天地都為之動容;而當他無比清澈的雙眼望向世界時,這分分秒秒變幻不定的國土,似乎也瞬間化成絕美純淨的聖域。他是誰呢?小女孩猜想著。素未謀面的這位大人,不知為何令人一見就雀躍歡喜,開心極了。 於是,小女孩努力地將愛車駛向馬路邊,好讓對方能夠順利走到目的地,別被遊戲中的自己給擋著了路。她睜大好奇的雙眼,懷著恭敬無比的歡喜心,瞻仰這位修行人,早已忘了剛才的遊戲。 後來,小女孩壽命已盡,便投生至忉利天上,成為一位相貌莊嚴的天女。帝釋天見到她,關切地問道: 「過去生中妳做何善行? 感得妙色身如金, 無比明亮耀眼! 又如優缽羅花, 芳潔綻放! 從何得特勝威德的果報? 請妳告訴我!」 天女啟珠唇,吐妙音,歡喜地回答: 「前世我是個小女孩, 欣逢佛陀入城行化, 恭敬歡喜將玩具車駛向路旁, 請佛前行,無所遮障。 以避道功德力量, 今得生天上!」 天女回答完畢,前往人間,來到佛陀的面前,禮拜請法。佛陀法音宣流,天女聞法心開意解,當下證得初果聖位。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五》 省思—— 天真無邪的小女孩,一念真誠,避道恭迎如來,最後命終升天,聞法得度。看似細微的禮儀,由於發心恭敬、良善、清淨,成為無比殊勝的供養;不但現世感得天福,更結下出世法緣,得以親聆佛陀開示,悟法證道。 心念是最重要的。生活中,若發心正確,細微的言行舉止,點點滴滴,都能成為福德資糧;如果值遇佛法僧三寶,發恭敬心、歡喜心、感恩心、讚歎心、信重心……,我們的細微善語、善行,都能成為無上福德因、菩提因,令我們修行不退,直成佛道。戒貪自在 佛陀時代,有位婆羅門國王名叫多味寫,平日信奉九十六種外道。一天,國王忽萌善心,欲行大布施,於是依照婆羅門教的規定,將其積聚如山的奇珍異寶,布施給需要幫助的人;若有人來求助,便請他自取一撮珍寶而去。奇怪的是,國王如此布施了數日,珍寶一點兒都沒有減少。 佛陀知道國王宿世積福,度化因緣成熟,於是變化成外道修行者前往該國。國王知道有行者遠來,便出來接見,寒喧作禮後,國王問:「你來此地,有何請求嗎?可以直說,不用客氣。」行者回答:「我從很遠的地方來,想跟國王化緣珍寶,建造屋宅。」國王聽了,告訴行者:「沒問題!你就自取一撮珍寶吧。」行者取了一撮珍寶,走了七步,又將珠寶放回原處,國王疑惑地問他:「你為何要放回去呢?」行者回答:「這撮珍寶變賣後,只夠我建蓋房舍而已,日後要再娶妻就不夠用了,所以不如不取。」國王一聽,說:「這還不簡單,那你就取三撮珍寶吧。」於是行者取了三撮珍寶,走了七步後,還是回頭將珠寶放回原處。國王又問他:「你為什麼又不要了呢?」行者回答:「這三撮珍寶只夠我娶妻,沒有剩餘的錢可以購買田地、奴婢、牛馬,既然無法滿足我的慾望,還不如放下。」於是國王又應允他取七撮珍寶。 行者走了七步,還是又退還回去。國王再度詢問原因,行者回答:「我娶妻後會生兒育女,子女從出生到嫁娶,一切所需難可計量,所以我決定還是不要罷了!」國王聽了,大方地說:「不要擔心,我將所有的珍寶都布施給你,你就不需再為將來煩憂了。」行者原本已要接受國王的供養,但想了想還是拒絕國王的好意,準備告辭,國王疑惑地問:「你為何不接受我的供養呢?」行者說:「本來我是想要乞取珍寶,好令生活充裕無缺。