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導讀
時間:2012年1月8日地點:武漢市隱形人咖啡館講述:呂真觀紀錄:甄不棄 《大乘起信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論,總共只有一萬多個字,義理卻講得很明白又很深入。因為這個緣故,它很容易讓人讀懂,接受的人會非常讚揚它,不接受的人就會極力毀謗它。如果你一直被佛經隱晦的語句所困擾,找不到下手處,《大乘起信論》是很好的入門書。我等一下會介紹《大乘起信論》重要的義理,但今天要先從求知的方法原則開始講。 求知的方法原則就是因明學,相當於現代的認識論、方法論、邏輯學、語意學等學問。正確的方法原則是世間智者共同認許的,它可以讓你避開喪身殞命的地雷區,也可以讓你在知識的迷宮當中很快找到出口,終能契入勝義諦而分證解脫。 有的人學佛法一段期間,覺得自己已經懂得佛法,但如果你問他佛法是什麼,他可能會跟你講:「佛法就是一切放下嘛!其他的就沒有了。」你只要講的東西跟他不一樣,他就會生起氣來:「那個不是佛法,佛法就是放下就好了。」有的人會說「佛法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或者說「佛法就是緣起性空」。很多人就是這樣,死抱著一句話,以為自己懂得佛法。主要的問題不在那句話對不對,而是他求知的態度。他不知道,這種態度是會出大問題的。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 禪宗祖師船子和尚講:「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合頭語,就是讓人聽了以後覺得「這句話很合我的味口,我覺得佛法就該是這個樣子」。一個大劫是好幾百億年。古代用驢子、騾子、馬等牲畜當運輸工具,客棧外面都會有系牲畜的木樁子,那個木樁子稱之為系驢橛或者拴馬樁。你以為某一句話代表全部的佛法,拒絕再去學其他的佛法,結果就永遠超越不了那句話,這就是「萬劫系驢橛」。所以你要知道這個東西(見取)的嚴重性,千萬不要以為:「某一句話我接受就好了嘛!再去學那麼多幹什麼?」這樣你就把自己綁在那裡,無法解脫,也沒有辦法增長智慧。佛法非常深奧,如果你記住一兩句話就能解決人生的困惑,世尊又何必說法四十九年,講那麼多的經典。所以你要知道哪一些是佛法的概略語,哪一些是佛法的精要語。更重要的是,你必須現前觀察,用事實去做比對,確認它是不可推翻的命題,這才是你的現量。 上次的講座,有人問我:「你覺得佛法是信仰的成份多一點,還是哲學的成份多一點?」我跟他講:「佛法不是信仰也不是哲學,佛法的核心部分是科學。」科學是可以驗證的。佛法的核心義理是一組命題,這一組命題可以和現實比對,誰都推翻不了它。只要符合事實,就不是合頭語,合頭語是別人講的話,你沒有驗證就接受它。馬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這句話有相當程度的準確性,如果有人迷信佛教,隨便找一句話來安慰自己,說「佛法就是這樣子」,以為這樣就可以解決所有的煩惱,他不是把佛法拿來當鴉片煙抽嗎? 如果你不想這樣迷信,請你一定要用理性的態度來解決人生的困惑。二十一世紀是科學昌明的時代,你應該更加註重科學,要用科學的方法原則。佛教在方法論上特彆強調四依跟三量,這完全符合現代的科學精神和理性態度。四依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三量是現量、比量跟正教量。現在因為時間不多,只講三量。現量、比量、正教量 所謂的現量,現是現在的現,量是度量衡的量。量這個字相當於知識的來源,現量是現前觀察所得的知識;或者某些知識雖然不是現前觀察所得,卻是依邏輯歸納法或演繹法得到的結論,這也屬於現量,因為你對於這個知識的肯定跟現前觀察所得沒有兩樣。 什麼叫比量呢?比量就是你有相當的證據,可以做八九不離十的推測跟研判,卻不能百分之百地肯定。這就是比量。比,是相鄰的意思,也就是跟現量相差不遠,所以叫比量。 另外一種叫正教量。古代的經論定義,佛所說的經典,或者聖弟子所說的論,都可以當成是正教量。但是我們會給它一個比較符合現代觀念的定義:從有現量經驗的人那裡聽聞而來的知識,叫做正教量。我們的知識大概可以分成上面這三種。 自命科學的人,你跟他講話會覺得很累,因為他喜歡把自己不曾驗證過的知識當成科學。聽聞而來的知識,如果以三量來區分,頂多是正教量。真正有科學精神的人會要求到現量,而不會滿足於正教量。自命科學的人卻把書本或者網路查來的資料當作科學,然後很武斷地陳述他所謂的科學看法。我們學過物理、學過化學,可是我請問你:「你親自驗證過的物理和化學定律,到底有多少?」除非你是專門學科學的人,不然大部分的科學知識一定是看來的,你並沒有親自去做實驗,對不對?比方說化學式,你怎麼知道水是由兩個氫原子跟一個氧原子組成的?你怎麼去驗證它?也許當初你在學校的時候,老師曾經叫你去燒氫氣,氫氣燃燒會跟氧氣化合成水蒸汽,你從這上面得到一些知識。可是,就算你曾經做過這個實驗,也只是比量而已。為什麼?因為你只知道氫和氧混合在一起燒會變成水,但是裡面哪一個成份佔多少,你還是不曉得。你受過科學的教育,應該更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你應該有科學理性的態度,沒有充分的證據不要隨便下斷言。 所以,我們在接受佛法的時候,你要檢查它是否符合事實。有很多命題我們暫時驗證不了,但是有一點很重要,你非要把它搞清楚不可:三界輪迴、因果報應到底是不是事實。如果你不把它弄清楚,萬一它只是一場騙局,最後你會說:「我信仰宗教,嚴守戒律,不斷做好事,但是後來發現死掉以後什麼都沒有,早知道這樣子的話,我還不如吃喝玩樂過一輩子,那多好!」所以我跟大家講,你先要去找證據,看輪迴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六道輪迴 我花了不少時間,找了很多跟輪迴有關的材料,放在《實證佛教導論》裡面,你可以去看看。另外,有一位匿稱「方舟水手」的朋友搜集「真實轉世案例資料集錦」,大家不妨去看一下。我上次提到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坪陽鄉,那裡人口不到八千人,但是出現了一百多起的案例,這些小孩子記得過去世的事情。一個小孩子不但記得過去的事,耳後還有一個像是印章的胎記,上面有他前世父親「龍章貴」的字樣。這是山東衛視播放的節目,這個視頻也收在「真實轉世案例資料集錦」。那個胎記已經消失掉了,但是他的小學老師在講到這件事情的時候,還是斬釘截鐵地作證,她親眼看到他耳朵後面有一個胎記,並且用手畫出胎記的樣子。 有些自命為科學的人會否定這些證據的效力,但是千萬不要因為這些人的否定,你就以為這個不可信。所謂的科學應該是實事求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而不是看到自己認為不可能存在的東西,就直接說「那個不可能」,或者說「那個只是碰巧」,不看證據就直接否定事實,這個不是科學的求知態度。 其實這一類的案子,五十幾年前就有一位學者伊安?史蒂文生做了系統性的研究,他專門研究兒童的前世記憶,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書叫做《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Reincarnation》,也就是《二十個與輪迴有關的案例》。到他2007年去世之前,他調查過的案例將近三千件,其中兩百多件,除了有前世記憶之外,還有生物學上的巧合。