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典型金礦山(金礦床)

中國典型金礦山(金礦床)作者:地質百科

中國典型金礦山(金礦床)

  1.吉林省夾皮溝金礦  (產於太古宙—古元古代變中基性火山沉積雜岩中的金礦,即綠岩帶型金礦中的石英脈型亞類)

  夾皮溝是一個有150多年開採歷史的老礦山,1820 年開始采砂金,1845年開始采岩金。日本侵華時,曾進行掠奪性開採,生產黃金數噸。建國後,通過勘查在這先後發現大中型礦床7處,小型金礦5處,構成了夾皮溝金礦田。

  夾皮溝金礦位於樺甸縣,處於中朝古陸東北緣,輝發河深大斷裂帶東南側。北西西向的夾皮溝-大石砬子構造帶控制著礦田內各礦床的分布。該礦帶長50km,寬1~3km(圖3.18.2)。

圖3.18.2夾皮溝金礦田地質略圖

E.第三系;K.白堊系;J.侏羅系;P.二疊系;D.泥盆系;Pt.元古宇;Ar3.鞍山群三道溝組;Ar2.鞍山群楊家店組;Ar1 .鞍山群四道砬子河組;γ25.燕山期花崗岩;γ34.海西晚期花崗岩;δ34.閃長岩;β.基性岩類;γ1-2.前寒武紀花崗岩;1 .金礦床;2.沖斷層;3.擠壓片理、片麻理帶;4.鉀交代帶

  區內出露地層以太古宇鞍山群為主,自下而上該群分為四道砬子河組(混合岩及奧長花崗岩,厚度3196m)、楊家店組(石榴紫蘇輝石麻粒岩等,厚3500m)和三道溝組(厚2339~3038m)。金礦床賦存於其中的三道溝組中。  三道溝組分上下兩個含鐵層。上含鐵層為綠泥片岩相,產有大型鞍山式含鐵石英岩型鐵礦。下含鐵層為角閃岩相,以角閃斜長片麻岩、黑雲母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岩等為主。含金石英脈產於斜長角閃岩與角閃斜長片麻岩中,礦脈與岩層產狀基本一致。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復脈帶、脈狀等,大小不一。礦脈長100~700m,延伸200~600多m,厚0.5~17 m。礦脈有分支複合、膨縮現象。  礦化類型有含金石英脈、含金硅化帶、含金斷裂帶、含金片理化帶等。全區絕大部分儲量賦存於盲礦體中(圖3.18.3)。

圖3.18.3某盲礦體地質剖面圖

1.注入片麻岩; 2.角閃斜長片麻岩;3. 長石斑岩; 4.礦體(含金石英脈);5.蝕變片理化帶

  礦石類型主要有三種,含金黃鐵礦型、含金黃銅礦型和含金多金屬型。主要含金礦物有自然金、含銀自然金、少量碲金礦、銀金礦等。主要礦石礦物有輝銀礦、銅銀鉛鉍礦、黃鐵礦、白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磁黃鐵礦、輝鉍礦、磁鐵礦、白鎢礦、黑鎢礦、菱鐵礦等,脈石礦物有石英、綠泥石、絹雲母、方解石等。礦石結構主要有粒狀、乳滴狀、膠狀、壓碎和交代狀。礦石構造有條帶狀、網脈狀、塊狀、浸染狀和角礫狀。多數自然金呈包裹體賦存於黃鐵礦或石英中,少數在黃銅礦、方鉛礦、磁黃鐵礦之中,呈裂隙與間隙金出現。黃鐵礦中的自然金粒徑較大,在24.5μm左右;石英中金粒在12.3μm左右。  夾皮溝金礦化嚴格受石英脈控制,石英脈常沿片理化帶充填,脈的旁側常有線型蝕變。礦化具有多期性,以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最發育。

  2.金廠峪金礦  (金廠峪金礦為產於太古宙—古元古代變中基性火山沉積雜岩中的金礦,即綠岩帶型金礦中的復脈帶型亞類)