但我深入思惟,卻發現人生苦短,萬物無常,若是追逐財物,貪求五欲,妄計未來,只是徒增憂苦,一日比一日煩惱,還不如放下這些貪欲,精進修行,勤求佛道。所以我再也不需要任何珍寶了!」國王聽了行者的話,心開意解,也願意皈依佛教。 於是,佛陀恢復本貌,騰升虛空,現光明身相,為國王說了一首偈語: 「雖得積珍寶,崇高至於天,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跡。不善像如善,愛如似不愛,以苦為樂相,狂夫為所厭。」 國王與大臣見到佛陀如此端嚴的光明瑞相,又聽聞佛陀微妙的開示,法喜非常,紛紛求受五戒,當下即證須陀洹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三》 省思—— 《八大人覺經》云:「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貪求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猶如吸毒,日蝕身心,令人難捨難離。行者當了達世間無常,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假合之身終歸變滅,若執妄以為實有,究竟不得自在。唯有少欲知足,識得自性珍寶,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金 盤 金盤 很久以前有位年輕人和他的舅舅結伴到各地做買賣。 他們來到一個國家,遇到一條大河。 舅舅先渡過河去,看看對岸的情形。他沿著河岸走了不遠,看到一間小茅屋,走近一看,屋裡有一個寡婦,還有一個小女孩。 母女兩人,看到一個商人走進來。 女孩對媽媽說:「媽!咱們後屋裡還有一隻大盤子很多年沒用了,不管值多少錢,賣了比擱在那兒好。最好能換一顆潔白的珍珠,我真想要這樣一顆珍珠!」 母親想想也對,便走進後屋,從一堆沒有用的破爛雜物中,翻出一隻沒有用的盤子,拿過來給商人看。 商人用力輕輕颳了一下,立刻發現盤子是金的,真是無價之寶。但他並不想讓這對母女,得到這麼多錢,就假裝很鄙視的樣子,把盤子往地下一摔輕蔑地說:「我以為是什麼寶貝東西呢!別讓這不值錢的破銅爛鐵,弄髒了我的手!」隨後就走了。 接著,那個年輕人也過了河,正好沿著這個方向來找他的舅舅。 女孩見又來了一個商人,再向媽媽提出換珍珠的事。 媽媽知道女兒的心愿,可是她又不願意再碰到剛才那種令人尷尬的場面。 她輕聲對女兒說:「剛才那事教人多難堪哪!還是算了別換了。」 女兒卻不同意地說:「他們不一樣啊!您看這個年輕人的相貌,和善又正直,完全不像剛才那個人一副貪婪的樣子。」 她不聽母親的勸阻,又將盤子拿給年輕人看。 年輕人一看,告訴她們說:「這隻盤子太值錢啦!這是用非常貴重的紫磨金製成的。我要拿我所有的貨物和您換,行不行?」母親很高興地說:「當然好啦!」 年輕人連忙找到舅舅,借了兩枚金幣,僱人把貨物運過河來。 舅舅一聽外甥要換這隻名貴的盤子,就趁外甥去河對岸運貨時,趕快到寡婦家裝作很大方的樣子說:「其實您這隻盤子不值什麼錢,不過,看來你們的生活也不富裕,我就拿幾顆珍珠和您換吧!