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中國文人與中國文化雜談

      何謂文人,顧名思義就是有文化而又干文化事的人。然而,怎麼樣才算是有文化,卻是極不確定的概念。有的人讀了一輩子書也未解其中之味,不能算有文化,有的人雖然飽讀詩書卻滿身銅臭一肚子男盜女娼,也算不得有文化。即使算得上有文化,還得從事文化事。讀了一肚子聖賢書,乾的卻是打家劫舍的勾當,不是文人。而什麼樣的營生才算得上文化事,更難說得清。同在一個大學裡教書,有的人本分做學問自然當得起文人名聲,而有的人營蠅苟利斯文掃地,即使他是教授也覺得跟野獸差不許多。所以只是表面上從事文化界的職業還不行,文人須要有文人的精神,用時下通用的概念就是人文精神。          文人是只有中國人才能理解的概念,用現代西方社會學的方法很難給出準確的定義。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存在這樣一個群落,這個群落的人士以文化為職業,以社會為己任,以天下蒼生為對象,終生以書為伴,讀書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終極目標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就是中國的文人群落。中國人對這個群落的人稱謂很多,書生、讀書人、知識分子,不一而足。為了更好地理解文人這一概念,按講古齋的習慣,我們從古來說起。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文人群落應該是東周以後形成的「士」階層了。周公訂立的分封制,將貴族劃分為諸侯、大夫、士幾個階層。諸侯又是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諸侯即有封地。大夫是為周天子和諸侯封國服務的貴族集團,一般是低等爵位的貴族或士擔任,高級大夫也有封地。「士」則是沒有爵位的貴族。士的形成有個過程,後代的士,一般是諸侯世襲的產物。諸侯爵位的世襲,也施行嫡長子繼承製。貴族爵位世襲給嫡長子,其他子嗣一般按低一級爵位分封。不斷世襲,代代裂土分封,到了男爵之下,已是無爵可封,無地可裂。這些無爵無封地的貴族,就是「士」。但是「士」也是貴族,也有貴族的特權,這個特權就是文化權。士掌握文化,進可以為「仕」,就是為周天子或諸侯、大夫服務,可以為大夫,甚至因功而封爵,改變士的身份。這就是「學而優則仕」的由來。          到了東周,周公分封近五百年以後,「士」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社會階層,成為主宰周天下的社會中堅力量。春秋戰國幾百年歷史,說是諸侯爭霸爭雄的歷史,倒不如說是士階層表演的歷史大舞台。這些士,或者遊說諸侯,左右政局,或者自成一家,著述立說,教化天下。諸子百家,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無論是陰陽五行還是許慎的農家,莫不是「士」。「士」群落的發育和成熟,是春秋戰國社會一道蔚為壯觀的風景,「士」成了社會的主宰。春秋時期的魯國,都城陬邑也就是現在的曲阜,人口不過幾萬之眾,孔子門生高峰時就有幾千,而且這些弟子也都不是等閑人物,連魯大夫孟孫氏都是他的學生,可以想像孔子一個噴嚏,整個魯國就要感冒。孔子離開魯國,帶著學生浩浩蕩蕩周遊列國,在衛國時幾乎左右了衛國局勢,甚至有的弟子懷疑孔子有意要取衛君而代之。「士」的崛起,使當時社會形成了諸侯「養士」的風氣,能否得士,得士多少,成了衡量諸侯實力的標準。齊國的孟嘗君就以養士而聞名,為招養士幾乎到了低聲下氣的地步。馮援應該是一個既沒什麼名氣也沒什麼實際能力的士,來到孟嘗君門下,先是埋怨吃飯沒有肉,孟嘗君趕緊給他提高伙食標準,有了肉吃又抱怨沒車坐,孟嘗君又趕緊給他配車,有了車又覺得住的房子太小了,孟嘗君又屁顛屁顛地給他換了別墅住。孟嘗君是當時齊國的實際主宰,在這裡老闆卻成了窮酸書生馮援,孟嘗君象是跟班的。到了戰國後期,士的作用就更大了,蘇秦、張儀兩個師兄弟導演了戰國末期的十幾年歷史。蘇秦自己掛六國相印,就是把關東六國的公章揣在自己懷裡,在齊國跟人家的王妃勾勾搭搭,儼然成了六國諸侯的太上皇。          春秋戰國的「士」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文人群落,對中華文化有極大的影響力。諸子百家的影響直到現在還是顯而易見,後世的許多人言必稱先秦就來源於此。自秦以後,再經兩漢,歷代統治者也都意識到,在皇權之外存在一個文化集團,文化權力與皇權在不斷的博弈中,既合作又分離。秦始皇焚書坑儒,說是力圖消滅法家之外的百家學說,而真實的目的不外是消除「士」階層對皇權的威脅。漢武帝說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根本上還是對以儒生為代表的「士」階層的一個妥協和利用。          魏晉文人應該是春秋戰國「士」文化精神最忠實也是最後的繼承者。魏晉時期的文人群落,真正是特立獨行的一群人。他們繼承了先秦諸子百家對天下對國家和民族的關切,同時更偏重對自身價值的關注,因此也是注重個性解放的文化人群。就是這群特立獨行的人,卻創造了前無古人後難企及的文化。嵇康一曲廣陵散,之後再無音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至今也是天下第一行書。今天的書法者,不臨魏碑不算懂得書法真諦。著文作詩,不具魏晉風骨,就味同嚼蠟。