有一個紐約警察在執勤的時候因槍擊而死,後來他的女兒生了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心臟就有缺陷。這個孩子很調皮,有一次他媽媽準備動手打他,他突然間跟媽媽講:「你小的時候也很調皮,我從來都沒有打過你,你現在不能因為我很調皮就要動手打我。」(他講的時候還是童言童語的,他媽媽學得很像。)這段話是在宣稱自己就是死去的外公來轉世的,媽媽覺得非常奇怪,找驗屍報告來看,才發現這個孩子的心臟缺陷跟外公的致命傷是在同一個位置。這一類的例子總共有兩百多件,書名叫《Reincarnation and Biology》,也就是《輪迴與生物學》,這表示經過了五十年的研究,史蒂文生的研究團隊已經肯定這些案例是跟輪迴有關的。不但記得上輩子的事,而且連先天性的缺陷都跟上輩子的致命傷吻合,如果這個是不小心蒙上的話,那個機率也太小了吧!要是只有一個案例,你還可以忽視它,但是他們找到兩百多個案例。所以我們不要否認自己國內發生的案例,硬要把它當成迷信、錯覺、巧合或是謊言,這樣子根本就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跟輪迴有關的案例很多,舉證到這裡就好,因為我們今天重點不是在這裡。解脫的原理 為什麼講這個呢?因為我要跟大家講,佛法的實證一定要以事實作基礎,離開事實就會變成信仰,你就沒有辦法轉凡成聖。我講過,宗教徒都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是一旦到了利害關頭,很多宗教徒還是會認為「我先拿到這個好處再說」,是不是這樣子?他可能會想「我現在只要稍微動一點手腳,白花花的鈔票就可以進口袋,也不會有什麼事情發生」,你說他干不幹呢?我們不講別人,想你自己就好,你完全不違背戒律嗎?你有時候還是會覺得「雖然這樣不太好,我還是寧可這麼做」,對吧? 這是因為你不覺得做壞事一定會發生重大的煩惱,只要因果關係不明顯,你就會有懷疑,不會每次都遵守戒律。所以,你如果想依靠信仰去得到解脫,這個叫做緣木求魚,根本不可能。因為你心裡老是在那邊懷疑「這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在這種狀況之下,你怎麼可能循規蹈矩地去做善事。你做每一件事情都要衡量:「我這樣做值得嗎?對我自己大有好處的時候,我把它拒絕掉,是不是太傻了?」這樣子,你能期望自己變成一個聖人嗎?那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必須放棄以信仰安慰自己的方法,轉到實證這個方向來,你必須發現真相,才能解脫煩惱。 真相的範圍非常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發現也是真相,只不過它們是片斷的真相,只能解決片斷的煩惱,所以你必須探求核心真相。核心真相可以濃縮成兩個部分,你只要能夠證明這個義理的正確性,就是佛教所謂的開悟或見道。見道分成三種,聲聞見道、緣覺見道跟菩薩見道。見道就是見到真理跟方法,聲聞見道可以讓你修到阿羅漢果,緣覺見道可以讓你修到辟支佛,菩薩見道可以讓你究竟成佛。這個是三乘見道的差別所在。佛法的基礎架構 學東西要掌握它的架構,才不會迷亂,學佛也是一樣。整個佛法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能夠出生三界萬法的第八識,第二個部分就是被第八識出生的三界萬法。第八識又稱為自性清凈心,還有很多的別名,叫什麼名字並不重要,你先記住它的功能,它能夠出生三界萬法。有的人會把它形容成造物主,但是它跟一神教的造物主不同,它是每一個人都有的自性清凈心。 雖然佛法可以濃縮成幾句話,但是你要知道,第八識所出生的三界萬法根本算不清楚有多少,必須把一切法的功能差別統統都搞得清清楚楚的,才能證一切種智而成佛。不要以為觀察第八識如何出生三界萬法是一件簡單的事,很多人蔘幾十年都參不出來。三界萬法的範圍太大,《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是告訴我們,入手的時候要從五陰開始觀,因為五陰就在你身上,可以觀察得很清楚。 世俗諦所有的法,不外這兩種,從這裡你可以再去分類,漸次實證深細的佛法。聲聞見道的「五陰非我」,五陰是被出生的法,「我」(第八識)能出生五陰及世間萬法。緣覺見道的十因緣法,第一支「識」(第八識)能出生三界萬法,其它九支──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則是被出生的法。聲聞見道者和緣覺見道者可以知道「我」或「識」確實是存在的,但是不知道它具體的功能。大乘見道者知道第八識如何出生萬法,之後修習百法明門,至初地而得圓滿,依序修學二地菩薩的千法明門、三地菩薩的萬法明門……十地菩薩的不可說諸法明門,乃至究竟佛的一切種智,都不會違背這個基礎架構。最重要的戒律 有的人聽到真觀的說法,可能會很驚訝,因為別的學者和弘法師不是這樣講。但是我建議大家,當你聽到不一樣的說法的時候,不要馬上做判斷。你不需要去冒這個險啊!比方說你到一個標示為地雷區的地方,你相信還是不相信?你寧可信其有,不然那個後果太可怕了,可能沒走幾步路就被炸死了。同樣的道理,當你看到一段經文被人家解釋成不同的意思時,你要多花點腦筋去想。要是你輕率地說「你那個解釋不是佛法啦」,如果講對了,算你運氣好,如果講錯了,就是毀謗正法。《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五無間業雖感重苦,而不可比毀謗正法,謂彼聞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毀謗拒逆,言:『此般若波羅蜜多非真佛語,不應修學,非法、非律、非大師教。』由此因緣其罪極重。」這是說,毀謗正法的果報超過五逆重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學佛是為了要解脫煩惱,要是不小心毀謗正法,就得承受可怕的果報,這樣不是很遺憾嗎? 就好像你到了一個化學實驗室,藥瓶上面有一個骷髏頭和兩根交叉的大腿骨,表示這個很危險,你要相信還是不相信?你會不會說「這個沒有關係啦!這是很好吃的東西,把它吃下去會很香很甜」?我相信你不會這麼做。同樣的道理,當你看到不同的說法時,你不要衝動地說「這個不是佛法」、「這個有毒」、「這個是邪見」,或者批評人家「那個是邪魔外道」。 我上次講:沒有充分的證據不要輕易地下結論。所有的戒律,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因為這一條可以讓你避開毀謗正法的惡業。一般人不知道什麼叫做正法,所以他即使同意「不要毀謗正法」,往往還是毀謗,所以要在方法原則上施設戒律:沒有充分的證據不要輕易地下結論。佛法的修證是發現真相解脫煩惱,你一旦下了結論,就不會再去找真相,所以一開始就要很小心,不要隨便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主張。在《實證佛教導論》里,我舉了很充分的理由說明《雜阿含經》講的「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的那個「我」是指第八識,我們今天時間不多,請你自己去看這本書,網路上可以下載部分檔案,這是免費的。你看完以後,覺得有道理,再去買這本書。 花了半個小時講這些,還沒有進入正題,因為這個太重要了。開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法原則,抓到正確的方法再去學,就不容易出錯。勝義諦與世俗諦 剛才跟大家講佛法的基礎架構,現在就用《心經》跟《大乘起信論》來證明它。