我虧點就虧點吧,誰讓我是個好心眼的人呢?」 那寡婦已經看透他這套把戲氣憤地說:「好啊,你又來了!告訴你,我的盤子已經和一個好心的年輕人講好了,他拿他所有的貨物和我交換。你想拿幾顆不值錢的珍珠,就換走我的盤子?哪有這麼便宜的事!你這個貪財、奸詐的騙子!吃我几杖再走!」 商人見苗頭不對,趕快逃出來,一口氣跑到河邊,氣得捶胸頓足地叫道:「給我那隻寶貝盤子!」由於悔恨交加,一氣之下竟吐血而死。 當他的外甥來找他還那兩枚金幣時,他已經斷了氣。 年輕人難過地說:「舅舅啊!您因為太貪錢,而失去自己的性命,實在是不值得啊!」金 鼠 金鼠 從前有位年輕人,他擁有父親留下來的大筆遺產,卻不知如何管理。他生性好吃懶做,不務正業,又交了一幫壞朋友,沒有多久,就把父親辛辛苦苦掙下的家產,揮霍得一乾二淨。 他父親生前有位朋友,是當地有名望的富翁,財產多得不計其數,人又很善良,常常幫助別人。他聽說這個年輕人有困難,便前來看望他教他如何管理財務、如何辛勤勞動、如何積累財富,並送給他一千兩金子,做為開業的資本。 那年輕人恭恭敬敬地聽著,口裡連連稱是,但是一點也沒有改邪歸正的決心。他雖照著富人教的辦法學做買賣,卻仍忘不了吃喝嫖賭;他又試著用各種辦法積累財富,但這少得可憐的積累,遠不夠他花天酒地的開支。沒過多久,那些錢就被吃用一空了。 富人前後幫助了他五次,可是每次給他的錢,都被年輕人花得一乾二淨,卻連一點正經事也沒幹成,最後仍是一貧如洗。富人為這事,實在是非常憂愁,想盡辦法開導他、勸說他。 有一天,富人看見門外的糞堆上,有一隻死老鼠,便藉機開導年輕人說:「一個聰明的、善於動腦筋的人甚至可以靠這隻死老鼠來立業。一個人有了一千兩金子,怎麼還會貧窮呢?我今天再給你一千兩金子,你要努力干出點事情來。」 正好這時有個討飯孩子,遠遠地聽到這樣的教導,頓時得到啟發。他過來討了飯後,向富人要了那隻死老鼠,按照他所聽到的,又討來各種佐料,把它做得美味可口,賣得兩個錢。他再以這兩個錢為資本,做起了賣菜的生意,很快就賺到了一百多個錢。就這樣,他每天勤勤懇懇地干,日積月累、積少成多,終於成了有錢人。 他常常想:「我是由於那個富人開導他家的孩子才受到啟發,有了發財致富的辦法。現在我有錢了,有恩不報,是理所不容的。」於是,他用銀子做了一張小桌,以寶石瓔珞鑲為花邊,又用金子鑄了一隻老鼠把各種名貴的珍珠、寶石裝進金鼠內,塞得滿滿的,再把金鼠放在小銀桌上。他將這份貴重的禮品,送到富人家中,並向他講述前後經過。 富人聽後非常高興,便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這位聰明而勤勞的年輕人。富翁死後,把全部家產都留給這位年輕人。 據《六度集》金剛公主 波斯匿王有一個女兒,名為「金剛」,年紀輕輕就已守寡。國王夫婦憐憫女兒的境遇,特別為她建了一座宮殿,並且派遣五百名歌伎隨侍在側,鎮日歌舞,以排遣公主空虛寂寞的日子。 這些歌伎中,有一位年紀較長者,名為「度勝」,經常到市集採買胭脂花粉及香花。一天,度勝到城裡採購,卻發現城中氣氛不同以往,大眾皆手持香花,競相出城。度勝禁不住好奇地問路人: 「請問,你們這麼歡喜,是要去哪裡呀?」 路人回答:「大家之所以這麼歡喜,是因為三界至尊的佛陀正在祇園精舍說法,他不僅已出離生死,還教導大眾修行的法門,以達到解脫的境界,所以我們準備了香花要去供養。」 