今天的中國文字,自魏晉以來,從字體到筆畫就沒怎麼變過,所以我們今天用的漢字還是魏晉文人為我們畫定的。          說來奇怪,中國歷史上幾次文化思想的繁榮鼎盛,都處亂世。春秋戰國不必說了,魏晉時期也是朝代更迭戰亂頻仍。其實,春秋文化的昌盛,是武王伐紂立周之後,承平盛世五百年的文化積聚,才成就了孔子和老莊。自秦以後,兩漢又是幾百年,也是近五百年的積累,促就了魏晉的文化繁榮。民間常說,歷史上五百年出一個大人物,其實五百年出的不是秦皇漢武,而是文化的集大成者,這個集大成者不是哪個聖人,而是一群文化的大師級人物。          魏晉之後,歷經南北分裂,五胡亂華,傳統上作為貴族的「士」階層,就徹底消亡了。但是,「士」的文化精神並沒有被消滅。自唐以後,隨著唐科舉的興起和儒文化的發展,一個新的文人群落代之而起。這個新的文人群落,就是「儒生」,儒者成為中國文人精神的傳承者。盛唐幾百年的積累,雖經五代十國戰亂,至宋,又呈現了文化的繁盛景象。儒學的發展,雖偏於理學的禁錮,但催生了儒生集團最終成型。宋以後,明清以來,儒生成了中華文化延續的主流。          儒生群落毀譽參半,特別是清亡民國興,國人把中國積貧積弱歸咎於儒家,也自然不放過儒生們。新文化運動,學習了西方思想的新文人,高舉打倒孔家店的旗幟,對以儒生為代表的舊文人大加韃伐,一個新的文人群落誕生了,以西方的概念,這個群落叫「知識分子」。新文化運動的這些知識分子,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是大師級的人物,應該也是那種五百年才出的人物。講古齋常想,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作用應該是被我們低估了,而那些大師們也應是被輕視了,再過多少年,當人們翻檢中國現代化的歷史,誰又能說這些大師不是盧梭、孟德斯鳩式的人物。          說到知識分子,年紀稍長些的人並不陌生。建國後,我們從階級分析的方法,把他們劃分為小資產階級。一段時間,特別是文化革命時期,總力圖改造知識分子,要把他們改造為工農。最不濟的時候,知識分子成為「臭老九」,跟蒙古人的元朝差不多。改革開放撥亂反正以後,為了給知識分子正名,我們宣布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總起來一句話,就是要消滅作為獨立階層的知識分子群落,使之融於工農。          今天的人們已經不太記得知識分子這個名詞了,這倒不能歸功於文化革命我們對知識分子的改造。政治上的改造,並沒有使知識分子消亡。使知識分子不能稱其為知識分子的,還是市場。文人自己消滅了自己。          要說文人已經消失,很多的人估計不服。畢竟現在有文化的人是越來越多了。講古齋讀大學時,大學還是象牙塔,一百個應屆生也就有一兩個考上。現在,大學多了,又不斷擴招,升學率百分之八九十,遍地都是大學生,怎麼能說文人消失呢。古往今來,文人之所以成其為文人,除了有文化讀過書之外,最重要的還得有責任有擔當,有那麼一種文人的精神。何謂文人的精神?          首先,文人應該是獨立的,如果不能在經濟上獨立,精神須得獨立。現在的文化人,不能與春秋時的「士」比,那時的士人總還有點封田,即使沒有,找個諸侯還能給些食祿。也不能與古時的儒生比,古時的儒生大多有點祖業,即使沒有,賣字,開個塾館,也能謀生,不必為五斗米折腰。現在的文化,如果不商品化,就不能變現,文化人總得要找個謀生的差事,只要能謀生也就顧不得文化不文化了,經濟上獨立難,但精神上要是獨立的。當時下,一個教授拿了人家的潤筆費,什麼偽科學的文章都敢做,什麼厥詞都敢放,把學問當商品賣了。這就談不上獨立精神了。          為了體現獨立之精神,就須得保持批判的態度,而文人所獨具的批判精神,正是社會公義人間正道的保證。任何一個社會要健康有序的行進,需要一個文化力量的評判,如果這個文化力量缺失,就會導致社會功利主義盛行,功利取代文化,就是我們所擔心的一切向錢看的社會弊端大行其道。現在的人們,不管有沒有文化,有誰還有點批判精神呢,講古齋未見。          文化人要正確行使對社會的批判,就得有對社會對人類的關切,有所謂的人文精神,起碼得有人文理想。宋儒張橫渠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有點要求太高,但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只掃門前雪,心中既無天下,又無黎民,甚至老婆孩子都不顧,這樣的人文化再高,又怎麼與古之文人可比。時下社會風氣,誰有理想跟稀有動物差不多,成為別人取笑的話柄,誰還敢說自己有理想。而沒有一點理想和精神的人,一旦為官必是貪官,一旦經商即是奸商,就是為民也是刁民。          中國人對文人有許多似是而非的概念,一個極妙的稱謂就是「讀書人」。這個稱呼貼切的很,孔乙己每被人揭偷人書的短處,便漲紅了臉說讀書人的事,竊書算不得偷。孔乙己先生很清楚,自己是個讀書人,讀書人總不同於不讀書的人。魯迅先生筆下的文人就這般的邋遢和不濟,誰還敢說自己是文人。眼下,文人成了一頂不雅的帽子,誰要說你是文人,恨不得回道:你才是文人,你全家都是文人。
推薦閱讀:

(轉載)甲狀腺:人體的大雕塑家
【轉載】秋嘆----秋風 秋雨 秋葉 秋霜 秋陽 秋色
【轉載】鄧國榮工筆花鳥畫(31P)
[轉載]《玉照神應真經》
【轉載】針織模式:「黑莓」(圖案613)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文化 | 文人 | 轉載 | 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