  金廠峪在清代末年曾是我國三大金廠之一,現在也是我國著名大型金礦之一,累計探明儲量50餘t,目前礦山年產黃金840kg。  金礦床大地構造位置位於天山-陰山東西向複雜構造帶與北北東向新華夏系構造的交匯處,燕山准地槽馬蘭峪背斜與山海關隆起的銜接地帶。礦區內地層為太古宇遷西群東荒峪組:其中的斜長角閃岩類磁鐵石英岩岩性段為金廠峪金礦床的主要圍岩。  礦區主要由東西向壓性斷層及與之伴生的近南北向張性斷裂、北東和北西向扭性斷層組成。區內褶皺構造主要有金廠峪復背斜及崔堡子復向斜,並伴有次一級小的背、向斜。金廠峪金礦床位於前述的復背斜軸部。  控礦構造以北北東向壓扭性斷裂最發育,表現形式為片岩帶或片理化帶。礦區內共有6條,片岩帶的形態和交匯部位往往是控制單個礦體的主要構造。  礦區含金復脈帶是由石英脈、鈉長石英脈、鈉長石脈、次生石英岩等斷續分布於片岩帶中。長1500m、寬460~900m,在本礦床6個復脈帶中共圈出大小16個工業礦體。礦體多集中於Ⅱ、Ⅲ、Ⅳ帶中。以Ⅱ2、Ⅲ3、Ⅳ4礦體最富,Ⅱ5規模最大。金礦平均品位10.6 g/t。  礦體均賦存在由石英脈及各類復脈組成的脈帶中。尤以石英大脈和鈉長石石英復脈礦化最好,構成主要工業礦體。含金石英脈和含金鈉長石英脈受片理控制,而含金石英大脈和復脈受片岩帶控制,且片理化帶又常常是斷裂構造的交匯部位。

  已知礦物中,金屬礦物13種,含量約佔10%。其中以黃鐵礦為主,其次是黃銅礦、輝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磁鐵礦、磁黃鐵礦;金銀礦礦物以自然金為主。另有少量碲金礦、金銀礦、輝銀礦、碲銀礦、銀金礦、深紅銀礦等。自然金賦存最大粒徑0.15mm,一般為0.02~0.005mm。顆粒形態他形粒狀佔80%,樹枝狀或片狀佔20%。間隙金約佔35%、粒間及包裹金佔58%。  脈石礦物有石英和鈉長石,其次為方解石、白雲石、絹雲母和綠泥石等。  礦石結構有三種,即結晶的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狀;溶蝕結構和碎裂結構。按硫化物的產出狀態礦石的構造類型有:塊狀、浸染狀、脈狀、團塊狀及團斑狀、斑雜狀。  本礦床常見的近礦圍岩蝕變有絹雲母化、黃鐵礦化、硅化、綠泥石化及碳酸鹽化。其中與金礦化關係密切的是黃鐵礦化、絹雲母化、硅化。

  3.山東煙台焦家金礦  (產於花崗岩侵入體中的金礦破碎帶蝕變岩型亞類)

  焦家金礦是「焦家式」金礦的典型代表,準確地講,它是一種斷裂破碎蝕變岩型金礦,金礦體是構造破碎帶內達到工業要求的蝕變岩體。焦家金礦位於掖縣境內,60 年代初發現,1969年提交勘探報告,現已投產。1977年被命名為焦家式金礦。  區內地層簡單。第四系亞砂土覆蓋於膠東群之上。礦床由玲瓏黑雲母花崗岩(為主)和郭家嶺花崗閃長岩經構造破碎和含金熱液交代蝕變而形成。破碎蝕變帶最長可達2000m,最寬200m。  焦家金礦床為長1000多m,寬約4m的含金蝕變帶,產於玲瓏岩體與膠東群之斷層接觸帶中,礦體受斷裂帶控制(圖3.18.4,3.18.5)。

圖3.18.4焦家金礦區地質略圖

Q.第四系; 1.膠樂群斜長角閃岩; 2.玲瓏花崗岩;3.郭家嶺花崗岩; 4.擠壓碎裂岩帶;5.斷裂;6.金礦體

圖3.18.5 焦家金礦某線勘探剖面圖

Q.第四系; 1. 斜長角閃岩; 2.絹英岩化斜長角閃岩; 3. 花崗岩; 4. 硅化花崗岩; 5. 閃長岩脈; 6. 絹英岩質碎裂岩; 7. 絹英岩化花崗岩; 8. 金礦體

  該礦床已發現5個礦體,以1 號礦體最大,佔全礦總儲量85%左右。此礦體長1200多m,厚0.35~15.44m。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延深800多m。礦化圍岩為黃鐵絹英岩、絹英岩質碎裂岩。金礦石品位3.07~52.59g/t。礦石礦物主要為銀金礦、黃鐵礦;少量自然金及鉛、鋅、銅的硫化物。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和絹雲母。  主要圍岩蝕變有紅化(由斜長石、微斜長石中三價鐵斑點或赤鐵礦彌散造成,過去曾被稱為鉀化)、硅化、絹雲母化、黃鐵礦化和碳酸鹽化。  礦床成因有混合岩化熱液說、再熔岩漿熱液說、混合岩化交代重熔岩漿熱液說等。