度勝聽了之後,甚是歡喜,心想:「我活到這麼一大把年紀,還能遇到一位有智慧的聖者,實在是宿世的福報,怎能錯過這樣難得的機會呢!」於是,度勝挪出一部份原本要買香粉的錢,另外買了鮮花,並且隨著眾人來到祇園精舍。度勝至誠頂禮佛陀後,即退至一旁散花及燃香供養,並且虔敬聆聽佛陀的開示。 結束後,度勝回到市集取回她之前買好的東西,因為聽法的功德,再加上宿世善行所感得的果報,使得原已採買的花粉,香味及重量都更勝於前,甚至增加數倍之多。 度勝回到宮中,公主和歌伎們早已不耐久候,紛紛責問度勝:「你怎麼去這麼久,是不是到哪兒偷懶啦?快,老實說來!」度勝據實以報:「你們有聽過『佛陀』這位聖者嗎?三界至尊的他,今日在祇園精舍為大眾說法,開示解脫煩惱的法門。佛陀的法音,猶如擊動巨大的法鼓,足以撼動三千大千世界,而今日到祇園精舍聽法的人更是難可計量。我之所以這麼晚回來,就是隨著大眾去給孤獨園,聆聽佛陀的開示。」 公主及其他侍女聽了度勝的敘述後,知道世尊的教法深妙難聞,非一般世學所能比擬,不禁憂喜參半。喜的是佛陀已在舍衛城中,憂的是,自己竟無福親聞佛陀開示,於是感嘆地說:「過去不知造了什麼業,竟然沒有福報聽聞佛法?」但公主霎時轉念一想,即對度勝說:「既然你已聽過佛陀的開示,何不為我們宣講當時的內容。」度勝面有難色地說道:「奴婢身分卑賤,口業不淨,怎敢如此隨便宣說佛法。公主,不如我去請示佛陀看看,您說好嗎?」度勝得到公主的允許後,便趕緊前往精舍請示佛陀,而其他人則在庭院中焦急地等待度勝的歸來,其渴切之心,猶如孩子等待母親回家一般,難以按捺。 度勝到了精舍,至誠頂禮佛陀後即表明來意。佛陀告訴度勝:「你回到宮中為大眾說法,將使許多人獲得解脫。但是,宣說佛法前,聽法的大眾須為說法者準備高座,這樣才符合規矩。」度勝回到宮中,將佛陀所交代的話重複一遍,大眾聽了都非常高興,便決定各脫一件衣服,疊成法座。而度勝則回到住所沐浴更衣,以清淨的身口意三業,表示對法的尊重。 在佛力的加被下,度勝說法甚為殊妙,與佛親宣無異,所以公主與歌伎們皆破除疑惑、斷除惡念,當下證得須陀洹果。不幸的是,正當大眾在聆聽法要時,宮殿突然失火,因為所有人都在專注聽法,渾然不覺環境的險迫,等到發現時,火勢早已不可收拾。因此,公主及五百歌伎皆葬身火海,死後即投生天界。 波斯匿王聽到女兒宮殿失火的消息,馬上帶人前往救火,可是到現場一看,宮殿早已燒為灰燼。雖然波斯匿王傷心欲絕,卻也只能趕緊命人準備棺柩,為公主、歌伎們殮葬。待喪事畢,波斯匿王難掩悲傷地來到精舍,頂禮佛陀後即滿面愁容地坐在位子上。佛陀問:「國王,你今日到這兒是為了什麼事呢?」波斯匿王合掌答道:「我心愛的女兒金剛公主不幸遭遇火災,連平日服侍她的五百歌伎都葬身火窟,我剛剛才辦完她們的葬禮,心中的悲傷、痛苦實在難以抑忍。不知她們過去造了何種罪業,今日才遭此橫禍?祈請世尊能為弟子開示其中的因緣道理。」 佛陀告訴波斯匿王:「過去世中,有一座城名為『波羅奈』。一天,城中有位長者夫人帶領五百位侍女,至城外舉行祭祀大典。祭祀的規矩甚為詭祕,除了這一家人,外人皆不得靠近,若有不知情而犯者,皆拋入烈火中燒死。當時,有位辟支佛名為「迦羅」,住在山裡修行,早晨出外托缽,傍晚則回到山中用功。