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蕭三匝:為袁世凱一辯

在如今的各種文藝作品中,袁世凱都被塑造成竊國大盜的形象。如果把老袁搬上京劇舞台,他的臉譜一定跟曹操差不多。在我看來,這都是政治正確性在作祟,海峽兩岸既然都尊孫中山為國父,都認為自己繼承了孫中山的政統,孫當然就必須是完人,而袁世凱也就只能是小人了。

這對袁世凱來說實在太不公平。

袁世凱被人潑污水的地方委實不少,但仔細計較起來,人們不難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如果我們對歷史懷抱溫情,我們至少可以說,袁世凱的很多做法是不得已而為之。

人們給袁世凱潑的第一盆污水是:袁世凱出賣了康梁。但站在袁世凱的角度,支持慈禧,反對光緒是自然而然的。康梁的激進變法弄得實在過火,其社會基礎實在薄弱。康梁並非掌握實權的人物,維新派中也缺乏封疆重臣,康梁到最後簡直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以至於在碰到改革阻力的時候居然想出了通過兵變搞死慈禧的昏招。要知道,慈禧和光緒的實力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朝中擁護光緒的實權派畢竟寥寥。退一萬步說,即便康梁通過政變搞死了慈禧,改革進程真就能由光緒推動嗎?光緒真就能憑藉虛無的「君權神授」獲得士紳的無條件支持嗎?更何況,中國歷代帝王都自詡以孝道治天下,光緒真要弒母,其原本就不足的權威勢必加速衰減。政治是拿實力說話的,在慈禧光緒母子政見對立已到了針鋒相對的時候,作為大臣,他能怎麼辦?他的任何決定都註定會得罪一方,既然如此,他何不支持實力強的一方?所以袁世凱選擇拋棄光緒不存在是否道德的問題。鄧小平在林彪死後給老毛寫求饒信,請求出來工作,你說道德不道德?

袁世凱不支持光緒和康梁,不表示他不贊成君主立憲。事實上,在康梁變法失敗之後,康梁的基本變法主張還是被慈禧採納了,清末10來年的新政成績也並不小。在清末新政中,袁世凱是最積極的大臣,而且是立憲派的首領。為了推動立憲,他不惜跟皇族大臣撕破臉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實。這一點很好理解,世界潮流浩浩蕩蕩,袁世凱從在小站練兵到主掌外務部,他深切認識到了立憲乃大勢所趨,要說他力挺立憲有什麼陰謀純粹是誅心之論,沒有任何史料能夠證明他只是想從立憲中撈好處。

當然,袁之主張立憲,也是出於對慈禧死後光緒重掌朝政會誅殺他的擔憂,但不能因此認為袁的出發點僅止於此。

潑向袁世凱的第二盆污水是他竊取了孫中山的大總統之位。對於袁世凱繼孫中山當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及第一任總統,人們普遍的說法是孫中山高風亮節,功成身退,「讓位」於袁世凱。這簡直是個笑話。事實上,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人能掌控的軍隊和地方政權十分有限,遠不能與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相比。袁世凱被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後派馮國璋進軍漢口、漢陽,眼看馮國璋要完全「收復」武漢三鎮,袁世凱才慌忙派段祺瑞接替馮國璋,執行他之養敵自重的戰略。試想,如果袁世凱全力用兵,革命黨哪裡是北洋系的對手?孫中山哪可能當上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

要知道,武昌起義爆發後,革命黨人互不買賬的現象就日趨公開化了,孫中山並不是革命黨公認的領袖,更何況武昌起義根本就不是同盟會幹將領導的,而是文學社和共進會領導的。起義成功後,在孫中山回國之前,革命黨較為一致的意見是南北休戰,南北會談的結果是,大家公推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孫中山回國後,同盟會出於私利,竟擁戴孫在南京出任臨時大總統,這與此前南北和談的基調完全不同。有人將孫中山比為楚漢相爭時先入咸陽的劉邦,這種類比簡直不倫不類。孫中山在民軍中的權威豈是劉邦當時在漢軍中的權威可比!孫中山本是強硬人物,要不是實力與袁世凱相差太大,他又豈肯拱手讓位?如果說,清帝的退位根本不是讓位,孫中山的退位又豈是讓位?

孫中山即已退位,又對袁世凱不放心,於是決定讓袁到同盟會控制的南京上任,並改孫當大總統時的總統製為內閣制。這就太想當然了。結果是,袁耍了點小手段,就把首都定在了北京,而袁表面答應的內閣制終於不能得到實行。這也為宋教仁的被刺埋下了伏筆。

平心而論,在一個有著三千年專制傳統的國家,要實行民主化,選擇總統制實在優於內閣制。袁世凱是靠實力當上大總統的,革命黨居然要讓人家甘願當「虛君」,宋教仁來當有實權的總理,這也過於自戀了。

潑向袁世凱的第三盆污水是說袁世凱是刺宋案的幕後真兇。前面說了,宋教仁書生一個,竟然要與袁世凱搶權,新組建的國民黨居然佔據了議會大多數席位。就常情而論,袁當然會起滅宋之心。但若說袁是幕後真兇,至今都沒有直接證據。已調查出來的證據是,國務總理趙秉鈞指使洪述祖派應夔臣找武士英刺殺了宋教仁。宋案發生後,孫中山主張發起二次革命討袁,黃興等人則認為應該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畢竟當時袁世凱並沒有推翻議會政治的意思,宋案可以被定義為一個刑事案件。孫中山歷來倡導法治,但關鍵時候還是拋開了法治,選擇了革命。一方面,國民黨內對是否發動二次革命意見不一,另一方面,國民黨的軍事實力實在有限,二次革命的結局就可想而知了。

就如同歷史上的眾多懸案一樣,宋案的真相可能根本無法得知,我們當然也無法斷定袁世凱不是真兇。但現代法治的原則是無罪推定,不能根據常情和邏輯得出宋教仁就是袁世凱迫害的結論。如果宋非袁殺,確有可能是趙秉鈞自作主張,因為若宋教仁出任總理,趙就只有靠邊站了。

潑向袁世凱的污水還有不少,比如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但只要對比日本最初提出的「二十一條」原文和最後簽訂的合約,說袁是賣國賊就有些牽強了。如果我們能從「弱國無外交」的事實去衡量袁世凱包括此前李鴻章的行為,我們就不應把賣國賊的死盆子扣在老袁頭上。

當然,袁世凱的稱帝怎麼說都是逆歷史潮流而動,註定了會走向失敗,這是不需要辯護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民國初年內憂外患,確實需要國家領袖的權威。袁世凱如果止於做終身大總統,即可保障權威,又不止於留下千古罵名,他之選擇稱帝,雖有種種情由,但確也失之於昏聵了。

無論怎麼說,袁世凱都堪稱一代梟雄。他本來有機會成為人們期待的中國的華盛頓,但由於他缺乏現代政治素養,慣於權謀而輕於主義,使他錯判形勢,最終走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如果當時革命黨的勢力大到足以制衡袁世凱的地步,並對袁有足夠的耐心,從世俗理性的角度出發,袁或許不至於過於迷戀黃袍。

推薦閱讀:

馬勇:放虎歸山——袁世凱歸隱
袁世凱在1911:挾「寇」自重 逼宮謀位
葉大寬 : 重評袁世凱(上)
大智大勇的袁世凱

TAG:袁世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