《心經》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你注意看這個地方,是不是把那兩個部分都講出來了?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在我們出生以前根本就沒有五蘊,是出生以後五蘊才具足的,死的時候五蘊統統都消滅掉,下輩子的五蘊跟這輩子完全都不一樣,所以這個五蘊是被第八識所出生的法。第八識,就是「五蘊皆空」的那個「空」。因為三界萬法都是由第八識所出生的,所以你也可以把三界萬法都看成是第八識所顯示出來的法相,這就是《心經》所說的「諸法空相」。 《心經》這裡顯示佛法的兩個層面,勝義諦和世俗諦。什麼叫做世俗諦呢?比方說我現在拿起這個杯子(手舉著茶杯出示大眾),你眼睛看得到它,知道這是杯子,這個就是世俗諦。世俗諦一定會具備三個條件,相、名、分別。這個杯子有一個形狀,能夠被你的眼睛所看到,對不對?這個就是它的相。然後我們會幫它安立一個名,替它取個名字叫做杯子。第三,你用什麼東西去察覺它?用你的覺知心,用你的分別心去察覺它,這叫分別或覺想。這樣子就具備了三個條件:相、名、分別。覺想或者分別,就是你的覺知心所起的分別作用。只要具備這三個條件就叫世俗諦。剛才我們講的佛法架構也是世俗諦,因為那也不離相、名、分別。 什麼叫勝義諦呢?勝義諦離開一切的語言文字相,乃至離開一切的法相,包括凡、聖,是、非,男、女等等相對待的法相。離開一切法相的境界叫做勝義諦。《心經》的「諸法空相」可以讓你從世俗諦轉到勝義諦。因為你知道五蘊統統都是第八識所現起的法相,既然是第八識所現起的法相,它就是「唯是一心」。「唯是一心」是《大乘起信論》的用語,就是整個都是一個心,包括能取和所取,能取就是你的分別心,所取就是六塵萬法。能夠分別、作主的心跟可以被你認識的世界,統統都是第八識所現起的法相,統統打成一片,這就是「唯是一心」。這樣,你能說「有一個杯子被你看到」嗎?你看到杯子的心是第八識,被你看到的杯子也是第八識,這叫「唯是一心」。既然唯是一心,就沒有能認識的主體,也沒有被認識的客體,這就是勝義諦遠離一切法相的境界。《大乘起信論》說這種境界叫做「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別的經典說這個叫「一真法界」或「不二法門」。答覆質疑 講到這裡,我已經把佛法的基礎架構全部講完了。但是我剛才講過,佛法一定是根據事實,你必須要經過聞、思、修、證的次第,剛才我這樣講,如果你聽懂了,最好的狀況之下也只是思所成慧,如果你能夠把這個義理放在心裏面,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斷地把它拿出來對治煩惱,你會產生輕安的心境,這叫做修所成慧。但是,你到最後一定要證。證個什麼?你必須要觀察到第八識如何出生三界萬法。大乘法的開悟就是要觀察到這一個事實。禪宗的開悟也是一樣,必須要觀察到這個事實。有一位化名為奶茶茶奶的朋友,在真觀豆瓣日記〈心經所說的解脫與成佛的方法〉下面留言,不承認這是開悟。真觀用禪宗六祖惠能的公案來證明,同時答覆他的質疑。 五祖弘忍有一天跟大家講:「你們每一個人寫一個偈子過來,我來看看你們修學到什麼地步,你如果修學得好,我就把衣缽傳給你,讓你做下一代的祖師。」神秀寫了一個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惠能請人家幫他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大部分的人都以為這是開悟的偈子,其實不是。你如果以為這句話是開悟,就是「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你會一直綁在這上面,翻不了身。翻不了身還算好,如果你跟別人講「我開悟了」,這麻煩就大了。未悟言悟是大妄語,如果你不是故意的,至少也是增上慢,你很容易就會毀謗正法。《六祖壇經》記載,五祖弘忍拿起鞋子把它擦掉,講「亦未見性」,這句話是實話。如果說當時他已經開悟,五祖弘忍需要半夜三更去跟他開示嗎?不需要了嘛!等五祖跟他講《金剛經》的時候,惠能才突然間開悟,驚訝地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才是大乘見道。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表示他所認識到的那個自性能夠出生萬法。能生萬法的東西,不會說自己叫什麼,所有的名字都是我們給它的,所以叫什麼名字並不重要,你要注意的是它有什麼體性,有什麼功能,有什麼特徵。這個自性能夠出生三界萬法,顯然就是第八識。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和「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是講第八識一向都安住在勝義諦境界,這相當於《心經》的「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大乘見道之後,你的七轉識隨學第八識的清凈性,也能夠轉依在勝義諦上面,成就解脫功德,才不會動不動就生氣,或者有利益就動歪腦筋去爭取,這樣就是一個凡夫嘛!如果你的開悟完全無法轉變你的心態和行為,請問你要這個開悟幹什麼? 禪宗開悟或者大乘見道以後,雖然不是馬上就成為聖人,卻是轉凡成聖的起點,因為他發現了核心真相,心態和行為取向會因此全面改變,自然趨向於清凈。我上次用電影來做比喻,大乘見道者會發現整個三界萬法原來都只是第八識播放出來的影像而已。我現在這樣講,你可能會很懷疑:「你說那是影像,可是我摸自己,可以碰得到,捏下去也會痛,為什麼你說它是假的。」如果你看過電影《黑客帝國》(台灣譯為《駭客任務》)你就知道,看得到摸得到不必然就是真相,所有的感覺它都可以模擬給你,這是讓人很震撼的。哪一天你開悟,如果既不會感動也不驚疑,那是很奇怪的事,除非你過去世曾經開悟,此世定力又很好,不然的話你在開悟的時候心情一定非常踴躍,很多人會激動得哭出來。 除了奶茶茶奶以外,還有很多人也認為《心經》的「空」是指空無,所以看到真觀的解釋會覺得很驚訝。我在講《心經》的時候,是舉龍樹菩薩的《中論》作為教證。其實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也用「空」來指涉第八識: 【依於一心有二種門,所謂心真如門、心生滅門……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真如者,依言說建立有二種別:一、真實空,究竟遠離不實之相,顯實體故。二、真實不空,本性具足無邊功德,有自體故……心生滅門者,謂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謂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 「心真如門」相當於勝義諦,「心生滅門」相當於世俗諦。在心生滅門當中,馬鳴菩薩很直白地定義,所謂的心就是阿賴耶識(第八識),這個識能生一切法。在心真如門當中,以語言文字描述真如,可名之為「真實空」,這個「真實空」不是指空無,而是「究竟遠離不實之相,顯實體故」;也可以名之為「真實不空」,因為它有自體、有無邊的功德。 《心經》講「空」,又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所以這個「空」正是《大乘起信論》所說的「真實空」。《心經》的經名則是顯示全經所說皆是「心」,「照見五蘊皆空」相當於「心生滅門」,「諸法空相」一直到「無智亦無得」相當於「心真如門」。所以,經名的「心」是指第八識,經文當中的「空」則是與「心」相應的「真實空」。 