這一天,迦羅托缽經過祭祀的地方,長者夫人見了非常憤怒,馬上派人將其捉住,並且拋至烈火當中。迦羅等到全身燒至焦爛,忽顯神足通,飛昇至虛空中。在場大眾見此異狀,才知冒犯到聖者,心中不禁驚慌害怕,當場跪倒在地,痛哭失聲,並且懺悔地說:『我們真是一群愚蠢無知的女人,竟然有眼不識聖者,且毀辱傷害您。我們自知罪業深重,過高如山,祈求聖者您大人大量,給我們懺悔的機會,以消弭所造的罪業。』辟支佛聽了長者夫人如此悲切的心聲,即從空中而下,進入涅槃之境。長者夫人為表悔過遷善之心,即為迦羅尊者起塔,供養其舍利。」接著,佛陀又說了一首偈語: 「愚蠢作惡,不能自解;殃追自焚,罪成熾然。 愚所望處,不謂適苦,臨墮厄地,乃知不善。」 佛陀對波斯匿王說:「昔日的長者夫人就是金剛公主,而度勝等五百歌伎即是當時的侍女。其實,罪業和福德總是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無論時間的長短,只要因緣會遇就會顯現,這是無從棄捨的。」 佛陀開示完善惡因果的道理後,全國百姓不分男女老少皆受持了三皈、五戒,並且遵循佛陀的教誨,用功修行。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二》 省思—— 《達磨二入四行觀》云:「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世人常迷,不明白現世所受的苦報,皆是過去所造的惡因而來,往往就果報之苦而怨懟、傷心。所以,想要改變命運,唯有落實因果的觀念,從「心」開始,懺悔改過,並且勤修善道,保持身、口、意三業清淨,才能獲得光明自在的人生。金鈴比丘 一天,波斯匿王帶領士兵們,浩浩蕩蕩的前進,怒氣騰騰的準備逮捕殺人魔王鴦掘魔羅。就在路經佛陀的祇洹精舍,空中忽然傳來天籟般的音聲,裊裊迴蕩著整個山谷,所有的人、馬剎那間都停止了動作,大家屏息聆聽著這聖潔高雅的音聲,再也無法移動半步。 「精舍有一位比丘的梵唄音聲,讓前面的士兵及象馬都駐足聆聽,忘記要前進了!」侍衛趕緊向波斯匿王稟告。 「是誰能唱出如此動人的音聲,高遠悠揚,連牲畜都能被感動,我一定要親自供養這位比丘!」波斯匿王馬上做了決定,一方面也想一睹這位比丘的容貌。於是立即驅車前往精舍拜見佛陀,希望能親自供養這位比丘十萬錢。但是,當這位比丘出來時,波斯匿王簡直無法忍受再看他一眼,「天啊!天下竟有這般醜陋的人!」心中甚至後悔剛才供養的承諾。 奇怪!是什麼樣的果報令這位比丘能以有如此聖潔的音聲,但是又是什麼惡業,導至如此醜陋的容顏?波斯匿王疑惑的長跪合掌,請佛陀解答他的疑問,於是佛陀說起了鈴聲比丘過去生的因緣……。 久遠劫前,有位虔誠的機里毘國王,得到剛入涅的迦葉佛舍利,準備起塔供奉。這時,四方的龍王一同化作人形,前來拜見國王:「我們是四方的龍王,聽說您要起塔供養佛舍利,特地前來共襄盛舉。造塔所需的珍寶,可以在四邊城門外的四口井汲水和泥,即可造出青琉璃、黃金、銀、白玉四種材質的磚頭。」喜不自勝的國王,立刻派遣四個監工來負責營造。 不料當中有位監工牢騷怠慢,不願意配合。「再不用心做,我就加重刑責處罰你!」國王氣沖沖地要脅。「這塔這麼大怎麼做得完!」