  4.廣東河台金礦  (產於元古宙變碎屑岩、泥質岩、碳酸鹽岩中的金礦構造蝕變岩型亞類)

  河台金礦發現於1982年7月,位於高要縣境內。它的發現,為在華南地區前泥盆紀地層,特別是混合岩化變質岩系中尋找同類礦床提供了範例。  在大地構造位置上,礦區位於吳川-四會斷裂帶與那蓬-悅城斷裂帶的交匯部位,礦區由震旦系C組混合岩化片岩、變粒岩、片麻岩、混合花崗岩組成,南側為志留系和奧陶系淺變質的復理石建造。兩者呈斷層接觸,含金千糜岩帶賦存於斷層北側的混合岩化岩石和混合岩內(圖3.18.6)。Zc 組岩石主要有二雲母石英片岩、雲母片岩和少量黑雲母變粒岩、片麻岩等。片岩中普遍含夕線石。由於混合岩化作用普遍,因此常見新生的斜長石和微斜長石呈眼球狀沿片理分布。

圖3.18.6河台金礦床地質略圖

1.震旦紀C組混合岩化片岩;2.花崗質偉晶岩;3.千糜岩;4.礦體

  千糜岩帶大致與斷裂帶平行,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形成一條長30km,寬1500~2500m的岩帶群。單條千糜岩呈條帶狀、似層狀、透鏡狀,長數十至一二千米,寬數十厘米。呈斜列尖滅側現,以混合岩化片岩中之規模最大。礦體或礦化體即蝕變的千糜岩,兩者無明顯界線,靠分析化驗圈定礦體。千糜岩帶在橫剖面上略具對稱分帶性。  礦區以高村礦床為代表。高村礦床以11號千糜岩帶為主體,帶長1700m,寬2~60多m,含有5個金礦體。主礦體位於岩帶中、下部,走向北東,傾向北西。礦體規模大,斜長1000m,寬0.4~16m,構造形態簡單,呈產狀陡而穩定的脈狀,延深大,礦化均勻,連續性好(圖3.18.7)。11號千糜岩帶北側仍有4條千糜岩帶平行產出。

圖3.18.7 高村礦體15線部面圖

1. 震旦紀C組混合岩化片岩; 2. 花崗質偉晶岩; 3. 千糜岩; 4. 礦體

  礦石物質成分簡單,主要金屬礦物有自然金、黃銅礦、黃鐵礦、菱鐵礦等,次要的有磁黃鐵礦、毒砂、方鉛礦和閃鋅礦。主要非金屬礦物有石英、絹雲母,次要的有長石、白雲石、黑雲母、鋯石等。自然金呈不規則粒狀、樹枝狀,圓粒狀次之,充填或包裹於石英微粒間。自然金的粒度以<0.01mm者為主,約佔1/3。礦石品位達10g/t。按礦石結構構造類型可分為:顯微浸染狀硅化千糜岩型和顯微浸染-硫化物網脈狀硅化型兩種金礦石,屬低硫礦石。  含金千糜岩中主要蝕變有硅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和菱鐵礦化等。硅化與金礦化關係極為密切,兩者強弱同步消長,礦床成因被認為是含金的變質岩層(以震旦係為主),在印支運動期熱事件中,產生混合岩化和重熔岩漿作用,含金熱液充填交代於千糜岩帶中的熱液礦床。

  5.雲南墨江金礦  (產於顯生宙基性、超基性岩中的金礦石英脈-蝕變岩型)  雲南金廠金礦位於墨江縣境內。相傳清道光年間即開始採金,咸豐、同治年間最盛,成為雲南七大金廠之一。100 多年來,民采時斷時續,老洞遍野。解放前後曾做過零星地質工作,1976年進行正規地質普查,1979~1982年進行勘探。這是我國西南一個典型的與超基性岩有關的大型金礦床,並伴生有可利用的銀、鉑族元素、鎳、鈷。  金礦位於哀牢山褶皺帶中段,紅河深大斷裂與墨江深大斷裂的中間地帶。礦區地層見表3.18.9,地層倒轉,褶皺,斷裂發育,構造變動強烈。沿金廠斷裂有燕山期超基性岩體(橄欖岩、斜輝橄欖岩等)侵入於下古生界地層中。岩體呈兩端小、中間大的岩牆狀,長15.6km,寬0.4~2km。岩體含金丰度值普遍偏高,(據500多個蛇紋岩樣平均含金0.035 g/ t),岩體邊部蛇紋岩化橄欖岩內發現有自然金與黃鐵礦共生。蝕變帶深達500多m。