雖然今天是講《大乘起信論》,但我們要講的東西太多,所以我概略解釋一下就好。請大家仔細比對這段文字,你就會知道真觀解釋《心經》全都符合《大乘起信論》的義理。 奶茶茶奶也質疑以《心經》義理驅魔的有效性。我上次說:「只會念誦《心經》的文字,不懂得意思,是聞所成慧。你用聞所成慧去驅魔、驅鬼,它會有效果。如果你懂得意思,是思所成慧,會更厲害。修所成慧的效果更強,因為你的心會一直住在《心經》的法義上面,當鬼怪來的時候,你把它當成這個也是第八識所顯現出來的,祂也是諸法空相,就這麼簡單。」這個可以在《大乘起信論》當中找到依據:「或有眾生善根微少,為諸魔外道鬼神惑亂,或現惡形以怖其心,或示美色以迷其意……若為諸見煩惱所亂,即便退失往昔善根,是故宜應審諦觀察,當作是念:『此皆以我善根微薄業障厚重,為魔鬼等之所迷惑。』如是知已,念彼一切皆唯是心,如是思惟剎那即滅,遠離諸相入真三昧。心相既離,真相亦盡,從於定起,諸見煩惱皆不現行,以三昧力壞其種故,殊勝善品隨順相續,一切障難悉皆遠離,起大精進恆無斷絕。」文字並不是很難,我就不解釋了。令人驚疑的佛法 另外有一位朋友,也在〈心經所說的解脫與成佛方法〉下面留言,他說:「我讀《金剛經》的時候不會驚懼,但是我看到你的解釋非常驚訝。」這段留言已經被他自己刪掉了。他很有分寸,對於不同的說法不會立刻毀謗,只要他能保持這種理性的態度,我相信他不久之後就會找到符合三量的解釋。現在我要告訴這位讀者:真觀把《心經》隱藏的道理告訴你,所以你才會驚訝,但這還不算是真正的秘密。如果有人直白地把大乘見道的真相講出來,九成九以上的人都會驚疑,就像佛陀在《金剛經》警告的那個樣子。 有人講:「《金剛經》很簡單啊!就是緣起,每一個法都是其他的法假和合而成的,所以『所謂法,即是非法,是名為法』這個公式可以貫通整部經。比方說『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因為眾生是五陰的假和合,根本就沒有常住相可得,所以說眾生非眾生。反正每一個東西都是這樣。」他按照這個公式解釋《金剛經》,似乎都解釋得過去,他就覺得:「《金剛經》我統統都懂了!」我想問大家:「你在讀《金剛經》的時候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覺,好像就是這個樣子,是不是?」你們不講話,我就當你們也是這樣子啰!(大眾笑。) 如果你真以為《金剛經》就是這樣子,這是因為你還沒有把經文好好地精讀過,遲早有一天你會發現某一句經文解釋不通,必須把原來的想法放棄掉,再去尋找合理的解釋。這個事情是很重要的,哪怕整部經只有一句經文解釋不通,你就要把它放棄掉,重新找一個合理的解釋。就好像一個警官負責偵辦一個兇殺案,他會依據已知的證據建立一種假設,縮小搜證的範圍,如果發現某一個證據會把這個假設推翻掉的時候,他會建立另一種可能的假設,然後再去求證。 《金剛經》講:「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大家讀過這句經文吧?(有人回答:讀過。)你如果承認這句經文,我現在就要施設一個問答來考考你了:「這句經文的『如來悉知』是指什麼呢?」如果是指佛陀的意識能夠了知眾生的心行,那會非常的麻煩。假設你已經成佛,你是如來,我們現在不要講那麼多眾生,只要這屋子裡面每一個人的想法你的意識統統都知道,你想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我肚子餓,你要知道我肚子餓。我很高興,你也要知道。我很生氣,你也要知道。如果是這樣子的話,你就不能入二禪以上的禪定,因為二禪以上是無覺無觀的禪定,必須守在一個不觸外塵的定境裡面。你已經成佛,卻不能入二禪以上的禪定,豈不是連俱解脫阿羅漢的證量都不如?甚至你也不能睡覺,因為睡覺的時候意識斷掉,你什麼都不知道了。所以,你只要持續了知一、兩個眾生的心行,你就要發瘋了,如果所有的眾生你統統都知道他們的想法,那還得了!你根本活不下去了嘛,對不對?然後,你再想一想:剛才用「所謂法,即是非法,是名為法」的公式理解《金剛經》,可以解答這個問題嗎?如果不行的話,你是不是該放棄原來的想法? 再者,須菩提聽到《金剛經》的時候,痛哭流涕地說:「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你有沒有想過:「須菩提是何等人物,他在聽《金剛經》的時候痛哭流涕,感動得不得了,為什麼我讀《金剛經》的時候卻沒有這樣的感動?」世尊又警告:「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這就更讓人不解了!你有看到哪個善男子、善女人懷疑《金剛經》嗎?好像很少,似乎佛教徒統統都能夠接受《金剛經》。既然這樣,佛陀又何必慎重其事地警告大家?如果你細心的話,你會發現經文有「我若具說」四個字,這已經告訴你,佛陀並沒有把最重要的部分明白地講出來;佛陀知道,有些佛法一般人受不了,驚疑之下會造作毀謗正法的惡業,所以不把它直白地講出來。由此可知,須菩提的痛哭流涕是有原因的,隨後那段話是在講:善知識開示第八識體性的時候,如果有人接受「心」(第八識)的本性清凈,沒有懷疑,就能產生實相般若的智慧,這個人已經成就第一希有的功德,因為他已經大乘見道,將來必然能夠成佛。換句話說,《金剛經》講的仍然是第八識,這個第八識能出生三界萬法。 用第八識來貫通《金剛經》,你可以看看合還是不合。比方講,你的色身是第八識所出生的。你過去世造善比較多,應該出生為人,色身是你的果報,這個果報是依照善惡業而現起的。你過去世造善造惡的時候,第八識幫你記錄起來,然後在每次生命終結的時候,來一個總結算,你該有什麼色身,它就出生什麼色身給你。所以世間人說「你是一個人」,但是在大乘見道者來看,你只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所以他認為你「非人」。為什麼大乘見道者也說「你是人」呢?這只是為了溝通的方便,隨順世俗諦而說。這樣就可以簡單地說:「所謂人者,即是非人,是名為人。」第一個「人」是隨順世俗諦有法而說,接下來的「非人」是按照勝義諦空法去講,這樣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就是大乘見道者所認識的「人」。 第八識即是自性如來,所以「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是指第八識了眾生心行。真觀《實證佛教導論》第七章第一節:【第八識有酬償因果的功能,所以它必然能夠了知每一個有情過去的心行。例如一個人過去世經常禮拜諸佛塔廟,他的果報就是「有所發言,人皆信伏」,實際上這個人拜佛的時候,別人並不在場,但是此世聽他說話的人,卻會對他產生莫名其妙的好感,願意相信這個人所說的話。反過來說,如果這個人過去世經常輕慢諸佛塔廟,別人就會對他產生莫名其妙的厭惡,不願意相信他所說的話。這是因為第八識能夠了知眾生心行,所以別人會在初次見面時,便由第八識流注種子,影響第七識,產生相應的態度,達到酬償因果的作用。】 唯識經典說,第八識能夠了別種子。第八識透過種子而了別眾生的心行,所以不會引生煩惱。每一個有情的第八識,都能了別無量眾生的種子,這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禪宗講明心,就是明白第八識,這要透過它的緣慮(了別根身、器界、種子)和集起(積集種子,生起現行)的功能去認明。今天沒有辦法講太多,有興趣的話,請你參考《實證佛教導論》。有法及法 以上講的都不是閑話,它也是《大乘起信論》的義理,因為佛法本來就是法同一味。現在來看《大乘起信論》的文字。《大乘起信論》分成五品,作因、立義、解釋、修信、利益。最重要的部分是立義和解釋。 立義,相當於建立宗旨,也就是把全部的義理用簡短的文字敘述一遍。