監工心懷埋怨地說。迫於受處分的要脅,他只好帶著工人們日夜不停的趕工。但是當整座塔建好時,見到佛塔寶光晃耀,高聳宏偉,這位監工有說不出的歡喜,更為自己在造塔時心生不敬深感懊悔,於是恭敬的將一隻金鈴懸掛供養佛塔,並發願道:「願我來世音聲清妙,令眾生歡喜聽聞,並生在釋迦牟尼佛出世時,見佛得度,出離生死。」這位監工因為先前嫌恨佛塔過大,感召五百世的膚瘡面陋,令人嫌惡。但是也因為這樣虔敬的發願,至誠的供養,不但獲得五百世清淨動人的妙音聲,更感得今世隨佛出家成道的果報。 省思—— 佛經云:人以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處處彰顯著生值佛世,值遇佛法的殊勝可貴。今生能得遇佛法,護法、護教盡此報身廣做佛事是多麼大的福報!種種事行中都是出世善業,利人的發心,不僅能將此福德分享給大眾,也成就了自己的道業。 鈴聲比丘供鈴時那份虔敬歡喜的發心,感得美妙音聲的果報令人印象深刻,相較於之前造塔時煩惱的心念;一念之間,果報迥然不同。《楞嚴經》云:「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說盡每一位佛子在廣做佛事時,生生世世無盡的發心;願發歡喜心、無畏的心,以此盡未來際無有疲厭金毛獸菩薩 一天,佛陀罹患風寒,名醫耆婆用三十二種珍貴藥材合成藥酥,供養佛陀。此時,好忌的提婆達多心中非常羨慕,也要求耆婆供養他。耆婆為難的說:「尊者啊!這種藥酥雖是珍品,但只適合佛陀服用,因為如來的報身尊貴,和凡夫不同,一般人服多了反而會傷身。佛陀一天可吃三十二兩的藥,我看您一天吃四兩就足夠了!」提婆達多一聽,心中非常嫉妒不平,懷疑耆婆看不起他,還是堅持和佛陀的藥量相同。結果,提婆達多因為藥性太強,而使身體不能負荷,自作自受的躺在床上哀號不已。 佛陀知道了,慈悲的走到他房舍中,為他摩頭減輕痛苦。然而,惱羞成怒的提婆達多不僅不知感恩,還憤怒的責怪佛陀,說了種種中傷的話。阿難打抱不平的說:「世尊啊,提婆達多怎麼可以不知感恩!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如此猜疑多忌?」佛陀笑了一笑,不以為忤的說:「阿難啊!提婆達多不只現世中傷我,過去世他也是嫉妒如來、陷害如來!」於是佛陀將過去因緣娓娓道來。 久遠以前,波羅奈國有一位殘暴的國王,名叫梵摩達。一天夜晚,他做了個奇怪的夢,夢中出現一隻金光閃耀、莊嚴非常的金毛獸。國王醒了之後朝思暮想:「好美的金毛獸啊!全身都散發著絢麗的光芒,如果牠又美又柔軟的獸皮能鋪在我的寶座上,該有多好啊!」 於是,國王召集全國的獵人宣佈:「若有人找到這頭金毛獸,我會重重的賞賜,讓他的子孫七輩都享用不盡;但是如果找不到,我就殺光你們全部的人!」梵摩達王向來是兇殘無度,殺人如麻,因此所有的獵人聽了之後都愁眉不展。 回家後,獵人們聚在一起商量:「夢中的神獸?世間上哪找得到這種神獸呢?而且森林中有這麼多毒蛇、惡獸……與其讓大家冒著危險尋找,不如推派一位最勇敢的人去找!如果找到了,國王的獎賞都留給他;如果不小心喪命,至少還有人幫忙照顧他的妻兒。」於是眾人找到一位勇敢的獵人,他看大家憂心忡忡,十分不忍,於是抱著犧牲的決心答應下來。 