表3.18.9金廠礦區地層簡表

  金廠礦區共有四十八兩山,老金牛山、爛山、滴水坎和貓鼻樑子5個礦脈群(圖3.18.8),150多個礦體,主要賦存於金廠組中、下部地層中。按金礦石的圍岩、礦物和化學成分,礦石可分三種類型:含金石英脈型(脈型)、含金石英脈和浸染狀含金石英岩混合型(混合型)和淋濾褐鐵礦化含金變余粉砂岩型(淋濾型)。以混合型礦體為主(占礦體總數約52%),脈型礦體佔47%左右。

圖3.18.8金廠金礦區地質略圖

T3y.一碗水組;S1-2j1.馬呼硐段;S1-2j2.四十八兩山段;S1-2j3.爛山段;γπ .酸性岩脈;βμ.基性岩脈;Σ.超基性岩體;1.金礦脈投影;2.背斜軸;3.成礦前斷裂;4.成礦後正斷層;5.成礦逆斷層;6.綠岩構造帶;7. 不整合線;8.岩性段界線

  礦體形態複雜,主要呈透鏡狀、脈狀、豆莢狀,少數呈枝叉狀;常見走向為東西或北北西;水平上呈雁行狀或平行排列,成群出現;剖面上呈疊瓦狀(圖3.18.9)。主要礦體長120~1120m,寬50~220m,厚4~16m多。  主要金屬礦物有:自然金、銀金礦、硫銻銅銀礦、銀黝銅礦、自然銀、輝銻銀礦、輝砷鎳礦、針鎳礦、方硫鎳礦、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毒砂、磁鐵礦等。脈石礦物有:石英、玉髓、蛋白石、絹雲母、綠泥石等。礦石品位3.71~15.39g/t。自然金一般呈細粒-次顯微粒狀。  常見的圍岩蝕變有硅化、黃鐵礦化、綠色水雲母化、蛇紋石化、滑石化和碳酸鹽化、綠泥石化等。燕山中期的超基性岩被認為是金的主要來源。礦床成因有複合改造疊生層控變質熱液型和岩漿期後中溫熱液充填交代型兩種認識,多數人傾向於後一種看法。

  6.小興安嶺團結溝金礦  〔產於中、新生代陸相火山岩(次火山岩)中的金礦斑岩型亞類〕

  團結溝金礦是我國60年代中葉發現的一個新類型金礦。礦區位於小興安嶺東段,屬嘉陰縣。區內砂金豐富,採金歷史悠久。1966年通過砂金線索找到了原生礦。礦石品位低,埋藏淺,規模大是其特點,現已露采。  礦區處於元古宇黑龍江群變質岩系組成的復背斜西北翼和中生界火山岩系組成的烏拉嘎拗陷帶的銜接部。  黑龍江群自下而上分為三組:①雞冠山組,以石榴白雲綠泥鈉長片岩為主,厚度>2180m;②山嘴子組,由含石榴白雲鈉長片岩和鈉長白雲片岩組成,厚度2859m;③湖南營組,以角閃片岩為主,厚度681m。  區內呂梁期、海西期、燕山期岩漿岩均有。

圖3.18.9爛山礦段金鎳礦體66號剖面圖

K1.下白堊統火山岩系;Pt1.古元古界結晶片岩系;γδπ25.燕山期花崗閃長斑岩;1.英安岩;2.碎裂花崗斑岩;3.碎裂結晶片岩;4.片岩蝕變帶;5.金體礦;6.不整合界線

  團結溝金礦主要賦存於燕山期花崗斑岩體中,部分產於黑龍江群結晶片岩中(圖3.18.10)。斑岩體既是成礦母岩,又是礦體圍岩,分布於團結溝背斜與烏拉嘎斷裂交匯處,侵入黑龍江群山嘴子組結晶片岩中,其上為下白堊統地層所覆蓋。岩體已知長4000m,出露最寬處750m,出露面積0.66km2,在剖面上呈似蘑菇狀。岩體的北部、東部產狀陡、南部較平緩。