「云何立義分?謂摩訶衍略有二種:有法及法。」摩訶衍是梵語,就是大乘佛法。它講大乘佛法有兩個層面,一個叫做「有法」,一個叫做「法」。什麼叫做「有法」呢?就是你觀察到的一切,包括第八識在內,統統都是「有法」,這相當於世俗諦或心生滅門。什麼叫「法」呢?唯是一心,統統都打成一片,這個叫做「法」,這相當於勝義諦或心真如門。 「所言法者,略有三種:一,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在染在凈,性恆平等,無增無減,無別異故。」它說這個「體」非常大,大到什麼地步?沒有任何邊界,所有的東西統統都是第八識,沒有一個東西不在第八識的範圍。「在染在凈」是說你用世俗諦去觀察,會有清凈的有情,也有污穢的有情。但只要是有情統統都有第八識,不管是在聖人或凡夫,乃至地獄道的眾生,就第八識來說,都沒有染凈的差別相。所以它講「性恆平等,無增無減,無別異故」。你看這裡講的「無增無減」是不是跟《心經》講的「不增不減」意思一樣?「在染在凈,性恆平等」是不是跟《心經》講的「不垢不凈」意思一樣? 「二者,相大,謂如來藏本來具足無量無邊性功德故。」這相當於《心經》所說的「諸法空相」,因為第八識能生一切法,所以它以一切法為顯示的相。因為全體皆是一相,不生不滅,所以用「如來藏」來稱呼第八識。 「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於此入佛地故。」事實上,一切法皆是第八識所生,不是只有善法而已。但是惡法不與如來藏的清凈性相應,所以此處不說它。 第八識的體、相、用皆函攝一切,所以單用一個「法」字來形容它。這是勝義諦心真如門。不生不滅 《心經》講「不生不滅」,《大乘起信論》則說「心本性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跟生滅相對,表示它不是生住異滅的有為法,而是不生不住不異不滅的無為法。無為法是永恆的存在,所以《大乘起信論》說「真心常恆不變」。 基礎佛法的架構,分成兩類。一類是三界外的第八識,一類是被它出生的三界萬法。三界萬法是有為法。但是第八識很特別,它是有為法和無為法的和合。第八識能夠按照眾生過去造作的善業、惡業而現起果報,它既然有這個功能,某個部分一定是不生不滅。為什麼呢?因為眾生無始無終,所以它也必須無始無終。 剛才講過,色身是你的果報,從你過去造善、造惡到現起這個色身,要經過一個期間。第八識既然能夠酬償因果,它是不是在因果現起的期間之內不能壞滅?請大家先確定這一個邏輯推論對不對。(有人說:對。)就好像硬碟,你輸入的資料,下次開機的時候還能夠把它調出來,這中間硬碟不能壞掉,所以硬碟存在的時間必須要比資料保存的時間更長。同樣的道理,如果第八識能夠按照因果報應的法則去現起三界萬法,顯然它必須在每一個果報之前就要存在,但是上輩子往前還有上上輩子,上上輩子前面還有上上上輩子,你可以不斷往前追溯,找不到起點。佛經講「無始以來」,這表示佛教不承認有某一個時間是所有事件的起點。既然這樣,表示這個東西無始以來就得存在。那往後會消滅嗎?經典講,佛可以一直度眾生,無窮無盡地度下去。那這表示什麼?因果報應永遠都不會停下來。第八識往前不需要出生,往後也不會消滅,這樣不就是不生不滅嗎?真妄和合 但是你要知道喔!第八識既然能夠積集種子生起現行,它就應該有兩個部分,像這個杯子裝了水,裡面的水可以增加或減少,也可以裝別的飲料,但是杯子不能變來變去,不然就沒有辦法裝水。同樣的道理,第八識積集種子記錄業行,所藏的種子一定會不斷改變,但是能藏的心體,也就是能夠存放種子的容器,必須不生不滅。因為這個緣故,《成唯識論》說第八識不斷不常,也就是心體不會斷滅,種子念念變遷。 《大乘起信論》說得更明白:「心生滅門者,謂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不生不滅的心體,這裡稱之為如來藏,相當於《成唯識論》講的「能藏」,也就是能藏種子的容器。八個識都必須依附於如來藏,才能夠顯示它們的生滅作用,這個部分實際上就是《成唯識論》講的「所藏」,也就是所藏的種子。所藏的種子會現起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種種的功能差別,包括八個識的了別作用,也是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這些都是此處所謂的「生滅心轉」。(生滅的)種子必須依止於(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才能運轉,二者和合,無法分割,合稱為阿賴耶識。一般所說的阿賴耶識是單指第八識,但此處的阿賴耶識是廣義的,八個識的生滅作用全部都包括在內。 以上這段話非常有名,一般稱之為「真妄和合」。真,是指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妄,則是指生滅心現起的作用。很多學者以為這是《大乘起信論》新創的法義,實際上這可以在《雜阿含經》找到依據。真妄和合的法義比較難,但是請你花一點時間把它搞懂,才有辦法聞思成熟,進入修所成慧。有了修所成慧,只要時節因緣一到,立刻就能大乘見道。 如來藏,就是不生不滅的心體。如來藏裡面有一些生滅的種子,種子流注出來就產生一切的功能體性,這都是生滅心的功能。生滅心必須依附在一個不生不滅的心體,它才能夠運轉。譬如車輪不斷地轉,但是車輪的軸心不能動。又譬如硬碟,儲存的資料雖然不斷改變,但硬碟的外殼必須不變,不能像沙子那樣鬆散。阿賴耶識就是這樣,有一部分是不可改變的,另一部分是可以改變的。這兩個部分和合在一起,叫做阿賴耶識。 為什麼說它們非一非異呢?這是講阿賴耶識的能藏和所藏,一個是常住法,一個是生滅法,二者體性不同,所以說它們非一;二者和合,無法分割,所以說它們非異。大乘見道之標的為真心,也就是能藏的心體如來藏,但是你必須認明阿賴耶識的生滅作用,才能推論出如來藏的存在,因為二者非異,我們不可能離開阿賴耶識去認明如來藏。 《成唯識論》講能藏的時候,說它「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講所藏的時候,說它「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不管你做了什麼事情,它都會馬上記錄下來,造成種子的改變,流注成果之後,原來的種子就失去感果的功能,這也會變更所藏的內容,就好像硬碟的資料一定要不斷地改變才能記錄資料。 《大乘起信論》後面這段話很重要:「此識有二種義,謂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此識就是阿賴耶識(第八識),它「能生一切法」,所以也可以把一切法當成它的功能體性,這就是「能攝一切法」。這段經文正好符合前面所說的基礎架構,有能生一切法的第八識,也有被出生的一切法(三界萬法)。因為第八識能生萬法,所以它就能攝一切法。《心經》講「五蘊皆空」,這是因為五蘊皆是「空」(第八識)所生,所以「空」可以含攝一切法。本覺 《大乘起信論》講本覺,有人毀謗,說「這是外道思想」。實際上,本覺就是第八識的了別性。第八識能夠了別根身、器界、種子。根身,是指有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的身體。器界,就是物理世界,包括山河大地、桌子、椅子。種子,就是能夠產生功能差別的東西。它相當於電腦的資料,可以儲存在硬碟裡面,也可以輸出到屏幕和印表機。種子儲存在第八識的時候沒有作用,一旦流注出來產生作用,就是三界萬法。 有的人質疑:「在原始佛教的《阿含經》裡面並沒有講到唯識啊!」其實《阿含經》是用很隱晦的措詞講唯識,一般人看不出來。因為在結集佛經的時候,有很多阿羅漢和菩薩,他們不願意讓其他人輕易得知佛法的內涵,所以把機密的佛法用隱晦的方式去說。