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儒家經世學派考原6

  理由之七:在孔子去世之後,子貢是孔門實際的接管和料理者。

  孔子子貢師徒兩人見面之後七日而孔子卒。《左傳·哀公十六年》記魯哀公誄孔子文:「旻天不弔,不慭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子貢很不客氣地批評說:「君其不沒於魯乎。夫子之言曰:『禮失則昏,名失則愆。』失志為昏,失所為愆。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稱『一人』,非名也。君兩失之。」(62)這就是說,孔子生前不尊重而用之,死後卻又裝作很沉痛的樣子發誄文哀悼,而誄文又竊用只有周天子才有資格使用的專用名詞「餘一人」,既失禮又失名。這樣一個既昏且愆的君主,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如果不是名動天下,不是孔門主事之人,恐怕是沒有人敢對君主的示好做出如此輕蔑性的批評的。《孔子世家》載,孔子死後,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喪三年,唯子貢廬於冡上,守六年然後去。在這裡應該特別注意的有兩點:其一,為什麼別的弟子包括像曾參那樣以孝著稱的弟子都走了,唯有子貢留下來了?難道僅僅是因為師徒情深?還是子貢很閑?師徒情深是肯定的,閑暇則決計不是。子貢小孔子31歲,孔子死時子貢42歲,正值盛年。且他這樣的人物怎麼會沒有事做?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孔子去世後他是主事之人。別人都走了,唯有主事的人不能走。其二,在對他來說極其寶貴的六年之中,子貢都做了什麼?我們雖然對此一無所知,但可以推知一定不會只是守墓而已。我很懷疑,後世相傳但又難以確定的許多孔子的著作,很有可能就是出自子貢的手筆,至少是經過子貢之手整理而成的。仲尼和子貢是儒家最了不起的代表人物,子貢是孔子的繼承者。太史公說「夫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63)。這絕非虛言。荀子把仲尼、子貢並稱,不亦宜乎!

  理由之八:子貢與荀子的思想旨趣相一致,蓋因荀子受到過子貢的影響。

  《仲尼弟子列傳》記他「好廢舉,與時轉貨貲」,即喜好囤積貯貨逐時貨賣以取利。又說他「常相魯衛,家累千金,卒終於齊」。子貢早荀子不過100多年,且享有如此不朽的名聲,這對於崇拜「天不能死,地不能埋」之類大儒的荀子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荀子曾經長期在齊國遊學,對終老於齊國的大儒前輩子貢不可能不加註意。慕其人則求聞其事,聞其事則求知其學,故而荀子之學應該是受了子貢影響的。子貢顯於世,荀子也不想埋沒了自己;子貢豪富,荀子也不想過那種簞食瓢飲、節衣縮食的生活。翻開其《王霸篇》,便會感到那種宰制天下的磅礴之氣。此篇說:「人主者,以官人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為能者也。」必以自為之者,「役夫之道也,墨子之說也」(64)。過慣苦日子的人總是注重省吃儉用,而豪富者則多想如何生財。荀子認為,「夫天地之生萬物也,固有餘足以食人矣」,「夫有餘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憂過計也」。(65)在他看來,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其「非樂」將使天下亂,其「節用」將使天下貧。主張用「明分」「尚賢使能」「隆禮」「致忠信」「爵服慶賞」「誅奸」等方法使天下富足。這樣的思想應該說是與孔子、子貢的思想傾向相合。《論語·八佾》載: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66)子貢受教而追求經世之道,以「博施於民而能濟眾」(67)為自己的經世理想。荀子的思想可以說與孔子、子貢是一脈相承的。

  總之,我認為子弓即是子貢,是沒有疑問的。從根本旨趣上說,儒學乃經世之學。我們當把儒家經世大儒和孔子正宗的繼承者這一名號還給子貢。後儒崇顏回、貶子貢,崇思孟、貶荀子,或者把儒學變成一種文人自娛自樂的玄思和獨修的學問,或者把儒學變成一種記誦辭章之學和科舉取士的敲門磚,實乃從根本上偏離了孔子。孔子嘗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68)「君子」在《論語》中均兼德、位而言。孔子要求其弟子做「君子儒」,正是指要求他們做能夠經世的儒者。荀子表彰仲尼、子貢,正是要糾孔子之後至戰國末期的諸儒派系之偏。

  ①⑨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諸子集成》本,中華書局,1954年,第351、352頁。

  ②(14)(15)(51)(52)(56)(66)楊伯峻:《論語譯註》,中華書局,1980年,第199、201、181—182、204、205、45、29頁。

  ③④《論語·子張》,楊伯峻:《論語譯註》,中華書局,1980年,第202、209—210頁。

  ⑤(18)(19)(36)《荀子·非十二子篇》,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第104、105、94—95、95—96頁。

  ⑥《論語·顏淵》,楊伯峻:《論語譯註》,中華書局,1980年,第123頁。

  ⑦《論語·述而》,楊伯峻:《論語譯註》,中華書局,1980年,第68頁。

  ⑧(59)(67)(68)《論語·雍也》,楊伯峻:《論語譯註》,中華書局,1980年,第59、58、65、59頁。

  ⑩(30)(31)(32)(33)(34)(35)(26)(27)(28)(45)(46)(47)(64)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第139、39—41、120、123、124、128、127、117、14、8、48、73、213—214、52頁。

  (11)此依郭沬若先生《儒家八派的批判》的說法,樂正氏即孟子的弟子樂正克。見郭沫若:《十批判書》,科學出版社,1956年,第128頁。

  (12)《孟子·離婁上》,焦循:《孟子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第493頁。

  (13)《孟子·公孫丑上》,焦循:《孟子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232頁。

  (16)(39)郭沫若:《十批判書》,科學出版社,1956年,第132、148頁。

  (17)《韓非子·五蠹》,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諸子集成》本,中華書局,1954年,第339頁。

  (20)《孟子·公孫丑下》,焦循:《孟子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第311頁。

  (21)《孟子·滕文公上》,焦循:《孟子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第386頁。

  (22)孔穎達:《尚書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75頁。

  (23)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23頁。

  (24)(25)《孟子·梁惠王下》,焦循:《孟子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第163—166、427頁。

  (29)(48)(49)(54)(55)(61)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第2348、1909、2195、2201、3258、1944頁。

  (37)(38)《荀子·儒效》,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第138、22頁。

  (40)(41)(42)(43)(44)胡元儀:《郇卿別傳考異》,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第48、149、73、48、48頁。

  (50)王充:《論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6頁。

  (53)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第1034頁。

  (57)(58)《論語·子罕第九》,楊伯峻:《論語譯註》,中華書局,1980年,第90、126頁。

  (60)《孔子家語·在厄》,《百子全書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62)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818頁。

  (63)《史記·貨殖列傳》,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第3258頁。

  (65)《荀子·富國》,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第185頁。


推薦閱讀:

新儒家:宇宙論者(下)
「君子跳脫,十年不晚」
《大秦帝國》小說中曾有張儀兩罵孟子的場景,你怎麼看?
陳立夫:孔孟之人生哲學
蔣介石的舊學水平到底怎麼樣?

TAG:儒家 |