圖3.18.10 團結溝金礦床地質略圖

K1. 下白堊統火山岩系; Pt. 古元古界結晶片岩系; 燕山期花崗閃長斑岩; 1. 英安岩; 2. 碎裂花崗斑岩; 3. 碎裂結晶片岩; 4. 片岩蝕變帶; 5. 金體礦; 6. 不整合界線

  礦床主要受岩體上部角礫岩帶控制。礦體的形態、產狀與「火成」角礫岩帶基本一致。平面上呈脈狀、扁豆狀,橫剖面上呈上寬下窄的漏斗狀。礦體走向257°~287°,傾向北東,傾角20°~35°。1號礦體是本區的主礦體,長725m,延深375m,厚數m至68.3m。礦體與圍岩界線不明顯(圖3.18.11)。

圖3.18.11東、西段礦體地質剖面圖

K1-2.白堊系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γπ5.花崗斑岩;Pt1.結晶片岩; 1.金礦體;2.火成角礫岩;3.地質界線

  礦石礦物組合簡單,除自然金外,伴生有白鐵礦、黃鐵礦,偶見輝銻礦、黃銅礦、方鉛礦、辰砂、雄黃、雌黃等。脈石礦物以玉髓狀石英、顯微粒狀石英為主。方解石、鐵白雲石、蛋白石、長石等次之。礦石有脈狀結構、自形、他形粒狀和碎裂結構。角礫狀構造最發肓,其次是細脈或網脈狀。自然金粒度較細,一般小於0.037mm。成色較高,探針分析平均為948。自然金與富含Au、As、Ag的五角十二面體細粒黃鐵礦關係最密切。圍岩蝕變有硅化、黃鐵-白鐵礦化和碳酸鹽化。因受成礦構造控制,蝕變在空間上有明顯的線狀分布特徵。  礦床成因有次火山低溫熱液型、斑岩型、破火山口低溫熱液型和岩漿期後中低溫熱液型等幾種看法。

  7.安徽省銅陵(地區)金礦  (產於風化殼中的金礦鐵帽型亞類)

  銅陵地區是我國著名的銅礦產地,采銅歷史悠久。該區銅礦石中普遍伴生有金,在粗銅電解時順便得到回收。近年來,在這一地區相繼發現了一批鐵帽型金礦,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找金工作打開了思路。

圖3.18.12硫化礦床表生帶的分帶情況

1.表土;2.鐵帽;3.土狀褐鐵礦;4.鬆散狀黃鐵礦;5.原生硫化物銅礦

  所謂鐵帽,是指硫化物礦床在地表氧化帶的殘留部分,其組成多是鐵的氫氧化物或含水氧化物等穩定的次生礦物和部分穩定的原生礦物(如石英)等,在地表顯示鐵褐色,覆蓋在原生硫化物礦體之上,因而得名。鐵帽常是尋找各種硫化物礦床的一個重要找礦標誌。  在具備形成鐵帽的地質條件下,鐵帽的形成與當地的氣候和地下水活動有關,並具有表生分帶現象。即在硫化物礦床的淺部,經過長期的風化作用,使其在礦物和化學成分上、礦石結構構造上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典型的礦床表生分帶見圖3.18.12。  銅陵地區具有工業意義的鐵帽型金礦大致可分兩類:即新橋式鐵帽型金銀礦床和戴家沖式鐵帽型金礦床。兩類金礦床之特徵見下表3.18.10。

表3.18.10兩類鐵帽型金礦特徵對比

  8.陝西省太白雙王金礦  (產于震旦紀-三疊紀粉砂岩、泥質岩、碳酸鹽岩中的金礦構造角礫岩型亞類)