已經證果的人看到這些隱晦的說法,還是能夠明白,但是凡夫外道就會對經教產生誤會。結集經典的人希望大家能夠依止證果的人學法,所以才這麼做。但現在證果的人已經很少,所以不得不公開聲聞法和緣覺法,不然佛法就要提前滅亡了。 《阿含經》在什麼地方講第八識?《阿含經》講五陰「非我、不異我」,這句話裡面的「我」就是第八識。你可以看是不是解釋得通。五陰非我,意思是說,五陰不是第八識。為什麼呢?五陰是被出生的法,第八識出生五陰,它們的體性不一樣,所以說五陰不是第八識。五陰不異我,意思是說,五陰不異於第八識。「非我、不異我」,這兩個「我」都是指第八識,但是它們的意義有微妙的差別。「非我」的「我」偏指能藏的心體,能藏的心體常恆不變,所以與念念變異的五陰不同。「不異我」的「我」偏指所藏的種子,所藏的種子和五陰互為因果,所以說它們不相異。所謂的互為因果,是說第八識流注種子會形成五陰,而五陰的造作則可以熏成種子。 另外,《阿含經》在講到識的時候,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意義是識陰,也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另一個意思就是第八識。玄奘譯《緣起聖道經》,是從《雜阿含經》當中,單獨譯出來的。這個小經非常重要,那是佛陀自述過去世修證的經過。菩薩先從老死往前追溯原因。老死代表附屬於人生的一切憂悲惱苦。為什麼有老死?因為有生的緣故。菩薩一直往前追溯,追溯到名色,再往上追溯就是識,他沒有講這個識是什麼,只說:「我齊此識,意便退還,不越度轉。」這一句《雜阿含經》譯成:「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這是說,追溯到這個識就是最後一支了,沒有辦法再上去。然後他再從識,按照時間順序觀察因果關係。因為有識的關係,所以有名色;有名色的關係,又有六入;有六入的關係,就有觸,然後一直下來,乃至因為有生的關係,所以有老死。他做完十因緣法的逆觀和順觀之後,又再度起觀。可是第二次的觀行和第一次有顯著的不同。雖然菩薩也是從老死開始往前觀察,但追溯到識的時候,又往前追溯到行,再由行追溯到無明。然後他又按照時間順序觀察因果關係,因為有無明的關係,所以有行;有行的關係所以有識;有識的關係,所以有名色……到最後又有老死。細心的人會發現,第一次逆觀到識的時候就上不去了,第二次逆觀卻從老死一直追溯到無明。其實這兩個觀行是不一樣的法門,第一次是十因緣法,第二次是十二因緣法,這兩個法所講的「識」意思不一樣。意思不一樣,卻用了同樣的「識」字,所以一般人看不懂這個經教真正的意思。十因緣法的「識」是第八識,第八識是根本識,它是一切法生成的根本,所有眾生的第八識都是無始以來的存在,找到第八識當然就找不上去了。十二因緣法的「識」則是前六識,前六識是因緣所生法,他當然可以往前找它的前緣。 這裡有一件很重要的事:為什麼從名色可以往上推出第八識的存在?在沒有佛法的時代,能夠觀察因緣法的人,只有兩種,辟支佛和菩薩。他們過去世已經修習很久,雖然生在無佛之世,但根器都很猛利,能夠成就禪定功夫,並且發起宿命通,知道自己和別人過去世的業行。所以他會知道五陰(色、受、想、行、識,也就是身心的總和)其實是善業、惡業的果報。假設有一個人出生的時候缺了一隻右手,有宿命通的人去觀察,發現過去世他是一個將領,答應人家「你投降的話我保你毫髮無傷」,人家投降以後他卻把人家右手砍斷了。從這個地方就可以推論,一定有一個東西在記錄善惡業,然後根據過去的善惡業去現起色身。 胎生和卵生的動物,剛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受精卵,由一個受精卵分裂成很多細胞,最後成長為完整的生命體。受精卵的分裂是很驚人的事情,如果你用一個細胞去做組織培養,它只會生成許多同樣的細胞,而不會變成一個生命體。人的身上有兩百多種細胞,胚胎的分裂極為複雜,它怎麼會知道某個地方要有神經細胞,某個地方要有皮膚、胃、血管和各種不同的細胞,而且配合得天衣無縫? 有宿命通的的人知道,色身是我們的果報,這表示在製造色身之前,有某個東西已經先了別他的業種,然後將色身造成相應於善惡業的樣子。這個人過去世違背諾言剁掉人家的右手,第八識透過種子了知他的業行,按照業行造出他的色身,讓他缺少右手,以酬償因果。顯然在造身的過程當中,第八識隨時都要看這個色身是不是跟業種一致,好像一個建築師按圖施工,要看建築藍圖,也要隨時注意建造中的房屋。所以,菩薩和辟支佛從色身逆推成因的時候,他找到的「識」是第八識,而不是六識身,因為只有第八識才能夠了別根身和種子。 佛法所講的果報有兩種,一種叫正報,正報就是五陰。像色身的種類,一隻狗跟一個人的差別非常大,健全跟缺陷差別也很大,所以它是正報。識陰也很重要,如果你很聰明,你就很有辦法,如果說你特別的笨,這也是果報。五陰是正報,其他的東西是依報。最重要的依報是環境,也就是器世間,包括山河大地,乃至地球、太陽、月亮統統都包括在內。《優婆塞戒經》說,如果有一個眾生殺生,那個業力會使得全世界的農產品減產。你大概沒想到會有這種事吧?這個叫做共業。眾生偷盜、邪淫、大妄語、酗酒,也會造成類似的共業效果。這表示環境是我們的果報,而且這個果報是由大家共同的業力去造成的。地球上的動物、昆蟲和各種有情,它們的第八識統統都會影響到地球的環境。第八識依據眾生的共業形成器世間,它必須了知眾生的業種,也要了別器世間,器世間才會相應於眾生的業力。 第八識能夠了別根身、器界、種子,這個就是《大乘起信論》所講的本覺。本覺只有大乘見道者才知道,所以這也是大乘見道的內涵。《大乘起信論》說:「始覺者,謂依本覺有不覺,依不覺說有始覺。」如果你能夠知道本覺,這就是開悟(始覺),因為凡夫和二乘聖人都不知道(不覺)。但是,大乘見道者對於第八識的了別性,知道得並不多,所以他必須繼續觀行,直到究竟成佛的時候,才能全部了知,這時候才稱之為究竟覺。三輪體空 這個法門的關鍵,是要從世俗諦轉入勝義諦,因為整個打成一片,就遠離一切的差別對待相,《大乘起信論》稱之為「唯是一心」,整個就是一心。因為沒有能取、所取,所以不分你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甚至也沒有你、沒有我,也沒有真如、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的相、名、分別──這就是勝義諦。 我上次講,有般若正見的人被罵,他會知道:「罵我的人是第八識,被罵的人也是第八識,所以這是第八識在罵第八識。」那時候我少講了一點,罵這件事情也是第八識。所以,某甲罵某乙,就是第八識(某甲)、第八識(罵)、第八識(某乙)。我們講過《心經》的「空」就是第八識,按照剛才的語言邏輯,某甲罵某乙,就是空、空、空。這個叫做三輪體空。把它套用在布施上,布施的人是空,受施的人是空,布施這件事情也是空,所以也是空、空、空,都是三輪體空。既然都是空,你何必一天到晚念它?你可以不要念啊! 明白以上的道理,就是思所成慧,接下來只要經常做以上的想念跟思維,沒多久你就會成就修所成慧,你會經常處在輕安的定境裡面,這個時候你大乘見道的因緣就隨時可能發起。所謂的大乘見道,就是明白第八識如何現起三界萬法。大乘見道的實際內容,一向列為絕對機密,禪門的「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和《法華經》的「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都是指這個,你只能靠自己去把它參出來。覺得自己懂得佛法的人請注意:如果你不知道第八識如何現起三界萬法,就是沒有開悟,請你要早一點認清這個事實,不然的話你會因為增上慢而原地踏步,甚至可能造作毀謗正法的惡業。 