獵人經過幾日的尋覓,不但沒有找到金毛獸,還不幸地被困在荒地當中。烈日高照下,獵人口乾舌燥、舉步維艱,終於再也走不動了。他痛苦的癱在沙地上,用盡最後一點力量求救:「救命啊!誰能來救救我呢?」獵人不斷的呼喊,忽然眼前出現一片金光──一頭金光晃耀的金毛獸站立在他眼前。 這隻名叫鋸陀的金毛獸,將尚留餘息的獵人揹至泉水邊,為其洗浴,並撿來許多美味的野果讓他充飢。獵人吃完後,內心十分痛苦掙扎:「唉!這隻金毛獸心性如此溫馴慈悲,教我如何忍心殺害,將牠獻給國王。但如果不這麼做,那些獵人弟兄們又會慘遭國王殺戮。這該如何是好呢?」 鋸陀看到獵人憂慮的神情,便向他詢問原因,獵人於是將事情原委一五一十的告訴金毛獸。鋸陀聽了之後,告訴獵人:「仁者,你不用擔心害怕!累劫以來,我已死生無數次,但沒有一次能廣積福德。這次,能有機會拯救眾多的性命,我應該把握。你就取我的毛皮去吧!」獵人聽了非常感動,於是忍痛將鋸陀的毛皮剝下。 此時,慈悲的鋸陀雖然身受剝皮的痛楚,但仍廣發利益眾生的弘願: 「願,我所布施的毛皮,能讓眾多人離苦得樂! 願,我能以此功德廣濟有情,成就無上的大覺佛道! 願,我能普度一切眾生,令住涅槃不生不滅之樂!」 這時,三千大千國土都為鋸陀的悲心所震動,諸天神知道鋸陀的菩薩願行,不禁驚歎感泣,紛紛灑花供養。鮮血淋漓裸露在豔日下的鋸陀,馬上引來八萬隻蠅蟻啖食身上的血肉。鋸陀不忍心傷害這些蟲蟻,於是忍住痛苦,動也不動一下,直到最終力竭而亡;而這些蟲蟻,也蒙鋸陀的願力,這生命終皆得生天。 說明了過去生的因緣後,世尊微笑的說:「你們知道嗎?那隻剝皮捨身的鋸陀就是我,而殘暴的梵摩達王即是提婆達多,至於那八萬隻生天的蠅蟻,就是在我成佛初轉****時,得道的八萬人天。雖然從過去到今日,經過了這麼漫長的時間,提婆達多還是沒有悔改呀!」 典故摘自:《賢愚經?卷二》 省思—— 佛言:「盡此三千大千世界,無處不是世尊捨身命處!」如來累劫無畏布施,廣修六波羅蜜,就連喪命時亦不忘發願,利益眾生,終以此精進悲心,證得無上佛果。反觀提婆達多,雖然一心想學佛,但不在因上努力,只想速成佛果,無異緣木求魚!修行學佛,實應時時在心上用功,時時發利益眾生之願,如此才能真正圓成佛道,廣濟有情。精進的堅眾 在久遠劫前,普德增上雲音燈如來應化於世。那時,如來說法教化無數的眾生,證得聲聞、緣覺、菩薩果位者,不計其數;眾多的聲聞、菩薩亦至各地弘法利生,使佛法得以流佈廣傳。 在普德增上雲音燈如來涅槃八萬億年後,聲明法師四處遊化度眾,將如來的微妙教法普傳於世。這時,世界的邊陲有座堅宰城,城裡住著一位名叫堅眾的青年,統領著不少座城池。堅眾年紀雖輕,善根卻相當深厚。一天,堅眾獨自靜坐思惟著:「要如何獲得真正的無上道呢?又該怎麼做,才能修行成道?」正當陷入苦思之際,天上忽然傳來一陣悅耳的音聲: 「堅眾居士啊!普德增上雲音燈如來曾經在這個世上開演無上的妙法,只可惜現在如來已經入滅了……」堅眾乍聞如來出世說法,先是歡喜振奮;一聽聞到如來已經滅度,不禁陷入無限地悲傷。 這時,天上的妙音又再度響起:「堅眾啊!為什麼你要一下子歡欣雀躍,一下子又憂悲苦惱呢?」「我之所以歡喜,是因為聽到有佛出世說法;後來悲傷,是因為佛陀已經入滅了。」堅眾回答道。「其實你不用憂戚。