  陝西省太白縣雙王金礦地處秦嶺南麓,大地構造位置屬秦嶺褶皺系南秦嶺海西-印支褶皺帶的鳳縣-鎮安褶皺束西段,商縣-丹鳳深斷裂和鳳鎮-山陽斷裂從礦區以北地區通過。  區內地層為中、上泥盆統,淺變質粉砂質泥岩、粉砂岩夾砂岩及碳酸鹽岩。礦區出露地層為中泥盆統古道嶺組,由一套類復理石建造的粉砂質絹雲板岩、含鐵白雲石變質粉砂岩,夾變質長石石英砂岩,偶夾結晶灰岩薄層組成。  區內線狀褶皺及縱向斷裂發育,雙王金礦處於區域西壩-松坪複式向斜的北東翼。  礦區南側出露有獅子嶺中酸性岩體,展布方向與區域構造線相一致,岩體長約30km,寬2~8km。其主體為石英二長閃長岩,晚期為二長花崗岩,均屬印支期產物。礦區內發育有閃斜煌斑岩及少量花崗斑岩、石英鈉長斑岩等脈岩,呈北東向延長,均橫切金礦體。  雙王金礦的金礦體,均賦存於古道嶺組的下部地層中的鈉長角礫岩體內。包括角礫岩體兩側或其延長線上的圍岩,常遭受強烈的鈉長石化,形成交代鈉長岩。  鈉長石化(伴有鐵白雲石化)岩石,幾乎全由鈉長石組成,含微量絹雲母、鐵白雲石、金紅石,寬數米至數十米不等,最寬達200餘m。  雙王含金鈉長角礫岩帶,是由若干個大小不等的鈉長角礫岩體組成。並呈帶狀沿層間斷續分布,長度大於11km。延深有的達700m以上。形態呈似層狀、透鏡狀及不規則狀。岩體產狀傾向北東,傾角50°~80°。角礫岩體與圍岩界線明顯,部分地段呈漸變關係。角礫絕大部分由交代鈉長岩組成。角礫為稜角狀、大小混雜、部分角礫相拼良好。礫徑10cm至1 m者居多,約佔45%~60%。膠結物主要為含鐵白雲石,次為黃鐵礦、鈉長石、方解石和石英。膠結物的含量與角礫的大小有關。金礦體產於岩體之中,其產狀與角礫岩體大體一致,呈厚板狀,部分呈現分支複合不規則狀。其中以東段8號礦體規模最大,長近700m,平均寬20 余m,垂深300 余m。礦體金品位多在1.1~10.55g/t,一般多在1.3~3g/t之間。  礦石構造主要為角礫狀、脈狀、網脈狀、浸染狀和團塊狀。礦石結構則呈自形、半自形粒狀,次為包含、填隙、嵌晶和碎裂結構。  金礦石組分單一,鈉長石(50%~60%)、含鐵白雲石(23%~32%)、絹雲母(10%)、方解石(3%~6%)、黃鐵礦(3%)、磁鐵礦、磁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屬微量。  金以自然金形式出現(約佔98%),極少為碲金礦和銀金礦。90%的自然金為晶隙金和間隙金,包裹金絕大部分呈圓柱狀、片狀、三角狀包於黃鐵礦中。

  9.黑龍江小南溝金礦等  (產於礫岩中的金礦-礫岩型金礦)

  礫岩型金礦的儲量和產量在國外都名列前矛,是一種極其重要的金礦類型。以南非最為有名,但其成礦時代屬前寒武紀。  我國自60年代開始,曾對國內一系列礫岩層的含金性進行普查,但未取得理想效果。現將發現的若干金礦(點)簡介如下,這些礫岩型金礦床(點)屬於不同的地質時代。  1)黑龍江樺南縣小南溝晚第三紀礫岩金礦,礦層產於道台橋組古河床相中。該沉積層不整合地覆蓋於含金丰度較高的元古宙混合花崗岩和片麻狀混合花崗岩之上。礦層呈透鏡狀,厚0.2~4m,長50~225m,寬20~50m。金品位4.66g/m3。  2)河南嵩縣新生代陸相盆地,形成於太古宇、元古宇老變質岩系基底之上,盆地內下第三系河流相礫岩含金。礦層分布於礫岩層中上部,呈透鏡狀,長數百米,厚1m。礦體產於盆地的邊緣。礦石品位變化大、規模小。  3)湖南沅陵-麻陽中-新生代陸相盆地,形成於板溪群地層之上,盆地內白堊統底部。含金層厚度小於1m,金品位變化大,可構成小型礦床。金賦存於礫岩膠結物中。在盆地邊緣、基岩裂隙和底岩表面低洼處富集。  4)黑龍江穆棱縣小金山礫岩型金礦,產於上侏羅統礫岩層中。礦層位於穆棱含煤盆地西南緣,煤系地層底部。產狀與煤系地層一致。礦層呈不連續的透鏡狀,長約10km。煤系底礫岩上下均含金,但分布極不均勻,在不整合面低洼處最富。礫岩膠結物中的金遠景可達中型,金品位一般3~20g/m3。  5)河南西部崤山地區礫岩金礦,產於新太古代太華群變質岩系中,呈含金石英脈。其中的半寬礦區含金層走向長約5km,礦層厚數至數十米。礦層呈透鏡狀、似層狀。金品位可達數十克/噸,金粒賦存於石英岩礫石的泥砂質、硅質膠結物中。  10.陝西月河金礦  (產於第四紀的現代砂金礦-階地河漫灘型)  月河砂金礦床是我國於70年代中後期勘探的。當時共圈出9個礦段,月河流域位於陝西省東南部,早在唐代這裡就開始了採金活動,以後時有起伏,古采淘遺迹彼彼皆是。目前,單個礦體或礦床規模均居全國砂金礦之冠。  該區地處秦嶺與巴山之間,為一狹長盆地。南北兩側為褶皺山地,中部開闊平坦。月河斷陷盆地為一北緩南陡的不對稱箱形谷地。月河自西向東流去,兩側支流發育。南岸支流短而陡,多為間歇性水流;北岸支流長而緩,為常年性流水。盆地內新構造運動十分明顯,周期性的升降運動,形成了Ⅰ—Ⅳ級階地。  大同礦段是該流域典型礦段之一。東西長9000多m,南北寬500~1100m,已圈定出金礦體和礦化區10餘個。礦體平面上呈長條狀,剖面上呈似層狀,沿河床兩側展布。單個礦體( 礦體區)長600~6000多m,厚3.37~5m多,含金品位0.078~0.378g/m3,蓋層厚1.92m。