三界萬法的範圍很廣,初悟的人所知很有限,初悟的人到底知道什麼,是不能說的秘密,但是你可以先把參究的範圍限縮在五蘊上面,這個是《心經》已經告訴你的。參究不出來,你會覺得很苦,所以最好先發起修所成慧,在輕安的定境當中參究,才能持久。這是以正智緣真如而修,稱為真如三昧。真如三昧 《大乘起信論》說:「其修止者,住寂靜處,結加趺坐,端身正意。」這是說,剛開始的時候用打坐去修習。不打坐也可以修,後面它會講。 「不依氣息」,依氣息而修,例如數息法,那是共外道的禪定。「不依形色」,像意守丹田、觀想,或者看線香的火頭,都算依於形色,這也是共外道的法門,可以修成禪定,但是沒有辦法見道。「不依虛空」,你也不要存想物理世界的虛空或觀想的虛空。「不依地水火風」,也不要存想固體、液體、動能或熱能。「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也不要緣覺知心去起修,例如有人叫你忽略「所取」而關注「能取」,能取就是覺知心,你要是這麼修就不是真如三昧。 「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滅皆無相故。」這是安住於勝義諦而修習的定境,離開一切的分別想念,也不把「離開一切的分別想念」的想法放在心裏面。為什麼可以這樣呢?因為一切法本來就是不生不滅,原本就是無相,這符合見道者的現量觀察,所以不需要「想」,自然就會有這種如理作意。在大乘見道以前,必須依靠正教量修習真如三昧,即使沒有語言文字相,也要保留那個意思,這也是「想」,因為這個緣故,所修的只是相似的真如三昧,必須等到大乘見道才有辦法修習真正的真如三昧,但是對於未能現觀的法,仍然要依靠「想」,所以在初地以前都是解行位,沒有辦法隨時安住在真如三昧之中。 「前心依境,次舍於境,後念依心,復舍於心。」要是你覺得有境界的存在,馬上要起作意「境界相也是第八識,也是空」,你就把境界相給舍掉了。 「後念依心,復舍於心」,這個心是指七轉識(覺知心),接下來你要注意,自己是不是以為七轉識真實存在,如果是的話,你馬上要起作意「七轉識也是空」,這樣就把心相給舍掉了。 「以心馳外境,攝住內心,後復起心,不取心相,以離真如不可得故。」這裡是在總結前面的話,意思是說,當你察覺七轉識正在攀援外境,只要把「一切法不生不滅皆無相故」的般若正見提起來,就能讓七轉識不再攀援外境,此時你仍然會察覺到七轉識的心相,只要再把般若正見提起來,就可以把七轉識的心相滅掉,因為全體都是一真法界,沒有哪個東西能夠離開真如。比方說你聽到外面有一個聲音,聲音就是外境,你馬上起一個念頭「外境界就是空」,這樣你就把散亂心攝回來了。然後你再作意「我現在能夠聽到聲音的這個心它也是空」,這樣就把心相也舍掉了。 這個地方講的「真如」是指第八識跟三界萬法都打成一片。我上次說勝義諦像是電影的熒幕,世俗諦的一切法就像是熒幕現起的影像,有哪個影像能夠離開那個熒幕?統統離不開。這個就是「離真如不可得故」。你看電影的時候可以說「我沒有看到影像,只看到熒幕」。電影只是一個譬喻哦,真如比這個譬喻更進一步。看電影的時候,還有一個看電影的人在熒幕外面,但是真如卻包括一切法,連能夠了別的覺知心也是第八識所現起的功能差別,所以整個都是第八識,「唯是一心」,離開這個真如沒有任何一法可得。這樣會不會? 真如三昧可以在打坐的時候修,但是我希望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修。你把今天講的內容仔細地思維,把義理全部貫通,這樣叫做聞思成熟,你就可以開始修真如三昧。例如你聽到樓下講話的聲音,你就起作意:「講話的聲音就是空,就是第八識,就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作意是一種沒有語言文字的世界觀。現在為了讓你聽懂,必須把它講出來,實際上修的時候,你只要把這個意思提起來就行了。剛開始的時候,心裡會有語言文字冒出來,這沒有關係,以後慢慢就會形成沒有語言文字的作意。要是一直有語言文字相,就沒有辦法離開世俗諦,所以你只要知道這個意思就好了。聽到聲音,你的心裏面知道「這個就是」,然後「能夠了別聲音的耳識跟意識也是」,你不用把「空、第八識、一真法界、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這些名詞念出來,心裡不要有語言文字,知道這個意思就好了。就這樣,整個住在這種境界裡面。人家來罵你也是一樣,罵的人、被罵的人、罵的這件事情統統都是。吃飯也一樣,吃飯的人、被你吃的食物、吃飯這件事統統都是。日常生活當中就是這麼修,用這樣來發起輕安的定境,這樣叫做真如三昧。 「行住坐卧,於一切時如是修行,恆不斷絕」,它是要求你一直這樣子修下去,當你這麼修的時候,世俗諦的分別還是有。我們講過,世俗諦的分別跟勝義諦的不分別同時存在,就好像電影的熒幕從來不會動,但是上面的影像一直在起起滅滅,這兩個完全不會互相妨礙。同樣的道理,你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了別一切相,但是又同時住在真如三昧當中,《六祖壇經》說「無相者,於相而離相」,就是這個意思。 你要是沒有很重的邪見和慢心,很快就可以明白佛法的基礎架構和修習的方法,但是你不要以為佛法那麼簡單,因為在世俗諦去觀察第八識如何出生萬法,要三大阿僧祇劫,到究竟成佛的時候才能夠把觀行全部成就。三大阿僧祇劫是非常漫長的時間,因為你要觀察的法太多,必須漸次去成就。 「究竟折伏一切煩惱」是講真如三昧可以究竟折伏一切煩惱,相當於《心經》的「度一切苦厄」。「信心增長,速成不退」,意思是說,修習真如三昧可以讓你證果。未證果的人才有信心增長的問題,因為證果的人已經親見,見地不會退轉,不需要依靠信心。大乘見道以前修的真如三昧,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但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也有折伏煩惱的效果。 我以前修《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個時候不懂得般若,所以只觀有為法,沒有觀無為法。如果有般若正見,它就可以跟真如三昧相通。境界相和覺知心都是有為法,都是第八識所現起的法相,現起以後雖然如夢幻泡影,但仍然是第八識,仍然是空。你安住在這個作意裡面,就會現起輕安,發起如夢如幻的覺受。以前有人問我:「如夢如幻不是很不實在嗎?」我跟他講:「不實在才好。難道你要很實在的痛苦嗎?生活當中的煩惱那麼多,覺得如夢如幻,你就不會很痛苦了。」修所成慧降伏煩惱的效果已經很好,一旦大乘見道,更不得了──你會知道「原來佛菩薩都沒有欺騙我們,果然五陰和三界萬法統統都是第八識所出生的」,馬上就可以自知自作證。你會對未證的佛法產生無比的信心,知道自己一定可以究竟成佛。 「若心懷疑惑,誹謗不信,業障所纏,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你要是懷疑、誹謗的話,就沒有辦法進入佛法的實證之門了。至少剛開始要稍微信一下,你可以說「你講的好像有點道理,但跟我知道的佛法不一樣」,不要一下子就整個把它否定掉,你要看看經教是不是這樣子寫的,你再去觀行看看:「說不定他講的是有道理的。」《實證佛教導論》不只是解釋經教,還有一些是可以讓你立即驗證的,這個請你去看書。另外,心高氣傲的人和懶散的人也沒有辦法成就,所以你要降伏慢心,也要精進去修行。三大阿僧祇劫的起點 還有一件事,你應該會感興趣:成佛要經過三個阿僧祇劫,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算起的?馬鳴菩薩說是從信成就發心起算,而不是從大乘見道起算。發心,就是發菩提心。