普德增上雲音燈佛在入滅前,已將大法傳給百億位法師,其中,聲明大法師正在這個世界弘傳如來的教法。」「真的?那麼請您告訴我,聲明法師如今在那兒弘法好嗎?」「目前大法師正在東邊三百六十里遠的加毘羅城說法,你趕緊去吧!」 次日一早,堅眾即帶著大批的珠寶瓔珞,領著一群族人,前往城中。一進到加毘羅城,堅眾馬上摯誠地向聲明法師請法。聽過了法師開示的微妙佛法,堅眾心中感到無比法喜,除了將所帶的寶物供養法師,還發願長年在其座下侍奉供養。在這段期間,堅眾奉持如來的教法,精進求道;然而,不論他再如何恭敬地請法,聲明法師都只是告訴他最初所說的法,而不曾有其他的開示。一心向道的堅眾並不因此感到喪氣、埋怨,甚至日夜守在法師門外,一心求教。 正當堅眾精進用功的同時,有個名為「常求便」的天魔起了惡念,要破壞他的道心。天魔派了兩個小魔,化身為聲明法師和一位美女,故意在堅眾面前擾亂他;另一方面,魔王自己還在一旁扇風點火:「你的師父不過是個凡人罷了!像你這樣有道心的修行人,千萬別上了他的當啊!」堅眾雖聽到句句惡意的詆毀,心中仍堅定地想:「我曾經聽聞天上的妙音告訴我,普德增上雲音燈佛已將大法傳給百億位法師,聲明大法師正是其中一位。而且,我首次向法師請法時,他即慈悲為我開示大乘佛法。依此看來,聲明法師的確是位真修實證的法師;假若我相信了這些話而輕蔑法師,不就等於輕蔑如來和佛法。」 於是,堅眾當下至誠地發了願:「如果聲明法師真正是位得道的高僧,如果我求法的心是真切的--那麼就讓眼前的幻象立刻消失!」堅眾才發完願,惡魔的把戲馬上就不見了。通過魔考的堅眾,並不因此沾沾自喜,反而深自警省:「過去我一心求法,卻未能得到法師的甘露法語,原來是自心的障礙所致。今後,我一定要更加精進求道,突破眾魔和業障,等待法師為我開解無上法要!」此後,堅眾更加勤奮修持,不敢稍有懈怠。 然而,經過六十億年精進的堅眾,還未再次聽聞法師開示,便往生了。往生後的堅眾,投生到上方世界的國王家,當時,大肩佛正在那裡住世說法,堅眾跟隨大肩佛出家學道,終其一生。過完此生,下一世又值遇須彌肩佛,七歲於其座下出家修行,弘揚佛法。堅眾就這樣不斷地投胎轉世,在值遇六十百千萬億那由他佛的歷程中,出家學道,精進不懈,終於如願圓滿無上的菩提妙道。 省思—— 發起精進心修行實屬不易,而能夠持續地發長遠心不退,更為稀有難得。在《四十二章經》中,佛陀開示大眾:「學道之人,不為情慾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對佛法深生信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考驗,是成就道果的要因;當然,值遇善知識引導非常重要,而堅持到底的願心,更是不退菩提的最大動力。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金光明最勝王經(佛經之王)
※佛陀的沉默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第33集 凈空法師講解
※《圓覺經》第05部分,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