  11.東坪金礦  (產於鹼性侵入體中的金礦-石英脈-蝕變岩型亞類)

  東坪金礦是我國首次在鹼性岩體中發現的新類型金礦,1992年被中國地質學會命名為「東坪式」金礦,該金礦處於華北地台北緣,燕山台褶帶與內蒙古地軸交界部位的南側,北距尚義-崇禮-赤城深大斷裂約8km。以前述的深大斷裂為界,南為中太古界崇禮群,北為古元古界紅旗營子群。崇禮群為一套角閃岩相—麻粒岩相;紅旗營子群則由角閃斜長片麻岩、變粒岩夾大理岩組成。  水泉溝岩體,由鹼性雜岩組成,呈岩基狀近東西向帶狀分布,長約4km,寬4~8.5km。鹼性雜岩體具有複雜多相的特點,其中角閃二長岩、二長岩、石英二長岩和正長岩構成岩體的主體。  以鹼性雜岩體南緣老變質岩系接觸帶為界,形成兩種不同的構造環境。南側以崇禮群澗溝河組為主,構成韓家溝背斜北翼,北側鹼性雜岩體則以發育脆性斷裂和破碎為特徵。  鹼性雜岩體北接觸帶表現為片理化帶、混合岩化帶、糜棱岩化帶等多種混雜的動力變質帶、寬數米至數百米,局部產生礦化及相應的蝕變。  束坪金礦是產於偏鹼性雜岩體內接觸帶的含金石英脈和含金破碎蝕變岩型的大型金礦床。礦區共發現含金礦脈 70餘條,工業價值最大的為1號脈群,總體走向10°,具有明顯的波狀彎曲,從北北東轉為北北西向,傾向北西或南西,傾角淺部大,深部變緩(35°~55°),北北東走向多呈單脈,北北西走向多為復脈,其成因受兩組追蹤斷裂控制。1、2和3號脈群內的單脈呈左側幕狀排列,4和22號呈右側幕狀排列,北西向復脈沿走向呈左側幕狀排列,傾向上呈後側幕狀排列。石英脈尖滅處常被蝕變岩相取代。  中細粒斑雜狀二長岩、石英二長岩、共軛斷裂構造和以鉀長石化、硅化、黃鐵礦化為主的圍岩蝕變,三者控制著金礦體的形成。淺部礦體以石英脈和兩側鉀長石化帶為主,向深部過渡以石英細脈鉀長石化帶為主。1 號脈群工程式控制制長度大於1100m,延深790m以上,主脈上下盤發肓有30餘條平行礦脈。  礦石屬少硫化物類型,以自然金-金碲化物-多金屬硫化物為主,並具有表生特徵的礦物組合,礦物成分複雜,多金屬硫化物、碲化物、鐵的氧化物、自然金、碲金礦。自然金極不均勻地嵌布在脈石中,載金礦物除石英外,還有黃鐵礦、方鉛礦、黃銅礦及褐鐵礦等。  金礦物有自然金及碲金礦、鉛金礦、含鉛鋅碲的金礦物。自然金粒度最大1~5mm,形態複雜,有角礫,枝叉及片狀及裂隙、粒間和包裹3種形式存在,金成色較高,平均965.51。  礦石結構為自形—半自形、交代、包含、港灣狀、骸晶和碎裂結構等。礦石構造主要有脈狀、網脈狀、浸染狀、晶洞狀、梳狀、角礫狀、條帶狀、團塊狀和細脈浸染狀。