信成就發心,表示發心的人還沒有大乘見道,他是憑信心而發起菩提心。大乘五十二位階,最前面是十信位,等到你信心滿足發起菩提心,就是信成就發心,進入初住位,起算三個阿僧祇劫。我希望今天講完的時候你能夠成就信成就發心。你千萬不要因為三個阿僧祇劫很久,就不想發菩提心,你從無始以來流浪生死,不知道經過幾個阿僧祇劫,還是在六道裡面打轉。信成就發心是一張飛機票,讓你起飛,開始成佛之旅。三個阿僧祇劫雖然極為漫長,只要能夠開始,總有抵達的時候,你一定會究竟成佛。 「信成就發心者,依何位、修何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當知是人依不定聚,以法熏習善根力故,深信業果,行十善道,厭生死苦,求無上覺,值遇諸佛及諸菩薩,承事供養修行諸行,經十千劫,信乃成就。」 十千就是一萬。印歐語系的數字用三位分節法,梵文講十千,就跟英文講ten thousand是一樣的。十千就是一萬,一萬個大劫信心才能夠成就。剛開始當然是「依不定聚」,你對佛法沒有那麼討厭,不會否定正法,才有可能發心。然後你要修很多善法,要相信因果報應,到最後你會覺得「老是在六道輪迴的痛苦裡面打轉,實在是太無趣了」,你就會發菩提心。 真觀在豆瓣網貼了幾張圖檔,是深圳求職大會的照片,密密麻麻的人群,估計有上萬的人在謀職。你如果還沒找到工作,只得參加這種角逐。有工作的人,可以暫時喘息一下,但要是公司倒閉,或者人家把你裁掉,這些手續又得重來一遍。這輩子忙完了,還有下輩子。你不但要找工作、求偶,你還要生孩子、買房子,照顧年老的父母,人生所有的煩惱都要重新經歷一遍。這個就是生死苦。而且,這個是太平盛世的煩惱,如果碰到戰亂、饑荒,或者不小心淪落到三惡道,會更加的痛苦。 久而久之,你會覺得「老是待在六道裡面輪迴,冤枉受苦,實在不是辦法」,你便會追求解脫。這個時候「值遇諸佛及諸菩薩」。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是諸佛。諸菩薩就是大乘見道以上的修行人。「承事供養修行諸行」,你要親近諸佛菩薩跟他們學法,經過一萬個大劫,終於信心成就。信心成就的時劫,長短沒有一定,有的經講一個大劫到十個大劫,最長的是一萬個大劫。所以,你可以想辦法讓它快一點成就,承事供養諸佛菩薩,修行諸行,盡量認真去做,就不用等那麼久。 「從是已後,或以諸佛菩薩教力,或以大悲,或因正法將欲壞滅,以護法故而能發心。」就是以各種因緣發起菩提心。今天也是很殊勝的緣,因為你來聽《大乘起信論》,趁這個時候趕快發起菩提心,不然要等到何時? 「既發心已,入正定聚,畢竟不退,住佛種性勝因相應。」發起菩提心,便是成佛的種性,成就殊勝的因緣,直到究竟成佛,都不會退轉。 「或有眾生,久遠已來善根微少,煩惱深厚覆其心故,雖值諸佛及諸菩薩承事供養,唯種人天受生種子,或種二乘菩提種子,或有雖求大菩提道,然根不定或進或退。」有的人善根種的不多,他碰到了佛菩薩,佛菩薩勸他「成佛是最好的」,但是他還是覺得「成佛太遙遠了,我不要成佛,我只要學人天善法,我想將來做個國王」,甚至有時候他的心都沒有那麼大,他覺得:「我開一間大公司做個大老闆,像比爾?蓋茨,這樣子我就心滿意足了。」這種眾生心量很小,三界人天導師他不做,偏偏要去做老闆,或者「我修未地到定,到他化自在天當天主好像很不錯」,或者「我修四禪八定以後往生到色界或無色界更好」,這是求天界的果報。人天的果報再好,難道比得上佛嗎?當然是比不上啦!可是他的心很小,只想去人天受生。或者說「成佛太遙遠了,我還是趕快取證無餘涅槃,就不用在六道當中受苦。」他看那些菩薩很可憐:「我才不要做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到處這樣跑來跑去的,累死了!」還有的人講:「佛是三界人天導師,眾生所有的痛苦都要跟他投訴,一定累得要命,那我才不要。我還是趕快取證無餘涅槃吧!」這種人就是二乘人。這種人沒有成就信發心。還有的人雖然發了菩提心,但是卻退轉到二乘菩提,這也不是信發心。 信發心的條件有三個:「一、發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你注意一下哦,很多人不懂得大乘法,只在那邊發願「我要成佛、我要度一切的眾生」。這種發心不入三大阿僧祇劫,因為不符合「如理正念真如法」的條件,真如法就是前面講的「一切法不生不滅」。 「二、發深重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除了知道真如法,所有的善行你都要盡量去做,不能像市井小民那樣自私自利「有好處我要先得,有責任義務我要先免掉」,這樣子就沒有辦法成就信發心。 「三、發大悲心,願拔一切眾生苦故。」你還要發心度一切眾生成佛。 信發心成就,三大阿僧祇劫以後一定會成佛。除此之外,還有不墮三惡道的功德。有些經典講,發菩提心之後,還是有可能下墮三惡道,但是馬鳴菩薩說,這是為了要讓初學者精進修行才這麼講的。他說,如果你能夠符合剛才那三個條件,尚且不用擔心會退轉到小乘,又怎麼會墮入惡道呢?所以能有這樣的功德,是因為你對「一切諸法,從本已來,性涅槃」有堅定的信心。 三大阿僧祇劫是極為漫長的時間,中間會碰到很多困難與挫折,但是你不用害怕,只要有修所成慧,就可以降伏大部分的煩惱。用修所成慧跟人家討論佛法,一般人都不是你的對手,因為你可以引經據典,全都通達無礙,所有的經教絕對不會違背這個道理。修所成慧住久了,自然就會大乘見道。大乘見道者證本來自性清凈涅槃,究竟佛證無住處涅槃,中間統統不離涅槃,《楞嚴經》說這個叫做「一路涅槃門」。你可以從《阿含經》貫通到《般若經》,再從《般若經》貫通到唯識經典。這些經典都不會跟這個違背,你說這個有多麼地了不起!你可以用心真如門勝義諦修習三昧,用心生滅門世俗諦修習觀行,一路修到究竟成佛,這是最好的方法。 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大眾鼓掌。)延伸閱讀 馬鳴菩薩造,實叉難陀譯《大乘起信論》,呂真觀標點、分段及注釋。https://skydrive.live.com/redir.aspx?cid=f095a47257580ae2&resid=F095A47257580AE2!1294&parid=F095A47257580AE2!1292 呂真觀《實證佛教導論》部分檔案(簡體字):https://skydrive.live.com/redir.aspx?cid=f095a47257580ae2&resid=F095A47257580AE2!187&parid=F095A47257580AE2!149 呂真觀〈心經所說的解脫與成佛的方法〉(簡體字)http://www.douban.com/note/192678149/ 呂真觀〈心經所說的解脫與成佛的方法〉(正體字)https://skydrive.live.com/redir.aspx?cid=f095a47257580ae2&resid=F095A47257580AE2!1296&parid=F095A47257580AE2!369 方舟水手集「真實轉世案例資料集錦」http://tieba.baidu.com/p/1190445822
推薦閱讀: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大乘無量壽經 (第二十八集) 1998/10/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28
※大乘無量壽經 (第六十九集) 1999/11/1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69
※大乘密嚴經卷上
TAG: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