  12.玲瓏金礦  (產於花崗岩侵入體中的金礦-石英脈型亞類)

  玲瓏金礦田開採歷史悠久。早在1007年,歷代封建皇帝屢派大臣在玲瓏督辦礦山採金。1962年成立招遠金礦,山東地質局807隊、省冶金三隊先後分礦段開展了地質勘查工作,並提交了多份普查勘探地質報告。目前礦山生產規模已發展到1200 t/d,產金能力超過6萬兩。  玲瓏金礦田位於華北地台魯東地盾膠北隆起的招遠斷塊中部。其構造體系為沂沭深大斷裂東側之東西向棲霞復背斜的北翼,北東向招平弧形斷裂的北東端。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太古宇—古元古界膠東群和粉子山群。其中膠東群蓬夼組出露部位同本礦區金礦床的空間分布一致,由一套海底噴發的中基性火山岩夾少量泥質和碳酸鹽經變質而成。玲瓏花崗岩為本區主要岩體,次為郭家嶺花崗閃長岩,呈岩基或岩株狀產出。區內主要有兩個構造體系,即東西向構造帶和新華夏構造帶。玲瓏金礦的礦化圍岩為玲瓏花崗岩及膠東群殘留體。礦體、礦化帶主要產於構造蝕變帶中即蝕變花崗岩中。玲瓏金礦田的主要構造形跡是充填各類岩牆(脈)或礦脈的斷裂。礦田內第一期斷裂構造有北東東、近東西、北北西向、北西向和北西西向斷裂。第二期屬於新華夏系,而這期斷裂與礦體有密切關係。即玲瓏斷裂和九曲破頭青斷裂一般都經歷了兩次或兩次以上的構造運動,有利於交代成礦作用的進行,往往成為其容礦空間。  玲瓏金礦田北自後地,南至台上,西起歐家夼,東至九曲蔣家,分布範圍約42km2,分九曲、玲瓏—大開頭雙頂、108、東風、歐家夼、破頭青等礦段。  全區由百條大小不等的含金石英脈及含金蝕變帶組成,其形態以玲瓏斷裂為界分東西兩個成群出現的帚狀脈帶。各脈帶中的礦體多產於礦脈之膨大部位、由陡變緩部位、兩組斷裂交匯部位、礦脈分支複合部位等。礦體形態多呈透鏡狀、扁豆狀、脈狀、不規則狀。礦體有膨縮、尖滅再現、分支複合、並多呈雁行狀、「人」字型和不規則狀排列。  各脈帶走向北東40°~65°為多,多構成向南東凸出的弧形,除171脈帶傾向南東,傾角45°左右,其餘均傾向北西,傾角50°~80°。  全礦田10條脈帶中有200餘條礦脈,其中規模較大的礦脈有47、50、51、52、70、108、131、171、175十餘條,長1000m到數千米,寬數米到數十米,其餘長10m到數百米,寬0.1~1m。單個礦體走向長度一般40~350m,延深40~500m,厚度變化0.2~12m。  礦物成分以銀金礦、自然金、黃鐵礦、黃銅礦為主,脈石礦物以石英、絹雲母為主。化學成分主要為金,其次有銅、銀、硫,均可綜合回收利用。金在礦石中含量不均勻,以3~20g/t居多。礦石結構有粒狀、骸晶、網格狀、乳滴狀、鑲嵌、包含、殘餘結構等。金銀礦物有自然金、銀金礦和自然銀。其含量分別佔總量的25.82%、73.71%和0.47%,單體呈粒狀、片狀、柱狀及不規則狀。包體金占多數。礦石類型有含金黃鐵礦石英脈型約佔44%,含金蝕變花崗岩型佔56%。  圍岩蝕變主要類型有絹雲母化、硅化、黃鐵礦化、碳酸鹽化等,局部有綠泥石化。上述幾種蝕變分布廣,變化大,蝕變作用複雜,延續時間較長,構成了典型的黃鐵絹英岩化蝕變和明顯的分帶現象。


推薦閱讀:

中國第一批法拉利、勞斯萊斯、邁巴赫車主,現在怎麼樣了?
中國歷代帝王/總統年表(一)
中國100座名山大川(五)
海峽兩岸老齡產業博覽會有什麼看點?
新中國「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徵

TAG:中國 | 礦床 | 金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